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3日发(作者:飞翔的近义词)
龙源期刊网
安徽六十年代的“责任田”与七十年代的“大包干”
作者:陈者香
来源:《百年潮》2010年第12期
安徽曾先后发生过两次农村改革:一次是以曾希圣为首的省委所试行的“责任田”;一次是以万里为首的省委实行的农业“大包干”。后一次改革,作为一个信号,迎来了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改革,并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前一次改革,同样是一次伟大创举,其历史地位和作用也应当进一步加以认识。我在那段时间(1960年至1963年),在安徽省委农村工作部工作,亲自参加过农业合作化运动,办过集体农庄,试办过高级社,参与过试行“责任田”。曾受组织上调遣,去宿县反“五风”,因此对“责任田”产生的过程及随后的推行和改正情况有所了解。
安徽人民一次改革创新的试验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安徽省委为了调动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应对严重困难局面,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农业体制改革试验——试行“责任田”。这项改革措施,为以后在全国全面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下了思想基础,创造了条件。
1953年春夏之交,我被调至安徽省委农工部、去凤阳县长淮卫镇试办安徽省第一个苏联式的“淮光集体农庄”,其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完全按照苏联集体农庄模式操作,所办淮光农庄的党团、行政、财务、物资、劳动、分配等工作全由派驻农庄的干部分工包揽。后来,因1954年淮河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农庄由于大部分土地处在淮河岸边而被淹没,加上中央精神要改变合作化方法,集体农庄被迫停办。1955年春,我又奉命到肥西县烟墩乡试办安徽省第一个高级农业合作社(即社员的土地、耕畜、农具全部折价入社不分红),可是试点还未结束,就中途也停止了,原因是1955年夏的《关于农业合作化的报告》,批判了邓子恢右倾机会主义思想,要加快合作化的速度,全省1956年底即办成了高级社1.28万个,入社农户占80%,原定15年完成的农业合作化,仅用4年就完成了。这种急躁冒进“穷过渡”的办社做法,导致一些地方出现突击杀猪、砍树、卖耕牛的恶果,造成1956年安徽省粮食产量比1955年减产48.82亿斤。1958年,提出了“大跃进”、大搞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掀起大办钢铁、大办人民公社、吃大食堂,刮起了“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生产瞎指挥风、干部特殊化风(简称“五风”),严重地破坏了农村生产力;1959年,全国开展了“反右倾”斗争,导致了高指标、高估产、高征购,安徽省1959年粮食总产量实际是140.2亿斤,却估产360亿斤,征购70亿斤,占总产一半;1960年全省粮食又减至134.8亿斤,扣除征购、种子等,社员口粮严重
本文发布于:2023-12-13 07:20: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42320624495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安徽六十年代的“责任田”与七十年代的“大包干”.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安徽六十年代的“责任田”与七十年代的“大包干”.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