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中医藏象理论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主要目标以及切入点

更新时间:2023-12-12 12:40:48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12日发(作者:教师结对帮扶计划)

-

中医藏象理论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主要目标以及切入点

1 中医藏象理论是中医学的理论核心

中医学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其理论的核心,应对整个学科具有支撑作用。中医藏象理论在中医学中,不仅包涵了中医解剖、生理等基础医学方面的内容,还外延于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处方用药等方面。换言之,它不仅是阐明人体生理活动与病理机制的中心环节,也是临床治疗学的理论依据。因此,中医藏象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

2 藏象学的理论特征

从藏象学的形成及发展来看,它在认识论、方法论上体现了以下特征:依据人体内外的完整统一性,通过“见外而知内”的方法,把人体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通过生命过程中自然流露的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的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从整体出发,强调人体内在的联系与统一,并强调五脏是产生精神活动的物质;虽以一定的解剖学知识为依据,但主要突出五脏功能系统,并以生理与病理相结合,以阴阳五行作为说理工具,建立藏象学说的理论框架。诚如方药中先生所说,藏象学说“总的精神就是根据人体所表现于外的各种生理现象、体征,再结合自然节气与这些现象的相应关系加以分别归类,并冠以当时所知的一些脏腑器官名称,实际上是以此为代号来归纳当时人们在与疾病斗争中所积累的若干经验认识,这就是中医学所说的‘藏象’含义及藏象学说提出的物质基础”[1]。显然,五脏的生理、病理及其表现于外的各种现象、体征成为藏象学说形成的主要客观基础和特色五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征象始终贯穿于中医学基础理论及临床各科。因此,我们认为五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征象是中医学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内容[2]。

3 中医藏象理论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建国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中医学中医药的研究工作,从局部看取得了一定成绩,从总体看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究其原因,是由于藏象理论的基础研究工作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避开中医藏象理论的基础研究,就不能从根本上对中医学现代研究产生推动作用。

以中医“证”的现代研究为例。中医的“证”是与脏腑功能紧密相关的,在现代科技对脏腑的特征没有一个基本明确认识的情况下,进行中医“证”的现代研究就不会取得突破性进展。比如要开展“肾虚证”的现代研究,如果现代科技不能明确认识中医学的“肾”,就无法对“肾虚”进行研究。因此,对于“肾虚”的实质、引起“肾虚”的病因病机和“肾虚”的治则治法等研究就显得十分盲目,遑论其结果的可靠性和重复性。

再以中药复方的现代研究为例,我们知道,中药复方更多地是与证相对应的,在现代科技对各证的特征没有一个基本认识的情况下,进行中药复方的现代研究显然不会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比如要开展针对肾阴虚的中药复方的现代研究,如果现代科技对肾阴虚证的基本特征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就无法对复方的疗效、组方、工艺等进行研究。因此开展中医证的现代研究的前提是现代科技对中医学所论述的脏腑的生理特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失去这个前提,进行中医证的现代研究就不会有实质的进展。开展中药复方现代研究的前提,是现代科技对各个证的特征有了基本的认识。失去这个前提,进行中药复方的现代研究是徒劳的。所以,藏象理论的基础研究是中医现代研究的根本前提。

4 中医藏象理论基础研究的主要目标

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充分运用传统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现代医学技术)去寻找中医藏象学对人体认识的规律,重点是对五脏系统生理功能的认识,用现代语言阐述藏象学的基本内涵,为中医学其他学科的中医学发展服务,是中医藏象理论基础研究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的主要目标。

5 中医藏象理论研究的切入点

5.1 采用中医“司外揣内”的方法,从“证”入手是藏象学研究的重要切入点,但着眼点是提取五脏生理系统的特征,而不是“证”的实质研究。

张景岳注“藏象”曰:“象,形象也;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可用“司外揣内”、“由我知彼,由表知里”的间接方法推求,达到“视其外应,以知内脏”的认识。例如由汗出过多而心慌,可知“汗为心之液”;由热则汗出,可知“热气通于心”。由寒则尿多而推理为“寒气通于肾”。人悲伤哭泣时泪涕交流而有时伴有咳嗽,因而认识到肺主悲,在液为涕,在变动为咳。这种由外推内的办法还可以进一步推测病变,见其色,按其脉,可以知其病,原因在于“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这是被实践所验证的,故《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夫色脉与尺之相应也,如桴鼓影响之相应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叶之出候也,故根死则叶枯矣。”藏象学说还注意到自然界在许多方面是具有对称性的,一切事物均可以分为阴阳。由事物的一面,推导与其对称的另一面,可以内外、脏腑互推,也可以察身形而候其脏腑。

如何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去认识中医学五脏系统生理状态下的特征呢?以正常人及实验动物为对象进行研究是现代生理学等基础学科的研究内容。中医学的认识方法与其不同,认为“恶者可得见,善者不可得见”,即对于中医五脏的生理功能,应通过它的病理征象来认识。

从病理现象反推生理功能,是推测脏象功能的重要方法之一。即以病理异常征象为信息,与正常状态相对照,再运用分析、综合、类比、演绎等方法,来推导生理功能。例如,在风寒伤肺咳嗽时,又见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等症,而推论出肺合皮毛,开窍于鼻。在纳减便溏、腹满肠鸣的脾虚湿困时,又常伴见四肢不温,消瘦乏力,而推知脾主肌肉四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上述凭外部揣度内部,由病推不病的方法进行了概括“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按照上述方法建立的藏象学说,其脏腑必然是以功能单位为主,而不是解剖单位。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显著特点之一,其核心是“证”。所谓证或证候,既包括四诊检查所得,又包括内外致病因素,全面并且具体地揭示了疾病的特征、性质和具体阶段的主要症结。用现代科学技术认识中医“证”的特征,并通过“证”的特征获得中医五脏的生理状态下的特性,应当首先成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要开展的工作。可以说,当用现代科技认识了中医五脏生理状态下的特征时,中医学的现代研究将会向前迈进一大步,传统中医学将向现代中医学迈进一大步。

采用中医“司外揣内”的方法,从“证”入手进行藏象学研究,着眼点是提取五脏系统生理状态下的特征,而不是“证”的实质研究。这与以往“证”的规范化研究、“证”本质研究的目标是完全不同的。显然,这项工作是“证”的规范化研究、“证”本质研究工作的基础。如果现代科技对五脏系统生理状态下的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则与五脏相关各证的研究就有了参照系,以“肾”为例,如果现代科技对“肾”脏系统生理状态的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则“肾虚证”本质的研究就比较容易开展了。当我们能用现代语言讲述五脏生理系统的功能时,“证”实质及“证候”规范化问题将迎刃而解。还有,通过“证”进行藏象学研究,还可以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角度研究五脏生理系统的内涵。

5.2 利用中药的性味归经理论,通过动物实验进行藏象理论研究

中药的性味归经理论,是古人根据五行分类,将自然界所生的物质分为五味,分别归入五脏,以滋养调节五脏功能。应用性味归经原理,观察中药对所入脏腑的影响,对揭示五脏功能也会有所帮助。在《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提出天地阴阳通过植物———“草”的气味营养人体,从而产生“神”的理念。由于人体或脏腑“嗜欲不同”,收藏这些气味各有所偏。为了进一步论证,黄帝发问:“藏象何如?”意为脏腑收藏气味之后有何征象?“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系统阐述了五味滋养五脏之气,其表现可以通过“其华”、“其充”反映出来。因此,通过观察不同性味归经的中药对实验动物的影响,也可以为推测五脏的功能特征提供信息。

6 在研究的初始阶段应以临床研究为主,动物实验为辅

中医学在研究人体生理功能时,主要采用整体动态的观察方法,这是一种综合的研究方法。当然中医学也采用过一些解剖方法,如《灵枢•经水》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这是用分析的方法来认识人体,由此认识了人体脏腑的形状、大小、位置以及血液在血管内流动、血液循环和心脏有关等等。这是认识人体结构的基础,对进一步认识人体的功能有启导作用。但是,解剖方法不能观察器官的功能,因此,对活体的观察就成了中医学研究人体的主要方法,而藏象学就是其理论成果。“精气内守,形神外见”,而人死之后,它的功能消失,外无所见,故在尸体上无藏象二字可言。这种认识,具有“只有在尸体中才有部分”,每个部分都“不能看作从整体分出来的部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思想。要实现整体观察,就必须在活体上进行,这就可以动态地观察人体,中医学主要运用由表推里的生理观察和由病理反推生理的方法[3]。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对临床的经验性事实不断总结、归纳、演绎,逐渐升华形成了中医学的各种学说和理论[4]。中医学中医是实践医学,中医对藏象的认识也不能脱离临床实践。因此,对藏象的研究应该只能从临床开始并以临床为主。动物实验可以用于人体研究受到限制的工作,可用于中药研究藏象理论的工作,但重点应以临床对人体的观察为主。

综上,在中医藏象理论的基础研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之前,中医学的现代研究不可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见图1)。为促进中医学现代研究的发展,应尽早、大力开展对中医藏象理论的基础研究。这项工作将为我国中医学的现代研究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方药中.辨证论治研究七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

[2] 闪增郁,成伊竹,向丽华,等.论中医基础理论医学论文格式现代研究的思路与方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2(5):21-22.

[3] 孟庆云.从系统论看藏象学说[J].新中医,1983,(1):5-7.

[4] 盛增秀.略论藏象学说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J].中医学新中医,1977,(3):14-15.

-

中医藏象理论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主要目标以及切入点

本文发布于:2023-12-12 12:40: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3560482440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医藏象理论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主要目标以及切入点.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医藏象理论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主要目标以及切入点.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研究   藏象   理论   五脏   认识   生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