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帝君孝文

更新时间:2023-12-12 20:37:47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12日发(作者:湿咸西游记)

-

文昌帝君孝文

文昌孝经学习参考资料

[育子章第一]

就像生物萌芽,就必须栽育;要让其茁壮成长,就必须培育;

[1]子女长大后,还要为他们建筑庭堂,植立根基。母亲勤劳,不过是希望子女能够顺利成长;

[2]父亲有所创造,无非是希望子女能够传承于后。

[3]父母养育子女,不厌其苦。父母怜惜挂念子女,没有放下之时。既使身体暂木时分离,父母的心也永远不会远离子女。

【注】母活一百岁,常忧八十儿, 父母恩同等,德育配天地。

即使是如帝王般尊贵,如圣贤般聪明,如公卿般显赫,又或者如平民般贫贱,如未开化之人般愚钝,其爱子女之心,无不如此。不管是困厄还是显达,不管是愁苦还是喜乐,不管是活着的还是已经去世的,也不管是在人世还是在阴间,父母的心也都如此。天地初开,从古至今,普天遍地,爱子女之心真切连绵,作父母的无不如此。【如同上天覆盖万物,如同大地承载万物,温和慈爱流盈,充满天地之间。再大的慈悲,也比不过父母爱子之心。】

于是说偈道:万般劳累都有停止的时候,只有【养育】子女的辛劳没有尽头。怀孕【生育】,忍受苦痛,从不厌烦。训导告诫,循序渐进,不怕索求。【培养】子女智慧聪明不是容易的事情,父母终日爱护从来没有犹豫过。子女都是父母自身养育的,父母人老后心里仍在为子女【操心筹划】。

又说偈道:一片真诚结成慈爱心,完全没有半点矫饰虚伪。慈爱中养育子女聪慧成长,生生不已没有尽头。

灵慈神咒:佛菩萨的菩提心,大罗会上的陀罗尼,一切救苦救难的菩萨,都不会超越我父母的爱心。圣明仁慈的君主,救济生灵,不忍心一个生物不能生长,这都不如父母的爱子之心,父母的爱子之心,没有不出于至诚之心的。就是推究极为仁慈惠爱的人,谁也不能够超越父母二人的爱心。

【评析]育子,即生养子女。本章从天地生养万物说起,以阐明万物有赖于天地的滋养,子女有赖于父母的孕育,以此省示世人应当【知道感恩尽孝】。

【体恤章二】

着重论述了父母生育子女的【辛苦】,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守护】,以及父母对子女各项事情的费心【筹划】。无论贫富贵贱,父母爱护子女的【真切情感】都是一样的。世间万般情爱皆无法与父母对子女的【至诚亲情】相媲美

【一】真君说:前章所言,不只是讲养育子女,还有【父母细微周到地体谅子女的心思】。凡是作为子女的,【应当以父母体谅自己的心情来体谅父母。】体察我的身体,【骨是秉受自父母的精血而化生,肉是秉承自父母的精血而生成】。即使是一块皮肤,一根毛发,如果有所毁伤,父母心中都会隐隐作痛,那么子女又如何能够心安呢?心是身体的主宰,主宰天地的太和之气蕴藏其中。人身是父亲精血所化生,母亲精血所孕育的。子女一旦有不孝的行为,就失去了禀自父母的本性。

【注】身有伤,贻亲忧。换位思考,体谅父母,身所从来,孝养父母之心。

【二】服侍就寝,早晨及时问安,冬天温被,夏日扇凉,时刻恭敬服侍。每做一件事,都要想着慰藉父母;每说一句话,都要想着告知父母。入则侍奉父母,父母的欢乐我来顺承分享,父母的忧愁由我来化解;外出必定告知父母,恐怕有恶行,以连累父母;归来后必定要探望父母,恐怕家人有恶言恶语,不顺父母的心意。尽力做到戒除恶念,随时提高警惕,不造口业,不作身业。恐怕有意业,欺骗自己,欺骗父母;恐怕有心业,牵累自身,拖累父母。

【注】入则孝;心系父母,一切善行,福泽父母,健康长寿。如何尽孝,侍奉父母。

【三】如何行孝;事诸父,如是父,事诸兄,如事兄。凡是人,皆需爱,天同覆,地同载。

1我有兄弟,父母都一样相待。

2异母兄弟,总属天然的亲伦关系,恐怕有不和睦的情况发生,这样就如同伤害父母的【肢体】。 3叔伯兄弟,整个宗族都是一家,恐怕有不和的情况,这样会伤害父母的【至亲】。

4对于祖辈先人,恐怕有失侍奉,有悖父母【孝亲之思】。

5子孙后绝父母的【后代血脉】

6恐怕有失教育,败坏父母的【家规】。

7子侄后辈,恐怕有失和睦,致使父母所建立的家庭【生起祸端】。

8夫妇二人要尽到为子为媳的职责,要和气逊顺,恐怕有失和顺恭敬,致使【父母不安宁】。

9我有姻亲,属于最亲近的亲属,恐怕失去老交情,使【父母不安宁】。

10向上则有君主,是父母所事奉的主宰者,恐怕有所不忠,致使父母【获叛逆之罪】;

11向下有民众万物,与父母共同生育于天地之间,恐怕对其有失怜悯,【损害双亲的幸福】。

12外面有朋友,是父母的辅助者,恐怕有失信用,断绝父母与朋友【交往的准则和道义】。

13老师是我效法的对象,老师的劝诫即是父母的劝诫,事奉老师恐怕有失贤德,【违背父母的训导】。

14行为不端和巧言谄媚的人,是父母所远离的,恐怕自己交友不慎,而【连累了父母的心志】。

15仰望则见天之高远,天帝位在其上,日月星斗,【是父母所敬畏的】,恐怕有所冒犯亵渎,轻易地触犯天怒,以致增加【父母的罪过】。

16俯察则见地之厚重,众生借此以生长发育,【是父母所敬奉的】,恐怕有所亵渎轻慢,恶业累积,损害浪费毫不顾惜,【致使灾祸蔓延及父母】。

17中间有天神地祗,主掌父母的生死,恐怕自己有过错,【致使父母的阳寿减少】。

【注】伦常是道德教育、孝的文化,一切福泽的根源。如何敬❤亲、顺亲、孝父母的心志。

【四】一举一动,都期望归于善,【以成全父母的德行】。

[1]父母有善行,我要承顺他们的美德。救人于危难,也就好比是双亲施救。

[2]救济别人于危急之时,也就是双亲救济。

[3]怜悯别人的孤苦,也就是双亲怜悯。

[4]宽容别人的错,也就是双亲宽容。

【注】孝养父母之志,成就父母的德行。我与父母,本是一体,心连心。为父母积福。

【五】各种不同情况,都要体察双亲的心意。双亲如果有过错,就要委婉地提出意见,直到改正为止。用善规劝双亲,就好比承担起赡养的责任。赡养父母,同时一定要以善来劝谏,这才是为人子所应当做的。人们各自都有父母,怎么能不挂怀思念? 【注】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六】父母在世,长寿也不过百岁,唯有功德之人,才能声名久远。所以“至孝”,就是父母在世一天,就要赡养一天。父母都健在,子女依聚在父母身边,这才是人生最快乐的情。应当珍惜这段时光,因为这实在是太难得了。

【注】天伦之乐,道业与事业的成功,是为荣亲。

【七】不管是富贵人家多个荤菜美食的美味佳肴,还是贫贱人家一勺水、一盘豆食的粗茶淡饭,都能让各自父母尽其欢心。子女见父母多进饮食就高兴,见父母减少膳食就担心。不管是贫贱富贵,或者是丰裕贫困,孝敬父母的心意都没有改变。

【注】养父母之身,饮食供养。

【八】希望父母永远安康,恐怕父母身体有病痛。父母的疾病和喜忧,常常牵动子女的心。一旦父母身体有病,怎能不心生担忧?喂父母的药,要自己先尝味道的甘苦,衣不解带,辛勤侍奉,服侍父母休息。父母病好之后,要慢慢调养,食物不要乱吃,要弄清其是否适宜父母食用。如果不能痊愈,就要请医问药,占卜吉凶。滴酒不沾,诚心为父母祈祷。竭尽心力,以便祈求父母痊愈。

【注】关爱侍奉父母,为父母祈福,医药供养。

【九】父母逝世的时候,饮食不贪求美味,痛哭以至于失声。寿衣、被褥、棺椁,都要多方设法,尽力筹备。哀痛地服丧三年,早晚都要陈设祭品。选择好的陵园,墓地建筑得坚固厚实。把遗体礼送往墓地,把精魂迎回祠堂,父母的灵魂就有了皈依。宗庙供奉,墓前祭祀,四季完备。

父母离开时间久了,时常追思怀念。父母的形体容貌,就如同自己听到见到一样。于是就会常常停下行动,停止说话,顺着声音寻找父母的踪迹,心中时刻不忘。心怀敬慕,如同父母健在一样;不管生死,都同此心,不管在阴间或阳间,都是同一个道理。孝道从此根本上去做,则孝道人伦就会彰显。子女即使能够如此,体恤双亲之心,还是不及父母的万分之一。

【注】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入事生。

【十】偈说:幼小时父母双全,不知道安宁快乐。假如双亲不在,饥寒交迫,生命难以自保。只有遭受了孤独无依之苦,才想念双亲健在的好处。

又有偈说:在父母怀抱中玩耍,只知道依恋双亲。为什么长大后,渐渐丧失了天真?我的父母既然生育了我,我却完全不能尽孝。为什么我养育子女时,我又对他们怜恤至深?回头反省,感觉到惭愧后悔,这才知道父母的恩情有多大。

【注】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父母在世,自己是孩子,父母不在时,儿女做完了。 【十一】又有偈说:我们夫妇家庭是父母促成的,并不是作为远离双亲的地方。不要因为外边风景好,而把对父母的喜爱改变。贫贱缘于前世的因由,不是父母遗留的。我的出生如果不依托父母的身体,也就没有我的生命。不要抱怨出生在贫苦人家,只要努力修行,就能得到回报。富贵出于父母的栽培,并不是向父母炫耀的工具。父母如果不教导我,我怎么会有富贵际遇。【报答父母】的根本正在这里,【赤诚之心没什么能够代替】。最容易忘却父母的地方,更加要警省谨慎。

【注】随顺父母心意,是为顺亲。感恩父母给了我生命,我才应有这个世界。

【十二】真君说:在父母怀抱中的幼儿,哭笑玩耍,都关系着父母的心,这完全出于真挚的情感。作为子女的,能够如此吗?试着想想父母的爱子之心,怎么能够将父母放得下一刻?

父母身体强壮健康,能玩能笑,能吃能喝,子女能够见到这些就很喜欢。

【1】父母渐渐衰老,玩乐饮食,不见得同平常一样,子女心里应该有所警惕。

【2】父母责打我不疼,知道父母力气已经衰弱。

【3】父母骂我时的声音微弱,知道父母的气息不足。更要安息休养,不要使其有一点劳累。 【注】用父母爱子之心,来爱父母。让父母身心康泰。养儿千日、用儿一时,根据身体的体能、衣食住行、医药调整,心常忧念父母。让父母安心、开心,生无忧患、逝于安乐。为父母祈福、积德行善、福泽父母身心健康。

父母逝世,苦于没有父母的嬉笑,能够使我喜笑颜开;苦于没有父母的怒骂,能让我身受。即使我有丰厚的俸禄,父母也不能吃;即使我有锦帛,父母也不能穿用。不能让父母生前尽欢,追念怎么会来得及呢?死去的父母还心系子女,在世的子女还在思念父母。只能遥遥供奉祭祀,幽明分隔不能相见。想着告慰父母,却悲痛哀切无处可寻。想念非常痛苦,作为子女也实在是难。

【注】树欲静,而风又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丧则致其哀

【十三】于是说偈道:以前父母抚养幼小的我,怎么能与现在正值强壮的我相比?

[1]我刚开始迈步时,父母怕我是否要跌倒。

[2]我刚开始发出咿呀之声时,父母怕我是否患病了。

[3]我刚想要吃东西,父母就知道我是饿了。

[4]我刚想要加衣服,父母就知道我是冷了。

【注】体恤父母养育之恩,守护之恩、就是知恩。

【5】怎么能不以父母的情感为本,首先体恤父母。

[6]父母如今已经垂垂老矣,怎能再与强壮时相比?

[7]就像父母喂养我那样,事奉父母的饮食。就像父母照顾我,将我包裹在襁褓中一样,事奉父母就寝休息。

[8]就像父母照顾我那样,搀扶衰老时的父母。

[9]就像父母抚育我那样,事奉父母去世。

【注】用父母爱子之心,来爱父母,落实在生活当中,就是报恩。【如何尽孝】体恤父母之心就是孝心

这些我哪样曾经尽力做过?我完全不知觉。父母生我是为了什么,怎么不自我惭愧?

孝子明心宝咒:以此未及父母万分之一的心思,【时时处处体恤父母的心意】。应当想到父母爱护养育我的恩情非常大,经常想到父母孕育乳哺我的深情。每日都生长在天地之中,覆载着风光和父母的仁爱。这与万物向往春天的阳光一样,没有什么不同,【切记终生都要怀抱至诚之心】。

[评析]体亲,即体恤父母。子女应当【用心体恤父母】,尤其应当【体贴父母的心思】,言行举止都要符合父母的心意,让父母欢心。同时,如果父母有过,作为子女的也应该劝导父母改过行善。【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日子,生尽其养,及时尽孝;死则安葬,追思常存】。【注】孝养父母之心。

辨孝章第三

【一】真君说:我今天阐明教法,以告知众人。

【1】父母在世时,不对其赡养;

【2】父母去世后,不将其安葬,父母的福泽就不会延长。

【3】无故溺死女婴,无故杀死儿子。 【4】父母客死他乡不去收埋骸骨,这些都是【最大的不孝】。

【二】只是奉养父母的衣食,还不算是孝敬;【只有能够体恤父母的心思,促成父母的志愿,才算是最大的孝敬】。父母在世时,不能尽到赡养的责任,待去世后虽然尽孝,但不足以算是孝敬;【既能在父母在世时,尽到赡养的责任,又能在父母去世后尽孝,这才算是“至孝”】。

【1】我的生母,我固然应当尽孝;

【2】后母庶母,我也应该尽孝道。

【3】我的母亲或许因过失而被父亲休掉,或者改嫁,但母亲生育我的劳苦,也是不可以背弃的。

【4】幼年就失去父母而孤苦伶仃,恩爱养育我的养父母,都不可忘记,何况是亲生父母。

【5】同母兄弟,我固然应当友爱;前母所生兄弟,我也应当友爱。

【6】亲生姐妹,我固然应当和敬,对于妯娌,我也应当敬。

【7】我的亲生子女,我固然保爱;前妻所生的子女,我也应当保爱。

一切善行,家人一起身体力行,无不是由此孝心推及而来。【按照这个样子来尽孝,才能够真正为孝】。于是开始知道百般品行,孝才是源头。

【注】以爱父母之心,去爱长辈。以友爱兄弟之心,去友爱他人的兄弟。以爱子之心,去爱他 人的孩子。 【三】孝德【爱敬慈善】

【1】我孝敬父母,不敬爱叔伯,不敬爱祖先,有损孝德

【2】我孝敬父母,不爱子孙,不敦睦宗族,有损孝德。

【3】我孝敬父母,不和爱姻亲,不与乡邻和睦,有损孝德

【4我孝敬父母,不效忠君上,对师友不讲信用,有损孝德。

【5】我孝敬父母,不爱人民百姓,不怜恤万物的生命,有损孝德。

【6】我孝敬父母,不礼敬天地,不礼敬日月星辰三光,不礼敬天地神明,有损孝德。

【7】我孝敬父母,不敬奉圣贤,不远离恶人,有损孝德。【8】我孝敬父母,非分地贪求财色,不顾性命,知道过错而不悔改,见有善行可为而不去做,有损孝德。

【9】奸淫毒害妇女,破坏人家的名声和节操,有损孝德。

【注】行孝的范围;爱人爱万物,敬三宝,敬三光,敬天地,敬鬼神,敬圣贤。【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不敢恶于人、不敢慢于人】。爱敬存心。

【四】极力成全别人的名节,这算是大的孝行。虽能奉行各种善行,但不孝敬父母,终究只是小善;【奉行各种善行,而又能够孝敬父母,这才称得上是“至善”】。

为孝之道,本于【人心自然本性】,没有一点勉强。不通过学习就能实行,随着自己的良心去做,所作所为【自然就合乎孝道】。 读书明白了道理,【用良心统率爱,用良心统率敬,自然就能够使孝圆满】。愚夫俗子,不经过雕琢,没有不和暴戾之气,自然合乎孝道。假使他们具有了灵明的根性,知道【用爱心来统率爱,知道用敬心来统率敬】,这样,【孝行就可以推行于外了】。

【五】想知道在父母之前的孝敬,看儿子的容颜,就可以知道;想知道闺中女子的孝行,看妇女的容德威仪,就可以知道。

[1]孝子的行为端重大方,孝女文静贞洁。

[2]孝子温良恭敬,孝女顺从柔和。

[3]孝子行事诚恳,孝妇持身清洁。

[4]孝子率先行孝,就必定会有孝孙继承孝行。

[5]通过尽孝来修身,一身的品行就可以立正;

[6]通过尽孝来治家,全家就会和顺;

[7]通过尽孝来治国,国家就会充满仁爱;

[8]通过尽孝来治理天下,天下就会升平;

[9]通过尽孝来事奉天地,天地就会太平。孝道可以通达于天地,不分贵贱,都要尽孝。

【注】孝的作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五】偈说:世上恩情的伤害总是由于金钱的缘故,这比其他各种事务尤为关键。兄弟之间应该相互通融,相互谦让,父母心里欢喜而家境也会吉祥。用钱财养育人民的生命就如哺乳幼儿,做高官事奉国君就如同赡养双亲一般。总之【以慈爱孝道为源流,就会国家强盛,人民安居乐业,万物万事光明兴盛】。

又说偈道:子女因为依赖父母而得以安享,而不想着尽孝是否容易。只有遭受了困苦,才会知道尽孝的困难,难和易虽然不相同,但敬奉恭顺父母却并没有不同。

又说偈道:【今天我分辨什么是孝】,是从夫妇关系开始着手的。

[1]孝子有赖贤惠妻子的帮助,互相帮助就能够使家庭得到治理。

[2]做皇后的唯有尽孝,做皇帝的才能继承好先皇传下的事业。

[3]做妻子的唯有尽孝,丈夫才能把家治理好。夫妻因为孝才能同气相协,安养双亲也并无别的心思。

[4]自古以来贤惠善良的妻子,其行动能成为丈夫规范。

[5]对上能够顺承婆婆的欢心,对下能够安抚慈爱媳妇。[6]而自古以来嫉妒心强、生性泼悍的媳妇,其丈夫的行动就会被她所迷惑,不能够顺承婆婆的心意,对媳妇亦不能

安抚慈爱。

【7】唯有尽力按照做妻子的规范行事,才可以做人家媳妇;[8]唯有尽力履行做媳妇的职责,方才可以做人家的婆婆。[9]既有做媳妇的时候,也有做婆婆的时候。只要自己能够以身作则,自己的后人才有行为的标准。

[10]作嫔妃的和作侍妾的,只有行孝才能安身立命。妻子的德行能够促成丈夫的品行,一切都是从内室行为标准而来。牵涉关系重大,怎么可以轻越做女人的训条。

【注】‘妇德’厚德载物,助夫成德,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学孟母,子孙就会成圣贤。

【六】又说偈道:

[1]从心来辨别孝,千万不能使其心有所不安分。

[2]从行为辨别孝,千万不能使行为有所偏颇。

[3]从时间来辨别孝,千万不要使其孝行有所改变。

[4]从伦常之理来辨别孝,千万不要使其孝行错乱。

[5]男女老少各自尽孝,家里家外都无过失。真诚和虚伪只在微茫之间,在行动之前应当反省警惕。

又说偈道:【以双亲的情怀为自己的情怀,最真诚的本性实在是绵绵不绝,这就是佛、菩萨】这就是成道的大罗仙。

纯孝阐微咒:【万种关系自己的应当做的事,全都可以由孝来观察到】。只要认清了它真正的道理,本于孝道而行动,就一定会合乎道。

【评析】辨孝,辨析孝与不孝。本章罗列孝与不孝的各种行为,以辨明【何为行孝,如何尽孝】。百行孝为先,以孝为安身立命的根本,【与亲朋师友的相处之道,都可以由孝道推演而来】。如果孝道盛行,就能够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

【守身章第四】

真君说:【所谓孝子,要想体恤双亲的心志】,首先应当立身处世。立身的基始,最为重要的是要慎重自己的操守。没有人身的初始之时,我的身体是从何处而来的呢?有了人身之后,身体又是怎么得以抚育的呢?我有从出生挟持同来的良心,此心不可暗昧,我应当仔细想想。

【一】以父母的立场设身处地地想想,父母怜爱子女的身体,胜过爱护自己的身体。艰难地哺乳,期望他渐渐成长,希冀他能够成为有用的人。【一寸一节肢体,日渐栽育培养。哪一点不是靠双亲勤劳保护,才得以有了我的存在】?父母爱我此身,是如此的关切,好好保护此身,怎能不关系重大?守持好双亲给我的身体,尤其应当加倍地坚定。遵守规则符合规范,效法前人的行为。【骄横傲慢之貌不显,淫欲放荡之心不生,节制自己的不良嗜好和欲望】。

【二】在父母面前,声音不要太高,气息不要粗大;神色温柔娴静,行动举止舒缓。坚持久了就成为自然的事情。这样,身体就有光明,九灵三精等神就会保佑你吉祥;而三尸等邪神,也会化恶为善。凡有希望得到的东西,都会称心如愿。众生都小心谨慎,保护好双亲给我的身体,没有一点亏损而返归原初,这就是守身。如果不能持受,徒具躯壳,就会辜负父母,虽生犹死。【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哪里会懂得人生,形体相貌完备,就会有神,它每天都在人身中,身体各部位都是它的处所。整个身体的运动,都是由神主宰。神存在于五脏六腑,不可以纵欲;神存在于四肢,不可以受到刑罚。放纵欲望,触犯刑律,非死即伤。凡是有身体的人,都应当守护。保守真性是最上乘的,守持良心次之,保守形体最次。一般的平民百姓,没有什么作为,也可以做到保身。为什么你这么聪明,却去做奸妄之事,蒙昧心性,忘了自身,沉溺于欲海,却全然不知醒悟?

【三】天帝神仙看到这些,发大慈悲心,降生圣人,以便能够随时救度世人。【只有这样的圣人,亲自率先躬行孝道。谨慎加倍地检察自己,加倍地爱恤自身。不忍心看到世人,将父母给予他们的身体堕落毁坏】。一切栽培扶植,无非帮助他们实现保守身体的目的。【种种孝顺的行为,当以自身体恤万物。体道虽是圣人一人,却能够感化众生】。将此道理授给所有,有身体的人,使其同归于孝道。守身不动,【而又能广泛地应接事物,如此守身,那才是大孝】。

即说偈道:【双亲非常看重子女的身体,常常将自己的身体看轻】。人们为什么反而背叛自己,损坏自身而违背父母?不要将充满灵性的身躯,看作是血肉形体。今生之所以能够享受一切,是因为前世所造就的灵根。

又说偈道:【一切本来体相,从父母那里禀受而来】。说自己身体即是双亲的身体,人们仍然不能明白这个道理。【所谓父母即是自身】,此理重大不可有误。保全这个聪明的躯体,完成我当前应作的要务。成就无量大道身,随处都圆满充足。

又说偈道:每个人的形体都是秉承自父母,形体具备。好啊,孝子的身体,能够超越尘世。不磨灭自己的对身心的保养守护,保持炼养和谐的元气。以真气培养长生不死的身体,以元气涵养神仙体身。广大不可限量,有生之后的形体与原初的本性没有差异。

孝子金身咒:【唯有这个光明的孝子身,果真是金刚不坏身。一旦修化成就,即在自己身内显现千千万亿个化身】。

【评】守身,即保守其身,包括护持身体和涵养心性。人们应当节制欲望,保持身体平和,行仁处义,以不负父母的生育之恩。

【教孝章第五】

真君说:【孝是人性中本来自有的,教育尽孝则是后来出现的】。世人多半不孝,都是因为习俗使其改变。愚笨之人不明道理,聪明的人又错用心思。

【一】圣人在上,唯独对于孝道而着急。教习孝道的责任,重要的是在师傅,尤其应当慎重选择【贤良的师傅,能将恶人化导成善人】【不贤明的师傅,却能将善人变成恶人】。

【1】作为师傅而不教导学生,师傅有过错,并对过错负有责任;而如果教导不好的东西,其罪过就更加重大了。不贤明的师傅,会教导人行为邪恶,引到奸邪的道路上,教成品行不端之人,流变为凶狂顽劣之人,毁越礼法,违犯法纪,胡作非为而没有忌惮。虽然想拯救这样的人,但急切间也难以改正变化。如果像这样为师教人,罪过实在是不轻。

【2】能够导人向善的师傅,只教人以贤良的品德。立身行事端正庄重,以忠信引导人,其他不合乎孝道的事情,不敢教人。孝道更没有畸巧,不过依于人的自然本性,复归人的固有善性。朝夕不断地敦促教导,长幼都依循而行,总要用此孝悌之道,先行教育化导。虽是愚笨之平民百姓,也没有不熟悉的。像这样教育学生,功德实在是不少。既能立功也能获罪,师傅一职不是那么容易胜任的。

【3】师傅的名称甚是尊贵威严,其实质又是什么呢?就是以“孝”“悌”为根本。如果能够以孝服人,“悌”的品质也就本于此而立了。帮助国君治理国家,移风易俗,完全在于以儒为师。师傅不可误人子弟,子弟不可以违背师傅。师傅应当自重自爱,弟子应当遵从教导。孝本来都是自性具备的,但有了师傅的提醒,孝心才得以兴起。

偈说:孝悌虽然都是源自天性,但也有赖良师的时时警省。一干不孝的事情,怎么能使“悌”行圆满。罪愆有所源自,师傅实在难于推卸责任。能够有这样的认识,训导弟子才能有确定的准则。 【注】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孝亲尊师】人生成就,遇缘不同。

又有偈说:教化虽然有赖好的师傅,人们也应当自己谨慎。无故做不孝的事情,就白白地浪费了师傅的教训。

【评析】教孝,即教训孝道。本章意在说明,孝道虽为人之本来善性所具备,但有赖于良师的教导。

【孝感章第六】

【一】帝君说:我征得道果,侍奉我的双亲,升入不骄帝境,家人在天上聚首,妻妾遵奉顺从,在玉真庆宫里,逍遥自在。我今天施行教化,阐述告知大众:

【1】不孝的子女,百种善行都不能救赎他的罪过;

【2】达到至孝的人家,万般劫难都能够消除。

【3】不孝的子女,天地不容,雷霆怒击,魔鬼恶煞用 ,

各种灾祸侵袭他;

【4】孝子之家,鬼神保护他,福禄赐予他。

【5】唯有孝能够感通天,唯有孝能够配享地,唯有孝

能够感化人,天地人三才得以化生长成。

【6】唯有神敬重孝,唯有天热爱孝,唯有地成就孝。

【7】无论是出现水灾,出现火灾刀兵刑戮,疾病瘟疫,毒药毒虫,冤家谋害,一切灾厄中,处处都能得到神灵的佑护。

【8】孝所到之处,沉沦于地狱的苦难,都会得到解救。

【9】始祖宗族,都会得到解脱;四生六道中的恶鬼穷魂,都能得到超升;父母的重病,即时痊愈。

【二】三十六天中,以济度为快乐;七十二福地,魂灵逍遥自在。所以在斗星之中,有孝悌王,在下界有孝子,光耀天地,精气贯通天地,协调四方,协和九重天之内的万物,星斗万象,无不兴盛。神行遍江河山岳,海波不扬;遥远的地方进献贡物,远近的人们都信服可见。【孝作为道,其功德广布,遍及一切】。

偈说:【行迹显现,人心也就会显现,善恶感应也固然神妙】。如果心里不孝,而为了窃取声名而行孝,这是【假借孝之名欺骗世人】,中间的道理实在难以说明。有人行为好像是不孝,【而身心却实在是尽孝,世人竞相贬低攻击他,其心思只能告知上天】。唯独这两种人,感应不漏一丝一毫。天的鉴察不可欺瞒,【祸福报应时常昭显】。

【三】真君说:畏惧啊!畏惧啊!现在我劝化世人,遵照我所说的去修行。天人感应的征兆,快于孝之外的各种善行。违背我的教导,上天的法则也不会赦免他,就会万劫不复,永远受到罪罚。【人生在世,不能圆满地奉养双亲】,尚且【难以成为合格的子女】,更何况现今之人,诋毁咒骂父母,嘴里虽不说,而在心里非议父母。双亲都敢诋毁咒骂,更不用说殴打咒骂叔伯,弑害君主,凌辱老师,以至于无所不为。【注】一切福寿,缘于善行。行孝百福并生;一切灾祸,缘于恶行。不孝诸事不顺。 子女在父母怀抱中时,父母都不忍心气息吹到他们。等到子女长大,对他们爱得真切,教训得也很严厉。从爱护子女的心出发,鞭挞教训子女,这样的鞭挞是对子女的爱,嗔怒也是对子女的爱。父母就是对子女勃然大怒,子女也只有婉柔顺从。父母再想痛打时,也下不了手。

【注】严父出孝子,严师出高徒。身教胜于言教。

【四】为什么现今之人,拒绝双亲责备自己,与父母抗衡,如面临大敌一样。此时,天地也会动怒,岂能容忍这样大逆不道的人。

【1】子女有了病痛灾难,父母坐立不安。奈何对于父母的疾苦,子女却完全不放在心上。

【2】子女有了劳苦,都事关父母的痛痒,何况我犯了王法,身体受了极刑。

【3】子女如果夭折,父母眼泪就未曾干过,希望他能够获得重生,伤心痛彻心扉。

【4】为什么现今之人,在父母亡故后,还不到三年,对父母的思念敬慕就已经中断了,供奉祭祀不及时,父母的骨骸久停不葬,并且干不孝的事情。

【5】为什么现今之人,贫穷后就发掘双亲的坟墓,出卖墓穴,使父母的尸骨暴露。可叹你们的父母,念念都想到你们。

【6】为什么现今之人,对事关自己的一切事情都非常用心地去做,唯独对事关父母的事情,有口无心,不肯实在用力去做。人的一身,对于各种痛苦,哪一处能够承受?

【五】为什么没受教化的化外之人,用火焚烧父母的尸体,一点都没有恻隐之心,并且还冠以火葬的美名,这样的心肠是最狠毒的。

【1】人死之后,口不能说话,肢体不能活动,但人的心却实在还没有死,仍然能够感知痛苦。过了七七之后,心的肉体死去。

【2】虽然心的肉体已经死去,但心的灵魂,千年不死。用火焚烧地非常炽烈,头颅碎裂,骨骼破裂,燃烧筋脉,炙焚关节,尸体立刻就收缩,心惊肉跳,就好比是痛苦的形况。转瞬之间,化成灰烬。这对于人来说都是凄惨的,更何况是我的父母?

【3】可知道,地狱首先重责忤逆之罪。阎罗王本来是慈悲的,只是人自己主动犯罪,从而导致不孝,触犯冥界律法。

【4】如果人都能够尽孝,多做各种善行,地狱自然就空了。每一件孝的行为,冥神必会登记,从而处处超生。诵读此经的人,各自都应当反省觉悟。

【5】如果没有父母,就没有我身,报答父母的恩情没有尽头,感激父母的慈爱没有终极。

【6】人们果真孝敬父母,只有用心去求取。活着就会百福聚集,死后就能位列仙班; 【7】万事如意,子孙尊荣昌盛,祖宗的血脉绵延永存,这都是得自北斗星君的恩赐。

【8】有这部经所在的地方,可以镇守佛藏道经,可以概括各种行为,镇压一切魔鬼恶神,成为大罗神仙,长久保持通达顺利,为什么不乐于听从呢?

【六】孝感神应咒:禔啝禔啝,【阿弥陀佛】

【1】人子的心事是,对上能奉养父母,对下能抚育妻小,一家人和气。神人驾着鸾鸟普度众生,欢快的乐曲到处飘荡,如意的祥光,普照永远喜乐之人。

【2】消除人的灾厄,消除双亲所有的过错,从而罪过灭尽,福气多生。孝的心念不灭,就能超脱鬼域,永离灾难的罗网。想要报答双亲的慈恩,只有心里常常慕恋孝道。

【3】尽孝诚信,可以使父母的福禄滋生,寿命增长,死后能够逍遥升至天府,孝亲之思不灭,福乐永远,佗娑唵娑诃。【注】信愿持名,往生极乐。

【七】但愿子女的心;

【1】常常像在母亲腹中一样,一呼一吸,吸食母亲的脂膏和血液;一血一脉,都倚仗父亲的扶持。

【2】情虽然是发自心性,是命的依靠,阴阳日月都是从这里得到协调,天地的运行是从这里得到调和。

【3】五声六律五行和谐,五伦妙道也是从这里得到协调。宇宙有尽头,孝的心愿不磨灭。佗娑佗娑娑佗娑佗唵唎娑啝

【八】孝子文印偈说:非常好的文章本自无文,蕴藏在孝道中,发现它的道理就能自然成章,实行起来是不能有一点泄露。天聋和地哑,并不是真的聋,也不是真的哑,是特别为了使天地的秘密,不尽被人所解知。【朱衣神和魁星,变幻文人心智】。

【1】遇到不孝的子女,就会阻塞其聪明的道路;

【2】遇到纯洁的孝顺子女,就会开辟其智慧的道路。

【3】平凡才智的人可以列入仙品,具有仙品的人也会成为凡才。

【4】文章的好坏虽有高下之分,贬斥和提升都不是人所能操控的。或者是因为前生今报,或者因为今生今报,今生报或后世报,都必定是通过孝而得到显扬。用文章作证明,说明和宣扬在于大道。

【九】孝子桂苑天香心印偈说:我有蟾宫的桂枝,仙品是非常珍贵的。禀藏着斗星的灵气,包含月亮的精华。元和之气聚集在奇妙的花蕊,枝根挺向广阔天空。苍龙覆含着东方七宿,光辉连着宇宙。栽培大灵根,吐出百宝的芬芳。一个花萼就能看到天的尽头,大地万花稠密。流化于人间,所到之处无不周全。尘世上众多的后代,种植后怎能不繁茂。容易繁茂,也容易衰落,只能暂时而不能长久。不如天上的桂枝,一萼就胜过尘世的成千上万个。越发散就越觉得远,时间越长,就越觉得悠香。香气在九天飞翔,随着清风飚风浩浩荡荡。馨香包藏万秋,真实奇妙永远不可限量。以金粟为名,装载在奎斗。珍藏在玉真庆宫中,高高地占据璧楼顶。不是持受善的长者,是不能主宰它的。如果不是行善人的手,是不能攀摘这样的美丽花朵的。不能给予轻薄的人,必定给以行孝为首的人。不要下笔损害忠良,不要使用亵渎文字的手。对于孝子的所作所为,我必定对其厚加奖赏。在千祥凝聚的地方,早点把芳香的桂花授给他。

【1】如果真是至诚的孝子,不用祈求我自然就会授给他。不孝不悌的人,就是攀求也不会得到。

【2】改变孝行,倒行逆施,即使有了也必定会被剥夺。悔改违逆而大力行孝,即使原本没有这福分,上天也会赐予。

【3】圣人孝敬天地,文昌帝君就会眷顾保佑他得到显贵的官位。必须知道尘世所贵重的东西,必定来自上天的酬报。祈望遨游桂苑的人,应当认清楚这个缘由。

【4】在里面不要认错道路,自然会有非常的遭遇。裹身在亿种花香里,覆盖在重重宝光中。照亮千家万户,每天都增加文才。凝结成各种文章,结成五彩云霞。奥妙文书缤纷排列,神仙的声韵不停地飘流。全都在光明中流过,遍照神州大地。徘徊停留而看不完,群仙不期而遇。花朵随着脚步纷扬,芳香从衣帽中透散出来。略微闻过天上的桂香,就能洗尽尘俗的污垢,千孔百窍,感受到香味都获得灵气。心肝脏腑也充满灵气,福分没有不成双成对而至的。入圃被推为魁首,流芳万世而不朽。【宝贵的东西啊,不轻易赐予,慎重地等待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人】。

【十】我奉九天元皇帝的律令,就此说赞:

【1】纯粹的孝来自人的本性,人人无不具备。用心体究,人人具备,实践起来也不难遵循。

【2】从这里看其心志,无愧于父母养育的用心。在地就成为法度法则,在天就成为纲纪准则。人民安然饮食,君子彰显言行,父母天伦之乐,这些都平淡无奇,而是本自率真的心性。

【3】如果人人都遵守,家国共贺太平。放之则可以充塞宇内,广布则可以塞满天地。孝行布满天下,尘世即是仙境。

【十一】说赞尚未完毕,声音已传遍三界。和煦的阳光与轻风,立即围上拥护。这时,有个朱衣真君,恭敬地跪拜作礼,深深地领会了其中的精深旨意,演绎为慈孝钧天大罗妙乐,以广泛传播圣人的教化。于是命令金童玉女穿上五色霞衣,闻歌起舞,演奏唱道;

[1]教化孝道有相传的经典,奏出动听的乐曲。

[2]母亲的慈爱放出光明,父亲慈爱飞扬涌动,子女循规蹈矩。妻子委婉和顺,丈夫谦和恭敬;

[3]兄长肃敬,弟弟恭顺;婆婆仁爱,媳妇恭顺。 [4]父亲提携子女,祖父提携孙子,恩爱勤劳。家庭和睦繁盛,都与父母一样的心。和和乐乐,无处不在。

【5】内心廉正,行为淳厚的品性,是与生俱来的。欢腾遍及天下亿兆人民,家家和气融洽,都如家人父子一般心。

【6】有己身有双亲,才开始相信有君主、臣子、人民。老师、弟子和好友,同归于正直,家国总是由孝而成就的。

希望人们去世的父母,早日升到天庭;现时的父母,福禄双全,享有长寿。

【十二】教化遍及天地,中和祥瑞之气凝聚,有五光十色的云彩,和谐的乐音。云蒸霞蔚的天空,和畅的天地四方,听和谐音乐和鸣声。同坐长春宫,听笙的乐声,直升到玉京仙境,知晓帝君的说法。当时,音乐歌舞演了三遍,天龙凤鸟,声音和在一起,飞集在一处。各种声响升空,香花围绕。文昌帝君欢心喜悦,手举如意,再次开示大众:

【1】我正致力于弘扬教义,宣扬高妙的道法,慈孝互相感通融洽,随顺化除昏暗。就作如此看法。大家珍爱这部经书,广泛地传写劝化。

【2】劝一人行孝,准有五百功德。劝十人行孝,准有五千功德。自己能够恪守孝道,应该准有万个功德。孝敬后母,准有万万个功德。双亲亡故后事道见病卧奉祖先,如同孝敬父母一样,准有万万个功德。

好啊!好啊!注意听我说的话。于是朱衣魁星,天聋地哑,及众多神仙,欢喜雀跃,命令各位掌籍,记载在玉册之上,相信接受,并且遵照实行。

又赞源自元皇的孝道,【万古以来心心相传,通天彻地妙行圆满,仙佛也都是与此相同】。感化救度众生法力无边,中正平和,万物都能够各得其所而生长发育。南斗文昌元皇大道真君。

【孝感】,言人尽孝所产生的种种神奇感应。

【1】孝道为天地鬼神所敬重,并以此为根据,降授福禄灾祸。

【2】“尽孝”可以使自己超度成仙,免于沉沦苦海;宗亲父母亦可获得解脱。

本章借文昌帝君之口,对世人悚以地狱,诱以天堂;劝导世人尽孝行善,以期家国安宁,天地和谐。

-

文昌帝君孝文

本文发布于:2023-12-12 20:37: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3846671196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文昌帝君孝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文昌帝君孝文.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父母   子女   能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