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3日发(作者:黑龙潭旅游风景区)
学士学位论文
题 目 论辛弃疾词中军事意象的审美价值
学 生
指导教师
年 级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系 别 中文系
学 院
论辛弃疾词中军事意象的审美价值
摘 要:辛弃疾是我国宋代的著名词人,也是宋代文韬武略的将帅之才,他的词作以豪放之名著称于世。在他的词作品中大量的出现了代表自己渴望重返战场、奋勇杀敌的军事意象,用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恢复热情,构成中国词史上罕见的军事奇观,形成了豪放壮丽的审美境界。这种军事意象的大量出现震撼了文坛,被后世文人模仿与推崇。辛弃疾词作之中军事意象群的出现与他的不济的人生经历是密不可分的,是不受重用的一生成就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辛弃疾的军事化的词中充满了个人对沙场的神往与对自身境遇的不满,这是理想与现实碰撞之后的火花。辛弃疾的词作影响深远、意义非常,构成了壮阔的抒情世界。给我们的心灵一种十分独特的美的震撼,这是词史上其他文人所不具备的独特魅力。
关键字:辛弃疾;意象;军事意象群
1 论辛弃疾词中军事意象的审美价值
辛弃疾是宋代的伟大词人。他的《稼轩词》现存六百余首,无论从数量还是影响上来讲,他的词作品在宋代词坛上都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词作品不同于宋代以往的词作家,不像柳永的词作只一味的描写青楼歌女、描写世俗情感与繁华的都市生活,也不像李清照的词作那般单纯描写思夫之情与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而辛弃疾则是凭借这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而创作出了大量的军事意象。在他的词作之中这种军事意象群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宋代以来的词风,使词的内容得到了根本上的转变与发展,形成了一种中国词坛上罕见的军事奇观。为后世词作的发展与生命的长青做出了巨大而卓绝的贡献。
一、贯通词作,豪气万丈的军事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也就是说在词人做词的时候往往都要用自己独特的情感去解读客观世界,并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客观事物之上,最后通过自己的创作把自己的情绪展现在读者面前。而辛弃疾作为一位名副其实的将帅之才,他的词作之中大量的出现了表现自己对报效祖国的无限渴望的军事意象,这种丰富的军事意象恰恰如王国维先生所评价的那样:“我之观物,物皆我之色彩。”充分的体现了辛弃疾渴望在战场上有所成就的人生理想。辛弃疾的词作之中到处都充斥着自己想奋勇杀敌的军事意象具体表现如下:
(一)刀光剑影——辛词当中的武器意象
说到作战必备之物我们自然而然的会联想到士兵手中的武器,武器无论在现代还是古代它都是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士兵们的希望。在辛弃疾的词作品之中我们多能见到如“刀、枪、剑、戟、弓箭、吴钩”等比较明显的有关武器的意象,这些意象给读者一种如临战场的真实之感。这里我们以辛弃疾在大约五十岁,闲居带湖时曾做过的一首词为例,如《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开篇写道“醉里挑灯看剑”,“剑”这个意象中蕴藏的这种行为、气概是非常壮烈的,在这里辛弃疾的将帅形象和武器完美的结合到里一起。这是手提长剑的“将军”①
2 醉梦中的事情。同时一个“醉”字我们足以看到辛弃疾那种骨子里的男儿气概,醉也是男子的特有的一种行为。一个“梦回”又仿佛把我们从刀光剑影的梦境拉回了现实,但我们却不能完全的走出梦境,依然沉浸在其中。军营连着军营,号角声一阵又一阵;军营里,豪气干云,众部属正在射杀百里駮,分食烤牛肉;沙场上鼓乐齐鸣,军乐队正在演奏塞外歌曲。在下片之中,首先为我们展示了作战的场面:骏马的卢跑的快如飞,其声如霹雳箭离弦,胆颤心惊。这里的这个“箭”字和上片里提的“剑”字表示的意义是相同的,把一个完整的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将军形象展现在了读者的眼前。这样的英勇作战最终达到了“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结局,这将以上的九句内容全部推翻,将军手中的剑也只能闲置一旁,无人问津。感情由英姿勃发急转而下,成为一种悲从中来的无耐。这种感情的大起大落,简直让人不敢相信,然而辛弃疾不被重用的事实却是摆在眼前的现实。
在辛弃疾的词中这样的武器意象还有很多,如《木兰花慢》 “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中的“剑”。《水调歌头》“短灯檠,长剑铗,欲生苔。雕弓挂壁无用,照影落清杯。”中的“剑铗”和“弓”。《水龙吟》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中的“剑”。《满江红》“看风流杖屦,苍髯如戟。”中的“戟”,这些都是辛词中的武器意象。辛弃疾善于运用这样的武器意象来表现自己心中渴望争战沙场的雄心、壮志。他在官场之上没能亨通,但是词人那犹如将军般的灵魂却在词作品中任意驰骋,现实中的词人不能用真刀真枪在沙场上肆意杀敌,但在词中辛弃疾却是可以做到的。他这样一心只想收复祖国的大好山河,但却报国无门,于是只得每每的怀念年轻之时的好时光。
(二)完整震撼——战场上的必备品
在辛弃疾的词作之中除了有大量武器意象的出现,同时还有大量的战场上必备之物的存在,二者合一够成一个完整的战争图景,给读者的心灵震撼是不言而喻的。如“旌旗、鼙鼓、铁马、貔貅、奇兵”等。这些代表了战场上不可或缺事物的意象,在辛弃疾的词作之中也是经常出现的。
辛弃疾一生都期望着能在战场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于是辛词中大量的出现了这种代表战场的军事意象。这样的军事意象在辛弃疾的词作之中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意象是有生命的,可在战场上发挥能动作用,为国家死而后已的。如《苏武慢》“回首驱羊旧节,入蔡奇兵。”中的“奇兵”和《好事近》“红旗铁马响春水,老去此情薄。”中的“铁马”。另一类意象是无生命的,但可在战场上起到灵魂作用的。如《杏花天》“渔阳鼙鼓边风急。”中的“鼙鼓”和《鹧鸪天》“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中的“旌旗”。在这里作者把战场上的士兵和战马,以及象征军魂的战鼓、军旗与生活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不难看出辛弃疾的心一生都没有离开过自己魂牵梦绕的战场,这与他的个人经历是密不可分的。在这里我们可以对辛弃疾家族的世系作一下简要的了解。
3 据清人辛启泰编《稼轩先生年谱》引《济南辛氏谱》中记载:“始祖维叶(大理评事,由狄道迁济南)——高祖师古(儒林郎)——曾祖寂(宾州司户参军)——祖赞(朝散大夫,陇西郡开国男,毫州谯县令,知开封府,赠朝清大夫)——父文郁(赠中散大夫)”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辛弃疾的家族是世代为官的,而从小伴随辛弃疾长大的祖父辛赞官位显赫。祖父一生力图恢复,祖父的这种想与金国决一死战的雄心壮志对辛弃疾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辛弃疾继承了祖父的遗愿,但由于他的“归正人”的特殊身份,以及南宋朝廷当时主和的战略思想,辛弃疾是一定不会被重用的,这是值得我们为之惋惜的。
于是辛弃疾只能把自己渴望杀敌的梦想放在了词作之中。而辛弃疾自己直到晚年,追忆起这段水深火热的军旅生涯时仍不免为之动情,挥笔写下了这样的词作《鹧鸪天》: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騄,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这是他怀念过去的真实写照。在这里辛弃疾既有对当年自己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回忆,又有对自己现实处境的描写。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当年辛弃疾带着几十个人趁着黑夜突袭敌人,生擒叛徒张国安那种惊心动魄的危险场面。他的那种视死如归的豪情壮举,让我们不得不惊叹于这位英雄的勇气。然而现实是残忍的,作者不得不重回现实。现实中的辛弃疾已经渐渐老去,,就是这种肉体上的衰老,使他的词作又获得了无穷的活力。
(三)稼轩词中的历史英雄人物
在辛弃疾的词作之中,除了有真刀真枪的军事意象呈现在读者眼前之外,还有一种我们不可忽略的军事意象,那就是对历史上真正驰骋沙场的英雄描写与崇拜。辛弃疾将自己的行动愿望寄托其中,这是理想与现实的合并。赋予这些英雄人物无限的行动能力,让他们成为自己在理想当中的手脚,完成自己的在战场上未完成的事业,从而达到人生的另一个忘我的境界。这样带有英雄寓意的词句在辛弃疾的词作之中也屡见不鲜,如下:
《满江红》“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曾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笑晨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楼观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这首词作于公元1178年,辛弃疾由临安赴湖北转运副使途中。词的上片由溪山开始写起,描写了泛舟江上的所见所感。这样的美景给人一种如临仙境的不真实感。而下片则是说尘世,由吴楚落笔,先说历史,再说现实。辛弃疾畅游之地,乃是历史上伟大人物建功立业之地。这里的“吴楚地”指的是三国时的东吴。“英雄事,曹刘敌。”在这里说的是曹操尝与刘备论时事,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在这里辛弃疾明③
4 颂曹操和刘备,实则暗扬孙权。孙权是吴国之君,其英雄业绩只有曹操与刘备才能与之匹敌。在辛弃疾的内心深处是十分崇拜孙权这个历史人物的。不仅因为他三国时吴国的君主,更由于他以弱胜强,以少胜多,拒强敌于门外,这是作者所钦佩的。所以江行至此作者想到孙权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而当时作者所幻想的一切,已经“被西风吹尽”,名将所谓的功业也都“了无尘迹”,这是对于尘世中历史陈迹的哀悼。紧接这作者又从历史的幻想之中转入现实的反思。“楼观成人已去”其中既包含着对历史人物的追思,又带有几分对世俗事实的无可奈何。“旌旗未卷头先白”这句作者是专用来说这自己的人生遭遇的,怀着为将为帅的雄心壮志的作者还没来得急施展自己的宏图大略,头发就已经先白了。作者从自己的幻想之中重回现实,发现岁月催人老,自己想创一番丰功伟业越来越是一件力不从心的事了。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曹、刘”来寄托自己对建国立业的伟大理想。
辛弃疾的词作之中出现刘、曹、孙仲谋这几个人物的词句很多,例如:《水调歌头》中“孙刘辈能使我,不为公。”《沁园春》中“看君才未数,曹刘敌手。风骚盒受,屈宋降旗。”《永遇乐》中“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南乡子》中“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三国群雄构成了辛弃疾独特的豪放词的结构,使词作内容更富张力,给你无尽的联想。作者本人的雄心、报复也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体现了一种霸气十足威风八面的男子气概。使人望之生畏,一种想建功立业的渴望也萦绕其间,挥之不去。
辛弃疾词中关于三国人物的另一个重要的军事意象是我们不能不提及的,那就是“诸葛亮”这个意象。在三国里诸葛亮是一个很聪明的人物。他“长于巧思”,是一个身藏不露的贤相。他是三国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英雄人物,他不仅有过人的才干,还无私的把自己的精力和才能献给了整个蜀汉事业。辛弃疾对宋朝恢复的激情就仿佛诸葛亮对蜀汉事业的情感。在辛弃疾的作品之中“诸葛”这个意象也是经常出现的,例如:《满江红》中“笳鼓归来,举鞭问、何如诸葛。”《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中“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革相如檄。”《贺新郎》中“晚岁凄其无诸葛,唯有黄花入手。”这些词作之中作者都在有意无意的把自己和诸葛亮进行联系和对照。在作者的心中他期待自己能成为一名贤相,在国家生死存亡做出自己充满睿智的贡献。然而作者的一生不是真正达到完美的一生,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闲居之中渡过,人生价值没能得到实现,内心总是处在理想中的境界。如《贺新郎》中“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这句是公元1188年冬寄给陈亮之的词中的句子表面看来是赞许陈亮之品行高尚的词,但就其深刻的内在蕴意,是为普天之下千千万万的如自己和陈亮之这样的文韬武略的有德之人而鸣不平。其中“卧龙诸葛”的意象,又双重的隐喻意义,其一,是企希着“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君臣之遇,潜藏着为知遇之君“鞠躬尽瘁,死而
5 后已”的政治理想;其二,则是取其隐居隆中的高蹈风度。诸葛亮之所以可贵,是因为他有许多优秀的品质。他爱护人民,罗贯中甚至写他死后也显灵保护人民。他有远大的政治报复,他有坚毅不拔的决心,他有着宽广的胸襟,有着对事业的鞠躬尽瘁的执着精神,这正是辛弃疾一生所不断追求的。
辛弃疾在滁州为官时,为当地的百姓减免赋税,让百姓们休养生息。他初到滁州时那里萧条冷落,待到他走时此地已有了较大的改善。此外,他还在平茶商军之事上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有名的飞虎军就是那时辛弃疾为了保护一方平安所建立的。辛弃疾为政时处事果断,有谋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也是一位受人民爱戴的“诸葛”之才。只是由于他的“归正人”的特殊身份,以及立志恢复又处处碰壁的人生境遇,促使他争战沙场的理想只能在现实之中化为乌有。这是辛弃疾作为宋代词坛上的文豪的一种无限悲哀。
④二、稼轩军事词的独特地位
(一)稼轩军事词的独特地位的成因
王国维评价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稼轩之词豪就豪在他其中运用了大量的军事意象,组成了一种前所未见的军事意象群。辛弃疾的词在某种程度上是继承和发扬苏东坡的词作,但就词作之中豪放的军事意象而言,苏东坡就不及辛稼轩那般又杀伐决断了。这因为辛弃疾其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人,他是战场上真正的将军。首先辛弃5疾是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家,其次他才是一位文学家○。如果他没有经历沙场血战,如果他没有六年仕途之中的政治受抑,他是写不出这种充满雄心与霸气的军事词章。恰恰是因为他不得重用背后的意义,才将他的理想与抱负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词作当中。辛弃疾的词作读后使人为之振奋,仿佛有千军万马跃然纸上,这就是辛弃疾词背后真正的艺术魅力。 他的英雄气质是由内而外的。词中的军事意象是和作者的性灵相契合的,这也是辛弃疾将词中军事意象发挥到了极致的重要原因所在。我们在辛弃疾的词中时常可以看到奔放、豪迈的意象,如《念奴娇》中“一点凄凉千古意,独倚西风寥廓。”《水调歌头》中“我志在寥廓,畴昔梦登天。”这里的“寥廓”即是“寥阔”指的是宇宙太空。在这里作者追求一种超越自我、超越天地之界、如梦似幻的理想境界。在这种境界里人是渺小的,而世界是无限大的。
(二)稼轩词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这种超越的人生境界影响了当时或者其后的文人。文坛上相继出现了一大批辛派词人,如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他们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讲,起到了推进军事词作在文坛上的发展,但由于他们只学到了辛词的外在,而没有学到其内涵,他们的作品是不太禁得起推
6 敲的。辛弃疾的词不但影响了古代文人,也影响了当代的文人。如我国的开国元勋毛泽东。毛泽东也是像辛弃疾那样驭才华与武功于一身的将帅之才,在他的词作之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辛弃疾词作的影子。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中的“弯弓”是对辛词中军事意象的解读与发扬。再如他的《沁园春·长沙》“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的“寥廓”是新时代人类对宇宙的感悟。我们由此可见辛弃疾的词作在文坛上的重要地位,是古往今来无论是谁都不可撼动的。他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影响是深远的。
姜夔在《永遇乐》中赞许辛弃疾是“身前诸葛,来游此地。”杨炎正在《满江红》中肯定辛弃疾为“只应是,明主梦中弼。”等等。这些人无不都是被辛弃疾的人格所折服,拜倒在这位昔日将军的营帐之下,被辛弃疾词作之中大量的军事意象所震撼。辛弃疾的词中又豪气万丈、摄人心魄的军事化意象,这种意象打破了宋词之中原有的单调的抒情意象。其后宋代乃至宋代以后的文坛上的文人墨客都开始纷纷模仿辛弃疾的词作风格。构成了辛派词人这一群体,对后世的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还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三)稼轩词中独特的审美因素
辛弃疾那种寓军事意象于词作之中的写法本身就是美丽的,我们仿佛从他的词作当中看到了一个率性、俊美的将军跃然纸上,这事在其他词人的笔下不可能呈现出来的英雄美。辛弃疾的一生都怀有一种“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的英雄气概,发誓要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一生都致力于恢复事业,但由于佞臣当道,一生都在主战的他到死也没被重用。辛弃疾又怎能就此甘心呢?“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正是有这种气魄一直鼓舞着他,继续在自己的词作之中驰骋疆场。于是在闲居的他也要“笔作剑锋长。”(《水调歌头》)用自己的笔去实现自己的理想,用自己的笔为剑刺入敌人的心脏。这就是辛弃疾将军式的军事意象的独特魅力,也正是这种独特的美吸引着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我们应当感谢辛弃疾那不遂人意的一生,正因为有了他的不平世事,我们才有了今天这颗在文坛之上历久弥新的长青之树,也才有了中国词坛之上独具匠心、出奇俊美的军事意象。
7 注释:
① 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第67页。
②[清]辛启泰:《稼轩集钞存》首卷,嘉庆十六年辛氏本。
③ 晋 陈寿著、 宋 裴松之注:《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中华书局出版,1982年7月第二版,第32页。
④ 韩经太:《宋代诗歌史论》吉林出版社 ,1995年12月第一版,第327页。
⑤ 韦武:《稼轩豪放词军事意象初探》 白色学院学报,2006年第二期。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
[2]韩经太:《宋代诗歌史论》 吉林出版社, 1995年12月第一版。
[3]巩本栋:《辛弃疾评传》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12月第一版。
[4]张涤云:《中国诗歌通论》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
[5]肖驰 :《中国诗歌美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年11月第一版。
8 BY XIN QIJI WORD IN MILITARY IMAGE
ESTHETIC VALUE
Abstract: Xin Qiji is our country Song Dynasty's renowned excellent poet, is also the
Song Dynasty skill in fine arts and in military arts talent of generals, his word does by the
bold name is celebrated worldwide. The massive appearances have reprented themlves in
his word work to long for returns to the battlefield, to kill the enemy the military image
courageously, with express the restoration enthusiasm which one have unrecognized talent,
constitutes in the Chine word history the rare military marvelous sight, has formed the bold
grand esthetic boundary. This kind of military image appeared massively has shocked the
literary arena, by later generation writer imitation and esteem. In the Xin Qiji word makes the
military image group appearance with his bad life experiences is inparable, not production
he who entrusted with heavy responsibility in the literary arena status. In Xin Qiji's
militarization's word has filled a person to sandy plain being charmed with to own
circumstances disaffection, after this is the ideal and the reality collision's spark. Xin Qiji's
word makes the influence to be profound, the significance was unusual, constitutes grandly
expresd feelings the world. For ours mind one kind of very unique US's shocking, this is the
unique charm which in the word history other writers do not have.
Key Words: Xin Qiji; Image; Military image group
9
本文发布于:2023-12-13 08:24: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4270992450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论辛弃疾词中军事意象的审美价值.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论辛弃疾词中军事意象的审美价值.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