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1日发(作者:计划作文)
部编版五年级(五升六)说明文阅读衔接试题(三)(有答案解析)
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东方宝石——褐马鸡
①褐马鸡是我国特产珍稀鸟类,被誉为“东方宝石”,山西省将它定为省鸟,中国鸟类学会也以褐马鸡为会标。
②褐马鸡仅.见于我国山西吕梁山、河北西北部、陕西黄龙山和北京东灵山。1987年调查野生种群仅有数百只,根据2009年文献报道,我国现存的野生褐马鸡数量在 17900只左右。
.. ③褐马鸡主要栖息在以华北落叶松、云杉次生林为主的林区和华北落叶松、云杉、杨树、桦树次生针阔混交森林中。它白天多活动于灌草丛中,夜间栖宿在大树枝权上,冬季多活动于1000米-1500米的高山地带,夏秋两季多在1500米-1800米的山谷、山坡和有清泉的山坳里活动。
④褐马鸡全身呈浓褐色,头部和颈部为灰黑色。它的头顶有似冠状的绒黑短羽,脸和两颊裸露无羽,呈艳红色,头侧连目有一对白色的角状羽簇伸出头后,宛如一块洁白的小围嘴。褐马鸡最爱炫耀的是它那引人瞩目的尾羽。其尾羽共有22片,长羽呈双排列。中央两对特别长而且很大,被称为“马鸡翎”,外边羽毛披散如发并下垂。平时,它高翘于其他尾羽之上,披散时又像马尾,故称“褐马鸡”。褐马鸡整个尾羽十分蓬松,向后上方翘起,泛着紫蓝色光亮,形似竖琴,十分美观。
⑤褐马鸡性强好斗,不畏强暴,它敢于和狐狸、金雕抗争,即使羽毛全被金雕啄光,还要拚搏,因此,人们把它看作顽强的象征。相传,古代武士头盔上插的那根羽毛,就是褐马鸡的尾羽,意在激励自己发扬顽强奋战、宁死不屈的精神。还有一个传说,相传黄帝和炎帝争夺天下的时候,在河北阪泉大战,就曾“帅熊狼,驱虎豹为前,驱雕鹖(hé)鹰为旗帜”,其中“鹖”指的就是褐马鸡。将褐马鸡与这些凶兽猛禽为伍,可见其勇武善战。
⑥褐马鸡为单婚制,即“一夫一妻制”,在占区、营巢、产卵、孵卵过程中,整日成双成对,形影不离。每窝产卵4—17枚,卵呈椭圆形,卵色以淡赭、鸭蛋青、鱼肚白色为主,卵的长径6厘米,短径4.5厘米,重约60克。褐马鸡为早成鸟,一出壳就睁眼伏巢蠕动,发出鸣叫声。刚出壳的雏鸡,头顶、眼后及背部中央为暗淡黄色,枕部有一黑色块斑向后颈伸至上背,形成一条宽的黑褐色条纹,嘴锋淡黄色,嘴端稍黑下弯,呈橘色。雏鸡出壳第二天即可随雌鸡活动。 ⑦褐马鸡是一个“大饭桶”,它既吃荤,也吃素,对山珍野味从不放过。它全年采食的种类达80种以上。其中,植物性食物包括苔藓、蕨类、草本、灌木、乔木,摄食部位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和树皮等。当然,对不同种类的食物,摄取的部位也不同。此外,动物性荤食18种,山珍野味5种。
⑧为了保护褐马鸡这一我国特有的鸟类,国家已把它列为一类保护动物,并在它的集中分布地,设立了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和芦芽山自然保护区进行保护。
1. 阅读文章,简要概括褐马鸡被誉为“东方宝石”的原因。
2.文章③一⑦段分别从活动范围、 、 、
、繁殖和 五个方面介绍了褐马鸡。
3.说说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褐马鸡仅.见于我国山西吕梁山、河北西北部、陕西黄龙山和北京东灵山。
(2)根据2009年文献报道,我国现存的野生褐马鸡数量在17900只左右。
..
4.《辞海》中介绍褐马鸡有这样的话:“翅短,不善飞行,只能从山上向下滑翔式地飞行,两腿粗壮,善于奔跑。”请将这段平实的介绍改写成生动的说明,至少有一处使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参考答案】
1.①褐马鸡是我国特产珍稀鸟类;②它分布范围狭小,现存数量稀少,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③它外形美观;④它勇武善战、不畏强暴,人们把它看作顽强的象征。(能说出任意三点即可。共3分)
2.外形 习性(性情) 食性 (大意对即可。每空1分,共3分)
3.(1)“仅”强调了褐马鸡生存范围之小,突出了其珍稀的特点。
(2)“左右”表示概数,说明我国现存的野生褐马鸡数量大概是17900只,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结合语境分析作用,每句2分,共4分)
4.褐马鸡的翅膀很短,不善于飞行,平时只能从山上一跃而下,伸展开两翅,像一架滑翔机,慢慢落到地上。它的两条腿十分粗壮,善于奔跑,它跑起来,犹如一团褐色的云贴在地面上,那蓬松的尾羽随着奔跑在风中颤动,煞是好看。
(说明内容2分,打比方运用得当1分,共3分)
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神奇的蚂蚁
①蚂蚁虽小,但力大无比。一只小小的蚂蚁能把一颗米粒拖进蚁穴,如按体重比例计算,蚂蚁的力气相当于大象的60倍。
②蚂蚁为何有如此惊人的大力气?昆虫学家经过研究认为,这与肌肉的构造有直接的关系,肌肉产生力气与肌肉的粗细成正比,而与肌肉的长度无关。一只非洲大象的体重要比一只蚂蚁重一百多亿倍,而它的肌肉只比蚂蚁粗几百万倍,所以按体重比例计算,蚂蚁的力气当然要比大象大得多。
③蚂蚁不仅是大力士,而且还是赫赫有名的“外科医生”和杰出的“药剂师”。在南美洲圭亚那的印第安人部落里,当地的大夫做外科手术时,常用一种割叶蚁来进行伤口缝合,大夫先将病人的伤口对合,让割叶蚁咬住缝合口,再剪下蚁身。留下的蚁头就成了最好的羊肠线。它把伤口缝合得紧密无缝,伤口愈合后还不必拆线,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
④生物学家在对蚁穴的调查中发现,有一种红蚁能把采集到的肥马车、鸢尾花、紫罗兰、报春花的种子混合在一起,“配制”出一种奇效药品,经过尝试,能使人的舌头麻木两三小时,就像是打麻药针似的。
⑤白蚁虽食木毁房,给人类带来灾难,但它又是出色的“地质勘探家”,可以帮助人类寻找矿产。现代科学家对白蚁聚居的土壤进行光谱分析,发现土堆里有 三十多种元素 ,其中最高的是硅和铝。在沙漠里,科学家还发现,白蚁常常深挖洞,找水源,经过化验,发现这种水中含有金属盐溶液。因此,只要观察沙漠中的白蚁洞,就可以了解矿物的储量及其分布情况。可见白蚁虽然对人类有害,但也有益。
1.本文是从哪三个方面说明蚂蚁的特异功能的?每方面回答不得超过8个字
2.第③段中“外科医生”和“药剂师”两处引号的作用是
A.标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
B.标明需要着重指出的对象。
C.标明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
3、第④段中加点的“有一种”三个字能否删掉?为什 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②、③段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参考答案】
1、 力大无比 2 会缝合伤口和配制药剂 3 能帮助人类找矿
2、C
3、限制范围,删去就成所有的,与事实不符,所以不能删去。
4、列数字 作比较 打比方举例子
四、阅读课文《看云识天气》选段,完成小题。
①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光与影依然很清晰。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菱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它们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灿烂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积云都在上午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③当那连绵的雨雪将要来临的时候,卷云在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这种云叫卷层云。卷层云慢慢地向前推进,天气就将转阴。接着,云层越来越低,越来越厚,隔了云看太阳或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这时卷层云已经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出现了高层云,往住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者下雪。最后,云压得更低,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这种云叫雨层云。雨层云一形成,连不断的雨雪也就降临了。
1、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
2、第②段介绍了哪几种云?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第③段介绍了哪几种云?它们的共同点又是什么?(4分)
3、第②段与第③段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2分)
4、“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这句用了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2分)
5、文中划线字“往往”、“常常”、“一般"”和“常”不能去掉,理由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
雨风雪的预兆。(2分)
【解析】文章开篇就明确提出“经验告诉我们”,看云层的厚薄来判断天气,按要求直接引用句子,不可用自己的话概括。
2、【答案】第②段介绍了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它们的共同点:都很美,是天气晴朗的象征。第③段介绍了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共同点: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共4分)
【解析】概括文章内容要点,从文章的文字本身入手,注意文章的结构层次,几个层次就有几个要点,逐一概括。本题从所示文段中直接找出去的名称,从位置、厚薄、光彩几个方面说明它们的特点,文中有明确的文字可以直接引用。
3、【答案】不能调换(1分)。因为第①段先说晴天云,后说雨天云,所以②③两段要照应,才显得有逻辑顺序(2分)。(共3分)
【解析】第一段“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一句就安排好了下文说明的顺序,所以不能调换,体会文章结构的严谨性。
4、【答案】打比方(比喻1分)形象生动地描写出卷云的形状,让读者更容易掌握看云识天气的知识(2分)。(共3分)
【解析】说明方法是说明文最为重要的知识点,学习说明文,在写法上主要是学习掌握说明方法,平时学习时要注意归钠识记。说明文中,说说明的事物“像”什么,一般来说是打比方说明。本句把云比喻成“羽毛”“”,主要是说明轻薄的特点。 5、【答案】这四个词在句中都起限制的作用,表明一情形是这样,排除了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共4分)
【解析】“往往”、“常常”“常”是说明事物出现频率的,起强调作用,“一般”是说明事物表见的程度,言外之意,还有个别例外情况,体现了说明的佳确性。
四、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人的潜力
(1)每个人都有一笔巨大的财富:一个会思考的大脑。
(2)人的大脑是大自然几十亿年进化的产物。它是思维的发源地,智慧的藏府,创造的源泉。恩格斯所说的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人的思维着的精神,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3)今天,大脑比以往任何时代更重要。在原始时代,人们崇尚的是力;在工业革命的时代,人们重视的是物;在信息革命的时代,智能成了最重要的资源,人的大脑也就成了开发的对象。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但是大脑中的资源 无限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感到思想的饱和,没有一个人发生思想的溢出。每个人的大脑都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矿藏,每个人都拥有巨大的潜力。
(4)人的潜力有多大?美国学者玛格丽特。米德认为,大脑资源的95%没有开发。苏联学者伊凡。叶夫莫雷夫指出:”人的潜力之大令人震惊。__________我们迫使大脑开足一半马力,我们__________能毫不费力地学会40种语言,把苏联百科全书从头到尾背下,完成几十个大学的课程。”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境界啊!
(5)人的大脑为什么拥有巨大的潜力呢?
(6)首先,脑科学表明,大脑中有着超量的神经元。一般认为,大脑中的神经元有1000亿个,它们对于人的生存功能来说,是大大过量的。如此超量的神经元,正是智能开发的后备力量,是潜力存在的生理基础。
(7)其次,脑科学表明,神经元有丰富的神经突触;老鼠每个神经元与刺猬每个神经元与几十个神经元相联系,形成500多个突触。而人的每个元与10000个神经元相联系。对列宁大脑的解剖表明,它的神经突触特别丰富。计算显示,大脑中神经元之间有1015个接触点,也就是说,人脑具有思维的极大容量。
(8)再其次,脑科学还表明,大脑中的突触、神经生化物质也有很大的可塑性。经过训练,大脑中会产生新的突触,产生新的神经递质。动物实验表明,经过训练的老鼠的大脑中长出了新的突触,大脑产生了新的功能。
(9)人类有着巨大的记忆潜力、思维潜力和创造潜力。潜力理论为我们开发自我增添了信心。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巨人,人人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作出伟大的贡献。成就绝不是某些人的专利,人人都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1、 概述作者认为人的大脑拥有巨大潜力的根据。(总计不超过50个字)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段画线的句子中的”这里”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段运用了列数字、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要说明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 对(6)(7)段说明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刺猬大脑中有几十个突触,老鼠大脑中有500多个突触
B. 人的大脑中有1000亿个突触
C. 列宁的大脑中有1015个神经元
D. 大脑中的突触数量越多,动物越聪明
5、(6)段加点的词”一般认为”为什么不能删去?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人脑有超量的神经元;(2)人脑的神经元有丰富的神经突触;(3)人脑的突触、神经生化物质有很大的可塑性。
2、人的大脑
3、举例子 作比较 人脑有丰富的神经突触
4、D
5、”一般认为”表示通常的看法,即还未取得共识。
五、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上海是怎么来的?
①一说起“魔都”,大家都知道指的是上海,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是怎么来的呢?
②上海位于黄浦江支流——上海浦旁边,当时这一带把河叫作浦。最早在上海浦附近出现了一个居民点,一般居民点都靠着河,用水比较方便,还利于出行。随着人口增多,经济发展,需要给这个地方起一个名字,于是就叫上海。宋朝末年出现上海镇,元朝的时候就建县了,上海地区在开埠之前已是江苏省的一个县。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上海这个地方的行政地位逐渐上升。
③到了近现代,地理因素在上海的快速发展中进一步突显出来。
④上海的“江海之会”在世界上可谓独一无二。哪个江?长江。哪个海?东海。黄满江的出海口连接着长江,长江又与东海交汇。长江有6300公里,位于世界第三,整个长江流域经由它对上海的经济、文化、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为水运曾经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运输手段。通过水路上海可以方便联系到浙江、江苏,靠海又大大加强了对外联系。
⑤同时,上海还处在中国南北之中。以前,有两种商品在世界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一是桐油,二是猪繁。当时由于没有化学人工合成品,全世界船只防腐蚀涂料主要是用长江流域山区出产的桐油制造的,而中国相油几乎全部从上海出口。至于猪暴,即猪脖子上的可以用来做刷子的毛,都要从迢迢千里之外的产地—四川、湖南聚集到上海出口。
⑥独特的区位优势带来了人口的持续增长。上海刚开埠时总共有50多万人口,到1900年人口突破100万,到解放初户籍人口达到500万,这一速度比历史上巴黎、伦敦的都要快。人从哪里来?主要靠的是移民。上海的移民大多来自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等地区——这些地区是以往一千年间中国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地方,他们一般文化层次比较高,基本具备良好的市场意识,这也为上海人形成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和良好的契约精神奠定了基础。
⑦在这种情况下,上海的文化体现出多元交融、海纳百川的特色,让这座城市充满了魅力。
(1)第②段介绍了下列信息:①上海成为居民点的原因;②________;③________。
(2)第④段划线词“主要”能否删去,为什么?
(3)第⑤段列举了桐油和猪鬃的例子,对其作用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说明这两种商品的产地都非常偏远难以运输。
B.说明这两种商品在世界贸易上具有重要地位。
C.说明这些商品都必须聚集到上海,然后才能出口。
D.说明上海处于中国南北之中,拥有重要贸易地位。
(4)根据上下文,第⑥段不能与第④⑤两段调换位置,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上海名字的由来;上海行政地位的上升 (2)不能删去。“主要”是最重要的,表明当时人们还有其他的运输手段,在所有的运输手段中水运是最重要的,删去不能体现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
(3)D
(4)④⑤两段说明上海具有“江海之会”、南北之中的区位优势,第⑥段说明移民对上海发展的影响。文中“独特的区位优势带来了人口的持续增长”一句表明,前者是后者的前提,而④⑤两段又是对第③段内容的具体说明。这几段按逻辑顺序说明,所以不能调换。
【解析】(1)逐句阅读第二段的内容,从每句话中提取关键语句并概括作答,第一二句写上海成为居民点的原因;第三句的关键句“于是就叫上海”,可以看出这句话写上海名字的由来;第四五句的关键句是“上海这个地方的行政地位逐渐上升”,可以看出这两句话写上海行政地位的上升。
(2)首先要理解划线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主要”意思是最重要的,是相对“次要”来说的,结合句子分析,这里的“主要”说明水运曾经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重要运输手段,但不是唯一的运输手段,因为还有其他的运输手段。删去就表示水运曾经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唯一的运输手段。这就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因此不能删去。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篇文章说明的重点是上海行政地位逐渐上升的原因,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理因素,而第⑤段列举了桐油和猪鬃的例子就是为了说明上海处于中国南北之中,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因此拥有重要贸易地位。故答案为D。
(4)结合第⑥段和第③④⑤两段的内容分析,第③④⑤两段说明的内容是地理因素在上海的快速发展中的作用,第⑥段说明的内容是移民对上海发展的影响。上海为什么会吸引人,就是因为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因此这两部分内容是由因到果的逻辑关系,有因才有果。故不能调换。
【点评】⑴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类题目答题技巧:①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信息的范围;②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③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⑵本题考查学生品析说明文语言的能力。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是准确、严密、简明。答题时要结合有关语句进行分析,可先从正面说明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再说删去之后变成了什么意思,最后加上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等语句。 ⑶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的分析能力。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作引用等。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的来分析说明方法,最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
⑷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顺序的能力。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答题时要在梳理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使用的说明顺序。说明顺序明确之后,能不能换就一目了然了。
本文发布于:2023-12-11 18:08: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28933211847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部编版五年级(五升六)说明文阅读衔接试题(三)(有答案解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部编版五年级(五升六)说明文阅读衔接试题(三)(有答案解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