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3日发(作者:送鲜花)
上海语文中考九年级文言文试卷
一、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祯,字维祯,吉水人。成化初,祯由国子生授夔州通判。二年,荆、襄石和尚起义反明,进攻四川巫山。督盗同知①王某者怯不救。祯面数之,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至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祯击杀其魁,余尽遁,乃抚伤残,招溃散。甫三日,贼复劫大昌。祯趣同知行,不应。瞿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两人,与王素党结避祸,多方诡辞庇之。激祯曰:“公为国出力,肯复行乎?” 祯即请往,两人伪许相左右。祯上马,夹二人与俱,与贼夹水阵。既渡,两人见贼即走。祯被围半日,误入淖②中,贼执欲降之,祯大骂。贼怒,断其喉及右臂,祯死。从行者奉节典史及部六百余人皆死。
自死所至府三百余里,所乘马奔归,血淋漓,毛尽赤。众始知祯败,往觅尸,面如生。子广鬻③马为归资,王同知得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榇④既行,马夜半哀鸣。同知起视之,马骤前啮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
(节选自《明史·王祯传》,有删改)
【注释】①同知:官名。②淖(nào):烂泥。③鬻(yù):卖。④榇(chèn):棺材。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祯面数之责备________
②祯击杀其魁 , 余尽遁________
③两人见贼即走 ________
④王同知得马,不偿直 ________
(2)把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至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
(等他们)赶到时,(巫山)城已经陷落,贼兵正聚集于山中。
②马骤前啮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
马突然冲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撞击他的胸膛,第二天, (王同知)吐血而死。
(3)王祯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文章第二段写战马是否多余?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选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乙】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千嶂里 嶂:
②将军白发征夫泪 征夫:
③予观夫巴陵胜状 胜:
④至若春和景明 景:
⑤不以物喜 以: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浊酒一杯家,燕然未勒归无计。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渔家傲·秋思》中“塞下秋来风景异”的“异”具体指什么?《岳阳楼记》中“或异二者之为”的“异”又指什么?
(4)《渔家傲·秋思》和《岳阳楼记》中都有精彩的景物描写,尽管是同一作者,但写景的目的明显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节选自《出师表》)
【乙】
宪宗知权文公甚真①。后权长孺知盐铁福建院② , 赃污盈积,有司以具狱奏③。上曰:“必致极法。”崔相群④救之云:“是德舆族子。”上曰:“德舆必不合有子弟犯赃,若德舆在,自犯赃,朕且不赦,况其宗从⑤也?”
(选自唐代赵璘《因话录》)
【注】①宪宗:唐宪宗。知:交好。权文公:权德舆,由谏官累升至礼部尚书,后人称文公。②权长孺:权德舆本家侄子。知:执掌。③具狱:用来定罪的全部案卷。④崔相群:朝廷命官。⑤宗从:同宗的下辈人。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诚宜开张圣听________
②以昭陛下平明之理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的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①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②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文段【甲】分别从哪两个方面劝勉后主的?为什么要两次用“宜”与“不宜”?
(4)文段【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文段【甲】中哪一句也是说的这个道理?
4.诗歌鉴赏
题寺壁①
[宋] 冯京
韩信栖迟②项羽穷,手提长剑喝秋风。吁嗟③天下苍生眼,不识男儿未济中。
项羽
[宋] 张耒
沛公百万保咸阳④ , 自古柔仁伏暴强。慷慨悲歌君勿恨,拔山盖世故应亡。
[注释]①冯京,北宋大臣,曾三元及第。当时没有考中,客居余杭,因事被官府通缉拘捕,处境困窘,题小诗于所居寺壁。②栖迟:飘泊失意。③吁嗟:叹息。④刘邦曾带兵攻占咸阳,秋毫无犯。咸阳,秦朝都城。
项王亭①赋
[唐] 李德裕
嗟乎!楚声既合,汉围已布;歌既阕②而甚悲,酒盈樽而不御。当其盛也,天下侯伯自我而宰制;及其衰也,帐中美人寄命而无处。季③数遁而不亡,羽一败而终仆。岂非独任于威力,不由于智虑?
追昔四隤④之下风烟将暮大咤雷奋 , 重瞳⑤电注,叱汉千骑,如猎狐兔。谢亭长而依然,愧父兄兮不渡;既伏剑而已矣,彼群帅兮犹惧;虽霸业之无成,亦终古而独步。周视陈迹,缅然⑥如素。听乔木之悲风,谢高秋之零露。因献吊于兹亭,庶神灵之可遇。
(节选自《历代辞赋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 2012年6月第1版)
[注释]①项王亭:在安徽和县乌江。相传项羽失败,逃至此谢绝亭长好意,自刎而亡。②阕:终了。③季:刘季,即刘邦。④四隤:山名,在和县北面。⑤重瞳:传说项羽眼睛里有双瞳仁。⑥缅然:悠久的样子。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题寺壁》《项羽》皆七言绝句,两诗都借写古事议古人,都重在评价项羽。
B.《题寺壁》《项羽》两首诗中都使用了双重否定句,加强语气,使感情强烈。
C.《题寺壁》中韩信与项羽有相似经历,都曾困窘落魄,作者借韩信来衬项羽。
D.《项羽》中沛公与项羽形成鲜明对比,作者欲借此证明“柔仁”胜“暴强”。
(2)结合划线句中“喝”字赏析此句。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汉围已布 既伏剑而已矣 赞叹不已
B.谢亭长而依然 谢高秋之零露 闭门谢客
C.虽霸业之无成 故余虽愚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D.缅然如素 天下缟素 银装素裹
(4)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相关注释,为下列句中加点字选择正确义项。
①天下侯伯自我而宰制( )
A.控制,支配 B.制定,规定 (5)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两处)。
追 昔 四 隤 之 下 风 烟 将 暮 大 咤 雷 奋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季数遁而不亡,羽一败而终仆。
(7)根据上面诗文,分条概括项羽怎样才有可能转败为胜。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当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
B.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
C.留二万钱/与渊明
D.渊明/不解音律
(2)解释下面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①延之临去(________)
②渊明悉遣送酒家(________)
③忽值弘送酒至(________)
(3)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②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4)陶渊明对王弘的态度如何?从哪些方面可知,请概括。
6.(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光先帝遗德 仿佛若有光
..B.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C.悉以咨之 已而之细柳军
..D.每与臣论此事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②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3)参照示例,分析“诚”在句子中的表达效果。
示例:“诚宜开张圣听”中,“诚”是确实、的确的意思,强调了广开言路的必要性,引起刘禅重视。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诚”是确实、的确的意思,强调了________。
(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中诸葛亮颇具远见,向后主刘禅指出了当前天下三分的形势,并分析了蜀国面临的不利处境和有利条件。
B.选文中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三条建议,分别是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其中最核心的是亲贤远佞。
C.选文中诸葛亮指出如果他远离国都,“忠谏之路”会被堵塞,内外也会“异法”,结果必然导致国内政局的混乱。
D.选文中诸葛亮提到了很多忠臣良将,认为他们都具有优良的品格,是先帝所器重的人,希望后主刘禅能够信任他们。
7.阅读《师旷劝学》,完成小题。
师旷①劝学
晋平公②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光;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④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说苑》)
【注】①师旷:晋国乐师,目盲。②晋平公:晋国国君。③炳烛:点燃灯烛。④昧:昏暗,黑暗。
(1)请你写出下列句子的大意。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2)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文章虽短,但说理清楚,这得益于写作技巧。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举例说明。
(4)本文让你想起了学过的哪篇文章?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如果)谓人日:‘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日:‘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
(选自《墨子·贵义》)
(1)请指出【甲】文中的一个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断子之手足 醉翁之意不在酒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或以钱币乞之
C.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D.诲女知之乎 投诸渤海之尾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两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②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4)【甲】【乙】两文共同的特点是都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了________的观点,【甲】文则用________论证了________的观点。
(5)【甲】文用“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阐述了对“义”的认识,这与【乙】文中表达的观点是相同的。请你指出【甲】【乙】两文中“义”的内涵,并简述今天我们是否还有坚持这种“义”的必要。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隋文帝①子秦王俊为并州总管,以奢纵免官。杨素启奏:“王,陛下爱之,请舍其过。”文帝曰:“法不可违。若如公意,吾是王儿之父非兆人②之父何不别制天子儿律乎?我安能亏③法?”卒不许。
【注释】①隋文帝:杨坚,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和独孤皇后共育有五子——房陵王杨勇、隋炀帝杨广、秦王杨俊、蜀王杨秀、汉王杨谅。②兆人:兆民,万民。③亏:使……受损害。
(1)请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吾是王儿之父非兆人之父何不别制天子儿律乎?
(2)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陛下爱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 若如公意 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C. 我安能亏法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D. 卒不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隋文帝子秦王俊为并州总管,以奢纵免官。
(4)本文体现了隋文帝怎样的治国思想?
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 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躬耕于南阳
②夙夜忧叹
③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出师表》是诸葛亮北伐前写的奏章,劝勉刘禅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表现了他对蜀汉的忠诚。
B. 诸葛亮追述三顾草庐的往事,既表达了对先帝知遇之恩的由衷感激,也希望后主能够效法先帝,知人善任。
C.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五月渡泸”、“北定中原”、“庶竭驽钝”、 “兴复汉室”和“还于旧都”等。
D. 选文结尾,作者先表明伐魏兴汉的决心,然后交代出师后的朝政事宜,谆谆告诫后主要善纳雅言。
1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乃入见________
②小惠未徧 , 民弗从也________
③牺牲玉帛,弗敢加也________
④小信未孚,神弗福也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公将战,曹刿请见。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杨烈妇者,李侃妻也。建中末,李希烈陷汴,谋袭陈州。侃为项城令;希烈分兵数千略定诸县,侃以城小贼锐,欲去。妇曰:“寇至当守,力不足,则死焉。君而逃,尚谁守?”侃曰:“兵少财乏,若何?”妇曰:“县不守,则地,贼地也,仓廪府库皆其积也,百姓皆其战士也,于国家何有?请重赏募死士,尚可济。”侃乃召吏民入廷中曰:“令诚若主也,然满岁则去,非如吏民生此土也,坟墓存焉,宜相与死守,忍失身北面奉贼乎?”众泣,许诺。乃徇曰:“以瓦石击贼者,赏千钱;以刀矢杀贼者,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以乘城,妇身自爨以享众。报贼曰:“项城父老义不下贼,得吾城不足为威,宜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大笑。侃中流矢,还家,妇责曰:“君不在,人谁肯固?死于外,犹愈于床也。”侃遽登城。会贼将中矢死,遂引去,县卒完。诏迁侃太平令。
【注】①爨:cuàn,烧火做饭。
(1)下列各句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余幼时/即嗜学 B. 两狼之并驱/如故 C. 侃/为项城令 D. 非如/吏民生此土也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李侃面对“城小贼锐”的形势,本想逃走,后来在妻子的劝勉下带领众人奋勇抗敌。
B. 李侃的妻子深明大义,她鼓励李侃以忠义为重,恪尽职守,并为守城出谋划策。
C. 李侃号召官员和百姓拿起武器奋勇杀敌,与城池共存亡,得到大家的响应。
D. 李侃身先士卒,亲自登城督战,他的妻子发动全城妇文烧火做饭,犒赏官兵。
(3)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①坟墓存焉 焉:
②项城父老义不下贼 义:
③人谁肯固 固:
④侃遽登城 遽: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宜相与死守,忍失身北面奉贼乎?
②会贼将中矢死,遂引去,县卒元。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后出师表(节选) 诸葛亮
先帝虑汉、贼①不两立,王业不偏安② , 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③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④。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⑤。今贼适疲于西⑥ , 又务于东⑦ , 兵法乘劳⑧ , 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
【注】①贼:指曹魏。蜀以继承汉的正统自居,所以称曹魏为贼。②偏安:偏居于一个角落。指蜀汉当时偏居在四川一地。③思惟:考虑。④并日而食:两天才能吃到一天的饭。意思说行军艰苦,不能按时进食。⑤非计:决策不正确。⑥今贼适疲于西:指蜀建兴六年(228),诸葛亮出祁山伐魏,魏调军西下。⑦又务于东:指建兴六年曹休攻吴,被吴将陆逊大败于石亭,魏调军东下。⑧乘劳:乘敌人疲劳的时候。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先帝虑汉、贼不两立: ②以先帝之明:
③固知臣伐贼: ④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③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
(3)针对有人想偏安一方的思想,诸葛亮提出怎样的看法?
(4)为完成先帝的遗愿,诸葛亮是怎样做的?与课文中哪些内容相同?
(5)本次出征正应了《隆中对》中诸葛亮的哪些话?
(6)你认为诸葛亮本次出兵会赢吗?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此皆良实 用心良苦 B. 晓畅军事 家喻户晓 C. 死节之臣 节衣缩食 D. 计日可待 千方百计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②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3)选段最后一句中写道“愿陛下亲之信之”。诸葛亮认为“陛下亲之信之”的具体做法应当是:
① ;
② 。(用原文回答)
(4)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15.阅读下面选文,回答文后问题。
后出师表
诸葛亮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令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鸟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弩下,何能必胜:此臣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令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明,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1)下列划线词语理解有误的是( )
A.思惟北征(惟一的思想) 使孙策坐大(妄自尊大)
B.欲以长策取胜(长远之计) 夫难平者,事也(衡量,预测)
C.曹操拊手(拍手,形容得意之状) 鞠躬尽瘁(劳累)
D.秭归蹉跌(跌跤) 劳费正等(相等,一样)
(2)下列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并日而食——两天才能吃到一天的饭。意思说行军艰难,不能按时进食。
B.伪定一时——意指曹操暂时取得了政权。蜀汉自居正统,所以称曹为“伪”。
C.则住与行劳费正等——意为坐在这里和行走起来的消耗是相同的。
D.死而后已——到死了然后才停止。已,“停止”之意。
(3)这篇表文是在魏将曹休被吴国打败后,诸葛亮想出兵伐魏,但群臣疑虑,后主动摇,便上此表,分析形势。最能表现伐魏的有利时机的句子是:________(用文中原话回答)。
(4)本文流传千古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文言文
1. (1)数落;首领;逃跑;价值
(2)①(等他们)赶到时,(巫山)城已经陷落,贼兵正聚集于山中。②马突然冲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撞击他的胸膛,第二天, (王同知)吐血而死。
(3)王祯身上体现了忠义和牺牲精神。一是勇于担当。面对百姓遭受叛军伤害,他指责王同知失职,并亲自带兵上阵杀敌。二是不惧生死。他身陷敌手,但拒不投降,视死如归。
不多余。用战马长途奔归、啮项复仇,衬托了王祯的忠义精神。
2. (1)直立似屏障的山峰;出征的士兵;美好;日光;因为
(2)①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之外的家乡,可是还没有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在燕然山上刻石记功,不能早作回家的打算。②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为国君担忧。
(3)气候苦寒,边声四起,战事紧张,戒备森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渔家傲·秋思》中描写的是边塞荒凉的秋景,突出了战事紧急,戒备森严的背景,为下阕的抒情做了铺垫;《岳阳楼记》中分别描写了洞庭湖一阴一晴之景,引出了“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一悲一喜,旨在与下文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形成对比,更好地突出文章的中心。
3. (1)确实,实在;治理
(2)①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②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不同。
(3)开张圣听、赏罚公平;反复陈说,恳切告诫。
(4)执法谨严,不徇私情的治国道理。“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4.D
解析: (1)D
(2)喝,是“喝问(/呼喝)”之意,本句生动描写了诗人手持长剑伫立秋风中的情景,语气强烈,抒发自己生不逢时、世人不识英才的感慨悲愤之情。
(3)C
(4)A
②因献吊于兹亭 ( )
A.那么,就 B.这,此
B
(5)追昔四隤之下/风烟将暮/大咤雷奋
(6)刘邦屡次败逃却没有灭亡,项羽失败一次就永远倒台。
(7)①施行宽厚仁爱的策略(柔仁);②不仅仅依靠武力,更要充分利用智谋(智虑);③面对失败,能够具备忍辱负重,重头再来的勇气。
5.A
解析: (1)A (2)离开;都;遇到
(3)①陶渊明到了以后,便高兴地和庞通之一同饮酒。
②每当他酒喝够了,总是抚弄素琴,以此来寄托自己的心志。
(4)冷淡、疏离的。从王弘曾想要认识陶渊明,却未能达到目的,要请陶渊明喝酒,还要通过庞通之才能邀请到可知。
6.B
解析: (1)B
(2)①皇宫和朝廷中,都是一个整体,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标准不同。②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就是汉朝后期衰败的原因。
(3)蜀国形势十分危急,以此警醒刘禅。
(4)C
7. (1)①哪有做臣子的来戏弄自己的国君的?②点燃灯烛(照明)与在黑暗中行走相比,哪一个更好呢?
(2)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什么时候都不晚。
(3)①运用人物对话,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②运用反问、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生动而贴切。如“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4)《孙权劝学》。启发:学习应该是我们一生的追求,我们应该珍惜时光,刻苦学习。在知识不断更新的今天,不学习就意味着落后,就有可能为时代所淘汰。
8.A
解析: (1)“辟”“避”“躲避”的意思
(2)A
(3)①不只是贤明的人有这种思想。②给你天下,但要把你杀死,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
(4)万事莫贵于义;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
(5)正义(或是“有利于人民和国家的大义”)。有必要。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坚持人民和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
9.C
解析: (1)吾是王儿之父/非兆人之父/何不别制天子儿律乎?
(2)C
(3)隋文帝的儿子秦王杨俊是(担任)并州总管,因奢侈、骄纵(而触犯刑律)被免去官职。
(4)①严明律法;②大公无私(公正无私)。
10.C
解析: (1)亲自;早晨;怠慢
(2)①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诸侯中显身扬名。②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所应尽的分内之事。
(3)C
11. (1)于是、就;通“遍”遍及、普遍;虚报;赐福、保佑
(2)①鲁庄公要迎战,曹刿请求接见。②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12.A
解析: (1)A
(2)D
(3)在这里;坚持正义;坚守;立即,急忙
(4)①(大家)应当一起拼死守城,怎么能忍心失去操守投降侍奉敌人呢?②适逢敌将中箭而死,(敌人)于是退兵离开,项城最终得以保全。
13. (1)并存;凭借;本来;考虑到
(2)①凭借先帝的英明,度量我的才能,本来知道我伐贼是才弱敌强的。②只是坐等灭亡,就不如去伐贼。③所以冒着危险艰辛来执行先帝的遗愿,可是议论的人说伐贼是不正确的决策。
(3)不去伐贼会坐等灭亡,因而应抓住当前时机,积极地转入进攻,进攻是为完成先帝的遗愿而必须采取的行动。
(4)寝食不安,率军平定南方,建立稳定的后方为进军打好基础。与课文中“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讲的是同一事。
(5)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6)战争的胜负决定于诸多因素。
14.B
解析: (1)B
(2)①亲近贤良的忠臣,疏远奸佞的小人,这是西汉兴隆的原因。②先帝在世的时候,每当和我谈论这事,对桓、灵二帝没有不叹息痛心和遗憾的。
(3)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4)①为了解除后顾之忧;②为了汉室之隆。
15.A
解析: (1)A
(2)C
(3)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本文发布于:2023-12-13 21:31: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4742672455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上海语文中考九年级文言文试卷.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上海语文中考九年级文言文试卷.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