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苏轼

更新时间:2023-12-11 16:06:13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11日发(作者:什么心什么血)

-

走近苏轼

《走近苏轼》(专题阅读课)

走近苏轼(专题阅读课)

沙河中学 刘志敏

【设计理念】

初三的学生已学习了一些苏轼的诗文,对他的作品和人品有了初步的认知,但这些感知往往是零碎的,不全面的。根据《课程标准》阅读部分中“诵读古代诗词,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及“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的要求,这节课我确立了通过“了解苏轼生平、熟读苏轼作品,感悟其旷达情怀、激发探究兴趣”的学习目标,采用引导对话,移情想象等方法,引领学生走近苏轼,走进其作品,知人论世,思考他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课前我让学生搜集了有关苏轼的资料,熟练背诵他的诗文,为深入探究做了较充分的准备。但苏轼毕竟是一个无可挑剔、近乎完美的人,这节课的学习只是管中窥豹。走近苏轼,学生心怀崇敬之心,诵读他的诗文,感悟他命运多舛,却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精神世界,我与学生均感慨万分;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使学生更主动地去阅读他的作品,进而探究他的婉约词作,及至爱上宋词,那是我不懈的追求。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苏轼生平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背诵,赏析苏轼作品。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的搜集整理,课堂上的多层面展示、交流、提升激发学生对苏轼作品的探究欲望,感受苏轼其人其文的独特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词人的博大胸襟,获得人生启迪。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背诵苏词。

2、激发学生对苏轼其人、其作品的探究欲望。

【教学难点】

感悟词人的博大胸襟,获得人生启迪。

【教学方法】

1.谈话法

2.移情想象

【课前准备】

1、搜集整理苏轼生平及有关资料

2、背诵自己喜欢的苏轼的诗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屏幕显示)

有人这样评价一位历史名人:他开辟了一个波澜壮阔的人生境界,其中有苦难,叹息,笑噱,但更多的是一种佛陀拈花似的微笑,一种由高贵品性和苦难人生历程锻铸的宁静和澄明,一种凡人难以步趋的潇洒和从容,一种在苦难中体证生命价值的深沉,一种饱经忧患仍对人生与社会保持热情的豪迈与豁达。他是谁呢?

一、

走近苏轼,诵读诗作。

1、师:哪位同学说说你所了解的苏轼?

(学生介绍苏轼朝代、字、号,与父、弟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诗人,同黄庭坚并称为“苏黄”;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集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于一身,在多个领域成就显著。)

预设:大家都知道苏轼号“东坡居士”,那“东坡”二字是怎样来的呢?

(学生交流筛选信息:苏轼谪居湖北黄冈时,生活异常艰苦。为维持一家生计, 遂在城东的坡地上开垦耕种。坡上绿树成荫,不远处就是滚滚东去的长江。苏轼常到此漫步,曾赋诗词云:“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如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苏轼很喜爱这个地方,遂以“东坡”自号。)此时的他已四十七岁,贬谪、苦难没有将他压垮,却使他走进自然,走近了百姓。

2、师:那么,你还知道关于苏轼的哪些故事吗?

(学生自由述说。他们可能讲述苏轼和佛印的趣事,、苏轼和苏小妹斗智、苏轼和黄庭坚打面饼、苏轼建苏堤造福百姓、东坡肉的由来等,教师适时补充)

师:这些事有的虽是趣闻轶事,但也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充满生活情趣的人。

3.师:文为心声。走近苏轼,走进苏轼的诗文,你一定被他打动过。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诵他的诗文,并说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若能加点分析更好。

(屏幕显示:我从《 》中,读出了 的苏轼)

学生有感情地背诵交流。可能会有如下展示:

我从《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读出了钟情山水的苏轼,

我从《题西林壁》中读出了善悟的苏轼,

我从《水调歌头》中读出了旷达的苏轼,

我从《记承天寺夜游》中读出了豁达的苏轼,

我从《浣溪沙·蔌蔌衣巾落枣花》中读出了亲民的苏轼,

我从《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中读出了乐观的苏轼,

我从《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读出了一个豪迈的苏轼,

可能还有学生说从课外背过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读出了一个重情的苏轼等,教师应给予肯定。)、

二、

赏读苏词,感悟情怀。

师:从苏轼的这些诗文中,我们已经能够感觉到这是一个内心极为丰富又 才华横溢的人。今天我们更近一点地走近大师,聆听他澎湃的心语,感悟他博大而又细腻的情怀。

1、让我们聚焦他的两首词,一首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首是我们初中课本上没有出现过,但却伴随着作者的名字、响彻我们耳畔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屏幕显示)

导读:这两首词被称为苏轼豪放词风的代表,有人在词中读出了旷达,有人读出了郁结,有人读出了惆怅,你在文中读出了什么?请用移情想象法,设身处地进入诗歌意境并结合词句加以感悟。

(屏幕显示)

〖 温馨提示:先读进去:移情想象,再现意境;再读出来:分析蕴含的哲理,感悟作者的感情。〗

(学生吟诵两首词作,体会、回味,自主探究后交流

预设:

学生:我认为主要是矛盾、郁结。文中“我”在中秋之夜,与亲人天各一方,寂寥孤独,所以“把酒问青天”,苦闷啊,真想离开这个现实世界,又该去向哪.里呢?郁闷!

学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外放密州任上。与弟弟分别七年之久,正值中秋,不免孤独苦闷。但醉问青天后忽而大彻大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何必放在心上,此处彰显了一种旷达的情怀。

教师适时总结:最后放开自己的烦恼,向全天下所有遭受离别之苦的人们,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情祝愿,这是何其宽阔的胸怀!

学生: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我的眼前浮现出:天地苍苍,烟雨茫茫,滚滚长江向东一泻千里,惊涛拍岸。江边,一位高冠长髯的长者正在对江高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声音穿越了时空隧道,久久地回响在我的耳边,他就是苏轼。我认为豪迈、旷达是这首词的主色调。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词中“乱石、穿、拍岸、卷……”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为什么能强烈地叩击着你的心扉?

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大多学生能达成共识。教师进而追问:这两首词“同”在哪里?“异”在哪里?

学生交流:两首词都是在郁郁不得志的境遇中写的。《水调歌头》通过作者的感情变化,苦闷——矛盾——旷达——祝愿,表现了作者身处逆境,乐观向上的旷达情怀。《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于被贬黄州期间,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象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了自己惆怅失意、壮志难酬但仍豪气长存的情怀。

(教师评价整合学生的探究结果,适当梳理。)

师:被贬、不得志,对“奋厉有当世志”的苏轼来说是何等沉重的打击,但他在诗中抒发的旷达情怀却让历史永远记住了他,也让他永驻在我们心里。你还知道他成就于被贬期间的哪些诗文?结合他的处境遭际交流。

学生交流《记承天寺夜游》、《赤壁赋》、《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教师小结,屏显背景)

[苏轼因富大才,年少即登上仕途。他有抱负,有主见,从不随波逐流,这使他一生多次被贬。将近四十年的为官生涯,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贬谪中度过的,饱经忧患和苦难。但他始终怀抱兼济天下的政治理想 ,从不自暴自弃。仅外放密州任上,他就带领当地百姓捕蝗抗旱、生产自救、收养弃儿、缉盗治安,深受人民爱戴。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自己豁达乐观人生观的塑造,达到了创作的顶峰,给后人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师:面对青春一去不返的现实,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面对滔滔赤壁江水,他豪迈奔放地吟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着中秋那轮皎皎明月,他豁然开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面对着西夏和辽的来犯之敌,他慷慨激越地抒发“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凌云壮志!

梦中面对逝去十年的妻子,他又会说些什么呢?(屏幕显示)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短松冈。

(教师感情背诵;提示学生用情品读诗句,并思考:从词中哪些地方读出了那种阴阳两隔但仍生死不渝的真情?)

学生交流,师适时点拨:“不思量”极似无情,“自难亡”则未尝一日去怀,可见对亡妻的怀念一直深埋心底,词中的“小轩窗,正梳妆”再现了当年的夫妻恩爱。而现实中,苏轼已是宦海浮沉,南北奔走,“尘满面,鬓如霜”,心情十分苍老。料想亡妻王弗见了苏轼,也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似乎在倾诉生离死别后的无限哀痛。孤寂凄哀的苏轼念及亡妻长眠于地下的孤独与哀伤,怎能不肝肠寸断?这又怎是一个“情”字了得?

这首洗尽铅华、如出天籁的小词,九百多年来,不知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使多少人泫然涕下!此词的婉约缠绵在宋词中独领风骚。

小结:苏轼打破了“词为艳科”的束缚,首开豪放词风,其奔放之情怀,雄伟之志向在词中展露无遗,被后人尊为豪放派的开山鼻祖。而他婉约词中的男儿柔情又岂是一般人能够企及?

2.从你课前搜集的苏轼的诗词中,选出最喜欢的一首,完成以下内容: (1)感情朗诵这首诗作

(2)介绍它的写作背景并指出感悟最深的一点

(3)自由抒写一段情景造句,要贴切运用诗词中的某一诗句。

示例: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背景及悟点:

此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个春天。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这个完全莫须有的事件几乎将苏轼置于死地。苏轼从大难中走来,闲庭信步,笑对苍茫,它让人觉得作者仿佛觉悟了人生,参透了生命:人原来可以这样从容洒脱,可以这样诗意的生活。

情景造句:

一直以来,苦苦的奋斗总不尽如人意,意料之外的失败太多太多,生活的阴霾似乎让我不堪一击……周日,好友相约同游大基山。在山腰站定,俯瞰脚下,云雾缭绕中只有那些小山的顶部隐约可见。小雨过后,阵阵清风拂面,真叫人感到心旷神怡。耳畔,铮铮琮琮的山泉正流淌,其中夹杂着鸟儿和一些不知名虫儿的合奏声,我的心情舒展到说不出得大。一蓑烟雨任平生,所有的不快、烦恼你来吧,我心已清明澄澈,今天所有的付出都会在未来绽放。

(学生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评价,综合各方面选出优胜者在全班展示。教师注意把握学生能力展示中的精彩生成,及时肯定、点拨、答疑,提升。)

四、拓展迁移,感悟人生

过渡:这就是苏轼。对亲人,他一往情深,念念不忘;对百姓,他体恤民情,尽心尽力;对国家,他壮志冲天,披肝沥胆;对待贬谪,他又是那样随缘自适,旷达洒脱。

师:900多年前的苏轼若穿越时空来到你面前,你最想对他说什么?

(学生踊跃发言)

师:让我们全体起立,怀着崇敬之心,再次饱含深情的背诵他《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经典名句。(屏幕显示)

(学生感情饱满,齐声背诵)

师:每次读到苏词,我心里就会不由得感叹:苏轼,一个让中国人共享千 年的大文豪!苏氏家族他才气最高,唐宋八大家他占得一席之地,他以一个诗人不朽的才情为北宋词坛点缀了最亮丽的一笔。这又是一个近乎完美、令人万分倾倒的人!他的人,至情至真;他的诗,无人攀越。因为他,我爱上了宋词。

结语:

同学们,当你失意彷徨的时候,当你忧愁烦闷的时候,愿你常读苏轼,静静聆听这位先哲在坎坷动荡的一生中留下的文学精品,你会不禁被他天下为怀、无私无畏、随缘放旷、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所感染,你会发现无论人生的风雨有多狂暴,你的心里依然阳光灿烂。

五、布置作业

必做: 课外背诵喜欢的苏词,加深对苏轼文品及人品的理解。

选做:1. 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及课下你对苏轼个人和苏词的了解、感悟,写一篇小论文。

2. 搜集婉约词资料,选背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或柳永的词作,体会两种词风的不同韵味。

【案例综评】

本案例可定位于课外阅读导读与欣赏课,是对“课外阅读”创新课型的有价值

的探究。选择“走近苏轼”这一主题,表现了设计者的文化视野与教育良知。苏轼作品的动人之处,在于展现了可供人们感知、思索的活生生的真实人生,表达了他深邃精微的人生体验和思考;苏轼为人,虽宦海浮沉、历经挫折,却总能调适心态,积极面对人生。体现了高贵的人品与文品统一的苏轼及其词作,不仅给予初中学生审美愉悦与享受,更能为他们树立人生的偶像,打下精神的底子。具体说,本课教学设计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围绕“读词读人”,进行古典诗歌资源开发,主题学习。打通课内课外,勾连诗内诗外。将对苏词的散点式诵读集结为一个系统,基于课内,辐射课外,引发学生长久的诵读兴趣;不仅关注诗歌意境,而且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生活背景与命运遭遇,进行“全感觉”诵读。二是读有规律,教有优法。《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 验,领悟作品的内涵”,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要求。“移情想象”,进行设身处地的诗歌阅读,让学生沉潜于意境中,主客消融、物我相忘,是获取诗歌情感体验的很好的方法。整个设计中,教师导而弗牵,学生作为阅读主体,植入苏词意境,联系生活背景,咬住关键词语,既有“点”的涵咏,又有“面”的涉猎;由体验到鉴赏,进得去出得来,师生共同完成“走近苏轼” 的宋词之旅。

建议:可能容量过大。具体实施中,应视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环节做灵活处理。如“从你课前搜集的苏轼的诗词中,选出最喜欢的一首,完成以下内容”的迁移练习可作为课后作业安排。

-

走近苏轼

本文发布于:2023-12-11 16:06: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2819732409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走近苏轼.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走近苏轼.pdf

标签:学生   人生   感悟   教师   作品   走近   探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