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任务群五古代诗歌阅读任务突破练24理解内容与把握情感

更新时间:2023-12-13 21:26:48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13日发(作者:形容宝宝的词语)

-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任务群五古代诗歌阅读任务突破练24理解内容与把握情感

任务突破练二十四 理解内容与把握情感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忆滁州幽谷

欧阳修

滁南幽谷抱千峰,高下山花远近红。

当日辛勤皆手植,而今开落任春风。

主人不觉悲华发,野老犹能说醉翁。

谁与援琴亲写取,夜泉声在翠微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已离开滁州,千峰环抱的幽谷、山花烂漫的景象仍让他难以忘怀。

B.往昔辛勤种植花木,如今花开花落谁来欣赏,诗人因此生发怅惘之心。

C.欧阳修曾谪居滁州,自号醉翁,他想象田夫野老还会记得当年的自己。

D.尾联以景结情,表明希望有人能陪自己再访滁州,抚琴为乐,夜访幽泉。

2.诗人为何追忆滁州幽谷?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9分)

狂歌[注](节选)

陆 游

枵然痴腹肯贮愁,天遣作盎盛藜苋。

发垂不栉性所便,衣垢忘濯心已惯。

眼前故人死欲无,此生行矣风雨散。

羞为尘土伏辕驹,宁作江湖断行雁。

注本诗为陆游因遭弹劾,愤然辞官,重回老家时所作。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句写愁,化虚为实,与“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异曲同工。

B.第二句写老天爷把“我”的肚皮当作一只盛野菜的大盎,这一比喻生动形象。

C.三、四两句通过描述披头散发、身上的衣衫污垢斑斑的细节,描绘出诗人的狂态。D.诗人对现实忧多愁深,“性所便”“心已惯”流露出对生活的悲观绝望之情。

4.诗歌题为《狂歌》,诗人为何狂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9分)

题春归亭

唐 庚

沙际春光又是归,亭前景物故应奇。

绿杨雅与清江称,残雪偏于碧嶂宜。

流水无凭何处去,东风有准不吾欺。

芳菲栏槛无穷兴,消得新愁入鬓丝。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首联承诗题而来,写春天再次来临的讯息,并因之联想到江边小亭的景物之变。

B.颔联运用平常意象“绿杨”“清江”“残雪”“碧嶂”进行巧妙搭配,自然新奇。

C.颈联中诗人借不知去向何处的流水,感慨命运无常,暗指自己无依无靠,韶华已逝。

D.尾联收束全诗,用“芳菲栏槛”总括前面铺叙的景物,以“无穷兴”点明景物特点。

6.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情感经历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分析。(6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9分)

东城送运判马察院(节选)

梅尧臣

春风骋巧如剪刀,先裁杨柳后杏桃。

圆尖作瓣得疏密,颜色又染燕脂牢。

黄鹂未鸣鸠欲雨,深园静墅声嗷嗷。

役徒开汴前日放,亦将决水归河槽。

都人倾望若焦渴,寒食已近沟已淘。

何当黄流与雨至,雨深一尺水一篙。

都水御史亦即喜,日夜顺疾回轻舠。

注①黄鹂未鸣鸠欲雨:黄鹂不鸣和鹁鸠逐妇,都是即将下雨的征兆。俗语有“天将雨,鸠逐妇”,见《埤雅》。②开汴:疏通汴河河口和汴河上游,以便引黄河水注入汴河。③舠(dāo):小船,形如刀。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四句点出送别时间,并化用贺知章的《咏柳》,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重点写出了春风对杨柳的裁剪。

B.第三、四句是说春风不但剪其形,还着其色。春风荡漾,柳绿桃红,景色是如此宜人。

C.诗歌前四句重在写景,语调轻快;第五句至第八句则重在叙事,这四句节奏急促,气氛非常热烈。

D.“何当”在这里表示肯定的语气,“雨深一尺”可以解除旱情,“水一篙”则可以通航。

③②① 2 8.这是一首送别诗,但诗歌最后两句中却用了“喜”和“轻”,请结合诗句分析其原因。(6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9分)

和公齐临替有感见寄

王岩叟

孤宦边城遇众贤,及瓜①能不动依然。

风号古木叶堆地,云搅遥山水拍天。

篱菊开时寒有信,宾鸿过后暑无权。

古今惜别君须念,乘暇何妨倒酒船②。

注①及瓜:为官任职期满。②酒船:酒杯。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首联照应标题,点明了友人任职期满时面临调动的状况及内心感受。

B.诗歌颔联写木叶萧萧、水拍浪涌的开阔画面,意在传达友人内心的洒脱。

C.诗歌颈联点出了自然规律:鸿雁飞过,暑热便尽;菊花盛开,寒冬自来。

D.全诗遵循“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格律谨严,情感表达含蓄蕴藉。

10.面对友人的临替感怀,诗人表现出了怎样的态度?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3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9分)

浪淘沙·赋虞美人草

辛弃疾

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至今草木忆英雄。唱著虞兮当日曲,便舞春风。 儿女此情同。往事朦胧。湘娥竹上泪痕浓。舜盖重瞳堪痛恨,羽又重瞳。

注①湘娥竹上泪痕浓:相传舜死于南巡途中,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急去苍梧山奔丧,泪下沾竹,化而如斑。②重瞳:传说舜一只眼中有两个瞳孔,下文中“羽又重瞳”指项羽和舜一样也是“重瞳”。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用典,既直写项羽兵败之史实,又以“匆匆”写出他和虞姬生离死别一幕的紧迫与急促。

B.过片说男女对此等生死离别之情相同,即虞姬与项羽同舜帝与娥皇、女英之间儿女之情相似。

C.舜和项羽都是重瞳,但命运结局却如此不同,既有词人对舜的赞美,又有对项羽的惋惜之情。

D.本词题为“赋虞美人草”,实为慨叹英雄末路的咏史之词,充满了对项羽的同情、钦佩之意。

12.今人常以陈师道诗“幽草默通神”来中肯地评价“至今草木忆英雄。唱著虞兮当日曲,便舞春风”。请简要谈谈你对这几句的理解。(6分)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9分)

将入关行次湘阴

曹 松

背顾秦城在何处,图书作伴过湘东。

神鸦乱噪黄陵近,候雁斜沉梦泽空。

打桨天连晴水白,烧田云隔夜山红。

②①①② 4 也知渐老岩栖稳,争奈文闱有至公。

注①秦城:地名,位于湘水之南。②黄陵:指黄陵山,在湖南湘阴县北,洞庭湖边。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交代了诗人入关前经过秦城、湘东而到达湘阴的行程,照应诗歌的题目。

B.诗歌的第二句中“图书作伴”暗示了自己此行的目的,与末句“文闱”相呼应。

C.颔联的“空”字含义丰富,既指梦泽之地寥落空旷,也指自己济世理想落空。

D.颈联对渔民和农夫的劳作图景进行了描绘,色彩鲜明,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

14.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心理变化。(6分)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9分)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

杜 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②③① 5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16.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6分)

6 任务突破练二十四 理解内容与把握情感

1.D 解析:D项,“表明希望有人能陪自己再访滁州,抚琴为乐,夜访幽泉”理解有误。尾联的意思是,谁能带琴到幽谷把泉水深夜流动的声音记录下来,表达对幽谷的怀念之情。

2.①滁州幽谷景象优美,自己曾在此手植花木。②自己曾在滁州与民同乐,留下可供追忆的治滁行迹。③诗人年华老去,更加怀念当年在滁州时的雅致情趣。

3.D 解析:D项,“流露出对生活的悲观绝望之情”理解错误,“发垂不栉性所便,衣垢忘濯心已惯”这两句中“发垂不栉”“衣垢忘濯”是诗人对自己的外貌和衣着的描写,表现诗人不修边幅的洒脱形象。结合“羞为尘土伏辕驹,宁作江湖断行雁”可知,诗人对自由充满着无限的渴望;从整首诗的主旨来看,“性所便”“心已惯”有对生活的失望,但是并未对生活悲观绝望。

4.①朋友失散的悲伤:“眼前故人死欲无”,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已经死得快没有了。②人生理想不得实现的怅恨:“此生行矣风雨散”,此生如风雨飘散,志向未得实现。③不肯同流合污的傲然骨气:“羞为尘土伏辕驹,宁作江湖断行雁”表明诗人绝不肯像尘土飞扬中拉车的马驹那样,受那些当权者的制约,而宁可做一只江河湖沼上失群的孤雁。

5.D 解析:D项,“用‘芳菲栏槛’总括前面铺叙的景物,以‘无穷兴’点明景物特点”理解错误。“芳菲栏槛”不能总括前面的景物;“无穷兴”是诗人观景之情,不是景物的特征。

6.①诗的前两联写在春归亭看到的春景,表达了喜悦之情;②颈联由“流水无凭”引发了命运无常、遭受排挤的伤感之情;③尾联写眼前的芳菲美景让人意兴无穷,那就暂时忘却刚涌上心头的忧愁吧,诗人的心情又快乐起来。所以诗人的感情经历了“喜—悲—乐”的变化。

7.A 解析:A项,“春风对杨柳的裁剪”理解错误。贺知章的诗重点是写春柳,而这首诗重点在写杏桃。

8.①“喜”字不仅写出了都水御史的欢喜心情,同时这也是苦于旱灾的老百姓的心情。②“轻”字既与“水一篙”照应,因为只有水深流急,舟行迅疾,舟才显得轻;又写出了行者的欢悦心情。③这两个字让这首送别诗一反“黯然”的基调,情调轻快,体现出诗人对国计民生的关注。

9.B 解析:B项,“洒脱”的说法错误,应是表达友人即将与众多贤达之人分别的“不舍”。

10.参考答案:①表示理解。友人在荒僻之地遇到众多贤达之人不舍离开,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②表达劝慰。分分合合就像寒来暑往一样自有其规律,不忍分别之情自古如此,不必过多忧伤。

解析:“孤宦边城遇众贤,及瓜能不动依然”的意思:您独自来到荒僻之地为官,有幸遇到众多贤达之人,如今任职期满面临调动,怎能不伤感呢?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舍离开的理解之情。“古今惜别君须念,乘暇何妨倒酒船”的意思:不忍分别之情自古如此,但不必过多忧伤,不妨趁此相聚的闲暇之时,举杯畅饮。这是诗人对友人的劝慰。

11.C 解析:C项,“词人对舜的赞美”表述错误,此处用典,主要是将舜和项羽二人的命运结局进行对比,以体现词人对失败了的英雄人物项羽的惋惜及怀念之情。

7 12.参考答案:①这几句转入对虞美人草的吟咏。②项羽别虞姬的悲壮乐章,到如今似已被人淡忘,只有这虞美人草还记得,似在随春风为项羽的乐曲伴舞,从中流露出草木尚且有情,而人却不如草木的感慨。

解析:陈诗“幽草默通神”的意思是虞美人草能够体会人的思想情感,辛词也借虞美人草恰切地抒发情感。上片前面写的是项羽和虞姬兵败后匆匆告别的情景,“至今草木忆英雄”则作为过渡,转入对虞美人草的描写;“唱著虞兮当日曲,便舞春风”是写其在春风的吹拂下,似乎在和着当年“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悲歌和乐曲起舞,颇通人意。虞美人这样的草尚且体贴人意,有情感,但现实中的人却不如草木,怎能不引发词人的感慨?

13.C 解析:“也指自己济世理想落空”错。

14.①诗歌前两联记述诗人赶考的行程及所见,“神鸦乱噪”以景衬情,表现出诗人内心的烦躁;以“梦泽”的空旷反衬诗人的渺小,表现出诗人的孤寂。②后两联写诗人看到平民百姓的渔樵生活,内心又变得安定平静,并心生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想到朝廷对人才的重视,又坚定了自己参加科考、出仕为官的想法。

15.B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B项,“蚊蚋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理解不准确,“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的意思是冬天温暖,故尚有蚊蚋聚集,人在远处,因此凫鸭“得恣其乱”(自由自在地游弋、嬉闹)。

16.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8

-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任务群五古代诗歌阅读任务突破练24理解内容与把握情感

本文发布于:2023-12-13 21:26: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4740081206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任务群五古代诗歌阅读任务突破练24理解内容与把握情感.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任务群五古代诗歌阅读任务突破练24理解内容与把握情感.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诗人   诗歌   理解   情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