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中如何品词

更新时间:2023-12-11 10:32:24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11日发(作者:员工活动策划方案)

-

阅读中如何品词

阅读中如何品词

第一篇:阅读中如何品词

阅读中如何品词,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周二培优十)

叶澜老师曾经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为生命的涌动。”语文的本色是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发展学生的语言。在阅读中,只有让学生不断地触摸语言、品味语言,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享受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

语言品味能力指的是词语品味能力、句子品析能力和文段品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品味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朗读感悟法、删换对比法、情境体会法、丰富想象法等。方法无所谓好坏,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在课堂上,教师往往会根据文本的特点、学生的学情,选择相应的方法。下面就语文课堂上品析关键词的方法罗列以下:

一、抓住关键词品析课文内容大意:

小学课本中的课文是经过编者精心筛选的,有好多都是名家的作品。文中那些写得精妙、用得恰当的好词好句就像散落在课文中的星星。要让它们吸引学生的眼睛、浸润学生的心灵,得看我们如何点亮它们了。如《两小儿辩日》一文中为了更加高效的品析课文,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们可以抓住“车盖”“盘盂”“沧沧凉凉”“探汤”两组词语,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经过分析与比较,学生可以找出两组词语的内在联系:都是形容太阳的,都是反义词,第一组形容太阳大小,第二组形容太阳温度。通过分析词语之间的联系达到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的效果,效率不可谓不高啊!

引导学生在反复推敲、掂量比较中,获得全文的进一步反思和深刻理解,从而敏化语感,积淀、提升语感,体味学习语文的快乐,是在是行之有效的一中品析方法。

二、抓关键词品析隐藏的课文内涵:

对于文章当中的重点句子中重点词语的品析,如果停留在表面意思的理解上,就字解字,就句论句,只能分析到课文的皮毛,而通过对词语深刻理解,挖掘其背后的深刻含义,就能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比如:于永正老师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当中的“在我们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一句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翻山越岭”一词。学生通过前后联系,深入品析,从而弄明白“翻山越岭”不光是表面

上所说的翻越了一座座山,一道道岭。而意指母亲多少年如一日,肩上挑着家庭的生活重担,为了把我们拉扯大,走过多少坎坷的生活道路。这“山”这“岭”不就是母亲生活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重担吗?这样的理解,有情,有味,文章的语言魅力也真正静静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田。

三、抓关键词品析人物性格:

对于写人物的文章,分析人物性格,感悟人格品质、学习人物精神,是至关重要的内容。但是一篇课文,篇幅是有限的,而人物的性格、思想是复杂的,所以分析人物性格和心理,学生往往容易以偏概全。而人物的心理又往往反映的细节当中。因此,抓住关键词,从不同角度去品析,人物的形象将会更加丰满,鲜明。比如:《草船借箭》一文中,“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诸葛亮的“笑”,在全文中只有这一处,想一想,诸葛亮笑的是谁?学生通过分析,回答诸葛亮笑的是曹操、是鲁肃、是周瑜,说明诸葛亮是个对敌人了如指掌、对朋友幽默自信、对周瑜的刁难充满智慧和充满胜利的喜悦的人。这样一分析,不仅把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分析得入木三分,还能将诸葛亮大智大勇、傲视群雄的英雄本色显露无疑,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一个“笑”字能引出如此精妙的文章分析,关键词的作用可见一般!

四、抓关键词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们说语言文字是有温度的,是有情感的,是有血有肉的。作者总是把自己丰富的内心情感倾注于文本之中,散落在一词一句当中。所以我们老师要有一双独特的慧眼,去充分品味词句,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才能与作者的情感碰撞,产生共鸣,从而品出人情味来。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里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些老师把后两句解释为:“孤零零一片船帆逐渐远去,越来越小的影子消失在碧蓝的天边,只看见无穷无尽的长江 水滔滔流向天边”。然而“孤帆”真的是江面上只有孤零零的一片帆吗?我们可以知道,江南三月,万物复苏,一年之季在于春;黄金水道,商旅熙攘,烟花之地,人头攒动,这样的大商埠,江面上可能仅仅只有一条帆船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但是为什么作者只觉得江面上只有一艘船呢?那是一艘怎么样的船呢?在解读文本时,我们就应结合作者的心境来理解:江面上千帆竟发,可李白

心中只想着老朋友,眼里只有老朋友的船帆。“孤帆”应是李白心中的孤帆,而不是现实的孤帆。在这千万船帆之中“只见孤帆”,可见作者临江送别,惆怅依依,帆已尽而心不离。对老朋友离别的怅惆,在烟花三月的江南美景之中,更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这样的解读品味,“语文味”也就自然而然溢了出来。

五、抓关键词品味文章主旨;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能折射出人的灵气和智慧。其实文章也有眼睛,那便是隐藏在文中的关键词句。找到了课文的眼睛,教学效果就能事半功倍,就能很好地领会文章的主旨。对文本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不轻易放过,细细体会它们的作用。在这个基础上,再找出文章的文言,把书读薄,从而掌握文章的主旨。这是我们应该教给学生的重要的读书方法。

王崧舟老师在上《与象共舞》一课时,先是让学生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在五句中心句中,再找出一句最具概括性的句子,然后再在这句话中找出关键词:“没有距离”,于是告诉学生,这便是把书读薄的过程,这个词语便是文章的文眼。通过对文章文眼的分析,学生深刻把握课文主旨,作者写的《与象共舞》不是仅仅与大象跳舞,而是说在泰国人与象之间和谐共处,没有距离。再通过,板书“人”字,让学生上台写“象”字,根据两个字之间的相对位置来告诉学生“人象合一”才是作者想写的至高境界。你看,从一篇文章的文眼入手,学生便能相对轻松的将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文章的主旨了解得清晰到位,而老师则只是做了轻松的,踏雪无痕般的引导,课堂的高效不言而喻。

叶圣陶先生曾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指的就是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作为语文教师,如果不能引导学生深入字里行间,教学就会显得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所以,在阅读课堂中,我觉得我们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动”起来,让品词析句“亮” 起来,借助文本中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词语、一句句精妙的句子,架起一座座桥梁,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例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写到鲁迅救助一位受伤的车夫时,对车夫的外貌描写用到了“饱经风霜”这个词。学生是怎样掌握这个词的呢?靠背词语解释“饱经风霜是形容一个人经历了很多的艰辛和磨难”,显然不行。这种纯理性的识记,除了应付考试,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没有作用。切实有效的办法是,引导学生用感性的方式去掌握它。

一、品赏理解词语含义

学习一篇课文,主要是品赏理解生字新词、中心词语、关键词语等。首先要理解其字面意思,其次是要弄清其基本含义,三是明白它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例如《狼牙山五壮士》中“粉身碎骨”,其本含义是“为了某种目的而生”,在课文中的意义和作用是“形容侵略者的可耻下场”。学生能理解到这三种境界,就算品赏到位了。

对词语的品赏理解,一般的方法有:

1、借助工具书理解。这是理解词语的最基本方法。

2、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上文理解:有些词语的出现,受到上文的支配,它对上文的叙述起着小结、概括的作用于。这类词语,只要指导学生联系上文,其意思就清楚了然了。如:《桂林山水》中的“形态万千”一词,其上文描写桂林山奇的文字,就是对它在课文中的意思的确切叙述;联系下文理解:为了把问题表达得更清楚具体,生动感人,作者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这样的句子,往往重点词语出现在前,后续文字就是上文出现的词语的意思的陈述。如《鸟的天堂》中的“应接不暇”一词,其后在叙述就是它在课文中表达的意思。

3、比较词语理解。一般通过换句比较理解。如把“麻雀”中的“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的“走”字换成“逼”字,然后引导学生比较理解。通过比较,学生领悟到:表面看来“逼”字能使气氛更紧张,但联系课文内容,用“走”却更贴切。用“走”字,表现了猎狗完全无迅猛的动作。而是神态优哉游哉。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只久经“猎”场的猎狗,它只识眼前这只羽毛未丰的小猎物唾手可得,无需那么的剑拨弩张。猎狗的“大”而“凶”麻雀的“小”而弱,作者通过这个极为平常的“走”字,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形象。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

4、通过课件展示理解。如《长城》中“条石”、“垛口”、“城台”等词,通过引导仔细看画面,学生就能明白其含义,既具体形象,又生动准确。

二、分析理解句子含义

一篇课文,要分析理解的主要是:

1、描写生动的句子;

2、含义深刻的句子;

3、概括段意句子;

4、点明主题的句子;

5、承上启下的句子;

6、决起总收的句子;

7、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分析句子,一般要分析理解的三个层次:一是表层意思,二是深层含义,三是在课文中的作用。如《少年闰土》“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分析理解;句子的表层意思是,广阔的天空在“我”的眼里只有狭小的一块,就像坐井观天;深层的含义,表明“我”的眼里只是视野狭窄,知识贫乏;在课文中的作用,表现出“我”对少爷生活的厌恶,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对闰土有一种羡慕、敬佩的感情,这就深化了主题。这样分析理解句子,就算到位了。 分析理解句子,通常如下几种方法:

1、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四周黑洞洞的,党政军不容易碰壁吗?”,句中“黑洞洞”比喻旧社会非常黑暗,“碰壁”用来比喻人民没有丝毫自由,老百姓处处受到迫害。再把句子前后联系起来想想,这句话表现上是说天色黑,容易撞到墙壁上,实际上是鲁迅先生用幽默诙谐的谈笑来抨击黑暗的旧社会,表达自己对反动派的憎恶之情。

2、反复朗读,增删比较来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增添或删减句中的修饰成分,也能准确理解句子含义。例如: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为了整个班,为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这是一个比喻句,用“千斤巨石一般”刻画了邱少云钢铁般的意志,严守纪律,英勇献身的精神,在体会含义时,如果删去括号里的比喻成份,比较分析,更能体会到邱少云的英雄形象。

3、变换句型比较分析理解。如把感叹句改成反问句,把设问句改成陈述句等等,然后比较分析其所表达的不同效果

第二篇:品词析句 读中悟情

品词析句 读中悟情—《郑成功》备课参考

关于课前备课的思考: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6课《郑成功》是一篇历史故事,记叙了明清之际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史实。由于这段历史离学生实际比较遥远,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我们备课组决定以介绍ㄍ迨肥滴媲埃瘢嘌佣陌赶钙范痢⒏形颍黄瓶冢銮垦母行匀鲜叮∩希惺苤3晒Π挠镂男扪脱牙吩傧衷谘竦某绺呔坝镂牡哪斫饪挝淖骱闷痰妗T诖嘶羁汤斫饪挝哪谌荩饕迦惹椋岣哐プ≈氐愦示洌芰Α?/SPAN> 第一次试教:

一、导入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指名回答。板书:收复台湾 建设台湾

2、出示句子:民族英雄郑成功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四~六自然段。

1、课文写了他两方面的功绩,我们先来看他是怎样收复台湾的?

2、生自由读课文,想想在收复前,郑成功做了哪些工作?

(修造船只,聚集粮草,加紧操练海军)

3、他为什么要做这些准备工作?

4、渡海东征的这一天终于来到了,我们看到了什么?

5、看到这些,心里会想些什么?(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6、战斗终于响起了,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7、找句子,用直线画出郑军官兵表现的句子,波浪线画出敌舰队的表现。再同桌交流一下: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在全班交流。

8、装甲如此坚固的荷兰舰队在郑成功官兵面前是如此不堪一击,充分说明了什么?(郑军的勇猛善战,训练有素,志在必得)

9、当郑成功的军队凯旋归来时,台湾同胞是如何表现的?(慰劳,酋长要见郑成功,老百姓欢庆胜利)

10、郑成功也表现了汉族人民礼尚往来的友好礼节。(赠送了绸布、烟草)

11、齐读,读出热烈的气氛。

三、学习七~八自然段。

1、郑成功收复了台湾,又是怎样建设台湾的呢?

2、指名读第七、八自然段。(大力发展生产,兴办学校)

3、人民生活变好了,孩子们有书读了,这都是谁的功劳?(郑成功)是啊,汉族将领郑成功的举动使得高山族和汉族的关系更加融洽了,真不愧是——“民族英雄”啊!

四、小结(略)

五、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教学反思:

在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虽能抓住一些关键的词句来帮助学生体会郑成功建设台湾、收复台湾的爱国热情,但过多的讲解把原本完整的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老师的讲解虽然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但学生完全被老师牵制着,没有自己发挥的空间和余地,学习热情不够高涨。同样,因为没有让学生细细地品读,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所以在接下来的教学片段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让学生反复朗读,揣摩词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使读者与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产生共鸣。第二次尝试:

一、导入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还记得郑成功取得了哪些历史功绩?指名回答。

板书:收复台湾

建设台湾

2、出示:民族英雄郑成功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四~六自然段。

a)郑成功下定决心要收复台湾,如果你是他部下,你会建议他如何去做呢?(我会建议他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b)郑成功是如何准备的呢?

(修造船只,聚集粮草,加紧操练海军)

c)他为什么要这样做?(1、这样才能保证战斗的取胜。

2、说明他志在必得。

3、说明他下定决心要把台湾收复。)d)能用你的朗读把他的这种想法告诉大家吗? e)渡海东征的这一天终于来到了,我们看到了什么?

“庞大的舰队,绵延十几里,风帆蔽空,战旗招展”——舰队威武

“纪律严明,军容整肃”——士气高昂

看到这些,心里会想些什么?(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f)这样一支威武雄壮之师,是谁训练出来的?能把这样的气势读出来吗?

g)如此出色的军舰队都是郑成功训练出来的,你来夸夸郑成功!(出色的军事才能) h)战斗终于响起了,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i)找句子,用直线画出郑军官兵表现的句子,波浪线画出敌舰队的表现。再同桌交流一下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在全班交流。(郑军勇猛善战,敌方狼狈不堪)朗读体会。

j)装甲如此坚固的荷兰舰队在郑成功官兵面前是如此不堪一击,充分说明了什么?(反面衬托出郑军官兵英勇善战,训练有素。)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k)当郑成功的军队凯旋归来时,台湾同胞是如何表现的?(慰劳,酋长要见郑成功,老百姓欢庆胜利)想象一下他们是如何慰劳、欢庆的。

l)郑成功也表现了汉族人民礼尚往来的友好礼节。(赠送了绸布、烟草)

m)齐读,读出热烈的气氛。

三、学习七~八自然段。

a)正当台湾同胞们为赶走荷兰侵略者高兴的时候,不禁又犯了愁,你知道他们在愁什么吗?(生活贫苦,孩子们没书读)

b)郑成功早就想到了,他又决心帮助台湾同胞建设台湾,他是怎么做的呢?指名读第七自然段。(大力发展生产,兴办学校)c)人民生活变好了,孩子们有书读了,这都是谁的功劳?(郑成功)是啊,汉族将领郑成功的举动使得高山族和汉族的关系更加融洽了,真不愧是——“民族英雄”啊!板书。

四、小结

a)完成板书,小结。b)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五、延伸

在我国历史上还有许许多多象郑成功一样的民族英雄,可后请查阅相关历史故事,下一节课准备口头介绍。教学反思:

在这次教学中,教师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反复地朗读、体会词句所包含的感情。跟第一次教学相比,教师在朗读指导上明显地到位了。如:能用你的朗读把你体会到的告诉大家吗?再如:我们一起来读出郑军官兵的英勇善战、训练有素。教师没有在朗读技巧上作过多的指导,而是让学生自己感悟、揣摩,把握朗读的节奏和语气,真正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语言文字的理解中。但是遗憾的是,由于学生对郑成功收复台湾这件事不是很熟悉,对台湾所处的地理位置不是很了解,所以给人留下纸上谈兵的感觉。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又进行了第三次教学尝试。第三次尝试:

一、启情激疑,读中置境

1、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了解了郑成功的哪些历史功绩? *板书:收复台湾

建设台湾

2、“收复”这个词的意思是?(请学生做个动作表示)

3、在当时,收复台湾是件简单的事吗?(师生辩解)*简笔画台湾的地理位置

4、过渡:的确不易呀!可郑成功是怎么说的?(学生自由阅读)

二、设疑铺展,读中悟境

1、课件出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允许侵略者横行霸道。我们一定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

2、你们理解这两句话吗?(学生交流,体会其爱国情感及收复台湾的决心。)

3、“横行霸道”在文中指?(学生联系上文、课外知识回答)

4、指导朗读。

5、说则容易,做则难呀!为了对抗强大的侵略者,郑成功在厦门„„(引读文章第四自然段的第一句)

6、工夫不负有心人,渡海东征的这一天终于来到了。此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支怎样的军队?(学生自由阅读第四自

第三篇:品酒会品鉴词

品酒会品鉴词

大家好!感谢x行长来我们xx葡萄酒体验馆参加“2012年春季葡萄酒品鉴会”,还给我们进行了热烈的致辞。我是今天的品鉴师徐文波。听完了卢行长的热烈致辞和刘分析师的精彩分析,下面就由我带领大家进入今天的品酒环节。我们今天的品酒会主要分为三个步骤,首先,大家一起看一个短片,来了解一下我们的尼雅;然后,我会带着大家一起品酒;最后,我会给大家讲些有关葡萄酒保健和美容方面的知识。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短片!

看完短片,大家有没有觉得我们葡园很美呢?欢迎大家有机会去我们新疆的葡园参观!刚刚,我们的侍酒师已经为我们呈上了这款尼雅雷司令干白。这款干白是采用天山天池葡园优质雷司令由澳大利亚酿酒师主持精心酿制而成。下面就让我们担起酒杯一起品鉴吧。品酒有五大步骤,即醒、观、摇、闻、品。所谓醒酒就是将刚开启的葡萄酒倒入杯中或者醒酒器中静置10-20分钟,让酒体中的单宁酸充分接触氧气,散发成熟的果香。童话中王子为什么一定要唤醒沉睡中的公主呢?因为公主只有醒来,才能更充分地展现她的美。我们放在酒窖中贮藏的葡萄酒就像沉睡中的公主,我们要先让她醒过来,这样她才能更充分的散发她迷人的果香,呈现她丰富的口感。不过干白是不需要醒酒的,由于它是去皮酿造的,而单宁酸只存在于葡萄皮和核中。在西方的用餐礼仪中,干白一般被用作餐前酒。接下来就是观,可以看到在各位面前的桌上都摆了一张a4的白纸,千万别小看这张白纸,它在我们的品鉴过程中可是有很重要作用的。首先把白纸平铺在桌上,把酒杯搁在上面,从上往下垂直观察,在白纸的映衬下,酒体泛着诱人的浅禾杆色光泽。然后,将手中的酒杯向左倾斜45°,观察葡萄酒的液面,有一个透明的亮圈,我们叫它水晕。水晕透露着酒体的年龄,一般来说水晕越宽,酒体年龄越轻。(互动:那我们观察一下我们手中这款酒的水晕宽不宽?嗯,这款酒是挺年轻的。)都说“女人如酒”,大家有没有觉得手中的这款酒就像一豆蔻年华的少女?竖起酒杯,酒杯内面透明酒液呈“泪珠”或“叉”状缓慢而不规则地淌落,这是酒的挂杯情况。轻轻摇晃手中的酒杯,使酒与空气中的氧气更充分的接触,这样香味也会释放得更充裕。将鼻子探入杯中,深吸一口气,能闻到一股带有丝丝果香味的幽幽酒香沁人心脾,给人无尽的清新、自然。(互动:闻过之后,大家是不是已等不急想要喝上一口?)葡萄酒每次吸入酒量应该控制在6-10ml,也就是一大口,并在口中停留片刻,利用舌头和口腔肌肉的运动来搅动葡萄酒,使舌尖的各个味蕾都接触到酒液,这样,你才能充分体会出一款酒丰富的口感,甚至是酿酒师当时的心情。喝完之后,口留余香,回味绵长。(互动:大家觉得口感如何?是不是喝完之后口中还有一股清香,另外舌尖还有一股淡淡的甜蜜,就像青苹果的味道!我感觉这款酒像极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有些青涩也有些甜蜜!不知道大家品完之后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看邢经理品得很认真,来请邢经理来给我们说一下他的感受吧!

接下来我们的侍酒师将为我们呈上今天的第二款酒,尼雅赤霞珠干红。她是采用新疆天山天池葡园优质赤霞珠由澳大利亚酿酒师主持精心酿制而成!在白纸的映衬下,酒体透露着高贵的深宝石红色。酒香比干白更加馥郁还有一股橡木桶的清香,口感也更加浓郁,有股淡淡的苦涩,这是单宁的作用。我们刚才说干白酒香一个豆蔻年华的少女,那我们说这款干红像什么呢?我觉得她就像一个惊艳群芳的大家闺秀,既有牡丹的华贵,又不失白莲的优雅。

第四篇:阅读中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

阅读中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阅读目标中提出: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品词析句”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理解文本思想、文笔的妙处的有效途径。学生只有在阅读中体会,在品析中感悟,才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为了培养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教学中我把语文教材阅读文中贬义褒用、具有深刻含义、生动形象、体现主题等的句子引导学生进行品析、体会。下面以《山中访友》教学中的一个生动形象的句子为例来谈一谈。

师:“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这句中“弓着腰”的“弓”是什么意思?

生:是“使弯曲”的意思。

师:“弯着腰”的“弯”是什么意思? 生:也是“使弯曲”的意思。

师:既然意思一样,我们把文中的“弓着腰”换成“弯着腰”来读一读?

生1:读“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弯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师:谁再读原文中的这句? 生2:读“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师:有区别吗?

生:一样吧?不一样吧?…… 师:自己比较着读。生:自己换着比较读。师:体会到了吗?

生:感觉有点不一样,可说不来。

师:我们举个事例,并演示来体会。比如:“哥哥和妹妹刚从家出来,妹妹就不想走了,让哥哥背。哥哥拗不过妹妹,但极不情愿,他会怎么做?”又比如:“哥哥看到妹妹累了,主动要背妹妹又会怎么做?”可以自己出座位,演示一下。体会哪个用“弯”,哪个用“弓”,更合适?

生:自己体会。

师:谁能说说并演示一下。

生:边演示边说:情愿的情况下,会“弓下腰”,让妹妹上背上;不情愿的情况下,会快速“弯下腰”,可能没好气地说:上吧!”

师:所以说:“弓”是自觉自愿的;而“弯”是不情愿的。师:文中为什么把老桥说成“弓着腰”?你再读文中这句话。生:齐读:“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生:体会到老桥是心甘情愿地为大家服务,赞美了老桥默默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怎么读好这句? 生:赞美语气读。生:朗读

教学反思:本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以一个生动形象的句子中的“弓”字,引导学生进行体会、品读。过程中先让学生查字典理解这个字,然后换成“弯着腰”让学生比较着读来体会内容,学生还不能彻底体会到的情况下,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生活事例并演示)进一步体会两个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用法,这时候再让学生朗读文章,学生就很容易体会出老桥默默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词析句的方法不仅有这个教学片段中提到的查字典理解、变换字词、朗读、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还有比较、结合上下文、结合当时时代背景、体会言外之意、变换句式等方法,阅读体会中可以让学生灵活运用。

培养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首先以语文教材为范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阅读文中贬义褒用、具有深刻含义、生动形象、体现主题等的句子,运用品词析句的方法,进行感悟品读,从而理解文本,体会其表达效果。然后再走出语文课本,运用品词析句的方法去分析体会课外读物。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

第五篇:品词析句悟文本

品词析句让语文更出彩

作者姓名:马晶 工作单位:乌市第十八小学

通讯地址:乌市炉院街338号乌市第十八小学

邮编:830006 邮箱:***************品词析句让语文更出彩

乌市第十八小学

马晶

何为语文?可以说是语言文字、语言文章,或是是语言文学,还可以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离不开字词句篇,是由字词句组成的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文章。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

语文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积淀,主要是在大量的听说读写语文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其中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在学生自主阅读,进行个性化的文本解读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阅读教学基本上又是以文本为例子来实施的,所以,文本细读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何为文本?何为文本细读?文本就是指包含丰富教育资源的,可供学生、教师与之对话的阅读文本的总和。文本细读就是以文本为中心,重视语境对语义分析的影响,强调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在阅读中教师对文本中对言语的细读。它从字、词、句等言语材料的释读入手,细致分析言语的表达手法、修辞手法,层层解剖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全力开掘言语的多侧面内涵。指向言语性的细读,品味语言、细读文本就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内容,在咬文嚼字中揣摩作者,在品词析句中走进作者,在推敲把玩中感悟作者。

一、透过历史悟文本

文本所反映的是作者的在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好文章常常是写作者在特殊条件下有感而发的产物,每篇文章都有其特定的写作背景。对于文章当时的历史环境的了解是对文本细读的一个前提。作为小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有限,很大程度上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一些有特殊意义的文章,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把握理解方向。因此,在一些特殊课文的教学中,做好对文章写作背景的介绍,能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古诗教学中更需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对深入的理解古诗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帮助。如《示儿》这一课,应该先从历史角度来理解,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被压迫的广大人民十分痛恨,为此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就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陆游写下了: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只有了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才能入情入镜的理解古诗。

现代文也不能忽视对作者当时的历史背景,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就可以从鲁迅先生所处的历史入手,让学生了解当时社会的黑暗,这样更有利于理解鲁迅先生的优秀品质。

二、透过作者悟文本

作者是作品的创作人,作品就是作家的心声。与文本作者对话,了解创作动机和写作背景。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我手写我心。”任何文本言语都不单是词句意义的载体,其中必然充溢着作者在特定语境中某种独特的生命活动所产生的意味。作者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这是任何学生,翻开书本都会想到的问题。因为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想要传达精神世界的载体。有的文章表达一种情感;有的阐释一种理念;有的是一种内心的直白;有的是人生的感悟,一己之心得……从作者的角度去解读,有利于我们对文本的主旨的把握。所以,我们必须在教学之前,也要像学生那样“在文章中走一个来回。”只有当教师深入文本,真正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以后,才会发生心灵碰撞和灵魂融合,才能把握文本的意义及实质性的重点内容,才能给文本的价值取向准确定位,从而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因此细读文本时,我们首先要尽可能详尽地了解作家的创作心态和创作背景,甚至应了解作家同时代作家或与之相关的同一流派作家的生活情况和创作风格。如果把阅读一个文本比作享受一次大餐的话,那么阅读前收集有关信息就好比是喝餐前果酒。有些作家作品因为年代的久远、地域的差异、社会状况的变化等原因,会给学生阅读文本造成一定的困难,教师要在课前引导学生搜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资料,如作者的生平、思想倾向、所处的年代、写作的背景、作品的风格等,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揭示内涵、体会深意。想一想作者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状况下创作这篇作品的?比如在教学安徒生童话《丑小鸭》前,让学生搜集安徒生的信息,了解其生平,学生就很容易明白丑小鸭的故事不仅仅是个童话故事,更是作者生平的写照,也是作者不屈奋斗的人格的写照。又如新教材中新增了鲁迅的很多篇目,他的作品思想性、时代性非常强,所以学生在读之前了解一些有关的时代背景、社会状况是相当有必要的。比如学《孔乙几》之前必须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学《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之前必须了解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更加有利于对文本的理解。了解了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再去解读文本我们就清楚的了解了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了解作者想表达什么,就能为走进课堂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打好基础。

三、品词析句悟文本

《阅读教学细则》中提到:词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单位,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词和句组成篇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因此,抓好词句教学是小学阅读教学的根本, 夏丏尊认为理解词语句子的概念化意思,从中品味、欣赏到蕴含在词语句子背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领悟、学会“每句每段或全文的好处所在”。这就是品词析句。

品词析句的过程是文本细读得以实现的手段和方法。文本细读认为语境对于理解文本词汇的深层意义是十分重要的。瑞恰兹反复强调,文本中,是某个词、句或段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正是这种联系确定了特定词、句或段的具体意义,甚至一本书也存在着语境问题。品词析句的过程就是实现“三维目标”的过程。品词析句本身就是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累计过程,学会了一个词的写法,领悟了词的内涵,情感,本身就是学生的学习知识的过程。而“词句”本身就蕴含着作者的态度,感情,观点;学生可以通过“品词析句”去理解文中内容和思想的方法,就是学生积累知识,掌握能力的过程。

1、抓住关键词细读文本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能折射出人的灵气和智慧。其实文章也有眼睛,如果你能找到课文的眼睛,教学效果能事半功倍。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慈母情深》,通过对“饱经风霜”这个词语的理解,更能理解母亲的艰辛。《穷人》一文,通过对“忐忑不安”的理解就能体会到桑娜善良、美好的心灵。

2、通过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细读文本

含义深刻词句是文章的精华。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对于把握文章的中心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语文教学,指导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既是重点,又是一个难点。含义深刻的句子常包蕴文章的中心。如《一夜的工作》这课中有这样一句话:“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从这句话中体总理屋里本该有什么?通过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让学生咀嚼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只有让符号的文字在学生的脑海中化成一个个生动的,充满灵气的,活生生的表象,这才能达到真正细读文本。

窦桂梅老师说:“一个教师能走多远,她的学生就能走多远。” 著名雕塑大师罗丹曾说过:“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只有我们潜心阅读,会发现在语文的课堂里处处都能出彩!

会为什么“简单” 的前面要加上“极其”?不是“十分”,不是“非常”,不是“很”?

-

阅读中如何品词

本文发布于:2023-12-11 10:32: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2619441181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阅读中如何品词.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阅读中如何品词.pdf

标签:学生   理解   文本   作者   句子   体会   词语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