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4日发(作者:作文题记摘抄大全)
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七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七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1.(8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独坐幽篁里, 。(王维《竹里馆》)
(2) ,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3)草树知春不久归, 。(韩愈《晚春》)
(4)双兔傍地走, 。(《木兰诗》)
(5)《木兰诗》中,侧面表现木兰战功卓著的句子是: , 。
(6)《木兰诗》中写木兰奔赴战场矫健英姿的句子是: , 。
2.(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宁德是个美丽的城市,夏日的柘荣是人们避暑纳凉的好季节。
B.科学家日前宣布,他们找到了一种更有效的利用核能制取氢气。
C.目前,全球用水增长速度是人口增长速度的两倍,由此导致水资源严重短缺。
D.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是能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3.(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前段时间大火的《觉醒年代》,讲述的正是“从北大红楼到南湖红船”这段时期,陈独秀、李大钊等革命先驱的事迹,徐徐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甲(A.波澜壮阔 B.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觉醒年代》让那些历史书上的人物,变得鲜活起来,他们不仅唤醒了100年前的中国,更是唤醒了当代青年。而当我们真正去了解,才会发现历史书上的几页,记载的是他们呕心①(a.沥 b.砺)血的一生。其实,不止剧中的北京和上海,这些时代的伟人,也曾在广东_____,_____,_____。从1922年“中共广东区委”成立到“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办到“广州起义创建苏维埃政府”,从通往世界“南大门”到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一系列近代历史事件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史册上,一个个耀眼的红色地标,犹如璀璨②(àn b.càn)繁星装点着历史的星河,增强了广州这座英雄城市的革命乙(A.底蕴 B.内涵)。
(1)为文中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汉字,根据②处拼音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
①
②
(2)为文中甲、乙两处选择符合语境的字词,只填序号。
甲 ___________
乙 ___________
(3)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___
①掀起思想浪潮
②推崇国货
③发展民族工商业
A.③①②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①③②
4.(4分)综合性学习。
“天下国家”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两千年前的战国时期,人们就经常在讨论。孟子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每个人对自己国家的热爱,都是近乎本能的,无论外国民族、中华民族。某校以“天下国家”为主题举办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为营造气氛,请你写出一句与“爱国”有关的古诗。
(2)你们班参加歌咏比赛的曲目是《歌唱祖国》,请根据歌词说一说选择这首歌曲的理由。
《歌唱祖国》歌词: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宽广美丽的土地,是我们亲爱的家乡,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我们团结友爱坚强如钢……
二、阅读。
5.(4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下列对诗作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诗歌标题“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听到笛声而有所感发。
B.首句中“暗”字以视觉来写听觉,形象地表现笛声的断续隐约。
C.次句中的“满”字带夸张手法,侧面烘托了洛城春夜的宁静。
D.“折柳”指的是汉乐府曲名《折杨柳》,内容多为续写团圆之事。
(2)“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中的“何人”是什么人?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6.(1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选自(欧阳修《归田录》卷一)
【乙】古人有学书于人者,自以为艺成,辞而去。师曰:“吾有一箧①物不欲付他人愿托置于某山下。”其人受之,因其封题②不甚密,乃启而视之,皆磨穴之砚也,数十枚,方知师夙用者。顿觉羞愧,乃反而学,至精其艺。
(《一箧磨穴砚》)
【注释】①箧:竹箱。②封题:封条与封条上的字。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②但微颔之:
③乃启而视之:
(2)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吾有一/箧物不欲付他/人愿托置于某山下
B.吾有一箧物/不欲付他人愿/托置于某山下
C.吾有一箧物不/欲付他人愿/托置于某山下
D.吾有一箧物/不欲付他人/愿托置于某山下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②自以为艺成,辞而去。
(4)阅读甲、乙两文,你分别获得了哪些启示?
7.(11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老王(节选)
杨绛
①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②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③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④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⑤他只说:“我不吃。”
⑥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⑦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⑧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⑨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⑩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我没再多问。
他还讲了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我回家看看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琢磨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对老王生活和品质两方面的表现,可以用“苦”和“善”两个字概括。
B.“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中的“攥”表达老王矛盾的心情:既不好意思,又很难过,用的是动作描写。
C.能揭示全文主旨的“文眼”是“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
D.老王送的鸡蛋“多得数不完”实际是作者认为:鸡蛋凝聚了老王真挚的谢意,体现了他善良的性情,这种情义是无法计量的。
(2)赏析加点的词语。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3)概括选文中老王的形象。
(4)在现实生活中,你若遇到如同“老王”这样境遇的人,应该如何对待?请联系本文简要谈谈。
8.(1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①战斗结束清理战场时,有人发现一名战士紧紧趴在营长身上,保持着护住营长的姿势。这名战士,正是陈祥榕。
②2021年2月19日,《解放军报》发表长篇通讯《英雄屹立喀喇昆仑》,文章首次披露2020年6月中印边境对峙事件的详细过程。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授予祁发宝“卫国戍边英雄团长”荣誉称号,追授陈红军“卫国戍边英雄”荣誉称号,给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追记一等功。烈士陈祥榕家乡在宁德屏南,18岁入伍时便写下值得我们此生铭记的战斗口号——“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③初春的屏南,草木复苏,但我们的心情却无比沉痛。这里是素有“红旗不倒县”之称的革命老区县,也是陈祥榕的家乡。
④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尽管家境不好,但在所有亲朋好友眼里,陈祥榕从小就是一个对家负责、乐观、坚强、孝顺的孩子。姐姐陈巧钗说:“陈祥榕从小因为习惯性流鼻血,每次流血一摊一摊的,但他还安慰周边的人不要怕,非常勇敢。”
⑤陈祥榕13岁那年,爸爸不幸得了淋巴癌,妈妈在海南要打理芒果园补贴家用,姐姐上大学,陈祥榕留守家中照顾爸爸。“因为癌症,爸爸晚上会腿疼,都是弟弟整夜整夜地给爸爸按摩,才13岁的孩子,真的非常懂事。”陈巧钗哽咽着说道。在初一那年,父亲因病去世,陈祥榕认为自己是家里唯一的男孩,要担起照顾奶奶、妈妈和姐姐的责任。
⑥陈祥榕将对家人的爱,也带给了同学、朋友。有一年,他班里的班长被无牌无证车辆撞伤,陈祥榕知道后,在自己家里经济条件很困难的情况下,将自己的零花钱捐了出来,还到广场上帮同学募捐。 ⑦陈祥榕受堂姐的影响,打算去当兵。为了过体能测试,他每天早上5点钟就起床,沿着公路跑步,靠着自己的努力顺利入伍。“弟弟那时候的眼里有光。”陈巧钗说。
⑧2019年,陈祥榕高中毕业后报名参军。9月,陈祥榕将这份对家的热爱带到了军旅中,将赤诚镌刻在了喀喇昆仑。
⑨清晨,当哨声响彻营房,班长李确祥又想起了一笑就露出两颗小虎牙的陈祥榕,想起了那个新兵的第一次冲锋。那是2020年5月初,外军越线寻衅滋事,李确祥和陈祥榕等紧急前出处置。李确祥问年轻的战友:“要上一线了,你怕不怕?”陈祥榕回答:“使命所系,义不容辞!”他们赶到前沿后,与对手殊死搏斗,坚决逼退越线人员。
⑩“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是18岁的陈祥榕写下的战斗口号。班长孙涛问他:“你一个‘00后’的新兵,口号这么‘大’?”“班长,这跟年龄没关系,我就是这么想的,也会这么做的。”他坚定地说。而他也的确做到了。
2020年6月,外军公然违背与我方达成的共识,非法越线、率先挑衅、暴力攻击中方前出交涉人员,蓄意制造了加勒万河谷冲突。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边防官兵对暴力行径予以坚决回击,陈祥榕作为盾牌手战斗在最前面,毫不畏惧、英勇战斗,牺牲时仍保持着护住营长的姿势。
雪城高原捍疆土,红色热土育英才。2020年6月30日,陈祥榕烈士的骨灰被运回屏南家乡,在这片红土地上,新四军三支六团北上抗日纪念碑依然熠熠生辉,中共闽东特委驻地历久弥坚,陈祥榕的英雄魂也将在此永垂不朽。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汉高祖的千古担忧,我们在新时代千千万万的“陈祥榕”身上找到放心的答案。唯愿山河锦绣、国泰民安!
(选自《闽东日报》2021年2月21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陈样榕喊着一个“大”口号,也真正践行了这个“大”口号,这源于他对祖国的“大爱”。
B.陈样榕为了能当兵,每天早上5点钟就起床,沿着公路跑步,最终在其堂姐的帮助下,顺利入伍。
C.第 段中的“公然”“蓄意”两词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外军一手制造加勒万河谷冲突的狼子野心。
D.第 段借汉高祖的话,引出并赞美歌颂新时代中千千万万的“陈祥榕”。
(2)“爱”是贯串全文的线索,请你梳理陈样榕烈士生前有关“爱”的典型事迹,补全下面的内容。
自己流鼻血反而安慰周边人不要怕→① ___ →给同学捐款、募捐→与对手殊死搏斗,坚决逼退越线人员→② ___
(3)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
①陈祥榕将这份对家的热爱带到了军旅中,将赤诚镌刻在了喀喇昆仑。(赏析加点词语)
②“因为癌症,爸爸晚上会腿疼,都是弟弟整夜整夜地给爸爸按摩,才13岁的孩子,真的非常懂事。”陈巧钗哽咽着说道。(赏析句子)
(4)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清澈的爱”的理解。
9.(2分)关于老舍先生的名著《骆驼祥子》,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小说描写的是一个督通人力车夫的一生。
B.小说展示了一幅具有老北京风情的世态图。
C.小说语言“京味儿”很浓。
D.小说人物众多,如车主刘四、曹先生、小福子、保姆长妈妈等。
10.(2分)下表列出了小说主人公样子一生的“三起三落”,请补充完整。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起 来到北平当人力车夫,苦千三年,凑足一百块钱,买了辆新车。 卖路驼,拼命拉年,省吨俭用攒钱准备买车。 ② ___
落 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理想第一次破灭。 ① ___
为了置办虎妞的丧事,祥子又卖掉了车。
三、写作。 11.(40分)作文。
慢下来,去看看身边被忽视的角落,你会发现校园角落里的那个小花园别有天地,书柜角落里的那本书有你不知道的精彩,你还会发现角落里的他有你不知道的另一面……如果你仔细留意,会发现,被我们忽视的角落里,正上演着有意思的故事。
请以“角落里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中不要出现真实人名、校名、地名。
2022-2023学年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七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
1.(8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王维《竹里馆》)
(2)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3)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韩愈《晚春》)
(4)双兔傍地走, 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
(5)《木兰诗》中,侧面表现木兰战功卓著的句子是: 策勋十二转 , 赏赐百千强 。
(6)《木兰诗》中写木兰奔赴战场矫健英姿的句子是: 万里赴戎机 , 关山度若飞 。
【解答】(1)弹琴复长啸(注意“啸”的书写)
(2)马上相逢无纸笔
(3)百般红紫斗芳菲(注意“菲”的书写)
(4)安能辨我是雄雌
(5)策勋十二转 赏赐百千强
(6)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注意“戎”的书写)
2.(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宁德是个美丽的城市,夏日的柘荣是人们避暑纳凉的好季节。
B.科学家日前宣布,他们找到了一种更有效的利用核能制取氢气。
C.目前,全球用水增长速度是人口增长速度的两倍,由此导致水资源严重短缺。
D.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是能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解答】A.搭配不当。“好季节”改为“好地方”;
B.词序颠倒。在“制取氢气”后加“的方法”;
C.没有语病、句意明确;
D.前后矛盾。在“切实”前加“能否”或把“否”去掉。
故选:C。
3.(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前段时间大火的《觉醒年代》,讲述的正是“从北大红楼到南湖红船”这段时期,陈独秀、李大钊等革命先驱的事迹,徐徐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甲(A.波澜壮阔 B.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觉醒年代》让那些历史书上的人物,变得鲜活起来,他们不仅唤醒了100年前的中国,更是唤醒了当代青年。而当我们真正去了解,才会发现历史书上的几页,记载的是他们呕心①(a.沥 b.砺)血的一生。其实,不止剧中的北京和上海,这些时代的伟人,也曾在广东_____,_____,_____。从1922年“中共广东区委”成立到“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办到“广州起义创建苏维埃政府”,从通往世界“南大门”到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一系列近代历史事件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史册上,一个个耀眼的红色地标,犹如璀璨②(àn b.càn)繁星装点着历史的星河,增强了广州这座英雄城市的革命乙(A.底蕴 B.内涵)。
(1)为文中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汉字,根据②处拼音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
① a
② b
(2)为文中甲、乙两处选择符合语境的字词,只填序号。
甲 A
乙 A
(3)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D
①掀起思想浪潮 ②推崇国货
③发展民族工商业
A.③①②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①③②
【解答】答案:
(1)①a
②b
(2)甲A
乙 A
(3)D
4.(4分)综合性学习。
“天下国家”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两千年前的战国时期,人们就经常在讨论。孟子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每个人对自己国家的热爱,都是近乎本能的,无论外国民族、中华民族。某校以“天下国家”为主题举办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为营造气氛,请你写出一句与“爱国”有关的古诗。
(2)你们班参加歌咏比赛的曲目是《歌唱祖国》,请根据歌词说一说选择这首歌曲的理由。
《歌唱祖国》歌词: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宽广美丽的土地,是我们亲爱的家乡,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我们团结友爱坚强如钢……
【解答】答案:
(1)示例: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表达了胜利的喜悦和自豪;表现了对祖国美好未来的向往;歌颂了祖国的壮丽山河;表现了中华儿女团结奋进、自信乐观的精神面貌。
二、阅读。 5.(4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下列对诗作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诗歌标题“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听到笛声而有所感发。
B.首句中“暗”字以视觉来写听觉,形象地表现笛声的断续隐约。
C.次句中的“满”字带夸张手法,侧面烘托了洛城春夜的宁静。
D.“折柳”指的是汉乐府曲名《折杨柳》,内容多为续写团圆之事。
(2)“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中的“何人”是什么人?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折杨柳》,内容多为送别之事。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诗句以及诗人情感的理解。“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意思是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此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据此分析提炼概括即可。
答案:
(1)D
(2)“何人”既是说别人,更是说自己,本诗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译文:
春夜洛城闻笛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6.(1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选自(欧阳修《归田录》卷一)
【乙】古人有学书于人者,自以为艺成,辞而去。师曰:“吾有一箧①物不欲付他人愿托置于某山下。”其人受之,因其封题②不甚密,乃启而视之,皆磨穴之砚也,数十枚,方知师夙用者。顿觉羞愧,乃反而学,至精其艺。
(《一箧磨穴砚》)
【注释】①箧:竹箱。②封题:封条与封条上的字。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放下
②但微颔之: 点头
③乃启而视之: 于是,就
(2)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A.吾有一/箧物不欲付他/人愿托置于某山下
B.吾有一箧物/不欲付他人愿/托置于某山下
C.吾有一箧物不/欲付他人愿/托置于某山下
D.吾有一箧物/不欲付他人/愿托置于某山下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②自以为艺成,辞而去。
(4)阅读甲、乙两文,你分别获得了哪些启示?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释:放下。 ②句意:只是微微点点头。颔:点头。
③句意:他就打开来看。乃:于是,就。
(2)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
句意为:我有一箱东西,不想送给别的人,希望你安放在某座山下面。断句为:吾有一箧物/不欲付他人/愿托置于某山下。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汝,你;亦,也;知,懂得。句意: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
②重点词:辞,告辞;去,离开。句意:自认为书法已经学成,告辞老师而离开。
(4)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从【甲】文卖油翁“我亦无他,惟手熟尔”的话,可知:实践出真知,孰能生巧。【乙】文中的学书法的人到了看到磨穿的砚台时悟出了一个道理:学无止境,做人要虚心学习,不能自满。
答案:
(1)①放下;②点头;③于是,就。
(2)D
(3)①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
②自认为书法已经学成,告辞老师而离开。
(4)甲文启示:实践出真知;熟能生巧。乙文启示不要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目中无人;山外有山,学无止境;错误就要及时改正、虚心学习。
7.(11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老王(节选)
杨绛 ①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②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③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④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⑤他只说:“我不吃。”
⑥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⑦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⑧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⑨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⑩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我没再多问。 他还讲了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我回家看看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琢磨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课文对老王生活和品质两方面的表现,可以用“苦”和“善”两个字概括。
B.“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中的“攥”表达老王矛盾的心情:既不好意思,又很难过,用的是动作描写。
C.能揭示全文主旨的“文眼”是“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
D.老王送的鸡蛋“多得数不完”实际是作者认为:鸡蛋凝聚了老王真挚的谢意,体现了他善良的性情,这种情义是无法计量的。
(2)赏析加点的词语。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3)概括选文中老王的形象。
(4)在现实生活中,你若遇到如同“老王”这样境遇的人,应该如何对待?请联系本文简要谈谈。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ABD.正确;
C.表述错误。文中揭示主旨的句子是最后一句,即“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揭示了文章主旨: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他们改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当时对老王的关爱还不够,感到愧怍。
故选:C。
(2)本题考查赏析词句。“镶嵌”原意指将某一物体嵌入另一个物体中。多用于没有生命的物体。句中用来形容老王身体的状况,联系首段中的“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可知,“镶嵌”运用夸张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老王此时身体僵硬,行走艰难的状态,暗示他将不久于人世。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据第③段中的“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可知,老王在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之前,还要给我送来香油和鸡蛋。他只是一个平板车夫,没有什么钱,这些香油和鸡蛋是自己平时攒下的,自己舍不得吃,现在全来送给我家,只是为了表达对我们一家照顾他的感激。由此可知,他是一个心地善良,懂得感恩,仁义的社会最底层普通劳动者。
(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根据“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可知,作者感激老王身体这么糟糕还想着他们,送好香油和大鸡蛋。几年后,作者深刻地体会到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在现实生活中,对不幸者要持有一颗爱心,要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多给他们以友善的关爱。
答案:
(1)C
(2)“镶嵌”原指一物嵌入另一物里,这里指老王像嵌进门框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老王瘦弱无力,行动不灵活,僵直的状态,也写出“我”见到老王时的诧异和同情。
(3)老王是一个老实厚道、淳朴善良、关心他人、重感情、讲仁义、知恩必报的人。
(4)对像老王这样生活困难,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人,我们应当尊重他们,多给予关爱,以善良去体悟他们的善良,以关爱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在整个社会建立互助互爱、相互尊重的新型人际关系。
8.(1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①战斗结束清理战场时,有人发现一名战士紧紧趴在营长身上,保持着护住营长的姿势。这名战士,正是陈祥榕。
②2021年2月19日,《解放军报》发表长篇通讯《英雄屹立喀喇昆仑》,文章首次披露2020年6月中印边境对峙事件的详细过程。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授予祁发宝“卫国戍边英雄团长”荣誉称号,追授陈红军“卫国戍边英雄”荣誉称号,给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追记一等功。烈士陈祥榕家乡在宁德屏南,18岁入伍时便写下值得我们此生铭记的战斗口号——“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③初春的屏南,草木复苏,但我们的心情却无比沉痛。这里是素有“红旗不倒县”之称的革命老区县,也是陈祥榕的家乡。
④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尽管家境不好,但在所有亲朋好友眼里,陈祥榕从小就是一个对家负责、乐观、坚强、孝顺的孩子。姐姐陈巧钗说:“陈祥榕从小因为习惯性流鼻血,每次流血一摊一摊的,但他还安慰周边的人不要怕,非常勇敢。”
⑤陈祥榕13岁那年,爸爸不幸得了淋巴癌,妈妈在海南要打理芒果园补贴家用,姐姐上大学,陈祥榕留守家中照顾爸爸。“因为癌症,爸爸晚上会腿疼,都是弟弟整夜整夜地给爸爸按摩,才13岁的孩子,真的非常懂事。”陈巧钗哽咽着说道。在初一那年,父亲因病去世,陈祥榕认为自己是家里唯一的男孩,要担起照顾奶奶、妈妈和姐姐的责任。
⑥陈祥榕将对家人的爱,也带给了同学、朋友。有一年,他班里的班长被无牌无证车辆撞伤,陈祥榕知道后,在自己家里经济条件很困难的情况下,将自己的零花钱捐了出来,还到广场上帮同学募捐。
⑦陈祥榕受堂姐的影响,打算去当兵。为了过体能测试,他每天早上5点钟就起床,沿着公路跑步,靠着自己的努力顺利入伍。“弟弟那时候的眼里有光。”陈巧钗说。
⑧2019年,陈祥榕高中毕业后报名参军。9月,陈祥榕将这份对家的热爱带到了军旅中,将赤诚镌刻在了喀喇昆仑。
⑨清晨,当哨声响彻营房,班长李确祥又想起了一笑就露出两颗小虎牙的陈祥榕,想起了那个新兵的第一次冲锋。那是2020年5月初,外军越线寻衅滋事,李确祥和陈祥榕等紧急前出处置。李确祥问年轻的战友:“要上一线了,你怕不怕?”陈祥榕回答:“使命所系,义不容辞!”他们赶到前沿后,与对手殊死搏斗,坚决逼退越线人员。
⑩“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是18岁的陈祥榕写下的战斗口号。班长孙涛问他:“你一个‘00后’的新兵,口号这么‘大’?”“班长,这跟年龄没关系,我就是这么想的,也会这么做的。”他坚定地说。而他也的确做到了。
2020年6月,外军公然违背与我方达成的共识,非法越线、率先挑衅、暴力攻击中方前出交涉人员,蓄意制造了加勒万河谷冲突。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边防官兵对暴力行径予以坚决回击,陈祥榕作为盾牌手战斗在最前面,毫不畏惧、英勇战斗,牺牲时仍保持着护住营长的姿势。
雪城高原捍疆土,红色热土育英才。2020年6月30日,陈祥榕烈士的骨灰被运回屏南家乡,在这片红土地上,新四军三支六团北上抗日纪念碑依然熠熠生辉,中共闽东特委驻地历久弥坚,陈祥榕的英雄魂也将在此永垂不朽。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汉高祖的千古担忧,我们在新时代千千万万的“陈祥榕”身上找到放心的答案。唯愿山河锦绣、国泰民安!
(选自《闽东日报》2021年2月21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陈样榕喊着一个“大”口号,也真正践行了这个“大”口号,这源于他对祖国的“大爱”。
B.陈样榕为了能当兵,每天早上5点钟就起床,沿着公路跑步,最终在其堂姐的帮助下,顺利入伍。
C.第 段中的“公然”“蓄意”两词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外军一手制造加勒万河谷冲突的狼子野心。
D.第 段借汉高祖的话,引出并赞美歌颂新时代中千千万万的“陈祥榕”。
(2)“爱”是贯串全文的线索,请你梳理陈样榕烈士生前有关“爱”的典型事迹,补全下面的内容。 自己流鼻血反而安慰周边人不要怕→① 为患癌症的爸爸按摩,并主动承担起照顾家人的责任 →给同学捐款、募捐→与对手殊死搏斗,坚决逼退越线人员→② 践行口号,英勇战斗,牺牲时仍保持着护住营长的姿势。
(3)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
①陈祥榕将这份对家的热爱带到了军旅中,将赤诚镌刻在了喀喇昆仑。(赏析加点词语)
②“因为癌症,爸爸晚上会腿疼,都是弟弟整夜整夜地给爸爸按摩,才13岁的孩子,真的非常懂事。”陈巧钗哽咽着说道。(赏析句子)
(4)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清澈的爱”的理解。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ACD.正确;
B.有误,结合“陈祥榕受堂姐的影响,打算去当兵。为了过体能测试,他每天早上5点钟就起床,沿着公路跑步,靠着自己的努力顺利入伍。‘弟弟那时候的眼里有光’陈巧钗说”分析,可知选项错误。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结合“‘因为癌症,爸爸晚上会腿疼,都是弟弟整夜整夜地给爸爸按摩,才13岁的孩子,真的非常懂事’陈巧钗哽咽着说道。在初一那年,父亲因病去世,陈祥榕认为自己是家里唯一的男孩,要担起照顾奶奶、妈妈和姐姐的责任”,①概括为:为患癌症的爸爸按摩,并主动承担起照顾家人的责任。结合“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边防官兵对暴力行径予以坚决回击,陈祥榕作为盾牌手战斗在最前面,毫不畏惧、英勇战斗,牺牲时仍保持着护住营长的姿势”,②概括为:践行口号,英勇战斗,牺牲时仍保持着护住营长的姿势。
(3)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①“镌刻”的本义 是“雕刻”,爱本是无形的,这一词语在这里化无形为有形,将陈祥榕那份无形的、赤诚的爱化为永远留在喀喇昆仑的有形的印记,生动形象地写出陈祥榕对祖国、对家的纯净、深刻、赤诚的爱。 ②“因为癌症,爸爸晚上会腿疼,都是弟弟整夜整夜地给爸爸按摩,才13岁的孩子,真的非常懂事”运用了语言描写,借姐姐的口吻道出小时候的陈祥榕给患病父亲按摩的经历,突出陈祥榕的懂事与孝顺,表达姐姐对陈祥榕的无限怀念。
(4)本题考查标题理解。“清澈的爱”有两层含义。表明上指纯净的、没有丝毫杂念的爱。深层含义,结合“‘因为癌症,爸爸晚上会腿疼,都是弟弟整夜整夜地给爸爸按摩,才13岁的孩子,真的非常懂事’陈巧钗哽咽着说道。在初一那年,父亲因病去世,陈祥榕认为自己是家里唯一的男孩,要担起照顾奶奶、妈妈和姐姐的责任”“陈祥榕知道后,在自己家里经济条件很困难的情况下,将自己的零花钱捐了出来,还到广场上帮同学募捐”“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边防官兵对暴力行径予以坚决回击,陈祥榕作为盾牌手战斗在最前面,毫不畏惧、英勇战斗,牺牲时仍保持着护住营长的姿势”分析,在文中指陈祥榕对家人、同学和祖国的纯净、深厚、赤诚的情感。
答案:
(1)B
(2)①为患癌症的爸爸按摩,并主动承担起照顾家人的责任。②践行口号,英勇战斗,牺牲时仍保持着护住营长的姿势。
(3)①“镌刻”一词将陈祥榕无形的、赤诚的爱化为有形的、沉甸甸的印记,生动形象地写出陈祥榕对祖国、对家的深沉、赤诚的爱。
②语言描写,写小时候的陈祥榕给患病父亲按摩,表现了陈祥榕懂事、孝顺,表达姐姐对陈祥榕的无限怀念。
(4)“清澈的爱”原指纯净的、没有丝毫杂念的爱,在文中指陈祥榕对家人、同学和祖国的纯净、深厚、赤诚的情感。
9.(2分)关于老舍先生的名著《骆驼祥子》,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小说描写的是一个督通人力车夫的一生。
B.小说展示了一幅具有老北京风情的世态图。
C.小说语言“京味儿”很浓。
D.小说人物众多,如车主刘四、曹先生、小福子、保姆长妈妈等。
【解答】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把握。
ABC.正确。
D.有误,保姆长妈妈是鲁迅先生《朝花夕拾》里的人物,不是《骆驼祥子》里的人物。
故选:D。
10.(2分)下表列出了小说主人公样子一生的“三起三落”,请补充完整。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起 来到北平当人力车夫,苦千三年,凑足一百块钱,买了辆新车。 卖路驼,拼命拉年,省吨俭用攒钱准备买车。 ② 虎妞以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祥子又有车了。
落 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理想第一次破灭。 ① 祥子辛苦积攒的钱被孙侦探敲诈去,第二次希望破灭 为了置办虎妞的丧事,祥子又卖掉了车。
【解答】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把握。《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小说讲述的是一个人力车夫辛酸的故事。祥子来到北京当人力车夫,苦干三年,终于买了辆新车,但车很快就被大兵抢走了,理想第一次破灭。祥子卖骆驼,拼命拉车,省吃俭用攒钱准备再买新车,结果他辛苦攒的钱被孙侦探敲诈去了,第二次希望破灭了。祥子和虎妞结婚后用虎妞的钱买了辆车,但虎妞难产而死,为了置办虎妞的丧事,祥子又卖掉了车。经历了三起三落,祥子彻底失去了生活的信心。据此填写即可。
答案:
①祥子辛苦积攒的钱被孙侦探敲诈去,第二次希望破灭。
②虎妞以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祥子又有车了。
三、写作。
11.(40分)作文。
慢下来,去看看身边被忽视的角落,你会发现校园角落里的那个小花园别有天地,书柜角落里的那本书有你不知道的精彩,你还会发现角落里的他有你不知道的另一面……如果你仔细留意,会发现,被我们忽视的角落里,正上演着有意思的故事。
请以“角落里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中不要出现真实人名、校名、地名。
【解答】
角落里的故事
一阵雨过后,空气也像被雨冲洗了一般,格外清新,如茵的草地上,点点露珠挂在草叶上,像一个个晶莹的水晶灯笼,太阳光照在上面,映出了缤纷的色彩。
要中考了,我的心中掠过一丝迷惘与担忧:三年的奋斗即将体现在这三天,三年的等待只为这一战,万一考不上重点,万一临场失常……带着忧虑和不安,我走出了家门,出去散散心吧!
路边的花儿被风雨打折了,想要站起来重新开放,似乎不可能了﹣﹣这是不祥的预兆吗?明天,后天,大后天,我会失败吗?泪水不知不觉地滑过我的脸颊。迷蒙中,我看到了角落里一个小小的、白色的身影﹣﹣是纸吗?不,现在没有风,它却在微微颤动。走近一看,哦,是一只白蝴蝶,只见它全身湿湿的,显然是被雨淋的,两只触角极细微地颤动着,身上芝麻大的黑点依然可见。
它停在花瓣上,似乎观察着周围的动静,就算周围有什么敌害,小白蝶也无力反抗,它太虚弱了。
此时,我仿佛看到它在雨中挣扎的情景:大雨哗哗地下着,显示着它的淫威,小白蝶想找个地方躲起来,却被一个大雨点给打在了地上,它抖着翅膀想要飞起来,可它那细弱的脚连站都站不稳。第一次,它没有站起来,第二次,它又倒下了,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啊,它终于站起来了,爬出了水洼……我的心怦然一动,多勇敢的小白蝶啊!我轻轻捉住它的翅膀,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在朝阳的地方,让它感受一下阳光的温暖,它的身体又抖起来了,是怕我吗?噢,不要怕,我的小勇士,我微笑着离去,刚走不远,我突然想到我怎么可以把这么弱小的生灵放在那里呢,我又跑了回去,令人震惊的是,小白蝶飞向了天空,飞去之前,它在我的身边转了一圈,似乎感谢我,然后又飞走了,飞向了天空﹣﹣多顽强的小生命啊!
就在这一刻,我分明看见:天空,很蓝,阳光洒在我身上,很温暖!
我忽然意识到:生命中会有太多的遗憾,但人要学会坚强,学会长大,对于困苦和迷惘,我们应该微笑面对。我相信,成功是通过一步步努力得到的!只要努力过,即使失败又有何妨﹣﹣蓦地,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洒满阳光,我的心怦然一动:明天,我不怕。
本文发布于:2023-12-14 02:08: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490926416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七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含解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七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含解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