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2日发(作者:哈哈猴)
2019
年
7
月第
22
卷第
3
期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itn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rs
Edition)Jul.
2019Vol.22
No.3【历史文化研究】《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证解赵志浩(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宗教研究所,郑州450002)摘要:历代学者对于《论语》首句“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之中的“学”与“习”的注疏、注解存在分歧。结合
相关注解及《论语》文本中孔子在不同场合的论说,可知孔子所谓的“学”是有特定所指的,即特指“道德与境界”之
学。“学而时习之”之“学”或“习”正是“成德之学”,即提升道德境界之道的“大学”,而非指所有的学问,更非仅限
于技艺或成为有用之器的学问。唯有时时修习此种学问,每日三省吾身,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才
能够心生喜悦。可见孔子论学的本义实乃为成就道德和境界的功夫。关键词:《论语》;道德;境界;修习中图分类号:K225.0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8
-777X(2019)03
-0045
-04《论语》开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一端见之也%《说文》:'习,鸟数飞也%'引申为凡重
理解此开篇语的关键是理解“学”和“习”究竟何意。
本文试从相关注解和《论语》文本中孔子之言,证解
此首句中“学”与“习”的所指。习,学习之义%吕览审己注:’习,学也%'下章,’传
不习乎’,训义亦同。”⑷&古人所谓“操缦、博依、杂
服、兴艺诸事”之学仅用口习是无法进行的,即仅用
一、释“习”《说文解字》认为,“习,数飞也。”口0朱熹以此解
释“习”字:“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2047朱熹认为
“习”字是“学之不已”之意,又引程子曰:“习,重习
“诵”的方式就不行了,而需动用眼、耳、鼻、舌、身等
诸多器官%因“诵习”无法涵盖所学之内容,故而
“习”字还应释为“练习”“修习”“践习”“实习”
等意%因此,杨伯峻认为:“一般人把习解为’温习’,
也”/20灯%可见朱熹所解“习”有不断重复所学之意,
相当于今天的温习、复习等意,“习”的对象很显然
是书本知识%而何晏认为“习”是“诵习”之意,他引
但在古书中,它还有i实习’、’演习’的意义,如《礼
记(射义》的’习礼乐’’习射’%《史记•孔子世
家》:’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这一
王肃曰:“时者,学者以时诵习也%诵习以时,学无
'习’字,更是演习的意思%孔子所讲的功课,一般
都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结合%像礼
废业,所以为说怿也%”
[3]何为“诵习”呢?刘宝楠在
《论语正义》中曰:“’诵习’者,说文:’诵,讽也;讽,
诵也%'周官大司乐注:’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
(包括各种仪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
“诵'讽、诵’皆是口习%故此注言’诵习’
也。”⑷&“诵”是口习,即“以声节之”,大致相当于今
这些,尤其非演习、实习不可%所以这’习’字以讲
为实习为好。”⑸杨伯峻的注解偏重于实际操作技
能之“习”,但对于一些义理之“学”和诗书之“学”,
便无法像音乐、射箭、驾车等的技能之“学”那样演
习和练习%就像钱穆先生所说:“社会文化日兴,文
之朗诵、诵读等之意,“习”的对象依然是书本知识%然而刘宝楠又接着说:“但古人为学,有操缦、
博依、杂服、兴艺诸事,此注专以i诵习’言者,亦举收稿日期:2019
-03
-02
作者简介:赵志浩(1981-秦儒学研究%字使用日盛,后觉习效先觉,不能不诵读先觉之著,中国哲学博士,主要从事先・45・述。”[6]6不管是书本知识还是操作技能之“学”,也
不管是形上之学还是形下之学,皆由“学”而得,那
么欲明白“习”到底何意,首先要澄清“习”的内容是
什么。不少学者都把“时习”二字合在一起进行解读,
刘宝楠和钱穆二人列举了
“时习”的诸多含义,其中
内含了古人所“习”的主要内容:(刘宝楠)“时习”者,说文:“时,四时
也。”此谓春夏秋冬。而日中晷刻亦得名
“时”。引申之义也。皇疏云:凡学有三
时:一是就人身中为时。《内则》云:“六年
教之数目,十年学书计。十三年,学乐,诵
诗,舞勺。十五年成童舞象。”并是就身中
时也。二就年中为时。《王制》云:“春夏
学诗乐,冬夏学书礼。”三就日中为时。前
身中、年中二时,而所学并日日修习,不暂
废也。今云“学而时习之”者,“时”是日中
之时&⑷&(钱穆)时习:此有三说。一指年岁
言。古人六岁始学识字,七八岁教以日常
简单礼节,十岁教书写计算,十三岁教歌诗
舞蹈,此指年为时。二指季节言。古人春
夏学诗乐弦歌,秋冬学书礼射猎,此指季节
为时。三指晨夕言。温习、进修、游散、休
息,依时为之。习者,如鸟学飞,数数反复。
人之为学,当日复日,时复时,年复年,反复
不已,老而无倦丿6〕6以上所引两例汇总了以往对“时习”二字的诠
释,表明古人所“习”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音乐、诗
歌、舞蹈、日常礼节等,既有诵习的诗书,也有实际演
习的技艺。那么,把“习”理解为“诵习”或“练习”
“演习”等都只是看到了“习”的一部分内容。由于
所“习”的内容也当是“学”的内容,所以唯有弄清楚
孔子关于“学”的实际所指,才能够真正理解“习”之
含义。二、释“学”孔子所谓“学而时习之”之“学”的内容究竟何
指呢?按照刘宝楠和钱穆以上的列举可知,古人
“学”的内容既包括书本知识,也包括各种实际的操
作技能。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
《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
七十有二。这说明孔子教学内容至少包括“诗书
礼乐”,以此而论,孔子所教习内容应是非常丰富
-46
-的。但是《论语》所说“学而时习之”语境下的“学”
是否泛指所有孔子的教学内容呢?我们先看看古之“学”字何意,刘宝楠在《论语
正义》中引《说文》和《白虎通》对“学”的释义:
“’学’者,《说文》云:’鰏,觉悟也。从教从冂。冂,
尚朦也,臼声。学,篆文鰏省。‘《白虎通•辟雍》篇:
1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未知也。’与说文训
同。”⑷2这是说“学”的原始义与“觉”
“觉悟”等相
关,而我们通常所谓的觉悟都与境界或道德有关,那
么,孔子所谓“学而时习之”中的“学”其内涵是否就
是指道德之学或境界之学呢?刘宝楠接着引用荀子
《劝学》篇诠释“学”的本义:“&荀子•劝学》篇:’君
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
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
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又云:’学恶乎始?
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
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
止也。’”⑷2只有通达道德境界方面的学问,并据以
经常反省自身的思想行为,才会“知明而行无过”,
“终乎为圣人”。再看朱熹所注:“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
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2047
朱熹认为,“后觉”效“先觉”即是所谓的“学”,目的
是“复其初”,也就是恢复我们本来具有的善的本
性,这应是在道德或境界层面言“学”。钱穆认为:
“本章学字,乃兼所学之事与为学之功言。孔门论
学,范围虽广,然必兼心地修养与人格完成之两
义。”/607因此,从各家相关注解来看,孔子之谓“学”
乃道德和境界之学。从本章第三句“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也可推知,孔子论学本义实乃为
成就道德和境界的功夫。朱熹注此句曰:“愚谓及
人而乐者顺而易,不知而不愠者逆而难,故惟成德者
能之。然德之所以成,亦曰学之正、习之熟、说之深,
而不已焉耳。”/2047朱熹所注正好诠释了“学而时习
之”之“学”与“习”正是“成德之学”,也即是所谓的
“大学”。《大学》首句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
亲民,在止于至善。”⑻1这种“止于至善”的学问是
对“君子”而言的,君子之学绝非各种形而下的技艺
之学,正所谓“君子不器”(&论语•为政》",“器者,
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
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2057%君子不应局限于
成为一个有用之器,
而应专注于大学之道和道德境
界的提升%“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句话还指出了所
“学”和“习”之内容必须导向“悦”,或者说“学”和 “习”本身就是喜悦的。什么样的“学”和“习”才让
人喜悦呢?必然是止于至善的道德境界之学。学习
一般的技艺也能够使人快乐或喜悦,但远没有道德
和境界提升后从内在生发出的喜悦那样持久。道德
境界提升之后所获得的喜悦,唯有亲身体验之后方
能感受得到,这就是所谓的“悦”,即从内心生发的
欢喜,而非外在声乐等的刺激所产生的片刻之乐,这
就是《大学》所说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
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⑻1的精神和心
灵宁静之“悦”。因此,“学而时习之”之“学”当是成德之学,即
提升道德境界之道的“大学”,而非所有的学问,更
非仅限于技艺或成为有用之器的学问。唯有时时修
习此种学问,每日三省吾身,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
养和精神境界,才能心生喜悦,“人不知而不愠”,成
为君子。三、《论语》引证《论语》中出现的诸多言“学”的例子,都证明了
孔子所谓的“学”是指道德境界之学。《为政》记载,
孔子自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朱熹注之曰:“此所
谓学,即大学之道也。”/2054孔子十五岁志于学,其
“学”不是一般的知识和技艺,而是修身齐家等的大
学之道。这可从《子路》中孔子之言得到证明:“樊
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
i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
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
而至矣,焉用稼?’”这说明了孔子所学不是技艺类
学问,而是仁义礼智信等的道德和境界学问%《雍也》记载:“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
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颜回虽贫但不改其乐,说明其有很高的思
想境界,而在同一篇章中记载有哀公问:“弟子孰为
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
•雍也》)。“不迁怒,不贰过”应具备很高的境界才
能够做到,而孔子称其为“好学”,那么其“学”必定
属于道德及境界范畴的学问。对此,朱熹注曰:“或
曰:’诗书六艺,七十子非不习而通也,而夫子独称
颜子为好学。颜子之所好,果何学欤?’程子曰:’学
以至乎圣人之道也。’i学之道奈何?’曰:'天地储
精,得五行之秀者为人。其本也真而静。其未发也
五性具焉,曰仁、义、礼、智、信。形既生矣,外物触其
形而动于中矣。其中动而七情出焉,曰喜、怒、哀、
惧、爱、恶、欲。情既炽而益荡,其性凿矣。故学者约
其情使合于中,正其心,养其性而已。[2]57在《先进》中,孔子再次赞扬颜回的“好学”,当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
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孔子对善于学习
圣贤之道的颜回之短命发出惋惜之辞,表明对颜回
之“好学”和道德境界的赞扬。颜回所学乃“圣人之
道”,即“约其情使合于中,正其心,养其性”,学而时
习之,故形成了“不迁怒,不贰过”
“其心三月不违
仁”之品格。从颜回的表现及孔子对颜回“好学”的
评价中,可发现孔子所谓“学”的内涵是指道德及境
界层面的学问。在《学而》篇中,孔子对何为“好学”
进行了一般性的描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所谓的“好学”是指“就有道而正焉”,即“就有
道之人,以正其是非”/2052%这也足以说明孔子所谓
的“学”并不是具体的技艺之学,而是道德境界
之学%在《宪问》篇中,孔子认为:“古之学者为己,今
之学者为人%”意思说是古之学者为提升自己的道
德境界,而今之学者欲见之于人,以己之学示人%孔
子通过对比古今之学,说明了提升道德境界之学的
重要性%在《述而》篇中记载,子曰:“德之不修,学
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是
说孔子所忧者是人的德、学等的颓废,故需要重新开
启这方面的学问,以便在生活中时时提醒自己,不断
提高道德修养%《卫灵公》篇记载,“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
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
贯之%'
”孔子认为自己并非“多学而识之者”,而是
有其“一以贯之”之道%何为孔子的“一以贯之”之
道呢?《里仁》篇中曾子给予了回答:“子曰:’参乎!
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
i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
的门人曾子指出孔子的“
一以贯之”之道即是“忠
恕”之道%朱熹认为:“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
恕。”程子认为:“忠者天道,恕者人道;忠者无
妄,恕者所以行乎忠也;忠者体,恕者用,大本达道
也。”⑵72-73忠恕之道是处理人伦关系的道德和境界
方面的学问,而孔子所学皆以“忠恕之道”贯穿其
中,可知孔子所“学”以“忠恕”为旨归%《述而》篇记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
可以无大过矣%”孔子认为学《易》的目的或效果是
“可以无大过”,《易》显然不是一般的具体知识或技
能,而是暗含着“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
・47・至于命”⑼的大学问。可见,&论语》中处处可证孔子所谓的“学”是有
[3]
王云五主编.论语集解义疏/
M].北京:商务印书馆,
特定所指的,即“道德与境界”之学,而不是所有的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1.[4]
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5]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1.[6]
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
学问,更非局限于某种技艺的学问或器用之学。那
么,《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大致就可
译作“领悟了圣贤的道德境界,并据之时时修习,难
店,
2002.[7]
[9]
道不是令人心生欢喜的事吗?”[参考文献][1]
司马迁.史记/M].长沙:岳麓书院,2012:774.[8]
陈戍国点校.四书五经/M].长沙:岳麓书院,2014.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
M].北京:中华书局,
2011:646.许慎撰,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
局,201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责任编辑朱小琴][2]
The
Inhrpretahon
Aboui
the
First
Sentence
+
Learning
and
practice
from
time
to
time”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Zhao
Zhihao(Institute
of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Henan
Accdemy
of
Social
Sciencrr,
Zhengzhoo
450002
,
China
)Abstract: The
scholarc
of
the
pass
dynasties
have
dmerent
opinions
on
the
annotations
of
+
Lerning
and
practice
from
tinie
la
time,
Isn1
it
a
happy
thing?”
According
la
the
relevent
explanation
and
Confucius,araument
on
dmec-
ent
occasions
i
the
Analects,
it
cen
be
en
that
the
so-colled
+
levming^^
of
Confucius
is
specificelly
refeved
1u
the
study
of
+
moral
and
elm”.
+
Lerning”
and
+
practicemainly
referc
la
develop
morality,
rataec
than
refeving
la
all
the
knowledge
or
uful
skills.
Only
when
you
study
this
kind
of
leeming
at
timvs,
you
cen
continue
It
im・
prove
your
moral
cultivation
and
spiritual
realo.
It
cen
be
en
that
the
original
mening
of
Confucianism
is
the
a-
ehceeementoomoeaectyand
wodt:
The
Analects
of
Confocit
;
Morality;
Realm
;
Cultivetion・48・
本文发布于:2023-12-12 13:30: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3590482441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证解.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证解.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