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近代广州教育发展的轨辙论析

更新时间:2023-12-12 18:16:37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12日发(作者:种植中药材)

-

近代广州教育发展的轨辙论析

近代广州教育发展的轨辙论析郭海清∗摘要:在近代,广州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无论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还是与教育发展密切相关的教育思想,都在近代得到了长足发展。在近代广州教育发展史上,广州在不断改变落后状态的同时,还形成了鲜明的广州地方特色。关键词:近代 广州 教育新旧交替广州是我国第一批对外开放的城市,跟海外交往较早且最频繁,易于接受新思想、新文化。国内革新图强风潮的兴起,经济、社会的变动,对广州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广州作为中外文化交流主要口岸,在近代中国文化教育中处于领先地位。一 新旧交替中的晚清广州教育晚清的广州教育,呈现出新旧交替的现象。旧式的科举制度依然存在,官学和书院比比皆是。与此同时,由教会和国人所办的新式学校也不断涌现。科举和官学,是清代教育制度相辅相成的两方面。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作科举。官学是为科举考试制度培养和储备人才的。依附于科举考试的官学,有国子监和府学、州学、县学等,国子监是清代国家教育的最高学府,而各府、州、县也设了官学,相应称为府学、州学、县学是所在地的学宫,以前广州有三∗∗郭海清,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比较教育、教育史、教育政策。近代广州教育发展的轨辙论析203大学宫,即广府学宫、番禺学宫和南海学宫,现在保留下来的只有番禺学宫。广州的书院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特别的地位。广州的书院最早出现在宋朝。清代书院虽有私立的,但著名的书院多为官办的。清代以来,广州城区内的省级、府级、县级官办书院和一府两县学宫,形成一个庞大的教育群体。当时高居金字塔尖的是省级官办的应元书院、学海堂和菊坡精舍三大书院。在清朝以广州府衙为中心,半径一公里的范围内就汇聚了粤秀、越华、羊城、禺山、西湖、学海堂、菊坡精舍、应元、万木草堂等著名书院,以及遍布当年的惠爱街、双门底、仙湖街、流水井、大马站、小马站一带(相当于现在东到德政路,南到大南路,北到越华路,西到解放路)的上百所合族祠(号称“书院”)。这些书院通过招收生员、藏书、学长互动等学术文化活动来辐射和影响周边区域的书院,增强了广州的文化力量和教育基础,促进广州学风的兴盛,使广州成为岭南地区的文化教育中心。广州作为中外文化交流主要口岸,在中国文化教育的近代化中处于领先地位。教会教育在鸦片战争前夕便已经在广州出现,最初是为了吸引中国人信教,后来又成为传播西方科技文化的工具。教学学校的出现,拉开了广州教育近代化的序幕。1836年9月,广州的传教士设立了“马礼逊教育会”,并于1839年11月在澳门开办了马礼逊学堂,由布朗牧师负责管理。1842年,该校迁到香港,后于1849年停办。1847年,广州第一所基督教寄宿学校创办。后来,真光、培正、培英、培道等教会学校陆续涌现,逐步形成了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预科,包括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在内的完整教会学校体系。广州人自办新式学校,始于19世纪60~80年代一批方言、武备、科技等学堂的兴办。1864年,洋务派在广州开设同文馆,培养翻译人才。这是广州出现最早的外语学校。1890~1896年,维新派康有为在广州开设万木草堂推行新学。这些新式学堂的出现,主要是为了适应洋务运动发展的需要,课程以西式的实用性科目为主,一般都规定有明确的学习年限和规章制度,且大多聘请外国教习。广州是全国最早派遣留学生的地区之一。出洋留学是广州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值得骄傲的事情。1847年,容闳、黄胜、黄宽三人赴美留学,开创了近代留学史的先河。1873年,在首批赴美留学幼童中,广州地区就有6

-

近代广州教育发展的轨辙论析

本文发布于:2023-12-12 18:16: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3761972443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近代广州教育发展的轨辙论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近代广州教育发展的轨辙论析.pdf

标签:广州   教育   书院   发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