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版高中音乐新课标分析与研究以 2019(修订)湘版音乐鉴赏教材

更新时间:2023-12-13 12:46:19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13日发(作者:十级文明传承)

-

2017 版高中音乐新课标分析与研究以 2019(修订)湘版音乐鉴赏教材

2017 版高中音乐新课标分析与研究以 2019(修订)湘版音乐鉴赏教材为例

中文摘要

本文依据 2017 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音乐鉴赏课程的概念、内容要求、

教材编写等相关理论,对 2019 高中(修订)湘版音乐鉴赏教材从单元的整体构思、教材选用的作品、单元的内部结构这几个角度进行编写观察分析,得出该教材在单元的整体构思中脉络清晰构架出新课标教材编写的规定内容,在选用作品整体布局中充分体现新课标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在单元的内部结构中紧扣音乐鉴赏的概念内涵展开培育音乐学科核心素养途径,分析结果显示教材整体设计与课标高度吻合统一。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修订的新课标引领着教材的编写方向,推动着高中音乐教育思维向新的高度发展,构建出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教学体系。

关键词:新课标 音乐鉴赏 教育新思维

1

Abstract

According to 2017 edition of music appreciation cour in ordinary

high school music curriculum standard requirement, concept and content

of compiling textbooks and other related theory, (revid) xiang version of

2019 high school music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 from the unit's

overall design, lec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work unit,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perspective of a few obrvation analysi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whole idea in the context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in unit clear

frame out the regulation of new standard textbook content, in the overall

layout lection works fully embodies the overall goal of the new lesson

BiaoLi DE ents, I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unit,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music appreciation are cloly connected to develop the

way of cultivating the core accomplishment of music disciplin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revid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guide the

compilation direction of textbooks, promote the thinking of high school

music education to a new height, and construct a new teaching system to

train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for socialism.

Key words: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music appreciation; education new thinking

2

目 录

中文摘要 ................................................................................................................................. 1

Abstract ................................................................................................................................. 2

绪论 ............................................... 5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5

二、文献综述 .............................................. 6

三、研究方法 .............................................. 8

第一章 2017 版新课标概述 ............................ 9

第一节、新课标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 8

一、审美感知 ............................................... 8

二、艺术表现 ............................................... 8

三、文化理解 ............................................... 8

第二节、新课标的必修课程概述 .......................... 9

一、音乐鉴赏课程概念 ....................................... 10

二、音乐鉴赏课程内容要求 .................................. 10

第三节、新课标的教材编写 .............................. 11

一、编写内容范围 .......................................... 11

二、编写发行教材总介 ....................................... 12

第二章 2019 高中(修订)湘版音乐鉴赏教材编写分析 ..... 14

3 第一节、新教材概述 ................................... 14

第二节、新教材体例分析 ............................... 15

一、单元标题分析 .......................................... 15

二、选用作品分析 .......................................... 18

三、单元内部结构分析 ...................................... 19

第三节、 新教材分析后的思考 .......................... 20

第三章、新课标推动高中音乐教育新思维的发展 ........ 23

第一节、明确高中音乐课程民族自信育人新方向 ............ 23

第二节、创建高中音乐课程全面发展选课新构架 ............ 23

一、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 23

二、教师优化整合共享资源 ................................... 24

三、学校灵活组织教学形式 ................................... 24

第三节、开辟高中音乐课程核心素养教学新路径 ............ 24

一、在审美感知通道中愉悦身心 .............................. 25

二、在艺术表现情境中提升实践 .............................. 25

三、在文化理解差异中开拓视野 .............................. 25

结语 .............................................. 26

参考文献 ............................................................ 27

附录

致谢 ................................................................ 29

4

绪 论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中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阶段,高中生是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中音乐课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21 世纪世界各国音乐文化交流领域更广泛,活动更为频繁,网络音乐文化资源

信息传递迅猛,中国如何在飞速发展的全球一体化的形式下既能融入世界发展的轨道,同时又能保持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特色不被抹灭?高中阶段正是学生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面对爆炸的外来音乐文化信息,如何让高中生保持清

醒的头脑学会去鉴别音乐文化作品内涵的良莠建立正确的“三观”概念?如何让高中生学会吸取浩如烟海的优秀世界音乐文化营养,奠定终身发展的能力?如何提升全体国民素质和调整制定教育方向,培养出适应新形式的人才,是国家教育部门始终关注的重大课题。2017 年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后面简称《新课标》)就是时代对教育改革需求的产物,《新课标》既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二者之间进行深度结合而成,经专家团队反复论证后,通过国家层面在全国教育领域颁发的纲领性教学文件。为保证《新课标》的成功实施,

全国教育领域在 2018 年《新课标》颁布后展开了新课标学习、新课程改革、新教材研讨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研究缘起:2018 年《新课标》正式颁布后,笔者作为一名高中音乐教师,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各类普通高中音乐教师新课标培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要更深层次领会《新课标》内容必须结合变动的新教材,因为笔者认识到新课标是理论纲要,无法直接传授给学生,纲要实施必须依托教材在内容上具体呈现,由教师根据新理念以教材内容作为媒介传授给学生,教材是所有音乐课程内容的载体,是新课标精神活的变化,也是一线教师教学使用的重要工具书,是教师有效传递《新课标》精神的依据,《新课标》与新教材结合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选题原因:自 1996 年教育部要求在全国普通高中阶段开设音乐课程以来,一直以音乐鉴赏课程为主,虽然这次课程改革打破了“一科主角”的局面,但笔者根据高中生生理心理的特征和地方师资教育实情及音乐鉴赏课程特征,认为高中阶段

5

音乐鉴赏课程模块是其他音乐课程模块的基础,仍然是高中阶段受众面最广,学生选择学习最多的一门课程,并且在今后相当长的发展过程中,音乐鉴赏的课程地位在高中阶段不会有太大的改变,笔者认为这种现象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因(一): 高中生的生理、心理都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具有一定的审美认知,逻辑思维较强, 具有分析判断的能力,而音乐鉴赏课程的特点就是需要这些条件来对音乐作品慢慢

进行“品鉴”。(二)音乐鉴赏是一门能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文化理解能力的课程,它无需学生具有任何音乐技能,只要会听即可。(三)音乐鉴赏课程适合集体教学,既能够让学生受众面最大化也可以节约教师资源。由此可见,音乐鉴赏课程是实现音乐课程目标的最好途径之一,这也是笔者在《新课标》六门必修课中选择“音乐鉴赏”课程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 2019(修订版) 普通高中《音乐鉴赏》教材(后称《湘版新教材》)是在《新课标》指导下,通过国家机关审核以后,于 2019 年出版的一本面向全国发行的通用教材,笔者所在的湖北省鄂州地区在课改前一直启用的是湘版教材,这是笔者在全国三大通用教材中选湘版教材来进行研究的原因

选题意义:面对新事物,就必须调整新思路去认识,一线音乐教师能运用新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准确传递《新课标》基本理念至关重要,笔者计划首先从宏观的角度去分析《新课标》总体变化的几个要点,再聚焦到变化中的音乐鉴赏课程,以

《湘版新教材》为载体,从教材编写的角度来进行多维度观察分析研究,希望能发现《新课标》理念在《湘版新教材》中的实际应用,并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调整思路加以思考,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做一些案头的准备工作,同时希望能引起更多的一线音乐老师对新课改和新教材的关注,运用新思维积极投入到新的教学研究中来,深入更广阔的理论结合实践的研究,为灵活使用好教材实现《新课标》而做一些积极的准备。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课标理论方面的文献资料,在阅读 2003(实验版课标)和 2017 版

《新课标》文本等一手资料之后,以下这几篇文献资料也给笔者很大的启发:

《中国音乐教育》在 2017 版《新课标》颁布前夕发表了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

课程标准专家组负责人、该刊主编王安国教授 2017 年 5 月接受记者的访谈记录:

携手走进高中音乐新课程 (上)(下)----- 就 2017 年版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答记者问,该文比较权威细致全面的介绍了 《新课标》的修订背景、指导思

6

想、主要内容,重点介绍了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对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三个核心素养进行展开解答,核心素养如何引领全部的教学实践,核心素养培育的具体途径和方法,音乐课程结构的变化,必修与选修的关系及学生如何选课获得学分等,都一一给予准确精炼的答复,对笔者领悟《新课标》核心内容具有极强的指导性。陈培刚 2018 年 8 月发表在《人民音乐》的《从“双基”“三维”到“核心素养”》

———我国《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 年版)》重大变化及其影响, 非常精准的对比分析 2003(实验版课标)和 2017 年版课标核心内容的变化以及变化所带来的各种影响,对笔者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启发性。

(二) 关于《新课标》教材编写方面的文献资料,在阅读《新课标》第 55 页教材编写建议之后,还收集到当前国内使用最为广泛的 3 版(人音版、湘教版、粤

版)新旧教材文本便于参照研究,另外赵季平 2019 年 7 月发表在《中国音乐教育》的《关于高中音乐教材修订的几点说明》,指出本轮音乐教材修订是为了配合教育部门有关推进高中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非常详细的介绍了此次

教材修订的背景、编写思路、修订目标、教材基本架构和编写体例。这些材料对笔

者的研究都很有价值。

(三)在“中国知网”检索“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硕博论文共 176 篇,给笔者提供

了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研究丰硕的成果,最早的研究是查汪宏 2005 年 2 月发表在《中国音乐教育》的《新理念、新结构、新内容 -- 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人音版)评析》,

最新的研究是杜永寿 2019 年 10 月发表在期刊《中国音乐教育》题为《紧扣“立德

树人”总要求全面落实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上)—高中《音乐鉴赏》教材解读。这 2

篇文章有一个共同点:不同版本新课标颁布后针对(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的研究[前者是 2003(实验版)课标,后者是 2017 版新课标]。同时这 2 篇文章与笔者的研究范围非常接近,笔者研究的也是新课标(2017 版)颁布以后对教材的研究,

所不同的是笔者研究的对象是《新湘版教材》,这也是本篇文章的创新点。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无论哪一版新课标颁布以后,教育领域针对新课标与新教材二者之间的理论与实践的相关研究就会出现,这种研究不断促进一线教师们又准又快的调整新思维去面对新的变化,因此在本次《湘版新教材》准备面向全体学生之前,笔者学习《新课标》后首先想到的是调整思路针结合《新课标》对教材进行研究。本篇是 2017 版《新课标》颁布实施以来,首次以《湘版新教材》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为载体,结合《新课标》内容,从单元结构上分析出《新课标》与《湘版

7

新教材》的内在逻辑 关系,从作品的选择上分析出《湘版新教材》如何实现《新课标》“立德树人”的课程目标,从单元内部结构上分析出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的培育途径,同时笔者在分析教材以后还提出在具体教学实施中过程中的思考,并有建设的整理出《新课标》引领新教材编写推动高中

音乐教育新思维的具体思路。笔者希望本文的研究在课程改革新旧交替之际,能帮

助一线老师做好新旧课标和教材领悟转换无缝对接给予一定的帮助。三、研究方法

研究思路:在拟定题目的前提下阅读相关文献资料确定本文的核心论点是以

《湘版新教材》为例对《新课标》的分析与研究,从第一手理论材料《新课标》和

《湘版新教材》入手,总结前人的研究结果围绕论点搜集资料展开多维度的论证,

得出结论后并引起思考,在整个过程中主要运用到以下几种方法。

文献研究法:查找阅读新旧版课标(2003 版和 2017 版)文本和《湘版新教材》文本,找到与论点相关的主要理论依据,增强本文的理论性,然后围绕在该相关理论依据下的研究成果展开阅读,找出与本文论点的异同点,“异”是创新处,“同”

处可以借鉴。

排列法:在分析整本《湘版新教材》单元结构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各方面的一个宏观上的梳理,数据的排列,便于更加全面清晰的掌握论据展开论证。

分类法:在更细致中外作品的分析过程中,由于作品数目较多,需要进一步分类说明,让论据变得更加有力。

观察法:在分析《新课标》理论在《湘版新教材》实践中的渗透过程中,需要观察课标理论是如何通过教材编写“变身”在实际音乐作品中,让枯燥的理论变得有趣,便于学生吸收。

8

第一章、新课标概述

时代的发展推动着教育观念改变,2003 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指导了十余年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教育部 2013 年组织专家学者启动了普通高中课改程修订工作,2017 年修订完成,2018 年经教育部颁布实施。

本次修订涉及到的课程面广,内容更新变动大,每一科课程在总体改革方案下都配有独立的的课程标准进行具体指导,其中音乐学科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主体结构包括前言、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水平、实施建议等。

本次修订制定出突出学习中华优秀音乐文化,通过曲目“量”的学习促进“质”

的改变,帮助高中生建立牢固的文化自信;通过浏览世界经典作品,认同各国音乐文化差异性,吸收世界优秀音乐文化的营养,丰富知识面,开阔视野,训练高中生用音乐文化去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

本次修订音乐课程标准最大的三个变化是:(一)课程目标由“三维目标”变为

“核心素养”,2003 版课标的“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及价值观”三个过程,该课程目标以“知识技能技巧”为中心,发展非智力因素,提出淡化知识技能,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倡“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2017 版新课标的“核心素养”是指“审美感知、艺术表

现、文化理解”三大素养,该课程目标以“人的素养”为中心,立德树人,用音乐来

塑造高中生的人格,建立民族文化自信,弘扬民族文化,增进世界民族理解。(二)

课程内容设置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推进全面发展,6 科必修+6 科选择必修+选修这样的课程结构,给予学生丰富的课程选择自由,最大限度挖掘每一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每科主体地位明确课程设置的全面发展方向,其实也是为每位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种下一粒种子,找到自己的兴趣与爱好终身持续发展下去,以增强学生未来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三)考核评价更具有操作性。《新课标》对每科学业质量水平和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分作三个等级,分别都做了具体划分出标准,老师们在实践过程中易于操作,这样有利于考核评价开展实施,在考核评价的推动下, 音乐课程目标才会落得更实。

《新课标》的颁布是历史的突破,时代的呼唤,社会的进步标志,指出高中音乐课程具有素质教育鲜明的大众性和普及性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9

第一节、《新课标》的音乐学科素养

核心素养概念是建立在深刻的国内国际背景之下提出的,站在我国的立场首先是要立德树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是统观世界音乐教育发展潮流,延续发展我国教育传统。

高中音乐学科素养主要有三个: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一、审美感知

①审美感知是指对音乐艺术听觉特性、表现形式、表现要素、表现手段及独特

美感的体验、感悟、理解和把握。

“审美感知”素养侧重于聆听,主要培养途径体现在音乐鉴赏课堂上,通过听表现形式(如声乐曲或器乐曲等)、听表现要素(如节奏、旋律、速度、音色、力度等)、听表现手段(如变奏、转调、合唱等)等一切可感可知的聆听通道,识别出表现作品的各种音乐语言,就能获得美的体验,这是鉴赏音乐的第一步,在获得美感体验基础上就有继续听下去的可能性,从而跨出深层次的对音乐鉴赏的能力,

那就是感悟和理解。

二、艺术表现

②艺术表现是指通过歌唱、演奏、综合艺术表演和音乐创编等活动,表达音乐

艺术美感和情感内涵的实践能力。

“艺术表现”素养侧重于艺术实践,主要培养途径不在音乐鉴赏课堂,而是在歌唱、演奏、音乐创编、舞蹈、戏剧等综合艺术表演课堂上,这些课堂给予学生广阔的空间享受艺术所带来的美的感受,同时也训练了同学之间互相团结协作的精神,

实践的特点还会训练学生肯动脑筋、善动脑筋的习惯,实践还会促进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能力,但高中阶段的艺术表现应以培养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能力为原则,

所以难度系数不宜太高,适当提升艺术表现水平的目的仍旧是为提升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服务。

三、文化理解

③文化理解是指通过音乐感知和艺术表现等途径,理解不同文化语境中音乐艺

术的人文内涵。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017 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第 5 页 人民音乐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017 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第 6 页 人民音乐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017 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第 14 页 人民音乐出版社

10

“文化理解”素养侧重于对不同文化差异认知能力的提高,培养途径比较广泛,

音乐感知素养和艺术表现素养都能提高文化理解,通过听和表现不同地域、民族、时代的音乐作品都能直观的提升文化理解水平,文化理解适合高中生认知特点,通过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集体讨论或自主探究,联结不同学科(如语文、历史、政治、外语等)的横向联系可以增强文化理解力。

小结:《新课标》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式确定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的集中体现,指导各科教材编写者站在更高的起点,定位民族文化自信的育人方向,

通过训练学生全身心的参与聆听,审美感知音乐愉悦身心,再到不同形式的音乐艺术表演实践,增强学生展示自己的自信心和团结协作精神,最后通过量变到质变帮助学生理性地上升到文化理解,最终促成学生形成一种独特的音乐思维去思考问题看世界的世界观,在高中阶段学习积累音乐素养为学生奠定终身发展的能力。

第二节、《新课标》的必修课程

修订后的①“必修课程包括音乐鉴赏、歌唱、演奏、音乐编创、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六个模块,是培育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主体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课程具有基础课性质。每个必修模块均由既相对独立、完整,又相互关联、适度渐进的 18 学时

加 18 学时两部分内容组成,供全体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从中选择修习。”必修课程由原来的“一”变成了“六”,课程门类变得丰富起来,这种变化让学生开阔了视野,课余生活更加多姿多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精神面貌更有活力,

同时为学生后期更长远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六门必修课程齐头并进,都具有主

体的地位,都有独立的教材和独立的知识体系,六者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

这些特点都是便于学生不受限制的自由选择,更有个性的发展。由于篇幅有限,笔者本文只针对必修“音乐鉴赏”课程进行展开阐述。

一、音乐鉴赏课程的概念

②“音乐鉴赏是以聆听、体验、探究、评价等方式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品

鉴,在产生艺术联想与想象、获得精神愉悦和美感的同时,对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人文性做出判断和反思。音乐鉴赏教学是培育学生音乐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的重要途径。”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017 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第 14 页 人民音乐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017 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第 14 页 人民音乐出版社

11

“聆听”是基础中的基础,初听是对音乐简单的要素做出判断,如音的高低、强弱、音色等。然后通过不同的作品结合学生的情况,参与进一步的“体验”,“体验”

过程是对音乐构成要素能升级到从主题、曲式、和声、织体、体裁等复杂一点的要素进行分析。通过“聆听”“体验”获得精神愉悦和美感,就会进一步“品鉴”作品进行探究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人文性做出判断和反思。

比如在听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可按三个阶段来设置教学过程,第一阶段(1)

聆听小提琴演奏的主题→(2)充满感情唱主题旋律体验→(3)对小提琴的音色,

对主题旋律的起伏感进行探究→(4)综合评价。第二阶段展开联想与想象→获得精神愉悦和美感。→激发继续听的兴趣→第三阶段(1)继续聆听展开部→(2)展开联想与想象→(3)对展开部进行调式、速度、结构探究→(4)对展开部进行总结判断→运用故事情节进行引导→激发继续探索的兴趣→(5)继续聆听结束部→

(6)对结束部和声、织体、音响效果进行探究→(7)运用故事情节引导进行展开联想与想象→(8)判断与反思。

笔者认为音乐欣赏就是在这样一个循序渐进在反复聆听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赏习惯,进行音乐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等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

12

小结:《新课标》将“音乐鉴赏”过程分作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运用不同的方式对作品获得不同层次的鉴赏:(一)初步品鉴方式为→聆听、体验、探究、评价,(二)获得精神愉悦与美感的方式为→联想与想象,(三)做出对作品判断与反思方式为→提炼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人文性。这三个阶段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具体可操作,整个过程是一套完整的逻辑关系,既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也给一线教师具体明确的“音乐鉴赏”概念。

二、①音乐鉴赏课程内容要求

(1)

聆听丰富多彩的音乐,体验音乐的美,掌握音乐欣赏的基本方法,养成听赏音乐的习惯。

(2)

认识、了解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常见音乐体裁及表现形式。

(3)

欣赏具有代表性的中外优秀音乐作品,感受、体验、了解音乐作品的音乐风格及文化特征,理解音乐表现要素在音乐情感和思想内涵表达中的作用。

(4)

认识、了解历史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音乐流派及重要音乐发展时期一些音乐家的生平、作品、贡献等。

(5)

感受、体验中国传统音乐和世界民族音乐的风格和文化特征,认识、理解民族民间音乐与社会生活、历史文化、民间习俗等的密切关系。

(6)

在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原则下,联系相关艺术或其他相关学科,对接触到的音乐作品或社会音乐生活现象做出恰当的评价及选择。

(7)

借助乐谱和音响,演唱和熟悉音乐作品的主题。

(8)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搜寻和积累音乐资料,欣赏音乐。

小结:从上面音乐鉴赏课程内容可以观察出《新课标》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

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点面结合展开中西方音乐史双向并行,突出中国音乐主线,

了解外国重要音乐流派、音乐家及作品,强调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等特点,为教材编写者明确提供了内容指导,也给一线教师在做补充性学习选择作品提供了依据。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音乐发展的历史的特性,音乐始终伴随这人类的发展,音乐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发展史,音乐自身的特性不会改变,音乐是无国界的语言不会改变,经典永流传,世界各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属于全人类的,无论动态的课标怎么变,音乐鉴赏课程的内容必须紧紧围绕这些具有永久生命力的经典内容,让现代的人借古鉴今,给它们穿上时代的外衣,为新时期发展培养适应社会的人服务。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017 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第 15 页 人民音乐出版社

13

第三节、《新课标》教材的编写一、①编写内容范围

(1)

教材编写应鲜明体现以培育和发展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课程改革要求,着力彰显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

(2)

教材的内容设计要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与关联性,与义务教育阶段音乐学习的连续性。教学材料有经典性和广泛性,兼顾传统与现代、中华音乐文化与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突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线。

(3)

选材上,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所孕育的优秀音乐文化,包括近现代无数仁人志士为民族复兴不屈不挠、前赴后继进行可歌可泣斗争题材的作品,以及当代植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多彩现实生活所创造的优秀音乐文化,应是教学的重要内容。

(4)

教材编写应遵循高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及审美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教材应重视实践活动和探究性课题的设计,设计的内容和活动方式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能力。

(5)

必修课程六个模块应单独编写教材在内容安排及学时分配上,应在国学时加 8

学时的架构内,按照既相对独立、完整,又相互关联、适度渐进的内容设计,分两部分编写,以便学生选课后教与学的灵活实施。选择性必修课程各模块教材分别按 18 学时教学容量编写,与必修课程教材一样,须经国家审定。选修课程各模块可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水平自主编写或优选相关教学材料,这些材料应符合本课标规定的相关要求,具有育人价值。

(6)

教材由文字、乐谱、图片和视听材料共同组成,各部分紧密关联、整合配套。纸质教材应与音像制品相结合,确保质量优良。应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指导学生利用丰富和健康的音乐信息资源。

小结:2019 修订版教材是 2004 实验版教材的“升级版”,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进行重新整合,必须充分体现了政治性、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系统性和创新性原则,从上面的材料可以观察出教材编写范围明确了新教材的内容设计、曲目选材定位、受教对象的生理心理特点、选修必修之间如何灵活转换方式及与时代接轨的方向。这些内容以纲要的内容出现,这就给予编写教材的作者在选择作品曲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017 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第 55 页 人民音乐出版社

14

和编排体系有很大的自由空间,所以目前国内通行的三版音乐鉴赏教材除了在思想上与《新课标》保持总体一致,但在编排体例、曲目选择和内部结构上都有一些差别,都有各自的特点。音乐的世界浩如烟海,教材的内容始终有限,只要不违反大纲的范围,作为一线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有机选择进行补充,让课堂

在规定范围之内与时俱进增加内容出现“锦上添花”的效果。二、编写发行教材总介

当前国内通过国家机关审核,使用最为广泛的是湖南文艺出版社(简称《湘教

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简称人音版)、花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简称粤版)的 3 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这三版教材由于编者不一样,地域特点不一样,所

以整体的布局思路也不一样,但三版教材在《新课标》的框架范围之内“殊路同归”,

紧扣“立德树人”总要求 全面落实音乐学科 核心素养。由于笔者本篇内容重点不在三版教材的对比研究,所以只对 3 版新旧教材的封面进行对比,其他内容这里就不再延伸展开。

湘教版修订后教材 湘教版修订前教材

15

人音版修订后教材

人音版修订后教材

粤版修订后教材后

粤版教材修订前

由于笔者所在的湖北省鄂州地区一直启用的是湘版教材,所以本文笔者将会重点围绕修订后的《湘版新教材》进行分析。

16

第二章《湘版新教材》分析第一节、《新湘版教材》概述

该教材由张前、曾赛丰主编。

张前简介:①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经出版过《音乐欣赏心理分析》(1983.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美学基础》(1992.人民音乐出版社)

等。

曾赛丰简介:②湖南文艺出版社现任社长。

《湘版新教材》是 2003 年(实验版)课改后,在旧版教材的基础上,结合 2017

版《新课标》修订而成,经国家教育部审核通过以后,2019 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使用,该出版社出版的新课标音乐教材使用范围遍及全国 26 个省市,已经成为全国范围内最有影响的教材之一。

湖南文艺出版社简介:③湖南文艺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

1985 年,以出版文学、音乐、教材、文化和其他艺术类图书的大型出版社。综合出版能力在全国文艺类出版社中排名第三。2009 年 8 月,湖南文艺出版社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一级出版社,荣获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称号,湖南文艺出版社是中国三大音乐出版机构之一,被誉为”南方音乐码头"。

通过观察《湘版新教材》封面,整个设计简洁明朗,一共有 29 个说明性的文字

出现在封面,这 29 个字根据内容分别用不同的字体来编辑,可以看出经过精心的设计处理,处了必要的文字以外,白色的底色衬托出最醒目的就是中间这幅虎座凤架鼓图(如图),该图片历史悠久,是战国时期楚国重要的乐器种类,该图片寓意深远造型精美,编者精选这件古老乐器的图片作为教材的封面的主打设计,起到为整本教材定性的作用,涵盖了音乐课程美育的特性。

百度搜索

百度搜索

百度搜索

17

第二节、体例分析

从教材目录观察总体架构分为上、下两篇,共 7 个大单元。每个大单元又分为若干个小单元,上下篇合为一本教材。

下面分别从教材单元标题、选用作品、单元内部结构三个维度来逐一分析《新课标》理论与各个维度相对应的内在关系,以便于找出教材编写的内在规律。

一、单元标题分析

上篇 3 个大单元+1 份期末测评,相当于一学期 18 课时的内容,结构表排列如下:

下篇 4 个大单元+1 份期末测评+3 份附录材料,相当于一学期 18 课时的内容,

结构表如下:

18

将上面 2 份表格放在一起可以清晰的看出教材编者思路明确,脉络清晰,知识链完整,紧扣《新课标》内容,为了进一步认清教材设计每个单元的主题与《新课标》的对应关系,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单元是整本教材的开篇,大标题“学会聆听”下的小标题“音乐的感知”“情感的体验”“联想和想象”“理解与认知”紧扣音乐鉴赏概念内涵选择特点分明的作品进行“聆听、体验”、“联想与想象”、“判断和反思”等思维训练,以科学的方法循

19

序渐进训练良好的听赏习惯,这完全与《新课标》①“掌握音乐欣赏的基本方法,养成听赏音乐的习惯”相对应。

第二单元大标题“中国音乐”又细分为“中国古代音乐”“中国近代音乐”“中国现当代音乐”,以时间概念为脉络将“中国音乐”划分为“古代、近代、当代”三个阶段精选优秀代表作曲家及作品详细呈现,以具体作品将中国音乐发展串联起来,建

立一个系统的概念,让学生可感可知,这与《新课标》②“在选材上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孕育的优秀文化作品”相对应。

第三单元大标题“西方音乐”又细分为“巴罗克音乐”“古典音乐”“浪漫主义音乐”“民族乐派”“现代主义音乐”,以西方音乐发展史上各国主要流派为导向,精选各个时期有影响力的作曲家的代表作听赏,以有影响力的作曲家及其作品将复杂的西方音乐发展史粗线条勾勒出来,简明清晰,与《新课标》③“欣赏具有代表的中外优秀作品,认识、了解历史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音乐流派及重要音乐发展时期一些音乐家的生平、作品、贡献”相对应。

第四单元大标题“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又分为“民歌”“民族民间音乐”“戏曲”

“歌舞音乐、曲艺”,精选出中华民族各类优秀传统音乐代表分类呈现,民族民间音乐种类繁多,精选代表门类经典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爱好,在学生提升认知的基础上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与《新课标》④”突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线“相对应。

第五单元大标题“外国民族民间音乐”又细分为“亚洲”“非洲、美洲”“欧洲”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017 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第 15 页 人民音乐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017 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第 55 页 人民音乐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017 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第 15 页 人民音乐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017 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第 55 页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

族民间音乐,运用“四大洲”地理概念来进行简要的分类,精选出有特色的代表作品初步了解外国各民族民间音乐之间的差异,这与《新课标》“感受、体验世界民族①音乐的风格和文化特征,认识、理解民族民间音乐与社会生活、历史文化、民间习俗等密切关系”相对应。

第六单元大标题“中外流行音乐”又细分为“外国”“中国”流行音乐,与《新课标》在②“内容上兼顾传统与现代”相对应。

第七单元大标题“音乐与姊妹艺术”又细分为音乐与“诗词”“舞蹈”“戏剧”“视觉艺术”“影视艺术”,运用高度的概括打开学生的视野,运用音乐知识将“姊妹艺术”联接起来,这与《新课标》③“在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原则下,联系相关艺术或其相关学科”相对应。

关于教材最后三套附录资料分析:附录一材料是一套文字性音乐知识汇编,搜

集整理的是教材每个章节中出现的音乐知识,这样收集在一起便于学生翻阅查找,

随时浏览。附录二材料是指导学生如何利用互联网来聆听和下载音乐的实用指南。

《新课标》明确指出④“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搜寻和积累音乐资料,欣赏音乐。”“应当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指导学生利用丰富和健康的音乐信息资源。”附录二的设置指导学生聆听和欣赏音乐不要局限于课本,要善于利用互联网进入更广阔的音乐世

界,打开更广阔的视野。附录三材料是一套 MP3 音响资料汇编,搜集整理的是教

材中选编的每首乐曲的音响资料,以 MP3 格式收集整理在一起,方便学生按曲目查找聆听对应的乐曲音响资料。这三套附录资料体现的是传统学习方式与现代学习方式的融合,建立学生最便捷有效的学习思维,提高学习效率,这也是新课标要体现的塑造新型人才所要具备的学习能力。

小结:通过上面总体对《湘版新教材》体例进行列表的观察和仔细分析,可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017 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第 15 页 人民音乐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017 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第 55 页 人民音乐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017 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第 15 页 人民音乐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017 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第 15 页 人民音乐出版社

21

看出《湘版新教材》每个单元的标题设计(包括 2 份期末测评和 3 份附录材料)都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点,这说明编者总体设计教材的思路完全与《新课标》的框架范围吻合。各个单元内容完整独立,能够相对完整完成知识体系,上下篇也可以单独拆分使用,但总体单元之间又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形成一个更大的知识链,

这一点也完全符合《新课标》①“教材在内容安排及学时分配上,应在 18 学时加 18

学时的架构内,按照既相对独立、完整、又相互关联、适度渐进的内容设计,分两部分编写”相对应。

同时也可以观察出在《新课标》规定内容的具体引领下,《湘版新教材》运用

新思路设计编写出教材体例,立体思维构架出新的知识脉络,每一条脉络条理清晰,

主题突出,在有限的篇幅中用最精炼的作品自然联结起来,脉络之间知识点互为补充直达课程目标,全新的教材主体设计从一线教师角度来说具体完善了《新课标》的纲要内容,能合理的根据教材体例的编排规划教学计划。

二、选用作品分析

通过初步统计观察出整本教材一共有作品 109 首,分类观察中国作品 69 首(古

代音乐 7 首,近代音乐 10 首,当代音乐 14 首,民族民间音乐 22 首,流行音乐 7

首,姊妹音乐 9 首)占总体比例 63%,外国作品 40 首(巴洛克时期作品 2 首,古

典时期作品 2 首,浪漫主义时期作品 5 首,民族乐派作品 2 首,印象主义时期作品

2 首,现代主义作品 4 首,民族民间音乐作品 16 首,流行音乐作品 3 首,姊妹音乐

作品 4 首)占总体比例 37%;声乐作品 53 首,比例约为 49%,器乐作品 56 首,

约为 51%。作品数量主要集中在第二、三、四、五单元中,可以看出中国作品的比重比外国作品的比重大近 2 倍,声乐作品和器乐作品比重均衡,二、三单元是上篇的主体部分,四、五单元是下篇的主体部分。

音乐作品是贯串音乐鉴赏教材的核心内容,每部作品在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慢慢融化成牢固的记忆,精心选择的音乐作品之间都有内在的内在的联系,

在长期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形成主干脉络知识图,后期学生面对浩瀚的中外音乐作品,逐渐形成自动分类鉴别的能力,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下面来重点分析中国作品,将 69 首中国作品按题材来进行分为歌颂祖国类、热爱祖国类、革命斗争类、传统文化类、经典佳作类、现代创作类六类列表观察: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017 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第 55 页 人民音乐出版社

22

小结:通过对上面表格的观察和分析,教材的传统文化曲目数量最多,一共 29

首作品,符合《新课标》选材上①“突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线”,整体观察各种类别音乐曲目的内容都是积极向上正能量,完全符合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在 69 首中国作品中在艺术门类选材上内容丰富,有古典诗词、传统戏曲、传统民歌、现代创作音乐,每部作品都有每个时代深

深的烙印,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既具有生活气息又充满着极强的艺术性,都是经典

中的经典,从学生受教的角度来看分析,通过聆听这些中华传统优秀的代表音乐,

心中就会产生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博大精深的传统音乐文化向学生们传递着丰富的信息量,有的作品可以看到人民热爱生活的一面,有的作品可以看到在中华民族为难时刻先辈们不屈不挠的艰苦拼搏奋斗的一面,有的作品可以看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全新的修订内容充分体现了《新课标》音乐课程育人价值。

三、单元内部结构分析

经过排列分类观察,单元内部结构主要由鉴赏体验+探索交流+图片+阅读材料+

谱例这些主干材料构成,每种材料用不同的方式开拓培育音乐核心素养路径,为了更加清晰理解编者的意图,再将这些材料列表来进行观察分析,表格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017 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第 55 页 人民音乐出版社

 赵季平《关于高中音乐教材修订的几点说明》第二条,《中国音乐教育》2019 年第 7 期

23

小结:通过对上面表格的观察和分析,可以看出单元内部结构主要组成部分互相呼应,层层递进,围绕一个主题从听、说、读、看、练等多方面展开进行训练,

开辟一切有利于训练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路

径,帮助学生对每部作品理解得更深刻,这与《新课标》“①教材编写应鲜明体现以培育和发展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课程改革要求,着力彰显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高度吻合,单元内部结构的设置体现的是《新课标》了“核心素养”的核心内容,给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互动过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让音乐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为好的教学效果提供了最大可能性,《新课标》理念促进下改版的单元内部结构设

计提供的思路让学生更加喜欢音乐鉴赏,同时也可以观察出音乐鉴赏课程以培育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文化理解”和“审美感知”为主。

第三节、教材分析后的思考

结合新课标内容经过多维度对《湘版新教材》编写的具体分析后,笔者经过认真思考,提出几点看法,认为在教材使用过程中可以给一线音乐教师在具体使用过程中提供更多的思路。

(一)关于音乐基本要素知识点的传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017 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第 55 页 人民音乐出版社

24

统观整本教材编写环节,在知识点的编写过程中没有具体明确解释构成音乐作品的”音乐基本要素“(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织体、和声、曲式等),针对当前高中生普遍的音乐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的状态,为了便于更多的学生理解音乐语

言,作为一线音乐教师应当针对不同的作品适当补上相关概念的解释并结合作品举

例说明。

(二)新课标音乐鉴赏教材总体内容统一和拆分内容统一

“总体内容统一“是指整本教材的内容编写构成了独立、完整的一个大的网状互相关联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知识体系。在教材使用过程中要注意整本教材网状知识点的联结,比如在分析第一单元中的“情感体验”“联想与想象”时,在重点分析部分作品以后,可以围绕整本教材中所有相关作品,甚至学生听过但教材中没有编写

进来的具有突出特性的作品举例说明,这样既便于学生在广阔的作品中增强概念的

理解,又突出第一单元统领整本教材开篇的意义。

“拆分内容统一”是指教材单个单元或者多个单元之间也可以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点状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知识体系。在教材使用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点状知识点短小的特性,比如学生对接触比较少的传统音乐有排斥心理,教师可以把这些知识点单独反复梳理,学生在熟悉的基础上自然会产生兴趣,这样既突出重点,又降低了学习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新教材实施过程中挖掘音乐核心素养培育途径最大化

音乐核心素养培育途径要结合具体的音乐作品来合理实施,这个过程也是对一线教师的最大挑战,这就要求在备课这个环节熟悉作品来判断每部作品适宜培育哪种音乐核心素养,教师做到心中有数。

如听赏作品琵琶协奏曲《十面埋伏》时,教师心中要非常清楚这是一首典型培育“审美感知”核心素养能力的佳作,可以从 7 个步骤分别从不同的通道进行审美感知训练(1)从项羽与虞姬的故事切入,认知音乐表现的对象和情感、内容.(2)从琵琶演奏出的表现要素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色、调式等变化切入,体验音乐美感,领悟作品表现意图.(3)从音乐表达的悲愤的情感切入,感知作品的思想与音乐产生共

鸣.(4)从音乐的体裁(琵琶协奏曲)切入,感知作品的形式特征.(5)从音响营造的意境切入,引发联想与想象,探究音乐表现内涵.(6)从音调、音色和表现形式切入,感知音乐的民族风格。(7)从不同的艺术形式(如电影、诗歌、绘画、传说、戏曲等)来增进理解作品的与其他相关艺术的关系,这样这部作品给予学生的影响就很深刻了。

25

在比如听赏乐曲《辛德勒的名单》主题音乐时,教师心中要非常清楚这是一首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三种音乐核心素养能力同时培育的佳作,第一阶段可以从以下三个步骤来进行逐步训练(一)用心聆听由小提琴演奏的主题训练“审美感知”。(二)

有感情演唱主题音乐旋律训练“艺术表现”。(三)通过看电影片段环节横向运用历史、政治等学科的知识让学生进行集体讨论研究,激发学生理性思考这段音乐为什么如此悲凉忧郁?铺垫好第一阶段的内容以后,进入第二阶段深层次的思考与判断→

音乐产生的背景是什么?作曲家采用了什么风格的音乐?战争带给人类的是什

么?这一系列的话题可以组织学生运用自己的感悟结合在电影中每次出现所代表的不同寓意,这段“主题音乐”起初代表着辛德勒的良知。当辛德勒开始被残酷的现实触 动,良心有所发现时,主题音乐轻轻地点描了一句。当辛德勒开始尽自己所能帮助犹太人时, 主题音乐伴随呈现。当德国投降,辛德勒即将离去,上千犹太人为他送行,这是电影的高潮, 影片以超乎寻常的突出位置,第一次强烈而完整地呈现了主题音乐。在这里,主题音乐标志 着善终于战胜了恶,证实了辛德勒

26

的善良。人们目送辛德勒的汽车开走了,但主题音乐中蕴 含的种种无法诠释的深沉、凝重的情愫,却令人难以忘怀。

当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没有绝对的,一线老师各种培育“核心素养”途径的穿插使用能力越强,学生吸收音乐核心素养的效果就越好。

小结:以上三点思考只是笔者在《新课标》与《新湘版教材》结合研究后,在教学经验基础之上调整新思路,提出仅供一线教师参考的在运用教材时可以灵活变通的几点体会。

27

第三章、新课标实施推动高中音乐教育新思维发展

2017 版新课标是为了培养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求的人,在总结 21 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上修订而成,

既然是课程标准修订,内容就会发生改变,前面笔者以《新湘版教材》为例进行分析研究,已经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改变的目的在于推动教学思维向新的方向发展。第一节、明确高中音乐课程民族自信育人新方向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祖祖辈辈中华儿女继承发展着灿烂的音乐文化,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文化交流频繁,有许多外来文化正在冲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对新的国际文化交流形式,《新课标》运用修订后的教育理念去影响整体国民素养,新一代的高中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使命,通过聆听大量的优秀的中国音乐,熟悉中国音调,加强作品记忆,可以感受到中华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 增强民族自信,为在强大的外来文化冲击面前不会迷失方向而筑一道堡垒。笔者总结出下面三份材料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民族自信的育人新方向。

(一)《新课标》文本多处明确指出教材强调突出中国作品的地位,如①“教材的内容要突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线。”“在选材上,中华民族五干多年文明所孕育的优秀音乐文化,包括近现代无数仁人志士为民族复兴不屈不挠、前赴后继

进行可歌可泣斗争题材的作品,以及当代植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多彩现

实生活所创造的优秀音乐文化,应是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 赵季平《关于高中音乐教材修订的几点说明》第三条再次明确②“在民族性方面,加强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和革命文化教育,及时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伟大实祖祖辈辈践和多彩生活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注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在选取教学材料时, 突出体现中国作品的比重 ;在编排上

挖掘、提炼作品 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三)统计三版(人音版、湘教版、粤版)修订后的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中国曲目,

都约占整本教材曲目的 65%左右。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 标准》(2017 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年,第 55 页。

 赵季平《关于高中音乐教材修订的几点说明》第三条,《中国音乐教育》2019 年第 7 期

28

第二节、创建高中音乐课程全面发展选课新架构

本次修订音乐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改变是打破 1996 年高中艺术课程实施以来

“一科(音乐鉴赏)主角”的课程结构,由必修(六科)作为主体课程、选择性必修

(六科)和选修(自主开发)三类课程作为自主选择性课程构架而成。这种全面发展选课新架构推动学生学习、教师授课、学校组织教学三方面新的改变。

一、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新课标将音乐基础课的六个必修模块和音乐拓展课程的六个选择性模块设计为全部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自由选择来获得学分,这样的设置的最大好处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教师优化整合共享资源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 21 世纪,现代教育技术可以突破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互动方式、知识呈现上的的限制。现代网络资源给教师提供了丰富的除了课本以外的教学资源,特别是贫穷落后地区教师如果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 源,优化整合共享资源,构建信息化音乐教育平台,就能有效开展教学。

三、学校灵活组织教学形式

《新课标》的选课新架构打破年级界限,全校师生一盘棋,有利于学校教学管理者充分利用学校教师资源灵活组织教学形式,《新课标》也明确指出①“要按照教学的分层组合形式(班级表演组合、跨班级或跨年级表演组合、学校艺术社团)精心组织,分层指导,分层要求,以保证不同兴趣爱好、不同需求、不同水平学生各得其所,各有所获。”

第三节、开辟高中音乐课程核心素养教学新路径

本次修订音乐课程标准另一个变化是将音乐课程目标的表述由 2013 版“情感.

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三维目标,转变为对“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等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新的课程目标②这三个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 标准》(2017 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年,第 46 页。

.资利萍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 年版)学科核心素养产生的背景、释义分析及其课程实施中国音②

乐, 2018(05)176-182

29

体现了习得音乐、感知文化、全面育人的内在逻辑,感知是起点,表现是发展,理解是拓宽,表明了音乐的审美心理及其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发展路径,即从把握音乐学科的本体和独特性为起点,充分让学生展现音乐的表现形式,领略和享受音乐的美,形成基于音乐之美的文化理解,实现美育精神,形成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和从社会发展角度上实现音乐立德树人的价值,将会让学生终身受益。

一、在审美感知通道中愉悦身心

通过老师正确引导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赏音乐的习惯,学会运用各种听觉通道去审美感知音乐,在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中去感受喜、怒、哀、乐、善、恶、美、丑。审美感知能让学生通过聆听美好的音乐作品,将自身对音乐的主观感受融入对客观音响的体验感知,提升艺术修养和人文修养,吸纳和传承优秀文化,陶冶情操, 和谐身心,健全人格。

二、在艺术表现情境中提升实践

高中生年龄特征决定了许多同学不敢表现,同时高中生学业繁重,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练习,教师在各类艺术表现课程中不能要求高难度,以大多数学生能做到的难度为标准来进行教学,艺术表现能让学生运用最直观、最易显现,也最容易引起关注的一种方式,在不同情境的艺术实践中更深层次理解音乐作品思想感情,同时促进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的人际交往,增进感情。教师应该为学生多提供展示才艺和交流艺术成果的舞台,带动校园文化建设。

三、在文化理解差异中开拓视野

高中生逻辑思维强,理性认知高,表层的听赏音乐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审美需求,众多的音乐课程相互交融,帮助着学生更深层次的去理解音乐作品,文化理解建立在学生自身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上,从对音乐的感性经验和艺术表现上升到理性认知,音乐艺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不同地域、民族、时代有着不同的音乐文化创造,并直接表现为音乐作品题材、形式和风格的差异,文化理解能让学生通过音乐融入全人类社会,拓宽视野理解人类发展历史,坚定中国音乐文化自信和以平等的文化价值观理解世界音乐的多样性。

30

结语

(一) 研究的总体结论

本文依据新 2017 版课标中音乐鉴赏课程的概念、内容要求、教材编写范围等

相关理论,对 2019 高中(修订)湘版音乐鉴赏教材从单元的整体构思、教材选用的作品、单元的内部结构这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得出该教材在单元的整体构思中脉络清晰构架出新课标教材编写的规定内容,在选用作品整体布局中充分体现新课标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在单元的内部结构中紧扣音乐鉴赏的概念内涵展开培育音乐学科核心素养途径,分析结果显示教材整体设计与课标高度吻合统一。

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修订的《新课标》引领着教材编写增减内容,指导着一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奠定着高中生终身发展能力,推动着高中音乐教育思维向新的高度发展,构建出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教学体系。

(二) 研究的创新之处

查阅知网自 2017 版新课标颁布以来,以 2019(修订)湘版教材为例结合对《新课标》的具体研究还没有搜到相关文献资料,本研究成果属于首创。

(三)研究的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由于时间的仓促和能力的有限,笔者对新课标的理论意义和新教材的实践意义暂时只能先以音乐鉴赏这一门课程进行举例浅层次的分析,在未来的研究方向会利用教学相长的原则,进一步音乐鉴赏课程深层次的研究,拓展其他音乐课程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研究。

31

参考文献

课标类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017 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 人民音乐出版社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王安国 携手走进高中音乐新课程就 2017 年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答本刊记者问(上、下) 中国音乐教育,2018

4. 资利萍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 年版)学科核心素养产生的背景、释义分析及其课程实施。

重大变化及其景响。

中国音乐, 2018(05)176-182

人民音乐 2018(08)58-60

5. 陈培刚 从双基“三维到核心素养”我国《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 年版)》

教材类

1.2019(修订)湘版音乐鉴赏普通高中音乐教科书 湖南文艺出版社

2.2019(修订)高中音乐鉴赏教科书 人民音乐出版社

3.2019(修订)高中音乐鉴赏教科书 花城文艺出版社

杜永寿 紧扣“立德树人”总要求全面落实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上)---高中《音乐鉴赏》教材解读 中国音乐教育,2019

4 赵季平《关于高中音乐教材修订的几点说明》 《中国音乐教育》2019 第 7 期 .5 严霖玲 “新课标”视域下《人音版》《湘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比较研究[D] .扬州大学,2019.

6 查汪宏 《新理念、新结构、新内容 .-- 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人音版)评析》

《中国音乐教育》,2005

7 资利萍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 年版)学科核心素养产生的背景、释义.分析及其课程实施。 中国音乐, 2018(05)176-182

32

致 谢

在 2020 新年钟声敲响之际,一场意想不到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所有中国人的计划,由于不能按时返校,我的毕业论文就是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与导师隔空相望、微课视频之中完成,对于我来说,突如其来的灾难给我这段本就来之不易的 2 年研究生学习经历注以更大的考验,从风霜雪雨到春暖花开,在全国上下众志成城中,无情的疫情逐渐退去 随着毕业论文的完成,意味着毕业的脚步声越来

越近,在这离别之际,心中只有感恩、不舍和祝福......

首先最要感谢的是我的导师周燕副教授,她对我从论文的选题、文献的收集、框架的设计、结构的布局一次次不厌其烦给予指导,她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渊博的专业知识将给我留下深刻的影响,让我终身受益;感谢我的艺术指导方璀老师,她经常鼓励我并对我进行论文写作研究提出宝贵的意见与推荐,让我茅舍顿开;感谢我特别的小师弟师妹们的帮忙,在论文文档编辑和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很多难题得以圆满解决,他们的智慧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感谢华中师范大学广阔的胸怀能接纳我, 让我在美丽的桂子山上接受美妙的音乐和深厚的人文滋养我的心灵,让我的身心获得重生的力量,这股力量赋予我面对今后的人生遮风挡雨的能力;感谢我的学生, 是你们推动我学习的前行脚步;感谢我的家人及同事、朋友及单位的领导一直以来对我的支持,感谢你们对我的包容及理解,让我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在音乐的世界中徜徉......

舍不得对这段美好的时光说“再见”!舍不得对在这段美好时光中相遇的人和物说“再见”......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切美好的时光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祝福生命中相遇的每一位良师益友一生平安幸福......

33

34

-

2017 版高中音乐新课标分析与研究以 2019(修订)湘版音乐鉴赏教材

本文发布于:2023-12-13 12:46: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44277912041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2017 版高中音乐新课标分析与研究以 2019(修订)湘版音乐鉴赏教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2017 版高中音乐新课标分析与研究以 2019(修订)湘版音乐鉴赏教材.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音乐   教材   学生   新课标   作品   文化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