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活动方案

更新时间:2023-12-12 18:16:14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12日发(作者:跳高比赛规则)

-

书院活动方案

书院活动方案

1 阅读活动

一、举办目的

通过形式丰富的阅读活动,让广大读者“认识岭南文化”“了解我们的城市”。

二、活动地点

岭南书院(江心岛书院)

三、活动方式

1、围绕“认识岭南文化”“了解我们的城市”为专题,提示读书范围,对有关书籍进行评议,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2、组织交流读书心得和体会。

3、开展知识竞赛,奖励优胜者,将读书活动引向深入。

4.岭南文化摄影展

四、活动宗旨

通过形式丰富的阅读活动,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准确地认识现在,也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让广大读者“认识岭南文化”“了解我们的城市”,为未来的发展做出合理的规划。这是岭南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全面发展、建设文化大省、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五、活动意义

岭南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在汉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等多方面,岭南文化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居于重要地位,起着重要作用。近代岭南文化更是近代中国的一种先进文化,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岭南文化以其独有的多元、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等特点,采中原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在中华大文化之林独树一帜,对岭南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本活动的开展让更多读者“认识岭南文化”。发挥书院凝聚的优质智力资源及《中华善本百部经典再造》丛书所蕴藏的深厚人文、学术等方面的价值,探索行之有效、富有清远特色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建设路径与模式,把清远江心岛打造成为岭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地。 2 岭南文化介绍

岭南文化,是指中国岭南地区文化,涵盖学术、文学、绘画、书法、音乐、戏曲、工艺、建筑、园林、民俗、宗教、饮食、语言、侨乡文化等众多内容。 从地域上,岭南文化又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广西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广东文化又分为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雷州文化、高凉文化。

岭南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在汉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等多方面,岭南文化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居于重要地位,起着重要作用。近代岭南文化更是近代中国的一种先进文化,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岭南文化以其独有的多元、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等特点,采中原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在中华大文化之林独树一帜,对岭南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岭南文化吸取由中原传入的儒、法、道、佛各家思想并进行创新,诞生了陈献章、湛若水等儒学大家,开创了明代心学先河;诗人张九龄、屈大均享誉全国;惠能创中国化佛教——禅宗南派,影响全国以至世界;清代广州十三行成为中国与世界贸易、文化交流的唯一窗口,向世界各地传播着东方文明 ;近代,岭南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孕育出以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为代表的近代中国的一代先进人物。岭南的文学、岭南画派、粤剧等艺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电影最先从岭南传入,岭南教育近代更领教育革命之先。

1.岭南文化的历史

岭南文明史始于秦统一岭南,中原移民迁入推动了广东的开发。虽然从秦代开始,番禺城(广州)已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外贸口岸,但珠江三角洲一直都是一片大海,直到唐宋时期,珠三角经过长期的泥沙堆积,洲滩渐露,河网初具雏形。自唐宋时期开始,大量中原及江南移民由粤北南雄珠玑巷陆续南迁到珠江三角洲地区,珠三角才进入开发阶段。明代,朝廷积极开发珠江三角洲,命诸将分军屯田,珠三角进入大规模开发阶段。明代初期,广东人文兴起,才贤大起,明中叶之后开始直追中原。 岭南文化的发展至清代达到了高峰时期,清代广州十三行成为中国与世界贸易、文化交流的唯一窗口,向世界各地传播着东方文明。近代,广东文化成为中国政治、思想、文化革命和发展的先导。1839年,中国近代第一所西式学堂--马礼逊学堂在澳门成立。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康有为与梁启超推动变法,到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广东文化始终是中国近代政治革命的重要代表和领导力量。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及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国内各地方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条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广东进入新文化时期,起飞的经济与广东文化、粤式生活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岭南文化的现代阶段。

2.岭南音乐

岭南古琴从汉代便逐渐发展起来,历代都出现不少有名的琴人,写作了不少琴学的典籍,创造和保藏了不少有名的古琴乐器和琴谱。早在南北朝时期,广东曲江人侯安都就有很高的琴艺造诣。南宋末年,金元入侵中原,南宋皇帝被迫南迁至广东冈州崖山,中原琴艺也在冈州留下一批琴谱,相传《古冈遗谱》就是在当时遗留下来的古琴谱。明代时,著名琴人辈出,有陈献章、邝露、陈子壮、陈子升等;藏琴丰富,有琴曲流传至今。清代,岭南古琴学愈加昌盛,岭南琴派声名渐显。清末民初,珠江三角洲一带产生了广东音乐,又称“粤乐”,是在当地民间“八音会”和粤剧伴奏曲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间,是广东音乐的兴盛时期。20世纪40年代后,不少广东音乐名曲更成为了国宴、迎宾音乐而被誉为“国乐”。广州番禺区沙湾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广东音乐之乡”。

潮州音乐既有传统古乐之遗制,又有本地的创造发明,形成一个成熟、丰富的多乐种、多形式的地方音乐。由于符合潮人对音乐的欣赏习惯和心理素质,不仅在文娱演出、节俗礼仪活动中广泛应用,而且以“闲间”、家庭合乐等方式融入民间的日常生活中。潮州大锣鼓以其花式丰富、气势磅礴而著名,列为中国三大锣鼓之一。潮乐中以椰胡为流传最广泛、民众最喜爱的特色乐器。潮州筝艺是当代中国古筝的一大流派。

广东汉乐分布在广东梅州、汕头、韶关、惠阳等地区,又以梅州市大埔县为代表,旧称客家音乐、外江弦、儒家乐、汉调音乐等。据查是古代汉民由中原南迁时带入的,有“中州古乐”之称,在大埔流传至少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广东汉乐保留了原有中原音乐的特点,并与大埔当地的民间音乐(如打八音、中军班音乐)等相融合,同时又吸纳了潮乐(如大锣鼓)的一些成分,已成为广东三大乐种之一。

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主要流传于梅县、兴宁、五华、紫金、博罗等客家人聚居地。题材广泛,意境含蓄,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生动通俗,讲究押韵。客家山歌曲调丰富,大致有号子山歌、正板山歌、四句八节山歌、快板山歌、叠板山歌、五句板山歌等。客家山歌旋律优美,几乎所有曲调中都有颤音、滑音、倚音等装饰音,因而使本来简单的旋律变得回环曲折、委婉动听。而且因为在山地唱歌,旋律高亢、悠长,节奏自由。

3.岭南建筑

岭南建筑主要主要分为广府建筑、潮汕建筑和客家建筑。

(1)广府建筑

广府民居主要分布于大珠江三角洲地区,广府早期的民居建筑,较为明显受到江南地区建筑模式的影响。其代表是镬耳屋,多用青砖、石柱、石板砌成,外墙壁均有花鸟图案。因其山墙状似镬耳,故称”镬耳屋”。在明清时期,一般是出过高官的村落或有功名的乡绅才有资格在屋顶竖起镬耳封火山墙。镬耳屋象征着官帽两耳,具“独占鳌头”之意,也是家境殷实的象征。后来,只要是发了财的村民,都会建造一所镬耳屋以显示其富有与气派。开间越多意味着等级越高,这自然与先民的等级观念相关。

(2)潮汕民居以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为基本布局,最基本形式称“下山虎”和“四点金”。规模较小的城镇平民居屋有布局狭长的“竹竿厝”。大型民居以四点金为基础横向或纵向扩大规模,称“三厅串”、“八厅相向”、“四马拖车”、“百凤朝阳”,其外部轮廓则保留十分规整的正方形或长方形。大规模的集居式住宅称为“寨”,这是清代潮汕地区乡村居民军事化的产物。从平面上可分为方案和楼寨,从外围方式上可分为围墙和围楼。在潮阳,这种集居式住宅称为“图库”。海滨贫民旧时所居多为涂(草)寮,是夯土或以木、草织成墙体的茅屋。潮汕地区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大量采用贝灰和石材。

4.岭南园林

岭南园林主要指珠三角的广府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三大流派之一,在中国造园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现代园林的创新和发展上,更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岭南园林的独特风格:求实兼蓄,精巧秀丽。在建筑形式上,岭南园林有比较鲜明的特色:一是体型轻盈、通透、朴实。二是装修精美、华丽,大量运用木雕、砖雕、陶瓷、灰塑等民间工艺、门窗格扇、花罩漏窗等都精雕细刻,再镶上套色玻璃做成纹样图案,在色彩光影的作用下,犹如一幅幅玲珑剔透织绵。三是布局形式和局部构件受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如中式传统建筑中采用罗马式的拱形门窗和巴洛克的柱头,用条石砌筑规整形式水池,厅堂外设铸铁花架等,都反映出中西兼容的岭南文化特点。现存的清代岭南四大园林分别是清晖园、余荫山房、梁园、可园,其他著名园林还有宝墨园、顺德和园、粤晖园等。

5.岭南民俗

广府地区的节俗有迎春花市、番禺飘色、生菜会、醒狮、龙狮、鳌鱼舞、黄阁麒麟舞、市桥水色、佛山秋色、鱼灯、乞巧、中秋灯会、元宵灯会、重阳登高、凤舞、八音锣鼓、木鱼歌、龙舟、北帝诞、波罗诞、郑仙诞、金花诞、何仙姑诞、日娘诞、鱼花诞、田了节、盂兰节、木偶戏、卖身节、羊城荷花节等。潮汕地区节俗有营老爷、烧塔、出花园、赛大猪、盐灶拖神偶、汕头迎春联欢会;客家地区有梅州国际山歌节;广东连南瑶族地区有盘古王诞(耍歌堂节)。

6.岭南饮食

(1)粤菜是中国的四大菜系之一,粤菜即广东菜,是中国传统四大菜系、八大菜系之一,源自中原。狭义上的粤菜指广府菜(即广州府菜),广义上又包含潮州菜(也称潮汕菜)、东江菜(也称客家菜),三种风味各具特色。广州菜范围包括珠江三角洲、粤西、粤北部分地区,香港、澳门等地,但凡使用粤语的地区都属广府菜文化圈。用料丰富,选料精细,技艺精良,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擅长小炒,要求掌握火候和油温恰到好处。还兼容许多西菜做法,讲究菜的气势、档次。

清末时期,粤菜被广东商人带到上海。民国时期,粤菜在上海逐渐取得霸主地位,并赢得“国菜”的殊荣,“食在广州”的声誉便由此而起。粤菜更被广东华侨带到世界各地,成为最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菜系,是中国菜在国外的代表。

(2)饮茶文化

“喝茶”在粤方言里称作“饮茶”,广州人爱“饮茶”,茶文化既是民俗文化,又是饮食文化。据说清乾隆皇帝下江南到广州时,就曾与贴身侍卫上过茶楼饮早茶。毛泽东有“饮茶粤海未能忘”诗句。在广州,民间以茶相待已成为一种礼节,如有客到,第一件事便是奉上一杯“靓茶”,第一句话是“请饮茶”,以此表示主人的热情、友好和礼貌。由于岭南自古具有“重商”的价值取向,“饮茶”也从家庭走向市场,使广州的茶文化集观赏价值、体验价值、服务价值和商品价值于一身。饮茶在一定意义上已经超越了单纯“茶”的范畴,已经成为社会交际方式的一种。

潮州工夫茶:《清朝野史大观·清代述异》称:“中国讲求烹茶,以闽之汀、漳、泉三府,粤之潮州府工夫茶为最。

7.岭南文化之教育

宋代,广东开始设立书院,有26所。广东第一间略具规模的书院是广州禺山书院,建于南宋嘉定(1208-1224)年间,遗址位于当时广州府学背后(今日越秀区中山四路附近)。除禺山书院外,广州还有番山书院和濂溪书院两间,而佛山有6所书院。元代,在广州创立的书院有玉岩书院和濂泉书院。

明代时期,随着私人设书院讲学之风渐起,广东书院数量激增,创建的书院达150所,总数已位居全国第三。广东名儒陈献章创立了很有影响的江门学派,广东成为全国重要的学术中心。而湛若水、方献夫、霍韬在佛山南海西樵山创建了大科书院、石泉书院、四峰书院、云谷书院四大书院,并在此切磋学问、讲学,藏修十余年,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名儒,西樵山成为当时全国知名的“理学名山”。宋明理学昌盛,有几座南方理学名山,宋代以武夷山、庐山为主,明代则首推广东南海的西樵山。明代,广东考中进士共855人。

清代,广东的书院发展空前。据记载,清代广州书院在数量上据全国之首,学堂书院不仅数量众多,形式齐全,而且分布集中。当时,省级的粤秀书院、越华书院与府级的羊城书院并称“广东三大书院”,堪称清前期广东教育的中心,而县级的西湖书院、禺山书院同样不遑多让,其后在粤秀山的学海堂、菊坡精舍、广雅书院等掀起了广东书院的改革风气,广东也一跃而成为全国朴学研究的重地,促成广东书院发展的高峰时期。

广州除了官办书院众多,民间书院(宗族祠)同样发展迅速,鼎盛时期达数百间,在大小马站、流水井一带连成了壮观的书院群,形成了多层次的民间教育网络。而西樵山有三湖书院、云溪书院和云瀛书院,三湖书院更孕育出思想家康有为。此外还有肇庆端溪书院,是“广东四大书院”之一。清代,广东考中进士共965人。

1839年,美国传教士塞缪尔·布朗在澳门创办了马礼逊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西式学堂。课程设置有汉语、英语、算术、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生理卫生、地理、音乐等,学制3至4年。中国第一位留学美国的大学毕业生容闳曾就读于这所学校,中国第一位留学英国的大学毕业生、第一代西医黄宽也是马礼逊学堂的高才生。1864年,清政府在广州创办广州同文馆,它是广州最早的一所外语学校。

1898年,梁肇敏、邓家仁、陈芝昌等人就在广州西关创立了时敏学堂,学堂开设了修身、国文、地理、政治等富有现代特色的课程。随着社会各界“教育兴国”的呼声不断,迫于形势,1901年,清政府颁布了“兴学诏”,要求将各地的书院改为小学堂、中等学堂和高等学堂,推行西式教育,广东广雅书院、越华书院、禺山书院、格致书院等书院相继改为广东高等学堂、广府中学堂、番禺初级师范学堂、岭南学堂。当时的岭南学堂还开设了足球、网球、棒球、田径、游泳等体育活动,学堂借鉴欧美,将低年级的学生编为童子军,组织体育锻炼,高年级的学生组成陆军团,完全采用军事化的管理。后来,许多新式学堂的学生都加入了同盟会和参加了辛亥革命。

8.岭南文化之戏曲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发源于佛山,以粤方言演唱,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粤剧源自南戏,源流可追溯到明代嘉靖年间,是以明清时期流入广东的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梆子腔等诸腔为基础,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剧称西皮)、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一大剧种,其唱腔属皮黄系统板腔体。粤剧形成于广东,后传入广西、香港、澳门,在东南亚和美洲各国有华侨居住的地方均有粤剧演出。粤剧于2006年5月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粤语演唱的曲艺品种,有粤曲、木鱼歌、龙舟歌、南音和粤讴等。

潮剧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地方剧种,流行于潮汕地区。潮剧渊远流长,在潮安县出土的明宣德年间剧本《新编全相志孝刘希必金钗记》,是国内出土最古老的南戏演出本,戏文语言中已加进一点潮州方言,这是南戏、正字戏传入潮地后开始发生地方化的本子。明末清初潮州戏渐趋成熟,至光绪年间为鼎盛,有200家潮州戏班。在潮汕民间旧时还流传着用潮汕方言诵唱的说唱本子,称为“歌册”。潮州歌册广泛传诵于妇女间,现存歌册最早创作年代为明代。歌册的体裁为两类,一是传奇故事体,一是歌行体。潮州歌册刊刻在清代甚盛,现存传统本子有数百部,流传至东南亚及内地,流播甚广。

广东汉剧是客家地区流传的地方剧种,有源于湖北汉剧、徽班、秦戏班底,湖南祁阳戏各说。客家汉剧传统剧目据称有800多个,完整剧本有300多个,唱、做、念、打(舞)表演艺术丰富,武打戏还把南派武功融于其中。角色行当分为生、旦、丑、公、婆、乌净、红净七行,唱腔音乐有二簧、西皮、大板等各种声腔,成为广东地方一大剧种。客家地方戏剧还有采茶戏和花朝戏,都是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来。客家民间舞蹈品种繁多,多数为风俗道具舞,较为著名的有船灯、鲤鱼灯、采茶扑蝶、席狮舞、杯花舞等。岭南的戏曲剧种还有采茶戏、雷剧、琼剧(亦称琼州戏,海南戏)等。

-

书院活动方案

本文发布于:2023-12-12 18:16: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3761742443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书院活动方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书院活动方案.pdf

标签:书院   广东   文化   中国   岭南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