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基于文化传承的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改造研究--以北京钟鼓楼地区为例

更新时间:2023-12-13 16:07:45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13日发(作者:新垦莲藕)

-

12 基于文化传承的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改造研究--以北京钟鼓楼地区为例

基于文化传承的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改造研究

——以北京钟鼓楼地区为例

武凤文 张曦

摘要: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传承其历史文脉、重塑其街区活力是保护的核心。历史街区的公共空间正是历史文脉和街区活力的重要承载体,它承担着展示历史风貌、塑造街区凝聚力的重任,使它的居住者具有历史自豪感和生活认同感。本研究以北京钟鼓楼地区为例,以挖掘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历史发展沿革、历史文化内涵和历史文化载体)为依托,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空间中存在的现状问题,从而以钟鼓楼广场、街巷和院落三类形式对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提出传承文化、重塑街区活力的改造设计策略,希望能够为今后的城市历史街区保护贡献绵帛之力。

关键词:文化传承;历史街区;公共空间;钟鼓楼地区

引言

为了有效地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保护好城市的传统格局与风貌,北京编制了《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位于北京东城区的钟鼓楼地区凭借其重要的城市区位、传统的历史风貌以及浓厚的文化特色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钟鼓楼作为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周边大体保留着明清时期的胡同肌理,以民居四合院为主。该地区存在传统文化特色逐渐衰退、公共空间匮乏、缺少街区活力等问题。

本文拟从城市设计的视角,以钟鼓楼地区深厚文化底蕴为基石,用城市设计的方法和理论来探讨和构建适用于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的改造策略。通过梳理历史街区,恢复钟鼓楼地区的明清历史风貌,依托中国都城传统计时报时建筑——钟鼓楼及周边传统历史风貌区,打造以发扬中国传统时间文化为主题的现代创意产业与历史风貌保护相结合的文化艺术区。

1 概念解读

1.1 历史街区的文化传承

城市的历史记忆片段是城市个性形成的重要构成因素,作为建筑遗产的历史街区,既有物质文化遗产的具象特征,又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象内涵。文化遗产是历史街区的灵魂核心,因此,文化传承,即思考如何对文化遗产进行充分挖掘,使其延续历史街区的城市文脉,发扬城市精神,激发城市活力,将成为推动历史街区发展和凸显特色的重要推力。

本文研究物质空间和人文环境的互动关系,侧重从城市设计的微观层面对历史街区的空间传承展开论述,具体包括:①挖掘街区历史文化与遗产建筑的联系,增加人文魅力;②将文化与场所精神联系起来,增加旅游吸引力;③打造文化产业,提升地区文化价值;④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将文化休闲与公共空间联系起来,提高街区活力。

1.2 历史街区的公共空间

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是传达历史文化信息的场所,具有一定时期的历史风貌,承载历史街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及公共活动。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通过群众自发性的以及市政部门有意识的改造更新,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叠加了不同时期风貌特色的空间。历史街区公共空间包括建筑、街巷、景观小品等。

根据本文研究的需要,对历史街区公共空间进行具体的分类,以便更好地展开对其形态及人群对环境认知的研究。根据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的形态特点以及历史建筑在公共空间中的分布特点,将北京钟鼓楼地区的公共空间类型归为以下几类(图1):

①广场:我国传统的历史街区的公共空间较少采用广场的形式,广场面积也较少,但是对于钟鼓楼地区这类具有特殊区位特征(北京传统中轴线北端点)的历史街区,广场则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具有空间韵律的特征,并且在历史上承载了诸多丰富的人文活动。

②街巷:历史街区居民生活与社会生活的物质载体,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街巷空间充满了多色彩、多情调的公共生活,同时也使历史街区的环境体现出一种场所精神。传承历史街区文化景观不仅仅是延续原有的物质环境,同时也包含着对于社会网络和生活网络的延续。

③院落:构成历史街区的基本单元,更是历史街区文化景观环境的重要物质要素。不同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产生不同的空间结构类型;不同的文化理念、风俗习惯带来不同的院落组合方式和形态风格,从而造成了各不相同的城市形态和肌理特征。

。曩:ti,≯一i≯.。,鹾鬻;。f甬、1至麓J—I■一j。鬻1蠹

2 钟鼓楼地区历史沿革与文脉遗存

2.1 历史发展沿革

钟楼、鼓楼是北京城中轴线北端的标志性建筑,是元、明、清三代都城的报时中心。这两座巍峨壮观的丽谯,始建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鼓楼,元代名曰“齐政楼”,其雄伟壮丽,是大都城中心的标志性建筑。楼上设置铜刻漏,制极精妙。“暮鼓晨钟”遂成为都城的标准时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鼓楼报时更鼓等惨遭破坏。1925年,“齐政楼”更名为“明耻楼”。

自元代以来,钟楼、鼓楼左近即成为商业繁华之地,明清时期亦如此,故民间流传有“东四、西四、鼓楼前”的谚语。民国以后,钟楼、鼓楼成为民众文化教育之地。1949年新中国成立,钟楼、鼓楼地区开辟为文化馆,成为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经过历代重建、重修之后,钟楼、鼓楼像两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北京城中轴线的北端,成为古都北京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由于钟鼓楼历史悠久,形制独特,位置显赫,地位特殊,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遂于1957年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2)。

—\/I\1i毯釜1一图1 钟鼓楼地区公共空间分类示意图(作者自绘)

i■i?誊.。j¨_一?誓一?:1。到誊=_1909#*1蟊9024*.nH“r日”1n}£目im*“京兆通俗教育馆,,成立.钟鼓楼问建i动场ⅢR£一Hi№,R&#々#m・_鎏今存鼓楼建成

图2 钟鼓楼地区历史变迁轴(作者自绘)

2.2 历史文化内涵

2.2.1 报时文化与建筑艺术

钟鼓楼是中国古代用以司时的公共性楼阁建筑,钟和鼓原本都是古代乐器,以后才用于报时之用。中国古代钟鼓楼起源于汉代,据史籍记载汉代已有晨鼓暮钟制度。

现鼓楼上仅存一面残破的主鼓为清朝末年使用,牛皮鼓面上的划痕是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时图3 钟楼鼓楼实景(选自百度图片)

刺刀所划。钟楼整个建筑结构强调了共鸣、扩音和传声的功能,这种设计在我国钟鼓楼建筑

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图3)。

从元代开始,历经明洪武、永乐、嘉靖三代帝王将元大都北缩南扩,使钟楼、鼓楼至永定门这条纵贯南北的中轴线得以完善,成为“古都规划运动场经营不善与建筑的脊梁”。钟、鼓二楼像两颗光辉璀璨的明日本投降后,市场商场伴随着钟鼓00000)钟鼓楼广第二提整从东城匡“钟鼓楼广场恢复整治”项目启动第一次整改作临时市场珠镶嵌在这条中轴线的北终端点,巍峨壮观,风两台传出摧修缮.钟治竣工,图场开始第治竣工.4 历史上的鼓楼(摘自网络)

发展为综台性商场取消二次整治鼓楼广场进建成风味建成钟鼓消息,规格独特,成为古都规划格局的标志性建筑,对中轴线的确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行第一次整浩小吃市场和天桥Z人表演场楼街心文化广场划建设“北京时间文化城”.后被叫停y12.2.2 商贸文化与群众文化

鼓楼西邻积水潭(含什刹海),是元代通运河漕运终点的码头。舳舻蔽水,商贾云集,使鼓楼前街(今地安门外大街)成为元大都热闹非凡的商贸中心。经明、清两代的发展,市面更加繁荣。因此,“东单、西四、鼓楼前”之说,家喻户晓(图4)。

后门大街(今地安门外大街)和鼓楼后“平民游艺场”京味小吃独具特色。以用料精良、制作精细、色鲜味香、物美价廉而享誉京城。而且还有许多书茶馆和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表演。如太平词、相声、中幡、掼跤、双簧、古装戏法等。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幼年曾一度在此展现他的艺术才华。

改革开放以后,对钟、鼓楼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和修缮。2000年对钟鼓楼进行整治后,建成“钟鼓楼街心文化广场”,一方面是周围居民文体活动场所,也承办过若干次重要文化活动。后来逐渐将其开辟成展示报时文化、民俗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旅游景点。

2.3 历史文化载体

钟鼓楼地区的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起起伏伏,但现状中的钟鼓楼广场和周边的院落基本保留着明清时期的街巷格局,应在规划设计中延续其肌理。项目用地内的四合院民居多数质量良好,院落的空间关系变化不大,在规划中应予以保留。而且,除了地标性建筑钟楼和鼓楼外,用地内还分布有旧宅院、杨昌济故居和宏恩观三处文保单位(见下表):

文保单位名称

级别

建成时间 原有功能 现状功能 是否开放

现状照片

鼓楼

国始建于公元家1272年,公元级 1420年重建

国始建于1420家年,1745年重级 建

元、明、清代都城的报时中心

元、明、清代都城的报时中心

道光皇帝孝静成皇后府邸

城市中轴线的重要节点、景点、文化历史教育

城市中轴线的重要节点、景点、文化历史教育

北平会商务会所

钟楼 是

旧宅院

(鼓楼东大街255号四合院)

杨昌济

故居

市级

道光年间

区级

不详

杨昌济先生居所

封存保护 否 宏恩观

区始建于元元贞级

年间(前身为千佛寺)

慈禧太后二总管刘素云的退休养老之所

“杂家”

咖啡馆

3 钟鼓楼地区现状问题分析

3.1 钟鼓楼广场文化氛围缺失

3.1.1 场地分析

历史上的钟鼓楼广场曾是北京商业最繁华的地区之一,素有“东单、西四、鼓楼前”之说,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而如今的钟鼓楼广场,成了名符其实的停车场,周边商业店铺几近衰落,除了钟楼和鼓楼,更找不到丝毫“晨钟暮鼓”的报时文化的历史踪迹。

历史上的钟鼓楼广场(鼓楼北侧)现在已经成为旅游大巴专用停车场,广场两侧的道路成了临时停车位,私家车紧紧包围着广场。钟楼北侧的广场,平时人烟稀少,绿化面积不足,私家车、自行车各种见缝插针地乱停乱放。这个重要的北京传统中轴线北端的广场,成了大众停车场,丝毫看不到历史文化的足迹(图5)。

图5 钟鼓楼广场现状(作者自摄)

3.1.2 业态分析

钟鼓楼广场两侧为钟楼湾胡同,由钟鼓楼广场周边业态分布示意图便可以看出,除民居外,目前主要以餐厅、咖啡厅、酒吧和小商店为主,真正与民俗文化相关的商家很少,从而导致其业态形式与钟鼓楼地区关联性不大,定位模糊不清,此地区失去了传统文化魅力,吸引力不强。酒吧、咖啡厅等虽然主题特色较为明显,但光临的顾客稀少,与周边空间环境以及旅游产业链环节缺失有一定影响(图6)

图6 钟鼓楼广场周边业态分布示意图(作者自绘) 3.1.3 旅游现状分析

由于钟鼓楼特殊的历史地位,从而是北京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天来到钟鼓楼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以旅行团形式的游客为主。但除了参观钟楼和鼓楼,游客们不仅缺少休息娱乐的空间,同时更感受不到钟鼓楼地区原本浓郁的历史文化特色。

首先,他们需要必要的室外休闲空间用来小憩、遮阳、交流等行为活动。其次,尽管钟鼓楼地区经营“胡同游”项目,但是,游客并不能真真切切地体会到昔日市井民居生活的真实场景。因为私人院落是拒绝游客随意参观的,游客只能坐着三轮车,通过车夫简单地了解此地区的基本风土人情(图7)。

图7 钟鼓楼地区旅游现状(作者自摄)

3.2 街巷空间活力不足

用地内以合院院落居住为主,人口密集,建筑拥挤,除钟鼓楼广场区域外,胡同内公共空间面积极为有限。区域内很多老年人坐在街巷内晒太阳、聊家常,这使得本就不宽的街道更显拥挤;由于钟鼓楼广场公共休闲空间缺失,晨练的人们不得不在巴士停车场内活动,并不时躲避往来车辆(图8)。

图8 钟鼓楼地区街巷空间现状(作者自摄)

胡同传统的街巷尺度已很难适应现代汽车的飞速发展,从而导致胡同内道路拥挤,人车混行,车辆会车、车辆与街边商贩等的空间冲突,对于消防通道等会产生消极影响。而且,胡同内缺乏一定的绿植,一排排灰墙灰瓦组成了灰色的单调的街巷空间,容易造成人的视觉疲劳感(图9)。

3.3 院落空间形式单一

合院的围墙和临街的房屋一般不对外开窗,院落中的环境封闭而幽静。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院落已不能满足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钟鼓楼地区的旅游业蓬勃发展,来自海内外的游客对于老北京传统市井文化生活体验的愿望愈加强烈,包括进入民居进行参观、座谈、用餐、娱乐、住宿等深入的体验活动,而大门紧闭的四合院则将游客拒之门外。

4 钟鼓楼地区公共空间改造设计策略

4.1 钟鼓楼广场

(1)功能分区

务休闲区⑤时间主题广场区⑥主题院落体验区

(2)景观组织

钟楼南侧广场通过行道树的行阵排列,增强传统中轴线的庄严感,并且连接钟楼和鼓楼过程中设置时间主题雕塑,增强空间标志性。钟楼四周绿地形态与钟楼形成呼应,方形广场四角的休闲树荫起到空间引导和对景作用。钟楼北侧时间主题广场,依然采用几何轴线形式,并且对于从钟楼上眺望北部文保单位的视廊起到呼应引导作用。

(3)规划特色

本广场以时间为线索,由南部钟鼓楼广场的历史区域,到钟楼周围的休闲过渡区,再到时间广场的现代创意区,通过展览、表演、体验、购物等形式,向人们传达钟鼓楼地区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图10)。

滞=.“图9 钟鼓楼地区街巷空间现状(作者自摄)

用地内传统的四合院民居是内院式住宅,私密性较强,所谓“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四4.1.1 营造特色文化氛围的广场空间

广场由南至北分为六个板块:①古建风貌区 ②文化展演购物区 ③创意产业区④旅游服

图10 钟鼓楼广场步行街设计(作者自绘)

4.1.2 丰富文化体验的商业业态

历史文化街区中的业态应强调与传统地域文化的结合,反映居民生活方式,才能使街区与城市其他商业街、购物商城区分开来,具有活力和竞争力。在业态的选择上,尽可能避免粗放化、单一化及雷同化。为让城市的人们都能感受历史街区的文化,需兼顾高、中、低不同层次的需求,本地居民、游客的需求,满足不同人群的文化体验。同时业态规划应注重延续传统商业的特点,重点发展“小而专”的店铺,延续小规模、为生活服务的经济活动,同时要避免大规模巨型店铺的出现,这类业态不利于街区的保护,也难以符合街区的文化氛围。

钟鼓楼地区地处包括南锣鼓巷、什刹海、五道营胡同、后街美术馆设计园等在内的东城区“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因此,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东城区最具潜力的产业,从某种程度上讲,每一处“创意街坊”的创建,也是对原有胡同院落肌理的恢复与完善。而钟鼓楼地区,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节点,对于留住胡同文化的灵魂,增添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动力,责无旁贷。 鹰暴鼹示4.1.3 延续民俗文化的展演活动

在历史街区中,传统商业行为常与地方民俗活动相结合,成为地方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尤其是在中国传统节日中会举行相关活动。还可以结合现代文化交流需求,设置文化节、创意市集等活动。

历史上的钟鼓楼地区是热闹非凡的“平民游艺场”,有独具特色的京味小吃,还有许多衙巷现撼书茶馆和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表演。如太平词、相声、中幡、掼跤、双簧、古装戏法等。因次鑫瓣景避蘼鲳。此,在规划中应结合商业业态,通过展示报时文化、民俗文化、爱国主义教育等方式对钟鼓楼地区“晨钟暮鼓”的历史文化进行有力传承,让居民和游客真正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来,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4.2 街巷

熬黔燃.>4.1.1 空间序列

本设计中,延续了传统街巷曲径通幽的特点,在平面上通过对景、节点、过渡的手法营≯k锎鞋屈辞酉。造宜人的空间,主要表现在文保单位、主题院落等空间处的营造。加强起止点、转折点等处的标志性和意向性,以及院落入口空间的过渡引导。竖向上通过建筑层高的局部改变以及利用山墙等界面来增加竖向上的空间层次(图11)。

厦葡街拦塞闻莘

讶曩厝k乖剩帚l>

凤毽节癞照聚黎。

嗯引瓜锏毽摩匆

嚣?燃剽畛罂黝羹鬻①黯器嬲‰熬嚣鬻影;i孑蓁秽螽裂蓊叫>躺黼㈣。ii_薹裂眠”嗡前

4.1.2 界面控制

(1)建筑界面

形成有韵律感的收放空间。

图11街巷空间梳理方式示意图(作者自绘)

街巷依靠连续不断、高低错落的、有韵律感和节奏感的建筑界面,形成统一中有变化的空间,建筑界面还应体现街区的传统风貌。建筑平面在传统街巷两侧一般都进退不一,从而厌,毽遣莲童阃蹙糍照现状胡同空间的线性灰墙显得单调乏味,设计中,适当增加木质花箱、座椅等景观小品,不仅丰富了建筑界面,美化了环境,增加空间趣味性,同时为居民、旅游者提供了更多的休憩交流空间(图12)。

图12 街巷空间改造示意(作者自摄、自绘)

现状中,旧鼓楼大街沿街商铺存在部分退后空间,经营者用绿植围合确立私有空间,对于过路行人具有一定的封闭排他性。改造中,将退后空间作为室内休闲餐饮空间外延,并用花箱等进行局部空间围合,从而与街道空间和建筑界面进行活力渗透和绿色对话(图13)。

(2)底面及绿化界面

底面及绿化界面由开放空间构成,道路、铺装、绿化和小品都列入此类研究范畴。对道路的处理首先可以通过对底界面的高差变化来划分空间领域,通过不同高差的限定来吸引行人驻足交流;其次,对于街巷的道路铺装,应采用本土特有的材质,及具有地方特色的铺装样式,可以表现地区特色,产生亲切感。

绿化是柔化界面的一种有效方法,绿化栽植及小品结合桌椅设施设置于开敞空间,为人们提供了驻足及休闲的环境;街巷两侧行道树的设置可以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同时树冠又能增加空间的封闭性和私密性。

现状中,部分胡同民居门前存在退后空间,而居民将这里作为堆放各类杂物的场所,严重影响街巷界面的美观。改造中,将杂物清理干净,种植适当的花卉植物,美化空间环境,起到绿色渗透的作用(图14)。

图13 街巷空间改造示意(作者自摄、自绘)

图14街巷空间改造示意(作者自摄、自绘)

4.1.3 尺度把握

H根据卢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一书中的论述,街道宽度 D 与建筑外墙高度 H 的关系不同所产生的空间感觉不同。我国传统历史街区街巷两侧建筑一般为低层或单层,体现了向心内聚的空间特点,给人安定与温馨的感觉。在对街巷进行设计的时候,应延续传统街巷的空间尺度,根据街巷功能、地域特征及人的需求营造最适宜的相对空间尺度,D/H 控制在 1

左右。本设计中,对街巷宽度进行了实际测量,从而确定两侧的建筑适宜高度(图15)。

图15 街巷空间尺度示意图(作者自绘)

4.3 院落

4.3.1 肌理的传承

在特定的历史街区,我们可以在保持传统院落开间、进深尺度及外立面原真性的同时,对院落进行新的规划设计,使新的院落既是传统肌理的延伸,又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形成符合街区风貌特色的新的院落模式。

本设计中,对于新建或改建的居民院落,主要通过以下四种方式进行空间梳理:1)断裂:提高院落的开放性;2)错位:空间缩放富于变化;3)退位:过渡空间引入;4)扭转:内外环境融为一体(图16)。

HH:B21:17卜6米一卜4米一罪面暴蠹圃

图16 院落空间改造示意(作者自绘)

4.3.2 功能的置换

院落承载最多的是居住功能,充满活力的历史街区应在尽可能多地保留老住户的同时融入更多样的功能,进行保护修缮后的院落,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功能转化,以实现其活力的复兴。

本设计中,将地块内钟鼓楼广场附近的三处院落空间改造为主题院落体验区:根据民国时期的老隔嘞睁嗡咿“◇眶-嗡匿馆;以古典园林空间环境设计为特色的主题精品院落;将餐饮、休闲、购物于一体的创意产业馆。这些元素植入在单独经营的四合院中,展现出北京钟鼓楼地区丰富的文化底蕴(图17、18、19)。

图18 主题精品院落(作者自绘) 图19 创意产业馆(作者自绘)

北京市民生活状态进行原态恢复的原真生活体验情缩赡薪哳曩锚渲埋祷图17 原真生活体验馆(作者自绘)

阻彗iR,’

4.3.3 场所精神的构建

保留院落空间的历史记忆是重获场所精神的关键,城市的记忆既可以依附在建筑、空间、肌理等物质要素上,又可以表现在非物质要素上。同时,对院落空间环境意象以及生活内涵的延续有利于还原院落的空间氛围,原住民的保留是延续院落集体记忆、获得归属感的重要途径。

5 结语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是一个长期而且复杂的过程。对历史街区的公共空间进行保护和合理重构,并将文化这种独具城市特色的资源转换为文化资本对其进行传承,增强城市的文化竞争力,已成为城市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本文中,以传承文化为基石,对历史街区的公共空间进行微观层面的城市设计,力图实现地方文化和历史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并与旅游产业紧密结合,创造经济效益,带动地区发展,使钟鼓楼地区的文化重新焕发出光彩和活力,希望本文的实证研究可以提供一定参考。作为规划师和城市建设者,我们应当积极地挖掘历史街区的历史文化价值,探寻其传承的方法,从遗迹保护走向历史街区的文化重生。

参考文献

[1] [日]芦原义信 著.尹培桐 译.街道的美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 [美]罗杰·特兰西克 著.寻找失落空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 刘越.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和修复——以西安回民街保护为例[J].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2010,29(1):92-94.

[4] 赵永浩.从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改造到历史街区活力复兴[D],天津:天津大学,2006.

[5] 王承旭.城市文化的空间解读[J].规划师,2006(04):69-72.

[6] 倪军.城市文化视角下的城市设计探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03):58-62.

[7] 何邕健 张秀芹 毛蒋兴.城市文化与城市建设互动影响研究[J].规划师,2006(11):73-76.

[8] 张锦秋.城市文化环境的营造[J].规划师,2005(01):73-75.

作者简介:武凤文,硕士研究生导师 副教授,北京工业大学;

张曦,硕士在读,北京工业大学。 基于文化传承的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改造研究--以北京钟鼓楼地区为例作者:作者单位:武凤文, 张曦北京工业大学

引用本文格式:武凤文.张曦

基于文化传承的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改造研究--以北京钟鼓楼地区为例[会议论文] 2014

-

12 基于文化传承的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改造研究--以北京钟鼓楼地区为例

本文发布于:2023-12-13 16:07: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4548651205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12 基于文化传承的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改造研究--以北京钟鼓楼地区为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12 基于文化传承的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改造研究--以北京钟鼓楼地区为例.pdf

标签:空间   历史   文化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