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词完整Tina

更新时间:2023-12-14 05:20:45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14日发(作者:经历磨难)

-

讲解词完整Tina

欢迎大家来到古汉台,古汉台是刘邦在汉中的行宫。南宋之后成为汉中府署后花园,现在的古汉台是集园林和建筑为一体的休闲观光胜地。

古汉台所在地汉中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汉中名胜古迹众多,这里有一个汉中旅游景点分布图。我们从北边开始看,按逆时针方向。北边的留坝县有张良庙、紫柏山。张良是汉初三杰之一,辅佐刘邦建立汉王朝大业后,隐居在紫柏山。西边的勉县有武侯祠和武侯墓。武侯祠是全国唯一一所由皇帝亲自下诏修建的纪念诸葛亮的官祠,武侯墓是诸葛亮的长眠之地。东边有张骞墓和蔡伦墓。张骞是汉中城固人,汉武帝时两次出使西域,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蔡伦是造纸术的改进和推广者,他的封地在洋县龙亭镇。我们现在就是位于中间的古汉台,南边的拜将坛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之处,饮马池是刘邦军队饮马处,而古汉台是刘邦当时在汉中的行宫。

古汉台是汉王刘邦的宫廷遗址。它台高7米,坐北朝南,分三个台阶,是人工夯土建成具有典型秦汉宫廷模式的遗址。公元前206年,惊心动魄的鸿门宴后,刘邦被项羽分封为汉王来到汉中,经过四个月的时间,养精蓄锐,设坛拜将,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谋,还定三秦,夺得天下,建立汉室王朝。因此,汉中也成为汉文化的发源地。自宋代以来,古汉台成为汉中一郡的名胜之区,汉中府署的后花园。1958年,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古汉台为馆址,成立了汉中市博物馆。2012年,古汉台、拜将坛、饮马池合并上划为汉中市博物馆。 古汉台古木众多,大家眼前看到的是一棵距今400多年的皂角树,是一棵雌性皂角树,结皂角,而中院还有一棵雄性皂角树,是不结皂角的。

接下来,我们再看古汉台的建筑。我们眼前看到的这个建筑叫望江楼。望江楼又称天汉楼,建于南宋年间,高17.5米。当时叫天汉楼,天汉一词取自于萧何的汉中语曰天汉,其称甚美之句。咱们今天当地也有很多地方以此命名,如:天汉大道、天汉大酒店等等。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记载:府署东北隅有天汉楼,即望江楼的初称。民国七年,望江楼经过道尹张士秀主持重建后正式命名望江楼。而如今的望江楼经过1995年落架大修之后,现在呈现出清末民初的建筑风格。登上高楼便可一览全城美景,但由于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如今登楼已无法看见一线流过的汉江。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可以变化出无数组合形式,只要看屋顶的规格,就可以估量出一座建筑群中的地位。望江楼的最高屋顶为四角攒尖顶,两侧稍微插入庑殿顶,其下又插入歇山顶。可以说是集古建屋顶造型之大成,是一座很有地方特点的大型古建筑。如今的望江楼一二层分别为佛教、道教造像陈列室。

望江楼左边的树是旱莲。旱莲每年五月开始结花苞,三月开花,开花时红白相间,红花粉黛如绸,白花洁白如玉,堪称人间美景。由于旱莲对生长环境要求苛刻,人工培育比较困难,所以被汉中市人民政府定为汉中市市花。

汉中市的市花是旱莲,市树是桂花树,大家眼前看到的这个建筑以桂花树命名,桂荫堂,取桂树成荫之意。桂荫堂古已有之,并在清 代已负盛名,民国时期此建筑成为汉中道署的十景之一。桂荫堂的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高形制庑殿顶,这里是刘邦的行宫,皇帝待的地方,建筑物也要与其地位相匹配。

说到汉中的桂花树,有两处比较著名。南郑圣水寺的汉桂,相传为汉初三杰之一萧何亲手栽植,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勉县武侯墓前的护墓双桂也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

我们现在眼前这座古建筑叫做东华亭,这里展出的是汉中早期革命史迹,是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接下来我们即将进入中院,首先看到四个大字——沅湘挹秀,就湘指湘水,沅指沅水,都是湖南的水源,挹新华字典解释为引、牵引,即把湖南的秀丽牵引到这里来。这是一个湖南的学士途经汉中,觉得汉中景很美,可以和家乡湖南相媲美,所以写下这四个大字。汉中虽然身处西北,但有西北小江南的美称。右手边的竹子叫做凤尾竹,因为竹叶紧簇密实,远看像凤凰的尾巴,所以取名为凤尾竹,非常美丽的称谓,我们应该都听说过一首云南葫芦丝名曲叫《月光下的凤尾竹》,就取自于此竹。

接下来我们来到中院,首先看到一个池子——镜吾池。镜吾池原为汉中道署十景之一,清代道光年间,汉中知府段大章认为古汉台园林之中缺水无池,美中不足,于是派人修建了镜吾池,修好之后,镜吾池还起到消防的作用。

现在我们左手边看到的就是那种刚才提到的雄性皂角树,它不结皂角。 刚才我们参观的北院和中院主要是古汉台的园林和建筑,接下来我们即将进入南院,是两个展厅,首先我们来看这个标志碑。这方石碑是1962年由国务院颁发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碑。它包含了三个内容:褒斜道、石门、摩崖石刻。褒斜道以开道之早,修建规模之大,使用时间最长,号称是“蜀道之冠”,被视为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石门是东汉年间古人开凿的世界上最早的人工交通通车隧道;摩崖石刻是分布于石门隧道内外壁及周围山崖间的由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文字,有着极其珍贵的历史和文学价值,被众多的中外文人所敬仰。

接下来,我们进入南院参观。

首先参观褒斜道陈列室。这个陈列室展示的是汉中的交通,汉中相对闭塞,但古人还是经过千百次地踩踏,开发出一些道路与外界交流,首先来看这个沙盘。

这个沙盘是以汉中为中心,穿越秦岭、大巴山的交通分布图。夹在秦巴之间是汉中盆地。自古以来,这种两山夹一盆的特点,成为沟通南北交通的最大障碍。先民们经过无数次踏勘,终于踩踏出七条主要道路:

穿越秦岭的子午道、傥骆道、陈仓道和褒斜道;

穿越大巴山的金牛道、米仓道和洋巴小道(荔枝道南段)。

这些道路,历史上称为蜀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下面,我们依次来了解这几条道路。

首先看秦岭上的四条: 第一条,子午道。古代北方为子,南方为午,这条穿越秦岭正北正南之道路,名为子午道。当年刘邦就是从此道来汉中继而火烧了栈道。

第二条,傥骆道。它是循灙水(今灙水河)和骆水所开辟的一条道路。即从骆谷南行,越过秦岭主脊,再到洋县华阳,由此而南而西,最后到达汉中。从历史来看,使用该道最为频繁的时期,则是安史之乱后的唐代中后期。唐皇“幸蜀”避难,因此这条道路显得繁荣一时。在沟通长安与汉中间的道路距离,灙骆道路程极近,便捷。但其间要越过数条河流的分水岭,高峻艰险,道路升降无常,常常令行旅艰难备至,望而生畏。所以,灙骆道作为通驿大道的时间极短,利用率极低。

红灯闪烁的这条是褒斜道。褒斜道是沿着褒水(今褒河)与斜水(今石头河)形成的一条道路。北起眉县斜谷口,南至汉中城北褒谷口,全长470里,是秦岭间出现最早的一条交通大动脉。褒斜道以其成道之早、持续之久、规模之大而位居“蜀道之冠”。褒斜道历史上发生了32起战争之多,最著名的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当时韩信建议刘邦派大将假装修复褒斜道,而却和刘邦带着主力部队,沿旁边的陈仓道到达宝鸡,从背后包抄三秦王,与项羽展开为期四年的楚汉战争。这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典故,也是世界军事史上“声东击西”的典范。

边上这条就是陈仓道。北边终点为宝鸡,宝鸡古称陈仓,现在还有一个陈仓区而得名。这条道路路程长达千余里,里程也较其它道路 较长。不过该道多沿嘉陵江河谷而行,较为平夷,加之沿途物产富饶,居民稠密,因而在唐宋时,不仅沿途建置较多,作为国家驿路的时间,也要长于褒斜道。

下面再看巴山上的三条道路。

第一条道路,金牛道。它因五丁开道、石牛粪金的故事而得名。

第二条米仓道因翻越了南郑的米仓山而得名。

最后一条荔枝道。这条道路是当年给唐玄宗的爱妃杨玉环运送荔枝的道路。当年是将重庆涪陵的荔枝沿着这条道路送往长安,三天三夜换马不换人,因此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中说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历史上把穿越秦巴山区的七条道路分别称做北栈和南栈。

南栈、北栈的中转站设在汉中,因此汉中是南北栈所要经过的必经之地,是兵家必争之地。

这些是古代的道路,今天的道路也是在这些道路基础上修建的,我们依次来了解。

今天使用频率最高的西汉高速是从西安出发,经户县,再在秦岭上打穿山隧道,再到洋县、城固、汉中。全程258公里,隧道136座,全程只需要三个半到四个小时,非常方面。

褒斜道的北段姜窝子到眉县是今天的姜眉公里。

金牛道是宁广高速,米仓道是二南公路,连接南郑和南江。还有两天道路没有标识出来,一条是2015年10月1日刚刚开通的十天高速,湖北十堰,横穿汉中,到达甘肃天水。另外一条是2017年即将 开通的西成高铁,从西安经汉中到成都,全程只需要三个小时。

所以,现在的道路越修越宽阔便捷,但基本上是在古代道路的基础上修建的,那古人是怎样在崇山峻岭之间修建道路的呢?我们进入第二单元了解。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褒斜道模型,这个突出的山头是鸡头关,下面是石门隧道。早在东汉时期,褒斜道陡峭曲折,行路困难,在没有火药的情况下,古人利用“火烧水激”的办法开凿了石门隧道,这便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条人工开凿的通车隧道,它长16米,宽4米,高3.7米。1967年到1971年由于国家要建立石门水库,所以包括石门隧道在内的这段栈道整个被淹没在水下,十分可惜。

这段阎王碥栈道模型属于典型的平梁立柱式栈道形制。所谓平梁立柱式也称为标准式,即在岩壁上凿壁孔,插入横梁,横梁的另一端用木柱支撑,木梁上铺木板,形成路面。这里之所以叫做阎王碥,是因为它下临深渊,极为危险,稍有闪失即遭遇不测,故为此名。

孔雀台栈道属于千梁无柱式的类型之一,古时在人们没有重负的情况下走这条道路极为便捷,这横梁与横梁之间的距离是人一步的距离,大概在30厘米左右。

到了元明清时期,出现了另一种更为坚固的栈道,即石积式栈道,这种栈道较坚固,因此现在还有遗存,上面的照片便是留坝县的石积式栈道遗存。

栈道的另一种遗存是壁孔,上面的照片就是壁孔,而我们身后有一个工作人员按照一比一的比例做的壁孔模型。壁孔就是古人在山腹 中凿孔插横梁的地方,见方40厘米,长80厘米,四周如刀削般平整。古代的壁孔积水和雨水很容易积攒在里面,使桥梁断绝,道路塌陷,在壁孔的下方有一个小槽是用来排水的,这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养路技术。

当道路畅通到一定程度下,就形成了国家通宜的大道,交通主动脉,在道路两边分别设置了五里一邮、十里一亭、三十里一驿,驿就是驿站,提供人们住宿的场所。而我们眼前的这所驿站,名为褒城驿,等级很高,是古代官方人员所居住的场所,这所驿站在唐代孙樵的《书褒城驿壁》第一句中便肯定的提到“褒城驿号天下第一”,说明这所褒城驿在唐代称为天下第一驿。而褒城驿,就位于汉中龙江镇的百香村,可惜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在驿站对面有一个邮亭模型。这种机构是对信件起到分发和转送的功能,相当于今天的中国邮政。

在邮亭旁边有一个中国最早的交通规则——仪制令。这是全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交通法规,这通仪制令刻于宋代,全文只有四行十二个字的内容:贱避贵、少避长、轻比重、去避来。在古代封建社会,走在路上,低贱的人要回避高贵的统治者;中国是礼仪之邦年少的要给年长的让道;轻车避重车,今天的交通法规仍然延续;去避来是在当时以城门作为参照物,出城门的人给进城门的人让道,这仍然是礼仪的标准。而我们今天的交通法规也是由这通仪制令演变而来的。

介绍完褒斜古栈道之后,大家应该已经了解到褒斜道的艰险难行,但它却是古时沟通长安和四川成都的必经之地。历代文人墨客或去巴 蜀任职,或者去长安公办,都要走这些道路,而褒斜道鸡头关一带更是艰险难行,引无数文人喟叹不已,便题咏镌刻于此,这便是石门石刻。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褒斜道模型,褒斜古道依山傍水,景色秀美,古时来往于此的文人墨客,既感念于古人开道的丰功伟绩,又陶醉于褒谷沿途的无限风光,为了抒发心中情怀,人们便在石门内外壁留下了众多的石刻,可在1970年国家在石门所在地新建石门水库,这些珍贵的石刻面临即将全部被淹没在水下的厄运,文物工作者奔走高呼,上下呼吁,抢救了最为珍贵的十三方石刻移至我馆保存展览,其余的非常遗憾均已淹没于80米以下的水库之中。我们即将要看到的就是驰名中外被誉为国之瑰宝的石门汉魏十三品摩崖石刻。这些数量繁多的石刻不仅有着丰富、渊博的内涵,其书法、历史价值更堪称千古绝唱、稀世珍品。

首先看到第一方,石门摩崖。刻于东汉年间,属于隶书,字体沉稳大气,遗憾的是不知书者何人。堪称石门石刻中保存最完好的一方碑刻。

这方《鄐郡开通褒斜道》摩崖石刻,简称《大开通》。它刻于东汉永平九年(公元63年),人称“陕南第一古石”,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东汉摩崖石刻。全文主要记载了东汉永平年间开通褒斜道的历史。

全文原本有159个字,但由于石刻属于云母片岩,经过一千多年的风雨侵蚀,使得字迹剥落很快,仅剩下97个字。我们一同来了解 一下石刻的内容:“永平六年,汉中郡以诏书受广汉、蜀郡、巴郡徒,两千六百九十人,开通褒斜道。”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永平六年汉中的太守接受诏书,召集广汉,蜀郡,巴郡的囚徒两千多人承修褒斜道。工程开工时带来2690人,那最后工程完工一共用工多少呢?我们看最后一段:“凡用工七十六万六千八百余人”。从这里可以看出,从开工的2000多人到竣工的760000多人,这个规模实属空前。在修复褒斜道的过程中,还建成了一些沿途设施。

这方石刻除了珍贵的史料价值外,就书法而言也是一方珍贵的佳作。它是由小篆的圆转笔向方折笔过渡的书体,属于古隶,通篇蕴含着变意。清代杨守敬将此摩崖誉为“神品”云:“按其字体,长短广狭,参差不齐,天然古茂若石纹然,百代而下,无从摹拟,此之谓神品。”具有极高的历史和书法价值,可谓东汉石刻中的稀世之宝。

时隔85年之后,在石门隧道内壁又出现了一方形如铲状的刻石,即《石门颂》。《石门颂》的全称《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它镌刻于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书佐王戎书丹,镌刻而成,全文歌颂了已故司隶校尉杨孟文屡次向皇帝上书,请求修复褒斜道的事迹。

文章一开头记述了汉初的一段历史:“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建定帝位,以汉氏焉”这段话佐证了史料,说明汉中是汉王朝发祥地,刘邦由子午道来汉中,由陈仓道打回去。中间一大段讲述了褒斜道艰险难行,于是司隶校尉犍为杨孟文向皇帝上书请求修复褒斜道,之后褒斜道畅通无阻,汉中太守王升为杨孟文写了这 篇颂词。

《石门颂》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它是东汉后期十分成熟的隶书作品。清代王昶称它为“汉人极作,学隶者必学之范本。” 它的书法灵动飘逸,率真质朴,挺进多姿,用笔也十分纵放自然。清代著名书法家杨守敬说它:“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

刚才我们看的两方摩崖石刻主要是书法价值极高,接下来再看三方描写褒谷石门风景的石刻。

首先看玉盆摩崖。相传为张良所书。刘邦来汉中时,张良曾护送刘邦至褒谷,他见褒河之中有一巨石,色泽如玉,形似盆状,便书写了“玉盆”二字,传说他书写二字也有安慰刘邦之意,意在告诉刘邦汉中有汉水,金瓯玉盆之地,希望大王养精蓄锐,等待时机东山再起。由于原刻在水中,时代久远加上常年流水冲刷,表面已模糊不清。宋代,人们见其状便在旁边重提了“玉盆”,来褒谷游览的人很多,曾在“玉盆”留下了题名“十二段”。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其中的两段。

接下来是闻名中外的《衮雪》,相传是曹操留于世间的唯一真迹。据说曹操曾两次来到汉中。一次是建安二十年曹操伐五斗米教张鲁,当年他派夏侯渊镇守汉中,自己回到了关中。建安二十四年,夏侯渊被黄忠斩首于勉县定军山,阳平关面临失守,曹操再次来到汉中向刘备求战,刘备拒不交锋,曹操进退两难之时徘徊于褒谷,而褒谷南端水位落差较大,水浪击石,气势澎湃,犹如白雪翻滚,曹操见此壮丽景致,挥笔写下“衮雪”二字以抒情怀。人们说“字如其人”,您看 这两字圆润饱满,笔力遒劲。尤其“衮”字,一撇一捺如雪花翻滚,一点如一滴水珠滚滚欲落。“雪”字又体现出一种静态美,动静结合,十分传神。

《石虎》摩崖石刻相传是西汉隐士郑子真所书。隐士郑子真隐居于褒谷,见石门隧道对面有一山峰远看就如下山猛虎,于是书写石虎两字喻之。

《石门铭》刻于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原来位于石门隧道的东壁,记述了北魏时期,褒斜道陡峭曲折,行路困难,所以梁秦二州刺史泰山羊祉,上表请求开创褒谷旧路,最后宣武帝下诏派遣左校令贾三德,领徒一万人,石师百人,共同完成这项工程。历时两年多,褒斜道终于成功改道的事情。

《石门铭》融记事.颂功.抒情于一体,引用大量历史典故,以古论今,赞美了梁秦二州刺史羊祉表求改道的事迹,歌颂了左校令贾三德在工程中“精解冥会”的杰出才能和“忠公忘私”的高尚品德。整篇文章读起来自如洒脱,文采飞扬,极富感染力,是我国古代骈体文的佳作。

《石门铭》被清代书法大家康有为评为“不食人间烟火,书中之仙品也”。一代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在众多的魏碑中唯独钟情于汉中的《石门铭》,据说他还曾在《石门铭》下睡过一宿,潜心研究它的书法,并深情的说:“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这不仅阐述了他学习魏碑书法的心得体会,也表达了他对《石门铭》由衷的喜爱。 《山河堰落成记》摩崖石刻,刻于南宋绍熙年间,是石门十三品中体积最大的,重约15吨,气势宏伟,高雅不凡,书者是被称为“南宋隶书第一人”的晏袤。它记载了绍熙年间山河堰决堤,汉中官方出资修建山河堰的经过,是一方以记事与歌功颂德为主要内容的摩崖石刻,相当于今天的一篇精简的竣工报告。

全文如下:

“绍熙五年,山河堰落成,郡太守章森、常平使者范中艺,戍帅王宗廉,以二月丙辰徠劳工徒。堰别为六,凡九百三十三丈,醴渠四百一十丈。木以工计,七十二万四千九百有奇,工以人计,一十五万九千八百有奇。先是四年夏,大水,六堰尽决。秋,使者被旨,兼守事,会凡役,慨念民输当四倍于每岁之常,迺官出钱万缗,为民助。查沆、贾嗣祖、晏袤、张炳實董其事。”

宋代人们多写楷书、行书,擅长隶书者并不多见,晏袤在汉中为官,多次到过石门想必对石门石刻有所研究,他的书法也是隶书佳作,而他本人也被誉为“南宋隶书第一人”。

《山河堰落成记》是典型的隶书大字,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石门汉魏十三品”不仅是我国古代交通史,水利史,科技史的重要文献资料,而且反映了中国古代书法的演变,由古隶书到汉隶再到魏碑。日本学者种谷扇舟来到汉中,参观了十三品展厅后,非常感概地写下八个大字:“汉中石门 日本之师”可见他对十三品的喜爱。

-

讲解词完整Tina

本文发布于:2023-12-14 05:20: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5024451210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讲解词完整Tina.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讲解词完整Tina.pdf

标签:汉中   道路   褒斜道   石门   石刻   历史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