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1日发(作者:小学生一年级)
2020年6月 第5卷 第3期 Vol.5 No.3 Jun.2020文物数字采集与展示的基本流程探讨—基于良渚博物院文物数字化的建设实践Discussion on the Basic Process of
Digitization and Reprentation of Cultural Relics—Bad on the Digitization Work of
the Cultural Relics of Liangzhu Muum骆晓红LUO Xiaohong浙江
杭州
311113)(良渚博物院,Hangzhou Zhejiang
311113,China)(Liangzhu Muum,摘
要:2014年起,良渚博物院开始探索实践文物数字化建设,几年来创作出多部文物数字作品,取得了明显成效。从良渚博物院的实践来看,文物数字化需要经历文物数字采集和文物数字展示两个阶段,采集是基础,展示是在采集基础上的利用。文物数字采集包括制订采集方案、文物的测量与拍摄、图片信号或视频信号的加工创建、文物三维建模4个基本流程。其中,图片信号或视频信号的加工创建到文物三维建模是文物数字采集步骤中的关键,涵盖了文物数字采集获取到图片信号或视频信号创作,加工创建的校色、去杂抠像3个环节。文物数字展示是对文物数字采集成果的“故事化”(裁切)、在经过需求分析、剧本创作、素材加工、信息集成4个流程后形成文物数字作品。文物数字采集与展示尽管属于技术层面的操作,但其流程的严谨规范与否直接影响着文物数字作品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文物活态利用的成效。关键词:文物数字化;采集;展示;操作流程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志码:ADOI:10.19490/2096-698X.2020.03.059-068Abstract: In
2014, Liangzhu muum began to explore and practice digitiz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Over the years, it has created a number of cultural relics digital pieces and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From the practice of Liangzhu muum, the digitiz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needs to go through two stages: the digitization process and the prentation of
the cultural relics. The former is the foundation, while the latter is utilization built on the
作者简介:骆晓红(1971-),女,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博物馆与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理论与实践。E-mail:1097250746@.59 保护与管理/Conrvation and Managementdigitization work. The digitiz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has four basic process, including
devising the plan for the digitization, measurement and photography of the cultural relics,
processing and creating picture signals or video signals, and the
3D modeling. Among
them, the processing and creating of picture signals or video signals to the
3D modeling
of cultural relics is the key step in the digitization process, covering color correction,
impurity removal (cropping) and image cutting. The digital reprent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is the creation of "story-telling". The final cultural relics digital piece is created after the
demand analysis, script drafting, material processing and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process.
Although the digitization and reprent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are technical operations,
the rigor and standardization of the process direct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the cultural
relics digital pieces, and to some extent determin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ctive u of
the cultural ds: digitization of cultural relics;acquisition;reprentation;operation process进入到21世纪,数字博物馆或者博物馆的数字化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文物是博物馆的核心资源,博物馆的数字化首先是文物数字化[1]56。按步骤来讲,文物数字化的过程就是从文物数字采集到文物数字展示递进发展的过程,采集是基础,展示是在采集基础上的利用。那么,一件文物从数字采集再到数字展示需要经历哪些基本流程?在这个流程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怎么样在规范的流程框架下创作出优秀的文物数字展示作品?本文拟以良渚博物院的文物数字化建设为例,就文物数字采集和展示的操作流程以及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的文物数字化发展提供参考。并编辑制作成系列的专题作品[2]。随后,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等陆续实施开展了文物数字化建设计划。同时,随着各国文化资源交流和共享需要的不断深入,出现了CDWA、VRA、CIDOC、SPECTURE等多个适用于博物馆藏品描述的标准,并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规范体系[3]。我国博物馆文物(藏品)数字化建设和管理可上溯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近些年来,继故宫博物院开启了自己数字博物馆项目“数字故宫”建设之后,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广东美术馆等相继开展了以藏品数字化建设为核心、以网站为服务平台的数字博物馆建设。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全国各家博物馆纷纷借助1 国内外和良渚博物院文物数字化建设
实践概述文物数字化是计算机和互联网在现实生活中普遍运用的产物。数字博物馆最早产生于美国,美国国会图书馆1990年启动“美国记忆”(American
计划,目的是将图书馆内文献、手稿、照memory)片、录音、影像等藏品进行系统的数字化处理和存储,新技术开展活动,正是这些年博物馆数字“云观展”化建设累积形成的先发优势的综合表现。与此同时,国家文物局于2001年制定了《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规范(试行)》,也为博物馆文物数字化标准规范建设提供了指导和支撑。作为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和宣传良渚文化等功能为一体的考古遗址博物馆,良渚博物院的文物数字化建设始于2014年。60 总结回顾良渚博物院文物数字化建设历程,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2014—2015年),良渚博物院会同南京大学多媒体中心启动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项目——“良渚博物院文物数字化保护”。该项目主要是对院藏114件(组)的定级文物进行高标、高清地数字采集,形成基础的文物数字资源。这些数字资源包括图片采集资源、视频采集资源和三维数据(模型)资源等,基本实现了“采集信息全面、资源类型丰富”的工作目标,也为下一步研发文物数字展示作品打下了较好基础。第二阶段(2016—2017年),良渚博物院在文物数字采集的基础上,开展了“文物数字资源整合与分级创建”的文物保护科技展示项目。这个项目是前一项目的延续,在前一阶段文物数字采集取得的成果上,通过剧本创作和“故事化”串联,将文物数字采集获取的数字资源进行整合加工,创作出了“良渚古城”“良渚玉器”“良渚刻画符号”等多部具有独立主题的数字作品,形成了文物数字化的集成展示。这些数字作品既有图文又有影视动画,在良渚博物院陈列改造中进行了普遍运用,在对外宣传推广良渚文化和良渚古城遗址上发挥了积极作用。第三阶段(2017年年底至今),良渚博物院启动实施了“基于裸眼3D屏幕显示技术的文物数字资源制作与应用”的项目实践,着重探索新技术、新手段在文物展示上的运用。该项目是文物数字采集、数字展示的升级版,通过裸眼3D屏幕显示技术的研发,研究数字资源内容在新传播技术条件下的制作和应用。目前,项目已经结题验收,制作的三维数字作品达到了裸眼3D的展示效果。良渚博物院的文物数字化建设至今已6年,虽迟于国内其他博物馆,但一步一个脚印地探索推进,收到了较好成效。第一,有较为宏观的顶层设计。在2015年初步完成定级文物数字采集的同时,同步编制了《良渚博物院文物数字化采集工作标准》《良渚博物院数字多媒体资源建设指南》,既为后续大规模开展文物数字采集提供标准,也为文物数字展示进行了详细规划。第二,注重严谨规范的操作流程。在工作过程中2020年6月 第5卷 第3期 Vol.5 No.3 Jun.2020无论是数字采集或数字展示,都相应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操作方案,确保了从文物数字采集到文物数字展示的规范化、流水线作业。每一步骤中都有详尽的要点提示和注意事项,尽管过程略显程式化,但却为保障文物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最终为创作出较优秀的文物数字展示作品打下了坚实基础。第三,始终坚持学术先行、内容为王的原则。特别注重对文物蕴含的人文历史信息、文物背后故事的挖掘和呈现,特别是在文物数字展示环节,在文物学术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故事化创作,将采集到的图片或视频资源进行有机串接,化零为整、整合创建,达到了静态文物“活态展示”的预期目标。2 文物数字采集的基本流程文物数字采集就是利用数字化的手段对文物所蕴含的信息进行记录、建档。一般来讲,文物数字采集的基本流程主要涵盖:制订采集方案、文物的测量与拍摄、图片信号或视频信号的加工创建、文物三维建模的过程。制订采集方案和文物的测量与拍摄是文物数字采集的前提和基础,过程相对简单。这里着重介绍文物数字采集中的图片信号或视频信号的加工创建到三维建模的操作流程。文物数字采集在经过测量与拍摄后,一般会生成文本、图片、视频等数字采集信号,对这些数字采集信号的加工处理,也称之为图片信号或视频信号的加工创建。在文物数字采集中只有通过图片信号或视频信号的加工创建,才能为文物数字化后续的集成利用提供空间和支撑。图片信号或视频信号的加工创建主要包括校色、去杂(裁切)、抠像3个环节。(1)校色。所采集的图片信号、记录文物的颜色和色泽与真实对象相比,或多或少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拍摄现场,虽然可以与真实文物比对,但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数字信号的颜色调节。一般情况下,都会准备一张标准色卡(图1),在拍摄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记录标准色卡的采集信号。标准色卡中的每一种标准色,都有对应的RGB数值。在计算机上输入相应的RGB数值,就会形成对应的标准色块。后期校色时,选取色卡中的几种颜色对象,将其与生成的标准色比对,利用软件调节功能,将其调节至与61 保护与管理/Conrvation and Management标准颜色基本一致。将调节的程序和数值记录下来,针对每一个文物数字采集信号,都作同样幅度的调节。视频文件的校色与图片文件的采集信号一样,也需要进行校色处理。拍摄标准色卡,以标准颜色为依据进行颜色调整,也可采用已经校色的图片信号为依据,进行校色处理。图1 采集过程中拍摄的标准色卡(来源:良渚博物院数字化保护项目结题报告)(2)去杂(裁切)。去杂针对的是图片文件。文物拍摄时,如果背景纸上有少量划痕,或者有一些细小的杂物,便会与文物对象一同被采集下来。放大观看时,就会发现文物背景有杂痕和杂点。这时,就需要利用Photoshop专业图像处理软件的涂抹或去噪功能,将图片背景上的杂点、杂痕涂抹干净。裁切针对的是视频文件。视频信号采集时,依赖于云台装置的运转和手动的镜头移动,与图片采集相比,操作比较容易出现细微波动。因此,同样的视频信号一般都要求连续采集两次。后期视频信号加工时,只需要保留一次采集信号。此时需要对原始采集信号进行评判,选择一个品质相对较好的视频片段,将另一片段的画面裁切掉。(3)抠像。对于图片文件,背景纸上有少量划痕或杂点时,可以在不更换背景的情况下,利用去杂手段将背景杂点涂抹干净。但如果背景纸上的划痕过多或支撑物过于明显,仅用涂抹的方式,很难做到不露痕迹。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将文物图像从背景信号中抠出来,然后再更换一个新的干净的背景,这种图像处理操作称为抠像(图2)。62
(a)抠像处理前(b)抠像处理后图2 采集过程中进行文物图像的抠像处理(来源:良渚博物院数字化保护项目结题报告)对于视频文件,视频抠像处理的工作量和难度远远大于图片抠像(图3)。文物在拍摄时一般会在云台上选用蓝色背景布,其作用就是形成纯色背景,从而可以一次性将视频画面的蓝色区域全部去除,以达到减少抠像工作量的目的。但是,纯色抠像操作对抠像细节要求很高,如果物体边缘存在阴影,软件便无法自动匹配轮廓,只好转为手动操作。避免阴影和蓝色调投影,都只能依靠拍摄时的灯光配置和角度调整。因此,视频信号的抠像操作与采集操作的关系极大,在制订数字化采集方案时就必须充分考虑到。(a)采集全景视频信号的旋转云台(b)原始视频画面(c)校色抠像后的视频画面(d) 抠像视频应用画面图3 抠像视频画面应用实例(来源:良渚博物院数字化保护项目结题报告)文物数字采集在完成图片信号或视频信号的加工创建后,为文物三维建模提供可能。文物三维建模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为三维扫描仪采集后再经人工数字加工;另一种为先行图片采集再以人工三维建模。一般情况下,三维数字信息都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制作成其他格式的数字文件,才能方便浏览。文物的三维数字信息通常有两种应用方式:其一为制作成视频文件,以浏览视频的方式观看;其二为制作成交互多媒体软件,通过鼠标或触摸的方式进行交互浏览(图4)。2020年6月 第5卷 第3期 Vol.5 No.3 Jun.2020图4 三维数据(模型)资源展示界面示例(来源:良渚博物院数字化保护项目结题报告)需要指出的是,数字采集作为文物数字化建设的第一步,采集的手段要注重完备,采集的信息要强调全面,手段和信息越完备越全面,文物数字化后续可利用的空间就越大。其中,手段的完备性指的是采集方式的多样化,包括文本采集、图片采集、视频采集和三维点云采集等。技术手段的完备性有助于提高文物画面素材的丰富度,增强文物数字作品的视觉表现力。信息的全面性包括文物的自然属性信息和人文属性信息两大类,均需要同时同步采集。文物的自然属性,体现着文物的外在特征,决定着文物数字作品的观赏性;文物的人文属性,体现着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除了表现文物数字作品的故事性外,更重要的还体现了它的科学性。所以观赏性、故事性和科学性是任何一个优秀的数字作品都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1]58。3 文物数字展示的基本流程文物数字采集的成果通常表现为图片、视频等文件,这些原始文件简单、多样、零散,一般情况下,这些素材都不具备直接向社会公众进行展示的条件。对数字记录信息进行加工,对数字记录素材进行整理,使之达到文物数字信息呈现的要求,这项流程称之为数字展示。只有通过博物馆文物的数字展示并结合特定的环境展示,才能将博物馆所要表达内涵的文化价值传递出来。要达到文物数字展示的目标,最为关键的步骤就是将文物数字采集的这些较为零碎的材料进行集成整合和分级创建,形成文物数字信息带或者可视化的、有故事情节的数字作品。经过集成整合的数字作品,不仅具有更丰富的信息量,而且还拥有了更具吸63 保护与管理/Conrvation and Management引力的表现形式和叙事方式,起到让文物“开口说话”的作用,有利于充分展现文物的价值与收藏意义。集成整合和分级创建大致需要经历需求分析、剧本创作、素材加工、信息集成4个流程。(1)需求分析。集成数字作品的生成是一个需求导向的创作过程。在正式创作之前,需要对数字作品的最终需求进行科学分析,以确定资源创作的基本方向。需求分析围绕内容、受众和用途3个主要因素展开。内容就是集成数字作品最终所要表达的信息内涵,不同的内容决定了不同的创作方式;受众是集成数字资源最终服务的对象,受众的文化背景、教育程度决定了信息内涵的表达方式;用途是集成数字作品最终的使用方式,不同的用途决定了集成数字作品开发的技术选择。(2)剧本创作。这一步骤是集成整合和分级创建的核心步骤,简单地讲就是根据需求创作文物故事。剧本决定了资源的内容、呈现方式、展示效果以及画面风格、使用功能等,剧本的编写质量决定了集成数字作品的最终品质。集成数字作品的类型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是由一个个最小的内容单元构成,比如一个页面、一个镜头。剧本是以最小内容单元为纲,确定每一单元所要表达的内容、内容的编排方式、内容的表现形式、内容表达的素材来源、素材加工方式,以及界面风格、艺术设计、使用功能等信息。在构成剧本的诸多要素中,内容编排方式尤为重要,它是集成数字作品的故事主线。博物馆集成数字资源展示离不开文物,而文物又是过去时代人类活动的产物,以人、物、事件、时间4大要素为基础,利用不同的视角,选择不同的切入点,可以编排出丰富多彩的文物故事。素材加工。剧本确定后,便进入数字媒体信(3)息加工阶段。素材加工包括画面拼裁、画面调整、音视频处理和格式转换等工作内容。有时,资源整合所需的素材并不完全来自文物数字采集。当没有实物可供采集或者无法进行采集时,必须自行创建素材。素材创建要严格按照剧本的要求进行,因而完全满足资源整合的要求,无须再进行素材加工。信息集成。将素材按剧本要求进行整合,使(4)之形成一个可供阅读浏览的整合数字作品,这一工序称为信息集成[4]。通过数字采集和素材加工,会形成许多独立的数字媒体文件,技术集成的作用就是将零散的数字媒体文件,通过技术手段组合成完整的数字作品。当这些素材整合为一体后,需要统一的资源浏览方式,有时作为一个阅读作品,还必须具备像目录、检索、链接跳转等辅助阅读的基本功能,这些阅读浏览功能都要通过功能集成的方式实现。以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一件玉琮为例,良渚博物院就是在遵从了文物数字展示的基本流程后,最终形成了这件玉琮数字作品图5)在文物的宣(表1~表3、,传推介上起到了明显效果。编写内容大纲表1 玉琮数字展示·内容纲要良渚文化的背景良渚玉器的背景玉琮的形态玉琮的制作主要介绍内容5 000多年前史前文化的分布、良渚文化的范围部分典型的良渚玉器、玉琮的作用玉琮的基本形态、玉琮形态的变化玉琮制作的两道主要工序:切割、钻孔纹饰的形成、神徽图案的意义、玉琮上简化神徽的布置神人兽面纹玉琮的诞生、埋葬、出土和展出玉琮的纹饰玉琮主角的前世今生表2 玉琮数字展示编写创作剧本·内容纲要分镜头5 000多年前史前文化的分布良渚文化的背景良渚文化范围5 000多年前,良渚文化在环太湖地区诞生,逐渐辐射到今天苏北平原一带文本配音史前时期的中华文明,大致划分为8个主要的文化区系图像媒体及表现方式图片:中国地图、互联网获取并加工。图示效果在视频编辑后期集成中添加图片:中国地图、互联网获取并加工。图示效果在视频编辑后期集成中添加64 2020年6月 第5卷 第3期 Vol.5 No.3 Jun.2020续表2内容纲要分镜头文本配音今天杭州市西北瓶窑镇和良渚街道所在地是良渚文化的核心区。5 000多年前,在一片沼泽地上,良渚人挖沟取土,堆筑墩台和城墙,建造了举世瞩目的良渚古城。古城中央的莫角山台地,是良渚统治者居住生活的地方图像媒体及表现方式图片:良渚古城所在地地图,互联网获取并加工;三维动画:良渚古城营建示意,根据考古发掘信息三维建模,自制动画图片:良渚国王形象,图书资料采集;图片:典型良渚玉器,文物数字采集图片:良渚祭祀场景,图书资料采集;视频:神人兽面纹玉琮,文物数字采集图片:不同时期镯式琮,文物数字采集三维动画:文物三维数字资源,自建良渚文化的背景良渚古城的位置与形态部分良渚玉器良渚玉器的背景玉琮的作用良渚人花费巨大的人力,制作了大量精美的玉器,以彰显统治者的身份,赋予其与神灵沟通的权力良渚玉器中,琮的地位最为尊贵。这种表面刻有神人兽面纹饰的玉器,是祭祀活动中用以沟通天地的神器镯式玉琮玉琮的形态并不固定,一部分玉琮外形酷似玉镯,可以穿在手臂上佩戴使用更多的玉琮内圆外方,应作为神器在祭祀场所使用早期方形玉琮比较低矮,多为单节或两节玉琮。晚期流行多节玉琮,节数增多,材质也与早期有很大差别。我们的主角就是一件良渚早期的两节方形玉琮玉琮的形态方形玉琮玉琮形态变化图片:不同时期方形玉琮,文物数字采集玉料切割方式方形玉琮制作时,首先要将玉料切割成方块状。良渚时代没有金属工具,玉料切割主要有片锯切割和线锯切割两种方式图片:良渚人切割玉料场景,博物院拍摄采集;切割示意图:三维建模,自建三维动画:片锯切割玉料过程,自制;图片:片锯切痕玉器,文物数字采集三维动画:线锯切割玉料过程,自制;图片:线锯切痕玉器,文物数字采集视频:素面玉琮视频,文物数字采集;图片:素面玉琮表面的加式线,文物数字采集图片:良渚人玉琮钻孔场景,博物院拍摄采集;三维动画:玉琮钻孔过程,自制三维动画:两面对钻痕迹动画,自制;视频:玉钻芯视频,文物数字采集片锯切割片锯切割是用锋利的片状石器来回摩擦玉料,常常在玉料表面留下平直的切痕线锯切割玉琮的制作线锯切割是用绳索粘上石英砂,来回摩擦玉料,常常在玉料表面留下弧形的切痕钻孔实例方块状的玉料需要钻孔,才能形成玉琮内圆外方的基本形状。这只素面玉琮就是一件经过切割钻孔的玉琮半成品。在玉琮的一个端面上,可清晰地看到良渚玉工画出的加工范线玉琮钻孔采用管钻方式。竹管粘上石英砂,不断旋转,形成圆形擦痕。随着深度增加,阻力变大,从玉琮的另一面对钻,会更加省力不过,两面对钻时,不能精确定位,常常留下错位的痕迹。在这件玉钻芯上,就能看到两面对钻时,因为中心偏离而形成的错接痕迹钻孔方式两面对钻证据65 保护与管理/Conrvation and Management续表2内容纲要分镜头纹饰的形成文本配音许多良渚玉器表面都有雕刻纹饰,它们可能是用尖利的石英岩雕刻而成的这是迄今为止已发现体量最大的良渚玉琮,表面有许多雕刻纹饰。每个侧面中间,都有两个这样的神人兽面纹。上部是神人,下部是兽面,这是良渚玉器上的神徽图案,也是良渚人信仰的标志大部分情况下,神徽图案都会被简化处理。如果图案沿侧棱对称分布,就是这个样子。我们的主角就是这样一件在4个侧棱处雕刻简化神人兽面纹的玉琮图像媒体及表现方式图片:几件有明显纹饰的玉器、石英岩刻石,文物数字采集玉琮的纹饰神徽图案意义图片:良渚玉琮王、神徽局部图像,文物数字采集玉琮上简化神徽的布置图片:简化神徽图案,文物数字采集;三维动画:文物三维数字资源,自建三维动画:良渚古城俯视,自建;视频:神人兽面纹玉琮,文物数字采集图片:良渚贵族下葬示意图,图书资料采集;图片:玉器,文物数字采集三维动画:良渚古城瑶山遗址原貌复原及墓葬分布,自制;图片:神人兽面纹玉琮,文物数字采集图片:良渚古城附近地图,互联网采集。图示效果在视频编辑后期集成中添加;图片:良渚博物院展馆,互联网采集;视频:神人兽面纹玉琮,文物数字采集玉琮的诞生5 000多年前,这件玉琮在良渚古城诞生玉琮的埋葬当它的主人去世后,它又和其他许多玉器一起,继续陪伴地下长眠的主人良渚古城东北方的瑶山,曾经有过一个良渚时期的方形祭坛。1987年5月,考古人员在瑶山祭坛上发现了13座良渚时期的贵族墓葬。这件玉琮便出土于其中的12号墓主角的前世今生玉琮的出土玉琮的展出良渚古城遗址东南5 km的良渚博物院是这件玉琮现在的家。展厅中的它,就像穿越剧中的主角,面对今天的你我,默默述说着5 000多年前良渚时代的故事表3 玉琮数字展示素材的获取与加工·分镜头5 000多年前史前文化的分布良渚文化的范围良渚古城的位置与形态图片:中国地图同上图片:良渚古城所在地地图动画:良渚古城营建过程示意图片:良渚国王的艺术形象部分良渚玉器图片:部分良渚玉器图片:良渚祭祀场景玉琮的作用视频:玉琮(0008)水平360°旋转文物数字化采集校色、抠像文物数字化采集书籍图片扫描校色、抠像调色、去杂素材素材获取方式互联网截屏同上同上自行创建书籍图片扫描素材加工要求拼接,无标记同上同上无抠像、去杂66 2020年6月 第5卷 第3期 Vol.5 No.3 Jun.2020续表3分镜头镯式玉琮方形玉琮方形玉琮形态变化图片:镯式琮动画:玉琮(0008)三维建模,并且纵向360°旋转图片:不同时期的方形玉琮图片:良渚人切割玉料场景玉料切割方式图片:两种切割方式示意图动画:片锯切割玉料过程片锯切割图片:留有片锯切痕的玉器动画:线锯切割玉料过程线锯切割图片:留有线锯切痕的玉器动画:素面玉琮(0027)三维建模,水平360°旋转钻孔实例图片:素面玉琮表面加工范线图片:良渚人玉琮钻孔场景钻孔方式动画:玉琮钻孔过程动画:两面对钻错位痕迹的形成两面对钻证据视频:玉钻芯(0028)水平360°旋转纹饰的形成神徽图案的意义图片:有明显纹饰的玉器、石英岩刻石图片:良渚玉琮王、神徽局部图像图片:简化神徽图案动画:玉琮(0008)三维建模,并且水平360°旋转动画:良渚古城俯视玉琮的诞生视频:玉琮(0008)水平360°旋转图片:良渚贵族下葬示意图玉琮的埋葬图片:玉鸟、玉璧和玉琮动画:瑶山祭坛原貌复原及墓葬分布玉琮的出土图片:玉琮(0008)图片:良渚古城附近地图玉琮的展出图片:良渚博物院展馆画面视频:玉琮(0008)水平360°旋转文物数字化采集互联网截屏互联网采集或展馆数字化采集文物数字化采集校色、抠像拼接,无标记校色校色、抠像文物数字化采集自行创建校色、抠像无文物数字化采集书籍图片扫描校色、抠像调色、去杂文物数字化采集文物数字化采集文物数字化采集文物数字化采集自行创建自行创建校色、抠像校色、抠像校色、抠像校色、拼接无无自行创建 自行创建无无文物数字化采集展馆数字化采集校色校色、去杂文物数字化采集文物数字化采集校色、抠像校色、抠像文物数字化采集自行创建校色、抠像无自行创建自行创建无无素材素材获取方式文物数字化采集自行创建文物数字化采集展馆数字化采集素材加工要求校色、抠像无校色、抠像校色、去杂简化神徽与玉琮角棱对称分布67 保护与管理/Conrvation and Management(a)玉琮数字作品片名(b)玉琮钻孔场景(c)玉琮两面对钻痕迹(d)玉琮出土位置图5 玉琮数字展示案例(来源:良渚博物院数字化保护项目结题报告)需要指出的是,创作者能否创作出优秀数字作品应包含两个重要因素:一方面是对文物本身研究的深68
度。对文物的学术研究越深入,文物所能展示的信息就越充分,资源整合作品的内容创作空间就越大。随着观众素质的不断提升,对文物展示信息的丰富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文物科技、艺术、收藏等非传统领域的研究成果,正逐渐成为文物展示信息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是数字信息加工的级差性。数字信息加工是一个以需求为导向的工作过程[5],文物数字作品的级差性是素材加工阶段需要关注的重点。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文物数字作品服务的对象是公众人群,服务对象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社会公众认知水平、阅读兴趣和文化背景上的差异,这些差异最终都会在服务对象对文物数字作品的接受度、认可度、满意度上体现出来。数字展示、素材加工需要针对不同的社会人群、不同的文化需求,对文物数字作品进行因人开发、分级创建。4 结束语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在博物馆领域对文物数字采集与数字展示基本流程进行梳理和探讨,旨在形成文物数字采集与展示的较为统一、标准的操作规范,以此来带动促进文物在数字技术框架下的活态展示与充分利用。文物数字采集与展示的操作流程看似简单,实则考验着一个博物馆对馆藏文物保护管理的力度、对文物藏品学术研究的深度、对公众服务人文关切的态度,三者的叠加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文物数字采集与展示的最终成果。技术永远为内容服务,唯有始终坚持内容至上,才能创作出更多的精品型数字作品,才能真正发挥博物馆在现代社会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参考文献[1]骆晓红.记录·展示·传播:博物馆文物数字化的空间维度:以良渚博物院文物数字化建设为例[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7,47(3):56-58.[2]田野.我国数字博物馆初步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5.[3]刘芳.博物馆藏品数字化标准发展及应用现状研究[J].博物院,2018(1):104.[4]骆晓红.“活态展示”语境下的文物数字资源整合与分级创建[J].杭州文博(良渚古城遗址申遗特辑),2018(21):128.[5]单晓明.谈河南博物院数字资源共建共享[J].中原文物,2016(6):119.
本文发布于:2023-12-11 20:59: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2995961186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文物数字采集与展示的基本流程探讨——基于良渚博物院文物数字化.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文物数字采集与展示的基本流程探讨——基于良渚博物院文物数字化.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