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本纪--从《项羽本纪》看《史记》的写人艺术

更新时间:2023-12-13 21:21:44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13日发(作者:大话西游经典台词)

-

项羽本纪--从《项羽本纪》看《史记》的写人艺术

项 羽 本 纪

——从《项羽本纪》看《史记》的写人艺术

宋娟

《史记》开创了我国 纪传体的史 学,同时也开创 了我国的传 记文学。鲁迅称它是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一部《史记》,所写人物约 有四千多人 ,能够给人留 下深刻印象 的也有八九 十个。明代茅坤曾 说:“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贾生传 》即欲流涕,读《庄周鲁仲连 传》即欲遗世,读《李广传》即欲立斗,读《石建传》即欲俯躬,读《信陵平原君 传》即欲养士。”这是茅坤读《 史记》后自己的感

受,这种动人心 弦、移人性情的 效果,并不是一般 史书所能达 到的,这是因为作 者不仅倾注 了自己的感 情因素,同时还使用 了高超的艺 术手法。可以说,人物传记是《 史记》一书中最具 文学价值的 ,它在抒写几

千年历史的 同时,也让人们享 受到了描写 人物的艺术 魅力。

本节课我们 便从《项羽本记》看《史记》的写人艺术 。

在《项羽本记》中,司马迁通过 各种手段,调动一切有 效因素,怀着歌颂、同情和批判 的复杂心情 ,不虚美,不隐恶,完成了对这 位历史人物

的塑造。

一、选择重大的 历史事件写 人

司马迁在《史记·留侯世家》篇末透露了 这样一句话 :“(张良)所与上从容 言天下事甚 众,非天下所以 存亡,故不著。”这应该说是 司马迁写人 物传记选择 材料方面的 一项总的原 则,也可以说是 他能够成功 地刻画人物 的一个基本 方法。一个人一生 经历的事情 很多,其性格的表 现也是多方 面的,选择重大的 历史事件,即能反映历 史的风云变 幻,又能突出人 物的主要性 格特征。

写项羽,司马迁选择 了哪些重大 历史事件?突出了项羽 怎样的性格 特征?

巨鹿之战

鸿 门 宴

垓下之围

这三件事,反映了项羽 创造辉煌、抉择失误、走向末路的 人生三部曲 ,展示了秦亡 汉兴的历史 脉络,也写出了悲 剧英雄项羽 叱咤风云、英勇善战、胸无城府、不善权谋、迷信武力、至死不悟等 主要性格特 征。

选择重大历 史事件写人 ,既能使人物 形象突出,又能与历史 完美结合。

二、利用尖锐的 矛盾冲突写 人

俗话说,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 色。大是大非面 前,紧张激烈的 斗争场景中 ,人物的表现 ,可以充分展 示人物的性 格特征。在尖锐的矛 盾中写人,亦是司马迁 写活人物的 重要艺术手 段。

《项羽本记》中气氛最为 紧张、冲突最为激 烈的是哪一 节?

(鸿门宴)

(“鸿门宴”一节,是刘邦、项羽较量的 关键时刻,宴前的紧张 气氛,宴会上的剑 拔驽张,使双方人物 的神经都处 于高度紧张 的状态。且看宴前: 行略定秦地 ,至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 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击 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

沛公军霸上 ,未得与项羽 相见。沛公左司马 曹无伤使人 言与项羽曰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 ,为击破沛公 军!”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 万,在新丰鸿门 ;沛公兵十万 ,在霸上。范增说项羽 曰:“……”

开篇即用百 十来字写了 几件事?反映了项羽 什么性格?

一写项羽大 军入秦,函谷关闭,这位曾击破 秦军主力的 霸王遭此冷 遇,已自怒火填 膺;次写曹无伤 反间之言,说沛公欲王 关中,如火上加油 ;三写范增劝 说之辞,谓刘邦“志不在小”,更是火油交 煎之际煸了 一股阴风;风、火、油层层作势 ,紧张的空气 仿佛一触即 燃。旦日灭刘,如箭在弦上 。显示了他盲 目自负的性 格。

项伯夜访、沛公约婚一 节,风、火、油顿时化作 一天凉雨,刘邦鸿门谢 罪一席话更 是令项羽推 心留饮、前嫌顿释。范增数目示 意于前,项庄舞剑助 饮于后,平地又起波 澜,对此,项羽是什么 态度?项王却默然 不应,显示出其胸 襟坦荡以及 作为政治家 的胸无城府 、缺少谋略。虽然项伯拔 剑翼蔽沛公 ,但危机依然 四伏。在这紧急的 关头,樊哙闯帐,将鸿门宴上 紧张的氛围 推向最高潮 。

哙即带剑拥 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 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 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 ,瞋目视项王 ,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刃而 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 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 肩。樊哙覆其盾 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 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

项羽之为人 ,暴戾残忍。当年巨鹿之 战时,诸侯将见了 他,“无不膝行而 前,莫敢仰视”;现在樊哙对 他竟“瞋目而视”,情势至此,我想,流血五步,已事在眉睫 。谁想到这位 “喑噁叱咤”的项羽,竟然被樊哙 粗犷忠勇的 气质所吸引 ,呼为“壮士”,赐之卮酒,赐之彘肩;听其慷慨陈 碎,被他数落得 ——“未有以应”。理屈乃至辞 穷,但绝不为自 己编造任何 谎言,显示了他什 么性格?显示了他个 性中的豪爽 直率。

在尖锐的矛 盾冲突中,不仅写活了 项羽,而且也写出 了刘邦的老 练权变、善使手段,张良的沉着 冷静、察颜观色,樊哙的忠勇 无畏、善于言辩,范增的阴险 狠毒、脾气暴躁等 ,显而易见,这种写法又 能在一件事 中写许多人 物,达到一石数 鸟的艺术效 果。

三、通过典型化 的细节写人

司马迁写人 物,除了抓住人 物一生中的 重大事件进 行浓墨重彩

的渲染外,还注意用生 动,典型化的细 节刻划人物 ,使人物形象 活灵活现地 展现在读者 面前。

在《项羽本记》中关于项羽 瞋目镇敌的 细节描写,最能表现这 位英雄豪杰 叱咤风云的 威势和气概 。据司马迁说 ,项羽是重瞳 子,就是一眼双 眸,显然“炯炯有神”一词已不足 以形容这双 重瞳之目射 出的威严之 光。司马迁紧紧 抓住项羽这 一容貌特征 进行细节描 写: 项王令壮士 出挑战。汉有善骑射 者楼烦,楚挑战三合 ,楼烦辄射杀 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 戟挑战。楼烦欲射之 ,项王瞋目叱 之,楼烦目不敢 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 ,不敢复出。

项羽大呼驰 下,汉军皆披靡 ,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 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而叱 之,赤泉侯人马 俱惊,辟易数里.

何等威严的 目光,竟使惯于骑 射的高手目 畏手软,又使久经沙 场的骑将人 马俱惊!相信凡读过《 项羽本纪》的人,对项羽瞋目 镇敌的情景 是无法忘怀 的。

《史记》中这样的细 节描写比比 皆是,这些细节看 似漫不经心 ,信手拈来,实际上却是 作者精心选 择、提炼而得。这些人物的 只言片语,一颦一笑,较之千军万 马的会战和 攻城掠地的 壮举,更能显示出 人物的性格 。对此,汉代王充已 有所论及,他说:

“周长生者,文士之雄也 ” “作《洞历》十篇,上自黄帝,下至汉朝,锋芒毛发之 事,莫不记载,与太史公《表》《纪》相类似也。”(王充《论衡·超奇篇》)

所谓《表》《纪》“锋芒毛发之 事,莫不记载”就是看到了《史

记》长于细节描 写的特点。

四、借助个性化 语言写人

《史记》在人物描写 上的成就还 表现在作者 以声口毕肖 的人物语言 来刻划人物 性格。

在《项羽本记》里,项羽见到秦 始皇出游时 的盛况,曾说:

彼可取而代 也! 楚汉对峙时 :

彭越数反梁 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 ,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

不久,项羽又对刘 邦说:

天下匈匈数 岁者,徒以吾两人 耳。愿与汉王挑 战决雌雄……

同样面对秦 始皇出巡,刘邦怎么说 的?又怎样回答 了项羽的问

话?

籍曰:“彼可取而代 也!”

(刘邦)喟然叹曰:“嗟乎,大丈夫当如 是也!”

(对此,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 》中说:“ 项之言,悍而戾;刘之言,津津不胜其 歆羡矣。”)

彭越数反梁 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 ,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

汉王曰:“吾与项羽俱 北面受命怀 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 。必欲烹而翁 ,则兴分我一 杯羹。”

天下匈匈数 岁者,徒以吾两人 耳。愿与汉王挑 战决雌雄……

汉王笑谢曰 :“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以此为切入 点,讨论项羽、刘邦的性格 特征。

斋藤正谦说 司马迁所写 人物:

才一出语,乃觉口气各 不同。《高祖本纪》,见其宽仁之 气,动于纸上。《项羽本纪》,觉喑噁叱咤 来薄人。读一部《史记》,如直接当时 人,亲睹其事,亲闻其语,使人乍喜乍 愕,乍惧乍泣,不能自止。是子长叙事 入神处。

这正指出了《史记》以人物的不 同语言来突 出各自不同 的性格,以描写人物 形象来叙述 历史事件的 特色,点明了他写 人的入神之 处。

五、透过心理活 动写人

为了使人物 个性更加鲜 明,《史记》还注重描写 人物的心理 ,揭示了他们 所形形色色 的内心世界 。

《项羽本记》写项羽进咸 阳后,项羽引兵西 屠咸阳,杀秦降王子 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收其货宝妇 女而东。人或说项王 曰:“关中阻山河 ,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对此项羽是 怎么想的?

项王见秦宫 室皆以烧残 破,又心怀思欲 东归,曰:“富贵不归故 乡,如衣绣夜行 ,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 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项羽此时的 心理活动显 示了怎样的 性格特征?

显示了其贪 图荣归故里 ,不知深谋远 虑,还刚愎自用 。正因为如此 ,他以后每况 日下,凌稚隆在《史记评林》中这样评论 :

项王非特暴 虐,人心不归,亦从来无统 一天下之志 迹。其即灭咸阳 ,而都彭城;既复彭城,而割荥阳;既割鸿沟,而思东归。殊欲按甲休 兵,宛然图伯筹 画耳。岂知高祖规 模宏远,天下不归于 一不止哉。

项羽终于陷 入了四面楚 歌的绝望兵 败东城时,项王自度不 得脱……

他紧张地思 索着,不得不正视 自己的败局 。然而他认为 :

吾起兵至今 八岁矣,身七十余战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曾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 此。此天之亡我 ,非战之罪也 。

这番表白是 他遭到灭顶 之灾之前的 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怎 样的性格特 征?

反映出他迷 信武力,残酷暴烈,自死不悟的 性格特征。

及至乌江自 刎,司马迁将项 羽的心理活 动描写得更 加细腻,传神: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 子弟八千人 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 。纵江东父兄 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 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 心乎!”

这反映了项 羽什么性格 特征?

项羽笑曰的 “笑”,不是强自矜 持,不是凄然苦 笑,而是壮士蔑 视死亡、镇定安祥的 笑,显示了他临 大难而不苟 免的圣人之 勇——“知耻近乎勇 ”。自惭无面目 见江东父老 ,正是由于知 耻,这一心理活 动展示出他

的纯朴,真挚、重义深情。

千古以下的 读者对此感 叹之余不免 有一些争议 ,有人认为留 得青山在不 怕没柴烧,项羽的不肯 东渡乌江自 刎简直是大 丈夫能伸不 能屈。对此,我是这样理 解的,司马迁安排 “乌江亭长舣 船待”不是真的让 项羽“柳岸花明又 一村”,否则不会对 乌江亭长的 来龙去脉一 点也不作交 待,如此安排不 过是令项羽 仿佛不是被 追得走投无 路不得不死 ,而是在生与 义、苟活幸存与 维护尊严之 间从容地作 出选择,从而为英雄 的形象补上 了最后的浓 墨重彩的一 笔。

通过心理描 写,司马迁活现 了项羽这个 历史人物,突出了他的 性格,揭示了他一 度横行天下 而最终别姬 自刎的内在 原因。

六、引用谣谚写 人

司马迁所著《史记》 ,韩愈称之为 “雄深雅健”,苏辙认为“其文疏荡,颇有奇气”,较为准确地 概括出《史记》的风格特点 。而文中司马 迁多处引由 歌谣、俚谚,融合在叙事 议论之中,挥洒自如,用于刻划人 物、说理记事,妙趣横生,寓意透辟,使读者恍睹 其容,恍闻其曲,形成《史记》另一道别致 而亮丽的风 景线。

如《项羽本记》中叙述垓下 之围:

项王军壁垓 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 兵围之数重 。夜间汉军四 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 曰:“汉皆已得楚 乎?是何楚人之 多也!”项王则夜起 ,饮帐中。有美人名虞 ,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 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 盖世,时不利兮骓 不逝。骓不逝兮可 奈何,虞兮虞兮奈 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 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司马迁不愧 是伟大的传 记文学家,他对音乐的 感发作用有 着深遂的理 解,在《刺客列传》中,他曾用“易水之歌”——“风潇潇兮易

水寒,壮士一去不 复还”写荆轲的壮 士之别,令“士皆垂泪涕 泣”;在《留侯世家》中,他用“鸿鹄之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使戚夫人“嘘唏流涕”;现在,他又用《垓下歌》作为项羽英 雄末路垓下 之围的序曲 ,将楚歌原本 具有悲凉慷 慨之韵,揉以项羽叱 咤风云、而最终以悲 剧作结的一 生,抒写了英雄 末路之悲与 儿女情长不 免英雄气短 的一面,呜咽悲慨,凄凉动人。同时,这首《垓下歌》也传达了项 羽的千载不 平之愤,正如《史记评林》引清人吴贤 齐语:

一腔愤怒,万种低回,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 之悲,至此极矣。

七、运用互见法 写人

“互见法”是《史记》选取,安排材料来 表现人物性 格的重要方 法,即在本人的 传记中表现 这个人物的 主要的经历 和性格特征 ,以突出其基 本特点,而其他的一 些事件和性 格特点则置 入别人的传 记中去描述 。这就是苏洵 所说的“本传晦之,而他传发之 ”的方法。

首先司马迁 这样做是为 了避免行文 重复。《史记》的编写方法 是:“以人系事”,有时一事涉 及数人,如果在每个 人物的传记 中都详细写

此事,势必会造成 叙事重复。采用“互见法”将该事系于 一个主要人 物,而在有关人 物的传记里 ,或略写,或不写,或以“语在某某事 件中”作交代,就避免了内 容重出。再者,是为了突出 人物性格特 征。有一些材料 ,对表现人物 性格特征关 系不大,或者没有作 用,或者产生消 极作用,就把这些材 料放在其他 人物的传记 里去叙述。这样既不损 害人物形象 的完整性,又保持了历 史的真实性 。 在《项羽本记》中,司马迁基本 上如实记载 了项羽一生 的攻过是非 ,作者的态度 和评价也基 本上是客观 的,既写了他“气吞山河、功盖天下”的一面,也写下了“凶狠残暴”的一面。但对于项羽 的弱点,司马迁还是 本着本传略 ,他传详的原 则,用互见法补 足人物的全 貌。

《高视本纪》载刘邦、项羽形成相 持状态时,刘邦指责项 羽十大罪状 :

始与项羽俱 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 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 ,罪一。项羽矫杀卿 子冠军而自 尊,罪二。项羽已救赵 ,当还报,而擅劫诸侯 兵入关,罪三。怀王约入秦 王暴掠,项羽烧秦宫 室,掘始皇冢,私收其财物 ,罪四。有强杀秦降 王子婴,罪五。诈坑秦子弟 新安二十万 ,王其将,罪六。项羽皆王诸 侯善地,而徙逐故主 ,今臣下争判 之,罪七。项羽出逐义 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项羽使人阴 弑义帝江南 ,罪九。夫为人臣而 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 ,大逆无道,罪十也。(《高祖本纪》)

以上关于项 羽十大罪状 ,《项羽本记》也多有涉略 ,但借刘邦之 口集中道出 ,确有一种触 目惊心之感 。

《淮阴侯列传 》记韩信拜将 后,回答刘邦策 问,便说项羽:不能任属贤 将、都彭城、以亲爱王,失天下心、逐义帝、所过无所不 残灭,集中道出了 项羽吝惜封 爵,任人唯亲、滥杀百姓等 弱点。

《陈丞相世家 》中有四处涉 及到项羽的 弱点。

一处是写项 羽陈平去攻 打反叛项羽 的殷王司马 印,虽然攻下了 ,但后来刘邦 又攻占了殷 地,项羽发怒,要诛杀前次 平定殷地的 官吏,陈平怕诛,逃离归附了 刘邦。项羽怒,将诛定殷者 将吏。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 印,使使归项王 ,而平身间行 杖剑之。

二处写周勃 等人说陈平 “盗嫂”、“受金”刘邦责问陈 平,陈平解释离 楚归汉,是由于“项羽不能信 人,其所任受,非诸项即妻 之昆弟,虽有奇士不 能用”。

三处写刘邦 被围困在荥 阳,向陈平问计 ,陈平说:“项羽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洁好 礼者多归之 ,至于行功爵 邑,重之。士亦以此不

附。”

四处写陈平 施反间计,离间项羽和 钟离昧、范增的关系 ,“项羽果意不

信钟离昧”,“项王果大疑 亚父”。

以上集中表 现了项羽不 会用人和轻 信人言等弱 点。

《黥布列传》叙及项羽短 处有三事:

项羽令黥布 “夜击坑章邯 秦卒二十余 万人”;

刘邦派随和 说服黥布归 汉,说项羽“背盟约”杀义帝,“天下负之以 不义之名”,最终必然失 败;

黥布归汉后 ,项羽“尽杀布妻子 ”。

以上揭露了 项羽暴虐无 道。

《萧相国世家 》中鄂千秋的 一句话,也可以看作 表现项羽的 互见材料,一语道破了 刘项成败的 总关键:

汉与楚相守 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 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 山东,萧何常全关 中以待陛下 ,此万世之功 也。( 《萧相国世家 》) 美国地理学 家辛浦尔指 出,古代的游牧 民族,尽管剽悍迅 猛,势如破竹,却不得不在 长期持久的 斗争中,输给立足于 耕战的农业 大国(见所著《地理环境之 影响》),国力的根本 是生产,而项羽是贵 族,如同欧洲中 世纪的骑士 那样鄙夷生 计,如同日本的 西乡隆盛那 样鄙夷百姓 兵。他所带领的 是一群飞扬 跋扈,好战敢死的 江东子弟兵( 吴兵的剽悍 ,早在《左传》里已有记载 )在他们那个 集团里没有 人会抓生产 ,也没有人想 抓生产。细心的同学 在《本纪》中会多次发 现“兵罢食绝”“兵少食尽”的字样。这个道理司 马迁未必不 懂,鄂子秋的话 不是他亲笔 记下的吗?但是《本纪》里照这样写 ,就成了史论 ,打天下也就

不那么罗曼 帝克了,所以司马迁 把这个道理 留到《萧相国世家 》里去写。

《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 带有神异色 彩的发迹史 ,以及他的雄 才大略,知人善举,对他的许多 弱点没有展 示,在《项羽本纪》中,则可看到刘 邦形象的另 外一些侧面 。

通过范增之 口道出刘邦 的贪财好色 :

沛公居山东 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以下两件事 则表现了刘 邦什么性格 特征?

汉王道逢得 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 ,汉王急,推坠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 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 。

项王患之。为高祖,置太公其上 ,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 北面受命怀 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 。必欲烹而翁 ,则幸分我一 杯羹” 显示出他的 自私和残酷 :

八、运用“闲笔”写人

《史记》中写了许多 人物未成名 时的事迹,这些事情看 与历史本身 无关,因而称之为 “闲笔”。但《史记》中的“闲笔”绝对不是可

有可无,而是重要的 写人手段,透过这些“闲笔”,读者可以约 略推知作者 笔下的人物 的性格特征 和运行轨迹 。

《项羽本纪》中如何运用 了闲笔写人 的手法交代 项羽的性格 特征呢?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 而已,敛,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

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

从“学万人敌”中我们可以 体会到项羽 的豪气与志 向,但从学书不 成学剑又不 成,兵法也是略 知其意,不肯竟学中 ,我们也便可 知做事不能 坚持到底,最终怎能不 以失败告终 。

九、运用复笔写 人

复笔,是指反复使 用某个字,某个词或某 句话来增强 文章表现力 的一种艺术 手法。清代《史记》评论家牛运 震所云“它史之妙,妙在能简;《史记》之妙,妙在能复”,说的就是《史记》中的复笔手 法。在《史记》中,这种手法的 运用极其频 繁,但在《项羽本纪》中的应用则 最为巧妙,最富意蕴。

在《项羽本纪》这一篇中,司马迁通过 复笔手法,揭示出项羽 首先是一个 因暴而起,用以暴抗暴 的手段来推 翻强秦政权 的英雄,且看: 于是籍(项羽)遂拔剑斩守 (会稽守)头。……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 十百人。

项梁前使项 羽别攻襄城 ,襄城坚守不 下。以拔,皆坑之。

沛公,项羽乃攻定 陶。定陶未下,去。西略地至雍 丘,大破秦军,斩李由。

项羽晨朝上 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 宋义头。

(巨鹿之战)至则围王离 ,与秦军遇九 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项羽使蒲将 军日夜引兵 度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项羽悉引兵

击秦军汗水 上,大破之。

于是楚军夜 击坑秦卒二 十余万人新 安城南。

说者曰:“人言楚人沐 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项羽)遂北烧夷齐 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 卒,系虏老弱妇 女。

项王乃西从 萧,晨击汉军而 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杀汉卒十余 万人。……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

(纪信为汉王 刘邦诳楚为 王),项王见纪信 ,问:“汉王安在?”信曰:“汉王已出矣 。”项王烧杀纪 信。

(楚生得周苛 ),项王谓周苛 曰:“为我将,我以公为上 将军,封三万户。”周苛骂曰:“若不趣降汉 ,汉今虏若,若非汉敌也 。”项王怒,烹周苛,并杀枞公。

楚击汉军,大破之。

项王大呼驰 下,汉军皆披靡 ,遂斩汉一将 。 以上不厌其 烦的复笔引 述,“破……大破……再破……大破”,“破”字的复笔,不仅将项羽 那摧枯拉朽 ,叱咤风云的 英雄气魄极 其生动地展

现出来,而且也写尽 了项羽早期 征战中攻城 破垒,所向披靡的 破秦强势,

而“斩”字的复笔“斩稽守……斩李由……斩宋义……斩汉一将……”则比“破”字更进一步 含蓄形象地 指出项羽是 一个暴力英 雄,是凭借着暴 力崛起于乱 世,独步于群雄 的。

当“斩”发展到“杀”,“杀数十百人 ……杀苏角……杀汉卒十万 余人……杀纪信……杀枞公……”,这“杀”字的复笔手 法的运用,不仅在反复 频率上较“破”字“斩”字的要高,而且在字的 表义程度上 较前两者也 要深刻得多 ,这一“杀”字的反复,是为须眉毕 现地展示项 羽因暴而起 ,以暴抗暴的 暴力英雄本 质,更是为在反 复笔法中伏 下一个意蕴 深长的话外 音。须知,秦政权的灭 亡,并非它日薄 西山,自己走下坡 路而致,而是蛇吞鲸 饮,消化不良,才被人拦腰 斩断的,所以抗击暴 秦的领导者 必须是比强 秦更威猛,更强悍的暴 力英雄,“力拔山”、“气盖世”的项羽应时 而生,司马迁运用 复笔手法肯 定了项羽以 暴抗暴,攻倒强秦这 一推动历史 进程的伟大 功绩。应该承认,没有项羽这 一强劲的“破”秦之力就没 有泱泱大汉 的“立”国之根。但是意义相 近的“破”、“斩”、“杀”三个字中,最具有杀戮 性质、嗜血色彩的 “杀”字却复笔次 数最多,这不能不让 人猛然领悟 到,司马迁在肯 定项羽以暴

抗暴,推翻强秦政 权的历史功 绩的同时,又清醒地意 识到历史的 进程决非暴 力的持续延 伸,所以,当项羽的抗 暴行为发展 到坑降卒烹 说客的残暴 程度时,项羽以暴抗 暴的统冶时 代就接近尾 声了,在这里司马 迁依然通过 “烹”“坑”几个充满血 腥气息的词 眼的复笔来 揭示项羽失 败命运的必 然性。

但是没有尺 寸之地的项 羽毕竟曾经 号令天下,自称霸王,这是无法抹 杀和否认的 。司马迁灵活 的复笔手法 ,则使千载之 下的读者依 然能够尽览 昔日霸王的 风采:

吴中子弟皆 已惮籍矣。

诸侯皆属焉 。

项王瞋目叱 之,楼烦目不敢 视手不敢发 ,遂走还入壁 ,不敢复出。

一府中皆慑 伏,莫敢起。项王瞋目而 叱之,赤泉侯人马 惧惊,辟易数里。

当是时,诸将皆慑服 ,莫敢枝梧。

项羽召见诸 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 前,莫敢仰视。

楚战士无不 一以当十。

诸侯将无不 人人惴恐。

分析以上例 句中哪些词 语运用了复 笔手法?

在这一组使 用复笔手法 的句子中,“皆”字从正面,远视的角度 ,描述了项羽 那令人慑服 的霸王之气 ;

“不敢”一词则通过 楼烦这一具 体之人,近距离真切 地感受项羽 让人不可迫 视的凛然的 霸王气质;

“无不”一词为双重 否定词,它的反复使 用极其强烈 地渲染反衬 了项羽那不 可一世的霸 王之气; 而“莫敢起……莫敢枝梧……莫敢纵兵……莫敢仰视”,“莫”字意为“没有谁”,“莫敢”即为“没有谁敢”,其表意程度 在四个词中 本来就已经 是最为强烈 ,而作者还最 为频繁地使 用它,可谓浓墨重 彩地将叱咤 风云的楚霸 王形象烘托 尽致。

然而盛极必 衰,更何况在霸 王那叱咤风 云的威风背 后,人们对于霸 王的态度更 多的是畏惧 而非敬服,在一次一次 的“莫敢”背后,人们不会忘 记作为一个 以暴抗暴的 乱世英雄,项羽的霸王 业绩正是凭 藉着残暴杀 戮,血腥施虐而 建立起来的 ,而且项羽在 获得他的霸 王业绩时,太年轻了,只有二十六 、七岁,在他那争强 好斗的少年 心性中,他不仅不能 清醒地意识 到那显赫耀 人的声威背 后所潜伏的 深重危机,反而还滋生 出对武力、对个人攻伐 的极度迷信 和崇尚,以至于当他 死到临头时 ,只是一次又 一次地慨叹 :

此天之亡我 ,非战之罪也 。

今诸君知天 亡我,非战之罪也 。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这反映了项 羽怎样的性 格特征?

钱钟书在《管锥编》这样评论:

认输而不服 气,故言之不足 ,再三言之。

千百年来,人们大多淡 忘了项羽的 残暴与嗜血 ,却对他的悲 剧性命运叹 惋不已,这叹惋的根 由不能不说 和司马迁那 高妙的复笔 手法的运用 相关合。 项王则夜起 ,饮帐中。有美人名虞 ,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 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 概世,时不利兮骓

不逝。骓不逝兮可 奈何,虞兮虞兮奈 若何!”

生死的最后 关头,项羽所放心 不下却是他 的名姝骏马 ,他不畏惧死 ,却不甘心作 为一世霸王 的他无力保 护自己的女 人,宝马,所以他才悲 歌慷慨,英雄泣泪,“奈何”一词的复笔 运用不仅将 项羽的悲慨 之情写得一 唱三叹,而且还使得 项羽的英雄 性格变得丰 富而耐人寻 味,更令人寻味 的是,此篇中,项羽的死敌 刘邦也常常 “奈何”不已: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沛公默然曰 :“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谓张子房曰 :“诸侯不从约 ,为之奈何?

历史是否真 的如司马迁 的笔致那般 演绎,人们已无从 推断,但是司马迁 运用复笔手 法,反复以“为之奈何”四个字来刻 画刘邦,却决非虚晃 一笔,它们与项羽 垓下的“奈何”式反复追问 形成非常鲜 明的对比,刘邦的反复 询问固然显 得软弱委琐 而功利,但决不失为 一个从善如

流的政治家 风度;项羽的声声 追问,虽然充满英 雄末路的悲 慨之气,但未免愚昧 而不关时势 ,而且历史事 实证明,刘邦之所以 能够赢得天 下,正在于他善 用人事,从善如流,能就有关时 局和存亡的 军国大事多 问几次谋臣 们“奈何”,项羽之所以 身败国亡,正由于他只 会逞个人意 气,不善用人事 ,不仅谋臣们 “莫敢”多言,而且死到临 头才问“奈何”,不亦迟乎?况其所问“奈何”纯属无关时 局的个人恩 怨,刘邦分析得 很对,“夫运筹于帷 幄之中、决胜于千里 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食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 ,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之所以 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 增而不能用 ,此其所以为 我擒也。”然而,不问“奈何”的项羽,生死关头却 因放不下心 爱的女人和 心爱的骏马 而追问“奈何”,善问奈何的 刘邦,在个人的生 死关头,不仅多次将 自己的儿女 推到马车之 下,乱军之中,甚至在父亲 要被别人烹 煮时,还恬不知耻 地说:“幸分我一杯 羹”,不急不躁,更不询问“为之奈何”,又可说是一 绝妙的对比 ,由于有意味 的复笔形式 的运用,刘项之间的 这一对比显 得隽永而富 意趣。

十、正面评述,画龙点睛

《史记》首先是历史 著作,其次才应算 是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一般寓作者 的情感爱憎 于文学形象 之中,作者一般不 直接站出来 作正面评说 。作为历史著 作的撰写,首先必须以 历史事实为 依据,不能任意虚

构,否则,将不成其为 历史,但对历史人 物的塑造,也可以对历 史材料进行 不同的选择 和裁剪,从而体现了 作者对历史 人物和历史 事件的不同

认识和看法 。作者还可以 直接站出来 对历史人物 或事件加以 总括和评说 ,从而起到画 龙点睛的作 用。在《史记》里,司马迁对项 羽这一历史

人物的态度 除主要寓于 大量的描写 和叙述中外 ,还同时站出 来对这一历

史人物加以 评判。司马迁对项 羽的直接评 述较明显的 有两处:

其一是《自序》:“秦失其政,豪杰并起,项梁业之,子羽接之;杀庆救赵,诸侯立之;诛婴背怀,天下非之。” 其二是《项羽本纪》太使公曰:“夫秦失其政 ,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 寸,乘势起陇亩 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 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 尝有也。及羽背关怀 楚,放逐义帝而 自立,怨王侯叛己 ,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 不师古,谓霸王之业 ,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 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 也’,岂不谬哉!”

此两段文字 ,因使用目的 不同,详略有异,但基本观点 与态度是相 同的,它明确评判 了项羽在历 史上的功与 过。正是因为项 羽在秦失其 政,农民起义风 起云涌的情 况下,乘势而起,凭借勇力打 败秦军主力 ,从而推翻秦 王朝残暴统 治的历史功 绩,司马迁将从 未做过帝王 的项羽列入 本纪,表现出其超 人的史德史 胆史识与史 才。司马迁对项 羽的评价是

较为全面的 、公允的,他以历史的 辩证的观点 给项羽这个 历史人物定 了位,给后世人如 何正确估价 项羽做出了 榜样。

清刘熙载说 :《画诀》“石有三面,树有四枝”,盖笔法须兼 阴阳向背也 ,于司马子长 文往往遇之 。(刘熙载《艺概·文概》)就指司马迁 善于运用各 种表现手法 多方面塑造 人物。在今后的学 习中,希望同学们 不断地探究 司马迁《史记》的写人艺术 ,乃至于在自 己的写作中 运用这些艺 术手法塑造 人物形象,让我们笔下 的人物也像 司马迁笔下 的人物一样 鲜活起来!

[作业] 从《高祖本纪》看《史记》的写人艺术 。字数:3000字 左右。

-

项羽本纪--从《项羽本纪》看《史记》的写人艺术

本文发布于:2023-12-13 21:21: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4737041206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项羽本纪--从《项羽本纪》看《史记》的写人艺术.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项羽本纪--从《项羽本纪》看《史记》的写人艺术.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人物   项王   历史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