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用兵之诡道十二法将之五德

更新时间:2023-12-13 08:37:05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13日发(作者:英国留学读研)

-

孙子兵法用兵之诡道十二法将之五德

孙子兵法用兵之诡道十二法将之五德

孙子在“作战”篇中说:“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那些深刻理解用兵艺术的优秀将帅,他们是民众生命的掌控者,是国家安危存亡的主宰。正因为这些肩负重任、身系国家之安危的将帅们如此举足轻重,因此,孙子才对他们提出了许多特别严格的要求,这些要求中首先强调的便是“五德”。在“始计”篇中,孙子写道:“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认为具备足智多谋、赏罚有信、仁爱部下、果断勇敢、军纪严明这五种品质德行,是作为将帅的基本素养。盖非智不可以料敌应机;非信不可以训人率下;非仁不可以附众抚士;非勇不可以决谋合战;非严不可以服强齐众,全此五者,谓之将才。

A:“五德”之“智”

注意,孙子在这里将“智”放在五德之首,说明孙子认识到:战争首先是智慧的较量,一个优秀的将帅,必须智力超群,懂战略,知“五事”,精“七计”,能谋虑,通权变,运筹帏幄,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杜牧对此解释说:“先王之道,以仁为首;兵家者流,用智为先。”这里的“智”,应包括知胜之智,识人之智,料敌之智,应变之智等多个方面。具体到战争中,上智便是“伐谋”、“伐交”,中智便是“斗阵”、“设伏”,下智便是灵感触发,见机而行。这三种智慧,将帅皆不可或缺。

1:“知胜之智”

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经过多轮角逐后,形成了以袁绍和曹操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当时,袁绍占据了黄河以北的幽、冀、青、并等州郡,拥兵数十万。曹操则占领了黄河以南的衮、豫、徐等州郡,并把汉献帝接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曹操只有数万兵马,整体军事实力弱于袁绍。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夏,袁绍集结十万精兵,挥师南下进攻许昌,企图实现消灭曹操独霸中原的目的。大军压境,曹操招集手下幕僚召开军事会议, 商讨对策。曹军诸多将领皆被袁绍当时的强大所吓倒,认为只能避战,但曹操却分析说:“袁绍看似兵多将广,实力雄厚,却有致命的弱点。他的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喜欢猜忌却没有威信,兵多却不擅长指挥,将领骄傲且互不卖帐,所以他的部队再多,也并不值得可怕。他的土地虽广,粮食虽足,也不过都是为我们所准备的战利品。”曹操的谋士荀(或)也同意曹操的判断,他进一步分析袁绍手下的文臣武将,认为袁绍的谋士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无守,武将纪配独断专横,逢纪则刚愎自用,颜良、文丑更是缺乏谋略的匹夫之勇。加上这些人还彼此勾心斗角,相互拆台,根本无法形成统一的战斗力,不足为虑。就这样,曹操和部属们通过仔细“庙算”,从双方“道、天、地、将、法”等多方面入手,详细对比和衡量,最后得出结论:战争的形势将不利于袁绍而有利于曹操。于是下定决心,全力进兵抗击袁绍的进攻。后来经过一年多的战争相峙,曹操采用许攸的计谋,成功偷袭了袁绍的粮仓,最终在官渡决战中大败袁军,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曹操官渡之战的胜利,就得力于战前拥有孙子所说的“知胜之智。”

2:“识人之智”

说完“知胜之智”,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是“识人之智”。春秋时晋国的智宣子想让智瑶作为他的继承人,就去征询智果的意见。智果反对说:“选智瑶不如选智宵。智瑶有超越他人的五项长处:他高大威武,精于骑射,才艺双全,能言善辩,坚毅果敢。虽然有此五项长处,但他却还有一个致命的短处,那就是为人极不仁厚。如果他当上国君,以五项长处来制服别人而做不仁不义的恶事,那么谁又能和他和睦相处呢?你要是真的立智瑶为继承人,那么智氏宗族一定会灭亡。”智宣子没有采纳智果的意见。智果为了避祸,便向太史请求脱离智族姓氏,另改为辅氏。后来,智瑶果然被赵、韩、魏三家联合所灭。智果因有“识人之智”,早作图谋,从而避免了杀身之祸。

再看看另一个例子:南宋著名抗金将领岳飞开始入伍时,仅在宗泽的手下当任一名非常不起眼的下级军官。一次,岳飞因事违禁当斩,将要行刑时,宗泽发现岳飞临危不惧,威武刚强,不免有些惊奇,于是询问岳飞的生世。岳飞镇定自若,对答如流,未了一声长叹:“我岳飞前来投军,原本是想抗金杀敌,报效 国家,不料壮志未酬,却先枉死法场,这实在是一件天大的憾事啊!宗泽见岳飞言语不俗,志气刚强,于是让他当面测试弓箭和枪法。发现岳飞居然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将才,便当即免了他的死罪。后来,岳飞在宗泽的栽培下,果然不负厚望,迅速成长为一位抗击金兵的骁将,他率领的岳家军,军纪严明,作风硬朗,通过多次浴血奋战,逐步收复了被金兵侵占的大片山河。宗泽刑场慧眼识岳飞,真正具有孙子所说的“识人之智。”韩愈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假若当初宗泽稍稍粗心,不明不白将岳飞处死,那一代名将又如何诞生?

3:“料敌之智”

分析了“识人之智”的重要,再来看看何谓“料敌之智”。三国时司马懿是魏国一位极富军事韬略,善于用兵的将军。魏明帝太和元年,魏国新城太守孟达密谋造反。消息传到当时正驻守在宛城的曹军主帅司马懿耳里。按当时的程序,这样的大事情是先得上报朝廷,得到皇帝诏书批准后方能进兵平叛的,否则有可能担当擅作主张的罪责。但从宛城到都城洛阳来回有一千多里路程,往返一趟最快也得半个多月,如果等到诏书到来后再行发兵,到新城少说也得一个月的时间,那时孟达如果做好了充分准备,又得到蜀军的支援,就将贻误战机,使进剿变得十分困难。但假如突发奇兵,出乎孟达意料,在孟达未作充分防备的情况下,必能打他个措手不及。考虑到这点,司马懿一面赶紧派人上疏报告情况,一面果断率大军即刻进发。孟达以为司马懿要等到皇帝诏书批准后再发兵,于是按一个月时间来布置修筑工事、加固城墙的任务,哪想到司马懿不出八天,就已兵到新城。由于城墙尚未加固,其它备战措施也未到位,加上蜀国援兵远在路途,所以很快,新城就被司马懿攻破了。孟达也被杀掉。魏国由于司马懿的“料敌之智”,使得一场叛乱得已很快平息。

“料敌之智”不是一般人能轻易做到的,战国著名纵横家张仪,胸藏鬼神莫测之机,拥有翻云覆雨之智,在“料敌”上有一次仍输给了司马错。事情是这样的:秦惠王想出兵讨伐蜀国,但顾虑蜀路险峻难行,东边的韩国又可能乘机偷袭,因此有些犹豫不决。便请来张仪和司马错问策。张仪主张先攻打韩国,理由是:“要博取名声应该去朝廷,要赚取金钱应该去集市。现在的黄河、伊洛一带和周朝王 室,正好比天下的朝廷和集市,所以应该与魏国、楚国亲善友好,然后出兵黄河、伊水、洛水一带,攻取韩国新城、宜阳,然后兵临东周王都洛阳,控制象征王权的九鼎和天下版图,挟天子以号令诸侯,各国就不得不听从号令,这是称王的大业。而大王您不去那里争雄,反倒要去讨伐蜀国,纠缠于远方戎狄小族的争斗,这做的可不是帝王的大业啊!”秦惠王于是征询司马错的意见,司马错分析说:“张仪先生说的并不正确。我也听过有这样的说法:想要使国家富强必须先开疆拓土,想要使军队强大必须先让老百姓富庶,想要成就帝王大业必须先树立德威。这三个条件具备了,帝王大业也就水到渠成。现在大王的国家地小民贫,所以我建议先从容易的事做起。蜀国,是西南偏僻之国,又是戎狄之族的首领,它的政治昏乱,如同夏桀、商纣;以秦国的大兵攻蜀,就像狼入羊群一样,取得成功十分容易。攻占了蜀国的土地可以扩大秦国的疆域,夺取蜀国的财富可以赡养秦国的百姓,而军队不需付出大的伤亡就可以使蜀国屈服。这样,吞并一个国家而天下并不认为秦国强暴,获取丰厚的利益天下也不认为秦国贪婪,我们一举两得、名利双收,还能享有除暴安良的美誉。现在秦国若是去攻打韩国、劫持周天子,就会臭名远扬。周朝,是天下尊崇的王室;齐国,是韩国的亲睦友邦。周朝自知要失去九鼎,韩国自知要失去伊洛一带领土,两国将会齐心合力,共同谋划,求得齐国、赵国的援助,并与有旧怨的楚国、魏国和解,共同来对付秦国。蒙受不义之名,攻打天下人所不愿攻占、又难以攻占的地方,那可是很危险的举动。所以,我认为大王进兵蜀国才是十拿九稳的上策。”秦惠王于是听从了司马错的建议,起兵伐蜀,果然仅用了半年多就轻松攻克了蜀国全境。秦国吞并蜀国后,秦国变得更加富庶和强盛起来,为后来扫平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完全得益于司马错的“料敌”之功。

4:“应变之智”

“应变之智”则指一种遇到未曾预料的突发事件,能随机妥善处置,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它需要极强的快速观察、判断、决策综合才能,足以当机立断,捕捉战机。由于战场上的局势瞬息万变,所以拥有“应变之智”,也是作为优秀将帅必具的素质。“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春秋时齐景公即位初年,由于任用了晏婴等一批贤臣,齐国又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齐国的繁荣引起了中原大国晋国的不安,晋平公想用武力讨伐齐国,来确保自己的中原霸主地位,为了试探齐国的虚实,就派大夫范昭出使齐国。范昭来齐国后,齐景公设下高级酒宴来款待他。酒酣耳热之际,范昭突然对齐景公提出要求:“请借大王的酒杯让我喝一杯酒。”齐景公当时不知其意,不好拒绝,便命从人用他的酒杯斟满酒,为范昭敬酒。范昭毫不客气,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喜形于色的样子,被坐在一旁的国相晏婴看在眼里,晏婴强压怒火,等侍从再要给齐王重新斟酒时,便厉声呵斥侍从:“别人用过的酒杯,能给大王再用吗?还不赶快给换个新的!”侍从于是连忙给齐景公重新换上一个干净的酒杯。范昭见状,吃了一惊,但仍不死心,过了一会,范昭又来了个花样,他装着喝多了酒,站起来手舞足蹈地跳起舞来,边跳边吩咐乐师:“给我奏一曲成周之乐,以助舞兴。”晏婴向乐师使了个眼色,乐师会意,站起来大声对范昭说:“下臣不会奏成周之乐,恕不能从命。”范昭讨了个没趣,于是借口不胜酒力,告辞回了驿馆。齐景公见范昭不悦而去,心有不安,乃责备晏婴不该唐突上国使者。晏婴解释说:“晋国早有攻伐我国的图谋,今次范昭是在以喝酒之名试探我国的国力,为臣这样做,为的是要挫败他的锐气,让他不敢轻视我国啊。”乐师也跟着说:“成周之乐是供天子使用的乐曲,范昭他一个小小的使臣,哪里有姿格来享用?这不是太狂妄了吗?”至此,齐景公才恍然大悟,明白了晏子的良苦用心。范昭后来回国,和晋平公谈起齐国实情,不无感触地说:“我想羞辱其国君,结果被晏子看穿了;想冒犯他们的礼法,又被太师识破了。齐国有晏婴这样一批贤臣,人才济济,国政清明,暂时不可图谋啊。”晋平公听完范昭的分析,深以为然,于是打消了向齐国用兵的念头。齐国由此避免了一场看不见的兵戈。孔子后来在评价这件事时由衷赞叹说:“不越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能够在酒席之间,就轻松挫败千里之外意欲进犯的敌人,这完全得益于晏婴的“应变之智”。

B:“五德”之“信”

谈完了“五德”之“智”,再来分析一下孙子的“五德”之“信”,所谓“信”,指的是信誉、信用。梅尧臣注解说:“智能发谋,信能赏罚。”“信”不仅是将帅应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国君或将帅的治国、治军之本。它要求国君或将帅要赏罚有度,取信于民。只有做到执法如山,说一不二,才能严明军纪,得到部众的信服和支持。诸葛亮对信将的定义,“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此之谓信将。”赏的时候不拖延,刑罚的时候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分,这就是信将。《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诸葛亮四出祁山时,驻扎在卤城,与魏国主帅司马懿对阵。当时诸葛亮带的兵不多,只有十来万,而且按照规定,其中有四万人因服役到期,诸葛亮已经下令让他们准备打道回家,但接替的部队因事耽搁却尚未到位,这时候,忽报司马懿带领大军向卤城杀来。因蜀国兵少,长史杨仪就向诸葛亮建议,让已经准备归程的四万人暂时缓行,留下来参与保卫卤城,等新兵到来再行替换。诸葛亮连连摆手说:“不可,我用兵命将,历来以信为本,既然按照法令这些老兵应当退役,命令也已经颁发,又岂可言而无信?而且他们都已经做好了回家的打算,急等着回乡和家里的亲人们团聚,目前即使我有了困难,也决不能耽搁他们的归程。”诸葛亮的话很快传到了老兵们的耳朵里,这些老兵们一时感动得热泪盈眶,齐声高叫:“丞相待我们如此仁德,如今用人之际,我们都愿意暂不回乡,等杀退敌人再走。”任诸葛亮如何苦劝,就是坚持要出战。诸葛亮于是命将士们出城安营,以逸待劳。蜀军上下受老兵鼓舞,一时群情激昂,士气高涨,很快将前来袭扰的魏军杀得大败。诸葛亮以信治军,不但赢得了部众的敬爱和拥护,也由此传为佳话。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为了富国强兵,取用商鞅为左庶长,实行变法。商鞅担心百姓不按新法行事,推行新法会遇到诸多阻力,为了取信于民,商鞅便让人在咸阳南门外,竖立起一根高高的木柱,传出命令:“谁将这根木柱从南门搬到北门,赏黄金十镒。”百姓纷纷过来围观,看热闹的人虽多,一则众人尚弄不明白商鞅的用意,很多人胆怯怕事,不敢上前,二则搬一根木条,居然给这么多黄金,也没人相信有这等好事。故此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大半天过去,仍无人上前。商鞅于是再下命令:“谁将这根木柱从南门搬到北门,赏黄金五十镒。”赏金一下子提高了五倍,围观的人更加面露惊疑,一阵骚动。突然,一位不信邪的汉子大踏步走出人群,二话不说,搬起木柱就朝北门走去。看热闹的人一路跟随, 很快就到了北门。商鞅立即召见搬木柱的汉子,表扬他说:“你能执行我的命令,是个遵纪守法的好百姓。”于是命人端来五十镒黄金,当场奖励给他。看到这一幕的人无不后悔,只恨当初为何不相信商鞅的话。商鞅乘机高声对众人说:“大家听好了,我商鞅今后决不会对百姓不守信用的,请你们多多转告。”于是消息迅速传开,举国引起轰动,大家都纷纷赞叹商鞅言出必行,有赏必信。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商鞅的威信一下子就在全国百姓心目中提高了,等到之后颁布新法时,所遇到的阻力无形小多了。商鞅立木树信,使新法很快得以施行,取到了明显的效果。

C:“五德”之仁

谈完“信”,再来看看“五德”中的仁,仁指什么呢?指仁慈,关爱。恃仁者昌,恃暴者亡。只有常存仁德之心,关心部下,爱抚士卒,才得招揽人心。而获得民心方可使国家安定,军队团结统一,形成无往不胜的战斗力。诸葛亮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知其饥寒,察其劳苦,此之谓仁将。”战国著名军事家吴起当任魏国的大将时,与最下等的士兵同吃同穿同睡,行军不骑马,还亲自挑上士兵的粮食,与士兵们同甘共苦。有个士兵患了毒疮,吴起亲自为他吸吮毒汁。士兵的母亲听说这事后,不由痛哭起来。有人不解地问:“你的儿子不过一个普通的士兵,而吴起身为将军,却亲自为他吸吮疮毒,这么仁爱你儿子,你为什么还要哭泣呢?”士兵的母亲回答道:“你不了解原由啊!当年吴将军也曾给孩子的父亲吸过毒疮,他父亲深受感动,从此打起仗来只进不退,后来壮烈战死在敌阵中。吴将军他现在又替我儿子吸毒疮,我不知道我孩儿他将死在哪里,所以才为他哭泣。”吴起爱兵如子,深得士兵们的爱戴和拥护,他的一生与诸候大小七十二战,却未尝败绩,替魏文候当任西河守多年,秦人一直不敢东向。这除了他精于用兵,也和他平素仁爱士卒,深到兵心是分不开的。孙子在“地形”篇中说:“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这正是吴起这类具有仁慈、关爱之心将军的真实写照。

在战场上将军对待士兵需要仁爱,在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也须注重仁德。魏文侯时,韩国有次邀请魏国出兵攻打赵国。魏文侯说:“我们和赵国是兄弟之邦, 怎么能相互攻伐呢?恕我不敢从命。”韩国使者怒气冲冲地离去了。过不多久,赵国也来向魏国借兵讨伐韩国,魏文侯仍然说:“我们和韩国是兄弟之邦,怎么能相互攻伐呢?恕我不敢从命。”赵国使者遭到拒绝,也老大不高兴地回去了。后来两国国君得知魏文侯也以同样的理由拒绝了对方的要求时,竟十分感动,都前来朝拜魏国。魏国由此成为魏、赵、韩三国的领袖,后来能确立中原霸主的地位,亦与魏文侯平素爱行仁德不无关系。

D:“五德”之勇

战争更多的时候是斗智斗勇。因此,“勇”也是“五德”之中的极为重要的一项。勇即勇毅果敢。杜牧对此的解析是:“勇者,决胜乘势,不逡巡也。”乘着有利的形势敢于取胜,当断即断,决不迟疑徘徊,这就是勇。必须注意的是,这样的勇并不是鲁莽从事,如前文所说的“暴虎冯河,死而无悔”的匹夫之勇,而必须是以智的谋断为原则,认识到形势对己有利的“可胜”情形下采取的果断行为。

狭路相逢勇者胜。战国时期,秦国攻打韩国,将韩国军队围困在阏与,情况十分紧急。韩王慌忙派人向赵王求救。赵王于是问将军廉颇:“能够救助吗?”廉颇摇摇头:“道远险狭,军队不好展开,难以救助。”赵王又问将军乐乘,乐乘的回答也和廉颇一样。赵王再征询将军赵奢的意见,赵奢回答说:“阏与那地方道远险狭,在那里战斗,就象两只老鼠在洞穴里打架一样,没有回旋的余地,因此哪一方的将领勇敢,哪一方就能获得胜利。”赵王于是命令赵奢带兵救韩,后来果然击败了秦国的军队。赵奢根据阏与的地理特性,提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观点,可以说是深得孙子将之“五德”的“勇”的精髓。

E:“五德”之严

“严”作为五德的最后一德,当指纪律严明。王皙曾说:“严者,以威严肃众心也。”一个国家,如果不能用法令来约束官员和百姓,赏罚分明,那么国君必无威信;一支军队,如果不能用纪律来约束部下和士兵,那么必然军纪松懈,部 队难以指挥。要想国君拥有威严,就必须赏罚有信;要想军令得以推行,就必须令行禁止。

东汉光武帝刘秀做大司马时,有一回其府中的家奴犯了军法,被军市令祭遵拿下法办了。刘秀一时很生气,命令部下将祭遵关了起来。主簿陈副知道了,便规劝刘秀道:“主公一向希望能够军容整肃,纪律严明,现在祭遵依法办事,正是遵行军令的表现,您应当表彰他才对,怎么反要治他的罪呢?”刘秀听了这话猛然醒悟过来,立即传令赦免了祭遵,还提拔他升任刺奸将军一职,并对军官们说:“你们要多避让祭遵啊!我府中的家奴犯了法,他尚且敢依法将其斩杀,可见他是个严格按照法律来执行的人,如果你们也犯了事,我敢肯定他不会对你们有任何偏袒,你们千万要注意啊。”祭遵不因顶头上司的家奴犯法就徇情,正是具有为将之“严”。也只有这种人,才能对违反法令制度的人严惩不贷,从而确保法的威严。

卫国卫平侯去世,其子嗣君即位。当时卫国有个苦役犯逃到魏国,因为医术高明,替魏国王后治好了病,受到魏王的嘉奖。卫嗣君听说后,要求用五十镒金子把他买回来,经过多次交涉,魏国仍是不给。卫嗣君便打算拿左氏城去换取。左右侍臣劝谏道:“用一个城去买回一个逃犯,这值得吗?”卫嗣君回答道:“值啊!治理国家可不能忽略小事,要不就会出大乱子。如果法度建立而得不到执行,当杀的不杀,那即使有十个左氏城,也是无用的。能使法度严明,违法必究,即使因此失去十个左氏城,也不是什么损失。”后来魏王听说这件事,感叹说:“一个国君的愿望,如果得不到满足,那恐怕会不吉利。”于是派人用车把逃犯送回卫国,却未取丝毫报偿。卫嗣君宁可失去一个城也不愿让法律得不到执行,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懂得“严”之重要性的国君了。

历史上著名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为韩昭侯变法,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因此受到韩昭侯的赏识。申不害想给他的堂兄弄个官当当,于是请求韩昭侯,却被韩昭侯当面拒绝了,申不害很不高兴。韩昭侯就对他说:“我之所以向你请教,就是想要依法治理好国家。你曾经开导我要按功劳的高低来封赏等级,现在你却有私人的请求,我是批准你的私请来破坏你创设的法度,还是推行你的法度而拒绝你的私请?我该选择哪一种意见呢?”申不害便离开了自己正式居室,另居别 处,然后诚恳地向韩昭侯请罪说:“您能坚持论功行赏,真是我企望效力的贤明君主啊!”韩昭侯不以申不害是他的功臣,就批准他的不合法度的私请,这就具备了“五德”之一的“严”的标准。

F:结语:

当战争伊始,比较对垒双方将帅的才干,实际上就是主要从“智、信、仁、勇、严”这五个方面着手。汉高祖刘邦命大将韩信讨伐魏国时,向属下咨询魏国大将柏直的情况,熟悉柏直的手下谋士分析说:“和韩信相比,柏直就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儿,他哪里会是韩信的对手呢?”可见将之“五德”,能直接影响战争的胜败。一个优秀的将帅,首先必须是“五德”俱备之士。只有“智不可乱,信不可欺,仁不可暴,勇不可惧,严不可犯”,全此五才,然后方可为大将。但除“五德”之外,孙子认为将帅还另有五种绝对不能犯有的弱点,“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使军队覆亡,将帅被杀的,必然是由于将帅性格上的这五种缺陷所导致。那么,何谓“五危”,孙子所说的这“五危”又具体包括了哪些内容?欲知答案,请看将之五危。

-

孙子兵法用兵之诡道十二法将之五德

本文发布于:2023-12-13 08:37: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4278252450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孙子兵法用兵之诡道十二法将之五德.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孙子兵法用兵之诡道十二法将之五德.pdf

标签:魏国   齐国   韩国   蜀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