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4日发(作者:春秋战国城)
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 林则徐曾说:“鸦片之为害,甚于洪水猛兽”,“天下万世之人,亦断无以鸦片为不必禁之理。”为此他主张( )
A.严禁鸦片走私 B.开放通商口岸
C.断绝中英贸易 D.创办洋务企业
2. 茅海建先生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这场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从此开始,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从此开始,中国人经受了寻找新出路的百般苦难。”材料中的“这场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 当英国获得“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值百抽五,中国不能自由变更”的特权时,负责与英国交涉签约的清朝大臣却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外交成功。与此相关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 1854年,英、美、法三国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提出:“准英人随意往内地各处并海滨各城邑”,自由贸易,“往来无碍”,“ 俱不得在内地津关,重行征税”“ 内地完全开放”等。这些要求旨在( )
A.方便外国人来华旅游 B.进口更多的中国茶叶
C.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D.向中国出口更多粮食
5. 1861年法国巴特雷上尉写信给雨果,要雨果歌颂他们。他认为,“这次远征行动是干得体面而漂亮,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材料中所谓的“荣耀”,表现为( )
A.割占香港岛 B.火烧圆明园 C.掀起瓜分狂潮 D.索银4.5亿两
6. 下表反映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某国割占我国大片领土的概况,该国是( )
时间 1858年 1860年
约40万
1864年
44万多
1881年
7万多
总计
150多万 面积(平方千米) 60多万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沙俄
7. “金陵定鼎,平成永固之基。京曰天京,--悉准乎天命;国为天国,在在悉简乎帝心。”材料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南京条约》的签订 D.义和团运动
8. 制作知识结构图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如图是“太平天国运动兴衰”“示意图,其中空白处应填入的内容是
A.《海国图志》
B.《天朝田亩制度》
C.《变法通议》 D.《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9. 历史学家范文澜说:“农民阶级消极方面的狭隘性、保守性、私有性……正是这些特性的反映,也决定了太平天国的必然崩溃。”范文澜分析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 )
A.影响 B.爆发背景 C.性质 D.失败原因
10. 学习第一单元《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你认为最能概括这段历史的主题是 (?? )
A.帝国的彷徨 B.近代化的起步 C.侵略与抗争 D.王朝的振兴
11.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说道:“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其中“李鸿章之识”指的是
A.剿杀太平天国,挽救清朝统治
B.力主预备立宪,实现政治改良 C.投身洋务运动,力求强兵富国
D.签订屈辱条约,留下千古罪名
12. 奕?上奏清廷说:“查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为此,洋务派创办了( )
A.汉阳铁厂 B.轮船招商局 C.江南制造总局 D.湖北织布局
13. 对如下图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京师同文馆课程安排
学程 学习内容
第1-外语认、读、写和翻译初步,汉文经学
2年
第3各国地理、历史和翻译选编,汉文经学
年
算学(包括代数、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三角、微积分),天文,测算(包第4-括航海测算),格物(物理),金石(矿物),化学,机器制造,外语翻8年
译,万国公法,汉文经学
A.体现全盘西化 B.排斥自然科技 C.服务自强求富 D.侧重政治学说
14. “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1894年,下图人物用热血和生命践行这一誓言是在
A.虎门战役 B.平壤战役
C.黄海海战 D.威海卫战役
15. 如图的知识卡片内容出自( )
1.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
2.开放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6. “我之廉价工人,彼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最先取得这样的特权的“彼”国是( )
A.英国 B.美国 C.俄国 D.日本
17. 如图所示为小钟同学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作的读书摘要。由此判断,该历史事件是( )
时间:1895年春
地点:北京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意义: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A.戊戌政变 B.洋务运动 C.公车上书 D.虎门销烟
18. 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按照该标准,以下可以作为研究戊戌变法的原始史料的是( )
A.汤志钧先生修订本《戊戌变法史》 B.历史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
C.历史剧《戊戌变法》 D.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
19. 下图为某条约的规定。据此推知,该条约使( )
第10款:各省官员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予革职,永不录用。凡发生反帝斗争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5年。
A.中国人民的负担日益沉重 B.中国领土主权遭到了破坏
C.科举考试的规则被迫改变 D.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朝廷
20. 义和团的一些宣传品中出现过这样的句子:“最恨和约,一误至今,割地赔款,害国殃民”“最恶洋货,如洋灯、洋瓷碗,见即怒不可遏,必毁而后快”。由此判断下面对义和团的性质概括最准确的是( )
A.抗争与革新 B.自强与排外 C.反清与灭洋 D.爱国与蒙昧
21. 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机关刊物的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此“机关刊物”指的是( ) A.
B.
D.
C.
22. 如图为孙中山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题词。该题词应在( )
A.1919年 B.1920年 C.1921年 D.1922年
23. 如图是中国近代史中主题为“近代化的起步”的知识结构图。下列与图中数字编号②③相关的历史事件,对应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C.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D.辛亥革命、洋务运动 24. "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辛丑条约"中的"甲午、戊戌、辛丑"均采用
A.年号纪年 B.干支纪年 C.民国纪年 D.公元纪年
25. “它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一个多月后全国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脱离清政府的统治。“它”是( )
A.武昌起义 B.二次革命 C.护国战争 D.广西起义
26.
1912年3月5日《时报》上题为《新陈代谢》的文章曾这样生动地描述:“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引起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洋务运动的兴起 B.辛亥革命的推动
C.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 D.中国共产党的提倡
27. 近代某一法律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该法律的进步性是( )
A.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B.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终结
C.宣示了中华民族独立 D.开启了新民主主义进程
28. 运用时间轴组织教学是培养时空概念的一种常用方式。如图所示时间轴中方框处的内容指代错误的是( )
A.兴中会成立
C.中华民国成立
二、综合题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鲁士俾斯麦先后接见中国、日本外交使团,后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强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B.中国同盟会成立
D.袁世凯复辟帝制 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
——摘编自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下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人游览欧洲的目的。
(2)你是否同意俾斯麦关于日、中“强弱之源”的观点?结合所学,简要说明理由。
3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1901年,清政府与11国签订战后条约。随后,在北京东交民巷,中国人不准居住,西方各国却可以派兵驻守,各国公使成为清政府的太上皇。在地方辖区,中国人加入反帝组织的一律处斩,未立刻弹压惩办的官员立刻免职并永不录用。大沽炮台被削平,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12个战略要地都有外国军队驻守。
——摘编自李侃等主编《中国近代史(1840-1919)》
(1)根据材料一的两幅图片,简述两次侵华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的对外通商口岸在地域分布上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条约的名称,说明材料二的不平等局面对中国造成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提炼一个主题。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戊戌政变后数年,革命之论渐昌。1903年,章炳麟著《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著《革命军》,革命之焰益炽。初炳麟与徐锡麟等设光复会于上海,黄兴、宋教仁等亦立华兴会于湖南。是岁,黄兴、宋教仁举事柳州,败后,二人走日本,刊杂志《二十世纪之新支那》,以鼓吹革命。1905年,孙文至日本,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立中国同盟会,确定政治纲领,并在《民报》上阐发为“三民主义”。1906,萍浏醴起义,失败。1907年孙文领导惠州起义,不克。同年,锡麟、秋瑾举事,不克。同期,保皇派的《新民丛报》主张君主立宪,与《民报》相对峙,公开论战…至1911年武昌起义止,革命派先后发动了十余次反清武装起义。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近代史》《新编中国史.中国近代史一危局与变革》等
材料二 初中历史教科书对辛亥革命的评价(部分)
北洋政府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50年代
辛亥革命后“专制政体于此告终,共和政体于此开幕矣”
辛亥革命后“帝制告终,民治开始”。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制度,产生了中华民国,制定了‘临时约法’”
新中国成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70年代
立后 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1世纪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摘编自《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辛亥革命评价的“变”与“不变”》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并归纳革命党人为救亡图存所采取的方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不同时期初中历史教科书对辛亥革命评价的共同之处。
(3)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从中得出的历史结论。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1840-1842年
事件
鸦片战争 1856-1860年
1894-1895年
1900-1901年
1898年
190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高潮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根据材料,以世纪、年代的呈现方式,简述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时间。
(2)阅读以上材料,选择两个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根据选择的两个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至少一个历史事件,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本文发布于:2023-12-14 02:08: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4909012457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