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海参由来的传说和典故

更新时间:2023-12-11 16:15:55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11日发(作者:各种各样的船)

-

解密海参由来的传说和典故

解密海参由来的传说和典故

一、太上老君大意成海参

据说在很早以前,开天辟地之祖太上老君为玉皇大帝炼仙丹时睡着了,拉风箱的童子便偷了仙丹下凡到人间,发现后被

李天王追捕,于是一边跑一边把仙丹撒下去,第一把仙丹撒在了云南,变成了田七,也称“田七参”;第二把仙丹从渤海

一直撒到长白山一带,撒到渤海里的变成了海参,撒到长白山一带的变成了人参。仔细观察,田七参和人参形状很像,

药理也有相通的地方,人参有“长生不老”的效果,海参也被传如此,可见三者是有关联的。

二、长生不老药是海参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在始皇二十八年,秦始皇东巡时曾到过过胶东,过黄陲,到成山,登芝罘。他东巡的目的是为寻

找神山,求长生不老药的。从前在登州府署内,有一块秦朝丞相李斯手书的刻石。相传是李斯陪始皇东巡路经蓬莱时写

的。秦始皇在蓬莱站在海边,只见大海一望无际,不见神山的踪影。他忽然在波浪中发现一片红色,便问身边的方

士:“那是什么?”。方士回答说是仙岛。始皇又问:“仙岛叫什么名字?”方士仓促之间,无法应答。突然见水中海草随波

飘动,灵机一动,用草名答道:“那叫蓬莱。”蓬莱从此得名。而这传说中的不老神药据载就是海参。

三、刘公捞参救母

公元188年,汉少帝的爱妃与儿子被曹操兵马所追。几经生死磨难,终于逃到了东海边,乘渔船避居,以渔为生。 由于

多年的颠沛流离,刘母的体每况愈下。一位老渔民告诉尚未成年的刘公,海里最滋补的当属海参,不妨给母亲试试。从

此,年少的刘公每天都捞上几只这种“软绵绵,刺短粗壮”的黑家伙,拿回家煮给母亲吃。据传,刘母自食用了海参后,

身体状况明显好转,脸色由枯黄渐渐变得白里透红,身子骨一天比一天硬朗。孝顺的刘公惊喜不已,把海参当成了佛物

一样深爱有加。生性善良的刘公,走到哪里便将“秘方”传到哪,海参由此身价陡增。(不过威海刘公岛牵强附会的说他

的由来正因如此,我表示呵呵)

"土肉(海参的一种)黑,带金刺臂大,长五寸,中有腹,无口目,有三十足,炙食。”三国·吴 沈莹《临海水土异物志》

沈莹(—公元280年),三国时吴国人。曾任丹阳太守,死于孙皓天纪四年(280)吴亡之役。学者或疑其曾为临海太

守,今无从证明。

四、唐明花和杨贵妃的爱妻润滑剂是海参

公元733年,唐玄宗秘游渤海,来到了一片神秘古远的海域。目光所及浩海碧空,万里金滩,海天一线间渔帆远影,鸥

鸟翱翔,穷不尽风光美景,道不完的诗情画意。玄宗被此情此景深深吸引于是漫步畅游。

红日西沉,途遇老翁与儿孙出海归来,鹤发童颜,精神矍铄不输壮年。玄宗贵为天子,锦衣玉食不惑之年却也未及老翁

精神焕发,虽后宫三千也非如此枝繁叶茂。玄宗惊奇,老翁娓娓道来其中缘由。

老翁年幼时双亲已故无人照料。渔民不识土肉便弃之。老翁无奈捡食,年纪渐长本体弱多病却越发康健,困惑同依海谋

生何况自己风餐露宿怎会比他人更加强健。想来是土肉的功效。因身强力健,多年辛苦后越发富足,娶妻生子仍游刃有

余,便纳妾为其开枝散叶,妻妾儿孙均食土肉。如今老翁已过八旬,五代同堂,儿孙百人,妻妾均在,幸福美满。

玄宗闻罢喜不自胜,历代君王贵族求强健之本、不老仙方而不得,今日却收货意外之喜乃神灵恩赐。次日便欣喜回朝,

命该州刺史进贡土肉,集御医专研其质,宫人食试其效。不足半年,果有成效。至此土肉如珍宝只供帝王及至亲所用,除

皇帝特批不得使用。因土肉特性珍贵,为不损其质,玄宗特命名厨唐公烹调专研,发挥极致功效。

玄宗食土肉三年,精神愈发清爽,体魄强健胜于同龄。常以骑射,音律,书画自娱造就横溢才华。玄宗虽已过天命之年但

仍意气风发不减当年,听闻杨氏之女艳丽无双遂招入宫。玉环入宫只见君王仪表堂堂,气度不凡,二人两情相悦成就钗

盒姻缘。玄宗因宠爱特赐玉环同食土肉。多年已过玄宗康健,玉环云鬓花颜风采依然,肤如凝脂笑靥如花,后宫佳丽三

千人三千宠爱于一身。二人多年感知土肉之功,玄宗喜又因其为宫廷御用特赐御名唐廷。命御用唐公将多年烹煮唐廷所

知尽数倾述化为《唐廷秘俎》以传后世。

五、宋太守厨子偷吃海参五、宋太守厨子偷吃海参

公元1085年10月15日,苏东坡到登州(山东蓬莱)任太守,前任接风宴上有一大盘葱烧海参,东坡连吃五只很是过瘾。第

二日盐帮宴请,上活海参,嘎嘣脆,很有咬劲,没吃够,次日文人雅士在书寓宴请。特意给东坡两只大个活海参,还算

吃得过瘾。众人饮酒吟诗又有红袖添香好不欢畅,不到一个时辰,

50岁的东坡竟不能自持和书寓的女先生听书去了。四日东坡回请,恰此时海参大量上市便让从人买一大盆,吩咐带来的

厨子剖除海参内脏以自己的成名菜东坡肉同煮,心想再有东坡活海参传世,也不枉一任登州府。那知上菜时腥恶难闻,

还糟蹋了那锅东坡肉,让东坡一脸茫然。主簿打圆场:大人,我等素知大人是好官,考虑到大人初来是路途劳顿,虚火

旺盛,故以无药性的干参待之,二日虚火已大降,方以一只活参补之。三日大人身体平和,方献两只活参壮之,以助大

人享齐人之福。此时东坡那厨子两鼻流血奔至:大人这参有毒,不可吃!

东坡愕然。主簿笑道:这活海参本有壮阳之虎狼之效,两只已足,过则留鼻血和腹泻。想必大师傅吃了不少?厨子不敢

说谎:这味道如此腥恶想来大人们不会喜欢,小人就尝了三只。主簿:这活海参有狗不理、猫不闻、苍蝇不落的说法,

味极腥咸,必煮熟用深井寒泉之水浸泡一日方可食用。东坡汗颜。此时朝廷下旨命东坡次日返京,东坡作诗解嘲:

“五日太守四吃参,三次失态一丢人。告老当居登州府,活参佐酒胜天神。”

宋太守时对海中海参就颇有研究,皇帝宋神宗闻讯后便调其兼管海参进贡事宜,苏东坡在上任不久给予海参高度评价,

并研究了一套完整的海参加工技术,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加文化遗产。

六、明朝老人肺痨(肺结核)吃海参

古书记载:"明朝有一老人,因患痨病吃海参而愈,后便以噬海参为命,结果寿至90余岁,仍面如童颜,须发尽黑"。

(不知此古籍是,求此古书名)

明太祖朱元璋多子与他的饮食有很大关系。传说朱元璋当了皇帝后,最喜食的一道菜馔叫“三事”,就是将海参、鱼肚、

蹄膀、肥鸡烧制而成,其中的海参补肾益精效果尤为显著,朱元璋也是利益于此。

“海参,坐东南海中,其形如虫,色黑,身多傀儡。一种长五六寸者,功擅补益。肴品中之最珍贵者也。味甘咸平,无

毒,主补元气。滋益五脏六腑,去三焦火热。”明 姚可成《食物本草》

明朝皇帝最喜欢吃的菜是“海参、鳆鱼、鲨鱼筋、肥鸡、猪蹄筋共烩一处,名曰三事,恒喜用焉。”明 刘若愚《明宫史·饮

食好尚》

七、铁拐李吃金刺

烟台蓬莱八仙之一的“铁拐李”在成仙之前,曾经是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屡次谋取功名,却都名落孙山。不仅没有考取

功名,而且,积劳成疾,身患重病。于是,他就动了轻生的念头。有一天,他来到蓬莱海边,想溺死在海里,以求解

脱。就在他正要投入海中之时,有一股鲜美的香气扑鼻而来。他顺着香味找去,看到一位老人在海边支着一口锅,在煮

着东西。这香气正是从那口锅中飘出来的。只见那位老人老态龙钟,超凡脱俗,于是,“铁拐李”便问老人:“老人家,您

这锅中所煮何物”?老人回答道:“此乃‘金刺海参’,乃海中珍品,食之可强身健体。年轻人,人生不得意之事十有八九,

但为此枉断性命,就太不值了,人世间还有多少美好的事情在等着你去体验呀,,你如果刚才投了海,恐怕今天就享用

不到这等美食了。”一语惊醒梦中人,就在“铁拐李”还在体味老人的话时,老人幻化做一股仙云,随风而去,只留下这锅

里的“金刺海参”。他随即吃掉了锅里的东西。四十天后,他便觉得神清气爽,脑清目明;八十天后,他参透禅机;第八

十一天,得道升天。后经菩萨点化,抛弃肉身,得成“八仙”之首‘铁拐李’,此后,便造福于人间。

八、清朝海参基本无神话 都是实打实的记载

《随园食单·海鲜单》中记载:“切小啐丁,用笋丁、香蕈丁入鸡汤煨作羹。”

《调鼎集》卷六记述了野鸡海参羹,并强调制羹时要将物料切成末、煨烂。

清代诗人方文写有一首《海参》诗,就有“尤宜作羹臛”的吟咏。清代诗人方文写有一首《海参》诗,就有“尤宜作羹臛”的吟咏。

“生百脉血,治休息痢”。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

九、建国后海参飞入寻常百姓家

建国后,海参作为高档原料已经被各大菜系广泛应用,名菜甚多。如:辽宁的“灯笼海参”、山东的“葱烧海参”、四川

的“家常海参”、山西的“鸡米海参”、广东的“红焖海参”、新疆的“曲曲海参”等。2002年周锦主编的《满汉全席》217道菜

点中,海参出现了12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海参的神秘面纱渐渐被人类揭开,诸多对人类有益的功效也被人们所了解。如今海参的美食、药

用、保健功能已日益被人们所重视。

-

解密海参由来的传说和典故

本文发布于:2023-12-11 16:15: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2825541183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解密海参由来的传说和典故.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解密海参由来的传说和典故.pdf

标签:海参   东坡   土肉   老人   大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