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1日发(作者:假如我是一滴水)
1
北京故宫景点介绍
故宫,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是明清两朝的皇宫,旧称"紫禁城"。明朝有十四个皇帝,清朝有十个皇帝曾在这里居住,他们统治中国的时间长达四百九十一年。故宫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宫殿群,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群。
故宫为什么被称为"禁城"?因为封建帝王居住的宫殿是不允许寻常百姓靠近的。一道高大的城墙环绕皇宫,这块戒备森严的地方便成了明清皇帝私有的宫廷禁地。
故宫为什么被称为"紫禁城"?学术界对此有三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传说中的天帝居住于天上的"紫宫",地上的皇帝既为"天子"--天帝之子,皇权神授,因而他居住的地方也称为"紫禁城"。第二种解释是,"紫"字与"紫气东来"同义,即以祥瑞云气象征皇帝。第三种解释是,"紫禁城"借喻紫微星垣,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曾把天上的恒星分为三垣二十八宿等等。紫微星垣在三垣的中央,是代表天帝的星座。皇帝做为天子,"太平天子当中坐,清慎官员四海分"。
故宫的建筑年代与规模:故宫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历经十五年方才建成。迄今已有570多年的历史。
故宫占地72万多平方米,其四周有各类宫殿房屋9900余间,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城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俗称"筒子河"。城墙的四周各有一座结构精巧的角楼,四面各有一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南为午门,北为神午门。
故宫的建筑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湛水平和民族特色。
故宫的建筑布局与功用: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轴心,文华、武英二殿为侧翼,是皇帝行使权力、登极大典和召见群臣的主要场所。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居中轴线,御花园、东西六宫环绕,既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之处,也是皇帝与皇后、嫔妃以及太后、太妃等居住的地方。
故宫博物院 故宫现在是中国最大的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的所在地。
目前所开放的区域可以被划分成四条参观线路,依次浏览,能够方便游客比较全面地观赏故宫的历史风貌。这四条参观线路分别是:中路->go | 西路->go | 东路->go | 外东路->go
中路 午门 | 金水桥 | 太和殿 | 太和殿露台上象征江山永固的陈设 | 太和门 | 中和殿 | 保和殿 | 乾清门 | 乾清宫 | 交泰殿 | 坤宁宫 | 东板房 | 御花园 | 神武门 |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午门的门洞有"明三暗五"之说,从正面看是三个,实际上还暗有左右两个掖门,这两个门洞分别向东、向西伸进城台之中,再向北拐,从城台北面出去。从午门的背面看,就是五个门洞了。
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的午门正门:当中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破例得以荣幸地出入此门的只有两种情形:皇帝大婚时,皇后可以进入一次;殿试考中前三名的,也即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
在清代,文武大臣出入左侧门,宗室王公出入右侧门。左右掖门平时不开,只有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大典时,文武百官才由两掖门出入。
五凤楼俗称的得名:故宫俗称五风楼,其得名源自午门的建筑风格。午门东西北三面以十二米高的城台相连,环抱一个方形广场。北面城台上正中的门楼,面阔九间,重檐黄瓦庑殿顶。东西两面城台上各有庑房十三间,从门楼两侧向南排开,有如雁翅,故称雁翅楼。在东西雁翅楼南北两端各有一座重檐攒尖顶阕亭。这样,威严的午门,宛如三山环绕,五岳突起,气势雄伟,是故俗称五风楼。
2
鸣钟击鼓的讲究:午门正中门楼左右的两座阙亭,内设钟鼓。鸣钟击鼓的时辰都有讲究。按规定,皇帝祭祀坛庙出午门时鸣钟;皇帝祭祀太庙时击鼓;皇帝升殿举行大典时方可钟鼓齐鸣。
赏赐之地:明朝正月十五,午门悬灯赐宴百官。皇帝在立春日赐春饼,端午日赐凉糕,重阳日赐花糕。 颁朔之礼:清代皇帝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于午门颁发第二年的历书,举行颁发仪式,叫"颁朔之礼"。
献俘之仪:国家有大规模的征战,打了胜仗收兵回朝时,有时要进献战俘,在午门举行仪式,皇帝亲临午门接受进献战俘的仪式。
廷杖之责:凡有大臣惹怒皇帝而被批"逆鳞"者,要被带到午门外受廷杖之责。
金水桥 外金水桥:天安门前面的人工河叫外金水河,跨越河上的五座石桥叫外金水桥。
内金水桥:在午门内太和门前的弓型人工河道,叫内金水河,跨越河上的五座并列的石桥,是内金水桥。
内金水河河水从紫禁城西北角护城河引进紫禁城内,曲曲弯弯地流向南,再向东,又再向南,时隐时现,或宽或窄,与紫禁城东南角外的护城河相通,全长达两千多米。最华丽的河段在太和门前,既开阔又规整,装饰也颇为华丽。河底与河帮均用白石砌成,两面河沿设有汉白玉石的望柱和栏板。
只有皇帝才能通过的主桥:五座内金水桥之中,居中的桥最长最宽,为主桥,只有皇帝才能通过;左右四座为宾桥,供宗室王公和文武百官通行。
太和殿 最大的宫殿: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故宫内最大的宫殿。明代时,它名为奉天殿、皇极殿;到了清代改称为太和殿。它经历过三次火灾和一次兵灾,现在可见的是清朝所建的宫殿。太和殿面积为二千三百七十七平方米;从地面到脊吻的起架最高,达三十五点五米。
最高等级的殿宇形式:五脊四坡庑殿顶,黄瓦重檐;梁楣彩画用的是金龙"和玺彩画";就连角檐垂脊上仙人身后的小兽数量也最多,用了十个。殿内顶棚全是金龙图案的井口天花,正中有口衔宝珠的浮雕蟠龙藻井。
万龙竞舞的磅礴气势:殿的中央设楠木镂空透雕龙纹的金漆基台,上设九龙金漆宝座,宝座背后有雕龙金漆屏风;宝座两侧又有六根贴金盘龙大柱,东侧三根金柱的龙首向西朝着宝座张望,西侧三根金柱的龙首向东朝着宝座张望,使整个大殿万龙竞舞,从而营造出捍卫宝座的气氛。
七十二根大柱:太和殿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共有七十二根大柱支撑其全部重量,其中顶梁大柱最粗最高,直径为一米零六,高为十二米七零。明代用的是楠木,采自川、广、云、贵等地;清代重建后,用的是松木,采自东北三省的深山之中。
四千七百一十八块金砖:太和殿内地面共铺二尺见方的大金砖四千七百一十八块。但是金砖并不是用黄金制成,而是在苏州特制的砖。其表面为淡黑、油润、光亮、不涩不滑。苏州一带土质好,烧工精,烧成之后达到"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的程度,方可使用。
登基大典之地:明清两朝共有24个皇帝在这里登基,宣布即位诏书。
朝贺之处:皇帝每逢生日也即万寿节、册立皇后、以及元旦、冬至等节日,还有派将出征、赐安和金殿传胪之时,都要在这里举行大典或仪式,接受文武白官的朝贺。
太和殿露台上象征江山永固的陈设
日晷:中国古代的计时器。石座上斜放着一个石圆盘,盘上刻有时刻,中间置一根铜针并与盘面垂直,利用阳光映出的铜针阴影位置来计算当时的时刻。
嘉量:象征性量器。主体较大的量器中间有一隔,上部为斛,下部为斗;两旁有两小耳,其中一耳为升,另一耳上部为合,下部为龠。
铜龟和铜鹤:吉祥、长寿的象征。
十八尊鼎式大香炉:建造于清乾隆年间。皇帝举行大典时,在香炉内点燃松柏枝、檀香等,青烟袅袅升起,增加神秘和威严气氛。
二百块仪仗墩:在宽敞的太和殿庭院里地面上,砌嵌着两行一尺见方的白石块,每隔一米左右砌嵌一块,北窄南宽,呈八字形,共约二百块。这是仪仗墩。皇帝举行大典时,仪仗队伍在仪仗墩上站班,手执旌、旗、扇、盖、星、钺、瓜、戟等。
太和门 是三大殿的正门。太和门内,是三大殿宽敞的封闭式的庭院。紫禁城中最高大的宫殿太和殿坐落在正北面的三台之上,使太和门内显得庭院广阔、气势威严。。庭院东面朝房中间为体仁阁,西面与之相对称的是弘义阁;庭院四角建有秀丽的崇楼四座。
大铜狮 太和门外两侧陈设着一对大铜狮,东面为雄性,前右爪踏一绣球;西面的为雌性,前左爪抚一幼狮。这种宫廷中的装饰既代表豪华,又象征皇帝的尊贵和威严。此外,在紫禁城宫殿前或宫门内外,还陈列有其他一些寓意与大铜狮相近的鎏金铜狮、鎏金铜麒麟、鎏金铜象。
中和殿 独特的造型 中和殿是一座方方正正的亭子型宫殿,正是这别具一格的造型,使得它在高大的太和殿与保和殿之间的位置突出了建筑布局方面的匠心独具。三大殿在整体结构上因此而有了高低错落和起伏有序的建筑模式,展现了中国建筑艺术风格魅力。
皇帝何时使用此殿 当太和殿举行大典时,中和殿是皇帝先行休息之处,他也在这里接受大典中执事官员的参拜。每年祭祀天坛、地坛、太庙时,皇帝事先在这里阅读祭文。祭祀先农坛举行亲耕礼之前,皇帝要在中和殿阅看祭文和亲耕时用的农具。清代规定每十年纂修一次皇帝的宗谱,称为玉碟。纂修好以后,进呈皇帝以及审阅仪式,也在中和殿举行。
甪端 陈设在宝座左右两侧的两只金质四腿独角异兽。它们并非现实世界的生物形象,而是想像中的一种神异之兽,传说日行一万八千里,通晓四方语言,深谙远方之事。它虽为烧檀香所用,但因其有神兽之意,放在皇帝宝座两旁,更寓意君主圣明。
铜清炉 放在地平台两侧的铜熏炉,用于生炭火取暖。清代宫中烧用的是名为"红萝炭" 上好木炭。这种木炭热气大而且极耐烧,灰白而不爆。
皇帝坐的轿子 在宝座两旁,放着两乘轿子,雅名肩舆,是清代皇帝在宫廷内部往来时使用的交通工具。帝 4
后在什么场合乘坐什么轿子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陈设于此的肩舆是皇帝所用的各种轿子中的一种。
保和殿 皇帝赐宴 清代皇帝于每年除夕都在保和殿举行宴会,赐宴外藩、蒙古王公以及文武大臣。
最高等级考试的考场 这里是清代举行殿试的地方。殿试地点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由太和殿移到保和殿。殿试是封建科举制度最高一级考试,由皇帝亲自命题,指定大臣问卷,皇帝还要亲自阅看前十名的卷子。考取第一名的为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称探花,高中者均被赐予进士及第并委以高官。这样的殿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参加者一般须经过乡试、会试考中贡土方能得到参加殿试的资格。
云龙石雕 保和殿后阶陛中间设有一块雕刻着云、龙、海水和山崖的御路石,人们称之为云龙石雕。这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块石雕,长十六米五七,宽三米零七,厚一米七零,重为二百五十吨。原为明代雕刻,清代乾隆时期又重新雕刻。在图案是在山崖、海水和流云之中,有九条口戏宝珠的游龙,它们的形象动态十足,生机盎然。
云龙石雕的石料产自京西房山大石窝。当时拖运这样重的巨石到北京需要民夫万人以上,用旱船拽运的办法拖运。为此,沿途每里凿井一口,以供民夫饮水之用。从房山到北京一百多里路,拖运时间用了将近一个月。这种拖运方式虽然艰难困苦,但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下,却也显示出了劳动者的才能和智慧。
千龙吐水 千龙是指望柱下面伸出的千余个石雕龙头,每当雨天时雨水就从龙口中排出,使分流雨水的实用功能与建筑艺术的观赏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千龙吐水 的壮观景象出自 太和、中和与保和三大殿矗立之上的三层台基。"三台"面积约为二千五百平方米,由大块汉白玉石砌成。每层台基的周围都雕有须弥座。须弥座上,横置着大块的长方石条,名为地袱。地袱之间立有望柱,望柱之间安设栏板。在它们之下,都凿有排水孔道。 每个望柱下面伸出一个石雕龙头,整个"三台",共有一千一百四十二个龙头。除每层台基折角的角顶伸出的龙头外,其他龙头的两唇之间都钻有圆孔,与望柱底下的孔道相通。由于台面的设计是中间高于周边,每当雨天,落在"三台"台面上的雨水自然就都流向地势底的四周,于是便从龙口中排出,形成"千龙吐水"的奇观。
位于保和殿东西两侧的庑房,现已辟为陈列馆。
乾清门 御门听政 乾清门以北是内廷,为帝后生活的地方。清朝时, 皇帝在这里"御门听政",也即皇帝亲临此处,坐在临时放置于门中间的宝座上,听取政务要事。通常是内阁官员上奏,皇帝降旨定夺。御门听政最勤的是康熙皇帝玄烨,曾有大学士奏请皇帝隔三四日御门听政一次即可,康熙皇帝却依然坚持勤于听政。他说:"联听政三十余年,已成常规,不日日御门理事,即觉不安,……"因此,当时一些国家大事,如清军两次反击沙俄侵略中国的雅克萨之战的决策,都是在御门听政时决定的。
十口金缸 十口金光闪闪的鎏金大铜缸陈设在乾清门外两侧,与红色宫墙相互映衬。这些富丽堂皇的金缸不仅只是宫中的露天陈设品,更重要的还是贮水防火的用具。缸自重四千多斤,盛水也是四千多斤。类似的鎏金铜缸宫中共有二十二口,加上其它样式的铜缸与铁缸,合计达共三百零八口。
乾清宫 内廷正殿 乾清宫是内廷正殿,面宽9间,进深5间,高20米。殿的正中有宝座,两头有暖阁。
十六个皇帝的寝宫 明代的十四个皇帝和清代的顺治、康熙两个皇帝,都以乾清宫为寝宫。他们在这里居住,也在平时处理日常政务。清代顺治、康熙年间,乾清宫与政务关系相当密切,皇帝在这里读书学习、批阅奏章、召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节以及举行内廷典礼和家宴 5
正大光明匾的背后 乾清宫正殿高悬着由清代顺治皇帝御笔亲书的"正大光明"匾,这个匾的背后藏有决定太子命运的"建储匣"。在当时,皇子之间夺取皇位的明争暗斗相当激烈。为了缓和这种矛盾,自雍正朝开始采取秘密建储的办法,即皇帝生前不公开立皇太子,而秘密写出所选皇位继承人的文书,一式二份,一份放在皇帝身边;一份封在"建储匣"内,放到"正大光明"匾的背后。皇帝死后,由顾命大臣共同取下"建储匣",和皇帝秘藏在身边的一份对照验看,经核实后宣布皇位的继承人。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帝,都是按此制度登上宝座的。到了清代后期,由于咸丰皇帝只有一个儿子,同治和光绪皇帝没有儿子,这种秘密立储的办法才失去其意义。
千叟大宴 在乾清宫曾经举行过两次盛大的千叟宴,分别是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和乾隆五十年(1785年)。第二次的规模远大于第一次。凡是年龄在六十五岁以上的大臣、官吏、军士、民人、匠艺等,共有三千多人参加了乾隆皇帝举办的大宴会。席间,乾隆皇帝还召一品大臣和年龄九十岁以上的人到御座前,赐酒并赐予每人拐杖等物品。宴会上联句赋诗,共得诗数千首。
停灵之所 清代时,乾清官还是皇帝死后停放灵枢的地方。即使皇帝死在其它地方,也要先把他的灵枢(也称梓宫)运往乾清它停放几天。顺治皇帝死在养心殿,康熙皇帝死在畅春园,雍正皇帝死在圆明园,咸丰皇帝死在避暑山庄,他们的灵枢都曾被运回乾清官,停放在这里并按照规定举行祭奠仪式。
金亭子 在乾清宫前露台两侧有两座石台,石台上各设一座鎏金铜亭,称做江山社稷金殿,口语也称其为金亭子。金殿深广各一间,每面安设四扇隔扇门,重檐。圆形攒尖式的上层檐上安有铸造古雅的宝顶,象征江山社稷掌握在皇帝手中。
老龙洞 在乾清宫露台南沿和御路、阶陛衔接处,有三个涵洞,高近两米左右,宽一米左右,名为"老虎洞"。据说,因为皇宫中等级森严,侍奉皇帝的内传不能登上露台和御路,只能在"老虎洞"中来往穿行。
南书房轶闻 乾清宫的南庑房有一南书房,据载,年少的康熙皇帝就在这里去除了鳌拜。当时康熙皇帝召见鳌拜,命赐茶。内侍用开水煮过的碗盛茶水,以盘端至鳌拜面前,鳌拜接茶时,因碗极热烫手,茶碗砰然坠地。鳌拜身后的内侍乘势一推原本做了手脚的椅子,鳌拜扑摔于地。康熙皇帝呼曰:"鳌拜大不敬"。一群健壮的少年立即涌出来将鳌拜擒获。
交泰殿 千秋节典礼 在清代,皇后生日称为千秋节。那天,皇后要在交泰殿举行典礼,接受皇贵妃、贵妃、妃、嫔、公主、福晋(亲王、郡王的妻子)等的朝贺。
存放二十五宝 二十五宝是皇帝行使权力的印章,乾隆十三年(1748年),皇帝将代表皇权的二十五宝存放在交泰殿。这些玉玺由内阁掌握,由宫殿监的监正管理,用时须请示皇帝,经许可后方可使用。存放在这里的每方宝玺各有不同的用途: "皇帝之宝'用于颁发诏书、录取进士时公布皇榜;"制法之宝"和"命德之宝"用于谕旨臣僚和奖励官吏;"制驭六师之宝"用于军事。宝玺置于宝盒内,上面覆盖着黄绫。现在,宝盒仍按原来的位置陈设在交泰殿。
大自鸣钟 交泰殿内陈列的大自鸣钟,是嘉庆三年(1798年)由清宫造办处制造的。其外壳是仿中国式楼阁型的木柜,通高五米八零,共分上中下三层。钟楼背面有一小阶梯,登上阶梯,可以给自鸣钟上弦。自鸣钟走动后,可按时自动打点报刻。现在,这座自鸣钟已经历过二百个年头,却仍能正常准确地走动,打点报刻时,声音清脆宏亮。由此可见它的制造工艺非常精良。 6
铜壶滴漏 也可称为漏壶,是中国古代的计时器。早在三千年前,中国人就发明了用水滴漏的计时方法。陈列在交泰殿的铜壶滴漏,是乾隆十年(1745年)制造的,这是中国保存至今仍然完好的漏壶。
坤宁宫 皇后的寝宫 明代时候坤宁官是皇后的寝宫。面阔九间,原来是正面中间开门,有东西暖阁。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打进北京时,崇祯皇帝的皇后周氏就是在坤宁宫自缢身亡的。清初改为祭神和皇帝结婚的地方。
皇帝大婚的洞房 清代时候坤宁官的东端二间是皇帝大婚时的洞房。内中的装饰以大红色与喜字最为突出。墙壁饰以红漆,顶棚高悬双喜宫灯。洞房西门里和东门外的木影壁内外,都饰以金漆双喜大字,有出门见喜之意。洞房西北角摆着龙凤喜床,床前悬挂的帐子和床铺上放的被子,都出自江南精工之手,织绣上各绣有生动活泼、表情各异的一百个玩童,称作"百子帐"和百子被",也是色彩鲜艳夺目。皇帝大婚时要在这里住两天,之后再另住其他宫殿。因为清代只有年幼登基的同治、光绪两个皇帝未在当政前结婚,因而只有他们用过这个洞房。现在洞房内的装修和陈设,仍保持光绪皇帝大婚时布置的原状。
祭神的地方 清代,除东西两头的两间通道外,坤宁宫西端四间按满族的习俗改造为祭神的场所,并将正门开在偏东的一间,改成两扇对开的门。进门对面设大锅三口,供祭神煮肉之用。殿西部的西暖阁改为南、西、北环形大炕,使得此殿有别于其它殿的布局风格。清朝每日都在西暖阁举行朝祭、夕祭;凡是大祭的日子和每月初一、十五,皇帝、皇后都亲自前来祭神。每逢大的庆典和元旦,皇后还要在这里举行庆贺礼。
东板房 坤宁门以东的联房称为东板房,也称九间房,是太监的值房,清代内廷的值班太监就住在这里。 东板房现已辟为陈列室。
神武门 是紫禁城的北门。原名玄武门,清代康熙年间重修后,改名为神武门。
神武门楼上设钟鼓,黄昏后鸣钟一百零八声,而后起更,打更击鼓,至次日拂晓再鸣钟;但是帝居住在宫中时,神武门楼上不鸣钟。
神武门内为通往御花园及东西六官的顺贞门。清代选秀女时,备选的女子均由神武门进出。
御花园 宫内花园 御花园是一处以精巧建筑和紧凑布局取胜的宫廷园林。御花园的面积并不大,其南北深八十米,东西阔一百四十米,但古柏老槐与奇花异草,以及星罗棋布的亭台殿阁和纵横交错的花石子路,使得整个花园既古雅幽静,又不失宫廷大气。这里是帝后茶余饭后休息游乐的地方。另外,每年登高、赏月活动也在这里进行。
钦安殿 坐落于正中北面,是园中的主体建筑。它把花园分成东西两个部分,近二十座不同风格的殿宇轩斋大致建在东西两侧对称的位置上。只有绮丽小巧的亭台布于园中,因此钦安殿虽然东西有对称的建筑,但不能同时收入眼帘,从而在视觉上扩大了原本面积不大的花园。
钦安殿殿基是以汉白玉石为材的须弥座,望柱和拦板上的龙凤图案是形态优美的明代雕刻。殿顶平坦,周围四脊环绕。殿内供奉道教的真武大帝。真武大帝是水神,所以每年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节令,皇帝到此拈香行礼,祈祷水神保佑皇宫,消灭火灾。
堆秀山与御景亭 位于钦安殿东北,由各种形状的太湖石块堆砌而成的假山,依墙拔地而起,山高14米。这座假山是人工堆成,堆山匠师们称为"堆秀式",故称堆秀山。山前一对狮子石座上各有一石刻龙头,口喷水柱高达10余米,景象十分壮观。山下小路曲折盘旋通向山顶。山前正中有门,门内有洞,沿洞内石阶盘旋而上,也可到达山顶。山顶建有四角攒尖顶方亭一座,名御景亭。每年九月初九重阳节,清代帝后都 7
要上堆秀山登高,到御景亭揽胜。
绛雪轩与养性斋 绎雪轩位于御花园东南角,养性斋位于御花园西南角,两斋遥遥相对,造型高低不同,对称却不呆板。绎雪轩的门窗装饰均为楠木雕刻,窗棂雕有"万寿无疆"花纹。乾隆皇帝常到绛雪轩吟诗作赋。当时绛雪轩前有五株海棠树,每当花瓣飘落时,宛如红色雪花纷纷降下一般,遂将此轩名为绎雪轩。乾隆皇帝曾有"绛雪百年轩,五株峙禁园"的诗句。轩前琉璃花坛里有一簇极为罕见的太平花,这是晚清时西太后命人从河南移来栽种于此处的。养性斋是一座楼阁式藏书楼,末代皇帝博仪退位以后,曾聘请教师在这里教他学习英语和数学。
象征四季的亭子 园内有万春亭、浮碧亭、千秋亭、澄瑞亭等名亭,分别象征春夏秋冬四季。万春亭与千秋亭一东一西,都是方形重檐的亭子,上有伞状攒尖圆顶,四面出厦,构成十二角。浮碧亭、澄瑞亭两亭也是一东一西,均为方形,亭南伸出抱厦一座。造型奇特的它建在 一座单孔石桥上,石桥下是 一池碧水,水中有清雅的睡莲和游动的金鱼。
花石子甬路 御花园的通道上,都有以各种颜色的小石子砌嵌而成的不同图案,共有900幅。这些独立内容的图案分别为人物、风景、花卉、建筑、飞禽、走兽。历史故事等等。
西路 储秀宫 | 体和殿 | 翊坤宫 | 长春宫 | 体元殿 | 太极殿 | 养心殿 | 军机处 |
储秀宫 是明清两代后妃居住的宫室。
在西六宫当中,储秀宫的建筑装饰是最考究的一座宫殿。这是因为西太后--慈禧刚进宫被封为兰贵人时,在这里居住。后被封为懿嫔,于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生了载淳(即同治皇帝)。到了光绪十年(1884年),西太后在庆贺她五十岁生日时,又从长春宫移居储秀宫,接连住了十年。当时,为庆贺西太后五十岁生日,把储秀宫等处修缮一新,耗费白银六十三万两,使之成为西六宫中最奢华的一座宫殿。现在储秀宫内外的陈设,就是庆贺西太后五十寿辰时的原状。
储秀宫外台基下东西分设一对铜龙和一对铜鹿。宫内的陈设富丽堂皇,各种家具的木材多用紫檀、花梨等硬木。陈设品中有精雕细刻的象牙龙船和风船;有祝寿的象牙玲珑塔和福禄寿三星祝寿图;有点翠凤凰和花卉挂屏;有名贵的竹黄多宝格;有花梨木嵌宝石的柜橱。案上有用翠、玉、宝石连缀起来的花卉盆景。
储秀宫前殿,悬挂有乾隆皇帝御笔匾为"茂修内治"。
体和殿 是晚清时在储秀门和翊坤宫后殿拆除后的旧址上建成的。这种改建方式是将储秀宫、体和 殿和翊坤宫打通,三座宫殿连成一体,专为西太后所用。
体和殿面阔五间,前后开门,当中一间为可以进出的过道。东二间相连,作为用膳之处;西二间亦相通,为饭后饮茶的休息室。西太后住储秀宫时,就在这里吃饭饮茶。
光绪十三年(1887年),西太后曾在这里为十七岁的光绪皇帝主持选皇后和妃子的仪式。当时有五女候选,为首的都统桂祥之女叶赫那拉氏是西太后的侄女;其次为江西巡抚德馨的两个女儿,再次是礼部待郎长叙的两个女儿。西太后指着五位女子对光绪说:"皇帝!你选中合意的皇后,即授予如意。"随即将如意交给光绪。光绪持如意走向他看中的江西巡抚德馨之女,方欲授予,西太后大声喊道:"皇帝!"并努嘴示意示授予她的侄女--桂祥之女。光绪皇帝在西太后的胁迫下,不得已只好将如意授予了桂祥之女,于是西太 8
后的侄女就做了隆裕皇后。西太后看出光绪皇帝中意于德馨之女,如选两女为妃,日后自己的侄女必有失宠之忧,于是她不容德馨之女有任何机会当选,匆匆命公主将荷包授予了长叙的两个女儿(即后来的谨妃和珍妃)。这样,光绪选后妃的过程就在西太后的强势安排下结束。
翊坤宫 是明清两代后妃居住的宫殿。
该宫原名为万安宫,明朝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为现名。此处一向为西宫嫔妃所居。
慈禧为贵妃时居住于此。后来西太后居住储秀宫时,每逢各种节日,都要在这里接受妃嫔们的朝拜。在她五十寿辰时,曾在这里接受大臣们祝贺。
翊坤宫前殿,悬挂有乾隆皇帝御笔匾为"懿恭婉顺"。
长春宫 是明清两代后妃居住的宫殿。
明代天启皇帝的妃子李氏,曾居住于此。
清代乾隆皇帝的孝贤皇后亦曾居住于此。孝贤皇后的东珠项冠、东珠、朝珠等,曾在这里陈设。
晚清时,同治皇帝亲政后,西太后也曾在这里居住。同治十三年(1874年),为西太后四旬万寿,共用白银十七万多两来办理长春宫佛堂。
长春宫廊庑的四面墙壁上,绘有《红楼梦》故事的一组大壁画,题材有"恰红院"、"潇湘馆"、贾母逛大观园等。壁画上的人物栩栩如生,亭台楼阁等景物富有相当的立体感,显示出晚清时期画师们的深厚功底和精湛画艺。
长春宫前殿,悬挂有乾隆皇帝御笔匾为"敬修内则"。
体元殿 是晚清时在拆除长春门和太极殿后殿的旧址上建成的,为清代后妃居住的宫殿。
与体元殿后檐相连,建有抱厦三间,台基高出地面三十多厘米,宽敞典雅,这就是长春宫戏台。
西太后经常在长春宫看戏,她五十寿辰时,同妃、嫔、命妇(指大臣的有诰命的母亲或妻子)等,每天在这里看戏,连看了半月之久。
太极殿 是明清两代后妃居住的宫殿。
太极殿在明代嘉靖朝以前名为未央官,后因嘉靖皇帝的父亲兴献王生于此宫,嘉靖皇帝将未央宫改名为启祥宫。
清代又将启祥宫改名为太极殿。同治皇帝的瑜妃曾居住于此。太极殿前殿,悬挂有乾隆皇帝御笔匾为"勤襄内政"。
养心殿 八个皇帝的寝宫 明代和清代初期.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康熙皇帝死后,他的儿子雍正为了表示守孝,没有入住乾清宫,而是居住于养心殿。后来,雍正皇帝就把养心殿作为他的寝宫,没有再搬到乾清 9
宫。从雍正皇朝开始到宣统皇朝为止,清代共有八个皇帝居住于养心殿。顺治、乾隆和同治三个皇帝死于养心殿。
清王朝最高权利中心 自雍正到清末的二百年间,皇帝多在这里进行日常活动,包括处理政务。
养心殿的前殿是皇帝处理政务、接见大臣、学习与休息的场所。正门设有宝座和御案,还有书 橱,内藏历代皇帝治国经验教训等记载与书籍等。清代皇帝经常在这里召见大臣,有时也在 这里接见外国使臣。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康熙皇帝在这里接见过罗马教皇使臣嘉乐,亲自接过嘉乐所进的教皇表章,并赐给嘉乐若干衣物用具等。
养心殿外院的矮小房屋是太监值班的处所,官员们就在这里等候皇帝召见。 通过穿堂,即可进入皇帝居住的地方--后殿。
慈禧垂帘听政之处 养心殿前殿的东暖阁,曾是西太后(慈禧太后)和东太后(慈安太后)垂帘听政的地方。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皇帝死后,西太后施展计谋除掉了辅政八大臣,从而得以控制皇权。在同治和光绪皇帝年幼时,西太后和东太后就在这里垂帘听政。东太后于光绪七年即1881年去世,此后西太后独揽大权。
现在这里的陈设,就是光绪皇帝年幼时期,西太后垂帘听政时的场景。当时小皇帝坐于前座,西太后坐于后座,两座之间由一道黄色纱帘隔开。所有的决策就由黄色纱帘后的西太后作出。西太后以"垂帘听政"的方式,统治中国达四十八年之久。
三希堂 养心殿的西套间原是皇帝读书和休息的地方。清朝乾隆皇帝得到了王珣的"泊远帖";连同他已经得到的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和王献之的"中秋帖",并称为三件稀世珍宝。这处珍藏三件稀世珍宝的地方就被称为三希堂。
军机处 是清朝雍正皇帝建立的机构。
雍正皇帝移居养心殿不久,就设立了这个机构。当时清朝正在对西北发兵征战,雍正皇帝为了及时地了解战况,指定战术决策,便建立了军机处。后来这一机构在强化中央集权方面成为清代皇帝最得力的工具。
东路 斋宫 | 景仁宫 | 承乾宫 | 永和宫 | 锺粹宫 | 景阳宫 |
斋官 清朝雍正九年(1731年)建,是皇帝进行斋戒的一座宫殿。宫后为诚肃殿,西为寝宫。 每当南郊、北郊、祈谷等大祀,皇帝需在祭祀典礼举行的前两天,居住于斋宫,斋戒二日。 斋宫及诚肃殿,现已辟为陈列室。
景仁宫 是明清两代后妃居住的宫殿。
清顺治皇帝的孝康是后佟氏居住在景仁宫,她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生下玄烨(即康熙皇帝)。 这里先后还是雍正皇帝的孝圣宪皇后、嘉庆皇帝的皇后以及光绪皇帝的珍妃的寝宫。 前殿悬挂有乾隆皇帝御笔匾"赞德宫围"。 景仁宫现已被辟为陈列室。
承乾宫 是明清两代后妃居住的宫殿。
清道光皇帝的孝全成皇后(即咸丰皇帝的母亲),曾于此殿居住。在正殿东屋,陈设有孝全成皇后御容。孝全成皇后暴崩一事多有隐秘,但那时孝和皇后尚在,家法森严,道光皇帝亦不敢违命追究,只能特谥为"全"。道光皇帝痛失孝全皇后,遂选定孝全皇后所生的儿子继承皇位。 10
前殿悬挂有乾隆皇帝御笔匾"德成柔顺"。 承乾官,现已辟为陈列室。
永和宫 永和宫是明清两代后妃居住的宫殿。
清朝康熙皇帝的恭仁皇后长期居住于永和宫。雍正皇帝即位,曾到永和宫皇太后前行礼;当仁寿皇太后欠安时,雍正皇帝前往永和宫亲视汤药;后来仁寿皇太后在永和宫去世。
光绪皇帝的瑾妃也曾居住于永和宫。前殿悬挂有乾隆皇帝御笔匾"仪昭淑慎"。永和宫现已被辟为陈列室。
锺粹宫 是东六宫中的一座宫殿。
明代初期,这里名为咸阳宫,是皇太子居住的地方。前殿名兴隆宫,后殿为圣哲殿。隆庆朝更名为锺粹宫。 清光绪朝,慈安太后(即东太后)居住并锺粹宫去世。据载,慈禧太后曾以糕饼进御,过数小时慈安太后就去世了。
光绪皇帝的隆裕皇后,也曾居住于锺粹官。 前殿悬挂有乾隆皇帝御笔匾"淑慎温和"。 锺粹宫,现已辟为陈列室。 景阳宫 在明代是后妃居住的宫殿;清代则为贮藏图书之处。这里是东六宫中的一座宫殿。前殿悬挂有乾隆皇帝御笔匾"柔嘉肃敬"。后殿还有御题匾额"学诗堂"。
景阳官现已被辟为陈列室。
外东路 奉先殿 | 箭亭 | 宁寿宫区 | 九龙壁 | 皇极殿 | 宁寿宫 | 乾隆花园 | 畅音阁 | 阅是楼 | 乐寿堂 |颐和轩 | 珍妃井 |
奉先殿 建于清朝顺治十三年(1656年),有前殿和后殿,中间的穿堂将前后殿连接起来。这座高大宽敞的宫殿是清代皇帝供奉他们祖先牌位的地方。每月初一、十五;每年元旦、冬至、万寿节;每逢举行大庆典,都在前殿举行大祭。每遇皇帝祖先们的诞辰、忌辰以及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就要在后殿行礼。
奉先殿内的神龛等设施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拆除,现在穿堂已经扩展,整个宫殿内部已经改为近乎正方形的大厅。
奉先殿现已被辟为陈列室。
箭亭 是皇家习武之地。
清朝顺治四年(1647年)初建,当时该殿名曰射殿。后来才改为箭亭。
箭亭是一座没有窗的宫殿。该宫殿南向面阔五间,四周围以檐廊。东西为山墙,南面为五扇对开大门,北面为三扇对开大门。当中设有宝座。比武时,前五后三的八扇大门全部打开,皇帝坐在居中的宝座上检阅比武者的技艺。
到了清朝第四帝乾隆时候,满族的一些王公贵族已不精通弓马技艺,也不会满语。乾隆皇帝忧虑江山社稷 11
及其武力保障,遂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颁布谕旨,要求八旗臣仆,时时不忘本族习俗,以清语骑射为务。并镌刻于碑石之上,置于箭亭内宝座东侧,以使子孙后代时刻铭记。
宁寿宫区 是乾隆皇帝为日后归政做太上皇而特地建造的,用于他居住的养老生活区。
宁寿宫区始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完工。这个区域呈长方形,南北长424米,东西宽120米,四周有高大的红色宫墙环绕。 宁寿宫区的宫殿名称多与长寿、祥和的祈望为内涵,如宁寿宫、乐寿堂、庆寿堂、颐和轩、符望阁等。
乾隆皇帝准备当满六十年皇帝之后,就让位给儿子,而不超过他祖父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的时间。让位之后,乾隆皇帝宣称他将搬进宁寿宫区去做太上皇。 可是到了乾隆六十年(1795年),已经执政六十年的乾隆皇帝此时已是八十五岁高龄,还有很强的权力欲。于是他表面上兑现了他自己的诺言,将皇位让给他儿子嘉庆皇帝,实际上他却在"归政仍训政"的名义下,把持政权不放,并继续居住在养心殿,直到他八十九岁死去为止。
因此,乾隆皇帝为自己归政养老而修建的宁寿宫这个特殊区域,他并没有去住过。
九龙壁 九龙壁建于乾隆三十八年,是一座长20.40米,高3.50米的高大的琉璃照壁。九龙壁的正面共由二百七十块烧制的琉璃塑块拼接而成,照壁饰有九条巨龙,各戏一颗宝珠;背景是山石、云气和海水。这是中国三大古典龙壁之一。
九龙的形体有正龙、升龙、降龙,翻腾自如,神态各异。为了突出龙的形象,采取浮雕技术塑造烧制,富有立体感;并采用亮丽的黄、蓝、白、紫等颜色;使得九龙壁的雕塑极其精致,色彩甚为华美。
九龙壁设计与装饰或明或暗地蕴藏着象征皇权和天子之尊的九五之数。因为九是阳数的最高数,五是阳数的居中数,所以九五之数就成了皇权和天子之尊的代表。九龙壁的主体有九条龙,庑殿顶设有五条脊,当中正脊上也有九条游动的行龙;斗拱之间采用五九四十五块龙纹垫拱板;整个壁面用的塑块二百七十块,也是九五的倍数。
在九龙壁壁面上,从东数第三条白龙的腹部是用木料雕凿成型后钉上去的,油漆已经脱落。传说,当年在烧制时,工匠们把这个龙腹烧坏了,又没有足够的时间不久,显然,大家的杀身之祸即将来临。有位木匠师傅冒着犯有欺君之罪的生命危险,连夜用木料雕刻成那块龙腹,钉补上去,刷上白色油漆,使之同原来的白龙腹颜色相同,终于瞒过了前来检查的官员,并使工匠们免去一场灾难。
皇极殿 是外东路的主体建筑,该宫殿仿乾清宫建造,面阔九间,重檐庑殿顶。清朝康熙二十八 年(1689年)初建时,名为宁寿宫。乾隆三十七年( 1772年)修建时,改名为皇极殿,其后殿仍名为宁寿宫。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四,身为太上皇的乾隆皇帝此时已经八十六岁高龄,他在皇极殿举行了第二次千叟宴,宴请六十岁以上的官员。当时有一百零六岁老人熊国沛和一百岁老人邱成龙参加,乾隆称他们为"百岁寿民",并赏予六品顶戴;同时对九十岁以上的老人赏予七品顶戴;此外还赏赐老人们如意、寿杖、朝珠、貂皮等。这次千叟宴的参加者多达人员三千零五十六名,共赋诗三千四百九十七首。皇极殿现已被辟为陈列室。
宁寿宫 建于清朝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最初为宁寿宫后殿,到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修建时,才定 12
名为宁寿宫,并将原宁寿宫的匾额移于此。
宁寿宫规模宏大,原为祭神的场所。宫内西段,设祭神煮肉的大锅等。据载,宁寿宫内里,有一座神亭。 宁寿宫现已被辟为陈列室。 乾隆花园 宁寿宫花园俗称乾隆花园,位于宁寿宫区的西北角。这座花园占地面积虽然只有5920平方米,但布局精巧,组合得体,是宫廷花园的典范之作。
花园中的主要建筑物有古华轩、旭辉亭、抑斋、遂初堂、竹香馆、萃赏楼、延趣楼、三友轩、耸秀亭、碧螺亭、符望阁、玉粹轩、倦勤斋等。
畅音阁 是清朝宫廷内最大的戏台,由大戏台和阅是楼组成。
大戏台共分三层,上层名"福台",中层名"禄台",下层名"寿台",后面有木楼梯把三层台连接起来,上下沟通。
"寿台"是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的方形大台面,"寿台"下方有五口地井,位于中央和四角。地井内安装有绞盘,可以根据戏剧的内容,把布景和人物从地下托出台面,造成从地下或水中钻出来的戏剧效果。"寿台"上方有三口天井,演出神鬼戏目时,用辘轳架把人物和布景从上面送下来,造成从天而降的戏剧效果。
看戏是皇宫中的主要娱乐。每逢各种节日,如元旦、立春、上元、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除夕以及皇帝登极、帝后的生日等重大庆典,都要在宫中看戏。 西太后当政时期,凡遇节日,她总是要到畅音阁看戏,并由皇帝、皇后、妃、嫔、命妇以及王公大臣等陪同。光绪十年(1884年)西太后五十岁生日时,为在畅音阁演戏给西太后看,仅购置戏服和道具的支出,就耗费白银十一万两之多。
阅是楼 位于畅音阁大戏台对面,是一座二层小楼,这里就是清宫帝后听戏的地方。
此楼上下各五间,前出廊。下层明间开玻璃门,下窗也为玻璃窗,以方便皇帝和后妃们观戏。上层明间开有六扇隔扇门。
阅是楼的东西山墙有门与东西转角廊相通,可至畅音阁大戏台左右两侧。
乐寿堂 原为乾隆皇帝归政后的书斋。这里院落宽敞,回廊四合,与长春园淳化轩的规制相仿。
光绪二十年(1894年),西太后假托归政尊养,模仿乾隆皇帝当太上皇时的生活方式,移居乐寿堂,以西暖阁为寝室,并在这里庆祝她的六十大寿。
在乐寿堂北门内,置有宫中最大的玉雕《大禹治水图》玉山,极为珍贵。玉山重约一万零七百多斤。玉料是从新疆运到北京,又运到扬州,雕刻成型后再运回北京,先后花费了十年的时间。这座玉雕设计精巧,雕技高超,是国之瑰宝。
颐和轩 位于乐寿堂后面,轩前出月台接甬路与乐寿堂相接。
颐和轩为黄色琉璃瓦歇山式屋顶,工字形宫殿建制。轩内正中的三间和进深二间所形成的宽敞大厅,其东西两壁刻有乾隆皇帝御笔亲书的《西师诗》)和《开惑论》全文。
颐和轩的西山墙外,建有如亭。该亭分两层,底层有一石瓮,上层为小戏台。颐和轩,现已辟为陈列室。 13
珍妃井 位于景祺阁北贞顺门里。清朝光绪十三年(1887年),光绪皇帝在慈禧太后的威慑下无奈地"选"了隆裕皇后和 瑾妃、珍妃之后,他与慈禧太后的亲侄女隆裕皇后的感情始终疏远,却渐渐地爱上了为人善良、聪颖、伶俐的珍妃。由于珍妃在政治上同情并支持光绪皇帝的变法行动,因此她在得到光绪皇帝的宠爱的同时,也遭到了西太后的极度仇视。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慈禧太后以阴谋使得戊戌变法失败,再度大权独揽。此后,西太后把珍妃禁闭在景棋阁后面的小院里,不准她和光绪再见面。
1900年八国联军打入北京,西太后挟持也曾被单独软禁的光绪皇帝逃往西安,临行前不忘对珍妃下毒手。她命太监把珍妃从景棋阁后面的小院里放出来,以"洋人入城,免受污辱"为由,命令珍妃投井自尽。珍妃争辩不从,西太后竟命随身太监硬把珍妃推入井中淹死。 一年以后,珍妃的尸体才被打捞上来。珍妃的姐姐瑾妃在井北的小屋里立了牌位,并命名那间小屋为"怀远堂"来悼念珍妃。 后来,人们把西太后淹死珍妃的这口水井称作"珍妃井"。
(中线北行)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西行)绘画馆-(东行)钟表馆-(中线北行)保和殿-(中线北行+西行+北行+西行)军机处-(北行)养生殿-永寿宫-太极殿-体元殿-长春宫-立羽坤宫-体和殿-储秀宫-(东行)御花园-(中线南行)坤宁宫-(南行)交泰殿-(南行)乾清宫-(南行+西行)陶瓷馆-(东行)青铜器馆-(东行+北行)斋宫-(北行)景仁宫-承乾宫-(东行)永和宫-(北行)景阳宫-(西行)钟粹宫-(南行+东行)九龙壁、皇极门-(北行)宁寿门-(北行)皇极殿-宁寿宫-(北行+东行)畅音阁-(西行)养性殿-(南行+西行+北行)宁寿花园-(北行+东行+北行)乐寿堂-(北行)颐和轩-(北行+西行)符望阁-(北行)珍妃井-(北行+西行+北行)神武
本文发布于:2023-12-11 20:50: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29905311860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北京故宫景点介绍.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北京故宫景点介绍.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