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北华捷报》上的中国声音

更新时间:2023-12-14 02:49:25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14日发(作者:设计未来)

-

晚清时期《北华捷报》上的中国声音

晚清时期《北华捷报》上的中国声音李 珊月3日由英商奚安门(HenryShearman)创办,②其创刊初衷是为上海外侨服务,并使其母国英国及其他西方国家关注上海乃至中国内陆的广阔市场。该报创刊号的《告公众书》呼吁道:“在如今我们所处的起点之上,我们大部分奋发的外来者应当习惯于唤起国内与这个广大帝国开拓商贸、密切政治联系的热情。如果可能,使人们彻底地、根深蒂固地确信,这个庞大帝国潜在的令人震惊的资源对于大不列颠以及整个文明世界的重要性,而不是公众意识中的一个暂时的、转瞬即逝的、间歇性的兴趣。”③《北华捷报》与上海①报刊,也是近代史上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在华英文报纸之一。①1850年8《北华捷报》(TheNorth⁃ChinaHerald)是上海开埠后出现的第一份近代英文报纸在近代中国的发展与西人在华活动轨迹大致相应,最早出现在广州,鸦片战争后香港成为外人办报的主要基地,而后随着中国对外贸易重心的北移,上海逐渐成为英文报纸的发行中心。发刊于1827年的《广州纪事报》(TheCantonRegister)是在中国境内最早创办的英文报纸,该报1843年迁至香港,更名为《香港纪录报》(HongkongRegister),1863年终刊。②字林报馆于1856年增出日刊《每日航运新闻》(DailyShippingNews),以满足外侨往来上海的需要。1862年,这份日刊改名为《每日航运和商业新闻》(DailyShippingandCommercialNews),1864年7月1日又扩充为独立出版的日报,名为《字林西报》(TheNorth⁃ChinaDailyNews),《北华捷报》转为《字林西报》的星期附刊继续刊行(汪英宾:《中国本土报刊的兴起》,王海、王明亮译,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1901年10月23日的《北华捷报》报头下方,首次出现“《字林西报》周刊版”的字样(TheNorth⁃ChinaHerald,Vol􀆰LXVII,No􀆰1785,p􀆰761)。③“AddressingtothePublic,”TheNorth⁃ChinaHerald,Vol􀆰I,No􀆰1,Aug􀆰3,1850,p􀆰2􀆰《北与领事公报》(SupremeCourtandConsularGazette)合并,更名为《北华捷报及最高法庭与华捷报》的名称几经更易,1870年1月4日,该报与字林报社在前一年收购的《最高法庭领事馆公报》(TheNorth⁃ChinaHeraldandSupremeCourt&ConsularGazette),为求简便文中统一简称《北华捷报》。30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14年卷)租界当局关系密切,并被指定为发布英国驻沪领署及首席商务监督公署、英国驻中国与日本最高法院及英国公使馆的各项文告的机关。①《北华捷报》对太平天国及小刀会起义的详细报道,以及在太平军兵临城下时,该报维护在华西人利益,主张联合清政府镇压起义的呼吁,使其赢得上海外侨圈的好感与信任。②在上海外侨中,该报素有“英国官报”(OfficialBritishOrgan)之称。③自创办之初,《北华捷报》的影响便不限于在华外国人社会。在第二期氓敲诈勒索钱财之事时有发生,故而训令闽粤籍有正式职业之人去相关衙门登记注册。④这份告示出自官府,训令对象也并非外国人。尽管无法确定早在创刊之初《北华捷报》的读者中应当就有懂英文的中国人。此外,亦有中国人充当《北华捷报》通讯员的情况。1860年9月29日的《北华捷报》上就出现了一篇题为“来自一位中国的通讯员”的报道,其中讲述了英法联军占领之下的天津的情形。⑤1861年的《北华捷报》中有8篇署名为“我们的中国通讯员”的报道,内容主要是上海地方政府对周边太平军的应对、《北华捷报》刊登这份告示是出于自愿还是官府的要求,但至少可以判断,《北华捷报》上刊载了一份上海官府发布的告示,内称近日来自闽粤等地的流英法联军在北方的活动,以及从北京传来的有关清廷的消息。19世纪80年代,署名“中国通讯员”的新闻又有所增加,其报道内容主要是各埠新闻,这表明《北华捷报》开始有意识地在更广泛的地区雇佣中国人充当通讯员。更为重要的是,《北华捷报》也是中国人了解西方列强官方决策及民间舆论的一个窗口。戈公振先生曾指出:“字林报为纯粹英国式之报纸,在上海为工部局之喉舌,故在社会上颇占势力。其立论常与华人意志相反,故注意外事之华人多阅之。”⑥检视晚清时期的《北华捷报》便可发现,在这个以①②③④⑤⑥马光仁主编《上海新闻史(1850~1949)》,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第19页。秦昭德:《论上海近代报刊的诞生》,《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0年第2期,第129页。李长莉主编《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1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第68页。Herald,Vol􀆰I,No􀆰2,Aug􀆰10,1850,p􀆰7􀆰p􀆰154􀆰“ChineseSpecialProclamation:ProhibitingExtortionunderFalsePretences,”TheNorth⁃China“FromaChineseCorrespondent,”TheNorth⁃ChinaHerald,Vol􀆰XL,No􀆰531,Sep􀆰29,1860,1928影印),第87、88页。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民国丛书》第2编第49册,上海书店,1990(据商务印书馆晚清时期《北华捷报》上的中国声音31在华西人为主的舆论空间中,中国人并不仅仅是被西方人观察与言说的对象,他们也曾在《北华捷报》上发表文章。尤其在该报的“读者来信”(Correspondence)栏目中,不时刊登有以中国人的名义署名的文章。这些文章内容多样,但主旨都在表达中国人的立场和观点。晚清时期几乎没有中国人自己创办的英文刊物,①因此投书《北华捷报》无疑是中国人直接与西方对话的有效途径之一,而这些文章确曾引起该报西方读者的关注。②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对晚清时期中国人在《北华捷报》上发表文章的现象做一初步探究,并着重考察该报“读者来信”栏目中几次中国人与西方人的争论,③探析中国人在《北华捷报》中发出的声音及由此引发的中西互动,以期丰富我们对《北华捷报》的认识,并为理解晚清中西关系提供一些新的线索。④①中国人最早创办的英文报纸当是1876年上海道台冯焌光创办的《新报》。当时冯焌光正在处理吴淞铁路交涉,外商报刊纷纷为英商铁路公司说话,他创办该报的初衷便是抵制外商报刊的舆论。尽管该报托名各省商会,实际上资金大部分来自官府,因此被上海西人称为“道台的嘴巴”,但该报在1877年即因冯焌光的离任而停刊英文稿(参见马光仁主编《上海新闻史(1850~1949)》,第79~81页)。而后直至1914年,北京政府为对抗在华外报的舆论创办《北京日报》(PekingDailyNews)开始,中国人自己创办的英文报纸才逐渐增加。②晚清时期香港的英文报纸中曾刊载中国人的文章。例如,改良思想家何启多用英语撰写文章,再由其好友胡礼恒译为中文,在香港的中西文报刊上发表,《新政真诠》即由这些文章汇集而成3期,第8页)。此外,革命党人亦在香港的英文报纸中发表政治主张,如生长于澳大利亚的谢缵泰“时作短篇论文,登英文日报中”,且与《德臣西报》主笔黎德(ThomasH􀆰Reid)、《士蔑西报》主笔邓勤(ChesneyDuncan)等人熟识(参见〔澳〕黄宇和《乙未、辛亥及辛亥百年英语报章论点的变化》,王晓秋主编《辛亥革命与世界:北京大学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第42~43页)。谢缵泰与英商克银汉(A􀆰Cunningham)于1903年创办《南华早报》(SouthChinaMorningPost),该报的“读者来信”栏目中亦有以Chinese)等署名的文章,内容涉及香港华人权益、日俄战争等。但是,相对而言,中国人投书“一个生于新加坡的中国人”(ASingapore⁃bornChinese)或“生于英国的中国人”(Anglo⁃born(参见林启彦《严复与何启———两位留英学生近代化思想模式的探讨》,《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③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同一家报社的周刊和日刊,《北华捷报》和《字林西报》经常出现相互转载新闻和读者来信的情况。中国人往往将《字林西报》的编辑作为投书对象,而这些信则往往由《北华捷报》刊出或转发,并引发更多的讨论。因此,本文亦会涉及部分《字林西报》上发表的言论。《北华捷报》的时间更早,文章涉及的内容更为广泛。④以往学术界对《北华捷报》已有不少关注,惟多是从新闻史的角度出发对该报的发展历史、办报立场、版面内容等所做的介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1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马光仁主编《上海新闻史(1850~1949)》等。据笔者目力所及,目前还没有关于《北华捷报》上中国人发表的文章的专门研究。32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14年卷)一 最早的中国声音———太平军《苏州来鸿》最早在《北华捷报》上发出声音的中国人当属太平军。除《北华捷报》译录的太平军文告外,太平军还主动通过该报向列强及外国侨民阐明主张。1861年7月27日《北华捷报》刊登了一封忠王李秀成写给传教士罗孝全(IssacharJacoxRoberts)的信,后者在1861年2月26日被洪秀全任命为洋务丞相(MinisterofForeignAffair)。①从篇首所注“以下这封书信从收信人处得来”字样可知,此信系罗孝全转给《北华捷报》的。李秀成在这封信中声称自己无法及时了解天京的情况,故而向罗孝全询问外国对太平天国的态度。“我们在一处时,曾经讨论过给列国及他们的君主写一封信,内容是国家间的交往以及我国和他们的国家的深入了解。在我率军离开后,我相信老师一定依计翻译并发出了这份文件。如今已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列国的答复应该早已到达了天京,因此我特撰写并发出此件,要求如果收到这些文件的话,将其译为中文,立即将他们寄给我,以便使我知道此事的结果,以免令我挂虑。”②李秀成还在这封信中向罗孝全讲述了自己领兵征战的情况,提到其时他正在湖北兴国州。③太平天国第一次进攻上海前后,为了取得列强的支持,李秀成曾于1860年6月24日致函英国驻华全权公使,7月10日又致函英、美、法三国公使,向列强表达善意。但是,英国驻华全权公使卜鲁斯(SirFrederickBruce)于7月31日训令英国驻沪领事密迪乐(ThomasTaylorMeadows)不能同苏州“叛军”保持书信往来,拒绝接收太平军信件。④这意味着太平军①②③茅家琦:《太平天国对外关系史》,人民出版社,1984,第296页。1861,p􀆰119􀆰“Chung⁃Wang􀆳sLettertoI􀆰J􀆰R􀆰,”TheNorth⁃ChinaHerald,Vol􀆰XII􀆰,No􀆰574,July27,郭廷以:《太平天国史事日志》(下)(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第786页),“1861年6月15日”条记:“忠王李秀成在湖北兴国州接仁天安蔡元隆,自武昌县转到杰天义赖文光自黄州来文。”考虑到通信所费时日,这封信应当是1861年6月上旬李秀成写给罗孝全的。④王庆成:《太平天国的文献和历史———海外新文献刊布和文献史事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第306~307页。

-

晚清时期《北华捷报》上的中国声音

本文发布于:2023-12-14 02:49: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4933651209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晚清时期《北华捷报》上的中国声音.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晚清时期《北华捷报》上的中国声音.pdf

标签:中国   北华   上海   英国   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