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2日发(作者:欺侮)
60~80年代晚清教育发展状况
晚清时期,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已经风雨飘摇,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传统的中国社会被西方先进文明打破,统治者的天朝上国美梦破裂,民间的传统教育也已经到了衰败不堪的境地。书院沦为官学附庸,也失去了其独立思想,成为藏污纳垢之所。私塾、塾师的条件差、水平低,教育方法落后也成为阻碍近代教育发展的障碍。晚清官学、书院、私塾的衰败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中国最早提出新学制主张的历史事件可以追溯到1860年。当年,容闳前往南京找到了当时太平天国后期主要领导人洪仁玕提出建立新学制的构想,但苦于时局,并未付诸实践。两年后,即1862年,洋务派建立京师同文馆,开启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序幕。正是以京师同文馆为代表的新式学堂的建立,为我国新学制的出现提供了实践的舞
台。
1898年“维新变法”期间,梁启超在参考了“西方教育”体制,尤其是日本的教育制度后,撰写了《京师大学堂章程》,并得到光绪皇帝的首肯。京师大学堂章程共8章54节,其教育方针为: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该章程将课程设置分为两类:普通学和专门学。其中普通学基本就是我国传统学科门类,如:经学、理学、文学等。专门学则是引进西方学科为主,如:高等数学、农学、商学等。另外还设有五门外语课程,学生任选一门学习。该章程已经具备了现代新学制的雏形。但百日维新失败后,封建官僚们却纷纷请恢复原有各省书院名分,此举遭到全国各地有识之士的反对,慈禧为了不激化矛盾,颁布懿旨,“是书院之与学堂,名异实同,本不必
定需更改,不得谓一切有用之学非书院所当有事也。”这道懿旨虽然打断了书院改学堂的进程,但反映出教育改革已是必然之势。
1901 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再也坐不住了,在内外压力下宣布实行新政。清政府发布“变
法上谕”后,要求各官员“详悉条议复奏”,各省督抚纷纷开始上奏,恳请改书院为学堂,发展教育。刘坤一和张之洞联名的《变通政治人才为先折》直指“书院积习过深,假借姓名希图膏奖,不守规矩动滋事端,必须正其名为学”,认为“学堂之名不古,似可拟名曰各种学校,既合古制,且亦名实相符”,大力倡导整改书院,设立各类学堂清政府迫不得已正式下令把各省书院改为学堂,开始发展新式教育。
1902年,管学大臣张百熙仿照日本学制拟就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张百熙派遣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赴日详细考察了日本现行的先进教育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京师大学堂章程》《考选入学章程》《高等学堂章程》《中学堂章程》《小学堂章程》《蒙学堂章程》六份文件准备颁布实施。但由于其与另一名管学大臣守旧派荣庆理念不合,加之用人不当,最终壬寅学制流产,并未全面付诸实施。
1904年,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基于自己办学经验,并通过派遣留日学生、派遣专员考察日本学务以及根据罗振玉、王国维等在上海主办的《教育世界》介绍日本学制等方式进一步学习日本学制。经过他的一系列操作后,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具有现代化特征的学制《奏定学堂章程》问世并颁行天下,因为这一年是农历癸卯年,所以
又称“癸卯学制”。
“癸卯学制”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教育体系,另一个是教育梯级。在教育体系中,普通教育、师范教育等是主要组成部分。而教育梯级包含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等,这些都是在了解并吸收西方近代教育的基本精神的前提下通过日本的传递完成的,癸卯学制正式实施后,我国不仅在废除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制度的速度加快并使其最终解体,还促进了我国关于新教育的发展。
本文发布于:2023-12-12 18:16: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3762181195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60~80年代晚清教育发展状况.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60~80年代晚清教育发展状况.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