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2日发(作者:中药房)
恩施古城
第一部分
古城历史演进
恩施市,地处湖北省西南部,清江中上游,居省九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恩施州首府城市,国土面积3976平方公里,辖10个乡、3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和172个行政村、34个居委会,总人口约78万,以土家、苗、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38.49%。汉巫县地,三国时吴置沙渠县,元为施州,明洪武十四年(1381)置施州卫,清雍正六年(1728)改卫置恩施县,1982年划县城关镇及近郊置恩施市,1983年恩施县并入。是历史古城,抗日战争时期湖北省政府曾迁此,名胜古迹有连珠塔、文昌祠、柳州城遗址等。
恩施市区 恩施市区本身便是一座古城。恩施成为湖北省九大古城之一。该城建于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迄今已有1740年的历史。恩施市内目前尚存古城门两座,即西门和南门,城门均为石砌,造型雄伟、厚重,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点,另外,还有位于小龙潭的明城遗址。
土家住房多为木瓦结构,一般是一正一厢或两厢。中堂接待客人,上壁供祖先,侧室有一间火铺,其余为寝室。火铺上有火炕置三脚架或上悬梭筒,梭筒上悬炕架。这间屋以木条或竹条代替天楼板,既能通风又便于炕东西。两厢或者一厢是吊脚楼,楼上住人,楼下为猎牛栏圈。进入80年代,钢筋水泥结构的住房渐由集镇向农村发展。建筑特点,开始改变。
恩施古城史 南宋始建土城时,城区平面或物体表面的大仅0.08平方千米。到晚清期间,城区平面或物体表面大大拓展到0.5平方千米,趁势就坡,街巷纵横散布到街道有东门永胜坊,南门镇远坊,西门永宁坊,北门清宁坊、清顺坊等;冷巷纵多而短,横少而长,路面多用鹅卵石铺筑衡宇遍及为砖木布局,木石门的框架双扇门,雕花帘、垛脊、青瓦面、狼烟墙,临街有贸易铺子,后则可能是3、5、7进天井如今,在老城内的三义宫巷、薛家巷、和平街、城乡街等街巷,仍可一觅这古色古香的陈迹。
恩施城垣城楼经历屡次战役和配备布置设备摆设而被炸毁或拆掉。明洪武十四年,筑城不长,施州蛮叛,攻破施州城,杀死知州李才等施州官员,刚建筑的城垣受到毁灭性粉碎,故史志有洪武十四年城垣"旋圮"之说。1917年,刘尊五用土炮轰掉东门城楼一角,城垣炸垮数处。1941年4月29日,日机轰炸恩施城,炸垮城垣8处共13丈,炸垮城垣垛两个,炸毁东门城楼上的官仓。同年,为构筑城区马路,拆掉北门东段、南门西段城垣。1956年,城区改造时,拆掉开东、北城门城楼及城垣。1973年建筑人平易捷径,拆掉开跨山上城垣。1997年,建筑东门黄石大桥时拆掉部分城垣。
恩施城垣群体脉络尚存,多段保存无缺,约占原城垣的四分之三东门:北至东门病院亭子,南至原棉织厂,保存较好;西门:北至西后街26号,南至学田巷13号,保存无缺;南门:西至学田巷12号,东至城乡街13号,保存较好;北门:东至四维街2号,西至胜利巷14号,虽在衡宇脚下,仍较着可识西、南门城门完备,城门上"金华"、"向阳"字样还可辨读西门城楼于上世纪90年代因天然腐化而被拆掉。惟一的南门城楼保存完备,但腐化十分紧张,朝不保夕。
古城街道 晚清以前,恩施老城六角亭区域,从今解放路横过至西城巷的这条街被叫作西正街。 清朝同治以前,这条街是施南府衙门所在地,后因在府署衙门左侧建鼓楼,改称鼓楼街。《恩施县志·城池》载:“鼓楼,在城内府署左,卫志稿旧有谯楼,不知圮于何时。乾隆三十六年,知府张应焘谓其地建楼为宜,仅成石基数尺,即以解任终止,迄百余年无议及者。同治乙丑,知府夏锡麟捐廉,倡率士民,锐意成之,派邑绅董成厥事。是年夏即有尹寿衡南官之捷,从此人文蔚起,贤良者之贻泽孔长矣。”从这里我们知道,府署衙门旁原有鼓楼或望楼(谯楼),不知什么时候毁圮了。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施南府知府张应焘在这里重建鼓楼,但只建了石头基础部分,就因他的离任停工了,以后百余年间没有人提议继续修建,直到同治乙丑年(1865年),时任施南府知府夏锡麟率邑绅士民建成。当时建鼓不仅仅是为了击鼓报时,更重要的原因是振蔚人文,促成贤人志士出现。就在楼成的当年,有了尹寿衡的南宫之捷(尹寿衡,名克墨,恩施杉木坝人,清同治乙丑年考中进士,官至四川眉州、资州、茂州知州,晋升中宪大夫、资政大夫)。
抗日战争时期,武汉沦陷,湖北省政府迁恩施,第六战区指挥部长官司令部亦设恩施,府署衙门旧址作为第六战区司令部办公驻地。日本飞机对恩施狂轰滥炸,时人因怕鼓楼成为日机轰炸目标,于1942年1月将其拆除,鼓楼不存在了,鼓楼街空有其名。此时日机将府署衙门炸成一片废墟,第六战区办公机构搬走,1942年1月开始在这里建公园,实际上是将原建于唐井湾的公园迁建这里。省政府迁恩施后,尽管是在战乱期间,也要解决迁恩人士文化休闲生活的需要,省政府在北门外唐井湾辟建公园,因地域窄小,加之国民党公路部门入驻该处,便将公园迁至施南府旧址,命名中山公园。同年6月,在离鼓楼原址不远的中正街(清南正街,国民党时期以蒋介石字改中正街,解放后改解放路)与鼓楼街交接处,用原鼓楼拆下来的材料建亭,命名中山亭,因亭有六角,老百姓称六角亭,这也是六角亭地名的由来。由此,这条街由西正街到鼓楼街,再被称为公园街了。1943年4月,省政府将中山公园交给恩施县政府管理,自此恩施县有了自己管理的第一家公园,解放后恩施县人民政府建在这里,公园被取消,但公园街的名称还是延续下来了。
古城史 恩施古城的存在,当自唐代或者更早的历史时期就巳经开始了城池的经营,而那更早的城市,应该说还没有城墙这类的防御设施。古施州城是否还有更早的历史呢?这虽然说我们今天看不到过去的遗迹现象,但从恩施周边的崖葬墓,如月亮崖、市一中,挂榜岩、大沙坝等地的就存在着盛行崖葬的民族风俗与现象,这在我们看来,这里自古就是少数民族的居住地是毫无疑问的。另外,笔者认为,从“施”字的古意来看,也是完全可能的,“施”字古通“夷”,“施”是“旗帜”在微风中的状态。清江,古称„夷水‟,“夷”与少数民族是紧密关联的。那么,“施”就是清江边的高地上所飘扬的旗帜,而恩施古城六角亭也就正是在这样的高地上……。恩施城的存在,我以为至少是在设立“施州”之前,这里就是一个范围较大的少数民族居住点,施州的设立,便将城池的地点与作用渐渐的固定了下来。
自唐代开始,,这里就巳经有了不少的文化设施,因此,其名传于后世。这时也将城池渐渐的扩大化,到宋代创立修筑土城时,就巳经从最为原始的状态下,走进了稳定的居所,并在规模上有了较大的发展。宋代的施州,开始创筑土城,从而使“施州”城池得到了长期的延续与发展,并行成了时代的风格。
宋代时,施州开始了筑城;从已有的地方志书中记载来看,那时是创筑“土城”,始于宋淳祐三年(公元1243年),这土城我们从字面来理解,当然是用土垒筑城墙体,以作为防御之用。但我们今天在古城墙上的实地调查,施州宋代的古城墙大多不是用土来垒筑的,而是利用了当地的自然条件,施州古城的自然条件是紫红色砂岩石质,这种石质是可以挖掘的岩石,而城墙就是利用砂岩石质可挖掘的特点,将城外挖掘成陡坎状,也就是外看为城墙体,内看则没有墙体的表现,而为平地。就今天所保留下来的城墙体,也基本上是沿着山体的自然走向而弯延向前。也并没有较大的对地形进行改变,或是裁弯取直。而在某些地段,也仍然保持有宋代阶段所留下来的山体的切面。虽然明清时期对城墙进行过较大的维修与扩修,以及运来石块重新垒砌与修缮,但宋代时期的土城墙体也仍然可见,其特点就是上半部分为石块垒砌的墙体,而下半部分则是红砂岩体,有些地方仅仅垒砌了不足1米的石坎,下半部分全是红砂岩石的山体。《恩施县志》卷二载有:“宋旧城,即今象牙山及瑞狮岩,因山为之,元创其旧”,表明城池的延用历史。
从城墙壁的走向上看,从南门向西门,西门向北门而去的城墙体,其绝大部分都是山体的顶端行走,外看,整个城墙在山峰上。我们分析认为,南门的城墙体较直,很有可能性是当年垒土所筑的部分城墙体,后世则加以砖石垒筑,从而形成了今天的样子。自南往西的绝大部分城墙体,则是依山体而自然往前,所以在城墙体的上端,在弯曲的地带,就是人行道在城墙边,而城墙体外突有地方,则人们在城墙上建筑房屋,人行道路则成为街巷道路经过。这也是恩施城墙体一大特色。
另外,我们还分析认为,宋时期的城墙很有可能还未至清江边,城墙修到清江边可能是明代以后的事情,因为明代曾进一步拓展城区的范围,因宋时期限的城墙壁多有跨踢,因此在宋城的基础上,用石块垒筑城墙体。
清乾隆以来,由于明代的城墙也是在自然的灾害与战火的洗理中,多以是被破坏,城池也是破败不堪。因此,在乾隆年间,也就是恩施“改土归流”之后,对恩施古城墙较为全面的进行了一次较大的维修,这次的维修主要是用石块垒砌墙体,这也就是今天的规模与格局了,整个城池,东、北临清江河岸边,东墙壁还沿着清江边向西南走向瑞狮岩下的清江边。南墙则处于瑞狮岩的山岩顶端,高低错落有数十米。这样的山城,恐怕在其它地方也是很难找到的。其北门直抵碧波峰山腰,依山向北可达问月亭;这也是宋代以来就存在的古迹了。
恩施古城的建设主要经历了三代,这三代就是宋、明、清三代。从文献的记载中,建筑队与修筑城墙壁的过程,总计在五、六次以上。但恩施古城究竟有那些特点?这就我们所知,至少有以下几点:
一是城池依山形地势而建成。这里的地形是西南高,东北低,西南的高处处于山顶,东北的低处则临清江边,垂直高差有50米左右。尤其是以瑞狮岩最为典型,瑞狮岩的东前为绝壁临江,高出江面约有50米,瑞狮岩的顶峰暨为今天城池的南门地段。高岩下为清江,而从南往西北,主要是依山挖成陡坎状,坎外为陡坡地,高出小溪沟有约40米左右,陡坎即为城墙壁,墙体的上方建筑房屋,以及为居民们的用地。这种特点一直传承了下来,今留下来的宋筑土城,以及明清时期所垒筑的石城, 均保留了最早的城池外形的风格特点。
二是明清以来所垒筑的城墙,其西北段依然是“半边墙”,也就是依山、依陡坎在山体的外侧面加垒石块;外看为城墙高垒,壁垒森严,而在城内,人们感受不到城墙的存在,而仅仅是沿墙边有人行巷道而己。而在其外突出的城墙上,则建立民宅住房,巷道貌岸然则成为了街道,丝毫没有城墙的感觉。三是城门的建造,也是依山体而为之,特别是西门更是如此,沿城墙壁近致城门洞时,才加高建筑城门洞及城楼,(没有瓮城),这里正好处于城墙体的台高处,向北去时减低,向南去时则渐渐升高,城门处即是升降的分界,其城门的南则升高时,门洞内是基础墙的外侧,向南也正是基础墙壁的抬高处。站在城门的楼顶,南望与城墙壁平行,北端则向下方弯曲而去。而城内的民房,也直抵城墙壁体,一般不注意房屋与城墙壁的关系,也就看不出来城墙与房屋在此处的变化。虽然说,东北方向的城墙与城门早以不见,但建筑的方式也大致相同,也就是城门处低洼向下前去而外出。可惜东门与北门早年巳毁不存。南门则是保存较为完好的城门,也是高垒的城墙体与城门。从这些特点可见,恩施古城的城门建筑也是不仅一致相同的,也是依其地形与地势而建筑成。表现了那时人们在筑城上经济实用性。
城门的建筑上,也与其它地方的城不相同,恩施古城城门外没有瓮城是其一大特点,二是城门建筑也不是四门相对称的建成,也是依山形地势而为之。东门与北门临近清江边,相对较近,南门与西门则在山上,也相对较近,这是建造者依其地形,依其人们往来道路较为方便的地方而开门,今天城外的环境特点也告诉我们,出城向外有方便的大道。
恩施古城的历史地位
恩施古城的历史地位,是需要我们拂去人们视野上的尘土,方能有所知之的问题。从城池的历史看,古老而悠久,又具有很深的民族情结,这是它的最大特点。我们从中分析与研究认为,至少是有以下几个方面是其它地方不少城池所不能比拟的。
一是城墙建筑体:它是依山而建设。这种城池目前所保存下来的则十分有限。湖北省内可谓仅此而己。从建筑队上讲,它一是节约的大量的建筑费用。也节省了人工,又起到了防御的作用,是古代城池建筑中所留下不多的“标本”。过去我们在长江三峡中还能见到这类的城池,而今天巳是不可能的了……。 用土筑城,六朝晚期的三峡巴东城就是这样,它在较为平缓的地带夯筑土台,在较陡的地方,则直接用石块来垒砌成城体。其外看为高高的城墙,而人在其内,只不过是民居房屋而巳。这是我们考古发现的六朝晚期的巴东城。(1)施州古城所垒筑土城的时间始于宋代,其垒筑的方式上,应该说较巴东城更为减单;因此,我们将其看成是这类城池建筑的延续与发展的标本是不为过的。
二是恩施古城,始于宋代筑城,实际上还要早出许多年,在设立施州以前,就以应是较为集中的居民点,至设立施州时,形成了朝廷的地方管理机构。而施州古城,它是处在今天土家族的腹心地区,并与土家族的形成和他们的历史社会紧密的相联系着。宋代社会中,施州是土家族中的民族首脑与中央王朝联系的中间站,曾一度是土家族的上层首领,进贡朝廷方物时的中转站,由施州的长官来代为收纳,并转呈朝廷。以可见城池在少数民族地区所起的作用了。
三是作为整个土家族地区土司时代的“卫城”,(明朝的卫、所设置,是控制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军事防御机构,是以驻军屯田方式出现的。)施州卫曾是其核心。也曾对土家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这也是其它城池所没有过的和不能相比拟的。
第二部分
古城现状
(改造、保护工作)
这样的古城,就今天看来,已是行将消亡,被现代的许多建筑所破坏。所残留有的部分,依然使我们有可能性去了解它的历史过程,了解城池存在的功能与作用;也还能使我们可以了解到这座古城的特色与风格,我们今天也只要稍加以整治与恢复,施州古城依在能够表现出它昔日的风采,这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宝贵财富。
因此认为,今天需要我们对恩施古城加以研究,特别是从民族历史文化方面,研究几千年来的民族情节,研究中央王朝与这里少数民族之间的长期友好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就恩施古城而言,更需要我们做好保护工作,而我们所进行保护的目地,当然也是为了今天恩施的发展,为了民族的历史文化留传,为了让人们更好的认识恩施历史文化名城的特殊地位与作用,也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恩施旅游资源的民族性。如可以尽最大的努力,保护一批相关系的街道、建筑和遗迹,特别是对城墙壁、城楼的保护要提上日程,并通过保护措施来宣传恩施独特的城池,宣传城池与民族前进的共存关系;同时也可以更好的发挥恩施的民族旅游业,这是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至少是湖北省境内其它地方所没有的。恩施古城,它是湖北的“丽江古城”;是三峡地区性古城池中现存的标本典范;我们何不将此作为一个很有开发前景的民族经济园区来做好我们的工作呢!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对老城进行规划了”老人对这个规划的出台并不感到意外。老人今年78岁,住在和平街,正好是我们要去采访的古街,他得知我们要去采访,很热情的为我们带路。 “每次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几年前就听说政府要对这里进行规划改造,最后都不了了之。”老人一边给我们带路,一边谈他对古城改造的看法。
在老人的带领下,记者很快来到和平街和西正街,这两条街是目前保存相对完好的古街了,街道很窄不足4米,两边大部分是民国时期的建筑,一部分木制房,大部分为黄泥和石块垒成的房子,这些房子的墙体大多出现了倾斜和裂纹,一些房子因受雨水的侵蚀,用手一碰墙体,就会有石块和粉末掉下,然而,就是这样的房子还住着人。
在和平街一所保存相对完好的木质二层小楼了,一位老大爷告诉记者,他所住的房子有7多年的历史了,因为恩施天气多雨,他必须经常对方顶的瓦面进行修葺、更换。即使这样,记者还是发现在房子的木质墙体上,有多处被雨水淋蚀的痕迹,而且在他所居住的不足10平方米的房子里住着几户人家,人均居住面积十分狭小,因为年轻人大多在外面买房,所以,在这里居住的大部分是老人,他们对这里有特殊的感情。
古城改造的困难 古城的改造已迫在眉睫,可是,为什么到目前为止,才刚刚出台一个规划呢?到底古城改造的困难在哪里哪儿呢?
一、产权复杂、涉及面大,资金不足
其实,早在2002年,湖北省规划院就明确提出旧城改造的原则和方法。随后,对胜利街也进行了试点改造,最后无疾而终。
整个六角亭片区如果进行重新的规划改造,资金必定是个大问题。因为目前纳入规划的老城片区位于西城区南部,清江西岸,南北长2.4公里,东西长1.2公里,单是搬迁补偿就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而且在则其中,产权不清晰,也是困扰改造的一大问题。记者在和平街的一些房屋的门框上看到有“恩施市直管公房”字样。其余房子也因为年代久远各时期迁入迁出,产权十分混乱。这样一来,政府在拆迁补偿等问题上,解决起来十分不方便。
显然,如果仅靠恩施市或州政府的财政拨款,对恩施的古城改造很难成功,至少短时期内不能实现。
二、商业开发,还是文化保护?这是一个问题。
一方面政府财政困难,另一方面古城改造迫在眉睫,政府权衡过后,认为商业的开发的模式的方案似乎能解决这个矛盾,因此,政府在2008年12月8日,恩施老城区规划项目启动后,吸引了内地7家乙级以上和香港1家、国外4家公司报名招标“恩施老城区规划”的编制。
通过商业开发不仅可以解决古城改造的资金缺口,同时可以拉动恩施市区经济的发展,而此前,胜利街的改造便是遵循商业模式。 众所周知,胜利街的开发并没有得到当地居民的支持,究其原因,居民对称商业的开发持一种怀疑的态度,认为外地的开发商存在对当地历史文化理解的偏差。
恩施市是一个既充满浓郁的是少数民族风情,又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早在1991年7月,恩施城就被列为湖北省九大历史名城之一,因此,有许多文化遗迹需要保护,像和平街这个样的古城区,如果进行商业开发,可能会对古城文化产生负面影响。
(负面影响)一是古城不古,历史文化踪迹难觅。 恩施老城区古建筑保护不力,在长期拆迁、兴建、修缮活动中,古城墙、古民居、古祠堂及亭台楼阁破坏严重,老城区新旧建筑夹杂其间,色调和风格极不协调。此外,老城区的商业氛围与老城建筑风格不协调,胜利街的服装市场,大十字街、小十字街的电器市场不宜设立于此。
二是山水园林不具规模,园林氛围不浓郁。 除了凤凰山森林公园和亲水走廊清江桥至凤凰桥部分地段植被丰富外,城区绿化率较低;城郊五峰山因建房和开垦,植被破坏严重;清江河因大龙潭水库蓄水,城区江段河床长期裸露,河床杂草丛生,江滩污泥遍地,时常臭气散发„„。山不青,水不秀,难以山水城市称谓之。此外,从园林上来看,恩施城可以说是有山水,无园林。恩施城区,除了华龙村、富源国宾酒店及湖北民族学院有等比较像样的园林建筑外,特别是公共场所,很难见到园林建筑,所以称谓为园林城市,为时尚早。
三是民族建筑不多,城市建筑没有特色,不具个性。 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恩施城市建筑应该有民族特色。特别是一些酒店、商业楼、大型礼堂、政府机关、学校以及商住楼,都应该考虑设计使其具有民族风格,特别是要有作为民族自治地区城市的民族标志民性建筑,但是现在,古城恩施还没有。
四是“硒都”称谓不恰当,顾此而失彼。恩施虽属富硒地区,但把城市称为“硒都”,不具备城市形象标志要素。
第三部分
古城未来
古城恩施应把基调定位于“具有民族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城市建设应该围绕这个主题,要在短短几年内实施以下几大城市建设工程,她的未来不会再平淡。
一要实施老城复修工程。 一是复建古城门城楼,在北门胜利街靠清江桥处、黄石大桥靠东门医院处复建古城门(仍然有通车功能);二是修缮武圣宫、文昌祠、鄂西特委旧址等历史建筑,在六角亭处复建“六角亭”一座;三是保护、抢修老城区古民居建筑,兴建民居建筑应具备仿古风格(可按政府和个人各出部分资金的方案进行,城建应有规划);四是老城区部分街道铺以石板,成步行石板街道,路灯及房屋灯饰以灯笼样式为主;五是取消大、小十字街电器市场和胜利街服装市场,代之以特色餐饮、茶楼酒肆、土特产或文化用品商业街;六是老市委大院处兴建六角亭中学,其建筑风格应该与刚刚建成的施州民族小学类似,或可更具民族建筑特色。
二要完进一步实施园林工程。 一是亲水走廊三期及以后工程要借鉴一、二期工程之优点,注重绿化亮化的设计,增加亭台楼阁和假山池沼;二是于城区下游筑坝蓄水,使城区段水位提升1至3米,使裸露的河床没于江水之下,利于划船荡舟,同时加强两岸灯光设计,使其在城区清江河和龙洞河段有“桨声灯影”的效果(此设计当然要考虑到防洪因素);三是要有园林式的广场,城区现有的广场无绿化和园林设计,新规划有公共广场要考虑园林艺术,增加绿化面积。四是进一步做好凤凰山森林公园的园林开发和设计工作,要对凤凰山园林进行改造性建设,改善并增加凤凰山四周进园道路,方便市民出入,同时增添园林式建筑和安全防护设施,使其成为方便市民休闲的城中园林。五是对黄泥坝、红庙、金子坝新城区尽早作城市园林规划,预留公共园林空地,以满足城市发展之需。六是对五峰山等城郊山体进行植被保护或作园林规划,让园林城市有绿色屏障。七是强化清江上游水域保护,让城区江水远有一个清洁的源头。
三要实施城区建筑民族化工程。 要让城市彰显个性,极具特色,让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永久印记。一是公共建筑应尽可能地采用土家吊脚楼风格,如华龙村、富源国宾酒店、施州民族小学建筑群,多廊檐悬柱、粉墙黛瓦,民族风格浓郁。但这些建筑几乎都藏于城市角落,这些艺术性建筑并不显眼。政府机构、宾馆饭店、商业大楼、商住楼房等,尽可大胆采用民族建筑样式,让民族自治地区的主要建筑更有特色。二是对政治中心地的建筑进行改造,主要对州民族礼堂和民族广场进行改造。州民族礼堂外观应该选用悬廊翘檐风格,于典雅中保持庄重大方;民族广场饰以灯笼、“中国结”样式的照明灯具,让其更具民族风格。三是新建通车公路桥也可采用风雨桥样式,让城市桥梁也成为民族建筑的鲜明印记。四是政府应该出台城市色彩规划,借鉴国外及国内著名城市的经验,确立城市色彩定位与控制分区,确立恩施城市基本色,杜绝城市建筑色彩的随意性,使其与地域环境、民族风俗和谐统一。
本文发布于:2023-12-12 10:24: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3478662439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恩施古城.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恩施古城.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