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1日发(作者:前后的成语)
紫石凝英——端砚艺术展览
各位来宾:
大家好,欢迎参观“紫石凝英—端砚艺术展览”。本展览展出馆藏端砚精品200多件,分砚林回溯、石质粹美、神工鬼斧、文人与砚四大部分,介绍端砚的材质、制作工艺及人文历史。
砚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一,江西的歙砚, 甘肃的“洮河砚”,山西的澄泥砚和广东的端砚,并称“中国四大名砚”,其中广东的端砚位于四大名砚之首。四大名砚各有特征和优点,端砚又名端溪砚,因产于古端州(今广东肇庆市)而得名,由于它具有与众不同的石质,独具的石品和风格,以及“发墨不损毫”的特点,自初唐问世以来,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为“四大名砚”之首。千余年来,端砚由实用至上发展为赏用并重,由书写良友渐变为案头清供,端砚的艺术价值被逐步提升,堪称我国传统工艺中的一朵奇葩。
*中心柜展品:千金猴王砚007(长25.5、宽17.6、厚2.7厘米)
说明:千金猴王砚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
千金猴王砚,是我馆镇馆之宝之一。猴王砚以端石中最名贵的老坑石雕刻而成,砚中集合了鱼脑冻、胭脂火捺、微尘青花、玫瑰紫和金线等众多名贵石品。凡具有鱼脑冻的砚台都质地高洁,发墨细腻。此砚中的鱼脑冻更是独一无二,天然呈现出一只猕猴形象。猕猴形“鱼脑冻”被完整的保留在砚堂中。
据说猴王砚因名气太大,曾几经辗转,多次易主。抗日战争时,何氏后代把猴王砚卖给了一古董商,后又转到汪精卫之妻手里。日本投降后被接收大员掠夺,再落入私人手中,1951年猴王砚又被卖到了广州文物店,中山大学教授商承祚先生得知后又从文物店买下此砚,后再转让给了广东省文管会收藏。我馆建立后才正式收藏了此砚,结束了它“颠沛流离”的命运。
请看第一部分:“砚林回溯”。砚的历史久远,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砚”也称作“研”,由生活上的研磨器发展而来。汉代以后,砚台的材质品类多样,异彩纷呈。
1.照片: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石砚、研石和墨丸
说明:1983年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石砚、研石和墨丸
1.展品:永和元年砖砚271(长14.5、宽12厘米)
说明:永和元年砖砚
清代(1644——1911年)
秦砖汉瓦,致密坚实,曾是深受喜爱的砚材。清中期金石学大兴,以古砖瓦制砚较为盛行。此砚 1 砚侧有“永和元年八月”铭文,永和为晋穆帝年号,永和元年为公元345年。
汉砖坚实、细致、密度大,以汉砖制砚由来已久,汉至唐较为普及的是陶砚,.当时人们喜用秦汉旧砖瓦制砚,这些砖瓦大多是宫殿毁坏后的遗留物,因是皇家之物,所选土质极为细润,烧制水平也很高,制成的砚不渗水且发墨好。
*2. 展品:青釉三足陶砚(甲1867)(口径12.5、底径10、高4.2厘米)
说明:青釉三足陶砚
东晋(317——420年)
肇庆镇北门登高披云楼脚出土。
陶砚制作始于汉代,瓷砚自西晋开始流行。唐代以前,很少有人使用石砚,多用陶砚。
3. 展品:双足箕形铜砚
说明:双足箕形铜砚
唐代(公元618——907年)
用金属制砚,有铁砚、银砚和铜砚。据米芾《砚史》中的记载(:宋代“丹阳人多于古冢得铜砚,三足蹄,有盖,不镂花,中陷一片陶,今人往往作砚于其中,翻以为匣也。”)及一些出土实物证明这种“铜砚”本来就是内置石陶砚板的铜盒,也不是研墨用的砚。
4.展品:青玉凤字砚
说明:青玉凤字砚
清代(公元1644——1911年)
玉砚的历史十分悠久,从殷墟出土的玉砚看,玉砚的历史起码可以追溯到殷代。中国自古以来便认为玉贵于石,宋代米芾的《砚史》,也将玉砚列于诸石之前。玉砚很适合于研彩墨,主要用于研朱砂。玉砚质细腻、坚密,尽管不吸水,不伤笔毫,但滑而不发墨,所以玉砚不实用,仅作为把玩之用。玉砚的价值主要是根据玉质的优劣而定。(这种形式的砚有风字、凤字、箕形等。通常唐代的砚无论内有无折痕都称为箕形砚。)风字砚与凤字砚是属同一种砚式。
5.展品:青花八卦纹瓷砚A9507(直径34.5厘米,404库18柜4格)
说明:青花八卦纹瓷砚
清康熙(1662——1722年)
瓷砚在魏晋时期已经出现,明清时期瓷砚的品种繁多,以青花瓷砚较为多见,有的还与笔筒、笔架、水盂、墨床等配成文房套具。(早期的青瓷砚造型都比较简单,多为圆形盘状,瓷砚底部有砚腿,三足或者多足者不一;到了隋唐时代,人们已逐渐改变了席地而坐的习俗,青瓷砚的砚腿也逐渐“退化”掉了,被盘底式的砚背或平面式的底座所取代。)
6.展品:淌池漆砂砚
2 说明:淌池漆砂砚
漆砂砚是以一种轻细金刚砂调和适度的色漆髹涂于木质砚胎上制成,具有轻便的特点。(漆砚的制作大约始于西汉,而漆沙制砚则始于宋代,是以木材做胎骨,大漆调入极细沙粒髹成砚面,胎质轻巧,坚细耐磨。沙粒大小和调漆多少必须适宜,粗则损墨伤毫,漆多则光滑而难发墨。漆沙砚是别具特色的砚品,为砚林增添了一个新品种。)
此外还有用水晶、贝壳、竹、纸及骨等不同的材质制作的砚,为砚的家族增添了许多异彩,但最常用也是最实用的还是石砚和陶砚,而二者相比较,石砚则更胜一筹。
第一单元 唐
初唐时期,端砚作为书写用具,形制简单,实用至上。 中唐以后逐步转变为赏用结合的艺术品。
*展品:箕形砚137(长8.7、高1.6厘米)
说明:箕形砚
唐代(公元618—907年)
1954年西安市东郊郭家滩国棉四厂工地M187唐墓出土
箕形砚,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砚式,由于形似簸箕而得名。这件砚器形较小,可能就是明器(用于随葬)唐砚以箕形为多,也有别的形制出现。就现存于世的几件唐砚来看,则有箕形(与屐形抄手砚同),八棱形、开方形、方形(石渠砚)等。唐代流行的是箕形砚、辟雍砚、屐形砚和龟形砚等,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砚底都以足支撑。因为当时人们席地而坐,砚台放在低矮的几案上研磨,砚须有足才较平稳。这种足支型砚式,在唐末随高桌椅的出现而渐消失。后世的有足砚,仅是一种仿古和装饰而已。唐代的端砚纹饰,与同时代其他砚种相比显得素朴无纹,基本上没有雕饰,这在唐代似乎是独树一帜的。
第二单元 宋
宋代的端砚兼实用和欣赏价值并重,文人墨客热衷于鉴赏、收藏和研究端砚。较之前代,宋代端砚形制比唐代丰富得多,据[端溪砚谱]记载就有五十多种。宋砚的形制较端正、简洁、大方,有关端砚的著述较多。宋代端砚也越来越重视装饰图案,并突出石眼。端砚因石质精良,成为进献朝廷的贡品。
*1.展品:端石抄手砚4932(长16.7、宽10、厚5.8厘米)(加底镜)
说明:抄手砚
宋代(公元960—1279年)
1973年广东省高要县莲塘镇察步庙嘴山墓葬出土。
坑仔岩石。砚底为抄手,饰圆柱七个,寓意北斗七星。高要古属端州,是端石的产地。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的砚台,发展到了宋代,最具时代特征的形制当为抄手砚了,它是从唐代的箕形砚演变而来的。五代时已有出现,到了宋代最典型。在称谓上也有将它称为插手砚、手抄砚或者是太史砚的。长方形抄手砚为宋代的主流,抄手砚的砚底挖空,两边为墙足,可用手抄底托起。太史砚式始于宋代,是抄手砚的一种,多为四直抄手式,砚足(墙)明显比其他砚式高出许多,且砚上极少有装饰纹样,为当 3 时达官贵人中流行的用砚。
(太史砚:外形与抄手砚相似,但明显高起,有专家认为足高出5厘米以上为太史砚,体现一种身份和职位特征,端庄肃穆,四平八稳,是典型的宋代器型。)
2.展品:抄手砚(4号)(长15.5、宽10.4、厚2.45厘米)
说明:抄手砚
宋代(公元960—1279年)
1985年广东省潮州市东郊刘景墓出土。
宋坑石。挺拔秀劲是宋代抄手砚的特色之一。
3.展品:琴式砚4578(长18.4、宽6.4、厚2.6厘米)
说明:琴式砚
宋代(公元960—1279年)
1964年广东省佛山市澜石镇鼓颡岗墓葬出土。
宋坑石。形仿古琴,砚池半月形,砚底出四足,简朴古拙。
从上可见端砚在宋代已经出现了重视装饰和观赏作用的倾向,虽然这种倾向还未能成为主流,但却对明清端砚的雕刻工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代历时不足百年,端砚制作承袭宋制,装饰简单朴拙,刀法粗犷浑厚,多无精雕细琢,呈现出简朴实用的特点。
第四单元 明
[单元导言]
明代端砚的砚形砚式更加丰富,在唐宋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创造了更多的砚形砚式如风字砚、荷花长方砚、蝉形砚、琴式砚等。纹饰题材颇为广泛。因材施艺、巧用天工,简练浑厚,不失别致。这一时期铭砚之风日渐盛行,端砚的艺术价值、文化内涵更加丰富。
1.展品:端石风字砚908(长24.2、宽17.7、厚4.8厘米)
说明:端石风字砚
明代初年(公元1368——1644年)
此风字砚两侧外撇弧度较大,亦似斧钺之形。风字形砚由来已久,唐代盛行的箕形砚经历代演变,底部逐渐落地,成为“刀阔钺斧之状”。
2. 展品:端石荷花长方砚372(长22.5、宽13.7厘米)
说明:端石荷花长方砚
明代(公元1368——1644年)
4 质朴大气的雕刻,很具时代风格。
3. 展品:端石蝉形砚382(长22、宽14.5厘米)
说明:端石蝉形砚
明代(公元1368——1644年)
古人认为蝉“饮露而不食”,寓意品德高洁,蝉形砚自宋元开始流行,深受文人喜爱。
4.展品:琴式砚098(长20.5,宽10.8,厚1.5厘米)
说明:琴式砚
明代(公元1368——1644年)
大坑头石。砚作琴形,半裹琴套,刀工洗练,装饰简洁。
*5.展品:端石椭圆刻花池砚099(长15、宽10.5、厚2厘米)(砚盒同展)
说明:端石椭圆刻花池砚Inkstone with floral decoration
明代(1368——1644年)Ming Dynasty
老坑石。
第五单元 清
清代端砚工艺发展由盛渐衰。清中期砚雕极尽炫技能事,雕工纤巧,精细繁缛,制砚巧匠名噪一时,藏砚名家蜚声后世。清代后期,受端石开采的影响,制砚业衰退,偶在名坑复采的时期,呈现出短暂的盛景。
1.展品:太平有象砚204(长30、宽20.5、厚4.3厘米)
说明:太平有象砚
清康熙(公元1662——1722年)
宋坑石。 “瓶”与“平”同音,大象与宝瓶组成吉祥图案“太平有象”,寓意和平康宁。明清尤其是清代端砚的造型和装饰也各其它工艺品一样,普遍含有吉祥的内容。这类装饰图案大部分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最多的是通过动植物等的谐音谐意。
2.展品:仿古纹饰砚298(长15、宽10.5、厚1.9厘米)
说明:仿古纹饰砚4
清乾隆(公元1736——1795)
麻子坑石。砚唇刻扣环绳纹,砚额刻仿古纹饰。刻工精细,一丝不苟。
乾隆皇帝好古,这一时期各类工艺品上模仿古代纹饰的屡见不鲜。仿古纹饰有仿古玉纹饰,仿青铜博古纹饰等。清中期,世人崇尚幽雅清净,以致博古之风大兴,考古、金石学成为时尚。博古图案也因此成为端砚的重要装饰之一,
5 3.展品:琴式砚073(长23.6、宽15、厚4厘米)
说明:琴式砚
清乾隆(公元1736——1795)
坑仔岩石。在砚池与砚堂间雕饰具有动感的布袋和绳带,有如琴将出套,造型自然生动,可谓匠心独运。这一时期的雕刻注重装饰,精雕细作,有的赏玩多于实用。
4.展品:端石瓶式砚212(长16.7、宽12、厚1.5厘米)
说明:端石瓶式砚
清同治(1862——1874年)
宣德岩石。沿袭了清中期以来重装饰、讲雕工的制砚风格,为清晚期的佳制。
5.展品:荷叶砚127(98号)(长12、宽15.5、厚1.7厘米)
说明:荷叶砚
清光绪(公元1875——1908年)老坑大西洞石,雕饰荷花,线条流畅,造型别致。
有些砚坑因各种原因停采,因此端石产量不多,也逼使当时刻砚艺人以工取胜。
张之洞在任两广总督时,曾主持开发老坑大西洞,出产了一批优质砚俗称“张坑石”。
此砚石质石色石品皆优,或为“张坑”出品。
6.拓片:清张之洞为开采砚石以备贡品事碑(碑高130,宽83厘米)
7.拓片:奉禁碑记
位于肇庆市下黄岗白石端砚厂。碑呈长方形,端石制作,高1.32米、宽0.84米,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刻。碑文记述两广总督兼广东巡抚张之洞平息了以有碍风水为名,不准开采砚石的争讼,解除封禁,核准石匠开采砚石以备贡品事及修改工匠采石章程,明令各级官吏衙役不得敲诈勒索私受一砚一钱等条例。1987年《肇庆市文物志》收录此碑全文。
第六单元 近现代
民国时期,社会动荡,端溪名坑荒废停采,受外来文化的冲击,端砚的实用功能褪化,渐渐远离社会生活。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端溪诸坑恢复开采,至1978年名坑砚石基本复现。新砚多以风光风物为题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风貌。端石工艺不再拘泥于制砚,有些更被雕刻成圆雕摆件和生活用品,呈现出大型化、立体化的特点
1.展品:端石桃形砚878(长19.8、宽13.9、厚2.2厘米)
说明:端石桃形砚
民国廿六年(1937年)
冚罗蕉石。民国时期的端砚工艺水平较明清时期有所衰退,略显粗糙。
6 2.展品:山外青山楼外楼砚 912 (长32、宽18、厚4厘米)
说明:山外青山楼外楼砚
当代
作者:刘演良
在今天的端砚产品中,“山水砚”是一大类型,其中利用端砚石凹凸起伏的天然面貌作为山形来构图的现象比比皆是。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制砚大师端砚理论专家刘演良先生制作的“山外青山楼外楼砚”,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该砚上的天然面貌如同层层叠叠的崇山峻岭环绕于四周,中心偏低部位处理成砚堂,恰似一片澄湖落于群山怀抱之中。刘先生只在天然砚石之间略施斧凿,雕刻出几处楼阁亭台和稀疏林木,大部分地方则保留其天然状态,整个砚面有着浓厚的自然山水意趣。
3.展品:绿端圆之梦砚918(长径18、短径15、高6厘米)
说明:绿端圆之梦砚
当代
作者:程振良
麻子坑石。被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两方端砚作品“圆之梦”与“水之韵”,由广东省工艺美术珍品馆倡议并构思,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黎铿指导与监制,端砚文化研究专家王明星教授与程振良共同磋商,由国家级制砚大师程振良设计制作完成的。 “圆之梦”内砚铭“盛世中华,百年奥运”。是为迎接2008北京奥运而创作的作品。这方奥运题材端砚用绿端制作,其石质纯净,翠绿的色泽呼应了绿色奥运的主题。整套作品从构思、设计到制作历时100天,修改达三十余次,集圆雕、浮雕、石刻和篆刻等各种技法。青年砚刻家程振良是端砚故乡白石村程氏家族制砚第十四代传人。其制砚擅吸取百家所长,力求精雕细刻,注重融入民族文化在其作品中,近年不断在省与全国的一些艺术展览中获得奖项,是一位有潜质、有实力的端砚艺术家。
*4.展品:端石雕荔枝摆件
说明:端石雕荔枝摆件
当代
绿端石。荔枝为岭南佳果,将其作为雕饰,极具地方特色。
第二部分 石质粹美
端石质地细腻温润、致密坚实,贮水不耗、磨之无声,是得天独厚的制砚佳材。石品花纹名目繁多,形态万千,是绝无仅有的天然美石。这些美石均来自肇庆市东郊羚羊峡斧柯山一带以及七星岩背后的北岭一带,这里分布着数十处砚坑,著名的端石就产自这些坑洞,部份采石坑因出产的砚石十分名贵而声名远播。
7
第一组 老坑
老坑,又称水岩,至迟在宋代已有开采,史上曾经数度封坑,数次重开。(总共开了不过二十次,90年代时已封坑)老坑石色青灰略带紫蓝,石质细滑娇嫩,致密坚实,石品花纹丰富,是最受追捧的名贵砚石。
1. 照片:老坑内图(《端溪砚史》清代)
2. 展品:汲水陶罐
说明:汲水陶罐
老坑洞口地势低,洞底在西江水下百余米深处。雨季江水上涨时能将洞口淹没,干旱的冬季洞内仍然存有积水。采石多在冬季进行,排干积水是采石前必做的一项工程。古时候,数十人排坐在洞内,用竹箕、陶罐将洞内的积水一罐一罐传至洞口,耗时两个月左右才能将水淘干,该陶罐就是在洞内遗留的汲水工具。(估计是民国时留下的)
*3.展品:端石桐叶砚118(长18、宽14、厚1.9厘米)(加底镜)
说明:桐叶形砚
清光绪(公元1875——1908年)
老坑石。石色青灰微带紫蓝。石品花纹绚丽多姿。砚背随形巧雕梧桐叶纹,生动别致。
清代砚学家陈龄认为水岩端石有八德:
一曰历寒不冰,质之温也;
二曰贮水不耗,质之润也;
三曰研磨无泡,质之柔也;
四曰发墨无声,质之嫩也;
五曰停墨浮艳,质之细也;
六曰护毫加秀,质之腻也;
七曰起墨不滞,质之洁也;
八曰经久不乏,质之美也。
(冰纹与朱砂斑是老坑石所特有的花纹)
第二组 坑仔岩
[组导言]
坑仔岩,又称康子岩、岩仔坑,宋代治平年间(公元1064—1067年)开始采石。坑仔岩石色青紫 8 带红,颜色均匀,石质幼嫩,纹理细腻,石品花纹有蕉叶白、鱼脑冻、青花、火捺和各种石眼,并以石眼多、形圆正而著称。
展品:端石长方砚889(长16.2、宽10.8、厚2厘米)
说明:端石长方砚
民国
坑仔岩石。老坑、坑仔岩、麻子坑在端溪诸坑中石质最优,俗称“三大名坑”。
第三组 麻子坑
[组导言]
麻子坑,有水坑和旱坑之分,相传开采于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麻子坑石与老坑石非常相似,有些甚至可与老坑石媲美。
如展品:天蝠云龙砚219(长22、宽21.3、厚2.2厘米)
清代(公元1644——1911)
这方砚具备麻子坑石的特点,石色青紫略蓝,石质细嫩油润,石品花纹丰富,且有石眼。传说乾隆年间高要县有一位名为“陈麻子”的人发现了此坑,并冒险开采,所以将此坑洞命名为“麻子坑”。
第四组 宋坑
[组导言]
宋坑,因始采于宋代(公元960—1279年)而得名,包括北岭一带的盘古坑、陈坑、伍坑、蕉园坑等几处岩洞以及将军岭下的将军坑。宋坑因分布较广,石质石色不尽相同,色紫如猪肝者为多,如以下的钟形砚,优质的宋坑石还有火捺等石品花纹。宋坑是唯一至今未封的坑。
展品:钟形砚199(长13、宽7、厚2厘米)
说明:钟形砚
明代(公元1368——1644年)
宋坑石。砚形如钟,背刻云纹和饕餮纹。在端溪诸坑砚石中,宋坑石以下墨快而著称,但磨出的墨汁不及老坑石、麻子坑石及坑仔岩石的细腻油润,适宜书写奔放遒劲的大字。
第五组 梅花坑
[组导言]
梅花坑宋代(公元960—1279年)始采,原指羚羊峡以东的沙浦典水村附近,古人称为典水梅花坑, 9 后来的梅花坑砚石多在北岭的九龙坑开采。梅花坑石色苍灰微带青黄,以带梅花点者为佳,石质相对粗糙,多石眼。
展品:云蝠长方砚198(长24、宽6.5、厚2.8厘米)
说明:云蝠长方砚
清代(公元1644——1911年)
梅花坑石。砚面石眼较多,色青黄,眼中有点,具有梅花坑石的特点。砚面雕饰云蝠纹,寓“福从天降”之意。梅花坑石质略粗糙,下墨较快。
第六组 绿端
[组导言]
绿端采石始于北宋(公元960—1127年),最早在北岭附近开采,后转移至端溪一带朝天岩开采,砚坑上层为绿端,下层为朝天岩。绿端石色青绿带黄,翠绿色为最佳,在端溪诸坑中别具特色。
展品:端石云海旭日砚235(长17、宽17、厚2厘米)
说明:云海旭日砚
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
绿端石。石色青绿微带土黄色。刻海天旭日纹。以墨堂为旭日,四周雕以波涛汹涌的云海。砚背有铭文。除端州之外,我国其它地区亦出产绿石砚,如恩平绿石砚,吉林松花石砚,甘肃洮河石砚。
第七组 古塔岩
[组导言]
古塔岩石色紫中带赤,有些部位带紫红或玫瑰红,色彩富于变化。石质坚实,娇嫩油润,偶有石眼。
展品:端石方形石渠砚524(长11.3、宽11.3厘米)
说明:端石方形石渠砚
清代(1644——1911年)
古塔岩石。
第八组 朝天岩
[组导言]
朝天岩始采于清代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因洞口大且朝天而开,故名朝天岩。朝天岩石质细腻,石色紫蓝,有青苔斑点是独特之处。
10 展品:端石长方砚203(长20.5、宽12.3)
说明:端石长方砚
朝天岩石。有霉苔斑点是朝天岩石独有的特征。
第九组 宣德岩
[组导言]
宣德岩开采于明代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石色以猪肝色为基调,略带紫蓝、苍灰,石质细腻幼嫩,仅次于坑仔岩和麻子坑石。
展品:端石灯笼池砚094(长15.6、宽10.2、厚2.1厘米)
说明:灯笼池砚
清光绪(公元1875——1908年)
宣德岩石。石质幼嫩,色如猪肝,一片红润。砚面刻灯笼形砚池,饰有蝠纹,砚边饰绳纹,有五谷丰登、幸福之意。
第十组 白线岩
[组导言]
白线岩洞内分三层,第一层石皮青绿;第二层叫“二格青”;第三层是青石,质优者偶有火捺。优质的白线岩砚石多有白筋暗浮石面上,乍看好似散碎的冰纹。
展品:竹节砚147(长17.4、宽10)
说明:竹节砚
白线岩石。有白筋浮于砚堂,是白线岩石的特点之一。竹节代表气节的高洁不屈。
第十一组 白端
[组导言]
白端石色泽皎洁如白玉,产自端州北郊七星岩一带,一般不属常规意义上的“端石”之列。因历代禁采,故白端砚存世较稀少。
展品:白端砚135(长9.6、宽6.6)
说明:白端砚
11 白端石。白端砚在以紫色为主的端砚家族中,别具一格。但因为它产自端州著名的风景区七星岩,历代禁采岩石,故传世极稀少。白端硬度比紫端石大,古人用以研磨朱砂等颜料。这种用来研朱的砚也称朱砚。
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不同的坑口出产的石质各不同,每个坑的砚石都有其特有的石质及石色。端石各坑洞石色有所不同,是由各坑洞砚石矿物成分的差异决定的。而由于构成各坑洞砚石矿物的主要成分比较接近,又决定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以紫色为基本色调(除绿端石外)。
下面是增长知识的部分,我们可以了解一下端石石质精良的矿物原因
再来亲自触摸砚石,体验砚石给我们带来的神奇效果。
第二单元 石品花纹
在我国品类众多的石砚中,惟有端砚具有丰富多彩的色彩和花纹,其中最能体现端砚石特征的有:天青、鱼脑冻、蕉叶白、青花、金银线、火捺、冰纹、翡翠、等。石品花纹是各种矿物质在端石中局部聚集,端砚工艺上依据这些花纹的大小、形状,分别用与自然界某些物象相似的名称来命名,为赏评端砚的重要因素。
第一组 鱼脑冻
鱼脑冻是端石中最为名贵的石品花纹之一,色泽白中有黄略带青,也有白中略带灰黄色,清晰透澈,如鱼脑一般。有的错落疏散,称为碎冻。鱼脑冻周围多有胭脂火捺包围,冻内一般有青花。有鱼脑冻的的端石特别细腻、幼嫩,确实如“小儿肌肤”。鱼脑冻只在老坑、麻子坑、坑仔岩砚石中出现,因其名贵,制砚过程中往往被完整保留于砚堂。
1.展品:端石夔纹长方砚109(长17.6、宽12、厚2.1厘米)
说明:端石夔纹长方砚
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
老坑石。石色青紫,中有鱼脑冻,冻色清晰透徹,外有胭脂火捺。砚唇雕饰夔龙纹,雕工精细。鱼脑冻为岩石中不含铁质的以云母类为主的粘土矿物扁豆体,具有丝绢光泽、脂肪光泽。
2.照片:鱼脑冻
第二组 “如秋雨乍晴,蔚蓝无际”——天青
[组导言]
12 天青是较为罕见的石品,色泽青而微带苍灰,一般只在老坑石、麻子坑石、坑仔岩石中出现。
1.展品:端石长方板砚171(长17.8、宽11.5厘米)
说明:老坑砚砖
清代
老坑石。古人将青花比作“石之荣”,将鱼脑冻蕉叶白比作“石之髓”,将天青比作“石之肉”。
2.照片:天青
第三组 “嫩净如柔肌,如凝脂,温而泽,沈而密”——蕉叶白
[组导言]
蕉叶白又称蕉白,色白中略带青黄,与鱼脑冻有些相似,鱼脑冻白里透黄,蕉叶白则白地略带青绿。通常蕉叶白的外围有火捺,内有青花,多见于老坑、麻子坑、坑仔岩及冚罗蕉等砚石中。
1.展品:端石雕花瓜形砚009(长32.5、宽17、厚3.7)
说明:雕花瓜形砚
清同治-光绪
老坑石。砚堂中有蕉白、火捺、冰纹等。造型如瓜,正背两面均以浅刀细刻手法,镌瓜叶藤蔓,叶间并有草虫。线条流畅,形象生动。实际上蕉叶白为岩石中的绢云母和水云母。
2.照片:蕉叶白
第四组 “如朝霞蔚起,鸿鸿濛濛”“石之坚处,血之所凝”——火捺
[组导言]
火捺又称“火烙”,紫红色,犹如被火烙过的痕迹。火捺又分胭脂火捺、金钱火捺、马尾火捺、铁捺等。鱼脑冻、蕉叶白、冰纹冻周围往往有火捺出现。
*1.展品:端石长方板砚909(长20.6、宽32.8、厚4)
现代
宋坑石。平板砚大多为名贵砚材,为保护石品,一般只,不加任何雕琢,不开砚池,使石品纹理更加显现。砚面上的石品花纹天然形成小鸟头部的形象,小鸟眼睛的部位为金钱火捺。火捺是岩石中赤铁矿局部集中形成的。
13 2.照片:火捺
第五组 “朱碧茜丽,紫翠欲滴,如寒波细藻,轻烟微尘”——青花
[组导言]
青花是端石中较为名贵的石品,呈青蓝色的微小斑点,一般要湿水才能显露。按照斑点的不同形状色泽,又分为玫瑰紫青花、微尘青花、鹅毛绒青花、蚁脚青花、雨霖墙青花等。
1.展品:
说明:青花是端石中的铁矿物质点。
2.照片:青花
第六组 “白晕纵横,有痕无迹,细如蛛网,轻若藕丝”——冰纹
[组导言]
冰纹是老坑独有的石品花纹,似线非线,白中有晕。面积较大的冰纹称为冰纹冻,只有老坑砚石中偶有出现。
* 1.展品:端石田鼠棉豆砚314(长21.5、宽13、厚1.6)
说明:田鼠棉豆砚
清光绪(公元1875——1908年)
老坑石。砚堂中有金、银线及冰纹等,冰纹是岩石形成后,产生的剪切裂隙被云母填充所至。砚的正、背两面均镌刻瓜藤棉豆,并有田鼠戏于叶间,造型生动。
2.照片:冰纹
第七组 “黑睛朗朗,碧晕重重,如珠剖蚌,如月丽空”——石眼
[组导言]
石眼呈碧绿色或黄绿色,圆形或椭圆形,有些有瞳有晕,似眼,鸲鹆眼为最佳。根据不同的形态及色泽变化,又有活眼、死眼、泪眼、雀眼、猫眼等不同品类。一般认为石嫩则眼多,石坚则眼少。
1. 展品一组:坑仔岩有眼石Z29、老坑有眼石Z31、梅花坑有眼石Z32、麻子坑有眼石Z33、蕉园坑有眼石Z27、宋坑有眼石
说明:坑仔岩有眼石 老坑有眼石 梅花坑有眼石 麻子坑有眼石 蕉园坑有眼石 宋坑有眼石。
14 石眼是端石中含有铁质的结核体,其中鸲鹆眼是最为名贵的石眼,多出于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
2.照片:鸲鹆眼
第八组 “凝绿若洒汁”——翡翠
[组导言]
翠绿色圆点、椭圆点或条状,有别于石眼,既无瞳子,又不如石眼圆正,但采石时顺着有翡翠的石脉寻找一般会有石眼出现。
1.展品:端石长方板砚167(长15.8、宽10.8厘米)
清光绪(公元1875——1908年)
老坑石。翡翠与石眼有颇有关联,有“石不成眼者为翡翠”的说法。
2.照片:翡翠斑
第九组 金银线
[组导言]
金银线呈黄色或白色线条状,多见于老坑石,坑仔岩、麻子坑,冚罗蕉、宣德岩也偶有出现。
1.展品:端石如意纹腰鼓形砚345(长18.7、宽12厘米)
说明:端石如意纹腰鼓形砚
清代(公元1644——1911年)
老坑石。金线的矿物成份为氧化铁,呈黄褐色,银线为碳酸盐,呈白色。岩石形成后,氧化铁或碳酸盐沿着砚石的微构造裂隙填充,形成独特的石品“金线”或“银线”。
2.照片:金银线
第三单元 名砚泛览
[单元导言]
我国砚石品种多样,资源分布广泛。以专用石材制砚,始于唐代,而后各地相继开发出多种专用砚材,据《砚史》记载,唐宋时期制砚的材质众多,不同材质达三十多种,而单以石砚来说,全国曾以石为材制砚的有数十种,这还不算坑口、色泽、石品的种种差别。(如果把不同产地、不同材质、不同坑口、不同色泽一并计算的话,其种类达五百多种。)
1.展品:清乾隆仿汉未央瓦海天初月歙石砚078(长14.2、宽8.3厘米)
说明:清乾隆仿汉未央瓦海天初月歙石砚
15 清乾隆(公元1736——1795)
歙石。歙石产于古歙洲婺源(今属江西)的龙尾山,为“四大名砚”之一。以歙石制砚始于唐代。南唐时,歙砚已成为御用之品,专有砚务官督办开采歙石事务,为皇室搜寻佳石造砚。在唐宋两代皇室的重视下,歙砚曾在当时的地位和名声远胜端砚一筹。歙石的石品花纹有罗纹、眉纹、金星等。
*2.展品:钟纹红丝砚917(长16.3、宽10.6、厚2.8厘米)
说明:钟纹红丝砚Hongsi Inkstone with design of bell
清乾隆(1736——1795)Qianlong Period, Qing Dynasty
红丝石。红丝石产于山东青州黑山及临朐老崖崮,其纹理为红底黄丝或黄底红丝。宋代以前,红丝砚一度为“四大名砚”之一,后因砚石枯竭被迫停产,其地位被洮河砚取代。
3.展品:仿唐澄泥八棱砚053(直径9.5厘米)(砚盒同展)(加底镜)
清乾隆(公元1736——1795)
澄泥砚属陶砚,以过滤的细泥制坯,煅烧制成。是四大名砚中唯一以泥土为原料制成的,足见它堪称一绝。唐代虢洲(今河南灵宝县南)、相洲(今河南安阳)为澄泥砚著名产地,宋代以后山西绛县、河北滹沱河、山东拓沟等地都有制作。澄泥砚的主要名品有鳝鱼黄、朱砂红、蟹壳青、玫瑰紫、绿豆沙等。(据说,乾隆皇帝嗜砚成癖,尤爱澄泥砚,清史有载,乾隆在位时曾亲自命取绛州的澄泥,令江南织造办烧制澄泥砚,其钟爱度可见一斑)。
4.展品:松花石麒麟长方砚442(长15、宽10.3)
说明:松花石麒麟长方砚
清乾隆(公元1736——1795)
松花石。松花石产于吉林省长白山区,呈绿色,也有棕紫相间、棕绿相间的,石中有如刷丝一般的条纹。由于产自皇室的故乡,清代松花石仅供皇室专用。与其他名砚相比,松花石独到之处是1、声音清脆。2、色彩丰富。松花石兼有翠绿、绛紫、骆青、紫绿相兼四种不同色调。3、独显丰采。4、是以石制盒,独树一帜。
5.展品:菊花石椭圆砚244(长32、中宽6厘米)
说明:菊花石椭圆砚
菊花石产于我国湖南浏阳、湖北恩施、江西永丰、陕西南部等地,石中有如菊花状的天然石纹,实际上,这种天然生有洁白晶莹形如菊花的花纹是古化石。菊花石的开发,始于清代。
6.展品:苴却石材
说明:苴却石,产于今四川攀枝花市金沙江地区,又称金沙江石。苴却石以紫色为主,也有青、绿、红、黄等色泽,还有与端石相似的石眼。
7.展品:角石砚627(长17.5、宽9.2、厚3.3厘米)
16 说明:角石砚
角石主要产自山西绛州(今绛县),又称“绛石”,石中有如兽角状的图纹,实为化石。角石坚滑并不发墨,多用以欣赏,或作朱砚研磨朱砂。
8、鱼子石砚018(长21.4、宽14.7厘米)
说明:鱼子石砚
清代(1644——1911年)
此石为藻类单细胞生物化石,通体密布圆点状纹理。
9、淄石如意池双足圆砚713(直径20.1厘米)
说明:淄石如意池双足圆砚Zishi Inkstone with double feet from Shandong
元代(1271——1368年)Yuan Dynasty
淄石产于山东淄博,古有“端石尚紫,淄石尚黑”之说。由于淄石砚金星遍体,又称“金星砚”。(《砚林》中有记载说宋神宗选择优质淄砚用以奖励完成《资治通鉴》编著任务的司马光,可见淄砚在当时之身价。《砚录》中也说:“淄石可与端歙相上下”)
10、祁阳石砚021(长20,宽13.5厘米)
说明:祁阳石砚Qiyang Inkstone from Hunan
清代(1644——1911年)Qing Dynasty
祁阳石产自湖南祁阳,因地而得名。石色紫红,常有绿色间于红色石之间,俗称“紫袍玉带”。其发墨、贮水、利毫,颇为文人墨客所喜爱。
第三部分 神工鬼斧
[部导言]
“有佳石不可无良工”,天然美材与人工巧艺完美结合才能成就名品佳砚。历代制砚艺人在色洁质美的端石上巧妙构思、因材施艺、亦琢亦磨、精雕细做,创造出异彩纷呈的砚形砚式,灵活多样的纹饰题材,形成了鲜明的时代风格和地域风格。
第一单元 工艺流程
[单元导言]
端砚的制作一般需要经过采石、维料、雕刻、磨光、配盒等几道工序,一件成功的砚雕作品,每道工序都至关重要。
辅助展品:制砚工具、设计草图。
第二单元 雕刻技法
[单元导言]
制砚与其它雕刻工艺有共通之处,常用技法有高浮雕、浅浮雕、薄意雕、透雕、沉雕以及线刻等等, 17 各种技法的运用往往相互结合,不拘一格。
1、 展品:端石鹅形砚798(长20、宽12、厚5厘米)
说明:端石鹅形砚798
清代(公元1644——1911)中期
砚额高浮雕鹅头。高浮雕又称深浮雕,物象雕刻得有很强烈的高低起伏,若不是与形象后面的背景相连,几乎近似于圆雕。“羲之爱鹅”、“以书换鹅”的典故体现了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潇洒性情、旷达人生,因而鹅砚素来为文人所喜好。
2.展品:端石如意云蝠砚515(长14.9、宽13厘米)
清晚期(公元1736——1795年)
砚冈浅浮雕如意云纹及蝠纹。浅浮雕,物象的轮廓用减地法做,物象凸起,有较强的高低起伏效果,有立体感。
3.展品:端石云纹随形砚176(长22.8、宽16.5厘米)
说明:云纹随形砚
清代(公元1644——1911)初期
老坑石。砚边云纹采用薄意雕刻法,薄意雕一般是将物象轮廓外的空白处去掉薄薄的一层,使形象略微凸起。
4.展品:端石雕萝卜池长方砚100(长12.4、宽6.8厘米)
说明:端石雕萝卜池长方砚
老坑石。萝卜形砚池采用沉雕手法雕刻,沉雕就是在平面上将物象做下凹雕刻的技法,绝大多数的砚池都是采用沉雕法雕刻。
5.展品:绿端荷叶砚770(长27.6、宽20.5厘米)
说明:绿端荷叶砚
明代
砚池部位为透雕,透雕又称镂空雕,是在浅浮雕或深浮雕的基础上,将某些画面之外的空白部分镂空,或层次之间镂空,具有很强的立体感。以荷叶为纹饰的砚台,大多出自广东,通称广作。
6.展品:云龙长方砚206(长22.4、宽14.4)
说明:云龙长方砚
清光绪
白线岩石。线刻分为阴刻和阳刻两种,阴线刻即以刀刻出沟槽似的线条,低于平面。
18 第三单元 砚形砚式
[单元导言]
从唐宋时期到明清时期,端砚的形制经历了由简而繁,由单一到多样的发展历程。名目众多的砚形可归纳为规矩砚、象形砚以及随形砚三大类。
1.图片:砚的各部位——砚堂、砚额、砚池、砚缘、砚侧、砚背。
图片下方印“图片选自李铁民《砚雕艺术与制作》”
2.图片:白描砚式图(列30种,包括以砚形定名的砚式、以砚池定名的砚式、以纹饰定名的砚式)
第一组 和谐对称 古雅端方——规矩砚
[组导言]
规矩砚又称几何形砚,包括圆形、椭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
1.展品: 端石七星柱长方抄手砚548(长16.8、宽10.3、厚6)
说明:端石七星柱长方抄手砚
明代(公元1368——1644年)
抄手砚由唐代的箕形砚演变而来。其形制一般为长方形砚面,砚底挖空,砚侧成墙,可用手抄底托起,是最为经典的砚式之一。(太史砚式始于宋代,多为四直抄手式,砚足(墙)明显比其他砚式高出许多,且砚上极少有装饰纹样,为当时达官贵人中流行的用砚。这种砚耗材较多,宋以后渐少见,各种砚谱也极少载录。)
2.展品:绿端双履砚642(长29、宽24.2、厚5厘米)
说明:绿端双履砚
清代(公元1644——1911年)
绿端石。墨书朱书同用时,双砚一体的双履砚较为实用方便。古人常用其中的一方磨墨,另一方磨朱砂等;也可以一方磨浓墨,另一方磨淡墨。有的双履砚可左右分离,成为对砚,这种对砚的形式一直传至后世,甚至演变为一块佳石一剖为二,成为左右对称的纯欣赏性对砚。
3.展品:端石风字砚714(长27.2、宽22.3厘米)
说明:端石风字砚
明代
风字砚在箕形砚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又有平底风字、有脚风字、垂裙风字、古样风字和琴足风字之分,有足的风字砚也称“凤池砚”。
19 4.展品:端石云龙椭圆砚717(长18.9、宽13.8、厚2.5厘米)
说明:端石云龙椭圆砚
清代(公元1644——1911年)初期
5.展品:云龙石渠砚201(直径29、厚5厘米)
说明:云龙石渠砚
清道光(公元1821——1850年)
宋坑石。石渠,得名于汉萧何所造用于收藏入关时所得秦之图籍的楼阁,其下砻石为渠,故名石渠阁。石渠砚以渠状砚池围绕砚堂,有正方、长方砚及圆形砚式,也称“璧水砚”“走水砚”。
6.展品:端石长方板砚012(长25.7、宽17.5、厚2.5厘米)
说明:端石砚砖
清代(公元1644——1911年)末期
砚砖大多用作赏玩,而非实用。这些砚材往往有名贵的石品,仅仅打磨光滑,不作丝毫雕琢,以免暴轸天物,正所谓“石精则工简”。
7.展品:端石淌池小砚142(长11.9、宽6.9厘米)
说明:端石淌池小砚
清中期(公元1736——1795年)
坑仔岩石。这种砚制小巧玲珑、大不盈掌,便于外出时携带,古时称为“行箧砚”。长方淌池式是规矩形砚的主要形式。人们制砚用砚,首先考虑的就是它的实用性。砚的实用部位主要是砚堂和砚池,长方淌池砚就是以砚堂和砚池为主来设计制作的,最大限度地拓展了砚堂和砚池的面积,砚堂开阔则方便磨墨,砚池深凹则易于存墨。对于用墨较多
的书家画家,长方淌池砚无疑是较为理想的砚式,因此一直受到使用者的欢迎,其流传于世上的数量也相对较大。
8.展品:端石八棱石渠砚593(直径12.9、厚4.3厘米)
说明:端石八棱砚
清代(公元1644——1911年)中期
这种砚式又称“八角辟雍砚”。“辟雍”原为周天子所设学宫,为四周环水,形如璧的建筑,模仿这种建筑形式的砚被成为“辟雍砚”,有象征知识与教化的意思。
第二组 象物赋形 鲜活灵俏——象形砚
[组导言]
象形砚以仿照物体的形状为砚式,有仿植物、动物、器物三类。
20 *1.展品:端石荔枝砚445(长16、宽11、厚4.5厘米)
说明:端石荔枝砚
清代(公元1644——1911年)
宋坑石。荔枝为岭南佳果,又谐“利”音,荔枝形砚,既有观赏性,又有好彩头。
2.展品:葫芦砚140(长16、宽11.7、厚1.5厘米)
说明:葫芦砚
清嘉庆至道光(公元1796——1850年)
坑仔岩石。葫芦是传说中八仙之一铁拐李所持法器,能炼丹制药,普救众生。民间也有以葫芦驱妖除魔、辟邪镇宅的风俗,且葫芦谐音“福,禄”,有“福禄双全”之意,清代有吉语“葫芦万代”,因而传统工艺品中以葫芦为形者众多。
3.展品:端石玉兰花形砚541(长23.5、宽9、厚3.5厘米)
说明:端石玉兰花形砚
清道光(公元1821——1850年)
玉兰花色美、形秀、质洁,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是传统工艺品中的常见题材。
4.展品:端石双茄砚085(长20、宽11、厚2厘米)
说明:端石双茄砚
清光绪(公元1875——1908年)
老坑石。凡是多籽的植物,大多迎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子多福”的观念,是喜闻乐见的艺术题材,茄子也属其一。对于棱角参差、凸凹不平的砚材,要讲究像物赋形、因材而饰,此双茄砚正体现了这一制砚原则。
5.展品:端石佛手砚277(长15.8、宽8、厚1.7厘米)
说明:端石佛手砚
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
老坑石。砚作佛手形,刻蜘蛛一,形状逼真。佛手为南方地区出产的一种植物果实,形象似手,谐音“福寿”,在广东传统工艺中较为常见。
6.展品:瓜叶扁豆砚151(长13、宽6.5厘米)
说明:瓜叶扁豆砚
坑仔岩石。瓜、豆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食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多子多孙,绵延不断,以瓜、豆为砚形,既有盎然生趣,又体现出中国传统的家族子嗣观念。
7.端石竹节砚663(长15.5、宽10.5、厚3.7厘米)
21 说明:端石竹节砚
在中国文化中,竹是“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又是“岁寒三友松竹梅”之一,象征气节,是文人所追求的人格写照,砚取竹形,体现出文人独特的爱竹情结。
8.展品:桃形砚(50号)(长12、宽7.7、厚2.8厘米)
说明:桃形砚
清乾隆 (公元1736——1795年)
老坑石。桃象征长寿,民间有“寿桃”之说。此砚砚堂雕作桃形,砚池亦为桃形,颇有吉祥寓意。
9.展品:端石蕉叶砚102(长8.1、宽6.2厘米)
说明:蕉叶砚
老坑石。唐代书法家怀素曾以蕉叶代纸练字,文人喜爱蕉叶砚式与“怀素书蕉”的典故不无关系。
*10.展品:端石荷趣砚153(长11.5、宽10.4、厚1.2厘米)(砚盒同展)
说明:端石荷趣砚
清乾隆(1736——1795年)
老坑石。一茎荷叶寓意“一品清廉”, 荷叶莲蓬代表和谐美满,莲是粤派砚雕常用的题材。
11.展品:瓶式端砚327(长19.1、宽10.1厘米)
说明:瓶式端砚
清光绪(公元1875——1908年)
老坑石。瓶有“守口如瓶”之意,且谐音“太平”,为传统吉祥图案。
12.展品:端石花篮形砚547(长29.5、宽18.5)
说明:端石花鸟篮形砚
清代(公元1644——1911年)晚期
老坑石。花鸟提篮的砚形,有百花盛开、前程似锦美好寓意,既悦目又赏心。
13.展品:端石卷书砚887(长15.7、宽11.6、厚2.2厘米)
说明:端石卷书砚
清道光(公元1821——1850年)
老坑石。形如一本半展半卷的书,卷书砚充满书香雅韵,有勉人向学之意。
14.展品:叶包圭璧砚823(长18.2、宽13.5、厚2.5厘米)
说明:叶包圭璧砚
清代(公元1644——1911年)
圭璧为古代瑞信之物,祭祀、朝会用玉器。此砚形源于圭璧,不但有博古韵味,更有“君子比德于玉”之意。
22 15.展品:端石括囊砚091(长15.3、宽10.5、厚2)
说明:括囊砚
清代(公元1644——1911年)初期
冚罗蕉石。砚作囊形,砚背如囊口反括,绦绳下垂,寓意“三缄其口”和“慎言”,古代文人或以括囊砚在案头自警。
16.展品:端石夔龙纹碑形砚792(长12.2、宽9、厚3厘米)
说明:夔龙纹碑形砚
清代(公元1644——1911年)初期
古代碑刻承载着名家书迹,是文人研习书法、考订史籍的重要资料,历来为文人所珍视。以碑形为砚,更有翰墨气息和金石韵味。
17.展品:端石夔龙钟形砚782(长18.6、宽9.9、厚1.8厘米)
说明:端石夔龙钟形砚
清代(公元1644——1911年)中期
老坑石。在古代文人心目中,钟形砚有以笔醒世的寓意。
18.展品:端石钟形砚226(长27、宽18、厚2.5厘米)(展背拓)
说明:端石钟形砚
清乾隆(1736——1795年)
麻子坑石。“钟”为古代礼乐之器,砚取古钟形,充满博古意趣。
*19.展品:端石壶形砚037(长14、宽10.5、厚1.9厘米)(砚盒同展)(展背拓)(底镜)
说明:端石壶形砚
清乾隆(1736——1795年)
老坑石。砚形、纹饰仿商周时期的提梁壶,是清中期好古之风盛行的例证。
20.展品:端石仿唐八菱镜砚472(直径12厘米)(展背拓)(加底镜)
说明:端石仿唐八菱镜砚
清乾隆(1736——1795年)
宋坑石。八菱镜是唐代较为流行的铜镜式样,砚仿唐代菱花镜,颇为古雅。
21.展品:端石鼓形砚202(直径20.5、厚4.5厘米)
说明:端石鼓形砚
清乾隆至道光(1736-—1850年)
宋坑石。砚仿鼓样,砚堂砚池仍取石渠式。
22.展品:端石双鱼琴式砚227(长17、宽9.2、厚2.7厘米)
23 说明:端石双鱼琴式砚
清光绪(1875——1908年)
麻子坑石。琴、棋、书、画,在中国古代并称“四艺”,不少文人雅士醉心于琴弦之间,领悟儒道之内蕴。砚仿琴形,已有千余年传统。
23.展品:端石瓦形砚523(长18.5、宽9.2厘米)
说明:端石瓦形砚
清道光(1821——1850年)
宣德岩石。圆形砚堂可用来储墨,蜘蛛形砚池可用来储水,易于用笔蘸水调配墨色浓淡。以秦砖汉瓦制成的砖瓦砚十分珍贵,后世常模仿其形制,以石材或其它材质制成“瓦形砚”。
24.展品:端石龙凤钱式砚084(直径13、厚2厘米)(展背拓)(加底镜)
说明:端石龙凤钱式砚
清乾隆(1736——1795年)
宣德岩石。砚背如方孔圆钱,雕龙凤云纹,颇似古代的“压胜钱”(钱币形式的祈福辟邪物)。
25.展品:端石宝鸭穿莲砚 225(长13.1、宽18.8厘米)
说明:端石宝鸭穿莲砚
民国(1912——1949年)
坑仔岩石。“鸭”音喻“甲”,“莲鸭”谐音“连甲”,有“连中甲元”之意,反映了古代文人对科举功名的向往和追求。
26.展品:端石蚌壳砚119(长11、宽9、厚1.8厘米)(加底镜)
说明:端石蚌壳砚
清乾隆(1736——1795年)
老坑石。砚形如蚌壳,富有生趣。
27.展品:端石鱼形砚535(长14.5、宽7厘米)
说明:端石鱼形砚
清代(1644——1911年)晚期
坑仔岩石。“连年有余”、“富贵有余”都是中国文化赋予“鱼”的吉祥寓意,鱼的形象是传统工艺中不衰的题材。
28.展品:端石螺蚌砚121(长15、宽8、厚1.4厘米)
说明:端石螺蚌砚
清同治(1862——1874年)
老坑石。砚形如螺蚌,螺身的砚堂可磨墨,螺口的涡形池可用作舔笔。
24 29.展品:端石灵芝砚112(长14、宽17厘米)
说明:端石灵芝砚
清光绪(1875——1908年)
老坑石。灵芝被古人视为仙草,灵芝的艺术形象有“如意”的美好寓意。
第三组 不尽雕琢 半留本色——随形砚
[组导言]
随形砚又称自然形砚,是依石料的自然形状,稍加雕琢而成,造型无既定的模式,随意自然。
1.展品:端石喜上眉梢砚582(长16.1、宽11.3、厚17厘米)
说明:端石喜上眉梢砚
清代(公元1644——1911年)晚期
砚形随意,就砚材的自然形状而作。中国传统上认为喜鹊能报喜,梅与眉同音,以喜鹊登在梅花枝头的形象,寓意“喜上眉梢”。
2.展品:端石云纹随形砚893(长14.3、宽11.6、厚2厘米)
说明:端石云纹随形砚
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
砚背铭文:不露圭角,雅近圆神,温润而泽,磨而不磷。中华民国五年五月出师古端州。谷臣监制。
3.展品:石皮端砚134(长7.6、宽8厘米)
说明:石皮端砚
民国初年
坑仔岩石。砚随形而做,参差自然。
第四单元 装饰题材
[单元导言]
端砚的装饰图案包括边饰纹样及主体图案。边饰纹样多为夔龙纹、回纹、云纹、缠枝纹、水波纹、宝相花纹等传统纹饰,多雕刻在规矩砚的砚边部位。主体纹饰多为较写实的图案,如山水风光、花卉瓜果、鸟兽鱼虫、人物故事、吉祥图案等,雕刻在砚堂及砚池等处。这些装饰图案内容几乎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有些倍受喜爱,历代沿袭,成为经典砚式。
25 1. 展品:端石抄手砚071(长22.7、宽15厘米)
说明:端石抄手砚
清光绪(公元1875——1908年)
宋坑石。砚边饰夔纹。夔纹又称夔龙纹,为爬行状的龙形兽纹,原为青铜器纹饰,后简化为几何感的装饰图案。
2.展品:端石淌池砚095(长14.2、宽9.6、厚1.7厘米)
说明:端石淌池砚
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
老坑石。砚边饰回纹、如意云纹。回纹由陶器和青铜器上的雷纹衍化而来,似“回”字形带状纹饰,有福寿吉祥、深远绵长之意。九个如意,谐意“九如”, 即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为九种祯详之征。
3.展品:端石云龙长方砚051(长25、宽17、厚3.3厘米)(展背拓)(加底镜)
说明:端石云龙长方砚
清乾隆(1736——1795年)
宋坑石。砚边、砚背饰云龙纹,云龙纹是传统图案中最为祥瑞的题材之一。
*4. 展品:端石花叶回纹长方砚075(长15.5、宽10.3厘米)
说明:端石花叶回纹长方砚
清嘉庆至道光(1796——1850年)
老坑石。砚边刻回纹,砚额砚冈雕花叶纹,砚边雕回纹。
5.展品:端石云纹随形砚886(长16.8、宽15.1、厚3.5厘米)(加底镜)
说明:端石云纹随形砚
清代(1644——1911年)中期
宋坑石。以流畅的圆涡形线条组成的云纹,起伏卷曲如行云状,是高升如意、仕途顺达的比拟。
6.展品:端石山水图砚161(长22.6、宽18厘米)
说明:端石山水图砚
清末民初(1900——1920年)
老坑石。砚额雕饰山水,有如山水画般的意境。
7.展品:端石山崖图砚281(长15.5、宽11.2、厚1.6厘米)
说明:端石山崖图砚
清乾隆(1736——1795年)
老坑石。随石材的形状,雕饰崖壁交叠,以崖洞为砚池,浑然天成。
26 8、展品一对:端石卷书式对砚013(长21.4、宽14厘米)、015(长21.6、宽14厘米)
说明:端石卷书式对砚
清代(1644——1911年)晚期
朝天岩石。两方砚为“对砚”,砚材相同,砚式一致,纹饰对应。
9.展品:端石海天旭日砚278(长15.4、宽12.5、厚2.2厘米)
说明:端石海天旭日砚
清道光(1821——1850年)
麻子坑石。以圆形砚堂为旭日,围以海水波浪纹,砚池形如云朵,周围绕以云纹,装饰题材传统多见。
*10.展品:端石松月砚126(长16、宽18、厚2.3厘米)
说明:端石松月砚
清光绪(1875——1908年)
老坑石。薄意雕刻松枝,半遮月形砚池,图案颇具文人气。
11.展品:端石狮池砚217(长24.5、宽16.4厘米)(砚盒同展)(展背拓)
说明:端石狮池砚
清乾隆(1736——1795年)
坑仔岩石。砚冈雕一只大狮子和一只小狮子,为传统吉祥图案“太师少师”。“狮”与“师”同音,“太师”、“少师”为古代官职名称,图案寓意辈辈高官。砚背雕云、月、松、石。
12.展品:端石福庆砚077(长15.8、宽10.4、厚2.1厘米)(展背拓)(加底镜)
说明:端石福庆砚
清嘉庆至道光(1796——1850年)
老坑石。砚额雕蝠,砚池磬形,谐音“福庆”。砚背刻“封侯”图,寓意仕途高升。
*13.展品一对:端石凤戏牡丹对砚064(长20、宽13.5厘米)065(长20.2、宽13.5厘米)
说明:端石凤戏牡丹对砚
清光绪(1875——1908年)
老坑石。两方砚雕成一对,凤戏牡丹为传统吉祥图案,有荣华富贵之意。
14.展品:端石夏日池塘砚069(长18.5、宽10.1厘米)(展砚侧拓)
说明:端石夏日池塘砚
清道光(1821——1850年)
绿端石。砚墙雕莲、藕、鱼、蟹、鹤,一派野塘荷香的夏日气息。“莲”因“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深受古代文人喜爱。
27 15.展品:端石花卉长方砚896(长15、宽4、厚1.8厘米)
说明:端石花卉长方砚
民国(1912——1949年)
老坑石。
16.展品:端石瓜蝠长方砚528(长15.5、宽10.5厘米)
说明:端石瓜蝠长方砚
清代(1644——1911年)晚期
坑仔岩石。砚池为瓜形,砚额雕瓜叶及蝙蝠,“蝠”象征“福”,“瓜瓞绵绵”是传统吉祥图案,有子孙繁衍,生生不息之意。
17.展品:端石鲤鱼长方砚197(长13.5、宽9厘米)
说明:端石鲤鱼长方砚
清代(1644——1911年)晚期
坑仔岩石。鱼谐音“余”,有“连年有余”、“喜庆有余”的美好寓意。
以人物为雕饰的古端砚,可以追溯至北宋的兰亭砚。元代的端砚人物雕饰是个断层,明代中后期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到清代人物雕饰也以高度成熟的工艺技法和巧思妙想,而富于时代特色。但人物雕饰在清端砚中所占比例还是比较少,属时代创新的作品更少,仿古作品如兰亭砚、肖像砚亦需苦心搜求。
18.展品:端石青鸾献寿砚881(长17.5、宽14、厚2.2厘米)
说明:端石青鸾献寿砚
清代(1644——1911年)晚期
坑仔岩石。鸾鸟口衔仙桃的图案,被称作“青鸾献寿”,为传统砚式。
19.展品:端石刘伶醉酒砚463(长12.2、宽9.4厘米)
说明:端石刘伶醉酒砚
清代(1644——1911年)晚期
坑仔岩石。刘伶为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平生嗜酒,藐视礼法,著有《酒德颂》。“竹林七贤”才华盖世、放达不羁、逍遥避世,刘伶醉酒的题材入砚,或许迎合了后世文人对“竹林七贤”的钦慕之情。
20.展品:端石兰亭砚160(长27.3、宽17.6厘米)(展拓片)
说明:端石兰亭砚
清代(1644——1911年)中期
28 宋坑石。东晋时期有农历三月三到河边嬉游,以消除不祥的“修褉”风俗。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四十位文人在兰亭集会修褉,饮酒赋诗,并做了名震千古的“兰亭集序”。从此,兰亭雅集成为千年不衰的艺术题材,“兰亭砚”也成为最经典的砚式之一。
21.展品:端石兰亭砚113(长21.4、宽13厘米)
说明:端石兰亭砚
清代(1644——1911年)初期
兰亭砚多采用大块石料制成长方形或椭圆形高台砚,砚池大多沉雕为曲水状,池上小桥,砚背或砚侧多刻有《兰亭集序》全文。
22.展品:端石九老图长方砚551(长22.1、宽15、厚2.8厘米)
说明:端石九老图长方砚
清光绪(1875——1908年)
坑仔岩石。砚面雕刻“九老图”,描绘了唐代会昌年间,白居易等九位文人告老还乡后在洛阳香山聚会的风雅故事,这种隐山遁水、悠闲自得的生活方式一直为后世文人艳羡。
23.展品:端石铁拐李图砚447(长17.5、宽13.7厘米)
说明:端石铁拐李图砚
清代(1644——1911年)中期
老坑石。砚池雕八仙人物之一铁拐李,其蓬头卷须、袒腹跛足、手持铁杖、身背葫芦的形象深入人心,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神话故事也为民间津津乐道。
24.展品:端石吕布戏貂蝉图砚553(长31.6,宽20.7,厚3.5厘米)
说明:端石吕布戏貂蝉图砚
清代(1644——1911年)晚期
坑仔岩石。砚面雕《三国演义》“吕布戏貂蝉”故事图。
25.展品:端石井田砚421(长12.7、宽8厘米)
说明:端石井田砚
清代(1644——1911)
坑仔岩石。“井”字砚池,喻作“井田”,旁刻“留耕”二字。古代文人以文墨为生,所谓“以砚为田,笔耕不缀”,砚因而被称作“砚田”。“井田砚”显示出文人砚的独特气质。(以井田为图案的古砚称井田砚,明、清两代居多。古人把受佣书写视为维持生活的一种手段,而笔耕则成为这种职业的代称。)
*26.展品:端石百蝠长方砚287(长22、宽15厘米)
说明:端石百蝠长方砚
清光绪(1875——1908年)
29 麻子坑石。砚面雕刻祥云,云中藏有众多蝙蝠,“百蝠”谐音“百福”,寓意吉祥。
27.展品:端石龙虎纹砚773(长37.6、宽30.2、厚5.1厘米)
说明:端石龙虎纹砚
清代(1644——1911年)晚期
宋坑石。砚额雕龙、虎图案,龙在中国文化中是祥瑞的化身,虎为四方神之一,能驱邪避灾。砚饰龙、虎图案,有虎啸龙吟、大展宏图之意。
28.展品:端石三羊开泰砚781(长14、宽9.9、厚1.8厘米)
说明:端石三羊开泰砚
清乾隆(1736——1795年)
绿端石。“三羊开泰”本为“三阳开泰”,是岁首人们互相祝福的吉利话。“羊”借“阳”音,“三阳”意为大地回春,万象更新;而“开泰”则表示吉祥亨通,好运降临。
29.展品:端石“龙马负图”长方砚390(长27.6、宽18.3厘米)
说明:端石“龙马负图”长方砚Rectangular inkstone carved with auspicious animal
清代(1644——1911年)初期Early Qing Dynasty
砚池雕刻“龙马负图”图案。传说上古时期,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演变出八卦。“龙马负图”图案虽简单,却蕴藏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上古时期,孟津东部有一条图河与黄河相接,龙马负图出于此河,伏羲氏依龙马之图画出了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为内容的卦图,后人称为伏羲八卦图。伏羲氏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用阴阳八卦来解释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律和人伦秩序。伏羲氏造书契、正婚姻、教渔猎,结束了人们茹毛饮血、结绳记事的蒙昧历史,开创了中华文明。龙马负图寺遂成为“河图之源”,伏羲氏则被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根之祖”、“人文之祖”。《汉书·孔安国传》曰:“龙马者,天地之精,其为形也,马身而龙鳞,故谓之龙马,龙马赤纹绿色,高八尺五寸,类骆有翼,蹈水不没,圣人在位,负图出于孟河之中焉。” )
30.展品:端石鲤鱼跳龙门长方砚829(长22.1、宽16、厚2.8厘米)
说明:端石鲤鱼跳龙门长方砚
清乾隆(1736——1795年)
老坑石。传说鲤鱼跳过龙门者则幻化为龙,“鲤鱼跳龙门”图案寓意金榜题名,事业有成。
31.展品:端石太极仪象砚555(直径13.2、厚2.1厘米)(展背拓)(加底镜)
说明:端石太极仪象砚
30 清代(1644——1911)晚期
坑仔岩石。砚池呈太极图形,砚背雕刻四只象,外绕八卦纹。《易经》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说,两仪指阴阳,阴阳相重形成四象,四象之上分别再重阴阳,即成八卦,分别象征天地雷风山泽水火,八卦再相重得六十四卦,以此演变出天地之间无穷无尽的变化。
32.展品:端石合璧砚625(长14.8、宽10、厚2.5厘米)
说明:端石合璧砚
清道光(1821——1850年)
坑仔岩石。砚池与砚堂呈“日月合璧”样,璧为一种环形玉礼器,古时有“苍璧礼天”之说。这种砚式又称“日月砚”。
33.展品:端石圭池砚628(长15.9、宽10.5、厚2.3厘米)
说明:端石圭池砚
清道光(1821——1850年)
坑仔岩石。砚堂及砚池雕作圭形。“圭”为古代玉礼器,用以祭祀东方,被纳入玉器“六瑞”、“六器”之中。砚作圭样,意趣古雅。
34.展品:端石古币纹砚758(长32.1、宽21、厚2.5厘米)
说明:端石古币纹砚
民国十九年(1930年)
朝天岩石。砚边雕刻各种古币图案,方孔圆钱、布币、刀币等,具有博古意味。砚背铭文:研非铁,难磨穿,心匪石,如其坚。十九年夏日为息庐主人铭砚。林直勉。
35.展品:端石仿古铜镜纹砚207(长30.8、宽20.8、厚3.9厘米)
说明:端石仿古铜镜纹砚
清代(1644——1911年)
宋坑石。砚面刻仿古铜镜纹饰,意趣古雅。
36.展品:端石五岳砚011(长24、宽16.2、厚4.5厘米)(砚背拓片)
说明:端石五岳砚
清乾隆(1736——1795年)
宋坑石。背刻五岳真形图。道教视五岳为神山,五岳真形图是道教的重要符图,有趋吉避凶的意义。(五岳: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
东岳泰山(1532.7米),位于山东泰安市。
西岳华山(2154.9米),位于陕西华阴市。
南岳衡山(1300.2米),位于湖南衡阳市。
北岳恒山(2016.1米),位于山西浑源县。
中岳嵩山(1491.7米),位于河南登封市。)
31 37.展品:端石“玉”字砚897(长15.5、宽10.8、厚1.5厘米)
说明:端石“玉”字砚
清道光(1821——1850年)
老坑石。砚额雕刻“玉”字,并延伸为砚边。古有“君子比德于玉”之说,将“玉”字刻于砚上,有修身养德的含义。
38.展品:端石“三多”长方砚862 (长14、宽9.5、厚2.1厘米)
说明:端石“三多”长方砚
清代(1644——1911年)中期
坑仔岩石。砚冈雕“三多”二字,为多福多寿多子孙之意。
39.展品:端石仿宋德寿殿犀纹砚903(长13.9、宽7.7、厚2厘米)
说明:端石仿宋德寿殿犀纹砚
民国(1912——1949年)
德寿殿为宋孝宗时期宫殿,德寿殿犀纹砚式源于宋代,其纹如犀牛,砚堂为瓶式。清宫造办处曾经制作这种仿古砚,并提御铭,收录入《西清砚谱》。民国时期民间曾仿制了一批,大量传世。
第五单元 因材施艺
[单元导言]
因材施艺、巧用俏色是端砚制作中的重要法则,即利用砚材本身的天然特征,如形状颜色、石色石品的特殊性,来确定砚形砚式和装饰内容,顺乎自然,巧施雕琢,达到掩暇显瑜、锦上添花的艺术效果。
1.展品:端石云蝠砚115(长31.6、宽21.5、厚6厘米)
说明:端石云蝠砚
清乾隆(1736——1795年)
麻子坑石,双面砚,另一面为淌池式。砚面大块翡翠斑巧雕蝙蝠,周围浅雕云蝠,圆形砚堂为圆月,既突出石品,又和谐互衬。
2.展品:石皮端砚123(长31、宽15厘米)(加底镜)
说明:石皮端砚
清代(1644——1911年)晚期
杂坑石。砚面随形,砚堂平坦无池,砚背利用石皮的自然色泽肌理装饰为山体,山中刻一屋舍,营造出“琅环福地”般的仙幽意境。
*3、展品:端石二龙戏珠长方砚074(长29、宽19.5厘米)(砚盒同展)
32 说明:端石二龙戏珠长方砚
清代(1644——1911年)
麻子坑石。镶眼或贴眼,是古来就有的做伪方式,以求美观、遮盖瑕疵或是冒充天然眼以提高砚的价值。此砚池头正中镶嵌老坑石眼,喻作“宝珠”,周围雕刻海水云龙,构成“龙戏珠”图案。
第四部分 文人与砚(全部展示拓片)
[部导言]
俗话说“砚贵有名,身价倍增”,指的是砚台上面的铭文和它的拥有者。许多名人对观台特别是久负盛名的端砚、歙砚喜爱倍加,他们会在自己使用过的砚台上留下诗文或警句及砚台的来历等,自然造化赋予端砚石质之美,制砚艺人赋予端砚工艺之美,而历代文人则赋予端砚意蕴深厚的文化内涵。
镌诗题铭
砚铭形式多样,亦诗亦赋,有长有短,或镌于砚面,或刻之四旁;书写形式变化多样,正草隶篆各具风采;铭文与纹饰巧妙结合,使雕刻相映生辉。砚铭分印记类、记事类、馈赠类、咏砚类、诗词类,通常用的铭文大多是某某“珍藏”、“雅玩”等。千百年来,凝结在砚上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见证之一。
(从目前出土的汉代砚台来看,未见有题识和铭文的砚台。唐宋有名人题识的砚台已能见到。不过明清时的砚台上面的题识和铭文却较多,而且妙语连珠,评石、评时、评事皆时。明清时的文人把玩砚台,与前人心态和审美大有不同,除讲究石质以外,更要求形、铭俱佳。)
1.展品:端石井田砚144(长18.5,宽11.5,厚5.4厘米)
说明:端石井田砚
明代(1368——1644年)。
宋坑石。砚背铭文:紫云飞去复飞来,井字田边犊未归。磨却龙珠三万斛,化来烟水满楼台。永乐元年(1403年)春日,凌云翰。五云(印)。
凌云翰,字彦翀,浙江仁和人。洪武初举杭州府学训导。博经史、工词章。万历、崇祯时亦有名为凌云翰者,字“五云”,此印疑为后刻。
2.展品:端石云纹砚248(长14.8,宽10.5,厚3厘米)(砚盒同展)
说明:端石云纹砚
明代(1368——1644年)
坑仔岩石。砚右侧铭文:上洞神品。癸亥冬,石如珍藏。石如(印)。
3.展品:端石长方砚砖307(长24.5、宽11.6、厚5.5厘米)(砚盒同展)
说明:端石长方砚砖
33 明代(1368——1644年)
坑仔岩石。砚左侧铭文:云间董氏藏有先代鸲鹆眼石砚一枚,予莅斯邑,见而宝之,遂以家藏米元章墨迹易焉。恐后世子孙莫知宝也,故识之。师游。砚右侧铭文:水晶碧玉费平章,争及端溪石一方。鹆眼盈盈曾见否,凤池绨几几沧桑。民国九年(1920)十月从军惠阳三多祝得此,喜而赋之。防城黄惺吾。
(清代拔贡黄惺吾(字知元),光绪年间广东学政选送进京参加朝廷科举考试,中拔贡,历任三都书院校长、合浦县长、防城森林局长、修志馆长等职,解放初任广西文史馆员。留有8万多字县志史料。其收藏有三方砚台,其中两方已收藏入广东省博物馆。)
4.展品:端石方正醇古砚295(长19.9、宽11.6、厚6.4厘米)
说明:端石方正醇古砚
明代(1368——1644年)
梅花坑石。砚岗铭文:方正醇古。砚侧铭文:既正乃方,醇古而昌,君子珍止,终焉允藏。野鹤氏嘲语铭研。斯砚斯砚,几经磨研。因方见弃,埋没多年,人皆厌其古拙,我独取其粹然。呜呼噫嘻,宁为圭方,不为珠员。嘉靖庚子(1540年)焦山继盛题。
4.展品:端石苍龙横沼砚323(长20、宽11、厚7厘米)
说明:端石苍龙横沼砚
明代(1368——1644年)
宋坑石。砚右侧铭文:宣德内府宝藏。苍龙横沼。砚左侧刻铭文:端溪菁英,紫翠晶莹。苍龙横沼,象叶文明。玉皇香案,供奉曾经。玺沉海角,此独护灵。何缘归我,座发古馨,熟与不朽。鸣盛和声。苍梧野人铭。班甫(印)。
6.展品:端石闲足道人长方砚282(长17.5、宽10.5、厚6.4厘米)
说明:端石闲足道人长方砚
明崇祯(1628——1644年)
老坑石。砚侧及砚背铭文:海内皆慕端砚,不知端岩不一,莫妙于老坑,即宋水岩也。其深无底,土人缒千尺下之,仅至崖畔腰石。浮水百人牵而上。苏子瞻所谓‘千夫挽绠,百夫运斤’是也。此皆宋室命工采凿所遗者。色玄微绛,中一二处带蕉叶白色,间染绿纹,水眼欲溅。又有带火熏文者,有此为老坑石。一种虫蛀文,俗人以辨真伪,不然也。真鸲鹆眼各坑皆有之。此石为老坑所最难得者。阴天尝作微汗,即可试墨。性温如玉,廉刿能割,故识以传。崇祯庚辰(1640年)春,闲足道人书。
(何吾驺:字龙友,号象冈,初字瑞虎,晚号闲足道人。广东中山小榄人,以草书行世。广东中山小榄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科进土,授庶吉士。)
7.展品:端石飞云砚138(长16、宽14、厚3.4厘米)
34 说明:端石飞云砚
清代(1644——1911年)初期
老坑石。双面砚。砚侧铭文:润洽澍雨,涵晕春星。鸲之鹆之,相对眼青。片云飞来,明窗画扃。催得诗句,我歌尔聆。飞云砚铭。杨揆(印)。
杨揆 (1760——1804年)字同叔,号荔裳,江苏金匮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举人,累官四川布政使,赠太常寺卿。善骈体诗,与兄杨芳灿并称“金匮二杨”。著《藤花吟馆诗文集》及《衛藏纪闻》。
8.展品:端石桐叶砚156(长20、宽18、厚2.7厘米)
说明:端石桐叶砚
清代(1644——1911年)初期
老坑石。砚背铭文:岂隐朴以幸全,亦超类而独劭,愿佳人之予投,虽琼琚而匪报。远叟。此砚昔从余甘凉,亦故人也,为取何承天赋语张之,壬午王春。秀水朱氏珍藏(印)。
朱彝尊 (1629――1709年)字锡鬯,号竹垞、小长芦钓鱼师、金风亭长,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康熙十八年(1679年)以召试鸿博,官检讨。学问兼工诗、文、词、经学考据。著《曝书亭集》。
9.展品:端石夔龙纹长方砚369(长14.5、宽10里米)
说明:端石夔龙纹长方砚
清康熙(1662——1722年)
砚背铭文:端其质,方其形,出沈渊兮佐文明。此研予用之垂三十年未尝须臾离左右,今年蒙以鸿博,召试保和殿,亦携以相随,遂得登用,则予与此研真有出处之感,故铭之以志不忘。康熙已未(1679年)蕅渔居士识。
10.展品:端石长方砚361(长15.6、宽10.3厘米)
说明:端石长方砚
清康熙(1662——1722年)
砚背铭文:年年几席伴吟哦,用久微凹积墨多,莫笑此中穿欲破,英雄才子共研磨。康熙丙戌(1706年)仲秋铭于羊城官舍月溪许遇。真意道人(印)。
许遇(活跃于清康熙)字不弃、真意,号花农、月溪。福建侯官人,许友之子。顺治间贡生。知河南陈留县事,调长洲,并有惠政。工诗,善画松竹梅石。著《紫藤花庵诗钞》。
11.展品:端石长方砚 895(长17.5、宽11.8、厚2.7厘米)
说明: 端石长方砚
清康熙(1662——1722年)
砚背铭文: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怅 35 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以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兮,羌习礼而明诗。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兮以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擢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慕远兮,声哀厉而弥长。尔乃众灵杂逮,命畴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姚兮,携汉滨之游女。叹女包娲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袿之倚靡兮,翳修袖以延伫。身豊迅飞。高(印)。折芳馨兮遗所思(印)。曾在李鹿山处(印)。
砚左侧铭文:岁壬午长至宣城梅雪坪,潜江朱悔人,海宁查夏重集鹿原寓斋,抚宣德下岩,宝光四射,大获奇观,夙好良集,一段因缘,堪传胜事。济南王士禛识。禛(印)。阮亭(印)。结翰墨缘(印)。
砚右侧铭文:清溪白石水云乡,古处都汇染古香,好其镌花题?字,第三神女玉顾娘。鹿原林佶。佶(印)。林氏家藏(印)。
林佶(1660——?)字吉人,号鹿原,福建侯官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进士,官中书舍人。工书善篆、隶,尤精小楷。著《朴学斋集》。
李馥(1662——1745年)字汝嘉,号鹿山,福建福清人。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举人。官至浙江巡抚。工诗,著《鹿山诗钞》。
王士禛(1634——1711年)字子真,号阮亭、渔洋山人,新城(今属山东)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诗有一代正宗之称,著《带经堂集》、《渔洋精华录》等。
12.展品:端石锄云砚297(长13、宽13.8、厚2.2厘米)
说明:端石锄云砚
清康熙(1662——1722年)
麻子坑石。砚额刻“锄云”二字。砚背铭文:何年修斧属吴刚,带得蛮烟上玉堂;一片忽生云五色,蓬莱新写两三行,庚子(1720年)长至黄任。黄(印)。任(印)。
黄任(1683——1768)字于莘,号莘田,福建永福人。精五七言近体诗。有砚癖,自号十研先生。康熙壬午(1702年)举人,官广东四会知县。著《秋江集》,多咏砚诗。
13.展品:端石五岳随形砚316(长30、宽32厘米)
说明:端石五岳随形砚
清初至乾隆(1644——1795年)
砚背铭文:乾隆丁未(1787年)游粤东,偶得此砚,初不识为何石,只云古朴耳。嘉庆庚申(1800年)再游粤至端州,复携以询土人,工人皆以为宋坑,今不复有此洞。嗟乎,荒芜数百年于兹,凡天下之埋没者多矣,砚云乎哉,爰记之,以叹物古者难谐。岳峰氏书。
14.展品:端石云鹿椭圆砚485(长16、宽12.1厘米)
36 说明:端石云鹿椭圆砚
清乾隆(1736——1795年)
砚背铭文:乾隆元年(1736年)。端溪深邃,产此灵秘,金紫传芳,钟奇秉异,鸲谷凝睇,高视远寄,叩之铿然,磨之温腻,助我文思,如泉涌地,即墨石卿,聊以酬啻。小陶。
15.展品:端石夔龙纹长方砚 670(长17.6、宽12、厚2.4厘米)
说明: 端石夔龙纹长方砚
清乾隆(1736——1795年)
砚背铭文:端溪辒玉,哲匠搜奇,烟华云翰,璧水圆池,侯封即墨,永定保之。辛卯冬初,长白科布托善自铭于端江节署。敬斋(印)。之学(印)。民国丁巳年(1917年),张云舫手置。
16.展品:端石井田砚536(长13.2、宽12.7、厚2.5厘米)
说明:端石井田砚
清乾隆(1736——1795年)
砚背铭文:乾隆甲午(1774年)祁阳伍更斋为端溪书院院长,命工采石制井田砚,子子孙孙永宝用。
17.展品:端石蕉叶长方砚179(长18.4、宽11.8厘米)
说明:端石蕉叶长方砚
清乾隆(1736——1795年)
老坑石。砚背铭文:座上濡毫堪作画,窗前种绿足供书,相看鹿鹿浑如梦,一任遐心自卷舒。藻亭。砚左侧铭文:水精英肯浪掷,君不见苍梧嘉鱼供燎炙,炙时火用芭蕉隔,良工命意多巧思,龙涎鸲眼同珍惜,莫学梧台野人哂赵璧。藻亭文。砚右侧铭文:衡阳石鱼山,鱼形隐约间,陇州鱼石子,辟蠹完经史,端溪西洞石更奇,鱼脑温润无瑕疵,石首鱼传脑有石,此砚鱼脑出石隙,天地变化理难穷云。砚上侧铭文:乾隆甲寅(1794年)春日铭于东粤仙城南武官舍中。砚底侧铭文:吴门赵鸿文藻亭甫藏。
18.展品:端石竹节砚187(长15.2、7.2宽、厚3.1厘米)(砚盒同展)
说明:端石竹节砚
清乾隆(1736——1795年)
老坑石。砚背铭文:虚心(印),石不能言最可人。砚右侧铭文:既琢囗磨,成此有斐。爱尔犄犄,宜配君子。廷璋。砚左侧铭文:嘉庆丁巳(1797年)。
魏琇,字廷璋、获鹿人。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举人。善楷书,得右军书法。
19.展品:端石居巢作画砚030(长19、宽20、厚2.5厘米)
说明:端石居巢作画砚
清乾隆(1736——1795年)
37 古塔岩石。砚背铭文:叶田田,滴露研,含毫命素尘不沾。梅翁作画砚,老鼎铭。
居巢(1811——1865年)字梅生,番禺人。入广西按察使张敬修幕,得与客居桂林环碧园李秉绶家之宋光宝、孟觐乙交往,师其没骨法。1856年随敬修返东莞可园,并教张嘉谟画。
张嘉谟(1830—1887年),字鼎铭,张敬修侄,东莞人。工花卉人物,从居巢学画。
此砚曾为广东画家卢子枢(1900——1978年)所藏。
*20.展品:松云图砚131(长21.2,宽16.2,厚3.7厘米)
说明:松云图砚
清乾隆(1736——1795年)老坑大西洞石。砚背铭文:云汉昭回,倬彼星汉,丽于高旻,作作有芒,缭以祥云,水精之字,贲我人文。星槎二兄正铭,遐龄。
李遐龄(1768—1832年)字芳健、香海,号菊水,香山石歧人。补弟子员生后,不涉仕途。生平肆力于诗,善书画,著《勺园诗钞》。
21.展品:端石长方砚306(长19、宽11.8、厚3厘米)(砚盒同展)
说明:端石长方砚
清嘉庆(1796——1820年)
坑仔岩石。砚左侧铭文:清溪大兄雅玩,弟冯敏昌赠。砚右侧铭文:昔贤投赠,盟心贞石,得之勗哉,守黑知白。民国十三年(1924年)五月得之于合浦李氏。防城黄惺吾。
冯敏昌(1747——1807年)字伯求,号鱼山,钦州(今属广西)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翰林,曾主持越华书院、端溪书院。工诗善画,精研金石考古。著《小罗浮草堂集》。
22.展品:端石冯鱼山自用砚(72号)(长20、宽15.5、厚3.1厘米)
说明:端石冯鱼山自用砚
清嘉庆(1796——1820年)
老坑石。砚背铭文:鱼山先生之研。道光辛巳(1821年)端溪陈灼莹谨识。
冯敏昌(1747——1807年)字伯求,号鱼山,钦州(今属广西)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翰林,曾主持越华书院、端溪书院。工诗善画,精研金石考古。著《小罗浮草堂集》。
23.展品:端石阮元铭砚321(长15.8、宽16、厚2.4厘米)(砚盒同展)
说明:端石阮元铭砚
清嘉庆(1796——1820年)
麻子坑石。砚背铭文:自有天然砚,山林景可嘉。诗题桐叶茂,笔点石阑斜。亚字非无用,端溪不必夸。鼠须滋雨露,麟角染泥沙。力定千军扫,毫成五色华。管城殊落纸,手腕直生花。屈曲云烟缀,回环翰墨加。杜公佳句在,珍重碧笼纱。嘉庆七年(1802年)凉秋月,阮元。阮元印(印)。
阮元(1764—1849年)字伯元,号芸台、雷塘庵主、怡性老人,扬州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 38 年)进士,历官湖广、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在杭州创立诂古精舍,在广州创立学海堂。著《研经室集》等。
24.展品:端石钟形砚454(长14.2、宽10.8厘米)
说明:端石钟形砚
清嘉庆 (1796——1820年)
砚背铭文:青花紫理,润泽无比,石制作砚,章图学士。嘉庆辛未(1811年)。梅泥珍藏。
25.展品:端石云边砚166(长19.2、宽14.1、厚4.3厘米)
说明:端石云边砚
清嘉庆(1796——1820年)
宋坑石。砚左侧铭文:嘉庆癸酉(1813年)四月墨痕精舍珍藏。
26.展品:端石连中甲第砚024(长18、宽12厘米)(砚盒同展)
说明:端石连中甲地砚
清代(1644——1911年)中期
梅花坑石。砚背铭文:如玉之鲜,如金之坚,无觞公子,妙出天然,余爱斯石,承之米颠。得天珍藏。得天(印)。
张照(1691——1745年)字得天,号泾南、梧囱、天瓶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谥文敏。深通释典,工书法,善画兰梅。著《得天居士集》。
27.展品:端石云海日出砚280(长10.5、宽12.2、厚1.6厘米)(砚盒同展)
说明:端石云海旭日砚
清代(1644——1911年)中期
坑仔岩石。砚背铭文:傍龙沼,挥凤翰,华日卿云光纠缦。鹿原。沧海日兮巫峡云,广陵潮也洞庭月。合将宇宙大奇观,壮我临池诗思勃。古梅道承。谢(印)。又绍(印)。
林佶(1660——?)字吉人,号鹿原,福建侯官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进士,官中书舍人。工书善篆、隶,尤精小楷。著《朴学斋集》。
谢道承,字又绍,号古梅,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康熙六十年(1721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著《二梅亭集》、《砚史》。
28.展品:端石灵芝池砚155(长24、宽20、厚3厘米)(砚盒同展)
说明:端石灵芝池砚
清代(1644——1911年)中期
宋坑石。砚背铭文:石古泉寒,质坚性润,扣之其声稷稷,如闻岭涧松风雅韵。癸亥(1863年)清和月,铭于兴安餐霞煮石之山房。林扬祖。扬祖(印)。
39 林扬祖(1799~1883年)字孙贻,号岵瞻、觉斋。福建林氏三大名门旺族之一莆田金紫林的后裔。清道光九年(1829)进士,累官至陕甘总督。
29.展品:端石双凤随形砚544(长22.5、宽17.2、厚3.5厘米)
说明:端石双凤随形砚
清代(1644——1911年)中期
砚背铭文:质润而坚其天全,鹭簉鸳联何翩翩,征凤仪兮王国,振凤藻兮文渊。古梅谢道承铭。文明(印)。道承之印(印)。古梅(印)。砚左侧铭文:汝奇。
谢道承,字又绍,号古梅,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康熙六十年(1721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著《二梅亭集》、《砚史》。
谢士骥,字宏卿、汝奇,闽县(今福州)人。工诗善书,至端溪砚石,一经磨即成佳制。著《春草集》。
30.展品:端石竹节砚133(长11、宽10、厚2厘米)(砚盒同展)
说明:端石竹节砚
清代(1644——1911年)中期
大坑头石。砚盒木盖刻石竹图,署款:大石画。孝穆刻,壬寅二月。
唐云(1910——1993年)号大石,浙江杭州人,花鸟画家。
徐孝穆(1916——1999年),江苏吴江人,竹刻大师。
31.展品:端石叶式砚146(长15、宽7.5厘米)
说明:端石叶式砚
清嘉庆至道光(1796——1850年)
老坑石。砚背铭文:一声叶落天地秋,白云敛兮浓露稠。
32.展品:端石里甫自铭砚110(长19.3、宽13.3、厚2.5厘米)
说明:端石里甫自铭砚
清嘉庆至道光(1796——1850年)
杂坑石。砚左侧铭文:重岩中,足清风。扇不摇,凉气通。明月照,白云笼。独自坐,一老翁。寒山大士句,里甫居士书为研铭。
谢兰生(1759——1831年)字佩士,号澧甫、里甫,广东南海人。克承家学,主持越秀、越华、端溪等书院。工诗善画,尤精鉴别。著《常惺惺斋文集》。
33.展品:端石平板砚173(长18.6、宽11.4厘米)
说明:端石平板砚
清嘉庆至道光(1796――1850)
40 老坑石。砚左侧铭文:南海伍氏听涛楼宝藏。砚右侧铭文:近文章,砺廉隅,春岚作铭。
伍元华(1800——1833年),字良仪,号春岚,室名听涛楼、听涛山馆、延晖楼。南海(今广州)人,为十三行行商伍秉镛四子。善画能诗,富收藏。著《延晖楼吟稿》。
34.展品:端石画像长方砚497(长24.4、宽16.3厘米)
说明:端石画像长方砚
清嘉庆至道光(1796——1850年)
砚背铭文:安化宫保大人千秋之庆。衡岳腾精,资江韫英,笃生伟人,名世作成,超轶韩范,武纬文经,比踪皋夔,心膂股肱,东南半壁,天柱是擎,必得其寿,日升月恒。如皋部民黄学圯谨呈。
黄学圯,嘉庆、道光年间人,字孺子,号楚桥。江苏如皋人。工篆刻。嘉庆丁已(1797年)年编自刻印成《历朝印史》十卷。
35.展品:端石云池砚291(长17.3、宽12.6厘米)
说明:端石云池砚
清道光(1821——1850年)
麻子坑石。砚背铭文:维此石田,吾业此三十年,岂必取禾三百之厘。道光壬辰(1832年)中秋月,竹林居士铭并书。门人崔元英敬镌。竹林(印)。
36.展品:端石蕉叶砚352(长16.2、宽10.1厘米)
说明:端石蕉叶砚
清道光(1821——1850年)
砚背铭文:友石者君,君我友,淡若水,斯可久。老坑西洞水岩蕉叶白,甲午(1834年)秋日大山铭并勒。道光十四年开坑,余买数枚皆手铭勒,以见珍宝之至。大山(印),刘(印)。
37.展品:端石鱼形砚313(长16.5、宽10、厚1.5厘米)
说明:端石鱼形砚
清道光(1821——1850年)
老坑石。砚背铭文:青青柳,贯之鱼,洋洋洒洒,应亦忘乎江湖。道光乙未年(1835年),芷乡属,弇山铭,秋梧书。何凤(印)。紫藤花馆珍玩(印)。
陈灼奎,字芷乡,嘉庆时期广东新会人。工小楷。
俞镇,字弇山,会稽人。书法师从董其昌,印宗浙派。
38.展品:端石犀牛望月砚617(长14.4、宽10、厚2厘米)
说明:端石犀牛望月砚
清道光(1821——1850年)
砚背铭文:苍古润泽,松为其皮而玉乃其质,长虹驾空,备文章之五色,天风起兮海山碧,云耶 41 龙耶莫可测,彼有兼金,不如我石。丙午春日巽斋自制铭。
39.展品:端石东坡笠砚114(长11.1、右边7.6、左边8.1厘米)
说明:端石东坡笠砚
清道光(1821——1850年)
老坑石。造型如斗笠。砚侧铭文:东坡笠,龙石手造。砚背铭文:渔隐珍赏。
杨澥(1781-1850)字竹唐,号龙石、聋石,苏州吴江人。擅刻印,尤精竹刻。
40.展品:端石瓜形砚592(长15.8、宽10.9、厚1.7厘米)
说明:端石瓜形砚
清道光(1821——1850年)
砚背铭文:昆仑玉瓜瓞绵绵,未洗玉井质仍坚,中有灵液通玄妙,常能濡染成书仙。苍梧野人。
41.展品:端石王震写经砚149(长12、宽8.6、厚2.3厘米)(砚盒同展)
说明:端石王震写经砚
清道光(1821——1850年)
老坑石。砚左侧铭文:芸叶庵。卢氏珍藏(印)。砚右侧铭文:波滔滔,月皛皛,发墨写经心自了。辛未仲夏,一亭铭,个簃刻。砚背刻“石樵刻”印款。砚盒盖铭文:白龙山人写经之研,辛酉(1921年)八月,吴昌硕篆,时年七十八。缶(印)。盒盖内侧刻一僧人持坐像,旁刻“王震”印款。
王震(1867——1938年)字一亭,号白龙山人,浙江吴兴人,寓上海,从任颐、吴昌硕游。信佛,工佛像,兼擅人物、山水、花鸟。
王个簃(1897——1989年),江苏海门人,出自吴昌硕门下,以写意花鸟画著称。
吴昌硕(1844——1927),清末民初大家,诗书画印四绝,均有独创,其艺术成就震撼当时,影响后世,尤以运金石书法入画,开一代新风。
42.展品:端石蕉叶随形砚543(长15.2、22宽、厚4.5厘米)
说明:端石蕉叶随形砚
清道光(1821——1850年)
砚背铭文:八年驰檄笔已秃,倭战胜后游沪渎,雕虫不废谋饷鬻,阿衡投此藏诸椟,静展云烟蕉叶覆,长蘸湘波老荷屋,丙戌(1946年)春月众非持赠戬斋。
黎泽泰(1898——1978年)字尔谷,号戬斋、戬居士,湖南湘潭人。擅诗文,工篆、隶,精于印学,曾创办东池印社,又精鉴赏。后任文史馆馆员,在文管会鉴别书画。著《徐金龄稿》。
43.展品:端石张德甫自用砚028(长14、宽9.5、厚1.8厘米)
说明:端石张德甫自用砚
清咸丰(1851——1861年)
42 麻子坑石。砚背铭文:蠢尔么麽,决我藩篱。据我属县,凭城以喜,我围既合,贼穷思窜。以纵为擒,网开一面。既设我伏,彼奔我逐。遂掩其群,元凶就戮,定我穷黎,振我徒卒。勒铭斯研,以纪斯役。贼匪谢开八陷迁江,予简锐围剿五昼夜克之,生擒首逆,散其协从,计竣事才旬日耳。时咸丰癸丑(1853年)二月,德甫自记。
张敬修(1824——1864年)字德甫,广东东莞人。官至广西按察使,咸丰六年(1856年)落职,退隐东莞可园。曾因剿盗战功而晋升,此砚铭所记之役,载于宣统《东莞县志》卷七十二,时任右江道。
44.展品:端石椭圆砚036(长15、宽11.4、厚1.4厘米)(砚盒同展,拓盒铭文)
说明:端石椭圆砚
清咸丰(1851——1861年)
坑仔岩石。砚盒盖铭文:仿六朝人回文体凡八字得铭三十首,回环退一字读左右共十六首,交囗隔二字读顺逆共十六首。可园主人并誌。盒内铭文:咸丰辛酉(1861年)仲春作于豫章署天然富贵之轩。盒底铭文:理、润、质、贞、体、静、德、纯。
张敬修(1824——1864年)字德甫,广东东莞人。官至广西按察使,咸丰六年(1856年)落职,退隐东莞可园,可园主人即张敬修。
45.展品:端石抄手砚305(长13.2、宽8.1厘米)
说明:端石抄手砚
清同治(1862——1874年)
杂坑石。砚上侧铭文:蕉心石髓。砚左侧铭文:癸卯仲春道经姑苏,偶于旅舍得石斋前辈古研一方,亦因缘之适合也,聊记数语以志世守云耳。王杰题。杰印(印)。砚右侧铭文:蕉而白,质有液,价连城,玉比德。石斋黄道周识,石斋(印)。光绪甲申(1884年)刘兰洲师惠张大河永用。
46.展品:端石桃形砚622(长15.4、宽11.5厘米)(砚盒同展)
说明:端石桃形砚
清同治(1862——1874年)
砚背铭文:寄浜如弟鉴,腻体如醉卧案头,墨侯经弄见风流,花晨月夜芳情厚,不尽鸾笺不肯休。子岩(严)氏泳。何须眼,称鸲鸽,色似羊肝,嫩蕉初展,雨过青天,老岩三洞,泥古烦言,十围之墨,长聚无干,挥洒自如,谁曰不然。寄浜学兄清玩,沛然谨跋。刘沛然印(印)。
47.展品:端石云根一片砚285(长13.6、宽11、厚2.5厘米)
说明:端石云根一片砚
清同治(1862——1874年)
老坑石。砚背铭文:云根一片,同治丙寅(1866年)清明后五日,肃阶兄以素所藏端砚示余,因为之铭而并镌之,陶素。陶素(印)。
43 48.展品:端石灵芝如意砚228(长16、宽11、厚1.9厘米)
说明:端石灵芝如意砚
清同治至光绪(1862——1908年)
白线岩石。砚背铭文:红晕燕脂,绿凝鸲眼。书蕉叶以成文,染桂香而洒翰。金殿论思,玉堂纂撰,拟片玉于昆山,价倍琼瑶万万。癸巳秋日涤芬居士撰。
49.展品:端石琴式砚222(长27.2、上宽6.7、下宽11、厚4.5厘米)
说明:端石琴式砚
清同治至光绪(1862——1908年)
白线岩石。砚背铭文:几寸玉,磨琢绿,勿听指上音,只写心中曲。古樵题。砚右侧铭文:石夫珍藏。砚左侧铭文:仁长珍赏。
陈璞(1820—1887年),字子瑜,号古樵,番禺人。咸丰年间举人。任江西福安知县,后为学海堂学长数十年,工诗书画。
50.展品:端石福禄寿长方砚890(长21.5、宽14.6、厚2.8厘米)
说明:端石福禄寿长方砚
清光绪(1875——1908年)
砚左侧铭文:知足不足斋珍赏,己卯六月藏。砚右侧铭文:恭则寿,德基福,以此写心,而无干禄。楙园。砚背铭文:蕉白砚,碧天照水,窗几无尘,钟王笔落,题叶书筠。星郊。天趣横生(印)。
51.展品:端石梅雀砚288(长27.5、中宽9厘米)
说明:端石梅雀砚
清光绪(1875——1908年)
麻子坑石。砚背铭文:众芳摇落独鲜妍,占断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海昌陈屺堂玩。
52.展品:端石芭蕉砚143(长20.3、宽12、厚2.3厘米)
说明:端石芭蕉砚
清光绪(1875——1908年)
老坑石。砚底铭文:逸庐。永(印)。
53.展品:端石“壶”字砚411(长17.4、宽12.3厘米)
说明:端石“壶”字砚
清代(1644——1911年)晚期
砚背铭文:维心之灵,维神之清,内徹外莹,一落墨而神采英英。
54.展品:端石圆形石渠砚546(直径15.6、厚3.8厘米)
44 说明:端石圆形石渠砚
清代(1644——1911年)末年
双面砚。砚侧铭文较为图案化:文人守处真无价,端石制来仿出瓦。
55.展品:端石长方砚 891(长19.1、宽13、厚2.7厘米)
说明:端石长方砚
清末至民国
砚背铭文:一片端溪石,千秋此不磨,征凹客妙墨,余沈亦恩波,香溃凝松麝,烟痕泻黛螺。四围涵晓露,半掬晕春涡。鸲眼双圆淄,龙宾再拜过。玉堂人旧赏,金鼎冻曾呵。知自平生重,垂青哲匠摩,文章麟阁在,得力砚田多。古筑平阳黄春涛题并镌。
56.展品:端石随形砚303(长23.5、宽13厘米)
说明:端石随形砚
民国十三年(1924年)
老坑石。砚背铭文:老坑端砚,民国十三年(1924年)姚海珊制自端州。
姚海珊(1858――1942年)别名淮清,广东平远县人。早年到南洋经商,支持孙中山革命。辛亥革命时回国,后出任广东北伐军军需部长。民国十四年(1925年)任平远县县长。
57、端石长方板砚420(长17、宽11.3厘米)
说明:端石长方板
砚砚背铭文:端砚。民国十八年(1929年)夏,守愚购自端州。
著书立说
[单元导言]
藏砚之余,古代文人亦醉心于编制砚谱、著书立说,他们对端砚的源流、坑口分布、石品石疵、砚形砚式、欣赏鉴别、使用保养和历代名砚作了大量著述,很多作品世代相传,成为后世的经典文献,不少赞美端砚的诗文琅琅上口,成为千古佳句。
结束语
历经一千三百余年的沧桑岁月,今人眼中的端砚不仅是文房清玩,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宝贵遗产。2006年,“端砚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其文化价值愈发为世人瞩目。通过展示广东优秀的端砚工艺,唤起民众保护端石资源,继承制砚技艺,弘扬中华砚文化,传承民族文化血脉,是此次展览的目的所在。
展品:文房套具一组
45 *中心柜展品:嵒华四象砚008(长23.8、宽15.7、厚2.3厘米)
说明:嵒华四象砚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
老坑大西洞石,双面砚。砚堂大片鱼脑冻,形似白鹤,砚额黄龙纹被巧雕为松树,形成松鹤图景。砚额铭文:嵒华四象砚。砚侧铭文:白鹤啄松,青牛眠草;瓜瓞垂实,猕猴捧桃。光绪癸巳(1893年),大西洞石,禺山闲叟得之。
46
本文发布于:2023-12-11 16:47: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2844731184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广东省博物馆端砚馆讲解词.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广东省博物馆端砚馆讲解词.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