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2日发(作者:祝新婚快乐)
从“+AI”到“AI+”:人工智能与综艺节目的互动
作者简介
仇筠茜: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讲师
从2014年机器人首次出现在“金鹰奖”颁奖晚会上与人类斗舞,到2017年前后《最强大脑》《一站到底》《机智过人》等
热播综艺节目均加入人工智能技术元素,到2019年科普类综艺节目《智造未来》上线,综艺在过去五年间纷纷以“人工
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技术元素作抓手,以“综艺+AI”为节目创新思路,在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中试图找
到差异化生存的空间。在此,我们从综艺生产的内容制作、播出渠道、阅听人收视行为、节目功能定位等方面,总结一
下电视综艺运用人工智能元素进行创新的尝试及其局限,并探讨将人工智能技术从台前推向幕后、从“综艺+AI”向“AI+综
艺”过渡的变革新思路。
一、“综艺+AI”:人工智能技术在综艺中的运用
“人工智能技术”是一个外延宽泛的概念,目前传媒领域使用的人工智能技术包括:机器人、视觉信息处理、语音处理、
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这些技术类别之间实际区隔很大。
按不同标准划分,“综艺+AI”的节目模式可概括为不同的类型。按技术类型划分,综艺节目中运用最多的技术有机器人仿
真、图像识别和语音处理技术;按技术元素在节目中所占的比重划分,由低到高可概括为三类:运用机器元素、设计人
机对抗、机器反客为主。
1. 运用机器元素:让智能算法可视可感
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是算法。算法是实现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的基础,本质上还是计算机代码。不同的是,被称为“算
法”的代码获得了自我改写的性能,似乎具有了灵性,引发了关于“算法黑箱”的忧虑。
鉴于电视媒介的传播特征,综艺节目需要将程序员都无法说清的“算法黑箱”变成观众“可视可感”的影音画面,操作起来难
度不小。在全球范围内,致力于介绍和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综艺节目不约而同都采用机器人,因为机器人是人工智能技
术最可视、可感的载体,也是对“未来”最生动的想象。
实现人工智能元素在综艺节目中的可视特征,把“AI元素”变成画面,“机器人仿真”是核心技术基础。本来,仿真机器人的
核心应用场景是替代高危作业、重复性劳动,但是在综艺节目中,其主要功能是增加科技感的元素、丰富节的内容。例
如,美国谈话类综艺强档《吉米今夜秀》多次邀请智能机器人索菲亚作为嘉宾,其精彩问答多次引爆社交媒体话题;日
本的王牌综艺《笑点》中,主持人“松子”与其复刻的“机器人松子”共同完成一系列户外主题任务和情境实验。
为了实现人工智能元素在综艺节目中的可感特征,节目组需要选用风格化和人格化的机器人。例如,少女感十足的主持
机器人“小冰”、《机智过人》中才情横溢的作诗机器人“九歌”和权威感很强的医学诊断机器人“啄医生”等,都成为让人印
象深刻的节目要素。其实,在技术方面,机器人只是人工智能的外在形态,真正的人工智能技术是在背后负责控制一切
的“大脑”。“智能大脑”以大数据运算为基础,可以让机器元素有温度、有区别度,为综艺节目增加看点。
2. 设计人机对抗:赛制制定是关键
“人机对抗”充满悬念,有利于提高综艺节目的收视率。不过,以算法为基础的(机器)深度学习可以快速迭代、自我进
化,在图像识别和自动驾驶领域成果颇丰。也正是在这些领域,人类智能完全不是机器智能的对手。因此,在电视综艺
编导中,重点是找到人机对抗尚且胜负难分的较量点,难点是把这些胜负悬念用电视视听语言呈现出来。
江苏卫视《最强大脑》在这方面做出了突出探索。该节目每集有三个聚焦“脑力”的挑战项目,以视听语言呈现世界脑力
锦标赛内容。第四季中,节目邀请百度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度”作为嘉宾,每集编排一个人机对抗项目。下表总结了六个
具有代表性的人机对抗项目所对应的智能技术和脑力比赛项目,并从智能技术的角度对节目策划中的“赛制设计”问题进
行分析。
“人机对抗”项目赛制及技术基础“人机对抗”项目赛制及技术基础
赛制简述
项目名称
(人机较量点)
人工智能
世界脑力比赛项目
技术基础
《匆匆那年》用儿童照片推断成人相貌人脸识别人名头像
声纹识别
《不能说的秘密》用说话声音推断唱歌声音
自然语言处理
无
《鬼才之眼》用动态模糊影像推断真人图像识别微观辨识
《基因密码》用原始图片推断合成图片画风迁移微观辨识
《归故里》用旧照片寻找新城市图像识别微观辨识
《亲爱的》用儿童照片推断父母照片人脸识别人名头像
第一,选择人机可较量的技术节点作为比拼的内容,才能制造悬念。《最强大脑》中的人机比拼项目实质上只涉及三种
人工智能技术:人脸识别、声音识别和图像检索。该节目引进德国综艺Super Brain的版权,原版节目的赛制主要参
考“世界脑力锦标赛”的十个项目。对照来看,在《最强大脑》的本土化创新中,只有“人名头像”这个项目可以用来做人机
对抗,其余九个项目都以记忆力为主,机器存储力远在人类记忆力之上,无法成为人机较量点。因此,在设计节目时,
要紧扣人工智能技术本身的前沿发展来大胆创新,弱化记忆力,强化逻辑推理和直觉力。例如项目《不能说的秘密》主
要考察声纹识别,这个项目不在传统脑力挑战中,但人类直觉和天赋与智能技术之间胜负难分,类似的创新项目才是值
得挖掘的较量点。
第二,限定对抗条件,统筹专业性和公平性。有创意的人机可较量点,必须兼顾人和技术。在赛制制定时,通过限制条
件,才能保证对抗的相对公平。以人脸辨识为例,如果在正常光照条件下对人脸全局进行识别,人仍然不是算法的对
手。节目组在设定项目时,需要限定人机对抗的条件,才能让人机对抗的结果留有悬念。《鬼才之眼》设计赛制时,增
加了口罩、帽子遮挡,并且采用手机自拍、监控摄像头、行车记录仪等多种拍摄器材,多种场景的模糊画面为机器识别
的效率提出挑战,而在这些方面人的直觉和天赋正好可以派上用场。对抗条件的限定还可从三个方面着手。(1)综艺
现场的条件,包括灯框强弱、图像画质、声音音质等。(2)项目设定条件,包括取材角度、逻辑推理和空间想象能
力。(3)赛制规则,比如考察准确度而不是速度,挖掘人机可对抗点。
第三,人机可较量的关键点还要通过舞蹈、合唱、曲艺等综艺舞台形式呈现出来。例如,《匆匆那年》项目要求人和机
器分别进行跨年龄段的识别,第一轮以20位成年舞蹈演员的唱跳表演为主,要求识别她们的童年照片;第二轮以30位男
女成人在教室中的场景为主,要求在小学毕业照中识别。环节设定以综艺艺术手段为主,人工智能是整个节目的一个技
术元素,以增加节目的看点与悬念。
3. 机器反客为主:开拓“综艺+AI”垂直领域
人工智能技术元素在综艺节目中的分量逐渐加大,从点缀向主咖转变。《机器人争霸》中,明星及科学爱好者作为节目
叙事的辅助出现,而综艺舞台搭建、规则制定、节目时长分配都以机器人为主线,整个节目的可视化都是以深灰色的网
络游戏界面来呈现,充满由科技塑造的未来感。在受众定位方面,强化人工智能元素的节目逐渐从主流电视大众向垂直
小众过渡。相应地,广告投放、市场运营也要发生相应调整,这也是“综艺+AI”节目创新的方向
上面三个类别的节目模式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在娱乐行业的落地方式,在时间上存在递进关系。近五年来,中国是世界
人工智能领域的领跑者,娱乐行业在该领域的探索也代表了世界范围内综艺节目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领先水平。但在网
络综艺突起、收视行为多变、智能技术快速迭代等媒介生态中,用新兴的智能技术破局同质化竞争的战略也面临重重挑
战。
二、“综艺+AI”的创新窘境
从媒介内容生态来看,在综艺节目中加入人工智能元素的节目模式创新,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
1. 节目模式研发成本高,同质化竞争更难破局
江苏卫视的《最强大脑》能够在“综艺+AI”上取得一定成功,和其背靠财力雄厚的江苏广电集团、频道收视率在省级卫视
中近年排名前三的基础条件密切相关。即便如此,它推出的每一个人机对抗项目的研发制作成本也超高,粉丝称其
为“最强道具组”。在人力方面,节目组能邀请到百度人工智能首席专家、诺贝尔奖获奖者等业界权威,并有顶级流量明
星保证基本收视率。其高成本的制作是其他制作单位难以复制的。
从整体收视看,电视剧、新闻和综艺是拉动收视市场的三驾马车,其中综艺节目占比为11.6%。涉及人工智能技术元素
的节目越来越多,但传播效果并不理想,逐步形成新一轮的同质化竞争。例如江西卫视的《顶级对决》整合了《中华诗
词大会》和《最强大脑》的赛制和元素,但收视数据并不乐观。因此,电视综艺节目吸纳人工智能技术元素进行创新
时,需警惕在人工智能泡沫下的低质化。
2. 传播功能定位:科普、娱乐、公关的边界模糊
“人机对抗”项目的比赛结果往往在网络上引起较大的争议,网络讨论集中在怀疑录播节目的真实性、赛制的公平合理性
上。例如,极擅长“微观辨识”项目的王昱珩在被智能机器人“小度”打败后,很多观众怀疑节目公信力,称节目是“谎言包
裹的真实”“百度的公关”,即使当事人以网络直播的方式澄清,也难平争议。在知乎上,有人工智能领域的博士撰写长
文,对关键技术点进行专业分析,获得较高点赞的几篇分析文章都提倡:不必纠结于科学技术的细节,不必推测背后的
利益纠葛,“毕竟这节目不是科学,而是以娱乐为目的的综艺”。
这些争论倒逼从业者对“综艺+AI”的传播功能定位进行反思。综艺节目有包容性、艺术性、现实性、娱乐性和社会教育等
传播特征,使其创作应秉持寓教于乐的原则。不过在实践中,从业者不得不在诸多相互矛盾的传播功能中进行权衡取
舍,“综艺+AI”如果立足科普,会受到观众以严谨科学为标准的挑战和质疑;以娱乐为标准,又难以迎合大众收视市场,
其模糊的定位是创新时要权衡的又一难点。
3. 网络化阅听行为挑战传统节目编排方式
互联网内容生态中,分发渠道主导权逐步分散,人们在几乎所有时间和空间里期待更加新鲜刺激的内容出现,对平铺的
节目编排方式的容忍度逐渐下降。
综艺节目的受众发展出多样的收看方式,而且在观看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主动性。在视频网站上,受众可以一边观看综
艺节目,一边实时发表弹幕评论,弹幕间形成对话,作为内容的“增量”叙事,与节目的原生叙事形成互文。经常有弹幕
提示后来的观众“空降至某分某秒”开始观看节目,从而跳过冗长的叙事,只观看具有话题性的内容,这一类内容虽然兴
奋刺激,但无助于很多综艺节目本来想开展大众科普、寓教于乐的初心,是未来节目研发中不得不思考和应对的问题。
三、“AI+综艺”的全流程重构
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元素的创新思路面临多重困境有多方面的原因,既受技术发展的限制,又受到技术、市场、媒介文化
相互作用的内容生态的影响。如果说“综艺+AI”是将人工智能技术以可视、可感的形象放到台前,那么“AI+综艺”则是将人
工智能技术放到幕后,从日常操作、组织架构、内容价值方面着手,力求更深入地进行转型。
1. 制作思维:从台前到幕后,助力电视综艺多环节
人工智能所包括的神经网络、深度学习、面部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将如同十六七世纪的电力一样,作为基础设
施类技术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媒体从业者对技术的认知也需要从台前走向幕后,建立起“人机共生”的思维方
式,追求运用新技术实现以“智”增“质”的视频内容生产。
机器自动学习技术已经在网络综艺公司的节目研发中投入运用,并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在《中国新说唱》和《机器
人争霸》等节目的制作中,爱奇艺的综艺制作团队尝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把操作简单、重复性高且繁重的基础性、非
原创性工作,如合板(将多个不同机位的视频素材对齐到同一时间线)、去除废片、识别精彩镜头、配字幕等任务都交原创性工作,如合板(将多个不同机位的视频素材对齐到同一时间线)、去除废片、识别精彩镜头、配字幕等任务都交
给机器完成。
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助力内容的精准分发。算法平台带来内容搜索和分发的“千人千面”,打破传统的渠道垄断。进而,
分发广告根据用户特征匹配广告,精准度和转化率都得到提升。
流量市场转化机制变化将倒逼节目内容生态的变革,“AI+”趋势要求综艺节目内容运用时块化管理。机器学习为不同时间
间隔的节目内容片段打上标签,再以这些标签为线索,自动地重新组合,生成适合不同平台分发的新内容。例如同一档
综艺节目将可以形成音频版、文字版、图文版、长视频、短视频等多种模态的内容,适配到不同的分发平台上,例如短
视频版在抖音、快手上传播,图文版在网站和微信中传播。
2. 组织架构:多模分发与岗位迁移
“AI+”带来的流程变革,将推动组织架构的变化。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科技与职业变迁的教授在预测,人工智能技术将带来“AI+”带来的流程变革,将推动组织架构的变化。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科技与职业变迁的教授在预测,人工智能技术将带来
岗位的两极分化,极高端和极底层的岗位即将出现,中层岗位会逐渐流逝。在综艺节目制作领域,可能发生的岗位迁移
是:极高端的算法工程师、具有超强原创力和幽默感的内容生产者出现,中层的字幕组、后期制作等岗位将逐渐消失,
他们很有可能降至底层—成为为机器和算法“喂饱”数据的“算法训练员”,或者直接面临失业与再就业的情况。
3. 内容价值:伦理思考与时代命题
在综艺节目内容的制作方面,随着智能技术从“弱智能”向“强智能”过渡,“AI价值”将是指引创新探索和流程变革的更深层
动因。
首先,综艺节目所呈现的人和技术的关系,应同时强调“人机互助”和“人机对抗”。编导和后期剪辑为追求视听效果,经常
会强化人类和机器的冲突,追问“能否守住人类最后的尊严”之类的问题,甚至将其作为整期节目的主线,将人类和智能
技术对立起来。实际上,人工智能技术和人类的关系更多应该是互补而非替代,比如在跨血缘图片识别寻找失散儿童项
目上,机器有效率高、不会累的优点。从业者可结合这一理念设计项目,帮助大众更全面准确地认知人工智能技术。
其次,媒体从业者应紧扣时代命题,平衡科技理性与人文价值之间的叙述张力。如在《最强大脑》第四季首期节目中,
名人堂选手都是首次与人工智能较量,他们表现出的怯懦和犹豫引发诸多争议,传统认知中的“脑力英雄”在限定时间中
被还原成普通人,折射出人性特点,是“人机对战”类节目的看点。节目编导需要重新强调人文价值与科技理性之间的共
生与竞争关系,挖掘“人文与科技”这一命题的视觉化表达,既不盲目地推崇人类独尊的自大,也无须一味推崇“科技至
上”的算法与理性,从而将节目构思嵌入到更为宏大的时代命题中去。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深刻影响综艺节目的内容生态。对于从业者来说,如果采用“+AI”的思路进行创新,需要在研发成本和
传播功能定位方面做好预判。如果采用“AI+”的思路来开展变革,需要从制作流程、组织架构和内容价值方面发力,以突
破创新窘境,打造人机协同”的生产环境,在智媒化浪潮中抢占先机。
“影视强音”依托中国影视业界、学界专家等高端行业资源,介绍《中国电视》杂志优秀刊文,关注中国影视领域政策方
向、业内动态、专家评论等。
突出品位性、权威性、服务性的“三性”基调,拒绝庸俗、媚俗、低俗的“三俗”话题,致力于提供业内需要的最权威信息!
“影视强音”微信公众平台投稿邮箱:Tvlishihui@
微店名:中国电视
快速进入选购!
杂志订阅、图书购买可长按二维码或扫一扫进入“中国电视”微店哦!
本文发布于:2023-12-12 13:50: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3602081193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从“+AI”到“AI+”:人工智能与综艺节目的互动.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从“+AI”到“AI+”:人工智能与综艺节目的互动.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