2023年12月15日发(作者:打架赔偿协议书)
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方案
一、实施“幼小衔接”的目的和意义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是人生道路上又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由于活动环
境,生活习惯上的骤变,以及课业的繁重,使许多孩子在进入小学后出现疲劳、消
瘦、厌学的不适应的现象。因此,孩子能否很快的适应小学生活,做好幼小衔接是
关键。那么如何让孩子愉快的进入小学,自信独立的面对小学生活呢?这需要幼儿
园、家庭和小学共同重视、努力配合,才会取得一定效果。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
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XX市课程指南》也明确指出:“幼儿园以家
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
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研究幼小衔接问题,做好衔接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帮助 幼儿走好从幼儿园到小学这个“坡度”,为孩子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与生活,是幼 小衔接工作的重点。
二、 指导思想:
针对大班幼儿的特点。以及我园原有的幼小衔接的工作经验和做法,有目的、
有计划地开展幼小衔接活动,旨在帮助大班幼儿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两个不同阶段
教育的平稳过渡,与幼儿园的课程实施有机结合,体现科学性、整合性和趣味性。 并与小学“学习准备期” 主题活动做到有机结合,通过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班级 工作、家长工作等多种手段多方位实施“幼小衔接”活动方案,将“幼小衔接”活 动真正落实到实处。
三、 衔接目标:
1. 从心理准备入手,培养孩子入学前的良好心理品质。
2. 以培养孩子交往能力为重点,帮助孩子适应幼小过渡中的断层问题。
3. 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互动观摩交流,为幼儿做好入学前必要的心理准备。
4. 家园同步,增强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共同为幼儿入小学做好准备。
5. 有入小学的愿望和兴趣,向往小学的生活,具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 活动时间:
2020年5月中旬--2010年6月中旬
五、活动对象:
大班组全体幼儿、教师、家长、小学的部分教师
六、具体措施与内容
1. 入学前的思想准备:
通过参观小学、与小学生同上一节课等方式深入小学,多方面体验小学的学习
生活,激发儿童对小学的向往,并对上小学充满期待,同时帮助儿童了解他们想知 道的小学的事情。
2. 社会适应方面的准备:
首先是独立生活能力的准备。通过谈话、故事、社会实践培养儿童的独立意
识,知道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要想办法,自己能够解决的自己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
请求教师、家长等成人的帮助;通过自己动手自己操作、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锻
炼儿童的动手能力和生活问题处理能力;通过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让他们懂得什
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并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
其次,培养儿童的新环境适应能力。在儿童对小学产生向往的前提下,发展儿
童的社会交往能力、沟通能力,让儿童掌握一些与他人沟通交往的技巧,并期待到
新环境中;通过对儿童集中力、自制力的培养,以及对规则的认同,让儿童能适应
新环境的新规则和新的要求。
3. 学习适应方面的准备:
首先要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儿童养成守时的好习惯,不迟到不早退、
不随便请假;在教学活动中让儿童养成爱思考、专心、愿意倾听的好习惯;培养儿童
正确的握笔写字、读书的习惯,以及学习整理自己的书包、文具,学会使用学习用 具。
其次,要培养儿童的语文学习能力和数学学习能力。这两种能力在小学的学习
生活中试非常重要的,语言是交流的基础,数学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因而,要 特意培养这两方面的能力,在幼儿园的幼小衔接方案中也特别强调这两方面的知识 准备。
4. 家长工作
首先,开学初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幼儿园实施的幼小衔接教育方案及实施
进度,取得家长的支持,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然后,对家长进行理论指导,更新其观念。请小学老师来幼儿园为家长举办有
关幼小衔接的专题讲座,使家长正确了解幼小衔接的意义和重点,掌握入学前习惯
培养、能力培养的内容、方法,并了解入小学除了需要知识的准备,还应重视儿童 心理的准备及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准备,全面理解幼小衔接工作。
继而,在幼儿园实施幼小衔接教育方案的同时,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同步衔
接。在家长园地中开辟幼小衔接的专栏,介绍幼小衔接的相关信息,并及时跟进幼
小衔接教育方案的相关内容,让家长一起参与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学习适应等方
面的能力。
本文发布于:2023-12-15 16:06: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6276191222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方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方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