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1日发(作者:一劳永逸的意思)
案例之一:商鞅变法
一、选题缘由
1.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大变革的时代》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的课题。从内容看,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发展和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都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教学实践表明,商鞅变法的背景及影响,历来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2.新课标依据和2015年苏州中考能级要求:
命题 2011年版课标要求 2015年苏州中考能级要求
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影响(识大变革的时代 国逐渐强大起来。 记、理解)
二、教学目标预设
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历史学科,故事的穿插能够激发其学习历史的兴趣;史料的运用和分析又能帮助其逐渐培养学习历史的能力。
四、故事教学程序
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较为抽象,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便于学生理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了《商鞅舌战守旧群臣》的故事,导入并贯穿其中。
1、在结束本课第一、第二部分“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著名的都江堰”的内容后,出示图片《商鞅舌战守旧群臣》
2、故事描述:秦孝公在听取了商鞅的治国思想后非常欣赏,决定任用他主持变法。但在变法之前却遭到了巨大的阻力。为了排除阻挠和非议,商鞅与守旧大臣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守旧大臣认为,必须遵循现有的礼仪和制度,不能改变,才是圣贤之举,治国良策。商鞅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三点见解,说得众人哑口无言。最后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进行变法。
3、材料展示(商鞅的三点见解):
材料一:(是以)圣人苟可以彊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材料二: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材料三: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4、设问:
(a)根据材料,概括商鞅的主张?
生:变、变法
(b)为什么要”变”?(结合所学知识)
学生可能回答:“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追问并提示,社会在 1 进步,因此政策也要相应地改变。由此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生产力)进步表现:铁农具牛耕的推广和使用以及新修水利(都江堰等)。并在此基础上阐发商鞅变法的背景。
(C)商鞅如何”变”?
学生回答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逐条分析。导出商鞅变法的作用。
师:商鞅舌战群臣体现的是他的思辨与口才,但真正据有说服力的是变法所起到的作用。
5、材料展示,“对号入座”:
材料一: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材料二:居五年,秦人富彊,天子致胙於孝公,诸侯毕贺。
材料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请学生回答者三材料分别是由哪项措施所产生的影响?既可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学生对商鞅变法内容的记忆与理解,又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然得出商鞅变法的具体作用。
总结: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国富、兵强,发展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但是变法也得罪了宗室贵戚,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而死。
五、教学反思
通过《商鞅舌战守旧群臣》的故事承上启下,让学生将前后知识点串联起来,理解变法的前因后果,并初步认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故事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本课重点内容的学习中,且故事的贯穿始终能使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更加连贯紧凑。另外,部分引用古籍原文,让学生接触历史的一手资料,培养其解读和分析史料的能力。
原始资料: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於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於民。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见於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彊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商鞅说:“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
2 居五年,秦人富彊,天子致胙於孝公,诸侯毕贺。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案例之二:玄奘西游
一、选题缘由
1.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6课《中外友好往来》 展示了唐朝的对外关系,其中唐朝与日本及天竺的交往是本课重点。唐朝与印度交往的典型事例是玄奘西游。这一内容,由于文学名著《西游记》而较早为学生所熟悉。但也正是因为学生对《西游记》中唐僧及其其取经故事的根深蒂固,使得本框内容的学习在新授的同时还有矫枉的任务。让学生从唐僧的神话过渡到玄奘的历史并不容易,而更困难的是使学生意识到历史史实并不枯燥,甚至其精彩程度不亚于文学的创作,从而对历史学科充满兴趣。
2.新课标依据和2015年苏州中考能级要求:
命题 2011年版课标要求 2016年苏州中考能级要求
以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隋唐时代 的发展。 玄奘西行(理解)
二、教学目标预设
通过玄奘西游的史实,了解唐朝与印度的交往,同时感悟历史人物坚韧不拔的品质。
三、学情分析
《西游记》几乎是七年级学生人人爱看的作品,玄奘西游几乎是七年级学生人人皆晓的故事。小说固然可以成为学生了解历史的一种途径,但它毕竟不是真实的历史。本教学设计既可有效利用学生的原本认知和学习兴趣,同时通过真实的故事教学,培养学生养成辨别历史,论从史出的基本史学素养。
四、故事教学程序
1、玄奘其人
简介玄奘生平及其生活年代(主要在唐太宗时期)。
6、天竺何在
通过地图展示,让学生了解天竺的地理位置,以及玄奘西游的路线图。
3、西行路上
故事讲述:公元627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开始了他西行求法的漫漫征途。经历了偷渡关卡的危险、戈壁荒漠的严酷,甚至是缺水而致的九死一生,他到达了西域的小国伊吾。高昌国王笃信佛法,他听说玄奘 3 在伊吾,立即派人前去迎候。玄奘不愿为此减缓西行的步伐,坚决推辞,却不或允许,于是只得前往高昌。玄奘到达高昌时已是半夜,但高昌王始终等候,并领侍者列烛相迎。第二天一早,玄奘还未起,高昌王已率人来问礼。
高昌王对玄奘非常欣赏、敬重,他诚恳地邀请玄奘留在高昌,辅佐其治理国家,并说要让全国之人皆为玄奘弟子。对此,玄奘不为所动,坚决地回答:“西来为法,法既未得,不可中停”。他此行是因为大唐佛法不够齐全,故而要到印度求法,来完善大唐佛法的缺漏,不达目的,绝不止步。高昌王求贤若渴,几番恳请都被拒绝后,便威胁玄奘,如果不留高昌,就要将他遣送回大唐。玄奘无奈,只得以绝食表达其西行的决心。他端坐三日,水米不进。到第四天,气息渐弱,但依旧坚决。高昌王既震惊又惭愧,终于答应让玄奘西行,还为其准备足够的物资和随行的侍从,并与他结为兄弟,嘱咐玄奘东归之日定要留住高昌三年,宣扬佛法。
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玄奘在取法求经的路上一往无前,无论是权势荣华的诱惑,亦或雪山荒漠的阻碍,都没能使他停下西行的脚步。
4、光耀千古
分析玄奘对中印交流的贡献以及《大唐西域记》的价值。
五、教学反思
通过对玄奘生平、天竺位置、西行路线等内容的简介,使学生对玄奘及其西游的历史史实有总体的了解。通过西行路上具体故事的讲述,生动再现历史场景,使得历史人物真实可感。同时让学生体会西行过程中充满了种种艰险和诱惑,从而感悟到玄奘所具备的坚定信念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案例之三:阿倍仲麻吕
4 一、选题缘由
1.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6课《中外友好往来》 展示了唐朝的对外关系,其中唐朝与日本及天竺的交往是本课重点。唐朝与日本的双向交流典型为日本的遣唐使与中国的鉴真东渡。其中日本遣唐使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并不难解,但如何让学生真正了解遣唐使对唐朝文化的钦慕与向往,如何让学生真正从中感受到大唐繁盛、开放的气象,却需要更为形象和细节的实例。
2.新课标依据和2015年苏州中考能级要求:
命题 2011年版课标要求 2016年苏州中考能级要求
以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隋唐时代 的发展。 遣唐使(理解)
二、教学目标预设
通过阿倍仲麻吕的事迹,了解唐朝时的中日交往,感受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
三、学情分析
本教学为《玄奘西游》的续学内容,通过《玄奘西游》的学习,学生一方面对唐朝对外关系的开放的史实与特点已有基本认知,另一方面对论从史出的学史基本方法已有初步了解。因此,在教学中通过阿倍仲麻吕的典型故事穿插,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史料解读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四、故事教学程序
1、简述遣唐使概况:
从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至唐乾宁元年(公元894年),日本曾19次遣使入唐。
2、阿倍仲麻吕事迹:
(1)细节一:阿倍仲麻吕,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作为日本遣唐使来华。他仰慕唐朝文化,不愿随使团归国(“慕华不肯去”)。唐玄宗让其在长安国子监学习,后来又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进士及第,授予司经局校书,后升任秘书监(从三品)。
设问:阿倍仲麻吕能在唐朝学习、参加科举、做官,说明了什么?
细节二:阿倍仲麻吕在长安学习、出仕期间与大诗人李白、王维、储光羲相交甚厚,有诗唱和。李白在后来听闻误传的阿倍仲麻吕死讯后,还曾作诗哀悼(《哭晁卿衡》)。
设问:从李白等人与阿倍仲麻吕的相交,能够看出唐朝怎样的社会风气?
(3)细节三:阿倍仲麻吕慕恋唐朝,在唐朝羁留五十多年,放归乡时, 仍逗留不去。
设问:阿倍仲麻吕仕唐五十年说明了什么?
3、总结:阿倍仲麻吕只是众多遣唐使中的一位,他们钦慕于唐朝繁荣的文化,又得益于唐朝开放的气象,在长安学习甚至长期生活。归国后传播中国文化、改革国内政治,在中日交往的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4、承上启下,过渡到鉴真东渡。
“赤县扶桑,一衣带水,一苇可航。昔鉴真盲目,浮桴东海,晁衡负籍,埋骨盛 5 唐;情比肺肝,形同唇齿,文化交流有耿。堪回首,两千年友谊,不比寻常。”
五、教学反思
通过阿倍仲麻吕的故事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本课重点内容的学习。同时通过三次设问,引导学生思考并感受大唐的繁荣与开放,呼应单元标题,更深层地理解唐朝外交的内涵与外延。最后引用郭沫若的词,过渡到鉴真东渡日本,同时让学生体会这两位历史人物在中日交往史上的重要性。
案例之四: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一、选题缘由
1.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鸦片战争》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的课题。从内容看,它是中国走向近代的第一步,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广泛而深远,而关于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原因理解,直接影响着学生对鸦片战争影响的理解程度。教学实践表明,对此维度的教学,学生往往只能一知半解而且颇感乏味。
2.新课标依据和2015年苏州中考能级要求:
命题 2011年版课标要求 2015年苏州中考能级要求
鸦片战争中国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败因分析 会的影响。 (理解、运用)
二、教学目标预设
正确理解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原因。
三、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的系统学习,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史料信息扑捉和分析概括能力,故事的穿插往往能够激发其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故事教学程序
出示故事:杨芳的御敌之道
杨芳(1770—1846),贵州松桃人,清朝名将,以身经百战的勇将而闻名,二十多年前他就担任过直隶总督。他听说英军炮击准确如神,感到奇怪,就跟巫术师商量对付的办法。巫术师认为敌阵中有会使妖术的人,一定要破除他们的妖术。他说,“外人妖术最忌妇女小便。所以妇女的马桶可以作为制胜敌人的武器。打开尿桶的盖,将尿桶正冲着敌船,妖术立即可破。尿桶愈多愈好。”杨芳来到广州,发出的第一道命令就是征集妇女的尿桶。结果,可想而知,尿桶当然不会有任何效果。
——[日]陈舜臣《鸦片战争实录》(重庆出版集团,2008年11月)
问题:根据故事,讨论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原因及其启示。
这则故事生动有趣,学生在爆笑声中进行思考和讨论,这对学生理解鸦片战争失败很有帮助。对此,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评述道:等而下之的杨芳,则收集妇女溺器为“压胜具”,视“夷炮”为邪教法术。其仓皇失措在西方的近代炮火面前又表现了一种历史的调侃。
6 五、教学反思
历史课堂的问题探究,可培养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并形成深入思考的习惯。为了让探究更为有效,可以补充一些故事,让学生从中获得一些启悟。本堂课就“鸦片战争清政府为何失败?”的命题,补充杨芳的故事,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清政府闭关自守导致的颟顸自大和愚昧无知,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自然水到渠成。
案例之五:台儿庄战役
一、 选题缘由
1.教学契机暨重点难点分析:台儿庄战役是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正面战场的一场重要战役,该战役中中国军队共歼敌一万多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然而由于受到大量影视剧的影响,学生在学习前大多具有浓厚的探究欲望,但也难免存在一些认知上的偏颇。利用2015年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契机,笔者对其展开了细节化的故事教学探索。
2.新课标依据和2015年苏州中考能级要求:
命题 2011年版课标要求 苏州中考能级要求
列举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日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台儿庄战役 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血战台儿庄(理解)
二、教学目标预设
1.了解台儿庄战役概况。
2.理解台儿庄战役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3.体会以台儿庄战役为代表的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三、学情分析
本教学是八年级的新授课,由于受到大量影视剧的影响,学生在学习前大多对台儿庄战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而且具有浓厚的探究欲望,但也难免存在一些认知上的偏颇。因此,在教学中笔者着力于挖掘细节史料素材,创设问题情景,引导思维生成,力求在提升学生复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其史料解读、问题探究和反思历史等素养。
四、故事教学程序
师:课本上说,台儿庄战役中中国军队共歼敌一万多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对此大家有何感受?
此时大多学生都表示出一种强烈的自豪感!
师:大家可否知道中国方面的损失?(学生摇头)
材料一:在历时14天的台儿庄战役中,中国守军以血肉之躯全歼矶古师团主力约10000多人。然而,胜利的代价是如此之大,中国军队损失近20000人。李宗仁望着重叠扑倒在地的中国守军尸体,跪倒在地满面泪涌,随同的将士也 7 一起跪了下去放声号哭。——崔永元《我的抗战》
师:据此你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生:中国方面付出了两万人的代价!
师:我们不得不问:为何我们的代价会如此之大?
材料二:战时国军士兵90﹪以上是文盲„„新兵入伍后半年,还不知如何瞄准,如何使用表尺与目测距离,大多数士兵打仗时只是胡乱扳放。„„战时国军士兵因营养不良,体质严重恶化。前方缺乏药品,伤兵不能得到及时救治,因伤不及救治而致死者占死亡率之大部。——王奇生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国民政治》
材料三:在被俘和击毙的日军官兵身上都能找到《步兵操典》小册子„„书上勾画的重点和读书心得比比皆是,足见日军官兵研读此类书籍所下的功夫非同一般。
——沈克尼 《侵华日军作战训练的依据——步兵操典》
师:从材料二和材料三中,你找到中国付出巨大代价的原因了吗?
生:中国的素质与日本存在巨大差距!中国抗战的物质条件太艰难了!
师:是的。从台儿庄战役可以看出,我们的抗战面临着重重困难!但即便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中国展现了卓越的爱国精神,用自己的性命捍卫着国家的主权!也正是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之下,才赢得了国家的地位和尊严!
五、教学反思
客观真实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性,而历史的真实往往体现在历史的细节之中。“从信息的性质上讲,细节有一种活的属性。这对历史教学来说是太重要了,因为运用细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教学的抽象和乏味,还可以解决在教学中一1些难以处理的问题。”故事教学中整合细节教学资源,可以使已经逝去了的历史重现出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原状,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从而能够激荡学生的内心情感,引发其理性思考。本堂课的特点在于,通过在真实的史料中“深耕”历史细节的教学,既纠正了学生的认知偏差、唤醒了学生的求真意识,也使探究与对话充满了理性,应该说较好达成了教学目标。
案例之六:《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以张謇为例
一、 选题缘由
1.教学契机暨重点难点分析:据悉,自2016年开始,《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将被纳入苏州历史中考范围,因此,从九年级历史课堂教学的角度看,这是学校课题组对本堂课的第一次深度教学设计。就教学内容而言,张謇及其大生纱厂的兴衰历程无疑是整个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典型缩影,因此,对其进行深度的故事教学开发设计,无疑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思维性。
2.新课标依据和2015年苏州中考能级要求:
命题 2011年版课标要求 苏州中考能级要求
张謇及其 以张謇兴办实业为例,初步认识近大生纱厂 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阙如
二、教学目标预设
1毛经文:《微窗眺远景:用历史细节打造活色生香的课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3年第6-8期.
8 1.了解张謇及其大生纱厂的基本史实。
2.通过大生纱厂的兴衰历程,理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其主要原因。
3.通过相关故事史料的研读解析,培养学生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所处社会环境的理性认知能力和对当下民族工业良性发展的现实思考意识。
三、学情分析
本教学是九年级的新授课,学生对史料具有一定的解读分析能力。与此同时,由于民族工业属于经济学范畴的内容,学生对相关概念的认知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以张謇这个重点人物为典型,以大生纱厂的变迁故事为史料,通过鲜活的史料素材,创设问题情景,力求在提升学生复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其史料解读、问题探究和反思历史等素养。
四、故事教学程序
师导:张謇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他的“父实业、母教育”的主张和实践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宝贵贡献。他所创办的大生纱厂,在近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和作用。
材料一:19世纪末,“状元办厂”的故事流传一时,张謇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创立了大生纱厂,由于经营有方,纱厂的规模逐渐扩大,一战期间,纱厂得到了较大发展。然而好景不长,20世纪20年代以后,纱厂就负债累累,最后被吞并。
问题:根据材料,结合教材相关知识,请你完成下表: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过程
阶段特征 时期 原因
艰难起步
黄金时代
受挫萎缩
材料二:状元办厂,雷声很大,但是实际上却很窘迫。当时张謇的创业资金只有区区两千白银,张謇向官府求助,清政府却将其闲置堆放了3年且已经生了锈的4万多纱锭折价作为“官股”,一点也不支持张謇的“创业”。就在张謇一筹莫展的情形下,湖广总督张之洞伸出了援助之手,帮助他解决了机器问题,1899年4月,大生纱厂正式开工。
问题:从材料可以看出张謇开始创办大生纱厂时遇到了什么困境?
生:受到清政府代表的封建势力的阻碍。
材料三:自1912年至1921年,大生纱厂的利润率平均水平高达44.44%,10年盈利累计1161万9千两,相当于1899-1911年13年纯利润总和的3.61倍。在1920至1921年,上海的报纸天天刊登大生的股票行情,大生股票成为当时市场上“绩优股”,行情天天看涨。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指出大生纱厂在什么时期迎来了其发展的“黄金时代”?原因何在?
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内因:辛亥革命对封建制度的冲击,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实业的措施等。外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9 材料四:从1922年以后,大生各纺织厂开始走向下坡。日、美、英等国加紧向中国倾销商品和输入资本,利用我国丰富的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开办工厂,占领市场,使刚刚建起的大生各纺织厂受到严重打击。1923年秋,大生一厂因无款购花而停工,1924年冬,一厂即为地方金融维持会接管。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你认为大生纱厂为何最后破产?
生: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对华输出商品猛增;张謇资本不够雄厚、技术比外国差,中国军阀长期混战,不利于企业扩大再生产。
师:从大生纱厂的兴衰历程中你有何感想?
生:张謇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动力。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三大障碍。
师总结提升:中国民族工业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夹缝中艰难生存着的,不论如何努力,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工业都无法摆脱自己走向衰弱的命运,因此,只有真正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保证人民的民主权利,民族工业才会出现希望的曙光。
五、教学反思
历史课堂上,我们无法让历史重演,无法让学生去感受实践,但可以通过创设“重返历史”的情境,去触摸历史,感知历史。本堂教学中,笔者以张謇的事例作为一个切入点,以大生纱厂的兴衰来反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以四则故事史料作为思维线索,就是要引导学生论从史出,以管窥豹地去感悟历史。教学实践表明,本堂课所选故事素材较为典型,问题设计难度适中,总体教学效果较好,稍有缺憾的是,故事史料在细节性和趣味性方面尚略显欠缺,颇感欣慰的是,笔者已经知悉3级历史文献视频《状元实业家》的网络资源,今后在教学时当对其进行取舍精用。有人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我想,学生通过本课学习,了解过去的历史,思考现在的发展,从而对一些现实问题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这比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为重要。
案例之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一、 选题缘由
1.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八年级下册第9课《改革开放》一课教学的重点,对此历史概念的理解,历来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此,笔者以故事教学为载体进行了全新的教学尝试。
2.新课标依据和2015年苏州中考能级要求:
苏州中考能级要命题 2011年版课标要求 求
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后农村改革的发展 制(识记、理解)
二、教学目标预设
1.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含义。
2.认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
10 三、学情分析
本教学是八年级下册《改革开放》一课中的重点内容,对此历史概念的理解,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但学生在学习前对建国后我国土地制度的调整已有认知基础。因此,在教学中笔者试图通过历史故事的呈现来营造历史情景,利用教学问题的层次性设计,引导思维生成,从而培养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和对历史概念的理解。
四、故事教学程序
老师PPT呈现故事史料:
1980年,山东高唐县王庄大队一位名叫王本跃的农民开始了新的尝试。他本来是公社里学大寨的标兵,上一年他组织集体组与包产到户组对阵,想看看到底是集体农业好,还是包产到户强。年底,王本跃和包产到户组的比赛揭晓,包产到户组比王本跃的集体组每个劳力多收入好几百元。王本跃于是买了一头大骡子,也承包了23亩地,决定要走包产到户的路。这年秋天,王本跃种棉花收入8100元,成为王庄大队的冒尖户。年末的统计表明,仍然坚持原有制度的地方产量不增不减;包产到户的地方增产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五十。农历年过去之后,高唐县在王庄大队召开现场会,要求“户学王本跃,队学小王庄”。
根据材料,开发了如下三个问题:
1. 材料中王本跃之所以能够开始新尝试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师生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2. 通过王本跃的故事,你认为是“集体农业好,还是包产到户强”?并谈谈好在哪些方面?
师生讨论:包产到户的优越性,体现在实行包产到户的地方增产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五十。
3.你认为包产到户为什么比集体农业好?
师生讨论:克服“大锅饭”带来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调动了农民生成的积极性,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奠定基础。
教学设计分析:这三个问题既有机统合又极具层次性。第一问调动了学生的原有认知即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旨在进行理解性的回顾,从而搭建起新旧内容的内在联系。第二问在激发起学生对故事史料阅读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提炼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第三问通过前后政策的对照,唤醒学生的比较思维意识。在学生进行了一番畅所欲言后,教师因势利导得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概念。
五、教学反思
教学问题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展思维的核心要素。利用故事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教学问题的设计和开发当以层次性为要义。因为只有层次性的问题,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才能将学生思维引入深处。实践证明,本课教学中通过开发有层次性的问题,学生在感受生动的历史之外,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问题、历史概念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史料解读和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故事的能力。
11 案例之八:经济大危机
一、选题缘由
1.教学重点难点分析:《经济大危机》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的课题,从内容看,无论是经济大危机本身的危害,还是危机后罗斯福新政的施行,都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而教学实践表明,对经济大危机的原因和罗斯福新政的特征,历来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2.新课标依据和2015年苏州中考能级要求:
命题 2011年版课标要求 2015年苏州中考能级要求
经济大危知道经济大危机,了解罗斯福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暨罗斯“新政”,理解国家干预政策机的特点和影响(识记、理解),罗福新政 对西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斯福新政(识记、理解、运用)
二、教学目标预设
理解经济大危机的表现暨罗斯福新政的背景,理解罗斯福新政的特征,运用科学方法正确评价罗斯福。
三、学情分析
经过三年相对系统的历史学科学习和一年有余的故事教学针对性训练,九(2)的学生一方面对历史故事具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同时已经具备对基本史料信息的有效提取和初步解读及概括的能力。
四、故事教学程序
经济大危机的表现,也可认为是罗斯福新政的实施背景,教材中对此却缺乏故事性和情景化的描述。因此教学中笔者选拾了这样两则史料故事。
材料一:在罗斯福宣誓就职那天,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和历史学家内森·米勒写道:惊恐的储户包围着银行,徒劳地试图在银行关闭或破产前提取一生的储蓄。1500多万美国人——占全部劳动大军的1/4强——绝望地从一家工厂的大门踯躅到另一家工厂的大门,去寻求已不复存在的工作。找到一种工作,任何一种工作,似乎是最大的成功。
——摘编自解力夫《二次大战三巨头(二):身残志坚——罗斯福》
材料二:在俄勒冈州,我看到几千蒲式耳的苹果烂在果园里。„„与此同时,数以百万计的孩子却因父母的贫穷今年冬天吃不得一个苹果。„„他说他今年秋天杀了3000只羊,把它们抛到了峡谷里,因为用船运一只羊要1.1美元,而他卖一只羊当时还得不到1美元。——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第7版修订版)(下册)》
设问:根据两则材料,概括指出经济大危机给当时的美国造成了哪些方面的危害?
生:银行倒闭、金融危机;企业破产、工人失业;农产品价格猛跌、农业危机。
师:由此可以看出,经济大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危害是多领域、全方位的。同学们,经济大危机造成的危害,也就是罗斯福就任总统时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这一故事的植入意在帮助学生在认识新政背景的同时了解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同时为学生接下来对新政措施的理解做好铺垫。应该说,学生在认真阅读材料的基础上,一般均能够直接从材料中获取问题的答案。通过对故事材料的选 12 介,还原了经济大危机的历史场景;通过对问题的开发,培养了学生对史料中显性信息的提取加工和概括能力。
对罗斯福新政的本质特征理解,既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也是近年来苏州中考的热点命题。教学中,笔者出示了如下两则对比性史料故事。
材料一:胡佛政府倡导地方和民间团体实施“自愿联合政策”,为此,他批准了“邻里互助计划”,通过法令倡导轮流工作法。前者要求就业者或半就业者帮助四邻中的生活困难者,后者强迫公务员每年实行为期1个月的无薪给休假,以扩大就业面。(王斯德《世界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材料二:1933年《国家工业复兴法》规定:由政府调节工业生产中的问题,各个工业企业制订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 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价格、销售市场的分配„„凡是接受法规的企业,一律发给印有“我们尽我们的职责”的蓝鹰标志。„„1933年《农业调整法》规定:减少耕地,缩小现有的耕地面积,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来补贴农民的经济损失。(王斯德《世界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设问:(1)你认为材料一中胡佛政府应对危机时的政策最为符合哪项特点?(A.开始采取计划经济B.强调合作和协助C.政府进行直接救助D.加强对经济干预)
生:B.强调合作和协助。
师:胡佛总统面对当时的经济大危机采取“自愿联合政策”,其实是继续沿用了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他试图通过市场的自我调节缓解当时的经济危机。
设问:(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教材相关知识,你认为经济危机爆发后,与胡佛相比,罗斯福所推行措施的最显著特点是什么?你认为在当时的情形下,谁的措施更加有利于经济危机的环节?
生: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罗斯福新政有利于美国经济危机的缓解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师:是的。罗斯福新政的最大特点在于它发挥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作用。历史证明,它对抑制当时生成过剩,缓解经济危机的确起到显著效果。
这一故事的引入和问题的设置意在帮助学生理解新政的特征与实质。通过层层追问,尤其是比较性问题的追问,引导学生与史料进行深度“对话”,最大限度地挖掘史料中的有效信息,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深入发展,加深对历史本质的理解。
历史学习的价值不仅仅是掌握相关史实,还需要学生对观点和价值取向能够作出合理的阐释。在评价罗斯福新政时,笔者引入如下史料故事:
批评家说他往往是独裁者,是个革命家,是会彻底推翻美国现行制度的。有的人把罗斯福比作希特勒、墨索里尼、斯大林。右派的人说他是个社会主义者,是个共产党,而左派的人说他是投机家,是伪君子。„„罗斯福总统配不上做个社会主义者,他不愿做个独裁家。罗斯福至多是一个改良主义者,新政不是一种社会主义,只是资本主义的续命剂。„„他的新政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及挽救美国传统的私有制度及竞争制度。„„他承认现行社会制度中的病点,然而他只是希望把病的部分割去。而没有希望把它全部扑灭后再来建造。新政并不是为某一个特殊阶级谋利益,也不是要把资本制度,连根掘起,新政只要把资本主义已锈了的车轮,磨得光些,使其再能转动,这是资本主义的还魂剂,不是资本主义的致死药。
——马星野《美国新政成绩之总检讨》,《新中华》4卷17期(1936年9月)
设问:罗斯福推行新政后,社会对他的评价各异。概括材料中主要反映出哪几种观点?结合教材相关知识,你同意哪种观点?请阐述理由。
13 生:观点:是个推翻美国制度的革命家;是个社会主义者;是个投机家、伪君子。是个改良主义者。同意:是个改良主义者。阐释:略。
该故事的设置意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新政的实质和影响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会全面客观、史论结合地评价罗斯福的能力。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对故事史料进行批判性分析,提取有效信息,识别矛盾和偏见,解释其中的差异,进而形成他们自己的推演,得出自己的结论。在学生参与评述历史的过程中,分析、判断、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得到充分的培养。
五、教学反思
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实际,本课时中的故事教学采用了主体探究式的教学策略,即将教学中既彼此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三个知识点(罗斯福新政的背景、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对罗斯福的评价)有机整合,以故事史料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开发。从故事资源的来源审视,围绕探究主题,教学中笔者共整合了五则故事史料,分别转引自《历史教学问题》、《历史教学》等权威历史教学刊物,而且各则史料均有明晰的出处,这保障了本课时中故事教学的求真原则。教学反馈表明,这堂故事教学课对学生在史料信息的提取和解读、史观的培育和养成两个维度上的素养起到很好的效用。但美中不足的是,由于本课时中的故事教学,主要采用文字史料的呈现方式,使得教学的形象化和趣味性稍显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历史学习能力相对较为薄弱的学生,未能很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参与,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这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务必需要改进。
案例之九:合作共赢,分歧俱伤—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大国关系
一、选题缘由
1.教学契机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对当代世界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2015年正值二战胜利70周年,自5月9日俄罗斯举行了隆重的卫国战争纪念以来,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相继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二战无疑成为当下国际社会的一大热点。《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含第6课和第7课),从史实逻辑上看,本单元前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后启“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成为世界现代史中关键的联结点,对世界历史的影响至深且远。从教学实际上看,本教学单元中关于等绥靖政策、国际反法西斯联盟、诺曼底登陆以及雅尔塔会议等史实,一直是苏州中考命题的热点,而对于这几个史实的学习,通常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2.新课标依据和2015年苏州中考能级要求:
命题 2011年版课标要求 苏州中考能级要求
知道《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等世界反法西斯联盟(识记、合作共赢,国际会议,理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理解)、雅尔塔会议(识记、分歧俱伤 的艰巨性和胜利原因 理解)
14 二、教学目标预设
通过典型故事教学,让学生充分理解:1.面对法西斯的威胁,苏美英等大国共同结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进行诺曼底登陆以及召开雅尔塔会议,诸合作有效协调了反法西斯的步伐,加速了二战的最终胜利,但与此同时,合作背后的分歧依然存在,矛盾仍旧共生,这既制约了当时合作的质量,也决定着战后国际社会的演变态势。最终让学生认识:正义的力量只在加强合作,才能有效地战胜邪恶势力,我们要确立为人类的和平和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三、学情分析
因为本教学是初三年级的二轮复习课,学生对二战的相关史实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他们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在学习上求知欲强,大多喜欢听历史故事。因此,在教学中笔者试图以大国关系为视点,将重要史实故事化,史料化,通过问题设计以引导学生,在提升学生复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其史料解读、问题探究和反思历史等素养。
四、故事教学程序
故事片断之一:(教师PPT呈现):
早在1941年9月,斯大林就向丘吉尔提出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对德国实施战略夹击的要求,但英国的回应只是派出小部队对欧洲大陆实施偷袭骚扰。1942年6月,苏美和苏英发表联合公报,达成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充分谅解和共识,但英国在备忘录中对承担的义务作了一些保留。1942年7月,英美伦敦会议,决定1942年秋在北非登陆,而把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推迟到1943年上半年。但此时苏德战场形势非常严峻,德军已进至斯大林格勒,苏联强烈要求英美在欧洲发动登陆作战,以牵制德军减轻苏军压力。1943年1月,英美卡萨布兰卡会议,通过上半年在西西里岛登陆的决定。把在欧洲大陆的登陆推迟到1943年8月。(根据维娜・艾莉:《艾森豪威尔 :诺曼底登陆的胜利抹去了敦克尔克的耻辱》整理。公晓燕译 .京华出版社 ,2004 )
问题设计:
1.苏联为何力主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生:对德国实施战略夹击,牵制德军减轻苏军压力。
2.英美为何一再推迟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生:对德国仍然抱有侥幸,对自身实力不够自信,对苏联存有敌意。
3.你能说出史实最终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史实吗?
生:1944年6月6日早6时30分,美英等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了一场代号为“霸王行动”(英语:Operation Overlord)的大规模攻势。
4.欧洲第二战场的最终开辟有何意义?与东线苏联攻势相互配合,加速法西斯德国的灭亡。
以上四个探究性的问题,除了第3问属于再认基本史实之外,其它三问均需要进行逻辑推理,而通过历史故事的呈现,学生不难从故事细节中推理概括得出。
故事片断之二:
(教师PPT呈现):
1939年11 月,美国国会修改中立法,取消禁止向交战国出售武器的决定,允许外国在付现款和自运的条件下购买美国武器。„„法国投降后,美国总统罗斯福于1940年12月发 15 表谈话,表示要进一步支援英国。他说:“如果大不列颠一旦崩溃,我们整个美洲的人将生活在枪口下„„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大兵工厂”。 „„1945年2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如期前往苏联的克里米亚半岛参加即将在雅尔塔举行的会议。美英两国领导人在前往雅尔塔的途中,在马耳他岛讨论了有关结束对德、日战争的一些问题。丘吉尔强调不宜“让俄国人占领的西欧地区超出必要”,„„丘吉尔矢志不做“大英帝国的掘墓人”,他认为地中海也是英帝国的一部分。罗斯福曾抗议英国在希腊的行动,但没有防止它。美国的专家认为,当时正在出现的英苏冲突有可能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罗斯福决意要防止这种事情发生。斯大林对罗斯福表现得很尊敬,并在觥筹交错之中加紧同丘吉尔斗智。罗斯福充当不列颠和苏联之间的仲裁人,可是却常常在一些完全合乎苏联心意的措施上实行退让策略。(司玉红、闫凤新:《世界人民合作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关键》,人教网,2010-03-10)
问题设计:
1.从故事中可以看出二战期间美国政策有何变化?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美国在政策上做出调整?生:政策变化:放弃“中立”,支援英国,“协调”英苏冲突。原因(老师概括):现实利害关系的权衡,国家利益的终极考量。
2. 你能说出雅尔塔会议的主要内容吗?生:略
3. 结合所学,请思考罗斯福为何会“常常在一些完全合乎苏联心意的措施上实行退让策略?生:法西斯德国崩溃在即,反法西斯盟国在欧洲战场的胜利指日可待,但在亚洲太平洋战场依然严峻的形势也同时使美国感到,击败德国并不意味着对日战争的结束。相反地,美国必须准备在太平洋从事长期与代价极大的斗争。为了 尽快结束太平洋战争,美国迫切希望苏联早日参加对日作战,以便牵制日本在中国领土上的军队,使之不能增援日本本土诸岛的作战。
4.根据故事,假设你是雅尔塔会议的见证者,请你预测会后世界的基本形势。既加速了二战,尤其是欧洲战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同时也暴露出来苏英美等大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纠葛,为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以上故事,以美国为中心,以时间为主轴,结合罗斯福和丘吉尔的话语和心理记录,较好地弥补了教材对相关史实的割离,在解答4个问题时大部分学生均能熟练达成,如此既加深了对史实的理解,也开拓了思维的宽度。
五、教学反思
作为一堂初三的二轮专题复习课,在夯实史实的基础上,兼顾对学生史料、史感的培育,为此,本教学中试图通过对两个典型故事片断的整合,利用基于故事史料的问题设计,从而引导学生感知故事,理解史实,开拓思维。从课堂的观察研讨和课后的测试结果可知,整体教学效果较好。一是学习的积极性相对有所提高,二是问题的解答相对顺畅。但正如王老师所指出的那样,故事的呈现方式和技术手段相对较为传统,倘若能够再增加些形象性和直观性,势必会收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案例之十:科索沃战争
一、选题缘由
16 1.教学契机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微课,无疑成为时下转变教学方式的热词,为此,教研员布置了制作《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一节微课的命题作业,利用这一契机,在进行九年级下册二轮复习课时,笔者选取了科索沃战争这一切入点,力求探寻历史故事教学策略的新路径。本节微课(故事教学)的重点是通过了解科索沃战争的基本概况,使学生正确理解“冷战”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美国推行的霸权主义政策以及由此带来的对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和当今国际组织——联合国的挑战。教学难点是通过史料解读,对科索沃战争影响的深度理解。
2.新课标依据和2015年苏州中考能级要求:
命题 2011年版课标要求 苏州中考能级要求
世界政治格局当前处于“一超多强”局面,正世界多极化初步了解“冷战”后世界多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趋势 极化的发展趋势。 的两大主题。(识记)
二、教学目标预设
1.了解科索沃战争概况。2.知道世界政治格局当前处于“一超多强”局面,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3.理解美国推行的霸权主义政策对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以及当今国际组织——联合国的挑战。
三、学情分析
本教学是利用微课的形式来呈现初三年级二轮复习的一堂课,学生对相关史实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他们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在学习上求知欲强,大多喜欢听历史故事。因此,在教学中笔者着力于营造历史场景,厘清问题脉络,设计精要问题和补充典型史料等四个方面,力求将重要史实故事化,史料化,通过问题设计以引导学生,在提升学生复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其史料解读、问题探究和反思历史等素养。
四、故事教学程序
微课导入:20世纪的最后一年,一场由地区冲突和民族矛盾引起,进而转化成了一场激烈的国际冲突。著名学者秦思认为,这场战争既对世纪之交的国际格局、国际组织和时代潮流均构成严重的挑战,同时也对当今世界的政治生态产生重要影响。 ——秦思,《东欧中亚研究》 2000年第3期。(引入科索沃战争)
问题脉络:一、何为科索沃战争?二、如何理解科索沃战争带来的挑战?三、如何反思科索沃战争?
实施策略:(一)战争概况。视频呈现场景,学生口述故事。概要:摘要科索沃战争以大规模的空袭为作战方式,美国为首的北约凭借绝对优势的空中力量和高技术武器,对南联盟的军事目标和基础设施进行了连续78天的轰炸,从而造成了7千多人的人员伤亡和2千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在战争期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还悍然用导弹袭击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导致3人死亡、多人受伤和馆舍的毁坏,制造了世界外交史上罕见的重大事件,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激起了中国 17 人民的极大愤慨!
(二)理解挑战。1.对当今国际格局的挑战:呈现国际格局图和1990和2000年美国GDP占世界GDP比重变化图,结论:美国所谓的“人权”和“正义”,是美国企图利用它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地位加紧推行霸权主义,实施自己称霸世界的野心,最终实现领导世界的全球战略目标。科索沃战争表明,世界多极化的大趋势不可逆转但其进程面临着严峻挑战。
2. 对当今国际组织的挑战:呈现事实:“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以南联盟军队屠杀科索沃地区阿族为借口,对南联盟进行狂轰乱炸。”补充介绍:联合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正式成立于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致力于促进各国在国际法、国际安全及实现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总部设立在美国纽约。包括中国在内的美国、俄罗斯、英国和法国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 结论:①科索沃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捍卫“人权”和维护“正义”的旗号,对主权国家南斯拉夫联盟进行了轰炸,固然严重违背了国际法基本原则!②联合国是当今世界不可或缺的国际安全机制组织,但联合国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3. 对当今时代潮流的挑战。史实回顾暨结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的轰炸,不仅侵犯了南联盟的主权,给南联盟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灾难,而且对欧洲与世界和平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威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不可逆转的社会潮流,但遇到新的严峻的挑战!
(三)反思战争。威胁当今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主要因素?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应对之策:国际社会:1.各国应该积极顺应多极化的趋势,坚决遏制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行为2.主动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发挥联合国的积极作用3.加强国际社会的积极沟通与平等合作。中国自身:改革开放力度,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最终1.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加大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高国际地位。
五、教学反思
本堂课利用微课的新形式在初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中进行故事教学,在理念上有创新,在策略上有突破。录制后根据课题组的集体研判和对学生的反馈抽样调查,教学在提升学生兴趣,加深学生认知方面,收到较好的效果。但在对科索沃战争的影响解析方面,部分学生理解时依然存在一些障碍,主要原因在于,教学中尚欠缺针对性强、活泼生动的史料,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改进。
18
本文发布于:2023-12-11 14:51: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27751324304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案例之一:商鞅变法.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案例之一:商鞅变法.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