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错点 文言文阅读(一)-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考试易错题(全国通用)

更新时间:2023-12-15 02:15:47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15日发(作者:小学生成语故事)

易错点 文言文阅读(一)-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考试易错题(全国通用)

易错点 文言文阅读(一)-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考试易错题(全国通用)

一、选择类(共 28 分)

1.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文后题目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故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辨。

(选自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辨

B.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辨

C.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辨

D.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辨

【答案】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突然遇到它,王公会失去他们的显贵,晋国、楚国会失去他们的富有,张良、陈平会失去他们的才智,孟贲、夏育会失去他们的勇敢,张仪、苏秦会失去他们的辩才。

“卒然”作状语,修饰“遇”,不能断开,排除C;

“之”属于代词,作“遇”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B;

“则”往往在句首领起下文,“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句式整体一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A。

参考译文:

一个平常人能成为世世代代的榜样,一句话能被天下人效法,这都是由于他有与天地共同化育万物的能力,关系到事物兴盛衰亡的命运。他的出生是有所来历的,他去世后仍有所作为。所以,申伯、吕侯从山岳降生,傅说死后化为列星,从古至今传说的事,是不可抹杀的。孟子说:“我善于修养我的至大至刚之气。”这种正气,寄寓在平常事物之中,充溢在天地之间。突然遇到它,王公会失去他们的显贵,晋国、楚国会失去他们的富有,张良、陈平会失去他们的才智,孟贲、夏育会失去他们的勇敢,张仪、苏秦会失去他们的辩才。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翟銮,字仲鸣,举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中,累迁礼部右侍郎。六年春,廷推阁臣,帝意在张孚敬,弗与。命再推,乃及銮。中贵人多誉銮者,帝遂逾次用之。杨一清以銮望轻,请用吴一鹏、罗钦顺。帝不许,命銮入直文渊阁。銮初入阁,一清辅政,既而孚敬与桂萼入,銮皆谨事之。孚敬、萼皆以所赐银章密封言事,銮独无所言。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之有。”帝心爱之。一清、萼、孚敬先后罢,銮留独秉政者两月。其后李时入,位居銮上,銮亦无所怫。帝数召时、銮入见,尝问:“都察院拟籍谷大用资产,当乎?”时曰:“所拟不中律。”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帝曰:“大用乱政先朝,正奸党也。”銮曰:“陛下,即天也。春生秋杀,何所不可。”帝卒从重拟。

(选自《明史·翟銮传》)

A.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B.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C.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D.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答案】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翟銮说:“按照法律,抄家的罪行只有三条:谋反、叛逆和奸党罢了。不合乎法律规定,怎么能取信于天下呢?”

“籍没止三条”主谓句,中间不断开,后面解释“三条”的内容,宜在“三条”后断开,排除AB;

“谋反”与“叛逆”“奸党”并列为“三条”的内容,所以“谋反”后面应停顿,排除D。

故选C。

参考译文:

翟銮,字仲鸣,考中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年间,他几经迁升,做了礼部右侍郎。六年春天,朝廷推举阁臣,世宗有意用张孚敬,(群臣)不赞同。就命令再一次推举,才提及翟銮。侍从宦官大多称赞翟銮,皇帝于是越级任用他。杨一清认为翟銮名望低,请求任用吴一鹏、罗钦顺。世宗不答应,命令翟銮入值文渊阁。翟銮刚入内阁时,杨一清辅佐政事,不久孚敬与桂萼入阁,翟銮都小心服事。孚敬、桂萼都用世宗赐给他们的银章密封上书奏事,唯独翟銮无所进言。皇帝责问翟銮,翟銮就叩头谢罪说:“陛下圣明,我要顺从还来不及,(哪里)有什么建议呢。”世宗心里很喜欢他。杨一清、桂萼、孚敬先后被罢官,翟銮留下独自执掌政事两个月。后来李时入阁,位居翟銮之上,翟銮也没有不高兴。世宗多次召李时和翟銮进见,世宗曾问他们:“都察院拟定抄没谷大用的家产,合适吗?”李时说:“拟定的结论不合平法律。”翟銮说:“按照法律,抄家的罪行只有三条:谋反、叛逆和奸党罢了。不合乎法律规定,怎么能取信于天下呢?”皇帝说:“谷大用扰乱先朝政事,正合奸党这一条?”翟銮说:“陛下就是上天,春天让万物萌生,秋天让万物凋零,有什么不可以的呢?”世宗最终从重拟罪。

(选自《明史·翟銮传》)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荆公守惠之明年,岁在壬戌,自夏五至秋七月不雨,田畴龟坼。太守荆公容有蹙曰:“天于民务殖之也,非天弃民,太守其不勤民,实弃守也!”于是,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其如是者日行之,不雨;旬行之,不雨。行之不辍,乃尔润风墨云密布并发。

(选自韩日缵《甘霖亭记》)

A.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B.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C.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D.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撤去车盖,出门不坐车子。冒着烈日曝晒,从府衙到郊外,一天走几十里,向群神吁请。

“暴赤日中”是“暴于赤日中”的省略,“于赤日中”是后置状语,和前面的谓语不能断开,排除AC;

“自”是“从”,“徂”是“到”,“从……到……”,中间不能断开;且“日”作后文“行”的状语,应在其前断开,排除ACD。

故选B。

参考译文:

荆公任惠州太守的第二年,是壬戌年,从夏季的五月到秋季的七月没有下雨,田地都龟裂了。太守荆公眉头紧锁说:“上天是愿意让百姓生活繁衍的,不是上天抛弃了老百姓,应该是太守不勤政爱民,实际上是上天抛弃太守啊!”于是,撤去车盖,出门不坐车子。冒着烈日曝晒,从府衙到郊外,一天走几十里,向群神吁请。像这样整日施行,没有下雨;施行了十天,没有下雨。仍然施行不停止,这才凉风渐起乌云密布。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诸侯之义死社稷。太王委国而去何也?夫圣人不欲强暴侵陵百姓,故使诸侯死国,守其民。太王有至仁之恩,不忍战百姓,故事勋育、戎氏,以犬马珍币,而伐不止。问其所欲者,土地也。于是属其群臣耆老而告之曰:“土地者,所以养人也。不以所以养而害其养也,吾将去之。”遂居岐山之下。邠人负幼扶老从之如归父母三迁而民五倍其初者皆兴仁义趣上之事君子守国安民非特斗兵罢杀士众而已。不私其身,惟民足用保民,盖所以去国之义也,是谓至公耳。

(选自《说苑·至公》)

A.邠人负幼扶老/从之如归父母/三迁而民五倍/其初者皆兴仁义/趣上之事/君子守国安民/非特斗兵罢杀士众而已

B.邠人负幼扶老从之/如归父母/三迁而民五倍/其初者皆兴仁义/趣上之事君子/守国安民非特斗兵/罢杀士众而已

C.邠人负幼扶老/从之如归父母/三迁而民五倍其初者/皆兴仁义/趣上之事/君子守国安民非特斗兵/罢杀士众而已

D.邠人负幼扶老从之/如归父母/三迁而民五倍其初者/皆兴仁义/趣上之事/君子守国安民/非特斗兵罢杀士众而已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邠地的人背着小孩扶着老人跟随他,如归顺父母一样。他搬迁了三次,(他的)百姓竟是当初的五倍。这都是因为他施行仁义,百姓愿意积极做上面交代的事。君子要保卫国家,安定民众,不能只凭战争,使士人和民众疲困并遭到残杀。

“邠人”作主语,“从之”作谓语和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

“守国安民”的主语是“君子”,其间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B。

故选D。

参考译文:

诸侯为国而死就是正义的。周太王却舍弃了自己的国家而迁走是为什么呢?圣人不愿意让强横凶暴的势力侵犯欺凌百姓,所以让诸侯国君为国而死,以守护他们的百姓。周太王有最仁慈的恩德,他不忍心让百姓遭受战乱之苦,所以用名犬宝马珍宝财物臣事勋育、戎氏这些部族,但他们的侵略并未因此停止。问他们想要什么,回答说要土地。周太王于是聚集他的群臣以及年高德重的人,告诉他们说:“土地是用来养人的,不能因为它能养育人而害了所要养育的民众,我将要离开这里。”周太王于是迁到岐山之下居住。邠地的人背着小孩扶着老人跟随他,如归顺父母一样。他搬迁了三次,(他的)百姓竟是当初的五倍。这都是因为他施行仁义,百姓愿意积极做上面交代的事。君子要保卫国家,安定民众,不能只凭战争,使士人和民众疲困并遭到残杀。不为自己的私利,只希望百姓丰衣足食保护百姓,这大概就是周太王离开原来国家的用意吧!这就叫至公了。

二、选择题(共 7 分)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孙傅)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田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答案】A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使者”作后句的主语,前面断开;“同”的内容是“苏轼”,不是“苏轼奏”。故选A。

【点睛】

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宣和末年,高丽人入朝进贡,使者经过的地方,征调民夫整治舟船,骚动混乱,大量耗费。孙傅说,索求民力以至于妨害了农业生产,这样对于中原地区没有一点好处。宰相认为他说的和苏轼的话相同,就上奏皇帝把他贬为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认为孙傅的言论虽然偶尔与苏轼的相合,本意也没有别的,只是就职论事责备的有点过头而已。许翰也被罢职离开。

三、选择类(共 14 分)

6.下列对文章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税监刘成以水灾请暂停米税。帝以不当尽停。世卿上言:“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不报。

A.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B.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C.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D.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从前已经免除米税,接着又再征收,已经在天下大大失去信用。现在刘成想免除税额的一半,但是陛下不完全同意,难道恻隐这一念头,宦官尚且存有,而陛下反而冷漠不动心么?

“尽”作状语,修饰“从”,不能断开,排除AB;

“中使”作“尚存”的主语,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D。

参考译文:

税监刘成因水灾请求暂停征收米税。皇帝认为不应当全部停止。 赵世卿上奏说:“从前已经免除米税,接着又再征收,已经在天下大大失去信用。现在刘成想免除税额的一半,但是陛下不完全同意,难道恻隐这一念头,宦官尚且存有,而陛下反而冷漠不动心么?”皇帝没有答复。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放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敌国也。”武侯曰:“善”。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鸟;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刈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推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曰:“不可。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乃罢台役。

(节选自《说苑·贵德》)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B.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C.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D.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周公说:“让他们各自住着自己的房屋,耕作自己的田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只亲近仁义的人。百姓有过错,责任在我一人身上。”武王说:“看得远大啊,(这样做足以)平定天下啊!凡是尊重士人君子的人,是因为他们仁爱而有德行啊。”

从内容来看,划线句是“周公”和“武王”的对话,两个“曰”是标志,“武王曰”前面是“周公”所言,所以“武王”前面断开,排除CD;

从句式结构来看,“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是“……者,……也”的判断句,且“贵士君子”是动宾短语作“者”的定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

故选B。

参考译文:

圣人对待天下百姓就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饥饿就给他食物吃,寒冷就给他衣服穿,抚养他们,培育他们,唯恐他们不能发展壮大。

魏武侯乘船顺黄河而下,在中游的时候回头对吴起说:“多么美丽而险要的山河啊,这是魏国的无价之宝呀!”吴起回答:“(一国之宝)在于国君的德政而不在于山河的险要。当初的三苗氏,左面有洞庭湖,右面有彭蠡湖;但由于他不讲仁义道德,被夏禹消灭了。夏桀所居住的地方,左边是黄河、济水,右边是泰华山,伊阙山在南边,羊肠阪在北边;由于他治国不施仁政,被商汤放逐了。由此可见,(国宝)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势险要。如果君王不施德政,恐怕船上这些人也要成为您的敌人啊。”魏武侯说:“你说得对。”武王打败了商,召见姜太公,问他:“该拿那些商朝的士人和百姓怎么办?”太公回答:“我听说喜欢那个人,同时会喜爱他房上的乌鸦;憎恨那个人,会连他所住地方的墙壁都厌恶。把他们全部杀掉,不留活的,怎么样?”武王说:“不行。”太公出去后,邵公进见,武王问:“你看怎么办?”邵公回答说:“把有罪的杀掉,无罪的让他活着,怎么样?”武王说:“不行。”邵公出去后,周公进见。武王问;“你看该怎么办?”周公说:“让他们各自居住在自己的家里,耕种自己的田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只)亲近仁爱的人。百姓有了过错,责任在我一个人身上。”武王说:“平定天下的胸怀多么宽广啊!凡是尊重士人君子的人,是因为他们仁爱而有德行啊!” 齐景公在寿宫游玩,看见一个老年人背着柴,面有饥色。齐景公就很同情他,感慨地说:“让当地的官员养活他。”晏子说:“我听人说,喜好贤良的人,怜悯不幸的人,这是守住国家的根本啊。现在君主怜惜老者,那么您的恩泽没有达不到的了,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齐景公笑了,脸上也有了喜悦的神色。晏子说:“圣贤的君王遇到贤良就喜好贤良,遇到不幸就怜悯不幸。现在我请求找来老弱而没有人养活、丧妻丧夫却没有房屋的人,评定之后安置他们。”齐景公说:“很好!”于是,老弱的人有人养活,丧妻丧夫的人也有了居住的屋子。

晋平公想在春天建造游观之台,叔向进言说:“不可以。古代圣明的君王崇尚道德,乐善好施,宽缓刑律,抓紧农时;在春天建造游观之台,这是耽误百姓的农时啊。怎么能靠这些来安身存命,而被后代尊称为国君呢!”晋平公说:“好!”于是放弃了建造游观之台的工程。

四、选择题(共 42 分)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初,邕在陈留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以酣焉。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曰:“憘!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将命者告主人。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

(选自《后汉书·蔡邕列传第五十下》,有删改)

A.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

B.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

C.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

D.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心里很紧张,只担心螳螂捕不到蝉,这难道就是产生杀心并且在琴声中流露出来的原因吗?”蔡邕微笑着说:“这就足

够说明问题的所在了。”

“螳螂之失之”是“惟恐”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

“岂……乎”是固定句式结构,反问语气,“乎”后断开,排除C。

故选D。

参考译文:

当初,蔡邕在陈留时,他的邻居有用酒食来招待他的,等到蔡邕去时,邻家酒宴正酣。有个客人在屏风后弹琴,蔡邕走到门口试着偷听琴声,自语:“憘!用琴声召唤我,琴声里却流露出杀心,这是为什么?”于是返回家去。被派去请蔡邕的仆人告诉主人(说不知什么原因蔡老爷又回自己家了)。主人立即亲自追上去问他原因,蔡邕将原因详细地告诉了邻居。弹琴的这位客人向蔡邕解释说:“我刚才弹琴时,看见一只螳螂正爬向一只鸣蝉,蝉又将离去但还没有飞走。螳螂为了这只蝉,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我心里很紧张,只担心螳螂捕不到蝉,这难道就是产生杀心并且在琴声中流露出来的原因吗?”蔡邕微笑着说:“这就足够说明问题的所在了。”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馀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有删改)

A.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穷荒/无书日绎旧闻/

B.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穷荒无书/日绎旧闻/

C.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穷荒无书/日绎旧闻/

D.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穷荒无书/日绎旧闻/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意为:龙场万山草木丛生,土地贫瘠,苗人、僚人杂居,王守仁根据当地的民俗教化引导百姓,当地的百姓十分欢喜,纷纷砍树造屋,让王守仁居住。荒远之地没有书籍,王守仁每日整理以前的见闻。

“伐木为屋”省略了主语“夷人”,“喜”的主语是“夷人”,“伐木为屋”和“喜”是两件事,故“喜”后应断开,可排除B、D两项;

“无书”的主语是“穷荒”,意思是“荒远之地没有书籍”,中间不能断开。“日绎旧闻”省略了主语“守仁”,应在“日”前断开,可排除A项。

故选C。

参考译文:

王守仁,字伯安,是余姚人。正德元年冬天,刘瑾逮捕了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多个人,王守仁向皇帝上奏章想救戴铣等人,刘瑾大怒,王守仁被廷杖四十,贬为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草木丛生,土地贫瘠,苗人、僚人杂居,王守仁根据当地的民俗教化引导百姓,当地的百姓十分欢喜,纷纷砍树造屋,让王守仁居住。荒远之地没有书籍,王守仁每日整理以前的见闻。突然领悟到推究事物之理而获得知识,应当求之于内心,不应当求之于外物,感叹道:“道理就在这里。”于是深信不疑。他从事教育,专门以培养良知为主。当时求学的人全都认同他的说法,世上于是有了“阳明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霍峻字仲邈,南郡枝江人也。先主定蜀,嘉峻之功,乃分广汉为梓潼郡,以峻为梓潼太守、裨将军。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霍峻等传》,有删改)

A.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B.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C.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

当时荣之

D.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意为:(霍峻)担任官职三年,四十岁的时候死去,回故乡成都下葬。先主非常悼念痛惜,于是召见诸葛亮说:“霍峻本来就是佳士,加上他对国家有大功,想要实行祭奠。”于是亲自率领群僚聚集哀哭凭吊祭奠,然后在霍峻的墓地上留宿,当时的人认为霍峻很荣耀。

“年四十”为“卒”的状语,主语承前省略,为“霍峻”,意思是“霍峻四十岁的时候死去”,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B项;

“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主语是“先主”,谓语动词是“率”“吊祭”,属于联动谓语,“率群僚临会”作状语,中间不应断开,故排除C、D两项;

故选A。

参考译文:

霍峻,字仲邈,是南郡枝江人。先主平定了蜀地,嘉奖霍峻的功劳,于是分割广汉为梓潼郡,让霍峻做梓潼太守、裨将军。(霍峻)担任官职三年,四十岁的时候死去,回故乡成都下葬。先主非常悼念痛惜,于是召见诸葛亮说:“霍峻本来就是佳士,加上他对国家有大功,想要实行祭奠。”于是亲自率领群僚聚集哀哭凭吊祭奠,然后在霍峻的墓地上留宿,当时的人认为霍峻很荣耀。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洪熙元年春正月,御奉天门受朝,不举乐。夏四月,帝闻山东及淮、徐民乏食,有司徵夏税方急,乃诏大学士杨士奇草诏﹐免今年夏税及科粮之半。庚辰,帝不豫,辛巳,大渐,崩于钦安殿,年四十有八。赞曰:“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节选自《明史·本纪第八·仁宗》,有删改)

A.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B.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C.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D.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在位一载”的主语是“仁宗”,“在位”作谓语,“一载”作补语,成分完整, “用人”跟在它们后面多余,应断开,排除A。

“政”是“行”的宾语,“善”是“不胜书”的主语,所以“行”和“善”之间断开,排除B。

“涵濡”与“休养”内容相近,均为施政的理念,不能断开,同时,“涵濡”“休养”都属于“德化”的内容,应与“德化”断开,排除D。

故选C。

参考译文:

洪熙元年春正月,皇帝驾临奉天门接受朝见,不演奏音乐。夏四月,皇帝听说山东及淮、徐的百姓缺乏粮食,官吏催征夏税正紧,于是命令大学士杨士奇起草诏书,免除今年夏税及所征粮食的一半。庚辰,皇帝身体不适,辛巳,皇帝病危,在钦安殿驾崩,享年四十八岁。赞辞说:“在位一年,使用人才实行政治,美善之处写也写不完。假如上天延长他的寿命,让他恩惠润泽天下百姓得以休养,他仁德教化的盛大,岂不是可以与汉文帝、汉景帝一样伟大吗?”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三府并辟,皆不就,愿归侍虞。得报,驰还。未至,虞已为公孙瓒所害。畴至,谒祭虞墓,陈发章表,哭泣而去。瓒闻之大怒,购求获畴,谓曰:“汝何自哭刘虞墓,而不送章报于我也?”畴答曰:“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瓒壮其对,释不诛。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一》,有删改)

A.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

B.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

C.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

D.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汉王室衰败,人人怀有不忠之心,只有刘先生不失忠诚的节操。朝廷章表所说的,对于将军你来讲并不是什么好听的话,恐怕不是你所愿意听到的,所以就没有送给你看。

根据语法结构可知,“汉室衰颓”是主谓句,语意完整,“人”是“怀异心”的主语,不能割裂,排除A、D两项;

“不失忠”还是“不失忠节”不易一下子看出,可先放下;而“节章”一词,古汉语没有复用的情况;“章”是奏章,于是可以判断出“节”“章”之间应断开,排除C项。

故选B。

参考译文:

三公官府同时召他(田畴)做官,(他)都没有应命,希望回去侍奉刘虞。得到朝廷的答复后,(他就)快马加鞭往回赶。还没到(幽州),刘虞已经被公孙瓒杀害。田畴回到(幽州)后,就去拜祭刘虞墓,(在墓前)念了朝廷的章表,大哭一场(后)离开。公孙瓒听说田畴拜谒刘虞墓,非常愤怒,悬赏捉拿(他),(最后将他捕获,公孙瓒)对田畴说:“你为什么擅自到刘虞墓去哭祭,而不把朝廷的章表送给我?”田畴回答说:“汉王室衰败,人人怀有不忠之心,只有刘先生不失忠诚的节操。朝廷章表所说的,对于将军你来讲并不是什么好听的话,恐怕不是你所愿意听到的,所以就没有送给你看。”公孙瓒很佩服他的回答,把他放了没有杀他。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范升字辩卿,代郡人也。王莽大司空王邑辟升为议曹史。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方春岁首,而动发远役,藜藿不充,田荒不耕,谷价腾跃,斛至数千,吏人陷于汤火之中,非国家之人也。如此,则青、徐之寇在于帷帐矣。升有一言,可以解天下倒县,免元元之急,不可书传﹐愿蒙引见,极陈所怀。”邑虽然其言,而竟不用。升称病乞身,邑不听。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A.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

B.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

C.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

D.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当时王莽连续征兵,赋税繁多,范升于是向王邑提意见道:“现在天下的事情,像太阳、月亮那样明亮,像雷鸣那样震天动地,而朝廷却说看不见,王公也说听不见,那么百姓怎能不呼天?

解答这道题需要注意的地方有两处:第一处,“发”是一个及物动词,后面不能缺少宾语,“兵役”作“发”的宾语,因此应在“兵役”后断开,据此可排除BD两项;

第二处“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是一个骈句,结构一致,各自断开,据此可排除C项。

故选A。

参考译文:

范升,字辩卿,是代郡人。王莽的大司空王邑征召范升做议曹史。当时王莽连续征兵,赋税繁多,范升于是向王邑提意见

道:“现在天下的事情,像太阳、月亮那样明亮,像雷鸣那样震天动地,而朝廷却说看不见,王公也说听不见,那么百姓怎能不呼天?现在正是春季,一年的开始,却动员百姓到远方服役,野菜不能充饥,田地荒芜无人耕种,谷价飞涨,每斛涨至数千,官吏、百姓陷于水火之中,不再是国家的人。这样下去,那么青州、徐州的强盗就近在腹地了。我有一句话,可以解除天下极其艰难、危急的困境,免去百姓的焦虑,不可用书信传递,希望能得到引见,向皇帝极力陈述我的想法。”王邑虽然认为范升的话有理,但最终没有采用。范升称病请求退职,王邑不允许。

易错点 文言文阅读(一)-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考试易错题(全国通用)

本文发布于:2023-12-15 02:15: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57774712202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易错点 文言文阅读(一)-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考试易错题(全国通用).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易错点 文言文阅读(一)-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考试易错题(全国通用).pdf

标签:百姓   没有   不能   断开   皇帝   断句   排除   陛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