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3日发(作者:杨亿巧对)
水浒传鲁智深怎么死的
鲁智深最后还是做为一个和尚打坐圆寂。梁山在宋江的带领下最后要归降于宋朝,就是所谓的被宋朝招安,鲁智深一向都反对招安,应该说梁山好汉大部分都反对招安。梁山归属于朝廷后,替朝廷平定辽国,平定叛乱等。鲁智深久久不能想通和释怀,所以回到了五台山,五台山就是当时鲁智深出家的地方。鲁智深找到了智真长老,问长老自己到底该何去何从。长老对鲁智深一句话,鲁智深带这句话去参加了平定叛乱的战役。
长老说了什么之后鲁智深做的最有名的一件事就是擒拿方腊,平定叛乱。方腊起义是一场规模宏大的农民起义,方腊作为起义军的首领,鲁智深凭借其武力一举拿下了方腊,平定了方腊起义。在押送方腊回朝廷的时候,经过杭州,鲁智深看着钱塘江的水,听着水声想起了长老说的话,听着潮水圆寂吧,一切尘归尘土归土,这就是你的未来。鲁智深看着一切有感而发,点起香敲其木鱼穿着僧袍,口念佛经圆寂于杭州的六和寺。
鲁智深作为《水浒传》里最为经典的人物之一,以他的仗义、爱惹事、爱喝酒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因为躲避惹事后官府的追捕,他认识了自己的师傅,虽然因为闯祸离开了师傅,但是他后来又回到了师傅身边,在师傅的启迪下他领导了方腊起义,最后在押送方腊的中途他想起了师傅对他说的话圆寂在了杭州的六和寺,所以在小说里鲁智深是以圆寂的方式死的。
鲁智深的品质
其实鲁智深的品质可以从他的性格以及他的作为中看出来,他是一个嫉恶如仇、胆大心细的人,做过许多见义勇为的事情,当时打死了镇关西的时候他不是没有 1 / 3
想到过后果,可是依旧为了那可怜的金氏父女而杀死了镇关西,这说明他认为自己是可以承受这样做的后果的。而且还将自己的银子交给了金老汉作为离开的盘缠,这也说明他已经为那对父女考虑好了后路,由此可以看出尽管表面上是衣服莽撞粗鲁的样子,但是鲁智深的品质其实是十分崇高的。
另外在救出林冲这件事也可以看出鲁智深的品质,这件事是他性格和行动的一次升华,他已经从一个见义勇为的人转变为一个勇敢的斗士,而这种转变也是因为他自觉的提升。他明明知道这件事要有很大的风险,因为他面对的并不是从前镇关西一个人,而是权势通天的高俅,高俅对待自己的属下都是毫无人性的,而鲁智深却在知道这些后果的同时依旧义无反顾的救出自己的兄弟,面对腐朽的朝廷他选择的不是隐忍不是逃避,而是非常坚决果断的和朝廷对战,由此也可以说明鲁智深的品质是重情重义、十分豪爽的。
鲁智深的师傅
智真,原姓周,法号叫做智真,众僧都叫他智真长老,经验老道的得道高僧。北宋年间,鲁智深拳打镇关西事件后,鲁智深带着随身行李一路逃亡到了五台山,鲁智深认识了个赵员外,赵员外是个好人,为了帮助鲁智深能逃过官府的追踪,赵员外给鲁智深推荐了一个避难的场所,就是文殊院,地处五台山,这是一个寺庙,简言之就是让鲁智深出家当和尚来躲避是非,也是不得已的一个方法。
鲁智深体格庞大,身材魁梧满身牡丹纹身,而且凶神恶煞,这和和尚的印象差距很大。文殊院的所有和尚都不待见鲁智深,觉得鲁智深是个会惹事的主,和尚只想安安静静与世无争的念念经。所以当智真长老决定收鲁智深为徒弟的时候,遭到了所有僧侣的反对。
2 / 3
智真长老不争辩不解释,举行了剃发典礼,众僧称之为剃度,为他取名智深,忘却尘缘,从头开始。所以智真长老就成了鲁达的师傅。
智真长老对鲁智深的影响很大,应该说鲁智深在师傅这里感受到了亲情与关怀。鲁智深喜爱喝酒,而且每次兴致一高都会喝醉,喝醉闹事这是常事,第一次闹事,智真长老只是和鲁智深进行了一次谈话,并没有惩罚他,做错事的鲁智深和长老吃了早饭,还收到了长老送给他的鞋子和衣服。第二次闹事,鲁智深用他的蛮力打坏了凉亭和金刚,激起了众怒,但是智真长老大事化小的处理了这件事,留下一句话凉亭坏了让赵员外修,金刚坏了让赵员外来重新塑造一个就行了。第三次闹事,鲁智深打伤了好多人,这回智真长老真的保不了鲁智深了,智真长老准备了鞋子衣服还有银子交给鲁智深,让鲁智深去其地方找个安身之所。
鲁智深是《水浒传》里的一条好汉,他为人仗义,喜欢打抱不平,所以也成了一个爱惹事的人,因为拳打镇关西这件事他被官府追捕,为了逃避追捕他来到了五台山,有了一个叫智真长老的师傅。智真长老对鲁智深很多的包容和关爱,但是因为鲁智深还是爱惹事让他师傅也保不了他了,他便让鲁智深找个别的地方安身,于是鲁智深便离开了这个对自己厚爱的师傅。
3 / 3
本文发布于:2023-12-13 21:15: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473348415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水浒传鲁智深怎么死的.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水浒传鲁智深怎么死的.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