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褐马鸡的生存、研究现状及保护对策

更新时间:2023-12-11 17:57:03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11日发(作者:病梅馆记原文及翻译)

-

褐马鸡的生存、研究现状及保护对策

褐马鸡的生存、研究现状及保护对策

任倩俐

褐马鸡(Crossoptilonmantchuricum)又名角鸡、黑雉、耳鸡等,分类学中属于鸟纲(Aves)鸡形目(Galliformes)雉科(Phasianidae)马鸡属(Crossopti-

lon),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禽类,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IUCN、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均将其定为濒危物种(Endangeredspecies,EN),CITES附录Ⅰ也将其收录其中。

1 褐马鸡的生存现状

1.1 生活习性

褐马鸡是鸟类中少见的广谱杂食性鸟类,食物有 80 余种之多,主要以植物的根、茎、叶、种子和果实为主,也吃昆虫的卵、蛹和成虫等。褐马鸡的繁殖行为随着外部环境和季节的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婚配制度为典型的一夫一妻制(仅限于当年),繁殖期从3月持续到6月,在孵卵过程中有晾卵行为。

褐马鸡视觉和听觉极为灵敏,叫声哄亮,警觉性很强,善于奔跑。褐马鸡喜集群活动,以小群或家系的形式在针阔混交林内活动;此外,褐马鸡还有沙浴的习性,沙浴可帮助其清除羽毛中的寄生虫并促进其休息。

1.2 栖息地的选择

褐马鸡在野外主要栖息于山区森林地带的山涧河流、周围环境污染小、食物丰富且无人为干扰的地带。与马鸡属的其他鸟类相同,褐马鸡属于留鸟,其对栖息地的选择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呈垂直海拔迁移的现象,如春、夏季节繁殖期的褐马鸡会选择海拔较高的次生针阔混交林或针叶林栖息;秋季会选择阳坡或半阴坡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栖息;冬季则选择在阳坡海拔低的林缘灌丛地带或阔叶次生疏林栖息 [1] 。总体来说,褐马鸡在繁殖期活动区域的海拔高于越冬期。

1.3 分布和种群数量

历史上,褐马鸡曾在我国许多地区广泛分布,20世纪 70 年代,由于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对褐马鸡掠夺式地捕杀,导致褐马鸡种群数量急剧下降。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开始重视特有珍禽的保护,开展了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和保护野生动物等多项工程,褐马鸡的栖息地才得以逐渐恢复,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

目前,褐马鸡现存数量在 17 900 只左右,仅在我国华北地区有分布,由于黄河与太行山的自然地理分隔,褐马鸡的栖息地被分割成三块孤立的自然地理区域,形成了3个相对独立的褐马鸡种群,即河北小五台山与北京东灵山的东部种群、山西吕梁山的中部种群和陕西黄龙山的西部种群。而山西吕梁山作为野生褐马鸡的分布中心,比其他区域分布的种群数量和范围都大 [2] 。

1.4 致危因素分析

褐马鸡自身体型大、性成熟晚、有晾卵行为的生活习性使其在繁殖过程中易被天敌发现;体内寄生虫如线虫等也会影响褐马鸡的生存、繁殖;其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较为特殊,如地栖性、喜居住于森林等特性影响其在分布区的种群密度和成活率,一旦森林环境受到破坏,其种群发展空间就会受到极大制约;作为留鸟,褐马鸡的飞翔能力较差,繁殖受到限制,近亲交配引起遗传衰退使得其种群遗传多样性降低。

同时,人类对森林的过度砍伐使得褐马鸡的分布区域不断缩小,栖息地遭受破坏;褐马鸡的尾羽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可用作装饰品,因此一直以来,由于人类的过度捕猎,野生褐马鸡的数量不断减少,在一定区域内甚至灭绝;在褐马鸡的分布区,人为活动如中药采摘、畜牧、旅游等干扰了褐马鸡的交配、产卵和育雏,使得褐马鸡的营巢成功率较低,繁殖率下降。另外,不断恶化的气候条件也是制约褐马鸡种群数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 研究现状

为了科学合理有效地保护这一濒危禽类,近年来,国内外的诸多学者对褐马鸡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相关研究,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普通生物学、保护生物学、宏观生态学、微观分子生物学以及遗传多样性方面的研究 [3] 。程铁锁等 [4-5] 对褐马鸡的生物学特性,如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繁殖进行了研究和描述,同时对其食物种类及数量随季节、年龄及觅食地的变化进行了探索;曹翰等 [6] 对笼养褐马鸡繁殖期与非繁殖期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得出了雌雄褐马鸡在不同时期取食、移动和警戒行为的差异;侯海英 [7] 对山西省褐马鸡的种群分布及特性进行了研究,认为褐马鸡种群分布破碎化现象明显,建设生态 道对连接褐马鸡的生境斑块十分必要;张凤臣 [8] 对陕西黄龙山保护区褐马鸡种群的栖息环境进行了调查,对其栖息地的特征、类型及制约其种群数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保护对策;郝爱霞等 [9] 对山西省庞泉沟的笼养褐马鸡进行了环境、投食的丰容研究,发现丰容组在取食、运动和繁殖的时间分配相比对照组有明显的优势。武玉珍等 [10]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 35 只褐马鸡进行了亲缘关系分析,得出了生态地理条件相似的种群亲缘关系较近的结论。

3 保护对策及建议

褐马鸡保护管理工作是一项科学性、社会性极强的系统生态工程。目前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缺乏全面、系统、长远的拯救措施,褐马鸡种群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为了继续推动褐马鸡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结合目前褐马鸡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制定长远的科学保护管理规划

在褐马鸡保护和发展中,我们既要增强就地保护措施,恢复褐马鸡栖息地的生态环境,又要增强野外褐马鸡的保护监测工作;既要考虑野外种群的扩大,又要考虑人工种群的发展;通过定期对褐马鸡数量及分布地的调查,准确掌握褐马鸡种群数量动态分布,并且科学地预测种群动态的消长状况和种群未来发展趋势,要改变以往的就保护而保护的做法。

3.2 强化宣传教育,制定和完善保护法规

利用每年“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和“爱鸟周”等活动平台,悬挂保护野生动植物宣传条幅,张贴发放保护鸟类的法律法规,通过广播、报纸、电视和杂志等媒介大力倡导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并将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列入文化发展规划中。同时在褐马鸡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方面,应当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促进褐马鸡自然保护区管理法治化,在最大范围内消除一切不利于褐马鸡发展的因素,以保障褐马鸡的繁殖与发展。

3.3 继续实施野化放归工程

加强褐马鸡繁殖、孵化等科技创新研究,优化人工饲育技术,从而提高人工繁殖的成功率。将人工繁育的褐马鸡个体在人为控制的环境条件中进行一定的野化训练,当其逐步适应野外生存环境后,将其放归野外,从而扩大野生种群数量,调节种群的年龄和性别比例,促进野生褐马鸡种群的重建和恢复。

3.4 对自然保护区进行合理规划和统筹管理

在现有保护区的基础上,褐马鸡的其他分布区域也应当尽快申请成立保护区,以扩大褐马鸡栖息区域。同时各个保护区应科学合理开展褐马鸡卵、幼鸟及成鸟的定期定量交换、异地圈养与野外放归,提高褐马鸡的遗传多样性。应加大辖区内褐马鸡繁殖栖息地的重点检查和巡护力度,尤其是核心区,实行全面禁止放牧以及采集挖掘等活动。在对附近村民做好管理教育工作的基础上,加大补偿力度,从而杜绝其对保护区的破坏行为。同时对保护区内水文、气候等非生物因子实行动态监测,随时掌握褐马鸡栖息地的自然条件变化,分析是否满足褐马鸡的正常生存需求,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其繁衍发展。

-

褐马鸡的生存、研究现状及保护对策

本文发布于:2023-12-11 17:57: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2886222431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褐马鸡的生存、研究现状及保护对策.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褐马鸡的生存、研究现状及保护对策.pdf

上一篇:西递写生总结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褐马鸡   种群   保护   研究   进行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