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政之与_大公报_

更新时间:2023-12-14 03:03:47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14日发(作者:主要先进事迹怎么写)

-

胡政之与_大公报_

胡政之与《大公报》

■冯晓蔚

胡霖,字政之,1889 年出生,解 总编辑。胡从此不再做官,以办报

放前是我国著名的老报人和新闻

为业。在易手之前,《大公报》是清

机构的组织者。《大公报》自 1902 年 王朝帝党的机关报,在盘售之后,6 月 17 日在天津创刊,到 1949 年上

就成为安福系的机关报了。胡政

海解放后发表《新生宣言》,共有 47

之在王郅隆接办后的《大公报》中

年的历史。胡政之曾两度担任该

工作了 3 年,由于安福系亲日卖国,报经理或总经理兼总编辑或副总

声名狼藉,他也没有做出成绩。后

编辑,历时共 27 年。

来 他 不 想 再 办 这 种 机 关 报 了 。采访国际新闻的先驱

1918 年 11 月 11 日第一次世界大战

结束了。由于参加了对德宣战,中

清朝末年有一个到国外留学

国也算“战胜国”。从 1919 年 1 月

的 热 潮 ,去 日 本 留 学 的 人 最 多 。

18 日到 6 月 28 日,战胜国在巴黎举

1906 年胡政之只有 17 岁就自费到

行和平会议。胡政之受王揖唐的

东京帝国大学学习。1911 年回国,

委托,以《大公报》记者的身分前往

当过翻译、律师、法官、编辑、教员

欧洲,采访了这次会议。他不仅是

等,时间都不长。1915 年王揖唐任

到会的唯一中国记者,也是中国记

吉林巡按使(即省长),胡任王的秘

者第一次采访这样重大的国际事

书。次年王任段祺瑞内阁的内务

件。在他之前到欧洲去采访的大

总长(即部长),胡在该部任参事。

概只有瞿秋白和戈公振。在中国

《大公报》原为满族人英敛之

报业史中,可以说他是采访国际新

所创办。英敛之反对慈禧,拥护光

闻的先驱。这种以总编辑的身分

绪,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他办

亲自外出采访的作风,他在此后 30

报就是为了制造舆论以达到这个

年中也没有改变。

目的。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成立,

他便无意继续经营,早已委托别人

新记公司的《大公报》

代管。1916 年 9 月,他把《大公报》

胡政之出国去采访巴黎和会,盘售给安福系的王郅隆接办。经

《大公报》仍由王郅隆经营。王本

徐树铮推荐,聘请胡政之任经理兼

来是个粮商,在冶游时与安福系军

24

2014 年第 2 期

阀拉上关系,成为安福俱乐部的会

计主任。他没有办报的经验,聘请

的编辑又不得力,言论亲日,不得

人心,使这张报每况愈下。直皖战

争之后,他去日本,1923 年 9 月因地

震死于大阪,报社由他儿子王景杭

接管。随着安福系的没落,这张报

苟延残喘,无人问津,最后每天只

印 几 十 份 ,在 街 上 贴 贴 报 牌 子 。1925 年 11 月 27 日终于停刊。

这时,吴鼎昌已经成为北方财阀,很久没有做官,想办一张报纸作为政治资本,重登仕途。胡政之在 1920 年回国后,没有回到《大公报》,在北京林白水主办的《新社会

日报》担任了总编辑,后又到由孙

中山、段祺瑞、张作霖出资经营的

国闻通讯社工作,后任通讯社创办

的《国闻周报》总编辑。当时,胡政

之为国闻社办事常到天津,看到作

为安福系机关报的《大公报》关门

妇女、儿童等周刊,约请社外的专

这样,《大公报》在原来的废墟上又

垒起了新的建筑。

新 记 公 司 1926 年 续 办《大 公

还在国共合作时期,革命的对象是

北洋军阀。吴鼎昌、胡政之、张季

时,北伐战争已经开始,前一半

家编辑,以满足各类读者的要求。

报》不免

在续刊之初,每天的发行额只

鸾过去和北洋军阀都有联系,吴鼎昌是

有两千份,广告也不多,入不敷出,

有兔死狐悲之感。而且,了,便想,能不能办一张没有背景

的报纸呢?他没有阶级观点,但是

他把“官”和“民”分开来看。张季

鸾 也 是 老 报 人 ,办 报 多 次 都 失 败

了,这时正在天津赋闲,也想卷土

重来。这 3 个人过去都相识,因而

商 量 组 织 新 记 公 司 盘 接《大 公

报》。新报社是吴鼎昌的资本,胡

政之的组织和张季鸾的文章相结

合的产物。按照各自具备的条件,

由吴鼎昌担任社长,胡政之担任经

理兼副总编辑,张季鸾担任总编辑

兼副经理。相互配合,相互制约,

于是新记公司的《大公报》便出版

了。

新记《大公报》于 1926 年 9 月 1

日续刊,内容丰富多彩,版面新颖

别 致 ,独 树 一 帜 ,使 人 耳 目 一 新 。国 闻 社 已 有 北 京、上 海、汉 口、沈

阳、哈尔滨 5 个分社,新闻来源比较

全面。当时国民党的中央社还没

有成立,要闻版全部都是专电。编

排的形式也有突破。当时报纸是

竖排的。要闻版头条由一般三栏

高 扩 大 到 六 栏 ,相 当 于 横 排 的 通

栏。字号由老五号到一号,后来又

增加了新五号和中号,大号之外再

加超号,标题醒目。国际版、地方

版、本市版都有专题报道的“特别

栏”和“花边新闻”。把当时的几份

报纸放在一起,《大公报》的版面是

十分引人注目的。除综合性的副

刊《铜锣》(后来改名《小公园》)外,

还有艺术、戏剧、医学、法律、体育、

每月赔钱。一年之后销数增加到

六千多份,收支也可相抵。此后几

年的发展,日新月异,由平版机而

轮转机,由每天一大张增加到四大

张。1936 年 4 月 1 日发行上海版,由地方性的报纸变成了全国性的

报纸。《大公报》出版到一万号时,有些贺词是从欧洲寄来。在三十

年代之初,《大公报》的声望已经越

出国界。到抗日战争时期的 1941

年,由于当时形势的需要,分别在

重庆、桂林、香港三地同时发行,抗

战胜利后又有发展。1948 年分别

在上海、天津、重庆、香港四处同时

出版,销路合计每天共达 20 万份,超过上海《申报》(15 万份)和《新闻

报》(18 万份),解放前在国内是最

高的。这个成绩与胡政之的眼光、气魄和信心是分不开的。

1941 年 5 月,美国米苏里大学

新 闻 学 院 以 荣 誉 奖 章 赠 给《大 公

报》。 在 亚 洲 ,只 有《朝 日 新 闻》

和《大公报》获得了这个荣誉。

“小骂大帮忙”

“小骂大帮忙”是人们对《大公

报》的指责,最初见于南洋华侨的

报纸上,时间大约在“九一八”之后

的一、二年。华侨爱国心切,而《大

公报》的政治态度使他们很失望,经过相当时间的观察,恰如其分地

指 出 它 对 蒋 介 石 是“ 小 骂 大 帮

忙”。由于这句话概括得很准确,因而广为流传。

盐业银行总经理,北方的财阀,对

于行将来临的“赤化”当然不能容

忍 ,曾 有 反 蒋 的 言 论 。 到 1927 年

“四一二”之后,蒋介石叛变革命,大资产阶级对他的看法自然也就

跟着改变。按道理讲, 《大公报》

就不会再骂蒋介石了,可是事实又

不尽然。1927 年 12 月 1 日,蒋介石

和宋美龄结婚,目的是想借这条裙

带关系,提高他的声望,更重要的

是向美国靠近一步。当时他曾说

过 结 婚 之 后 更 有 利 于 革 命 的 话 。

转天《大公报》的社评题为《蒋介石

之人生观》,文中有这样的话:“累

累河边之骨,凄凄梦里之人;兵士

殉生,将帅谈爱;人生不平,至此极

矣。呜呼!革命者,悲剧也。革命

者 之 人 生 意 义 ,即 应 在 悲 剧 中 求

之。乃蒋介石者,以曾为南军领袖

之人,乃大发其欢乐神圣之教。夫

以俗浅的眼光论,人生本为行乐,

蒋氏为之,亦所不禁。然则埋头行

乐 已 耳 ,又 何 必 哓 哓 于 革

命?„„ ”这种骂蒋的文章,给

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篇文

章是张季鸾写的,胡政之对蒋更有

反感。

旧《大 公 报》给 蒋 介 石“ 大 帮

忙 ”的 事 太 多 了 ,下 面 也 举 一 个

例。据徐铸成的回忆:“九一八”后

的第三天,张季鸾、胡政之召开全

体编辑会议,讨论今后编辑计划。这样的“民主”,是从来没有过的。

张 宣 布 他 和 吴 、胡 商 定 的 编 辑 方

针,是“明耻教战”四个字。他阐述

说,中日问题,非一朝一夕所致,而

双方力量悬殊,不应仓卒开动战端

了解日本的实力,认为中国还没有

编辑的实践中,培养出一批新闻记

者,可谓群星灿烂。如:范长江、孟

秋江、徐盈、萧乾等等,没有哪一家

工作,伯珍没有回社。还有体育编

辑杨君如,原在南中毕业,大约是

1932 年又去上南大。

胡政之对驻外记者的培养也

„„他们 3 个人都是日本留学生,

报社培养出这么多的名记者。这

所“ 学 校 ”的“ 校 民 ”就 是 胡 政 之 。 是不遗余力的。《大公报》的“驻国

准 备 好 ,不 能 马 上 应 战 。 张 季 鸾

说 :“ 利 害 决 定 政 策 ,实 力 决 定 行

动。”这可以说是《大公报》的“缓抗

论”。

但是“九一八”之后,蒋介石为

了保存实力,用来镇压人民,以维

持他的反动统治,制订了不抵抗政

策,借口需要准备,压制立即抗战

的主张,即所谓“先安内后攘外”。

这 可 以 说 是 蒋 介 石 的“ 缓 抗 论 ”。

他为了宣传这一反动谬论,通过于

右任打电报给张季鸾,要求《大公

报》支援,当然一拍即合。这两种

“缓抗论”的出发点是不同的,但表

现在报纸上却并无二致。当时群

众抗敌的情绪高昂,对于这种言论

极 为 愤 慨 ,认 为 这 是 对 蒋 介 石 的

“大帮忙”。1931 年底,天津有人向

《大公报》社后门的效康里投了一

枚炸弹;外埠的读者也寄给张季鸾

一个装有炸弹的邮包。南洋华侨

指摘《大公报》“小骂大帮忙”,也就

在此后不久,1945 年 11 月 21 日重

庆《新华日报》发表题为《与大公报

论国事》的社论,对“小骂大帮忙”

作了如下的解释:“在若干次要的

问题上批评当局,因而建筑了自己

的地位的《大公报》,在一切首要的

问题上却不能不拥护当局,这正是

《大公报》的基本立场。”这的确说

中了问题的本质。

大力培养新闻人才

旧《大公报》不仅是一家报馆,

也是一所“新闻学校”。从采访和

这些人并不是在成名之后才到《大

公报》的,而是到了《大公报》之后

才出的名。当然不能低估他们个

人的才华和努力,但也不能否认胡

政之给他们创造的条件。如果说

这些人都是“千里马”,胡政之便是

新闻界不常有的“伯乐”。

胡政之不但善于发现人才,还

十 分 重 视 培 养 干 部 ,任 何 人 到 了

大公报》的编辑部,在胡政之的安

排之下,只要积极肯干,都能发出

声光,绝不会默默无闻。有些人是

由于向《大公报》投稿,被胡政之发

现约来报社工作的。1943 年前后,

天津高等工业学校制革系有一位

学生,经常给《本市附刊》写稿,署

名“力工”,后来就到报社来了。他

就是杜文思。

有些同事在大学读书时期,就

以写稿、试用等方式得到胡政之的

接济,属于这一类的有范长江、徐铸

成、马季廉等。范、徐都名震一时,

无须介绍。马名全鳌,清华大学毕

业。到报社之后当过国际版的编

辑,翻译并由《大公报》出版《远东之

危 机》一 书 ,原 著 者 是 史 汀 生

HenryL· Stitnson),1929 年-1939 年

曾任美国国务卿。还有一些学历较

浅的人,先到报社工作了一段时间,

然后又去上学,胡政之也大力支持,

属于这一类的有吴砚农、郝伯珍,他

们都是 1928 年 9 月考进《大公报》的

练习生,担任过外勤记者,约在 1931

年一起到河北法商学院上学。砚农

回社之后曾参加《国闻周报》的编辑

外特派员”说是有十多位,如吕碧

城(女)、陈学昭(女),从来没有到

报社来过,她们寄来的稿子也有发

表的机会。更多的人是曾在《大公

报》工作过,后来弄到助学金到国

外去留学(大部分是美国),愿意给

报社写稿,胡政之便给他们“记者”

的名义,每月给若干津贴,使他们

有活动的可能,也减少生活上的困

难。有些人写得较多较好,也有些

人写得很少很差,报社也没有同他

们计较。具体的情况我不了解,可

以说是胡政之对青年人的培养,至

少也是互利。其中最突出的是记

者兼作家萧乾。1939 年夏天萧乾

在香港收到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

文 系 的 来 信 ,经 该 系 于 道 泉 的 推

荐,约他担任讲师,待遇是年薪 250

镑,旅费自备,先订合同一年。这

样的待遇,缴了所得税只够吃饭。

如果借了旅费前去,也很难偿还,

他 决 定 复 信 辞 谢 ,被 胡 政 之 知 道

了。胡看到在希特勒吞并奥地利、

肢解了捷克之后,欧洲一定会打起

来,要先下一着棋子在那里,因而

劝告萧乾接受聘书,旅费由报社支

付,将来写点通讯相抵。这已足能

表明胡政之既为报社着想,也给萧

乾以大力支援。不料萧乾领到这

笔旅费,当晚就被窃贼偷去,萧乾

大伤脑筋,胡政之却毫不动摇,他

反而安慰萧乾说:“好事总是多磨

的,人生哪能没点挫折?丢的钱再

给你补一份就是了,反正你勤写点

通讯就都有啦。”新闻记者不能守

《(

株待免,要有科学的预见,未雨而

绸缪,在重大事变之前就能看到未

来的发展,胡政之在这方面确有过

人之处。

胡政之用什么方法来培养记

好像由蔡元培主持的北京大学一

样,既有留辫子的辜鸿铭,也有信仰

马克思主义的李大钊。胡政之也实

行兼容并蓄。从政治上来说,他既

党三中全会开幕。这次会主要讨

论 西 安 事 变 所 引 起 的 重 大 问 题 。

我以为时机重要,全力争取《大公

报》总经理胡政之敢于发表我从延

不排斥坏人,也能容纳好人。同样, 安归来的报道,并且要能顶着国民

者和编辑呢?简单地说就是信任

和放手。他知人善任,对于每一个

记者和编辑的兴趣和能力都很了

解,因此他分配的工作,每一个人

都能愉快地胜任。在分配了工作

或交给了一项具体的任务之后,他

就给予完全的信任,除必要的指导

之 外 ,从 来 不 噜 苏 。 既 没 有 要 这

样、要那样的框框套套,也没有这

也不行,那也不行的清规戒律,完

全让你自己在实践中发挥所长,在

客观条件许可的条件下自行创造。

用人和选稿

尽管胡政之说“不参加实际政

治”,但是他又很重视“代表国民说

话”。这个思想不仅限于社评,反

映客观形势的新闻、通讯以及文艺

等也都有所表现。这些是读者要

看的材料。

那么由谁去采访新闻、撰写通

讯?采访什么新闻和撰写什么通

讯?这就涉及“用人”和“选稿”。这

样的问题是由胡政之决定的。自

1926 年新记公司成立,报社用人行

政之权就掌握在胡政之的手里,编

辑部各版的工作也是由他全面照

顾。他曾对我说“:不怕你有九十九

分短处,只要有一分长处我就能用

你。”这就是胡政之的用人标准。所

谓“一分长处”就是对《大公报》有一

分用处。换句话说,只要能供给《大

公报》所需要的材料,什么人他都能

用。他从来不低估人们的政治立场

和思想倾向,因为各有各的用处。

在选稿方面也是如此。《大公报》上

刊登的反动的稿子是很多的,但是

胡政之考虑到读者的胃口,进步的

稿子也一样刊登。

以上是胡政之“用人”的情况,下面再谈“选稿”。

范长江在北平读书时,同时向

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

世报》和《大公报》投稿。胡政之首

先发现了长江是个人才,由驻平办

事 处 的 杨 士 焯 通 知 他 ,以 后 专 给

大公报》写稿,每月给固定稿费 15

元。1935 年下半年,长江得到胡政

之的支持,开始了西北的旅行。由

于《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这

些旅行通讯在《大公报》上发表,长

江便蜚声于新闻界。这是长江的

远见卓识,也不能否认胡政之的作

用。长江到达延安后的情况,据他

自己说:“我当时曾经考虑长期留

在陕北,一面学习,一面大量收集

材料,准备写几本大书,宣传中国

共产党和红军的主张和事迹。毛

泽东主席却指示我,根据当时全国

迫切的政治需要,应尽快地把中国

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

张向全国宣传,广泛动员群众,促

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便进行对

日抗战。因此,他希望我能立即回

上海,设法利用《大公报》当时在舆

论上的比较重要的地位,宣传党在

当时最重要的政策。

“于是我立即离延安,经西安

回 上 海 ,于 1939 年 2 月 14 日 到 上

海。次日,即 2 月 15 日,中国国民

党的新闻检查,能基本上把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反映出来。胡

政之从《大公报》独占特号大新闻

的‘生意经’出发,经过反复动摇,

终于下了决心,要我立即写稿。同

时顶着上海国民党市党部新闻检

查所的反对,把我写的《动荡中之

西北大局》一文在 2 月 15 日的报上

发表了。„„”

毛泽东主席希望于范长江的,

他都做到了;范长江希望于胡政之

的 ,他 也 都 做 到 了 。 写 稿 的 是 长

江,而承担责任的是胡政之,如果

他不肯承担触怒蒋介石的风险,如

果他不肯承担“抗检”的风险,那么

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的主张,也就不能及时地向全国宣

传。即使这是从“生意经”出发,在

这紧要关头也是很可取的。长江

又接着说:“当时轰动了上海,报纸

销路大增。15 日下午,报纸到了南

京,和蒋介石上午在国民党三中全

会上的报告,根本不同。蒋介石大

怒,把《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骂了

一顿,说不应当让我乱发表文章。”

长江的这篇通信,本来还有关于建

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

所作的四项保证,在上海版发表时

被 检 扣 。 但 同 日(1937 年 2 月 15

日)《大公报》天津版不但发表了这

篇通信,也透露了这四项保证。《中

国 的 西 北 角》发 表 之 后 又 集 印 成

书 ,在 1936 年 - 1937 年 连 印 7 版 。

这是长江的卓越贡献,而胡政之所

起的作用,也不能抹煞。

去伪国大报到前后

替他们加上一句:“夭人交战。”所

以第三方面都知道参加不光荣,但

总管理处,自任总经理。除在上海

购买了地皮,准备兴建新址外,并

的香港版。这都表明他没有正确

地估计形势。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伪装

和平,1945 年假意邀请毛泽东等到

不参加又怕。到了“国大”开幕后, 一度准备在广州出版,取代计划中

谈判全部破裂,无事可做。蒋及青

重庆谈判。事后发表了会谈纪要, 年党、民社党、一部分“贤达”破坏

蒋介石表面上同意召开政治协商

会议(旧政协)。这次会议于 1946

年 1 月 10 日在重庆开幕。除国共

两方之外,还有所谓“第三方面”,

包括民盟、青年党、民社党以及“无

党无派”的社会贤达,胡政之也是

其中之一。会议通过了一系列有

利于和平民主的决议,签订了《停

战协定》。

以上这些,都是蒋介石的缓兵

之计。到了 7 月,他经美帝国主义协

助,在军事上做好准备,便公开破坏

了政协决议和《停战协定》,向解放

区发动了全面的进攻。10 月,国民

党军队侵占了张家口,蒋介石冲昏

了头脑,下令召开伪国大,以便选举

“总统”和制订“宪法”。青年党和民

社党要参加,民盟宣布不参加。“社

会贤达”则很动摇。这个时期的情

况,周恩来在《一年来的谈判及

前途》一文中有所说明:

关于“国大”,有些无党派的人

被蒋套住。11 月 11 日,有些“社会

贤达”本来是去请求蒋允许“国大”

延期的,蒋吓唬说:“明天不开就要

亡 国 了 。”“ 贤 达 ”又 请 再 延 几 天 。

蒋说:“好,为了尊重你们意见,延

长 3 天,那你们一定要参加了,问题

在请你们劝青年党、民社党也参加

‘国大’。”消息传出,结果“社会贤

达”四字加了引号,从此开会躲在

角 落 里 ,生 怕 记 者 照 像 。 胡 政 之

说:“不参加,《大公报》会受压迫,

参加了又怕没有销路。”青年党说:

“左右为难,内外夹攻。”黄炎培又

了政协,被人唾弃。

胡政之面对着老问题:一方面

要保住《大公报》的存在,另一方面

又不要影响销路。他所受到的压

力比其他“贤达”要大:拿了官价外

汇不能不买他的账。这时,蒋介石

又对他进行了直接的威胁。《旧大

公 报》一 文 记 载 :“ 据 胡 政 之 对 人

说,在伪国大开幕的前夕,蒋介石

在南京召见他,到时有傅斯年一人

先在。入座后,蒋介石满脸怒气,一语不发。傅斯年却发话了:政之

先生!你究竟跟着国家走,还是跟

着共产党走,今天应该决定了。

蒋介石在发怒时是阴森可怖

的。在他“满脸怒气”迫使胡政之

签名时,也就可想而知了。胡本来

就七上八下,在这杀气腾腾的气氛

中,加上傅斯年的挑拨,胡政之被

吓倒,便跑到所谓“国大”去签名报

到了。签了“胡霖”两字,铸成了大

错。他也怕人给他照像,在出席 11

月 15 日“国大”的开幕式后,便由南

京回了上海,再也没有去开会。他

之所以去报到,归根结蒂还是由于

看不到蒋政权的腐朽和人民的力

量,以为国民党的天下还可以维持

下去,因而他发展《大公报》的计划

照常进行。

早 在 1941 年 9 月 张 季 鸾 去 世

之后,胡政之征得吴鼎昌的同意,成立董监事联合办事处,对重庆、

桂林、香港三馆实行“集体领导”。抗战胜利后,上海、天津两版先后

复刊,胡政之撤销了办事处,成立

召开了所谓“国大”之后,蒋介

石发动了全面内战。人民解放军

则由防御转入进攻,以平均每个月

消灭七、八个旅的速度,把蒋介石

推向覆灭的道路。从 1947 年初开

始,全国各大城的学生、工人发起

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示威

运动,国民党反动派采取了野蛮镇

压 的 办 法 。 5 月 25 日 上 海《文 汇

报》、《联合晚报》和《新民报》(沪

版),被 国 民 党 政 府 下 令“ 永 远 停

刊”。《大公报》(天津版)的专电也

被检扣,胡政之雄心勃勃的计划,势将落空,心情十分低落。这时,他又接到重庆版的电报,说有 7 位

记者被国民党的特务逮捕。他对

这几位记者不太熟悉,虽然很不耐

烦,还是设法进行营救。

1948 年 4 月,伪国大选举蒋介

石为“总统”,他虽然粉墨登场,但是

灭亡的命运已经决定。胡政之看到

国民党已不可恃,他又不知道共产

党既往不咎的政策,害怕因为参加

了伪国大将不见谅于人民,因而亲

自去恢复香港版。在美国订购的机

器,于 1947 年运到上海,因为没有厂

房,存在仓库里没有使用。这时因

为资金短缺,他就把机器运往香港

变卖,充作复刊的经费。

香港版于 1948 年 3 月 15 日复

刊,实现了四版同时发行的计划。但工作并不顺利,耗资费劲,因而

使他操劳过度,4 月 24 日正在工作

时,肝硬化病暴发,27 日他回到上

海治疗。于 1949 年 4 月 12 日去世。

-

胡政之与_大公报_

本文发布于:2023-12-14 03:03: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494227416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胡政之与_大公报_.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胡政之与_大公报_.pdf

标签:大公报   没有   编辑   上海   参加   新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