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4日发(作者:音乐课教案)
与妻书/林觉民备课资料【高中部编版必修下册第十一课】
【原文】
意映卿卿如晤②: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吾作此书 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 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③而欲搁笔,又恐汝不 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 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 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 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④,吾不能学太上之忘 情也⑤。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幼⑥。”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 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 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 也。汝其勿悲!
汝忆否? 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 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 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 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 担悲也。嗟夫! 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吾真真不能忘汝 也! 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 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 之望日⑦前后,窗前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⑧并肩 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 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 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 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 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 买醉。嗟夫! 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 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 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
以死,到那时使吾 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 之乎? 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 石⑨,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⑩?则较死为苦也,将奈 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 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 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 有者在。依新(11)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 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 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 也。甚幸,甚幸! 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 而已。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 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 心电感应(12)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 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 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 的(13)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 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吾幸而得汝,又何不 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 巾短情 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 汝矣! 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 一恸! 辛未 三月念六夜四鼓(14),意洞手书。
家中诸母(15)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 为幸。
【注释】
①选自《广州三月二十九日革命史》。林觉民(1886年—1911年), 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侯(今福州)人。他曾进高等学堂读 书,毕业后留学日本。1911年回国,同年4月27日,参加广州起义,不幸 受伤被捕,后英勇就义,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本文是林觉民在广 州起义前夕(1911年4月24日,农历三月二十六日)写给妻子的一封绝 笔书。信里阐明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感情真挚动人,充满了对 革命的热诚和对妻子的深情。
②〔意映卿卿如晤〕意映,作者的妻子,姓陈名意映。卿卿,旧时夫妻 间的爱称。如晤,旧时书信中的常用语,意思是就像见了面一样。
③〔竟书〕写完。竟,完毕。
④〔司马春衫〕春衫,应为“青衫”。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 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比喻极度悲伤的心情。
⑤〔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太上,指圣人。《世说新语·伤逝》:“圣 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指自己不能像圣人那样 忘情。
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孟子·梁惠王 上》。意思是说:尊敬自己家里的老人,从而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 的儿女,从而爱护别人的儿女。第一个“老”字和第一个“幼”字都作动 词用。
⑦〔望日〕农历每月的十五日。
⑧〔汝〕原文缺,据文章句子的意思补。
⑨〔眼成穿而骨化石〕眼成穿,即“望眼欲穿”,形容殷切的盼望。骨 化石,古代传说,有一个人从军没有回来,他的妻子非常思念,每天登山 远望,盼他丈夫回来,时间久了,身体变成石头,人们叫它望夫石。见《幽 明录》。
⑩〔破镜能重圆〕比喻夫妻失散后重新团聚。孟启《本事诗·情感》 载,南朝陈代将亡时,驸马徐德言预料妻子乐昌公主可能被人夺去,便剖 开一面铜镜,夫妻各保存一半,并约定正月十五日到市上卖镜,以通音 信。后乐昌公主被杨素所获。徐德言依约到京城,见一老人卖半块镜 子,与自己的一半相合,遂题诗在镜子上。公主见了镜子,悲伤不能进 食。杨素知道以后,便叫公主和徐重新团圆。
(11)〔依新〕作者的长子。
(12)〔心电感应〕旧时有人认为,人死后,心灵还有知觉,能与生人的灵 魂交相感应。
(13)〔的的〕有确,实在。
(14)〔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应该是“辛亥”,是作者笔误。念六, 即
二十六日。作者写信是在农历三月二十六日夜。四鼓,即四更天。
(15)〔诸母〕指伯母、叔母等。
【翻译】
我以这封信和你永别了! 我写这封信的时候,还是社会上的一 个活人;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成了阴间的一个鬼了。我写这封 信时,泪珠随着笔墨不断地流,简直写不下去,想要放下笔,又怕你不谅 解我的苦衷,认为我忍心抛掉你去死,认为我不知道你是不希望我去死 的,所以就忍住悲痛对你谈一谈。
我非常爱你,就因为有爱你的思想,才使我勇于面对死亡。我和你 结婚以后,常常希望普天之下互相有感情的人都结成夫妻。可是现在满 地都是血腥,街道上都是恶狼走狗,有几家老百姓能称心如意地生活呢? 我像白居易那样眼泪打湿了青衫,可学不了《老子》所说的全无感情冲动 的圣人哪! 《孟子》书中讲过,作为“仁者”,应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 吾幼以及人之幼”。我要把爱你的心扩大,帮助天下的人爱他们所爱的, 所以敢于死在你前头,也就顾不了你了。你要体谅我这种心情,在痛哭 流涕之余,也要想到天下的老百姓,那就会当然地乐于牺牲我和你个人 的幸福,为天下的人去谋求永久的福利了。你不要悲伤!
你记得吗? 四五年前的一个晚上,我曾经说过:“与其让我先死,还 不如你死在我前头呢。”你听了这话先是很生气,后来经过我婉言解释, 虽然不认为我的话对,却也没话可说。我的意思是说像你这样软弱,必 定经不住失去我的悲痛,我死在前留下悲痛给你,我心不忍,所以宁愿你 先死去,我来承受悲痛。唉! 谁知道我还是比你先死去了呢! 我实在不 能忘掉你呀! 回忆后街的房子,进门穿过走廊,经过前后厅,又转三四个 弯,有小厅,厅旁的一间房子,是我和你同住的地方。初婚三四个月,正 当冬月十五前后,窗外疏梅映着月影,依稀掩映,我和你并肩携手,低低 切切私语,什么话不说呢?什么心事不谈?而今想起来,只剩下泪痕了。 又回忆六七年前,我从家里逃走又回来,你哭着告诉我:
“希望今后出远 门,一定要告诉我,我愿意随你一道去。”我也已答应了你。十几天前回 家,就想趁便把这次出去的事告诉你,可跟你相遇,又不能开口,因为你 已怀了身孕,更怕你受不了悲伤,所以只有天天用酒浇愁。唉! 当时我 心中的悲痛,实在是不能用笔墨来形容的。
我确实愿意和你死在一起,但是从今天的形势看,天灾可以使人死, 盗贼可以使人死,瓜分的那天可以使人死,奸官污吏压迫百姓可以使人 死,我们处在今天的中国,国家无地无时不可以使人死掉,那时我眼睁睁 看你死,或者你眼睁睁看我死,我能这样吗?或者你能这样吗?即使可 以不死,可是分离失散见不了面,白白地在两地使眼睛望穿、使骨头化为 石头,试问自古以来什么时候看见过破镜能够重圆?那可比死还要痛苦 啊,对这个又将有什么办法呢?今天我和你幸好双双健在。天下的人们 不应该死而死去和不愿意离散而离散的,数也数不过来,像我们这样富 于感情的人,能忍受得了吗?这就是我敢于索性去死不管你的原因。我 今天死而无憾,国家的大事成功与否,自有们在。依新已经五岁,转 眼成人,你要好好抚养他,使他像我。你肚里的小孩,我怀疑是个女的, 女的必然像你,我心里十分安慰。也许又是个男的,就也要教导他把父 亲的志向作为自己的志向,那么我死后就还有两个意洞在啊。那就很好 了,那就很好了! 我家日后必然非常贫困,贫困也没有什么可怕的,清静 过日子也就是了。
我现在跟你没有什么可说的话了。我在九泉之下远远地听到你的 哭声,也要用哭声和你相应和。我平生不相信有鬼,现在又希望真能有 这种事。现在人又说有心灵感应的事,我也希望说的是事实。那么我死 后,我的灵魂还可以依偎在你旁边,你不必因为没有伴儿而悲伤。
我平生没有把我的志向对你说,是我的不对,但是说了,又怕你天天为我担心。我牺牲一百次也不怕,但是使你担忧,的确不是我能忍受的。 我非常爱你,所以为你设想的唯恐不够。你幸而嫁我,可又为什么不幸 生在今天的中国! 我幸而娶了你,又多么不幸而生在今天的中国! 说到 底我是不忍独善其身的。唉!
这条手绢很短,可我的情意很长,我没有 说完的,还有万语千言,你可以自己去想象体会吧。我如今不能见到你 了!你不能忘掉我,时时在梦中寻找我吧!伤心哪! 辛未三月二十六日 夜晚四鼓意洞手书。
家里伯母、叔母都通晓文字,有不懂的地方,希望请她们指教,应该 把我的意思了解透彻才好。
【作者】
林觉民(1887年—1911年5月),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中国民主的先驱,革命烈士。
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4月24日写下绝笔《与妻书》,后与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后从容就义,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背景】
1911年,林觉民受同盟会第十四支部派遣回闽,联络革命党人,筹集经费,招募志士赴广州参加起义。他依依不舍地告别家人,率第一批义士从马尾港上船赴香港。广州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的前三天,即4月24日,林觉民与战友在香港滨江楼同宿。待战友们入睡后,他想到自己的弱妻稚子,他和妻子的婚姻虽然是父母包办,但两人感情深厚、琴瑟和鸣。对于即将到来的生死未卜,林觉民在一块白方巾上给妻子陈意映写下这封最后的家书。在写《与妻书》的同时,林觉民还给他父亲林孝颖先生写了一封不到40字的信。起义失败后,有人秘密将这两封信在半夜里塞进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才发现这两封信。
【主题思想】
在这封绝笔信中,作者思绪澎湃,委婉曲折地叙写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
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的深沉的爱,表现了一位民主革命战士的崇高精神。文章紧紧围绕“吾至爱汝”而又不能不“忍舍汝而死”这一矛盾复杂的感情,写得缠绵悱恻而又豪情满怀,是爱的颂歌,更是一首正气之歌。
【赏析】
《与妻书》形式上是一封家书,实际上是一篇感情真挚,说理深刻,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它反映了一个民主主义革命战士高尚的内心世界,表达了革命者的生死观和幸福观,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情真意切,催人泪下。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那支颠抖着的笔,以及萧然落下的泪珠,是多么的触目惊心,直拨动读者的心弦。想必使其妻心痛不已。其对爱妻的生死惜别,直抒胸臆,与下文“吾至爱汝”紧密相呼。“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姑遂忍悲为汝言之。”其天下为公的大义,及体贴之情,细腻之心,可谓动人。
“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望能在盟盟之中注视着爱人,祝福着爱人。如丝如缕的情思,平平凡凡,真真切切。阴间又如何,阳间又如何,只要你在我心中活着。“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心脉是相通的,传达着彼此的关怀和思念。如此真挚深切的爱,让人读了刻骨铭心。情感的洗礼,情感的陶冶,真切感受爱情的动人!昔日相厮守,作者曾告诉爱妻“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然而“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世事本难料,乱世更是难测。对孤身一人留在纷乱人间,兼要承受如此的丧夫之痛的爱妻,甚为忧心,眉头难展。其割心之悲痛是无法简单地用语言来描绘的。
然而,作为一名民主主义战士,心胸所怀岂只儿女私情?“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这是大爱。“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感怀于生逢乱世,“卒不忍独善其身”。为所有的有情人终能相濡以沫,互相厮守,为了更多
人的幸福生活,而投身革命,敢于献身。充分体现了作者的高尚人格,为革命捐躯,毫无异言,勇于奉献私情,顾全大局。真不愧为一名革命战士。“汝体吾此心”“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副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此可谓,为革命,为人民,为梦想而鞠躬尽瘁。对妻有如此厚望,则其对子女的期望不言而知。“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扶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为革命挥洒热血,力尽被俘的可敬的作者,虽然此刻已为阶下囚,面对死神,仍殷切期望子女们能承父志,投身革命,为天下人谋永福。同时,为后继有人而甚感安慰。此种为理想为革命奋力追求,无悔的精神,可泣鬼神,可泣天地!甚为后人立身处世的榜样。
源于“至爱汝”,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作者忍受着悲伤,忍受着无限的不舍,与爱妻别离,与爱妻永别,献身于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革命事业。其爱情之伟大,其革命情操之高尚,可歌可泣!
如此优美的散文家书,情韵浓厚,内涵富泽,令人越读越爱,越读越是涕然泪下!
本文发布于:2023-12-14 18:38: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5503021216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与妻书备课资料【原文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赏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与妻书备课资料【原文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赏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