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2日发(作者:班直)
王轩:近代语境中的传统话语表述者
晋阳学刊2004年第5期?晋文化研讨?
王轩:近代语境中的传统话语表述者
周山仁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清史研究所,北京100026)
摘要:考察近代话语变迁,学者的目光往往重在精英人物,以精英的思想替代大众的话语,使本来就缺少话语
权力和能力的大众被排挤出视野之外.其实民间社会中下层士子的存在,使民间和精英有互相沟通的可能.王轩一
生,除八年任京官外,大部分时间是在民间度过.就现存遗着而言,大部分是为民间所作的行状,墓志铭.分析话语表
述,尽力重构当时的民间社会,可以真正理解中国的社会底层在近代化话语权势下所表现出的不屑,熟视无睹或者是
反抗直至被迫认同的路径.
关键词:话语诠释;私人话语;传统语境与近代语境
中图分类号:H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l000—2987(2004)05—0017-05
中国近代语境的最初构成,应从鸦片战争中和
以后的两部着作《海国图志》,《瀛寰志略》开始①.
一
般地讲,中国近代语境的变迁,肇始于重大的历史
事件②.探讨魏源,徐继畲转变的原因,将之归于各人
的自由意志,毋宁归于环境与学术准备③.魏源因其
身份,地位和学术倾向,在思想史上的影响要远远超
过徐氏.但从话语描述的深度和客观而言,《瀛环志
略》似乎更胜一筹,虽然它们的表述方式仍不得不
采用传统的修辞④.
有意思的是当时同乡学人对徐氏着作的阅读和 评价.时任户部尚书,军机大臣,一向以提拔后倩,奖
掖同乡为己任的祁寓藻似乎对徐并不看中,这可能
是因为学派的不同,徐继畲更倾向王学,而祁寓藻更
以朴学自命.时为山西学术之翘楚张穆评价是书
"考据之精,文词之美,允为海国破荒之作"【1].但张
穆似乎又感觉到《志略》话语的突兀和"异类",警
告徐继畲注意时论的抨击.两人均没有从话语的内
核引申出评判或诠释,张穆的评价以考据和文学作
标准,不知是不是有意的误读.总之,近代语境的构
成之初,其阅读和诠释往往被纳人传统的话语之中.
考察近代话语变迁,学者的目光往往重在精英
人物,若龚魏,曾李左,康梁,孙黄章身上,以精英的
思想替代大众的话语,使本来就缺少话语权力和能
力的大众被排挤出视野之外.学者解释说,因为大众
没有话语能力,文本缺失,失去考察的依据.其实民
间社会中下层士子的存在,使民间和精英有互相沟
通的可能.
王轩(1823—1887)字霞举,号青田,少志亭林之
收稿日期:2003一l2一O8
作者简介:周山仁(1973一)男,山西山阴人,山西大学历史与旅游学院教师,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道光二十二年《海国图志》就已出版,道光二十三年徐继畲才在福建任上收集资料,道光二十八年《瀛寰志略》刊刻.当然此
时的"世界史地"着作不仅仅局限魏徐二位,如梁廷楠《海国四说》便是,但是,梁着影响力远远小于以上二者.
②话语是思想的具体表述,但是话语更侧重于传播,反馈,交流,话语更容易形成"话语场",而不仅仅是思想的曲高和寡.有关
话语的形而上思考见索绪尔《语言学》,福柯《知识考古学》等等.杨念群的《儒学的地域化》较早运用了这一思路. ③很难探讨近代学人或一般意义上的"人"的思想开放或封闭的原因.因为某种曲高和寡的思想的提出,往往具有偶发性,提出
者是孤独的.但我似乎更倾向于之前的学术准备与环境,甚至有一些自由选择的味道.龚魏服膺常州学派,徐润第,松龛主新
建,在个人主观能力的发挥方面即"是否敢任事"和胸襟方面比朱学更胜.
④话语的修辞,表达方式比内容更难改变."文学革命"其实更重视的是写作的形式.因为革命的内容早在世纪初就大行其道
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是徐氏对华盛顿的赞美.而魏源的对夷战术更象是"纵横家书",不切实际.
17?
周山仁:王轩:近代语境中的传统话语表述者
学,故以顾斋为号.曾一度任兵部主事,于京师和当
时名流如何秋涛,卞宝第等诗酒唱和.曾师从张石
州,为祁寓藻推为张穆之后三晋第一学人.但王轩一
生,除八年任京官外,大部分时间在民间度过.就现
存遗着而言,除诗词等个人化很强的话语外,大部分
是为民间所作的行状,墓志铭[21.
学者讨论中国近代化,多以近代广州,江浙,两
湖为代表.而中国近代化的脉络,也因此由这些叙述
范式掌控.其实对滞后省份作近代化审视,分析历史
当事人的话语表述,尽力重构当时的民间社会,可以
真正理解中国的社会底层在近代化话语权势下所表
现出的不屑,熟视无睹或者是反抗直至被迫认同的
路径.
山西因地理闭塞,沿海省份士子所亲身感受的
对"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恐慌和焦虑对山西士子来
说,在很长时间内并不起作用.甚至到光绪二十九 年,地处山西省会太原的举人刘大鹏为应本年河南
礼闱(因庚子之乱京师破败不得不移闱河南),才不
得不购买时务诸书,而此前,他对新学无任何认识,
而且一直认为,科考以书法为第一[31.刘大鹏生活的
时代较王轩为晚,当他在1884年中举人时,王轩正
在主持山西志局和令德堂.刘大鹏三次会试失败,终
生处在民间,无缘起到沟通上层精英与下层民间的
作用.但王轩有在京师的生活阅历,当时洋务方兴未
艾,作为张穆之后三晋朴学第一人,自然不可能熟视
无睹.但如果我们解读王轩着作,就会惊诧于王轩在
这一时期的话语焦虑——话语的中心集中于个人生
活感受而近代化的压力似乎没有在话语中出现.王
轩思想比较保守,这从他师从倭仁,祁寓藻,代倭仁
拟草的奏折的话语中可以看出[41.将王轩的保守归于
学术,是一种较省事的办法,但解读当事人的话语,
审视当时社会结构,似乎更重要.
一
,王轩时代士子的家世和出身
王轩籍贯为山西洪洞县人,祖居洪洞南垣曲亭镇
薄村.洪洞为历史上山西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故
而科举繁盛,士子众多[51.其地因自然,水利条件优越
故为山西着名的产粮基地.就曲亭镇一地,就有诸多
泉水资源,就晚清以来利用,现存的泉水资源有:
师村堡子沟:2公升/秒(此为现在记录,晚清
时泉水可能更大)
双泉:在师村东,出水不易,灌田地量20余亩
连子泉:灌北张等三村地亩
18? 洪安涧河:流域面积238平方公里,灌溉2.05
万亩
曲亭河:河宽35米,流域面积197平方公里
水利灌溉为斯地农业之命脉,"或奥稽村北连
子渠,五泉溢涌湛然,清碧可鉴毛发.浚之,导之,排
之,注之稼,可岁再登.穑可亩数斛,洵称沃壤."道
光十三年,王轩11岁时,次年将成为他业师的邑庠
廪生张恢为解决水权纠纷,撰写《连子渠册》网.
当然,我们对渠册所载话语中的具体细节和术
语并不感兴趣.我们感兴趣的是士子在民间话语场
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册的编者张恢,参定李敖,绘图
王葆光均是邑庠廪生.士子撰写民间文书,基本上都
采用精英话语.如渠册的序言,一开始张氏大谈文章
六敝,"而每撰述辄以六敝为炯戒",行文充溢士子
的从容和自负,"祛此六敝,始可信今传古"【7】.这表
明,在整个社会的话语分层中,精英的话语书写是民
间话语获得权威和合法性的必要条件.当然,大众的
话语和书写能力的缺乏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再一个令我们感兴趣的是士子在民间社会活动
中所处的地位,作用.话语并不意味着行为实际,但
是,话语的表述内容,可以显现士子的行为.士子的
地位和作用可能并不象传统所认为的那么高.如水
权中的重要一项即对违背用水原则的行为罚款,但
罚款的合法性必须"请县钤印,俾司渠者便于遵
行."由此看来,县层政权在民间社会中的作用亦是
不可小觑.当然,民间社会有它自己的结构和行为准
则.具体到连子渠水权结构,它由公举的三位渠长,
三位渠司构成.另外它又通过祭水神来获得权威和
认同,通过颁胙来象征权力和记念.我们通过渠册中 的案件来分析士子的作用.
顺治二年三月,沃阳渠土豪左承诏(记)填渠夺
水,本渠生员程四哲控于县.
嘉庆十三年六月,沃阳渠贡生左永和霸开渠道,
武生郑清元控于县.
嘉庆二十四年六月,沃阳渠吕淦(金),廪生杨
景龙开渠,渠长,生员李永念控于县.
道光元年六月初二,范村杨黑蛋,杨胜令,左四
娃开斗,渠长,监生张国祥被殴.
名列功德簿上,为连子渠作出贡献者如:
庠生程四哲,庠生郑州钦,顺治二年渠长郑国
命,杨天佑控左承诏.顺治十年渠长程登进,修渠册.
郑师赐,郑师级等十位布衣皆在顺治年间有功德.李
晋阳学刊2004年第5期?晋文化研讨?
应能,庠生李萼顺康间渠长.太原生李谕庆,郑永寿,
李克贤,乾隆三十八年渠长,修渠册.李令闻,捐职千
总,乾隆五十年渠长,修渠册.郑清元武庠生,嘉庆十
三年控张仰元.李永念太原生,嘉庆二十四年渠长,控
左明等开渠.张国祥太原生,道光元年渠长,被殴.道
光十三年渠长为太学生张怀,布衣范有芳,李廷令.
功德簿上共有26人,有功名者8人.而且,每年
选出的三位渠长中,往往有一位是有功名的士子,从
水案的争执中可以看出,士子的功能又体现在在编
人员诉讼话语中.如此高比例的士子在民间话语场
中的出现,意味着民间经济结构中的生产资料如土
地,水资源等和士子的关系.士子(尤其是下层)和
一
般白丁的谋生方式同构,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 耕读生活.王轩在他的诗歌中屡有悯农之作,如《四
月十八日大风作》等【8】.但耕读在晋南士子中(尤其
是上层)并不完全,因为华北农业到晚清时潜力已
挖掘殆尽.虽然土地资料不甚完备,但频繁发生的水
案可能证实山西某些农业发达的地区确实也存在着
"内卷化"的现象.这种"内卷化"导致农村的贫穷
化,一部分农业人口弃农经商,而士子的来源和命运
亦发生改变.
下面是从《顾斋遗集》和《曲亭镇志》中辑出的
嘉道以后本地士子的家族系:
师村范氏:范宏嗣(精理学,不仕进)——范芸
茂(篱辛全理学)——范部鼎(清初着名学者,修
《洪洞县志》)
薄村王氏:王轩家族先以经商致富王楷苏(乾
隆举人)——王保中(县学生)——王轩(进士着名
学者)
因为洪洞地近运城,世为盐商者比比皆是.因为
广大农村的凋敝,一般家庭无法满足支持科举教育
所需的费用.到1920年,太原刘大鹏子举于乡试,
"费七十金中举,一切浮费又须八,九十金".而这仅
是乡试费用,考虑到私塾教育,会试等费用则更高.
即使考虑到近代物价的膨胀因素,整个晚清时期,一
般家庭确实难以承受如此大的经济压力【9】.如韩云
岩,因父早逝,"君时已从塾师学举子文,文且可观,
诚不忍母氏手龟足茧而己坐食为书生也,发愤从
贾"㈣.王轩也因父早逝,肆志攻读,幸有兄长多方维
持,但也是"餐独四人,三世相依,食无主馈,几不可
为家"【I1】.范有山家世以理学传家,"少失恃,读书强
记,贫乏不能自给,怅然弃去,客淮北数十年"做会 计职业.到2O世纪初时,刘大鹏已感叹"当此之时,
竞尚财利,凡聪慧子弟兵,均弃读书而为商贾"①.在
1903年刘氏父子赴汴会试时,本县县令,好友,东
家,各商行均出馈赠,计有银两36两之多.可见民间
对科举人仕者仍抱有很大尊重.其实在废除科举之
前,整个山西的科举士子结构,并没有发生巨大的改
变,王轩时代的社会和刘大鹏所在的世纪之交,无多
大区别.从以上摘出的系谱可以看出,这些士子家族
的知识话语绵延,依靠家庭的经济情况来支持.我们
不否认家学绵延的庭训作用,但如果没有经济支持,
也只能偏居一隅,如王轩好友李勉亭的命运了这
些士子家族的传承沿着一条线路运行:士子——商
人——士子.这也可以解释近代中国商人无法象西
方国家的那样,自为自足,发展出资本主义.中国的
士子——商人——小农结构往往常重合,商人和小
农只是士子不得已的行为,只要有可能,他就要进人
士层.如王轩家曾业商,但是他对财富的看法比较保
守③.
二,学术与生活
学者个人的学术倾向,规定了学者的话语兴趣
和话语指向④.梁启超将清代学术机智地称为"时代
思潮",所谓"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
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
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梁
的话语表述向来充满热情和鼓动,所谓"新文体"
者,故对他的解读要分外小心.梁的学术史最大的长
处就是,使学术由纯粹的少功利的思想领域导向行
为领域,使纯学术的表述带有政治史的功利色彩⑤.
①见《刘大鹏日记》第118页.我现在无法判断刘说此话的具体深度:是他对当时 整个科举士子结构的变迁作出的整体概况呢,
还是一种对当时从商风气的反感.
(见《顾斋遗集》卷下第66页.李少时家饶,但李不理家产,故家道中落,失意而死.
(同上卷下第25页.王轩的经济思想:认可国家管制经济;均贫富思想;不认为有财神;财神只是用来吓唬百姓,不可非分取富
贵;但他承认商业的流通作用.
④杨念群对此有相当的阐述,见《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中的有关论述.
(朱维铮认为类似表述,太炎先生和申叔先生更早就表达过.见朱先生导读的《清代学术概论》.
19?
周山仁:王轩:近代语境中的传统话语表述者
这种宏大叙事,作为社会史,经济史等专门史的叙事
背景,或强差人意.但这种过分强调整体化,同一性
的叙事方式,可能掩盖了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忽视
了历史的"断裂","分割"①.
王轩一生的学术旨趣与晚清的学术流变,恰没
有一种彼动我动的互动模式,甚至在"千年未有之
变局"下,王轩仍用传统话语来构建已经悄然变迁
的社会.王轩等为代表的所谓"顽固"士子,正是宏
观历史的"碎片"和"分层".
山西在明清以来,因为地理,经济等原因,不属
于文化昌盛之地.虽然龚自珍在议论移民西北时有
"山西号称海内最富"之语,但这种说法大概只限于
晋中票号商人【.而其他地方,如晋北,向来贫瘠.
1836年.张集馨知朔平府,"郡本荒陬,又遭积歉,凄
凉枯槁,十室九空."而此地"文风纰漏,绝无师承,
合郡并无书院,士子欲读书而无学校"【. 清初学术风尚转移,太原祖籍的阎若璩是为生
力军,梁启超以阎若璩,胡渭在思想史上的影响仅次
顾,戴.而顾炎武亦曾游历山西,与傅山相友善.但考
据学在山西并未盛行,原因之一是,阎氏五世祖即在
淮安经营盐业,虽然阎若璩在康熙元年改归太原故
籍,为廪膳生,但在山西居留时间不长,故对山西学
术影响不大.乾隆时,山西安邑宋半塘父子才开始传
潜邱之学【.查民国出版的《山西献征》所列举的士
子名录,理学和帖括仍最流行.王轩六岁入学,先后
师从薄舒堂,韩华轩,张恢读书,一直习举子业.直到
道光二十三年,许莲溪主讲玉峰书院时,王轩与同学
商抑之,张铁生才开始习小学,所谓"同肄说文业,
始习六书古韵,从张伯翘问九章术,授以开平方法,
始习天算历数"【.张伯翘在当时有山右三张之名
(即阳城张晋,平定张穆石州,曲沃张伯翘).之后道
光二十六年王轩从张石州学习地志,直到道光三十
年时石州去世.王轩在怀张石州先生诗时,咏到"千
秋有业终传后,一岁多丧奈损真",俨然以考据学传
人自许.另外,认同考据学的一个重要行为是祭祀亭
林生日.王轩在京师呆了不足十年,共五祭顾祠.在
解读王轩着作时,我们惊诧于他在那个时代的超然,
将此一方面归于环境的保守,应该是毫无疑义的,但
另一方面追寻考据学话语的保守性也是必要的.考
据学工具理性充溢而价值理性不足,所以考据话语
很难突破文本而走向社会实践,有清一朝,考据学缺
乏思想大师(戴震也许是一个例外).这从王轩的整
个话语陈述的内向性中可以看出来.洪洞有尉餐霞
者.终身攻举业而身受其毒,甫一成进士而卒.王轩
并没有从制度的高度批判科举,而以尉氏"有志于 古而困于帖括","余独悲君之志不止此而止此
也".以不习古学而遗憾.王轩的科举思想从他替倭
仁起草的上书中可以看出,他提到取士应以"清真
雅正为宗",仍是考据学话语的外延【.同样,王轩亦
以同邑二杨先生"仅以制举文见,而他不获自表,亦
足悲已"而发出感慨.王轩的考据学话语倾向,限制
了他对整个社会的批判性话语的生成.但王轩并不
缺少个人情绪的表达,这种表达往往以焦虑的形式
出现.而问题在于,他焦虑的话语指向,仍在传统的
范畴之内.
研究客体的生活史,心灵史,尽力地恢复客体当
时的话语场,对于我们尽可能地恢复当时的历史有
不可替代的作用②.王轩的许多文本,如书序,寿序,
游记,传,行状,墓志铭,墓表等,虽然常有夫子自道
之慨,但大量的心灵阐述,是从诗歌发来.王轩从道
光十四年开始作诗,一直坚持到同治八年为止.校刊
行世者有《耨经楼诗集初稿》,《耨经楼诗集续稿》
等.王轩在自己的诗录自序中说"十年积悔,老大徒
伤,重以生死契阔,忧患乱离之余,忽忽遂已无闻,怅
触旧学,茫然几莫举其名.奚以是鸡肋为哉!"又说
"迹生平身遭足历之境与夫耳接目及之端,以当古
人着书之资."此时王轩的自我认同为经师,颇以诗
词为小道,所谓"学诗既非素志".但是,王轩并不否
认小道所寄托的情感.正是这种小道,为我们重建生
活史提供了可能.
杨篇评价王轩诗,认为"诗宗韩孟,怵目剀心,
穷极要眇而出以传逸,最严格律"【堋.韩孟并称似乎
不当,孟为唐初山水诗人,绝大部分时间在隐居和旅
游中度过.其诗清旷冲淡,无雕琢藻绘的痕迹,诗作 大多寄情山水.而韩愈诗以气势宏伟取胜,有壮丽瑰
奇之美,而且韩愈一生仕宦,热衷人世,与孟氏截然
①这里借用福柯思想中的常用词.福柯反对整体性的历史,强调偶然与分层.见福柯着《历史考古学》,三联书店1998年版.
②年鉴学派费弗尔曾提到用集体心理分析,作精神状态史研究.王轩的心灵史分析,虽从个人抽出,但带有同一结构士子的普遍
性.见《现代西方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0?
晋阳学刊2004年第5期?晋文化研讨?
不同㈣.其实杨篙的评价正好概括王轩等这一层次
士子的焦虑:徜徉于民间与庙堂,科举与不第,饥寒
与生存,生与死之间.话语充盈个人色彩,而对国家
的焦虑没有太多体现.
王轩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在民间度过,因为内陆
社会结构的守旧性,王轩的诗歌话语充溢着古典的
和山林的色彩.道光二十四年王轩游九箕山有诗,二
十五年游翼城县有诗,二十六年游襄陵,河东,中条
山,韩信岭,石岭关,秀容,代州等地有诗,二十七年
往山东有诗——直至咸丰七年入都后,诗作才渐少,
到同治八年后诗不再作.其实我们没必要过多地纠
缠诗歌的形式而应该着重他的内容,诗的内容可以
分为几个中心:
一
,山水诗少寄托而有情趣,多为少年时所作.
二,咏史诗多感慨,有考据,但以古喻今之作不
多.
三,感愤诗应是王诗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在这类 诗中,王轩表达了他的焦虑和紧张.道光二十七年,
王会试不第有《起云台行》作.诗中王以李靖行雨事
为意象,表达他踌躇满志,兼济天下的信心和抱负,
又有落第后的失意,所谓"安得借公行雨来,翻倒银
瓶空满水".但在另一首诗《书梦》中,王轩以蚕茧
自喻"默默伤春蚕,为丝终自缚".此时王轩长子赓
之早夭,因感叹d,JL"生常困饥寒,死亦尤菜色",情
绪异常低落.
四,悯农诗是传统诗歌经常表达的内容.在小农
经济条件下,士子的经济基础和话语场仍在农村,因
而士子的道德话语经常以悯农的方式表现出来.如
王轩诗歌中的《野田黄雀行》,《夜雨》,《四月十八
日大风作》等等.在其他诗中,王轩也表露出对乡村
或出世的倚恋,如"人间婚宦不入梦","城市在心
不可住","结茅何日同皈依"等语.
总之,因为晚清山西地处内陆,西方资本主义对
传统话语场的震荡并不明显,加之小农经济基础的
存在,这一切为士子的田园生活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的可能性.加之个人的仕途坎坷和家事不幸,王轩的
生活史充盈着过多的传统话语,现代的东西不多.
小结
学术话语与政治取向,大环境与小环境,话语交
流与传统力量应该是我们关注近代化后发区域的观
察视角.因为传统士大夫的话语习惯或者是生活环
境的局限,他们的话语表达往往是收敛的,非个人化
的,只有诗词才是他们发泄感情的渠道.阅读诗词,
从中找出他们的感受,重建生活史,才能作到对当时
社会的真正理解.我们的历史写作往往喜欢用宏观
话语概括"时代精神",忽略对区域的差异性的认 识,认同大环境对区域的压迫,而忽略小环境的反抗
与顽固.考虑一个区域的变迁,学术话语应该是诱因
之一,但环境的作用不可小觑.王轩的传统自然与他
的生存环境——小农经济有很大关系.总之,当沿海
主要省份的学者开始转换话语形式时,地处内陆的
山西,话语表达仍然保持传统,尤其是以考据学派的
王轩为代表.山西的近代化就在这种话语环境中潜
行.
【责任编辑乔林晓】
参考文献:
[1]德雷克.徐继畲极其瀛寰志略[H].北京:文津出版社,1990.2.
[2]王轩.顾斋文集[A].山西文献委员会.山右丛书初编[C].太
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3][9]刘大鹏.退想斋日记[H].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0.40.118.
[4][8][10][11][16][17][18]王轩.顾斋遗集:卷下[H].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5][6][7]洪洞县志[Z].
[1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H].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1.
[13]龚自珍.西北置行省议[A].龚定庵全集类编[H].北京:中华
书局,1937.
[14]张集馨.道成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22-31.
[15]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H].北京:中华书局,1983.6-13.
[19]马茂元,赵昌平.唐诗三百首新编[H].长沙:岳麓书社,
1992.
21?
本文发布于:2023-12-12 22:50: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3926162445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王轩:近代语境中的传统话语表述者.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王轩:近代语境中的传统话语表述者.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