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新城与理想住区的未来图景 良渚文化村20年的探索和思考

更新时间:2023-12-11 21:04:04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11日发(作者:我爱学习)

-

田园新城与理想住区的未来图景 良渚文化村20年的探索和思考

114

时代建筑

Time+Architecture

2021/2支文军张懿文戴春ZHI

Wenjun, ZHANG

Yiwen, DAI

Chun田园新城与理想住区的未来图景良渚文化村20年的探索和思考Future

Prospect

of

Garden

City

and

Ideal

Residential

AreaTwenty

Years

of

Exploration

and

Thinking

on

the

Liangzhu

New

Town摘要文章以“未来城市发展建筑设计分论坛暨良渚

around

and

reflecting

on

the

reality

in

implement!ng

文化村20周年实践与探索研讨”为契机,回顾了良

the

Liangzhu New

Town

in

terms

of

the

practicality

in

渚文化村的发展成就、要素及演化历程,从“田园城市”

interpret!ng

the

theory

of

"Garden

City",

the

continuity

理论解读的现实性、新城运营的持续性及住区发展的

of

the

new

town

operation,

and

the

innovation

in

创新性对良渚文化村的现实状况提出问题与反思。在

residential

housing

development.

It

further

projects

the

此基础上,展望了田园新城与理想住区的未来图景,

future

of

the

new

garden city

and the

ideal

residential

引出对良渚文化村在新时空背景下人与社会、人与土

housing,

leadi

ng

to

the

rethinki

ng

of

the

relationship

地、住区与城市关系的再思考。between

people

and

society,

people

and

land,

and

关键词

良渚文化村;田园城市;住区发展;新城建设

residential

area

and

city in the

new

spatial

and

ABSTRACT

Taking

the

convening

of

the

"Sub-forum

temporal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Future

Urban

Development

KEY

WORDS

Liangzhu

New

Town;

Garden

City;

and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the 20th

Anniversary

Residential

Housing

Development;

New

Town

Construction

of

Liangzhu New

Town"

as

an

opportunity,

this

paper

中图分类号:TU984.12reviews

the

achievements, elements,

and

development

文献标识码:Aprocess

of

the

Liangzhu New

Town‘raising

the

issues

文章编号:1005-684X(2021)02-00114-06良渚文化村作为中国当代田园新城的实践样本与

1良渚文化村20年发展回顾理想住区的先行者,至今已走过20载春秋,经历了

1.1时代语境与发展成就从原生村落到以地产开发为导向的城郊大型复合社区

良渚文化村位于杭州市西北的余杭,有着悠久绵

的转变。站在这样的节点,由《时代建筑》杂志与浙

长的文化底蕴和田园牧歌式的乡村风光。在农村城市

江万科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未来城市发展

化和城市扩张的背景下,自2000年起由开发团队在

建筑设计分论坛暨良渚文化村20周年实践与探索研

此建设城郊大型复合住区,经过20年的持续开发,

讨”于近日在良渚文化中心顺利召开'(见图1~图3)。

目前已发展成为拥有优越生态环境与丰富人文景观的

嘉宾们分别从“田园城市”的理论解读、住区模式的

大型城郊田园新城,在政企互信合作、土地开发管理、

创新、公共建筑的实践、面向未来的良渚文化村等议

社区文化培育、市场经济规律、住区空间模式等方面

题出发,回顾了良渚文化村实践的理念、经验与发展

作出了一定示范,是全国地产开发效仿的标杆。模式,共同展望了良渚文化村的未来图景。本文在研

事实上,良渚文化村作为中国大型住区探索的样

究总结良渚文化村20年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初步

本,从成立、发展到取得今日的成就并非偶然。自

梳理了论坛研讨内容及部分嘉宾的观点,针对现实状

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中国进入城镇化高速发展

况提出问题与思考,以期对中国当下的新城建设与住

期,良渚文化村作为城郊新城的开发项目,前期立项

区开发提供经验与借鉴。与配套完善正值“十五计划”与“十一五计划”,“积 1

•学术论坛活动现场2.

学术论坛合影3.

学术论坛沙龙现场4.

良渚文化村规划图1.

Academic

forum2.

Group

photo

of

the

academic

forum3.

Academic

forum

salon4. Plan of

Liangzhu

New

Town时代建筑

Time+Architecture

2021/2

115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和“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是此

选择倾向于后者的平衡;合宜的开发愿景、稳定和连

一时期的战略重点⑴。在具体实施阶段,其建设又与

贯的开发团队、对长期价值的高度认同、尊重科学规

杭州的城市扩张期相重合,在《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律和专业逻辑,使得良渚文化村的开发设计保持了一

(2001—2020年)》中,“一主、三副、六组团、六条

致的调性;而以永续经营、多元共治为核心理念的管

生态带”的空间结构首次提出,良渚作为六大组团之

理运营团队则使得整个项目的可持续性得以保障,并

一,被正式纳入总体规划°。随后的《杭州市土地利

孵化出以人为核心的多元社群文化;良好的社群氛围

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又对良渚组团提出“城

使得文化村村民对住区的理念不断认同与互信,继而

市西北部以文化和生态农业为主题的文化休闲旅游基

通过日常生活与邻里交往塑造地方场所精神。地,严格保护文化遗址群,合理控制人口和建设用地

1.3开发模式与演化历程规模”'的定位。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发团队凭借对

传统地产通常以“土地开发一地产融资一设计施

住区建设丰富的经验及乌托邦理想成功获得土地开发

工一物业管理”的模式进行,这个过程中投资方、开

权。对其而言,良渚文化村也占据着最为重要的产品

发商与物业往往分属于不同集团。良渚文化村的开发

态一能够反映变革中复杂的中国现实,并且在市场

不同于传统地产,在项目伊始,政府要求企业进行控

层面予以精准回应。规制订,负责原住民安置,并代建地块内所有基础设

1.2城市理想与发展要素施,整个过程均由万科集团主导。尽管有政策支持,

企业不仅提出建立十年后中国最佳居住地的城市

但完全由企业主导的远郊万亩毛地开发在当时仍属少

理想,也在开发之初确立了

“关怀人性、关注生活本

见,这样的粗犷型土地开发模式必然会面临诸多问题,

源”的思考起点与“田园城市乌托邦”的想象愿景,

同时也存在理念与规划的可持续性以及项目自身演化

同时期许了良渚文化村的五个特质:“作为杭州城市

与迭代的可能。发展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态和人文共生

第一阶段(2000-2008年)的规划建设开启人

的有机生长结构”、“拥有广袤而多层次的绿色生态系

与自然、人与历史的对话,建立了良渚博物院、玉鸟

统”、“提供满足多元需求和健康交往的生活平台”、“各

流苏、君澜度假酒店等核心设施和四个核心住区,布

层次生活空间的塑造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

°。局顺应地形、呈有机排列。第二阶段(2008—2012年)

在政府与企业的共同理想之下,良渚文化村汇集

系统打造小镇生活底盘,建立配套设施,完善了良渚

了城市多方资源与力量,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信

食街、玉鸟菜场、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拓展核心

念探索着中国当代理想住区的发展路径,在规划设计、

住区,并在此基础上营造美好生活的精神家园,建立

管理运营与村民文化建设方面不断开拓创新,成为其

良渚文化艺术中心、美丽洲堂等公共艺术设施,培育

重要的发展要素。政企间的合作不仅推动了项目在开

社区文化。第三阶段(2012年至今)安居乐业,拓

发建设、公共设施、公共资源与公共服务方面的持续

展版图,不仅在社区自治方面先行探索,通过编写《村

性保障,也让企业有信心在短期利益和长远价值之间

民公约》《万科家书》《社区参与式规划》、举办“村4116

时代建筑

Time+Architecture

2021/2民日”等活动走向自主式的多元共治,推动社区焕新,

休闲和住宅三类典型地块完成细致的建筑总图和景

观设计⑸。2.1.3当代解读的现实意义也在持续土地开发之余推进产业孵化和产城融合,培

育未来发展的新动能叫这种“旅游地产开发一生活配

套完善一产业培育导入”逐步推进的演化方式在良渚

良渚文化村作为中国当代理想住区的探索样本,

文化村的探索中取得了一定成果,目前仍在持续发展

其基于场地的整体规划一对村落结构与邻里关系的

构建、对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保持和延续、对公

共就业机会与社区生活的营造以及对以人为本生活场

当中(见图4)。2良渚文化村发展解析与思考2.1

“田园城市”理论解读的现实性2.1.1理论产生背景与中国语境景的营造,都与霍华德在莱奇沃思的田园城市实践有

相似之处。其在选址、规模密度、规划理念与城市形态、

财务模式、运营模式、产业计划、市政管理等方面均

与霍华德田园城市的模型有许多共同点,这不难看出

霍华德(Ebenezer

Howard,

1850—1928

年)在

1898年正式提出“田园城市”的基本框架,为解决

良渚文化村与田园城市及现代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内

在关联性。从城乡关系的角度来看,霍华德藉由“城

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大城市环境污染、人口压力,乡

村人口流失、农业危机等弊病,他提出一种社会改

革构想: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城市一乡

村town-country)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形

市一乡村一城乡结合体”的“三磁石模型”

&对当时

英国城乡结构性困境的描述与当下中国城乡的现实

状况不无相似之处,对于良渚文化村的探索路径很

有启发。论坛中也有与会学者对“田园城市”学说与良渚

态。并希望藉由建设一系列新城而形成区域性的“社

会城市”,疏散大城市人口,重组城市结构,最终实

现和平渐进地改良英国社会的理想。霍华德在提出田 文化村关联性的解读存有异议,如杨宇振教授认为当

园城市思想的同时,也描述了田园城市的愿景,论

证了其建设持续的可行性与可能性,并提出超大城

下“田园城市”的经济基础并不存在,良渚文化村不

需要这层皮,它可以有足够的自信提出内生的思想。

市向田园城市转型的策略与路径。然而其在莱奇沃思

(Letchworth

)的实践中却因为资金、管理等具体问

魏春雨教授也提醒要特别注意与当下、在地机制的衔

接,并注重讨论当下的城市性。笔者认为,我们要能

题没能解开当时社会的困局⑶。够辨明中国当下的城镇问题与当年田园城市理论提出

的时空背景与面临问题的异同,相通之处在于两者都

试图在城市化高速发展过程中寻回曾在记忆中存在,

中国“田园城市”的理想则可追溯到传统农耕社

会“耕读传家”的儒家核心价值观中,在19世纪中

期工业化到来前,城与乡的关系并非对立,但近一个

却在城市中失去的价值;最大的差异是在当代中国特

世纪的工业化不可逆转地打破了这个古老的文化结

构,尽管小镇情结在现代社会中仍普遍存在,但当代

殊人口压力和资源下,霍华德以中小城市集群为主要

解决方案的模式没有足够的空间和资源支持⑹。2.2新城运营的可持续性2.2.1政企协作中国城与乡之间被不可避免地架起了巨大的鸿沟。而

自20世纪80年代起,小城镇建设开始成为政府制定

政策的重要方面,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

2020年)》的颁布,新时期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又重回

良渚文化村是政企合作的大型土地开发案例,充

分体现了政企合作的优势:在市场机制下,政府借力

企业完成十数年的开发及运营,企业在盈利导向下,

以较强执行效率和运营能力高实现度地拟合目标。在

讨论。从这个角度看,良渚文化村作为新城开发,在

当代中国城乡统筹、新型城镇化及大型社区营造语境

中都具有较高的普适价值⑷。2.1.2“田园城市”在良渚文化村的呈现方式共同愿景的驱动下,政企合作深入到诸多领域,不仅

在规划政策层面,后续一系列的公共资源如教育、医

疗、养老、就业与公共服务也得到了持续保障。企业

以“田园城市乌托邦”为愿景,开发团队聘请加

拿大CIVITAS城市规划设计事务所参与规划。总规划

—方面将良渚文化村视为转型与产品创新的试验场,

师约瑟夫•胡达(Joph

Hruda

)先生在设计之初确

立了

“人文城市的愿景与原则”,将自然融入城市、

另一方面也为地方赋能,具体表现在产业的在地导入

及品牌效应的形成,主要针对房地产业及其相关生活

可持续发展的弹性机制提到重要高度,并提出了设计

的九项基本原则:保留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精粹;形

配套、产城融合下的招商引资、休闲旅游度假三大类

产业进行引导,形成居住与产业相互牵引的模式囚。现阶段的良渚文化村在生活配套基本完善的基础

上,又站在了新的起点,随着作为“第一居所”吸引

成串联的序列关系;村落建筑形态与自然环境和谐共

处;“绿色手指”从山林延伸至河滨;有层次的道路

网络系统及步行连接;相连的开放空间及娱乐设施与

力的增强,未来发展中不断丰富的人群在全生命周期

村落自然融合;旅游区与各村落相结合;旅游区集中

于104国地道段;以文化、艺术为主题§

(见图5

)。

良渚文化村坚持了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为了贯彻规

中的需求将呈现更为丰富、多元与具体的趋势,这对

政企的进一步合作提出了更深切的要求。如何调动多

方资源为良渚文化村持续注入发展动能,平衡教育、

划原则和约束后续开发形态,开发团队对小镇核心

场景做了深入的城市设计,并选取公建配套、文旅

医疗、养老等社会资源,更多需要在政府层面主导推

动,与企业共同开展有益的尝试,为地方持续赋能。5.良渚文化村鸟瞰6•玉鸟流苏鸟瞰7.

美丽洲堂实景8.

良渚博物院鸟瞰9.

良渚文化中心鸟瞰5.

Aerial

view

of

Liangzhu

New

Town6.

Aerial

view

of

Jade

Bird

Villa7.

Meilizhou

Church8.

Aerial

view

of

Liangzhu

Muum9.

Aerial

view

of

Liangzhu

Cultural

Center时代建筑

Time+Architecture

2021/2

1172.2.2经营管理与社区治理化属性,致力于打造在地当代文化。点评嘉宾童明教

可持续的空间经营管理模式是良渚文化村长效愿

授认为文化介入是良渚文化村的独特创新,在项目开

景实现的有力支持,这样的经营之道不仅培育了蔚为

发与社区营造中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壮观的社群文化,也促成了万科从“地产开发商”到

良渚文化是距今约5

300年〜4

300年长江中下

“城乡建设与生活管理服务商”的转变。产业模式方

游地区的远古文明,实证了中华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

面,企业主动对住区商业业态进行控制和引导,除了

人类文化史,该文化最大的特色是出土玉器、陶器水

满足原住民就业需求之外,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导入、

平之高,均达到中国史前文化高峰。以此为起点,戴

业主自主创业、各类服务行业引入的方式,为新城建

卫•奇普菲尔德(David

Chipperfield

)在良渚博物院

设注入持续的商业活力,并促进产业一体化。管理运

通过朴素而抽象的建筑语言表达对场地的理解,通过

营方面,团队力图在良渚文化村打造具有多元主体意

其条形与强烈几何构成的惯用设计语言,突出良渚文

识与人文关怀的社区形态,经历了培养社区认同基础、

物中“玉”的意象。住区组团的命名也与“玉”的意

建构协商平台、形成多元共治格局三个阶段,并通过

象寻求关联,如玉鸟流苏、竹径茶语、郡西云台、白

筹备各类文化活动、发起志愿者服务联盟、公布《村

鹭郡南等。随后一系列公共建筑实践也以文化的不同

民公约》等一系列持续性服务孵化出丰富的社群文化,

角度介入,例如美丽洲堂创造了超越信仰的聚会场

实现了从地产开发到社区服务再到文化输出的转变,8]o所,白鹭公园创造了与自然地景融合的休闲空间,良

社区自治与人性关怀不仅是对人性的全面考量,

渚文化中心带来的更为丰富多元的大屋顶下的对话空

也是将社区连成一个完整城市生活体的思考。社会学

间……不仅为文化生活提供了空间,也为村民们创造

研究学者于海教授在充分认可良渚文化村社区建设成

了精神归属。其中的很多文创运营项目,如“大屋顶

就的同时,也指出社区自治与人性关怀不仅是对人性

樱花季”“大屋顶仲夏夜”“晓书馆”等,已经衍生出

的全面考量,也是将社区连成一个完整城市生活体的

一系列自由文化品牌,在加速社区间联结的同时,也

思考。这种关怀应在空间、管理等多个层面予以回应。

助力提升土地开发与文化价值(见图6〜图9

)。与此同时,尽管良渚文化村目前的经营管理基本实现

其实良渚文化村与杭州地方、良渚在地文化的关

了自循环,在运营团队退出后的可持续性仍有待考量,

联仍显不足,地域特征还不充分,对良渚文明的呈现

如何适时调整产业生态位与盈利模式、扩大品牌效应

也停留在静态展示层面。未来的良渚文明内涵还有哪

将是下一阶段探索的重点。些当代释义,以及能以怎样的方式更真实、具体地投

2.3住区发展的创新性射到当代生活中仍值得思考。建筑师柳亦春就认为,

2.3.1文化介入在良渚这样深厚的文化背景下做设计,如何珍视土地、

在项目伊始,良渚文化村就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

不破坏我们脚下的场所显得尤为重要。良渚古城遗址

人文环境在文化属性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其最突出的

公园对良渚文化村的后续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如果能

创新在名称中已有体现:一方面背靠良渚千年文明,

够同步审视古城挖掘遗址,公共建筑的实践将会拥有

公共建筑实践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另一方面凸显文

更加强烈的地方特色。而如何在技术社会的背景之下,118

时代建筑

Time+Architecture

2021/2在公共建筑的实践中凸显地域特征也是后续建筑师介

入场地时需要思考的。建筑师曹晓昕表示,良渚文化

村未来的发展需要与在地建造方式相结合,在技术推

进建造体系革新的背景下,重新思考建筑表现的形式。

2.3.2多方参与市场需求进行调节,实现更新与迭代。黄一如教授针

对住区模式,提出良渚文化村在下一阶段仍需提升住

10.

随园嘉树实景11.

郡西云台实景区空间关系的愉悦感,尤其体现在步行尺度方面。目

10.

Dignified Life11.

Mountain

Villa前建筑和道路及公共空间的相互限定感与渗透感仍较

弱,组团间的步行愉悦感以及环境的复杂感与丰富感

也显不足,这种丰富性与渗透感作为复杂真实社会的

良渚文化村在多方参与的住区模式探索中不断推

陈出新,一方面致力于打造多元主体的意识,另一方

面致力于营造多元共治的局面。在社区治理中,形成

重要特征,也是良渚文化村在探索内生思想时所必需

经历的。此外,在养老模式方面,目前的养老组团集

中于随园嘉树,未来也有待面向全社区的为老设计与

了街道、房产商、物业与业主共治的局面,并引导居

民通过制订《村民公约》、加入社区参与式规划、编

小微养老设施的介入为文化村发展带来更多潜力。写《万科家书》等方式进入自治阶段,充分发挥了居

民的多元主体意识,塑造出共商、共建、共治的社区

文化⑻。从邻里实践到创业实践、低碳实践、教育实践、

建筑实践、服务实践、健康实践、交通实践、自治实

践,开发团队在这里扮演的更像是一个资源的整合平

3良渚文化村的未来图景3.1人与社会关系再思考现阶段的良渚文化村站在20年发展的节点,从

人本需求出发,依然面临诸多挑战:首先,目前的良

渚文化村作为“第一居所”吸引力需要提升;其次,

随着住区整体的升级,相关配套已不能满足居民更为

台,给予不同设计团队、社区营造者、工作者、居民

们相遇的机会,在持续为社区注入活力的同时,也确

保了良渚文化村社群生态位的丰富。丰富、多元与具体的需求;再次,随着城市扩张及爆

发性开发热潮逐渐退去,在地的可持续性仍有待考验。

这既是挑战也是新的机遇,也对良渚文化村人与社会

的关系提出了新的思考。吴越教授认为良渚文化村多方参与的共治模式值

得我们反思,在规划越来越深入、执行力越来越强的

当下,城市住区自组织方式仍有待不断探索。多方参

与不是在一个完美的壳子中进行的,而应渗入到整个

在“三磁石模型”中,霍华德针对社会机遇、集

体精神、邻里关系等人与社会的衔接性问题作出了探

建设过程中。建筑师方治国则提出在良渚文化村强调

公共性的同时,建筑师与开发商起到的其实只是微薄

的作用,希望在开发商退出之后也能让村民有更多自

讨,并希望在新的“城乡结合体”中探讨重建小城镇

的人文社会价值、培育自治和民主精神、削弱城乡

治生活的状态。2.3.3住区模式对立、避免资源分配不平衡等现实问题的可能性M。

事实上,在当下中国的新城建造与住区开发语境中,

这类问题依然存在,而在当下讨论田园城市也应重新

良渚文化村的本质是城郊大型住区的开发。万科

作为全国最大的房地产商之一,最早提出住宅精细化、

理解现代人向往的田园生活与当下的城市性。例如,

良渚文化村下一阶段人与人之间新的交流与连接怎么

产生与维系,组团间的边界是否还有必要存在,新的

社区营造如何以居民自组织、开发商引导为主的方式

产业化的发展目标及创造开放住区、激发住区活力、

创造住区文化、注重住区的长期发展等观点切。良渚

文化村在住区模式上采用了

“大开放、小封闭”的方

式,层次分明,以15分钟、5分钟的生活半径为大、

适应开发商完全退出后的自循环模式,社群生态位如

何不断丰富等。此外,在住区的实践探索方面,良渚

文化村作为“第一居所”对周边人群的吸引力仍有赖

小组团,确保了居住的私密性与商业、文化服务的便

捷性。组团之间则通过城市公共绿地、商业街道、开

放界面等要素的引入,营造充满活力的住区氛围

于养老、教育、就业资源的不断升级与其对全年龄层

全生命周期人群细致的关怀,这对政府介入的城市公

不同组团在设计之初既有不同定位,如竹径茶语的“现

代生态公寓”理念、随园嘉树的“邻里式养老”理念、

共服务、资源供给以及不断积累中的良渚文化村的品

牌效应提出了更为深切的要求。3.2人与土地关系再思考郡西云台的“半边城市半边自然”理念等,以适应文

化村村民多样个性化的需求(见图10、图11

)。在良渚文化村演化的不同阶段,住区组团也根据

良渚文化村的原生土地拥有25座山、5个湖泊、JI

iHh

Ik

T;.

•-n

n

m 时代建筑

Time+Architecture

2021/2

1191条河流与6个自然村庄。随着2019年7月6日良

真实的新型城镇化语境中,在学术研究与行业实践方

[2]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时代建筑》杂志.良渚文化村:田

渚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良渚文化村未

来的发展也被正式纳入大遗址保护整体规划,这也催

生了大遗址背景下人与土地关系的再思考。面有着双重意义。它既有乌托邦的理想主义色彩,自

身及衍生含义都有助于田园城市理论本身的丰富与完

善;也在政企互信合作、土地开发管理、社区文化培

育、市场经济规律、住区空间模式等实践领域提供了

园城市的中国当代实践[M].支文军,徐洁,编•北京:中信出

版社,2019.[3]

孙施文.田园城市思想及其传承[J].时代建筑,2011

( 05

):

18-23.规划学者华芳女士认为,在对良渚遗产地修复、

改善过程中,不仅要“鉴古”、“鉴优”与“开新”,

⑷支文军,凌琳•田园城市的中国当代实践——杭州良渚文化村

一种可行的探索路径。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应忽

解读[J]-时代建筑,2019

(

05):

42-45.⑸凌琳,王梦佳.良渚文化村的经验与反思——规划建设者访谈

[J].时代建筑,2019

(05):

50-53.充分理解良渚古文明的历史价值及现实意义,也要重

视其作为遗产地优越的自然人文环境,时代背景所赋

视人与土地之间的互动关系,尊重生态格局,为万物

创造生境,实现遗产保护、经济发展、重建区域身份、

予的城镇建设发展良机与作为转型期的万科团队投入

的情怀与资本,这在20年后的当下仍不可多得。今

⑹刘涤宇.田园多棱镜折射的城市——2011年成都双年展国际建

筑展参展作品中的“田园城市”概念分析时代建筑,2011

(05):

50-53.提供休闲场所等多重目标。这与霍华德将乡村优美的

天的我们有幸看到良渚文化村依然在田园新城与理想

住区的探索之路上前行,笔者期待它未来的图景,也

[刀范琪,胡晓鸣•市场导向的大都市近郊新市镇开发策略研究——

环境引入城市,并创造自然美与社会机遇兼有的田园

城市的愿景也是一致的。与此同时,遗产区域正在或

以杭州万科良渚文化村为例[几建筑与文化,2015

(08):

77-79.[8]徐洁,王梦佳•建造地方:良渚文化村的社区营造之路[J].时

期待未来新城建设与住区发展更多维度的探索。(感谢浙江万科相关部门在论坛组织协调和论坛内容的梳理及资

料整理等工作中给予的帮助与支持。)代建筑,2019

(

05

)

: 46-49.⑼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万科住区规划研究课题组,万科建筑研究中

心•万科的主张[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0]金俊,沈毅皓,雍玉洁,沈骁茜•我国城郊大型居住区功能

已经消失的当地生活方式和历史记忆也是传承与保护

的重要内容。刘克成教授提出在良渚土地上实现对人

文关怀与记忆存续的关注,为原住民留存记忆,创造

(图片来源:图1~图11均由浙江万科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提供)复合探析一以万科良渚文化村为例【J]•建筑学报,2014

(

02 ):

出过去、现在与未来沟通的媒介。笔者认为,除了在

注释:1本次论坛由万科总规划师付志强和《时代建筑》杂志运营总监、

28-31.良渚博物院、良渚遗产保护区的展示,目前良渚文化

村缺乏对良渚文明的现代解读、转译及与原住民生活

痕迹的联系。通过设计的方式将这些历史记忆与“此

【11]孙施文•后理论的“田园城市”一《良渚文化村:田园城市

责任编辑戴春共同主持,由演讲及点评、研讨、沙龙和考察四

的中国当代实践》评论[J].时代建筑,2020

(04):

180-181.[12]

刘亦师•田园城市学说之形成及其思想来源研究[J].城市规划

个环节共同组成。演讲环节围绕四个议题展开。分别是“田园

城市:良渚文化村------个乌托邦式的试验田”(支文军)、“良学刊,2017

(

04

)

20-29.[13]

金经元.霍华德的理论及其贡献[J].国外城市规划,1990(

01

):

40-44.时此地”发生关联并作为一种文化要素投射到当代生

渚文化村二十年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丁洸)、"设计创新:建

造地方一一良渚文化村的公共建筑实践”(柳亦春)与"从后

活当中,实现自然、文化与社会的综合连接,不仅是

良渚文化村内生思想提出的关键,也是理想住区探索

申遗时代的良渚地区发展看良渚文化村的未来”(华芳)。在嘉

宾们的演讲结束后,相关领域的学者与专家进行了现场点评,

[14]

金经元•再谈霍华德的明日的田园城市[J].国外城市规划,

1996

(04):

31-36.[15]

唐子来.田园城市理念对于西方战后城市规划的影响[J].城市

的一种路径。3.3住区与城市关系再思考针对上述议题发表了各自的观点。研讨环节针对"良渚文化村

实践的经验与反思”主题,方海锋、陆皓、方治国、孙周兴、

规划汇刊,1998(06):

5-7+39-64.[16]

杨东峰.全球复杂性视角下的中国快速城市化——空间逻辑

杨宇振、刘克成分别发表了各自的观点与看法。晚间沙龙针对

从与大杭州城市空间整体的关系来看,良渚组团

作为杭州六大组团之一,承担着“城北副中心”的功

主题"田园、文化与创新——良渚文化村的新生活场景营造”,

与潜在风险[J】.城市规划,2012,

36

(

11

)=83-90.[1刀曲凌雁,宋韬.大遗址保护的困境与出路[J].复旦学报(社会

围绕良渚文化村与"田园城市”、良渚文化村的文化与设计创

新探讨、良渚文化村的住区模式实践探讨、良渚文化村的未来

发展展望四个话题展开。参与的嘉宾有:孔宇航、魏春雨、沈

中伟、徐洁、马迪、李麟学、曹晓昕、阮昊、刘艺、冯路、胡

能职责,强调产城人文融合发展,对接杭湖区域发展

科学版),2007

(05):

114-119.[18]

宋林飞•费孝通小城镇研究的方法与理论[几南京大学学报(哲

轴,并将构建城北文化大走廊,是余杭融入杭州主城

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0 (05):

11-18.[19]

卢汉超•非城非乡、亦城亦乡、半城半乡——论中国城乡关

区的前沿阵地。面对新的城市格局与时空环境,良渚

文化村作为住区与城市的关系也需要重新思考。沂佳、方海锋、丁明渊、谢岗、王竹、汪澜、丁洸、刘廷杰、

邓刚。2

2007年2月1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国函

[2007

]

19号),在批复中明确了杭州的城市性质和功能定位,

系中的小城镇[J].史林,2009

(05

):

1-10+188.[20]

陈占江,娄雪雯•中国现代转型与费孝通的思想世界[J].社会

田园城市理论提出时,伦敦正面临城市环境、人

口、就业压力巨大等问题,霍华德通过城乡结合体的

方式探讨了

“空间一产业一人”联动的可能,试图在

学评论,201

& 6

(

05

)

85-96.确定了

"一主三副六组团"的城市格局,即:从以旧城为核心

的团块状布局,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

新城为居民提供新的、较高就业保证并制定了持续的

产业计划,同时也考虑到中心城市与田园城市交通的

组团式布局。采用点轴结合的拓展方式,组团之间保留必要的

绿色生态开敞空间,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

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模式。从此杭州市城市的发展由

“西湖时代”走向“钱塘江时代”。3《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中对于良渚组团的

便捷性问。目前的良渚文化村同样也面临这三个维

度联动转型的思考,在实际参访过程中,笔者发现其

说明:城市西北部以良渚文化和生态农业为主题的文化休闲旅

与杭州主城区在区际交通、产城融合方面的联系仍显

游基地。严格保护良渚文化遗址群,合理控制人口和建设用地

不足,也尚未形成一定的区域影响力。这也有待未来

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新范式7的建立与中国美术

规模。北部为良渚遗址保护区,西部、东南部为居住生活区,

西南为生态农业旅游区。规划城市人口4万人。4万科杭州总建筑师丁洸先生在演讲“良渚文化村二十年发展的

学院良渚校区的融入,使之在产业生态位丰富的同时,

思考与实践”中提出良渚文化村未来发展的特质,与正文中提

能与大杭州发生更深层次的融合,成为各种资源持续

共享与连接的起点。在住区尺度、边界及与城市的连

到的五点对应。5田园城市理论的一部分,"三磁石”代指城市、乡村与城乡结

合体,其所提倡的城乡结合为《明日的田园城市》中的主要观点。接方面,李麟学教授认为,未来社区与城市、组团与

组团、住区与公共建筑的边界也可能被消解,应该尝

试打破界限,以更加步行友好的尺度与形态连接空间、

6温哥华CIVITAS城市规划设计事务所约瑟夫•胡达先生在视频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演讲“人文城市愿景与原则——良渚文化村规划设计解读”中

提出的良渚文化村规划愿景与设计原则。7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即

作者简介:支文军,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懿文,女,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

究生产业与人,以形成不断生长的“微城市”生态。“TOD模式",是规划一个居民区或者商业区时,使公共交通

的使用最大化的一种非汽车化的规划设计方式。4结语戴春(通讯作者),女,《时代建筑》杂志运营总监,

过去20年,中国的新城建设与房地产都经历了

参考文献:[1]陆大道•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与空间扩张[J].城市规划学刊,

责任编辑不可复制的黄金开发期,良渚文化村幸运地处于这样

2007

(

04)

47-52.收積日期:2021-01-15

-

田园新城与理想住区的未来图景 良渚文化村20年的探索和思考

本文发布于:2023-12-11 21:04: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29984424333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田园新城与理想住区的未来图景 良渚文化村20年的探索和思考.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田园新城与理想住区的未来图景 良渚文化村20年的探索和思考.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良渚   文化村   城市   发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