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复习参考答案

更新时间:2023-12-14 03:02:38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14日发(作者:关于亲情的小故事)

-

中国新闻史复习参考答案

中国新闻史复习参考答案

中国新闻史复习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30道,每题1分,共30分)

1、“新闻”一词最早出现的朝代是( D )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唐朝

2.中国古代官报的通称是( C )

A.进奏院状

B.朝报

C.邸报

D.小报

3、创办中国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传教士米怜来自( A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4、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是( C )

A.《广州纪录报》

B.《中国丛报》

C.《蜜蜂华报》

D.《中国之友》

5、林则徐受命到广州查禁鸦片时,派人到澳门搜集外文报刊并把其中一些重要情报翻译出来,供当地和朝廷官员参考。这些

材料后来汇集成册,称为( B )

A.《参考消息》

B.《澳门新闻纸》

C.《自西徂东》

D.《夷情备采》

6、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意在倡导( D )

A.无产阶级革命

B.资产阶级革命

C.莠言乱政

D.变法自强

7、由汪康年任总经理、梁启超任总编辑的报刊是( C )A.《中外纪闻》

B.《万国公报》

C.《时务报》

D.《强学报》

8、主编过《湘学新报》和《湘学报》,因在武汉组织自立军武装勤王起义而遭杀害的是( A )

A.唐才常

B.康广仁

C.谭嗣同

D.熊希龄

9、因“苏报案”而受迫害的章太炎出狱后前往日本主编的报刊是( A )

A.《民报》

B.《新民丛报》

C.《民立报》

D.《清议报》

10、1906~1907年间,与《民报》就革命和改良问题展开大论战的是( A )

A.《新民丛报》

B.《新中国日报》

C.《苏报》

D.《政论》

11、1909—1910年间,在上海先后创办《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的革命报人是( C )

A.孙中山

B.黄兴

C.于右任

D.章太炎

12、1911年,因发表《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和《亡中国者和平也》两篇评论而被查封的报纸是( A )

A.《大江报》

B.《楚报》

C.《大汉报》

D.《商务报》

13、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 A )

A.“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B.“臣民于法律范围内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C.“不得妄议国体、诽谤革命”

D.“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

14、宣扬“报馆不封门,不是好报馆;主笔不入狱,不是好主笔”的是( D )A.《民生报》

B.《不忍报》

C.《群报》

D.《民权报》

15、民国初期,著名通讯《外交部之厨子》的作者是( A )

A.黄远生

B.邵飘萍

C.徐宝璜

D.陈独秀

16、《新青年》杂志最初的主张是( A )

A.反对中国儒家专制文化,倡导西方自由民主文化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尊王攘夷

D.只有无产阶级革命才是中国的出路

17、“五四”运动爆发后,《每周评论》杂志刊文指出,这场运动是( D )

A.“铲伦常,覆孔孟”的恶果

B.胁迫治安的行为

C.妄图颠覆政府的行为

D.“学生牺牲、社会制裁和民族自决”的行动

18、《中国报学史》的作者是( C )

A.徐宝璜

B.邵飘萍

C.戈公振

D.邹韬奋

19、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个通讯社是( C )

A.国闻通讯社

B.申时电讯社

C.中兴通讯社

D.中央通讯社

20、中国第一个广播电台是由美国商人奥斯邦在上海创建于( B )

A.1922年初

B.1923年初

C.1924年初

D.1926年初

21、在国共合作展开大革命时期,担当国民党中央机关报《政治周报》首任主编的共产党人是( C )A.瞿秋白

B.张国焘

C.毛泽东

D.李立三

22、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是( B )

A.《共产党》

B.《向导》

C.《红旗日报》

D.《前锋》

23、国民党中央机关报《中央日报》实行社长负责制后的首任社长是( D )

A.萧同兹

B.叶楚伧

C.徐恩曾

D.程沧波

24、1931年,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又称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创办的新闻机构是( A )

A.红色中华社

B.红星社

C.红色新闻社

D.红色新华社

25、1934年11月,因主持的《申报》转向进步而惨遭暗杀的是( A )

A.史量才

B.戈公振

C.杨杏佛

D.李公朴

26、上海“孤岛”时期(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上海尚未被日寇占领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被称为孤岛),《大美晚报》副刊的编

辑接到敌伪的恐吓信后,发表公开信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1939年8月,这位勇敢的编辑被敌伪特务暗杀,他的

名字是( C )

A.胡愈之

B.严宝礼

C.朱惺公

D.郁达夫

27、为争取言论自由,重庆一家报纸于1945年9月1日记者节这一天,发表社评《为笔的解放而斗争》,这家报纸是( A )

A.《新华日报》

B.《华西晚报》

C.《新民报》

D.《世界日报》28、目前,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新闻定义,出自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的文章( A )

A.《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

B.《报纸是人民的教科书》

C.《新闻必须完全真实》

D.《党与党报》

29、《人民日报》改组为中共中央机关报是在( C )

A.1947年6月

B.1948年6月

C.1949年8月

D.1949年10月

30、1949年7月l3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筹备会在北平成立,筹备会主任是( B )

A.邓拓

B.胡乔木

C.廖承志

D.范长江

二、多选题(5道,每题2分,共10分)

31、十九世纪末,维新变法时期的重要报刊活动家有( BCD )

A.孙家鼐

B.梁启超

C.严复

D.汪康年

E.陈宝琛

32、下列参加《新青年》杂志编辑工作的有( ADE )

A.胡适

B.王郅隆

C.范长江

D.李大钊

E.陈独秀

33、国民党在南京建立政权后,为控制舆论,设立了( ABCD )

A.邮件检查所

B.新闻检查所

C.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

D.中央新闻检查处

E、新闻记者临时拘押所

34、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后确定的办报方针包括( BE )A.“不慢”、“不躁”

B.“不卖”、“不盲”

C.“不假”、“不恶”

D.“不怕”、“不邪”

E、“不党”、“不私”

35、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是中共创办的第一个广播电台,它诞生前后历经波折,比如( ADE )

A.由共产国际援助的广播发射机在长途运输过程中受到损坏

B.国民党特务人员混进电台伺机播出反动口号

C.1941年国民党中宣部下令进行电波干扰

D.1943年春天因电子管损毁停止广播

E.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恢复播音

三、名词解释(5道,每题3分,共15分)

36、定本制度

①定本制度起始于宋朝真宗咸平二年,定本即经官方审定后的邸报样本。②进奏官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过范

围。③定本制

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时统治者对邸报对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

的贯彻皇帝和重臣的意图。

37、癸丑报灾

①1912年袁世凯当局刺杀宋教仁后,新闻界的深入报道令当局颇为不满。②镇压二次革命时,当局对反对派的报刊开始进行清

理,报纸报人被警告传讯、打砸搜查、封门停业的事时有发生。③癸丑报灾是指1913年由于袁世凯当局对报业的打压,造成

大量记者被害被捕、报业萧条的灾祸,时逢农历癸丑年,所以在新闻史上被称之为癸丑报灾。

38、红色中华通讯社

①简称?红中社?,是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机关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在瑞金成立,广播呼号为CSR。②每日发稿一二千

字,主要为临时中央政府文告、宣言、红军战报和根据地建设消息。③还利用红军电台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电讯和外国通讯社

英文稿,经编辑后油印为?参考消息?供中央机关领导人参阅。

39、《西行漫记》

①英文名《红星照耀中国》,为避免检查和发行中的麻烦,中文版书名改为《西行漫记》。②此书是著名的美国记者埃德加〃

帕克斯〃斯诺的不朽名著,记录了斯诺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陕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他会见了毛泽

东、周恩来、彭德怀等中共领导人,拍摄了许多照片,在这些报道的基础上写成了《西行漫

记》。③本书较早地公开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及其领导人的情况,出版后广泛流传,影响巨大。

40、“客里空”

①?客里空?是原苏联作家在卫国战争期间创作的话剧《前线》中一个特派记者的名字。此人惯于捕风捉影、弄虚作假,他从不

深入战场,不调查了解,坐在指挥部拟稿?创造?新闻。②?客里空?是俄语的音译,其意译应为?乱嚷乱叫的人?或?喧嚣的

人?,作者为笔下的人物起了这样一个名字,显然带有讥讽的寓意。后来这个名字就成了新闻中虚构胡编的代名词,人们在写

文章时把那些歪曲事实的报道消息称为?客里空?。③《晋绥日报》认真检查了新闻报道过程中右的倾向和新闻失实问题,采用

在报纸上公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发起了?反客里空?运动。

四、简答题(3道,每题5分,共15分)

41.《大公报》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1902-1916)1902年6月17日英华在天津法租界创刊,富商王郅隆为主要经济资助人。该报除在政治上持保皇立

宪立场外还带有封建买办色彩。自言敢于揭露和攻击清政府的一些弊政,"替穷苦大众说话",注意反映下层社会的疾苦。《大

公报》突出新闻特性,编排醒目美观,注重培养人才。尤其是社评,力求言之有物,见解独特,对时政有所批评,很快名闻国

内,《大公报》也一跃成为全国最著名的报纸和舆论界的代表之一。②第二个阶段(1916-1925)由王郅隆接办,亲日色彩浓厚,为

读者所厌弃,不得不于1925年11月停刊。

③第三个阶段(1926-1949)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组成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吴鼎昌任社长,胡政之任总经

理,张季鸾任总编辑。以?不党、不私、不卖、不盲?为办报方针,后长期以此为标榜,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公报》重庆版、上海版、天津版相继停刊。

④第四个阶段(1949至今)《大公报》香港版出版至今,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一家报纸,影响力非常大。

42.著名报人邵飘萍为何被称为“新闻全才”?

邵飘萍(1886年-1926年),浙江东阳人。因直言敢谏开罪直奉军阀,于1926年被当时的北洋政府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于北京天

桥。原北京平民大学和国立法政大学教授及原务本女子大学校长。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之一,著名新闻工作者,是中国新

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

邵飘萍原名新成,又名镜清,后改为振青。13岁考中秀才,16岁入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1912年任《汉民日报》

主编,1914年东渡日本留学,结识了许多革命党人和新闻界名人,创立“东京通讯社”。袁世凯称帝后,为《时事新报》、《申

报》、《时报》撰稿,抨击袁的罪恶阴谋,以后又在两年里写了250多篇、20多万字的文章,揭露批判军阀政府。1916年7

月,在北京

邵飘萍被誉为“新闻全才”。北京大官本讨厌见记者,邵飘萍却能使之不得不见,见且不得不谈,旁敲侧击,数语已得要领。如

他夜探总理府,虚访美使馆,独家新闻总是被他抢到。邵飘萍风流倜傥,慷慨豪爽,善于言辞,广泛交游,上至总统、总理,

下至仆役、百姓,他都靠得拢,谈得来。他重交情,讲排场,经常在酒楼饭馆宴请宾客,以期从客人的谈话中捕捉信息。

43、“报业巨子”史量才执掌《申报》以后的民主义举何在?

史量才(1879—1934),原名家修,祖籍江苏江宁,于1908年任上海《时报》主笔。1912年与张謇等人合伙购进《申报》任

总经理,开始实践其自由主义的办报思想。1929年又陆续购进《新闻报》和《时事新报》等大部分股权,成为国内最大的报

业资本家。

史量才常说:“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国有国格,三格不存,人将非人,报将非报,国将不国!”他认为报纸是民众的口舌,总

要为人民说话,才站得住脚。“九一八事变”后,他更坚定了爱国、民主

立场。他聘请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做《申报》的设计部长,请李公朴主持《申报》流通图书馆和业余补习学校。他一改“自由

谈”的面貌,聘请进步作家黎列文主持,专以发表新文艺作品,经常刊登左翼作家的进步文章。

手中握有舆论工具的史量才自恃《申报》的机构在上海租界里,国民党政府奈何不了他,所以对国民党政府的所作所为常常旁

敲侧击予以批评。他主持的《申报》还先后刊登鲁迅和陶行知等人反对蒋介石政权的文章,并发表了几篇《剿匪评论》,反对

蒋介石围剿红军。他以中南银行名义,出席南京经济会议时,拒绝认购巨额债券,在十九路军上海抗日时期还捐出了巨款。这

些举动招来了蒋介石的忌恨。

1932年6月,南京中央大学发生了殴打校长段锡朋事件。学生们对教育部次长段锡朋以官僚政客身份出任校长极为不满,群起

而向其发难,段锡朋则扬言捉拿带头闹事的学生,结果引起了学潮。《申报》据实报道了此事,认为教育日益败坏,最大根源

在官僚主义的侵入,并批评了国民党政府诸多政治和军事举措。时任教育部长的朱家骅在盛怒之下,罗列《申报》危害党国的罪状,向蒋介石举报,1932年8月,上海警备司令部受蒋介石指示,下令上海租界以外的国统区,一律禁止《申报》的邮递,

后经过史量才多方斡旋,蒋介石才解除了禁令,但要求由国民党中宣部派员指导《申报》的编辑和发行,遭史量才断然拒绝。

1933年底,宋庆龄用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名义,起草了一份英文宣言,抗议蒋介石派人暗杀邓演达,杨杏佛将它翻译成中

文,要求

史量才设法发表,史量才虽然没在《申报》上刊登,但通过他的关系,此宣言还是在别的媒体上公之于众了。凡此种种,迫使

蒋介石下了暗杀史量才的决心。1934年11月13日,史量才与妻儿等人由杭州回沪,在行驶至海宁附近翁家埠时,遭国民党特

务枪击而死。

五、论述题(2道,每题15分,共30分)

44、简要论述梁启超的办报理论及维新改良思想中国新闻史上最伟大的人物?梁启超不仅是著名的政治活动家,而且也是杰出的报刊编辑和政论家。他在长期的办报活动中总

结了一套完整的报刊思想,主要体现在报刊的功能和作用、办报的原则等方面,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这些

思想对今天的报刊理论研究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办报理论:

①报刊的功能和作用:一是求通达,二是开风气。主张?开民智?、?开绅智?、?开官智?,认为报纸是国家的?耳目喉舌?,作

用是?去塞求通?。?阅报愈多者则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则国愈强?。

②报刊性质与任务:一是报刊性质多样。梁启超的办报思想从最初的?一人之报?‘’、??一党之报?,发展到后来?一国之报?、?

世界之报?的至高境界。二是报馆的两大天职:监督政府,向导国民。

③办好报刊的四个原则:一是宗旨定而高,二是思想新而正,三是材料富而当,四是报事确而速。

④报刊可造舆论,反应舆论引导舆论。健全舆论要具备五本:常识、

真诚、直道、公心、节制。

⑤对报刊的内容和形式都进行了大胆改革。提出办报宣传的两种方法:浸润法和煽动法。

⑥改革报刊文体,影响一代文风。首先创造了报刊的新文体——时务文体新民文体。其次创造了短评和时评的报刊体裁,打破了

冗长而空洞的论说独占报刊评论篇幅的局面,形成了一事一议、短小精悍的短评和时评的新体裁。

梁启超维新改良思想:?开民智?、?求自由?、塑造新民、君权变法等。

分为两个阶段,维新前和维新后。维新前,强调民权和官智。以为依靠皇帝可改变现状,主张限制皇权重视民权,旨在通过宪

政来挽救民族。维新后,不再相信官智,主要争取民权,倡导民主自由。

梁启超的报刊思想(仅供参考)

一是报纸的“两大天职”说,1902年梁启超在《敬告我同业诸君》一文中说:“某以为报馆有

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他认为,政府没有

权利办不成事,但权利过于大而又不受监督,就会滥用职权,所以需要作为“国民公意的代

表者”的报纸,像父兄对待子弟那样去监督政府,才不至于走向腐败。

二是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即办好报纸的四条原则。梁启超为《清议报》出版的第100

册而写的《祝辞》中提出的四条标准是:(1)“宗旨定而高”。他说,办一张报纸,“牟利亦

宗旨也,媚权贵亦宗旨也,悦世人亦宗旨也”,但这都是不可取的。应该“以热诚慧眼,注定

一最高之宗旨而守之”,那就是“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目的”。(2)“思想新而正”。他认为,

报纸在宣传新思想时必须“校本国之历史,察国民之原质,审今后之时势”,然后才决定是“全

力鼓吹之”还是“抛弃之”。(3)“材料富而当”。他认为报纸应该荟萃“全世界之知识”,但是

在刊登时必须严格选择,使阅读者“阅一字得一字之益”。(4)“报事确而速”。他认为新闻报

道要讲求时效,有时报馆要不惜“费重资以求一新事”,当报道要力求准确,错了要公开纠正。

三是健全舆论的主张。1916年清廷宣布仿行预备立宪以后,梁启超对如何造成健全舆论的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他在《国风报叙例》和《读十二阅三日上谕感言》等文章中,阐述了什么叫舆论,舆论的形成,

舆论的力量,舆论的种类,舆论与报社的关系以及报刊怎

样才能造成健全的舆论等问题。他说,舆论是一种天地间最大的“社会制裁之力”,报馆则是

体现舆论最有力的机关。报刊要造成健全舆论必须具备“五本”,即持论者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要以维持国家利益为目的;要

又不畏强权的精神;要出以公心,不能怀挟党派思想和以个人的好恶来判断是非;要导之以真理,不能拨之以感情,故作偏执

之论。

四是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既浸润的方法和煽动的方法。所谓浸润的方法,就是“旦旦而聒之,月月而浸润之”,使读者耳濡目

染,潜移默化,逐渐接受论者的观点。所谓煽动的方法,就是要“故作惊人之语,造极端之词”,使读者猛省。

45、为什么说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震撼人心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哪些报刊在社会思潮相互激荡中引领着新的方向?对繁荣

中国文化有何历史贡献?

“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这次运动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弘扬民主、科学的精神,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和干

部上准备了条件。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①五四新文化运动包含两大相互依存的思想解放取向:一是"对传统求解放";二是"对西方求解放",正是这二者之间的张力与博

击,构成了不断推进这场思想解放运动深入发展的内驱力。五四新文化运动将鸦片战争以来国人追求思想解放的潮流提升到了

以科学和民主为核心、?对传统求解放?这样更加自觉和深刻的层面上来的,同时,长期积累的盲从西方的非理性倾向也被放

大了。?对西方求解放?这一新的诉求的提出,不仅是欧战后西方现代思潮变动的影响所致,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对

自身的可贵超越。

②报刊:《新青年》崇尚民主与科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每周评论》主张公理,反对强权。

《湘江评论》宣传新思潮,歌颂十月革命,反帝反封建,阐述?民众联合力量最强?。

《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宣传爱国主义与民主主义思想。

③贡献:

1、五四运动唤起了一代人的觉醒,先进的思想家们大胆地冲破旧传统,提倡科学促成思想解放,形成自由讨论的社会风气,

报刊也充分发挥了舆论引导作用。在五四运动中,反对传统道德思想文化的人士进一步促进了反封建思想的发展,与尊重传统

文化的复古思潮形成针锋相对的局面。

2、提倡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白话文短评、消息、通讯等,浅显易懂。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

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3.?五四运动?开创了中国文学新时代。?五四?以后中国出现了大小40多个文艺社团,如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对中国文学发

展影响深远。这个时期,出现了大批文学巨匠,如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郭沫若、郁达夫

等。

4、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的开端。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可追溯于1918年10月14日,是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也是

中国新闻教育的发端。

5、?五四运动?时期的中国现代翻译事业空前发展和波澜壮阔的时期,也是中国式翻译理论的大发展和大争论时期。翻译从孕育

新思想和新知识开始,推动了我国的文学建设,更是促进了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地域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人民的文化

交流。

-

中国新闻史复习参考答案

本文发布于:2023-12-14 03:02: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4941571209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国新闻史复习参考答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国新闻史复习参考答案.pdf

上一篇:东台名人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中国   报刊   新闻   报纸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