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4日发(作者:组织生活会记录)
明十三陵是中国 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
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
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这里自 永乐七年( 1409 )五
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
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 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
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 13位皇帝陵墓的 皇家陵寝 的总称,依次建有 长陵(成 祖)、(仁宗)、迎L (宣宗)、裕陵(英宗)、幽H (宪宗)、泰陵](孝宗)、> 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 宗)、思陵(思宗),故称十三陵。
明十三陵坐落于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 北京约五十公里。
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 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 秀,景色宜人。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的陵寝建筑群。明代术士认为,这里是"住&"胜境,绝佳”吉壤”。因此被明朝选为营建皇陵的 "万年寿域”。该陵园建 于1409〜1645年,距今已有300〜600多年历史。陵区占地面积达 4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 陵寝最多的一处 皇陵建筑 群。 明代时,于途中的
沙河镇 北,建有七孔石造"朝宗桥"。在镇东,则筑有壮丽的 "
巩华城"。该城原为嘉靖皇帝 祭陵时中途休息的行宫,现仅存 遗址。 十三陵是一个天然具有规格的山区,其山属
|泽州,蜿蜒绵亘北
。山崇高正大,雄伟宽弘,
”这一优美的
太行余脉,西通居庸, 北通黄花镇,南向昌平州,不仅是陵寝之屏障,实乃京师之北屏。太行山起
走千百里山脉不断,至 居庸关,万峰矗立回翔盘曲而东,拔地而起为天寿山(原名黄土山)
主势强力。明末清初著名学者 顾炎武 曾写诗描述这里的优胜形势:
自然景观被封建统治者视为风水宝地。
明十三陵景观(二)
群山自南来,势,若蛟龙翔;东趾踞 卢龙,西脊
驰太行;后尻坐黄花(指黄花镇),前面临神京;中有万年宅,名曰康家庄;可容百万人,豁然开明堂。
明十三陵,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各陵又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
西南一隅外,其余均成扇面形分列于长陵左右(见图)
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
内涵。
这种依山建陵的布局也曾受到外国专家的赞赏,如英国著名史家
陵墓规格大
同小异。每座陵墓分别建于一座山前。陵与陵之间少至半公里,多至八公里。除 思陵偏在。在中国传统风
一 水学说 的指导下,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
"大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大人
合一"的哲学观点。明十三陵作为中国古代 帝陵的杰出代表,展示了中国传统文 化的丰富李约瑟说:皇陵在中国建筑形制上是一个重大的
最大的杰作”。他 成就它整个图案的内容也许就是整个建筑部分与风景艺术相结合的最伟大的例子。他评价十三陵是
人民的智慧由建筑师和建筑者的技巧很好地表达出来。
三陵的艺术成就,他认为
与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
2003年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界观与权力观。
的体验是在门楼上可以欣赏到整个山谷的景色,在有机的平面上沉思其庄严的景象,其间所有的建筑,都和风景融汇 在一起,一种”英国城市规划家爱德蒙 培根也高度评价了明十
”他指出:依山而建的 陵墓建筑群的
”他们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明陵建筑
建筑上最宏伟的关于 动’的例子就是明代皇帝的陵墓。
布局它们的气势是多么壮丽,整个山谷之内的体积都利用来作为纪念死去的君王。
。世界遗产委员会 评价: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
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 五千余年的世明十三陵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寝建筑中保存得比较好的一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7年,北
。1982 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后,政府为了保护这一文物古迹,从解放初期就开始进行维修,并将十三陵作为全国重点文物加以保护。
京市政府公布十三陵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
年,国务院公布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区为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
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1992年,十三陵被北京旅游世界之最评选委员会评为
葬群。” 201年,国家旅游局批准明十三陵景区为国家
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 神路。
5A级旅游景区。
1991年,十三陵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
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 神路
明十三陵神路由石牌坊,I大红门,碑楼,石像生, 龙凤门 等组成。
石牌坊 为陵区前的第一座建筑物,建于 1540年(嘉靖十九年)。牌坊结构为五 楹、六柱、^一楼,全部用 汉白玉雕砌,在额植和柱石的上下,刻有龙、云图纹及 麒麟、狮子等浮雕。这些图纹上原来曾饰有各色彩漆,因年代久远,现已剥蚀净尽。 整个牌坊结构恢宏,雕刻精美,反映了明代石质建筑工艺的卓越水平。
过了石牌坊,即可看到在神道左、右有两座小山。东为龙山(也叫 蟒山),形如 一条奔越腾挪的苍龙;西为虎山(俗称 虎峪),状似一只伏地警觉的猛虎。中国古 代道教有 左青龙,右白虎”为祥瑞之兆丽厂 说,龙”、虎”分列左右,威严地守卫 着十三陵的大门。
大红门 坐落于陵区的正南面,门分三洞,又名 大宫门,为陵园的正门。大 门两旁原各竖一通石碑,上刻 "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字样。凡是前来祭陵的人,都 必须从此步入陵园,以显示皇陵的无上尊严。大门两侧原设有两个 角门,并连
接着长达80华里的红色围墙。在蜿蜒连绵的围墙中,另设有一座小红门和十个 出入口,均派有重兵驻守,是百姓不可接近的禁地。现在这些围墙都早已坍塌, 有些残迹尚依稀可辨。
大红门后的大道,叫 神道,也称陵道。起于石牌坊,穿过大红门,一直通 向长陵,原为长陵而筑,但后来便成了全陵区的主陵道了。该道纵贯陵园南北, 全长7公里,沿线设有一系列建筑物,错落有致,蔚为壮观。
碑亭位于神道中央,是一座歇山重檐、四出翘角的高大方形亭楼,为长陵所建。亭内竖有龙首龟趺石碑一块,高 6米多。上题"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 ",碑文长达3500多字,是明仁宗朱高炽撰文.明初著名书法家 程南云所书。该 碑碑文作于1425年(洪熙元年),碑石却是1435年(宣德十年)才刻成的。在碑阴面还刻有 清代乾隆皇帝写的〈〈哀明
陵十三韵》。碑文详细记录了长、永、定、思诸陵的残破情况。碑东侧是清廷修明陵的花费记录。西侧是嘉庆帝论述明 代灭亡的原因。碑亭四隅立有 4根白石华表,其顶部均蹲有一只异兽,名为望大吼。华表和碑亭相互映衬,显得十分 庄重浑厚。在碑亭东侧,原建有行宫,为帝后前来祀陵时的更衣处,现已无存。
石雕群 是陵前放置的石雕人、兽,古称 像生(石人又称[翁仲)。从碑亭北的两根六角形的石柱起,至龙凤门止 的千米神道两旁,整齐地排列着 24只石兽和12个石人,造型生动,雕刻精细,深为游人所喜爱。其数量之多,形体之 大,雕琢之精,保存之好,是古代陵园中罕见的。石兽共分
征守陵的卫士。
6种,每种4只,均呈两立两跪状。将它们陈列于此,赋有
一定含义。例如, 雄狮威武,而且善战;才解多为传说中的神兽,善辨忠奸,惯用头上的独角去顶触邪恶之人。狮子和 I解多均是象麒麟,为传说中的"仁兽",表示吉祥之意。 骆驼和大象,忠实善良,并能负重远行。骏马
秦汉时期就有了。主要起装饰点缀作用,以象征皇帝生前的仪威,
仍可主宰一切。 极星门 又叫龙凤门。由四根石柱构成
善于奔跑,可为坐骑。石人分 勋臣、文臣和武臣,各4尊,为皇帝生前的近身侍臣,均为拱手执笏的立像,威武而虔 诚。在皇陵中设置这种石像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
表示皇帝死后在阴间也拥有文武百官及各种牲畜可供驱使,
龙凤门西北侧,原建有行宫,是帝后祭陵时的歇息之处。
三个门洞,门柱类似华表,柱上有云板、异兽。在三个门额杭上的中央部分,还分别饰有一颗石雕火珠,因而该门又 称火焰牌坊”。皇帝陵寝
长陵
明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 朱棣(年号永乐) 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也 保存得最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区内最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长陵的陵宫建筑,占地约 12万平方米。其平面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其前 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连的三进院落组成。第一进院落,前设陵门一座。其制 为单檐歇山顶 的宫门式建筑,面阔显五间,檐下额小、飞子、 檐椽及单昂三踩式
。院内,明朝时
陵恩殿”,殿门
斗拱均系琉璃构件;其下辟有三个红券门。陵门之前建有月台,左右建有随墙式角门(已拆除并封塞)
第二进院落,前面设殿门一座,名为裱恩门。据〈〈太常续考》等文献记载,天寿山诸陵陵殿名为
建有神厨(居左)、神库(居右)各五间,神厨之前建有碑亭一座。神厨、神库均毁于清代中期,碑亭则保存至今。 名之为 祓恩门”,始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是世宗朱厚媳亲易佳名。其中, 祓”字取 祭而受福”之意,恩”字取 罔 极之恩”意,长陵棱恩门,为单檐歇山顶形制,面阔五间(通阔 31.44米),进深二间(通深 14.37米),正脊顶部距地 面高14.57米。檐下斗拱为单翘重昂七踩式,其 平身科斗拱 耍头的后尾作斜起的杆状,与 宋清做法皆不相同。室内明
间、次间各设 板门一道,稍间封以墙体。其中明间板门之上安有华带式榜额,书 褛恩门'寻字。 稷”字系后世修葺 时误写。门下承而 白玉栏杆围绕的 须弥座 式台基。其栏杆形制,为龙凤雕饰的望柱,和宝瓶、三幅云式的栏板。台 基四角及各栏杆望柱之设有排水用的石雕
巨龙在云海中升降飞腾,追逐火珠,呈现出一派
螭首(龙头)。台基前后则各设有三出踏跺式台阶。其中路台阶间的御
波澜壮阔的雄伟景象。
路石上雕刻的浅浮雕图案十分精美:下面是海水江牙云腾浪涌,海水中 宝山矗立,两匹海马跃出水面凌波奔驰;上面 是两条矫健的祓恩门两侧还各有掖门一座,均作随墙式琉璃花门,门上的斗拱、额杭,门顶的瓦饰、椽飞均为黄绿琉璃件组装, 在红墙的映衬下格外分明。院内,北面正中位置建有高大巍峨的祓恩殿。这座大殿在明清两代,是用于供奉帝后神牌 (牌位)和举行上陵祭祀活动的地方。
定陵
明定陵 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显皇帝 朱翊钧(年号万历)的陵墓。这里还葬有他的两个皇后。 该陵坐落在大峪山下, 位于长陵西南方,建于 1584〜1590年(万历十二年至万历十八年)。主要建筑有校恩门、祓恩殿、
宫殿等。占地182000平方米。它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发掘了的陵墓。定陵地宫可供游人参观。
明定陵地面建筑的总布局,呈前方后圆形,含有中国古代哲学观念
就开始营建,万历十二年(公元
1620年才正式启用,该陵墓整整闲置达
"天圆地方"的象征意义。定陵早在万历帝生前
28岁,直到
18万
祠
1584年)开工,历时6年方完成,耗银八百万两。陵墓建成时皇帝只有
30年之久。定陵成为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园之一。它的地面建筑共占
外罗城(围墙外的围墙)。
外罗城”。城内面积约18万平
宝城、明楼和地下
平方米,前有宽阔院落三进,后有高大宝城一座。陵正门前方是三卒汉白玉石桥。过了桥是高大的碑亭。亭周围有
祭署、宰牲亭、定陵监等建筑物 300多间。再往后就是陵园最外面的围墙一
方米。清梁份〈〈帝陵图说》对这道外城成作过这样的描述:
垣琢为山水、花卉、龙凤、麒麟、海马、龟蛇之壮(状)
一座,即陵寝第一道门。其制,黄瓦、朱扉、设券门三道。
外罗城内,偏后部位为宝城。宝城之前,在外罗城内设有三进方形的院落。
第一进院落,前设单檐歇山顶式陵门一座,制如外罗 城门,为陵寝第二道门,又称重门。其左右各设有随墙式掖
门一道。院落之内无建筑设施,院落之前(外罗城之内)左侧建有神厨三间,右侧建有神库三间。
陵宫的总体布局亦呈前方后圆之形。其外围是一道将宝城、宝城前方院一包在内的
铺地墙基,其石皆文石,滑泽如新,微尘不能染。左右 长
,莫不宛然逼肖,真巧夺大工也。 ”又谓:覆墙黄同瓦瓦,刻
”外罗城仅前部正当 中轴线 位置设宫门 砖为斗拱,檐牙玲珑嵌空,光莹如玉石。甲申之变,寸寸毁之,而不能尽毁也。
第二进院落,前墙之间设裱恩门。其制面阔五间(通阔 26.47米),进深二间(通深11.46米),下承一层须弥座式 台基。台基之上龙凤望柱头式的石栏杆及大小螭首设置齐备。前后还各设有三出踏跺式台阶。
第三进院落,前墙间建有陵园最主要的殿字 一一祓恩殿。其形制为重檐顶,面阔七间(通阔50.6米),进深五间(通 深28.1米),下承须弥座式台基一层,围栏雕饰同祓恩门。台基前部出有月台。月台前设三出踏跺式台阶,左右各设一 出。殿有后门,故台基的后面亦设踏跺式台阶一出。其中,后面一出踏跺及月台前中间一出踏跺设有御路石雕。刻龙 凤戏珠(左升龙,右降凤)及海水江牙图案。祓恩殿左右各设随墙式掖门一座。院内沿中轴线设有两柱
供器组成。石供案作须弥座式,石供器由香炉(一座)
永等陵。
由于宝城的隧道门设于宝城墙的右前方,帝后 棺椁在享殿(祓恩殿)内举行 安神礼”后,必须途经外罗城内能进
神宫监、神马房等附属建筑。定陵卫的营房则建
,后为官舍,前为门。神宫监有重门厅室,
入宝城的隧道门入葬玄宫,同时考虑到建筑设计的对称性,在第三进院落左右两墙又对称地设有随墙式掖门各一座。
此外,定陵外罗城之前,左侧还建有宰性亭、祠祭署,右侧建有
于昌平城内。其中,定陵祠祭署的建筑布局是,中为公座(办公用的正厅)
牌楼门(极星
、烛台(二座)、花瓶(二座)组成。形制如长、
门)一座、石几筵一套。牌楼门的两柱作出头式,白石雕成、截面为方形,顶部雕坐龙,前后俄以石抱鼓。石几筵, 由石供案和石房屋多至300余间。 新中国成立后,为进行 历史科学 研究,试掘了定陵。墓中有各种珍贵物品三千余件。
昭陵
明昭陵 位于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二帝穆宗庄皇帝 朱载厘(年号隆庆)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昭陵是目前
配殿,和方城、明楼、宝顶等。这里
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规模复原修葺的陵园,也是陵区正式开放的旅游景点之一。
昭陵陵园建筑面积为 35000平方米,现存有完整的裱恩门、祓恩殿及其东西
埋葬有明朝第十二帝穆宗朱载厘和他的三位皇后。穆宗,年号隆庆
(1537〜1572),在明朝16帝中是个平庸的皇帝,登
基6个月便不愿过问政务,在位 6年从未公开发表过自己的政治主张。穆宗虽不关心政务,但大臣们的建议与作法也 不反对,例如历史上著名的"隆庆议和",就是在大臣们的支持下促成的。隆庆议和发生于隆庆五年(
游人至此喜摸石龟,民谚道:摸摸乌龟头,一生不发愁;摸摸乌龟月定,永远不生病。
明朝灭亡后,昭陵先后遭到两次破坏。公元
到了乾隆年间,两底配殿和陵恩门又相继残坏。
修,虽然使陵园制度稍趋完备,但却改变了原有建筑的规制。
1571),从此汉蒙
两族二十多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 无字碑 石龟负碑,竖立于祓恩门前的碑亭内,空白无字,可能因皇帝功过难评之故。
1644年,战乱中明楼遭火焚;清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三月五日,
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清政府为缓
明楼的斗拱,依明朝制度各陵均为上
30.38米),进
11.92米。
周宇墙。
为了加
大雨滂沱,雷电交加,陵恩殿和两底配殿又遭雷击起火,陵卒拼命扑救,只救下了两底配殿,陵恩殿被彻底烧毁。随 着岁月的推移,和民族矛盾,重新修葺明十三陵。昭陵也在修葺之中。从遗址分析,当时修葺的项目只有明楼、棱恩门、棱恩殿三项 工程。这次重檐单翘重昂七踩斗拱,下檐重昂五踩斗拱。而修葺后的昭陵却变成了上下檐均为单翘单昂五踩斗拱。明楼内还增加了 条石券顶。棱恩门、棱恩殿虽然重建时间数没有大的变动,但都缩小了尺度。棱恩殿,原制面阔五间(
深四间(16.77米);清代重建后,面阔间数没有改变,尺度却缩小为 23.3米。进深改为三间,尺度缩小为
棱恩门,原为面阔三间(18.44米),进深二间(8.04米);清代重建后面阔缩小为 12.52米,进深缩小为6.77米。陵内 的两底配殿和陵前的神功圣德碑亭不仅没有重建,而且残垣断壁也被拆除。只在碑石周围旧亭基上修建了一
此后,长达200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修缮。昔日壮丽的陵园建筑满目凄凉,只剩下残坏的明楼和陵墙了。
强对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开辟新的旅游景点,丰富旅游内容,
经有关部门批准,十三陵特区从 1985年6月开始筹备昭陵的复原修缮工程, 1987年4月正式动工。修缮的主要工程
有:明楼木架结构和瓦饰的更换,棱恩殿、棱恩门、两底配殿、神功圣德碑亭、宰牲亭、神厨、神库的复原修建等。 1990年8月,完成了宰牲亭、神厨、神库以外的全部工程,
有血池。外有周垣黄瓦,惟长陵止一亭,无厅厢。
一致。其中,厅五间即神厨正房,厢即神库。
建的神功圣德碑亭再现了明代秋祭时殿内供品
的墓葬规制。
9月1日,做为旅游景点正式对外开放。 1992年,宰牲亭、神
”遗址清理的情况表明,昭陵宰牲亭、神厨、神库的规制与文献记载
明昭陵秋季复原陈列”,昭陵石桥与新复
妃嫔
厨、神库也相继竣工。按〈〈昌平山水记》 :十三陵各有宰牲亭,在陵恩门之左,西向,厅五间,厢各三间,亭一座,
〈〈大明会典》记昭陵以前各陵神库 或二座,或以左”,昭陵则为两座。重
丰洁、乐器齐备的隆重场面。左右配殿分别有 明昭陵帝后史料陈列”和
修后的昭陵建筑宏伟,金碧辉煌,具有陵制完整的特点。棱恩殿内还举办有
明代皇族墓葬史料陈列”介绍埋葬在昭陵内的隆庆皇帝和孝懿、孝安、孝定三皇后的有关情况,以及明代亲王、
陪葬墓
明十三陵的陪葬墓共有 8座,其中7座妃子(太子)墓,1座太监墓。分别是: 东井、西井:一说是明成祖 十六妃殉葬墓,一说是明成祖昭献贵妃王氏和昭顺贤妃喻氏的陪葬墓,期待考古发掘 的考证。
万娘坟:即 万贵妃墓”,葬明宪宗 皇贵妃万氏。
恒陵::即 世宗三妃墓”,俗称大宫。葬明世宗的皇贵妃沈氏、
马贞妃、哀冲太子、 庄敬太子。
文贵妃、卢靖妃。
世宗贤妃墓:即"世宗六妃、二太子墓"或四妃、二太子墓”。葬明世宗的郑贤妃、皇贵妃阎氏、皇贵妃王氏、 周贵妃、杨荣妃、郑贵妃墓:葬明神宗万历皇帝的皇贵妃郑氏。
神宗四妃墓:葬明神宗 万历皇帝的皇贵妃李氏(即 李敬妃)、李顺 妃、刘昭妃、|周端妃。
M恩L:葬明思宗 崇祯皇帝的心腹太监 王逐恩。
本文发布于:2023-12-14 01:23: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488214416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十三陵介绍.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十三陵介绍.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