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逝》的空虚

更新时间:2023-12-14 18:34:21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14日发(作者:研究报告格式范文)

《伤逝》的空虚

《伤逝》的空虚

作者:许明弥

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11期

许明弥[南通大学文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19]

摘 要:《伤逝》表面是写青年男女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实质上它还贯彻着鲁迅的空虚。小说不仅通过“空虚”“虚空”等这样的字眼渲染气氛,还通过人物塑造和结构布局等方面表现空虚。这种空虚是鲁迅创作的灵魂,也是《伤逝》发人深省的精神内核。

关键词:鲁迅 《伤逝》 空虚

鲁迅的空虚早在《呐喊·自序》中存在:“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这种“无”的确带着渺茫的“希望”一直就存在于他的小说创作之中,《伤逝》自然也不例外。

鲁迅的这种“空虚”历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有人说它与佛教有关:“佛教文化的人生即苦、地狱意象、普度众生、万法皆空与鲁迅的虚无观形成有极大的联系。”日本研究鲁迅的大家竹内好也曾用佛教“同心”的概念临时性地解释了鲁迅的“混沌”和“无”,他认为“文学家鲁迅追求的只是‘无’,这个‘无’不能用任何方式加以定义,但又不能无视它的存在,因为它存在着,而且是产生各种‘有’的‘终极性场所’”。结合他自身的经历和创作,不难发现他的确受到佛家影响。对于这种“无”他自己也有所感,在1925年3月18日给许广平的信中说:“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常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实有’……也许未必一定的确的,因为我终于不能证实: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这种人生悖论使他长期处于痛苦之中,但是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窥见人类深处隐秘的一角。《伤逝》在这篇小说中贯彻了他的虚无。空虚在《伤逝》中是随处可见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题目的空虚

“伤逝”一词的词义是“感念死去的人”和“为死亡感到哀伤”,古有“破琴伤逝,无复知音”,而今有鲁迅笔下涓生以手记感念子君和随之一起逝去的一切,两相对比,大有不同。古代的“伤逝”代表有《世说新语》的《伤逝·第十七》。鲁迅曾在1927 年发表过《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演讲,言辞中不难看出他深厚的古代文学功底。在《世说新语》中,“伤逝”是能够真正体现死者的悼念的故事有许多,比如:“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敬素好琴,子猷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这一则讲述的是王羲之的两个儿子,王子猷因为王子敬的逝去而悲伤,不过一个半月也逝去的故事。作为素来知礼的王公贵族,此时早已忘却这些规矩而直接坐在灵床上,可见王子猷悲伤才是真正的“伤逝”。对比之下,涓生的《伤逝》是以手记的形式记录下来的,只是为了“我活着,我总得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去,那第一步,——却不过是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a。可以说这种哀悼还是带着功利性的,也是他“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的第一步,所谓《伤逝》其实是一种空虚。

二、故事情节的空虚

故事讲述子君由“出走”到“回去”的故事,这种故事架构,似乎是对20 世纪20 年代倡导的婚姻自由观念的一种警告,也是《娜拉出走后怎样》的一种延伸。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对待女性解放的认识更加深刻、清醒:“他在《伤逝》‘真实’与‘虚空’的对立紧张的矛盾中,还看到了男性价值世界在制造‘娜拉出走’这一历史乐观主义女性神话中所起的助纣为虐

《伤逝》的空虚

本文发布于:2023-12-14 18:34: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55006112164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伤逝》的空虚.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伤逝》的空虚.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空虚   伤逝   故事   受到   不能   研究   存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