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3日发(作者:it项目)
湘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案
篇一:湘教版高中音乐《培养音乐的耳朵》精品教案
培养音乐的耳朵
周雪
课型:音乐鉴赏课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钢琴、铃鼓等
教学内容:探究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分析音乐的基本要素,欣赏《1812年序曲》《山林的呼唤》等。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1812年序曲》,了解听懂音乐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音乐要素来培养音乐的耳朵。 教学方法:欣赏、谈话、表演、比较启发、发现法等 教学目标:
1.在高中的起始单元的课上,能认真欣赏音乐作品,从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从而增进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同时期待今后的音乐课。
2.根据已有的经验,尝试运用比较的观点,探究音乐艺术的非具象性和非语义性特征,以及音乐是声音、听觉、时间和情感的艺术。
3.通过欣赏《1812年序曲》的感受与认识,了解一些听懂音乐的方法,能用简单的语言说出音乐表现要素(节奏、旋律、力度、节奏、音色等)在作品中的作用,同时增强学习音乐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自我介绍:
同学们,你们喜欢音乐吗?平时有空听音乐吗?听哪些的音乐呢?
请学生讲讲听哪些音乐。
无论你们喜欢听哪一类音乐,你们一定有个愿望——听得懂音乐,对吗?
(老师和学生用谈话方式互相贴近,消除彼此的陌生感。) 要想听得懂音乐,我们就要有一双音乐的耳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怎样培养音乐的耳朵。(点出课题)
二.音乐与耳朵——感受音乐的物理属性
我们先来听三组音,同学们来对比一下。
老师在钢琴上弹奏第一组音,一高一低——音的高低
老师在钢琴上弹奏第二组音,一长一短——音的长短
老师在钢琴上弹奏第三组音,一强一弱——音的强弱
学生听由钢琴与长笛演奏的两段《土耳其进行曲》,得出第四个属性——音色。
音的这四个属性是构成音乐的物理要素,所以,我们认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那么,是不是我们能听出音的高低、长短就能听得懂音乐呢?答案当然不是。每一个健康的人,都能感知音乐,这只是听得懂音乐的第一步。(音乐与耳朵)
要想真正深入音乐,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是什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幅画,请问这幅画描绘了什么?
三.探讨音乐艺术的非具象性、非语义性的表现特征。
1.与绘画艺术比较
欣赏米勒的绘画作品《拾穗者》,提问作品描绘了什么?
请学生回答,提问通过什么看出来的?(通过色彩、人物形象等) 这是法国画家米勒创作的著名油画《拾穗者》,描绘了秋收季节人们在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
2.与文学艺术比较
欣赏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片段,提问这段散文描绘了什么? 学生朗读: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作者使用了丰富的比喻手法和拟人手法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婀娜多姿。
3.欣赏音乐《山林的呼唤》片段,提问音乐描绘了什么? 要求学生闭上双眼,安静聆听,说出自己的欣赏感受。
4.通过美术作品、文学作品与音乐作品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非常直观,具有具象性;文学艺术具有语义性。我们对他们的理解大致相同。然而,听音乐后,觉得它会把我们带到不同的意境,所以,我们认为,音乐艺术具有非具象性和非语义性的表现特征。它靠音响作用于我们的听觉,让我们产生心理和情绪的反应,所以我们认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四.培养音乐的耳朵要要抓住通感。
那么音乐真的不能表现具象性和语义性的内容吗?接下来,我们来听两段音乐,说说音乐带给我们的感受。
1.欣赏《1812年序曲》中两个《众赞歌》片段,选择欣赏后的感受。
片段一对应——不祥的预兆或虔诚的祈祷
片段二对应——热情的赞颂或辉煌的场面
2.了解“通感让我们产生联想”。
为什么这样两段相同的旋律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呢?
是因为音响作用于我们的听觉感官以后,让我们产生了很多联想。这就是心理学中的“通感”。 “通感”是指我们在受到一种感官的刺激以后,可以引起其他感官感受的现象。例如:我们视觉上看到红色,我们会和触觉上的温暖相联系;那么看到蓝色呢?会和寒冷相联系。所以,“通感”又被称为“联觉”。作曲家往往根据“通感”来创作。
3.音乐与通感。
物体体积的大小与音的高低、强弱、长短和速度的通感。
“通感”是我们感受音乐的心理基础,也是我们听音乐后能够让产生联想的重要原因。音响作用于我们的听觉感官后,引起我们了我们各种情感反映,这种感受是因人而异的。所以“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我们学习音乐,就是培养、锻炼、提高我们的听觉感能。培养音乐的耳朵要抓住通感。
五、培养音乐的耳朵学会分析音乐的语言——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
1.听音乐后我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固然重要,我们还要深入音乐的本体,学会分析音乐的语言——音乐的表达方式,就是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有哪些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呢?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等。
2.复听音乐,分析力度、速度、音色、节奏和旋律的不同。 原来,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会使音乐的表达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们学习音乐一定要学会听辨、分析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
六.培养音乐的耳朵——了解音乐的相关文化
刚才,我们分析了这两段音乐,但是我们感觉还是“云里雾里”的,一会儿低沉,一会儿高涨,怎么回事呢?我们是不是要了解音乐背后的故事呢?培养音乐的耳朵——了解音乐的相关文化。
1.了解《1812年序曲》的作者介绍与创作背景。
下面我们用快速阅读的方式了解《1812年序曲》的作者介绍与创作背景。学生可以翻开书第20页,阅读“相关链接”和“阅读材料”,也可以看大屏幕。
2.回答关于作品的四个问题。 (1)乐曲名称
《1812年序曲》。
(2)曲作者是谁?国籍?
柴可夫斯基,俄国
(3)为什么而创作?
应邀以“救主基督大教堂落成”为题,为“莫斯科艺术及工业博览会”而写。
(4)创作题材是什么?
俄法战争。最后以法军失败告终。前面欣赏的《1812年序曲》中两个《众赞歌》片段,哪段是战斗打响前的演奏,哪段是胜利的赞歌。
音乐艺术具有人文性的特点,它是人类精神文化的结晶与体现,我们要了解与音乐相关的文化,才能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七.欣赏、分析、感受呈示部。
老师介绍了一些听懂音乐的方法,下面然我们检验一下是否凑效。
1.小测试:听辨分析音乐主题的表现要素,选择所对应的主题。
(1)战斗的主题——由弦乐器和打击乐器演奏出紧凑、密集的节奏,渐强的力度,不断上行的旋律,我们仿佛看到了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
(2)法国军队的主题——铜管乐吹奏号角性的音调,铿锵有力的节奏,我们感受到了拿破仑一世率领60万大军气势汹汹地逼近莫斯科。
分析旋律(大跳音
程),演唱感受。
(3)俄罗斯军民思乡的主题——弦乐器连贯的演奏,连绵起伏的优美旋律。
(4)俄罗斯军民乐观的主题——轻快的节奏表现军民跳起欢乐的舞蹈,铃鼓的使用增加了欢乐的气氛。
演唱感受
练习铃鼓的节奏,和着音乐打铃鼓。
这段音乐具有严密的律动性和节奏性,说明“音乐是时间的艺术”。
2.欣赏呈示部,说出四个主题的演奏顺序。
(1)下面我们再来发挥视觉的作用,欣赏视频,说出四个主题的演奏顺序。
(2)反馈,评价。
八.尝试创作
题目:如果你来创作表现“法军溃败”“俄国骑兵” ?? 了解了培养音乐的耳朵的方法,也就了解了音乐表现的一般规律,下面让我们也来创作一下音乐。
1.先写 “法军溃败” ??
(1)设计:音色(铜管),旋律(完整变支离破碎 不断下行),选择力度(渐弱) (2)欣赏再现部中的“法军溃败”
2.再写“骑兵胜利,凯旋而归” ??
(1)设计:音色(加一支铜管乐队、钟声、礼炮、烟花),旋律(高亢激昂),力度(很强)
(2)欣赏尾声中的“俄罗斯骑兵音调发展成凯旋的号角”
3.评价:你的想法和伟大的作曲家柴科夫斯基一样!!
九.课堂小结
1.课堂回顾
(1)判断题: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非具象性和非语义性。×
(2)填空题:音乐是怎样的艺术:声音的艺术、听觉的艺术、时间的艺术、情感的艺术。
(3)要想培养一双音乐的耳朵,我们就要学会哪些方法? ①安静聆听
②分析音乐基本表现要素
③了解音乐的相关文化
④抓住通感,展开联想
篇二:湘版高中音乐教材音乐鉴赏
湘版高中音乐教材音乐鉴赏
第四单元音乐与时代
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蒋育林
由湖南出版集团组织编写、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音乐实验教材,定位在用新的理念、新的呈现方式、新的教学机制、新的评价体系,印证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关注学生发展,实践教育部的改革要求。作为工作在教改和教学一线的音乐教研员,我觉得能拥有这样一套高质量、高水准的实验教材,就已经是一种收获。今天,我很高兴能与在座的各位老师共同学习和交流湘版高中音乐教材音乐鉴赏第四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件一)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有“了解中国音乐发展主要线索和成就”、“了解西方音乐不同发展时期的简要历史”等要求每个高中生达到的内容标准,这些也是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音乐知识。第四单元主要针对上面两项内容标准来编写的。(课件二)一共六个部分,前三部分是按照中国音乐发展的线索设计的,后三部分是按照外国音乐发展的线索设计的。
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课件三)
1.能认真聆听中外乐曲,理解和感受其不同的情感和美质。
2.能根据课本上的阅读材料,简述中外音乐发展的轨迹。
3.能够闸述中国古代、近现代音乐作品所处的不同的时代背景,能够说出西方各乐派音乐的风格特点,以及有关音乐家的生平简历。
4.能随乐哼唱部分乐曲中的主题旋律。
第一部分“华夏音乐之光”。(课件四)这部分的内容是古代音乐的精选,旨在通过聆听和分析这些作品,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辉煌与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拓宽音乐视野,增进他们对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
第二部分“蛰龙飞起舞东方”。(课件五)在这个部分向高中学生展示了二十世纪初到解放前的这段时期的优秀音乐作品,在这段非常的历史时
期,为了反抗帝国主义,推翻封建制度,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进行了不屈不挠、可歌可泣的斗争。这期间,音乐在唤起民众、凝聚民心、改造中华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教材精选了这段时间的优秀音乐作品,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感和爱国热情。
第三部分“一唱雄鸡天下白”。(课件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半个世纪,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一条曲折的道路。音乐在这方面的反映也极为明显:50年代初胜利的歌声;大跃进时浮夸歌曲;“文革”中的“语录歌”;新时期的改革开放的作品。本节选取有代表性的六首音乐作品赏析,力图初步反映这个时期人民的精神面貌,使学生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所走过的历程有所了解。
第四部分:音乐——从宗教走向世俗。(课件七)
是西方古代音乐简介,从记谱法完善的巴洛克时代到维也纳古典乐派这段时期,精选了四首乐曲,旨在通过聆听与分析这些作品,了解西方古代音乐发展的线索及音乐上的成就。
第五部分:音乐——从古典走向浪漫。(课件八)
这部分从赏析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选段开始,到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西贝柳斯创作的《芬兰颁》,共四首乐曲。旨在通过聆听与分析这些作品,对浪漫主义时期与民族乐派的音乐有个粗浅的印象,并对音乐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有所认识,对古典乐派走向浪漫乐派时期的著名音乐作品产生兴趣与追求。
第六部分:音乐——从印象走向现代。(课件九)
这部分选择了四首20世纪的名作,旨在通过聆听与分析这些作品,从音响上感受它们与19世纪前西方传统音乐的区别。
这一单元我们推荐采用专题讲座的教学组织方式。(课件十)本单元的音乐作品丰富多彩,涵盖了中外从古到今各个时期、不同风格的音乐,知识范围广、涉及到中外历史、地理、文学、建筑、绘画等很多其他学科的领域。音乐作品的人文底蕴和历史内涵相当厚重,要求教师必需具备很高的音乐文化素养和专业修养,才能驾驭这一单元的教学。因此,我们认为
采用“专题讲座”这种教学组织方式,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这一单元让学生了解各个时期音乐的风格特点和音乐所留下的时代印记。
第一部分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特点,了解古代音乐与文学(唐诗、宋词)、与古代历史等学科的关系,认识几种古代乐器(如钟、磬、古琴、琵琶)感受古人的情感。(如①《酒狂》——东汉至晋,魏国“竹林七贤”之老大阮籍,不愿辅佐统治者司马昭,“托兴于洒”、奏乐明志。②《阳光三叠》——唐代诗人王维重情重义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意。③《湘妃泪》——弱女子王昭君出塞和番,远嫁匈奴,在塞外思念祖国、亲人,怨恨国君无能的情绪。)
第二部分是中国近现代音乐作品,主要是一些爱国人士从日本、欧美等地一些歌曲中引进其曲调、和声等音乐元素,进行一些改变而成。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要求学生听赏作品后,能初步知晓这些作品的历史意义,能背唱两首历史歌曲,初步领略从19世纪后中国音乐的变化。
第三部分是中国当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音乐作品,要求学生能根据课本的文字材料,复述当代音乐的发展线索,能背唱部分歌曲,能记住部分主题音乐,并能结合本课乐曲与歌曲所处的时代背景,漫谈自己的听赏感受。
第四部分、第五部分是西方传统音乐简介,让学生认真聆听西方传统音乐,简述西方传统音乐的发展,能说出巴洛克时期、维也纳古典乐派、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风格特点,以及有关音乐家的生平简历。积极参加有关的探究、交流活动,能随乐哼唱著名旋律,能简要叙述涉及到的著名作曲家的生平及创作成就与贡献。
第六部分要求学生能认真聆听音乐作品,在听赏的体验过程中,感悟到印象派、现代派音乐作品与古典、浪漫(含民族乐派)乐派音乐的不同。能说出西方音乐几个发展时期的音乐特点,以及有关代表人物。
这一单元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富有弹性,课时安排又很有限。教师在 组织教学内容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内容和拓展内容相结合
这套实验教材具有人性化、自主化、动态化、开放化的特点,使用时,教师还面临着不同的教学环境、不同的学生素质基础、不同的教学条件等影响教学的因素。因此,教师充分认识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开发教材资源就显得格外的重要。教师首先应树立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教材观,必须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创造性,做到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相结合,积极主动地选择和拓展教材视野以外的教学资源,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根据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的心理特征,有效结合教学内容和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探究与合作,让学生在多元化的、综合性的音乐实践中得到全面的发展,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强调教学内容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考虑作品更能说明这一时期的时代背景,体现这一时期音乐的风格特点,具有典型的意义和代表性。
三、以欣赏音乐片断为主,宜短不宜长,宜多不宜少。
关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听、讲、评、记为主。
新课标要求“音乐鉴赏”模块的教学,无论采用何种形式或方法,都应坚持以“聆听”音乐为主的教学原则,倡导对音乐作品整体性的感知和体验。那么,这一单元我们采取专题讲座的教学组织方式也不例外。“讲”和“评”:是指师生对音乐作品所处的不同的时代背景、音乐的风格特点以及有关音乐家的生平简历、音乐发展的状况及其国家的历史提出自己的看法。“记”:则是听赏后,能记住一些主题旋律、音乐风格特点、音乐家的生平和时代背景。
(课件十一)
2006年6月
篇三:湘教版高中音乐第二单元《优美与壮美》教案
第二单元 音乐的美——《优美与壮美》
(南京师范大学实习教师 王文君)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课程类型】:以欣赏为主的音乐欣赏课
【教学目标】:
1.能够乐于欣赏优美和壮美的乐曲。
2.通过欣赏乐曲,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简述优美与壮美的不同风格特点以及能够正确的判断和区别优美和壮美这两种不同音乐美范畴的音乐作品。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能够用语言表述优美和壮美的音乐要素的特征以及准确的辨析出音乐作品所属的音乐美范畴(优美或壮美)。
2. 知道有时候一首乐曲并非都是一种美的范畴。
【教学用具】:多媒体及钢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进行简短的自我介绍。
2.播放4首乐曲片段(悲剧美、欢乐美、优美、壮美),让学生谈谈这几首乐曲的旋律特点是什么样的以及听完后的感受。
教师总结:不同的音乐元素形成不同的音乐美,不同的音乐美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引出书P26页的一段文字。
提问:“我们把音乐美分为哪几个基本范畴?” 学生可答:“音乐美可以分为优美、壮美、崇高美、欢乐美、悲剧美、喜剧美等六个基本
范畴。”
提问:那优美和壮美都有哪些具体的表现特征呢?
设计意图:用四首学生较为熟悉的乐曲片段,来引出新课音乐的美的6个范畴。
二、欣赏优美的作品:
1.仔细聆听无伴奏混声合唱曲《牧歌》的片段
提出问题:演唱形式是什么? 作曲家是用什么样的手法来表现草原的宽广和辽阔的。
2.带领学生用“lu”哼唱《牧歌》的主题,再次体会属于优美范畴音乐的特征。
3.欣赏全曲,思考优美的乐曲在旋律、节奏、速度与力度上有何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较有优美特点的歌曲仔细分析后,学生可以基本掌握优美的特点。
4.欣赏民族管弦乐队《彩云追月》。着重介绍乐器、演奏形式、特有节奏。(让学生试着跟音乐打节奏)
5.再听辨乐曲《国际歌》,同样让学生听辨类型—壮美。此时自然引入到对壮美的表现特征的分析。
三、欣赏壮美的作品:
1.介绍《国际歌》的创作背景。再把《国际歌》的第一段让学生跟琴演唱一遍,以体会壮美的音乐特征。
(引导学生回答)
3. 欣赏属于壮美范畴的器乐曲《大进行曲》(选自歌剧《阿依达》),简单介绍创作者以及剧情。
4. 通过欣赏《大进行曲》片段,来分析主奏乐器。以及分析进行曲的几个主要特点。
【本课评价】:
用连线的方式,对学生区别优美和壮美的能力进行检测:
《夜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义勇军进行曲》。
【拓展】
找一首乐曲《歌唱祖国》,其中既有壮美又有优美,让学生试着说出它属于优美还是壮美
结论:其实有时候一首乐曲中音乐美的范畴并不是唯一的,有可能是一种,也有可能会有很多种。所以咱们在判断的时候千万不能以偏概全,要完整的去研究它才是。
本文发布于:2023-12-13 12:43: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4426302452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湘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湘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