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1日发(作者:小太阳歌曲)
南京博物馆结束语
南京博物院是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大家会写南京博物院的导游词吗?以下是南京博物馆导游词,欢迎阅览!
各位游客,欢迎您来到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参观。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于XX年8月11日正式对外开放,它是一座系统反映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与科举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以江南贡院历史遗迹为基础,在修缮和保护明远楼、飞虹桥等遗存的前提下建设而成。目前,博物馆由三大部分组成,分别是地下科举历史展陈区、明远楼遗址保护区、南苑科举文化体验区。
科举就是古代中国,通过设科考试甄选优秀人才的选官制度。明清时期,中国存有两大科举考场,一个就是北京的顺天贡院,另一个就是南京的江南贡院。而从这里陆续踏进的诸多名人更而令坐落于秦淮河畔的江南贡院享誉宇内,一度沦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小、影响最为深刻的科举考场。
穿过江南贡院牌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一方墨池。汇墨成池的设计理念也正包含了中华上下千年来源源不断的民族文化。穿过墨池,我们就来到了明远楼遗址保护区。您现在看到正前方的这座三层砖木结构的建筑就是明远楼。明远楼始建于明代嘉靖十三年,昔日它曾是江南贡院的中心建筑,也是最高建筑。考试期间,监临、巡察等官员登楼而望,目光如炬。以防止考生骚乱、作弊。
在永清楼的东西两侧,整齐排序着的就是号舍。号比涅就是中国古代科举最存有代表性的建筑。江南贡院就是我国古代最小的科举考场,号舍最多时达至间。或许大家很难想象就在这么一间前后严重不足1.5平方米的号舍里,士子们必须整整的考进九天六夜的时间,喝茶、睡、考试都在号舍之中。
许多考生离开考场后都会大病一场,甚至卧床不起。说到这不禁会有人会问,既然如此艰苦,为什么仍然有着源源不断的士子前来应试呢?那是因为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通过考试中举做官是所有读书人唯一的道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说的也就是读书人一生的殷切期望吧!
科举问世于隋朝,在朝代更迭的历史长河中,发展的不仅仅就是社会制度,科举也随着时代在不断完善。一直至明光绪年间,由于八股取士增添的弊端,并使科举制度越来越理性化。强权的强势冲击,西方思想与技术的传播,传统的科举制度已越来越无法甄选合乎时代潮流的新人才。科举的废除经历了一个从渐废到立停的过程。这就是《光绪帝立停科举谕旨》光绪三十一年()八月,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核准了张之洞与袁世凯等人呈送的《恳请废为科举八折》上奏,明订谕旨,正式宣布自翌年电控废为科举。至此,在中国沿袭了13XX年的这种选官制度正式宣布选择退出历史舞台。 科举的时代局限性显而易见,但科举的至公精神却得以延续至今。南京是科举文化的`重镇,夫子庙地区历来是江南科举文化的中心,所以在江南贡院遗址上建立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就是想以全新的面貌去诠释“天下文枢”文化重镇的含义。
科举制度难成追忆,还给我们的就是历史的回忆起和思考,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科学发展呼唤着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朋友们,人生时时存有考试,社会时时就是考场,今天的社会已就是百花齐放,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坚信我们都能够沦为有意思的状元郎!谢谢!
南京是闻名世界的"六朝古都"。它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有着许多的名胜古迹,现在我就向你介绍江南地区规模最大,建筑等级最高,保存最为完好的一组明清时代的建筑---------南京博物馆。
南京博物馆矗立在朝天宫,黄绿相间的琉璃瓦,红色的墙绿树在矮小的绿树丛中,变得宏大雄伟。
刚刚进入大门,远远望见一块牌坊,上面写着"檑星门"三个大字。门前左右两侧各有三只石狮子,他们神态不一,姿态各异。门前的斜坡十分平滑,许多小朋友在滑滑梯,滑出了一道道痕迹。据说檑星门是当时招贤纳士的地方,许多有才能的人都会聚集于此。庭院的中间有一尊孔子像。他双手自然地放于前侧,神态端庄,若有所思。看着孔子的塑像,"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鼓乐声就在耳边想起。
拾级而上,走进昌明门。昌明门共计五个门,中间的门又高又大,就是皇上跑的;中间左右两侧则就是亲王和郡王跑的,而最边上的门则就是文武大臣跑的。可知,古代的等级制度就是何等的森严。越过高高的门槛,眼前一片葱绿:银杏,榆树高大挺拔;冬青,翠柏郁郁葱葱,整个庭院变得安静而又充满生机。不远处就是大成殿。大成殿长33米,进深超过18米,门前存有很阔的石阶。大成殿存有九脊重梁,每道重梁的末端存有龙,栩栩如生。大成殿里正展开《六朝风采》展出,以大量的珍贵文物、模型和图片资料,充分反映了六朝时代南京地区的文明成就,展现出了六朝文化的光辉风采。
大成殿的左右两侧是东西厢房。西厢房里珍藏着许多稀世珍品。如"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皿、陶人面雕塑和玉雕品;东吴"甘露元年"铭青瓷熊形灯......藏品十分丰富,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艺术价值。
向东走,沿着伸展的长廊,沿着圆形门,走进御亭阁。御亭阁里存有御亭碑,碑就是由碑座、碑身、碑顶上三部分共同组成,碑身长约3米,阔1。2米。当年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次走进朝天宫,在此写出五首诗。虽然历史的年轮越过几百年,但碑上的字至今清晰可见,留存完备。
站在御亭阁遥首翘望 ,飞云阁是一个不大亭子,亭角向上,状如飞翼。飞云阁是整个朝天宫的最高处,遥想当年,站在飞云阁,鸟阚美景是何等的快意。
本文发布于:2023-12-11 16:55: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2849581184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南京博物馆结束语.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南京博物馆结束语.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