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1日发(作者:沙盘模拟经营)
让公众走近考古——浅析博物馆与公众互动良渚博物院包小萍【摘要】博物馆是致力于为公众服务的公共性机构,没有公众参与的博物馆无法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博物馆。自上世纪末西方博物馆互动设计的理念、方法和案例传播到中国以来,结合日渐风靡的公众考古学,国内一些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博物馆开始突破从前单一的静态参观,不与公众进行交流互动的传统模式,尝试引入以公众参与为核心的互动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Abstract】participationisnotMuseumaisapublicserviceagency,amuseumwithoutthepublicrealmuseum.Sincetheendoflastcentury,thecaseideaofinteractivecomedesignconception,methods,andofmuseumsinthemoreWesterncountriesandmoretospreadtoChina,meanwhile,thepublicArchaeologybecomemodernstaticmuseumspopular,somedomesticawithhigherlevelbegintobreaktheformertraditionalmodewhichisstylewithouttakepublicinteraction,theyassinglevisittrytointroducetheymaketheinteractiverewardingactivitieswhichpublicparticipationcore,andsomeachievements.近年来,随着《鉴宝》、‘国宝档案》、<探索与发现》等栏目的热播,在社会上掀起了~股不小的。考古热”。央视对金字塔、云南水仙湖水下考古等发掘现场的实况转播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公众对考古热情的高涨,一方面反映了公众的需求是什么?另一方面也为博物馆今后工作的发展方向增添了新的思路?博物馆是为公众开放的,它最终应该服务于公众。在社会日益发达,信息高速膨胀的今天,公众对知识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这就给我们搏物馆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想吸引更多的公众到博物馆来,博物馆的工作就应该逐步达到通俗性、娱乐性、艺术性、参与性,要注重加强与公众的互动。目前国内博物馆与公众的“互动一大多是结合各种展览,利用博物馆的电子、机械设备等.模拟考古,让公众自己动手参与实践。利用其他形式,如知识竞赛、问答抢答等,激发公众的热情,吸引其视线;利用博物馆自身的特点,如遗址博物馆,在临时搭建的考古工地上。让公众亲自进行发掘工作等。这些手段的使用和尝试,目的就是激发公众的热情、吸进公众的视线,使公众积极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从而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记忆。下面笔者就博物馆与公众。互动”谈一些自己的看法,抛砖引玉,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赋予博物馆丰富的内涵,拉近与公众的距离收藏保管、科学研究、传播教育是博物馆的三大功能。近年来,其中心功能开始由收藏保管向教育传播转移。随着人们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其参与各种活动的文化品位和知识含量也越来越高,博物馆更能满足人们的文化要求。世界范围内的旅游热、收藏热也将更多的人带到了博物馆。因此,现代的博物馆已经不再是从前那种单一的说教式博物馆,也不是~路观赏下来没有座位、没有饮料、没有赏心悦目的环境……而是当人们走进博物馆,不仅仅可以欣赏到丰富的藏品,还可以享受到诸如会议、讲座、图书甚至餐饮、商业、娱乐、体闲等服务设麓。现在的博物院正在逐渐转变为集收藏中心、文化中心、教育中心、学术中心以及休闲中心和娱乐中心为一体的“城市广场”。博物馆从藏宝盒到城市广场,从贵族化到平民化,用了200多年的时间。早期的博物馆多为宫殿或贵族府邸,如1973年大英博物馆的蒙塔古大厦,1793年的法国的卢浮宫。观众大多是贵族或社会名流等少数人,普通的老百姓是很难进入博物馆参观的。现代意义的博物馆是公共财产,参观的群体也发生了很大政变。在我国,博物馆实行免费参观以前,小小的一张门票挡住了无数人的脚步.博物馆前门可罗雀,博物馆成了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毕竟想去又去得起博物馆的人是少数。剩下的很多人,有的掏不起钱,有的觉得“不划算”,于是就被这一二十元的门票挡在了门外。现在免费了,人们争相和博物馆来次。亲密接触”,都来文化~把,势头喜人。可见,不是博物馆向来就曲高和寡,很大程度上是这些民众力不能逮。且现在的博物馆大都以一种优美和谐的视觉环境、以一种“以人为本”的服务态度来迎接公众。博物馆不再具有神圣的意义,正逐渐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场所,更类似城市广场和市民活动中心,成为人们文化休闲场所。‘华盛顿邮报>称当代的美国博物馆已经成为“新的城市广场”,举办从爵士乐会到教育研讨会的各种活动,没有任何别的场所能像今天的博物馆一样把各种不同的人聚集在一起。日本福冈市博物馆也在陈列展览之余,向公众免费开放了一楼约400平方米的大厅和二楼展室外的广大空间。公众除了观看展览外,还可以休息,可以在博物馆内利用电脑检索或通过录像了解福冈市的历史、民俗以及有关博物馆的各种情报.此外还设有讲座室、咖啡厅(谈话室)等。国内的上海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也在这些方面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笔者所在的良渚博物院在新馆的筹建中也在这些方面进行了尝试和改进。新建的良渚博物院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良渚美丽洲公园内,背山环水,绿树成荫,白鹭齐飞,是喧嚣都市中难得的一方世外桃源。博物院建筑本身也是一大景点,由英国著名建筑设计师戴卫·奇普菲尔德设计.建筑面积l万平方木,总体一层,局部地上两层,地下一层,建筑最高14米,最低8米。建筑突破了良渚文化玉器具象形态的束缚,以“一把玉锥散落地面”为设计理念,着眼与环境的精密结合和良渚文化元素的融入.由不完全平行的四个长条形建筑组成。整个建筑凸显出极其简约、粗狂、厚重、大气的特征。因其鲜明的特色,建筑本身就获得。世界最佳公共建筑奖一.这是国内唯一获得该项国际大奖的建筑。建筑物的本身对公众就是一种很好的吸引。博物院内不仅有常规的陈列展览,也有不定期的临时特展。观众在走过“岁月如梭”的时空隧道后,欣赏到的是优美和谐的视觉环境,在每一展厅也都安捧有让公众进行参与的互动游戏,即使l晦时展览也同样有着互动.庭院式的设计,可以让观众得到好的休息与放松。笔者每每走过玉琮庭院,看到雀跃欢呼的儿童,争相拍照留念的游客,附近居住老人带着孙几如同在自家庭院办的闲适时,总是不由得生出一种感慨,我们的博物馆正是应该像这样,不仅仅是收藏和研究的场所,更应成为公众的休闲和学习场所。在博物院外.小桥流水充满江南韵文的美丽洲公园更是春有樱花烂漫:夏有碧荷艳艳:秋有丹桂飘香,冬有茶花灼灼,一年四季,季季有美景。可以说当公众选择来良渚博物院参观是,完全可以做好在这里消磨一天时间的打算。在博物院外的美丽洲公园内找一块绿茵,搭一顶帐篷。想看展览就去看326展览,想去挺鱼就去捉鱼。想去看风最就去看风景。想去遥运齑店也可以去逛逛……度过简革辫适的一天,总之.当代博物馆最重要的功能足公众的休闲和学习场所,我们提倡那种集历史博览、学术研究、科普教育、园林景观、城市景观、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思路,他们不仅有助于消除博物馆参观者的疲劳,还有助于增强博物馆对当地公众的吸引.但是我们也要结合每一博物馆的实际情况,不能盲目的照搬照套。不必追求全国博物馆统一.选对适合自己的,就能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就能吸引更多的公众来博物馆,拉近公众与博物馆的距离。改变传统陈列方式。增强展览中的互动博物馆的陈列并非简单意义上的文物组合,是一个复杂的艺术创造的过程。北京大学宋向光指出:“博物馆陈列的核心特性在于意义沟通。一博物馆陈列是能动的,不同的陈列方案可以传达不同的思想情感,进而可以影响公众的认知行为、知识结构、情感指向和价值判断。”传统的陈列展览一般单纯地将藏品陈列在展柜里,展陈手歇单一、效果差,藏品的精美与独特根本无法得到体现。公众参观大都走马观花的走过,中间没有停留,更谈不上“互动”.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多种感官的立体感知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增强理解力.在这方面,博物馆比其它学习机构或媒介(如书刊、网络、影视……)相对单纯的视觉、昕觉感应有着天然的优势,嬉物馆展品与辅展手段组成的展示系统,能很好地让观众与博物馆展览进行交流与。互动”,在对观众兴趣的全方位、持续性的调动中。帮助一他们在展厅中得到。自助式”的学习,这正是新型博物馆教育所追求的。国外博物馆的展览和教育活动除了常见的文字、图像形式外,还广泛运用声、光、电手段和现代高科技技术,在吸引观众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效果。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件全身人体模型,当观众从不同角度观看时,会依次变换为:人体骨架一人体肌肉组字一人体神经及血管系统。馆内天文馆穹幕影厅放映用高科技数字技术制作的影片,具有很强的观赏性,不少场景、音响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我国目前也有很多的博物馆在学习和采用这种模式.良渚博物院的第二展厅。良渚古国”就采用了声、光、电的手段和高科技技术。走进展厅。蓝天、绿地、犁耕、纺织、治玉、绕晦……处处是撩人的盎然生机。负重的农家夫妇在田问耕作。由灯光和音响营造的“甘霖”簌簌落下,在田地里溅起点点泥浆;渔家夫妇用竹筐装起收获,孩子们则和螃蟹玩的正欢;一旁良渚人捕鱼场景,则让人在声光电的感知中,当一回“活脱脱”的良渚人……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在陈立布展中都增加了公众互动的内容。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陨石、矿石、化石、象牙等展品均可以让观众触摸,使人更真切地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芝加哥的费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些展厅和化石实验室全是大玻璃,观众可以从外面观看工作人员布置展览的经过和清理、拼接动物化石的过程.目前国内一些有能力的博物馆,在常规的陈列布展中也增加了这样的活动。如设置“虚拟考古”室,让观众亲身感受一下发掘古墓葬的乐趣.跟着游戏的提示,一步一选择工具、挖援缝点、挖掘方法,完成一次考古之旅.证茂众在窑垃(模型>上捡起瓷片,罱糕土在脚踏转盘上拉坯制陶,体味先辈的艰辛和乐趣。在书画展厅内摆出画案,陈设笔墨纸砚,观者兴趣所致可乏临摹涂鸦,一试身手……由于这类互动活动属于新生事物,且对博物馆的整体要求相当高。目前国内开展这类活动的博物馆,其思路和方法大都借鉴国外,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笫一,参与面较窄,大多停留在个别项目或临时展览,在整个博物馆的日常活动中不起主导作用。第二,活动纵深不够,大多停留在面上的展览,对博物馆的资源潜力没有进一步挖掘。第三,活动形式单一,内容不够细致。大多处于做游戏的阶段,互动项目的方式和内容不够丰富。327配合展览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达到与公众的互动博物馆的展览一般分为基本陈列(永久陈列)和特别展览(临时展览)两种。永久陈列代表的是该博物馆的基本特色,主题相对固定。但出于保护艺术品的需要,会定期地对某些类型的展品进行更换。特别展览是博物馆的主要业务项目,大多来自租借展览或交换展览。如何让更好地让公众了解这些展览,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些博物馆与当地的学校建立固定的关系,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做好陈列讲解辅导,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如举办绘画比赛、制作小标本和拓片、有条件的还可以进行陶器赞烧制,与学校配合组织“科学夏令营”、。爱家乡夏令营∥,安排游览、参观历史遗迹、知识竟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树立博物馆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将他们吸引到博物馆里来,甚至可以参与到博物馆的日常工作中来。良渚博物院就与当地的学校建立了良好的固定关系.建立了一支“义务讲解员”的志愿者队伍,在节假日观众过多,院内讲解员无法顾暇的时候,这些小讲解员们都能发挥很好的作用。有的展览可以让观众亲身体验展品。如良渚博物院在今年举办“风姿绰约——陕西古代陶俑艺术展”时,就专门设计了“互动游戏”,观众在与古代服装、头饰的“亲密接触”中,在与仿真陶俑拍照留念时,体味到了原本枯燥文物背后的趣味和知识.有的展览则把表演搬进了展览现场。20lO年4月.为配合贵州省博物馆“名人名枪”展览,贵州武警部酞的战士们来到现场,进彳亍了武术表演。并利用展览现有的枪械进行了装拆表演,使展览现场气氛非常热烈。有的开展了公共考古活动。良渚博物院在今年的7月就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北京大学公共考古与艺术中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举办了面向全国中学生的公众考古活动。活动的举办不仅扩大了中学生的视野、普及了他们历史和考古知识,还增强了其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提升了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国外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活动。如美国华盛顿大学博客博物馆,在史前印第安人部落的陈列部分,因展览内容的枯燥,博克博物馆考古部的研究人员就会以表演者的身份来到展厅,让公众通过表演直观地了解展示中所包含豹考古学信息。博克撼物馆针对会员设有“开放库房”的互动活动,每季度定期举行。。会员日”这天,会员观众将在志愿者的陪同下参观库房.而博克蹲物馆生物部、民俗部、考古部的研究员们都会在自己的库房中为观众服务,解答他们的疑问。博克博物馆还针对小学生专设了“考古日”。在每年一次的活动中.所有会员家庭的小学生都被邀请参加。首先他们在博物馆临时搭建的考古工地上进行发掘工作。博物馆别出心裁,用彩色的绳索圉成简易的探方,木板上简单的标注地层.并且给小学生配备了手铲等考古发掘工具,由志愿者指导他们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发掘结束后.将这些“战利品”拿到展厅.在华盛顿大学考古专业大学生的指导下进行简单的分类、记录和绘画.然后由考古部的研究员们教小学生们如何辨别石器的用途等,或向他们解释考古学家怎样利用这些资料研究史前人类社会.这样的活动与简单的。模拟考古”相比,具有更强的互动性窥亲和力.总之,博物馆与观众的“互动”是当前博物馆在吸引观众、贴近观众、服务观众、促进博物馆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举措。博物馆只有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和锻炼内功,在与观众“互动”方面多动脑筋.多想一些办法,才能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立于不败之地。【参考文献】328l、《博物馆藏品征集、保护、陈列艺术及内部管理实用手册》(四);银声影像出版社i2005年《中国博物馆建筑批判》,《全球化下的中国博物馆》,文物出版社:2002年。2、王莉:3、严建强:《观念与程序——当前博物馆建筑与展示空问设计的若干思考》,《全球化下的中国博物馆》,文物出版社;2002年。4、陆建松:《程序与规范——对博物馆陈列布展工程中存在的问题的思考》,《全球化下的中国博物馆》,文物出版社;2002年。5、王莉:《博物馆专家、建筑专家关注博物馆建筑问题》,<全球化下的中国博物馆》,文物出版社;2002年。6、叶维军:《市(县)级博物馆建设的几点思考》.‘史前研究》,三秦出版社,2005年,7、李淑萍主编:‘博物馆学研究论文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8、良渚博物院编:9、伍亚婕:10、高蒙河:l1、‘<良渚文化——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2009年。‘从中美案例谈博物馆与公众互动》,中国文物信息网。‘公众考古跟我来》,高蒙河搜狐博客‘构建博物馆与公众社会的互动),中国文物信息网。329
本文发布于:2023-12-11 21:04: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2998641186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让公众走近考古--浅析博物馆与公众互动.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让公众走近考古--浅析博物馆与公众互动.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