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代皇陵墓石雕艺术

更新时间:2023-12-14 01:34:27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14日发(作者:登峰造极的意思)

-

论明代皇陵墓石雕艺术

论明代皇陵墓石雕艺术

思想,具有象征性和寓意性;二是造型趋于神化和理想化。

二、明代陵墓石雕艺术风格

1 明陵石雕产生的历史背景

朱元璋将元朝的残余势力驱向北方,在各种典章制度上恢复唐宋旧制,一方面唤起广大汉族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有利于自身统治的稳固。因此陵寝制度也要仿效古汉人。这就有了安徽凤阳的皇陵、江苏泗洪的祖陵、北京昌平的十三陵、江苏南京的孝陵和湖北钟祥的显陵。

属于明代的陵墓石雕,除帝王陵地以外,各代帝王还有各自的皇陵。另外,皇室贵族和官僚地主的墓地,也多有雕置石人马的制度。明太祖朱元璋,曾封他的24个儿子分驻各省为藩王,因此成为皇室定制,世代相沿。

2 明陵石雕的艺术风格

一般的明代皇陵都有两对独角瑞兽、八对石狮,两对华表、两组石马与驭手(一马两人)、石虎石羊各四对。文官内臣各两对,这些都列于一条近500m长的神道两侧,紧凑集中,有着较强的感染力。

从凤阳皇陵石像的特征上来看,明代石匠较好地继承了宋代的技巧,雕刻细腻,细节处一丝不苟,形式上将写实和夸张的表现手法较好地结合在一起,是明初石刻的杰出代表。从风格的变化看,工匠显然征召自全国各地,显得刚柔并济。

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布置得与其他皇陵大有不同,只有18对石像,而曲折蜿蜒的神道却长达近4000m,增加的象、骆驼等也成为以后明陵的规则。孝陵石刻有着极强的体积感,厚重凝练,有着较强的雕塑性。孝陵整体的古朴特征,形体简练的动物造型,再加上文臣武将装饰精细的服饰都见证了明代皇陵后几十年来雕刻风格的演变。

十三陵雕塑,实际上主要是明成祖朱棣长陵的神道雕刻,因为此后的十二帝陵均不再设神道雕刻。这位有雄心的皇帝的陵墓神道雕刻先从体量上就比以往大出不少,体积最大的有30m2,形象生动的石驼令人过目难忘。长陵的总体风格几趋明代皇陵雕刻的极致,达到了较为完美的境界。石兽石人的比例匀称,造型生动,栩栩如生。人物的口鼻刻画细致入微,这在以前的陵墓雕刻中是不多见的。

明陵石雕与汉、唐、宋、元的陵墓石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汉代陵墓石雕;以霍去病石雕为代表。汉陵墓石雕“马踏匈奴”“跃马”、伏虎、石人等,是一组另具风格的表彰纪念叙述性的富有内涵的石雕。

唐代陵墓石雕;民族交融,百花争艳。如唐代陵墓石狮手法真实、头大体壮,卷鬃、突目,神态威武。形体庞大、造型浑厚、气势雄浑大多外型有清晰的轮廓和厚重的体积感,给人以肃穆庄严的感觉。

宋代陵墓石雕特点;实用性,观赏性,记念性和开拓性。

元代以来的精湛图案风貌和高超的雕刻艺术,其数量恰好与朱元璋的父亲朱世珍生卒年龄相吻合。四面环境幽深安逸,在阴冷的苍凉中折透出一种庄重肃穆的氛围。

与汉唐时期比较,明代雕塑大多缺乏创造性和生命力。手法写实寓巧于拙,线条流畅,细微处精雕细琢,融整体宏大与局部精细为一体,它们代表着明初时期石雕艺术最高水平。其形体高大、粗壮、厚重、简朴,但却缺少气势。很显然,明代陵墓石雕艺术特点有迫汉、唐风格痕迹。其面貌大多缺乏新意,从题材到雕刻手法日趋世俗化,民间化。这些都普遍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使明代汉族文化得到复兴,传统工艺与雕塑艺术得到发扬。

明代的文艺有着浓厚的复古气息,其艺术表现为没有个性,精神萎缩。明代雕塑也是如此,陵道前石文官是比较好的作品,但也掩饰不了精神萎缩状态,它沿袭了宋代陵墓造象一些特征,即追求一种温和、厚实、秀气造型风格。但明代造象已失去了那种饱满和张力,明代陵墓雕刻的显著特点是对于装饰特征的追求以及深层性、宗教性和崇高性的丧失,这也应和了明代市民文化繁荣,精英文化和精英意识淡化的倾向。陵墓雕塑在这样大的背景下就显得漫不经心,形象萎缩。表现之一就是动物塑像的四肢短而无力,人物造像也倾向于四肢短粗,精神呆板,面无表情。有的雕像以世俗化打动人心,世俗化导致了大型雕塑的退化,同时又带来小型雕塑的繁荣,世俗化倾向还带来了宗教观念的淡漠,这样就使大型的宗教造像失去了经济支持,可以说雕像在其世俗化发展过程中,世俗化并不必然意味着倒退,那些大型作品之所以出现精神萎缩的状态,固然和当时的主流社会审美有关。明代小型雕塑作品更为大众化,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更可能与质朴而又健康的趣味相结合,同时它没有大型仪卫性和宗教性造像的那种明显的目的性。这也反映了朱元璋时代的政治制度,是传统文化的综合体现,散发着古代文明的艺术光华。

三、明代陵墓石雕的艺术价值

雕塑艺术与自然人文环境联系密切,首先是考虑环境层次布局设置,每个雕塑的具体处理,雕刻艺术的刀法,衣纹、面相、立体效果、长宽比例、动态韵律和表情等只是反映出了它的表面层次,而整体雕群只是作为生命的体现,而不是它的独立审美意义。

从我国现存的大量雕塑遗产来看,比较集中地体现在陶俑、陵墓和佛教造像上,它们原来都不是作为单纯的观赏对象而创作的,而是体现特定时代一定阶级信仰、崇拜或纪念某种功绩的产物,但是它对于我们了解和认识当时的社会,研究其艺术成就,探时当时人们审美观念和审美形式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提倡厚葬以明孝,每临皇帝死去,不惜用大量的时间、人力为其建造巨大陵墓。安徽凤阳陵墓就是一个从放牛娃到中国历史上一位农民皇帝的权力地位和孝子的灵魂信仰的集中

表现,它积聚着一个时期的政治、道德观念和审美趣味,也反映了当时经济,科学技术水平和营造的工艺水平,是人类改变自然环境的产物,是中国丧葬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这些石刻不仅刻工精美,而且每个石刻神态都不尽相同,即使两两相对的同类动物也都存在细微差别。石雕姿态宏伟、形体庞大、造型简沽、体积感强。每个雕像都拥有着不同的表情,无不彰显了它的历史意义和文物价值。其艺术价值为他的家乡带来了荣耀。目前,该景区已被国务院列为重点保护单位,现酝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雕塑艺术多半通俗易懂,它能突破语言文字、国家民族的限制,形象地记录当时的科学、文化、政治、军事和风俗等社会生活,具有相当大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研究人类历史的珍贵资料。明陵石雕这个壮观的历史文化遗迹,历经几世沧桑,蕴藏着深厚的中华传统艺术魅力和玄机,她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的装饰思想,阐释了中国封建社会持续数百年的世界观和权利观。

四、明代陵墓石雕的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和谐互动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许多有着悠久历史的陵墓石雕已经难以承载日益加重的负荷。如何保护好陵墓石雕,并赋予其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摆在眼前的一项历史性课题。比如,可以参考借鉴北京、南京对明皇陵的做法,通过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来形成以保护古城为中心,教育、休闲、娱乐为目地,产生互动形成“一体多翼”的城市格局,这为古城保护赢得了战略性的空间支持。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化进程已是潮涌之势。如何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以及发展的关系,是人类文明面临的重大挑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应对这样的挑战:其一,传承历史文脉,彰显时代特征,实现历史与现代的有机融合;二是发挥资源优势,推动产业发展,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共生共荣。

当前,国家正在進行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在这一过程中,明代陵墓石雕的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依然存在。有时会表现得非常激烈,但是只要坚持“既有利于保护,又有利于建设”和“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方针,把眼光放长远些,对陵墓石雕多一些尊重和宽容,就必然能使矛盾双方化对立为有容,变排斥为综合,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共生,进而展现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

论明代皇陵墓石雕艺术

本文发布于:2023-12-14 01:34: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488867416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论明代皇陵墓石雕艺术.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论明代皇陵墓石雕艺术.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陵墓   石雕   艺术   雕刻   历史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