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1日发(作者:社会大课堂)
展示与传承/Interpretation and Transmission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教育案例解析Ca Study on the World Heritage Education of
the Archaeological Ruins of Liangzhu City许国栋XU Guodong(良渚博物院,浙江
杭州
311113)(Liangzhu Muum,Hangzhou Zhejiang
311113,China)摘
要:聚焦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教育的具体内容和实践经验,从学校教育、社会共建、自我提升3个方面出发,详细对其遗产教育的理念目标、特色举措、多样活动和自身建设进行解析综述,提炼遗产教育关键词;围绕聚焦青少年群体、强调政府作为、注重环境营造、精细活动策划等方面提出具有共性意义的建议,以期丰富世界遗产教育理论,为构建科学、完整、独立的世界遗产教育体系提供实践支撑。关键词:世界遗产教育;良渚古城遗址;教育作用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志码:ADOI:10.19490/2096-698X.2020.03.098-106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 on the concrete content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the World
Heritage education at the Archaeological Ruins of Liangzhu City. From the aspects of school
education, social co-construction and lf-improve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in detail the conceptual goals, special measures, diversified activities and lf-construction of
the heritage education. The key words of heritage education are extracted, and suggestions
of common significance are put forward from the aspects of youth focus groups, emphasizing
government actions, paying attention to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and elaborating activity
planning, so as to enrich the theories of World Heritage education and provide practical
suppor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scientific, complete and independent World Heritage
education ds: World Heritage education;Archaeological Ruins of Liangzhu City;educational role作者简介:许国栋(1988-),男,助理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文物保护与管理。E-mail:xuguodong_123@.98 2020年6月 第5卷 第3期 Vol.5 No.3 Jun.2020世界遗产教育对于世界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的衔接与互动,尝试从教材覆盖、课程融入、实践结合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1972年通过的《保护世界等方面实施正向影响,以期激发青少年对文化遗产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27条要求缔约国应该通过兴趣,提升青少年参与遗产保护的意识。一切适当手段,特别是教育和宣传计划,努力增强本国人民对遗产的赞赏和尊重,并使公众广泛了解对遗1.1 从进教科书着力,层级拓展遗产价值认同基础产造成威胁的因素和根据公约开展的活动。联合国教科书是知识普及传播的重要载体,是文化得以教科文组织专门编写了《世界遗产与青年》教程,中传承的基本媒介。文化遗产进教科书,融入历史课程,国在苏州特别建立了相应的世界遗产研究教育中心,是推动文化遗产活态延续的普遍措施和重要方法。每年开办有青年学生参加的夏令营活动[1]。世界遗在这个方面,良渚古城遗址的遗产教育也不例外,并产地是世界遗产教育功能发挥的物质载体,是对社会且呈现自身鲜明的特色。良渚知识进教材的覆盖面公众特别是青少年人群进行真、善、美教育的最佳场广、层次丰富,包含了遗产地、全国、国际3个层级。早所[2]。遗产地基于本地遗产组织实施的各类教育引在2003年,遗产地就编印了《走进良渚文化》作为本导活动,不仅践行了世界遗产教育的理念和要求,也地的特色教材,2008年,良渚文化进入中学《历史与为世界遗产教育拓宽维度、丰富内涵提供了多元化的社会》教科书,成为中国中学教育知识体系的正式内鲜活案例。容。在拓展遗产世界影响上,促成了良渚文化纳入孔良渚古城遗址(3300—2300 BC)是中国长江子学院、魔方汉语教学等平台的国际教材,让其成为下游环太湖地区的一个区域性早期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世界各地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的知识中心所在,展现了中华文明乃至东亚文明史前稻作文素材。良渚知识进教材较为注重表述更新、动态完善,明发展的极高成就,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早期城市文努力把最新考古发掘成果转化为教程内容。2014年明的杰出范例,为中国5
000多年的文明史提供了独遗产地推出了面向当地2万多名中小学生的《良渚文特见证。2019年7月,经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化》校本课程(表1);2019年新启用的全国统编《中良渚古城遗址以符合《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国历史》教科书,以整版篇幅介绍和阐述了良渚遗址南》中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标准(iii)(iv),成为中见证中华文明起源的重大价值,每年约有1
400万名国第55处世界遗产。尽管良渚古城遗址是世界遗产初中生通过该教材,了解良渚文化,知晓良渚遗址发大家庭的新成员,但在发掘遗产教育功能、让文物活起掘背后的故事(图1)。10多年来,这种考古研究实践来、讲好文明故事等方面走过了一段较长的探索实践反馈教科书编撰的模式,让教材中关于良渚文化的内之路,推出了一批初具规模、富有特色、融合创新的教容越来越丰富、表述越来越精确。良渚知识进教材的育品牌活动,取得了一批具有开创性、引领性、实效性形式开放、内容多元,不局限于历史教材,也尝试向其的遗产教育成果,为唤醒社会公众对遗产保护的热情和共识,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历史文化的浓厚氛围贡献了遗产力量、发挥了当代价值。本文拟通过对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教育案例的解析,探讨世界遗产教育对遗产地凝聚文化共识、推动遗产利用、实现共建共享的突出贡献。1 “覆盖、融入、结合”,让遗产魅力在学
校教育中彰显青少年教育是世界遗产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 (a)封面 (b)内页图1 良渚遗址整篇入编容。良渚古城遗址的遗产教育较为重视与学校教育全国统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来源:作者自摄)99 展示与传承/Interpretation and Transmission他学科领域拓展互动。2019年新编的《高一数学》数学计算巧妙结合,让数学知识学习更具趣味性和实课本中,把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历程作为背景资料写用性,也为良渚遗产价值创造了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入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单元,将良渚遗址考古测年与的传播情境。表1 良渚文化校本课程大纲章节四年级章节七年级第一节 考古大发现掘地惊天——良渚文化的发现第一章 良渚古国第一章 推开历史的大门一锤定音——良渚文化的命名第二节 了不起的考古学家良渚遗址——中华5 000年文明的实证良渚古城——中华第一城第一节 环境与村落莫角山遗址——四五千年前的“紫禁城”第二章 良渚先民第二章 默默不语的古城反山遗址——惊世王陵第二节 良渚先民的衣食住行良渚外围大型水利工程——世界最早的水坝系统第三章 良渚文化第一节 良渚文化石器先进的犁耕稻作农业石器第三章 良渚先民的生产第二节 石器与生活昌盛发达的手工业第一节 良渚文化玉器良渚先民的食物从哪里来第四章 良渚文化第四章 良渚先民的衣食玉器住行良渚先民穿什么第二节 小小玉雕师良渚先民居住在哪里陶器的起源第一节 良渚文化陶器第五章 良渚文化陶器第五章 精美的黑陶工艺良渚黑陶的工艺特点良渚陶器的器型种类第二节 陶器制作扑朔迷离的黑陶刻符第一节 大雄山美丽洲良渚文化的玉矿在哪里第六章 良渚博物院第六章 辉煌的玉器时代良渚文化玉器是如何制作出来的第二节 博物院展厅良渚玉器用来做什么“琮王”之谜第七章 良渚古城第一节 不懈申遗路第七章 良渚先民的精神遗址申遗工作家园传统礼制的萌芽第二节 我为申遗做点事祭坛——良渚先民与神灵对话之地良渚先民从哪里来第八章 探寻消逝的文明良渚先民去了哪里良渚文明扩散与影响了哪里良渚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第九章 弘扬良渚文化良渚遗址保护和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工作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工作来源: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100 2020年6月 第5卷 第3期 Vol.5 No.3 Jun.20201.2 从课程设置着力,实现遗产元素融合日常教学用校内公共空间,建设了良渚文化主题的宣教长廊、微课堂教育是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教育融入学展览、建筑小品等,积极营造遗产教育的文化氛围。校教育最主要的方法之一。遗产地管理方①在良渚文化进课堂方面投入了较大的精力和资源,深化与遗产1.3 从课外实践着力,推动文化遗产成为现场课堂地及周边学校的合作机制,探索遗产传承和学校教育妥善的保护和充分的展示是实现文化遗产创造联手互动、共建双赢的路径。性转化、活态化利用的两大前提。良渚古城遗址长期一方面,注重发挥遗产管理方的引导作用,在当以来的固守与呈现,为遗产成为良好的教学科研平台地多所中小学建立了“良渚文化青少年研究与宣传创造了条件。遗产地管理方先后与北京大学、复旦大教育基地”,以良渚博物院社教员队伍为基础成立了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达成合作,建良渚文化宣讲团,常态化组织赴遗产地及周边学校进立遗产学研基地,为高校培养考古发掘、文物保护、遗行良渚文化宣讲。由于多年磨合、师资力量稳定、课产管理专业人才提供实践条件。程内容合理等因素,这些学校已经把良渚文化课程纳自2010年来,连续9年参与承办北京大学全国中入学校日常课表②,作为常态化的教学内容。学生考古夏令营,为数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生提另一方面,遗产管理方也以开放积极的心态鼓励供了参与考古、对话文明的实践机会。以良渚博物院、和支持各类学校在教学活动中融合良渚文化、运用良遗址公园为阵地,面向中小学定期举办小小考古学渚元素。遗产地的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意识到良渚古家、小小志愿者等特色互动活动,通过模拟考古、模拟城遗址在作为学校教育资源的可能性,其中的一些学讲解、参访遗产等方式,让青少年群体特别是遗产周校更是主动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充边村落和社区的青少年群体更多地参与到保护传承实了学校的教育。当地的瓶窑镇第一中学在设计本良渚遗址的行动中来。同时,以成功申遗和遗址公园校特色课程时,有意识地把良渚文化传承和当地非物开放为契机,积极拓展文化遗产研学产业发展空间,质文化遗产传承结合起来,聘任当地玉雕大师、纸建成运营良渚文明探索营地,发布《中华5
000年伞非遗传承人等专业人员,推出精品活动课程,定期文明实证——良渚古城STEM探索》标准系列课程③组织非遗手工课,让学生体验良渚文化玉器制作、在(表2),推动遗址公园获评“浙江省中小学生研学实纸伞上绘制良渚文化图案等内容。从2014年起,践教育基地”称号,为良渚古城遗址未来打造青少年该校已组织开展这类课程超过180课时,累计有研学文化空间、实现遗产活态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近8
000名学生参加了课程学习。世界遗产专家莉玛·胡贾代表世界遗产咨询机构——国际古迹遗址理表2 “中华5 000年文明实证——事会(ICOMOS)考察评估良渚古城遗址时,曾造访良渚古城STEM探索”标准系列课程概要瓶窑镇第一中学,对学校融入式开展遗产教育给予了模块教学目标课程设置高度评价。良渚职业高级中学以挖掘良渚文化内涵为出发第一课 秘境追踪——重新发帮助研学学生建立现“考古”点,构建了以良渚文化为核心内容的烹饪校本课程体纵“考古研学”的方第二课 夏商之前——古代文系,打造了“参考良渚时期食谱、吸收良渚器物元素”览法论,对中华古代文明和良渚文明有明的世界的良渚文化宴,把古代文明与现代饮食文化有机结合,整体认知第三课 神王之国——国家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此外,当地还有许多学校利诞生①
遗产管理方指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是杭州市2001年成立的良渚遗址保护管理专职机构。②
遗产地学校开展良渚文化课程,一般会与素质拓展、主题班课、社团活动、手工美术等课程有机结合,在每周的周三或周五下午安排
1~2课时的固定教学时间。③ STEM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学科英文首字母的缩写,良渚STEM课程是整合历史考古和文化教育领域优质资源的跨学科研学教育服务。101 展示与传承/Interpretation and Transmission续表2美化人居环境,强化遗产与居民间的利益纽带,打造模块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利益联结的命运共同体外,也十分注重精神层面的引导教育,通过举办普及讲座、文艺汇演、摄影巡展、知第四课 蔚为大观——“神王分别从“城市规划之都”的建成识竞赛、文化展览等各种喜闻乐见的活动(表3),深与建设”“稻作农耕”“服饰”“石第五课 文明“食”证——不化良渚古城遗址的遗产教育,引导当地居民自觉、积器陶器工具”“玉止“稻”之传承极地参与到保护遗产的行动中来。器礼器”等角探度,分门别类地第六课 以衣识人——服装的据统计,仅前两年在遗产区周边发放的良渚遗究介绍、论证良渚智慧址讯报、保护知识手册就超过50万份,使当地群众文明。由此让研学学生系统了解第七课 “器”象万千——器对良渚古城遗址的重大价值有了深刻认识,对遗产良渚文明和良渚具生活的历史文化有了深厚感情古城遗址公园的。对于外围的社会公众,诸多展陈第八课 琢玉成器——神人共则从讲清遗产价值出发,强调良渚古城遗址实证中享的瑰宝华5
000多年文明、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在遗产教育推广上尝试搭建多个宣传教育平台,打造立体化、多元化的价值传播和宣传体系;借助国内主流媒2 “引导、参与、互动”,让遗产传承在社
体平台,建立良渚文化微博、微信新媒体平台,及时向 会共建中升华社会通报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和保护管理成效;出版《良渚文明丛书》《赫赫王国》《五千年良确保所有利益相关者都清楚良渚古城遗址的状渚王国》《良良的陶器世界》等一系列的通俗科普读态并理解其内涵是遗产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申本。在遗产地博物馆、遗址公园提供高质量讲解服务、报世界遗产的前提条件。一直以来,遗产管理方非常策划高水平陈列展览;拍摄讲述良渚遗址遗产价值和注重在遗产管理中突出社会教育,特别是社区教育的考古发现历程的各类视频,为公众创造可读、可听、可作用,积极引导利益相关者、遗产地社区和社会公众,看的文化遗产体验。既当遗产的“使用者、共享人”,也当遗产的“守护者、传承人”。表3 良渚古城遗址“引导教育”活动部分清单2.1 全方位的教育引导,增强遗产的情感认同(2017—2019年)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生活动名称地 点时 间的态度体验,狭义指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保护良渚遗址 共复杂而稳定的态度体验,亦即具有稳定而深刻社会内建文明家园”志愿服良渚遗址2017-03-03涵的高级感情”[3]。务活动争取不同社会群体的情感认同是良渚古城遗址良渚文化进社区活遗产教育的重要目标,遗产管理方秉持“共建共享、动——《文明的圣良渚文化艺术中心2017-04-16地》专题讲座凝聚共识”理念,通过多渠道、多措施的遗产教育手段,不断凝聚社会共识,进而创造良好的遗产保护氛基层宣传员良渚文化瓶窑镇人民政府、围。对于利益相关者,特别是遗产地的居民,除了在培训会议良渚街道办事处2017-05-18物质满足方面,每年安排遗产保护补偿资金进行经济良渚遗址保护“夜遗址保护区内的各访”活动2017-06-27激励④,系统实施遗产及周边区域环境整治工程持续村社④
杭州市和余杭区两级财政安排专项预算,对良渚遗址保护范围内因文物保护受到损失的农民、村集体和有关企事业单位进行经济补偿,
因保护补偿不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故在此不赘述。102
2020年6月 第5卷 第3期 Vol.5 No.3 Jun.2020续表3续表3活动名称地 点时 间活动名称地 点时 间良渚遗址发现者施昕2018年余杭区第22更先生雕像揭幕仪式瓶窑镇第一中学2017-08-29个成人节暨良渚文化良渚博物院2018-11-23暨良渚文化宣讲活动火炬传递仪式良渚古城遗址发现瓶窑镇人民政府“珍爱遗产 守护文2019年1月10周年纪念晚会广场2017-12-07明”主题系列活动良渚博物院“良渚古城发现十周《伟哉良渚》专题良渚文化村随园嘉年”新闻发布会良渚遗址管委会2017-12-12讲座树小区2019-02-26墨赞良渚——浙江书“博物馆与社区之志良渚文化艺术中心2019-03-23法名家助力良渚古城良渚梦栖小镇2018-01-16愿者”主题沙龙遗址申遗“我说·良渚”原创征文大赛杭州2019年7月瓶窑镇南山村、奇鹤村、大观山村、长命村、外窑村、“文明圣地、闪耀东方”庆典活动良渚博物院2019-07-06良渚文化进村社——窑北村、凤都村、良渚文化专题讲座彭公村、新窑社2018年3—10场区、溪东社区;良7月良渚文化推广特使征集活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2019年8—渚街道安溪村、新10月港村、杜城村、良港村首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艺术周良渚主良渚古城遗址公园2019-10-18场活动小镜头·大视角 我眼中的良渚文化
“丹青颂良渚”浙——余杭区第二十届良渚遗址2018-04-21江画院走进良渚古良渚遗址2019-12-06中小学生艺术节摄影城遗址活动比赛“玉见良渚”大型文艺汇演暨首个“余杭良渚街道西田城增强遗产的价值认同百姓日”良渚文化共广场2018-05-022.2 高质量的业务培训,享活动倡导“人人都是文化遗产的主人”,在遗产日常管理中有意识地把社会公众纳入管理队伍和服务队伍,“国际博物馆日——让良渚文化走进公众”良渚博物院2018-05-16并提供专业的培训,比如采用组织赴国内其他遗产地观摩学习、邀请专家讲解授课等方式,增强他们对遗产价值的认同、提高他们参与遗产保护的实际能力。“守护圣地·传承文明”良渚文化知识竞赛瓶窑镇人民政府2018-06-152010年成立的良渚博物院“志愿者服务社”是良渚古城遗址最为成熟的志愿服务品牌。10年来,“舞态良渚”雅集活动良渚博物院2018-06-27该志愿者服务社已为观众提供6万多小时志愿服务,接待观众玉见良渚——杭州市40多万人次,注册登记的志愿者超过500中小学生良渚文化艺杭州大剧院2018-07-04名,长期在岗的有180多名,有很多人就是当地周边术展演的居民,他们受遗产教育感染,投身到了遗产的志愿“稻与器”首部曲服务中,又在志愿服务中推动了遗产教育。《归乡》自然茶会良渚博物院2018-07-14服务社在博物馆的指导下,由志愿者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提升,实行高度自治。整个良博讲堂系列公众讲座6场良渚博物院2018年10—12月组织架构由队长、副长队、综合管理部、微笑岗、讲解服务部、活动策划部、信息采集部等组成,并制定相应103 展示与传承/Interpretation and Transmission的岗位职责与服务标准。在团队管理上,服务社会根化记忆。据志愿者不同的专业特长和服务时间,实行差异化、随着良渚遗产教育影响的不断扩大,各类人群在专业化、高效化的分工,让服务社深度嵌入博物馆的了解良渚文化、参与遗址保护管理的过程中,逐步形运营开放、文明劝导、社会教育等工作,也为志愿者展成了对遗产的文化认同,并自觉不自觉地在各自的社示个人价值、参与遗产管理创造了条件。会领域中推动这种文化认同的多元转化。同时,良渚遗产管理方和当地村社合作,成立了良渚遗产教育深化了社区艺术开展,当地居民从良渚遗址守望者”队伍、业余文保员队伍,获得了遗产汲取艺术灵感,创作了“舞态良渚”“良渚鼓韵”当地居民的积极响应和参与,他们用最朴素的热情等社区舞蹈,并长期在社区剧院、广场公园、遗产区公支持遗产保护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顺应成为世共空间等场所举行展演,用舞蹈表达对这片土地感情。界遗产的新形势,遗产管理方计划筹建良渚文化志良渚遗产教育改变了社区生活方式,当地居民自愿服务总队(图2),把良渚博物院、遗址公园、遗产发组建了公益跑团、社区公益基金会等各类社团组地学校青少年以及村社的志愿服务力量整合起来,织,以体育运动、公益活动的形式助力遗产保护传承。不断增强遗产保护管理的参与力和遗产价值传播的乐跑会良渚跑团是2014年成立的由良渚周边居民自推动力。发组成的公益社团组织,该社区把运动主题与遗产周边环境美化相结合,连续5年多开展周三奔跑捡垃圾良渚文化志愿活动,净化了遗产周边环境;良渚文化村社区公益基服务总队金会是由社区居民自发成立的社区型社会组织,以扎根社区、连接邻里的方式,推动社区居民自我优化管理、参与遗产共建,资助了“舞态良渚”、社区良渚文良良良良渚渚渚渚良化宣传等项目,为遗产教育深入社区提供了助力。渚博古文文物城化化遗良渚遗产教育激发了音乐创作,浙江交响乐团和院遗宣小址巡上海音乐学院合作创制了大型多媒体交响乐《良渚》,分址讲小在西班牙队公分志查、葡萄牙等国家和国内北京、浙江等省市巡分园队愿演,用音乐语言向世界讲述文化遗产故事。分队者队分良渚遗产教育推动了产业发展,良渚文化所蕴含队的首创、独创、原创精神引领良渚梦栖小镇打开设计产业化之路,成为世界工业设计大会永久会址;许多图2 良渚文化志愿服务总队架构(来源:作者改绘自杭州文创产业从业者参与良渚大IP品牌的塑造开发,目前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计划方案)已开发各类文创产品超过400件,囊括邮票、纪念币、饰品、服装、箱包等,取得了较好的市场反响。2.3 多元性的价值转化,增强遗产的文化认同良渚遗产教育充实了城市宣传,杭州把良渚遗址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国家共同体中长期作为城市的文化地标,在杭州萧山国际机场辟出专门生活而形成的对该民族国家精神的肯定性体认,它既场地用于良渚文明展示,希望全世界各地游客来到杭包括普遍的、抽象的、共同认可的宏观层面的核心价州后,能够透过良渚文化,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历史底值,也应该包含个体的、区域的、日常的微观层面的直蕴和文化魅力。接体认。文化记忆以仪式、文本、纪念物或者其他媒介为象征,是文化认同的生成土壤[4]。3 “对标、汲取、创新”,让遗产管理在自
良渚古城遗址以其规模宏大的城址、功能复杂的 我提升中完善外围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含祭坛)以及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的系列玉器,成为见证中华文明起源的文良渚古城遗址的遗产教育也特别注重对遗产管104
“2020年6月 第5卷 第3期 Vol.5 No.3 Jun.2020理者自身的教育提升,尝试通过各种方法途径,努力渚遗址保护传承队伍。同时,积极营造良好的内部氛实现遗产管理队伍的知识更新、理念转变、能力提升,围,建立不同条线间的交流交互机制,相互学习、比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遗产保护管理队伍,从而更好学赶超、轮岗换岗、共同进步,努力培养一批“一岗多地推动遗产教育的开展。能”“一人多专”的遗产保护管理人才。3.1 对标一流,全面拓展国际视野3.3 守正创新,全面打造良渚特色良渚申遗启动后,遗产管理方有意识地自编《走良渚古城遗址的遗产保护管理,积极落实世界遗近世界遗产》教材,收录世界遗产相关国际文件、世产要求,在实践中结合良渚当地实际,尝试了一些创界遗产地开展保护管理工作介绍材料,引导工作团新的举措,丰富了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成果,也为世队尽快熟悉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和申报的要求。积界遗产教育提供了生动的“良渚案例”。极“走出去”“请进来”,增强遗产保护管理的世界在保护管理机制上,在全国率先按照“文物特区”眼光,组团参加世界遗产大会、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模式理顺保护管理体制机制,率先建立大遗址保护补大会、世界考古论坛等国际会议,学习借鉴其他世界偿机制,率先建立土地出让金反哺文物保护机制,率遗产地先进经验;邀请科林·伦福儒、河野俊行、迈先探索大遗址考古支撑机制;把“保护第一”的理念克尔·皮尔森、莉玛·胡贾、道格拉斯·考莫、提姆·威融入良渚遗址保护、传承、利用的始终;“大遗址保护特、乔拉·索拉、费拉萨基等世界知名的考古专家和的良渚实践”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充分肯定并在全遗产保护专家到良渚现场考察或专题讲座,为良渚国推广。古城遗址的考古研究、保护管理、遗产申报提供权威在价值传播推广上,遗产管理方顺应媒体融合发指导。展的时代趋势,不遗余力地通过各种途径传播良渚的2019年开始,为加强同类遗产的交流互鉴,遗产遗产价值影响。比如,2020年以来,为克服新冠肺炎管理方联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大学出版社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遗产管理方联合腾讯、淘宝等启动了世界古文明学术著作互译合作,首批翻译古玛网络平台,把良渚博物院、遗址公园现场的文物展览、雅、古印度、特奥蒂瓦坎等世界古代文明学术著作,丰遗产展示搬到了网络上,以线上直播连线的方式,让富文化遗产对比研究成果,让良渚的遗产教育从单一讲解员变身“主播”,向社会公众“云展示”文物样貌、走向多元。“云讲述”遗产故事,累计超过300万的观众“云观”了良渚文化,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3.2 汲取精华,全面加强队伍建设根据良渚古城遗址的保护管理需要,遗产管理方4 良渚古城遗址遗产教育案例的借鉴与
逐步建立起涵盖学术研究、规划建设、文物保护、遗产 启示监测、资产运营、社会教育、文化宣传多方面的专业队伍,并相应健全培训教育体系,动态提升业务能力。良渚古城遗址的世界遗产教育行动在推进遗产为探索校地合作新模式、新机制,一方面,通过人才引保护、研究、传承、利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载体作用,进、政府雇员招聘等方式,引入高校优质人才,为文化让大范围的社会公众特别是遗产地周边社区居民,遗产传承保护注入“新鲜血液”;另一方面,通过签订认识到了良渚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进而支持遗产战略协议、合作研究课题等形式,让高校成为推进遗保护、形成文化认同。尽管良渚的遗产教育更多的产教育、完善遗产保护的“后备资源库”。是基于自身遗产价值出发开展的教育活动,但其对全面启动良渚文明薪火传承计划,以管理者业务推进世界遗产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共性的借综合素质提升为重点,实施良渚学研究、讲解团队建鉴作用。设、外语人才培养、遗产管理制度完善等子计划,努力(1)世界遗产教育的深化需要聚焦青少年群体。打造素质精良、结构合理、能力过硬、能讲善干的良一般而言,青少年群体指年龄介于13~28岁中的所有105 展示与传承/Interpretation and Transmission适龄人群,处于这个年龄段的人群正值由儿童期向成标杆。人期过渡的重要阶段,生理与心理呈现快速发展态(4)世界遗产教育的深化需要精细活动策划。势,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趋于稳定,也更易受到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策划实施各类遗产教育特色活动,部因素的影响[5]。是让世界遗产教育持续引起关注、推广实施、扩大影对于世界遗产而言,青少年群体未来将是世界遗响的重要手段[8]。产问题与挑战的研究者、解决者,政策与法规的制定实施的遗产教育活动应立足遗产自身特征,注重者、实施者,他们的认识、态度和理念直接决定了世创新,通过鼓励和吸引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精细策界遗产保护传承事业的命运与前途[6]。因此,世界遗划活动内容,不断充实内容、丰富效果。所谓精细策产教育必须要抓住青少年这一重中之重,通过多种方划,是贯穿遗产教育活动全程的,体现在活动主题应法、各种途径进行教育和宣传,让他们充分领略遗产充分彰显遗产突出价值、强调遗产保护传承;活动过魅力,自觉参与保护行动。程应更有参与性、互动性、趣味性和结合性,让活动受(2)世界遗产教育的深化需要强调政府作为。众感受形式更为丰富、体验更为深入、文化更有温度政府在推进世界遗产教育方面具有巨大的影响力。的遗产教育过程;活动成果应得到更实际、更长期、更政府对世界遗产教育的重视程度、投入程度直接决定有效的运用,进而实现遗产教育活动反哺遗产保护、了教育的深度和效果。一般而言,成立专门的遗产管研究、传承、利用。理机构、制订专业的遗产教育纲领计划、打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将有效促进遗产教育的良性发展。特别是对于博物馆、遗产主题公园等遗产教育阵地,政府参考文献[1]郑宏尖.中小学世界遗产教育:意义、内容和途径[J].教育研扮演着上级管理、业务指导、合作伙伴等重要角色,在究,2009(6):106-110.经费来源、宣传推介、公共配套等方面对遗产教育给[2]宋晶.中国世界遗产地与青少年素质教育[J].湖北社会科予正向影响。学,2003(8):124-125.(3)世界遗产教育的深化需要注重环境营造。[3]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遗产地的主体教育环境是一个需要强调的重要因社,2001.素。在不同的环境中,人们的感情与行为会受到不[4]刘振怡.文化记忆与文化认同的微观研究[J].学术交流,
同的影响[7]。遗产地的世界遗产教育应特别着重于2017(10):25-29.良好环境的营造,这种环境应包括但不限于文化氛[5]崔津泉.我国青少年群体性别角色发展“中性化”问题研究围营造、教育阵地建设、社区常态互动等。在遗产地[D].保定:华北电力大学,2014.及周边地标建筑、公共设施、城市小品等建设中融入[6]李瑞,别治明.全球世界遗产教育理念与实践论述[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8(7):24-29.遗产元素,打造遗产专题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旅游[7]吕彬江,曹品璞.城市环境和居民心理之间的辩证关系[J].经服务中心,构建遗产展示教育阵地,引导社区群众围济研究导刊,2010(23):84-85.绕遗产主题,参与或自行组织开展文化、艺术、体育活[8]胡海胜.中国世界遗产地教育:功能、现状与对策[J].吉林工商动,都将为深化遗产教育效果树立起良性的外在影响学院学报,2011(2):11-14.106
本文发布于:2023-12-11 21:05: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2999272410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教育案例解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教育案例解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