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1日发(作者:移动电话机)
“咏物诗”鉴赏教学设计
□赵 信 王 杨
教学设想
本堂课主要谈谈在鉴赏古典诗词中咏物诗时常用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关于咏物诗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咏物诗包括借物抒情诗、托物言志诗和哲理诗;狭义的咏物诗就是指托物言志诗。为了便于掌握,本堂课主要谈狭义的咏物诗的鉴赏。
教学目标
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其实从古到今我们与自然都是息息相关的,自然是我们在地球上赖以生存的环境,自然在时时刻刻感染着我们,启迪着我们。我们也在大自然渐渐的认识自我,表现自我„„许多文人墨客在大自然中将自己的生命发挥到了极致,为我们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词。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咏物诗的殿堂,去解读别样的人生。
二、感知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的万事万物,大至日月山川,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心志。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由于作者的经历际遇,情趣爱好不同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例如李商隐在《咏柳》中借秋柳抒发的是壮志未酬的感慨,而曾巩在《咏柳》中借春柳讽刺了得势猖狂的小人。在高考的诗歌鉴赏题中咏物诗也是很受出题者的亲睐,2006全国高考重庆卷选用了《红楼梦》中的两首《咏白海棠》,湖南卷选用了清代张维屏的《新雷》,都是较为典型的咏物诗。
三、示例感悟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这首诗歌中所描写蝉有什么特点?(提示: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唱的夏蝉。)
2)、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是什么?(提示:只要品性高洁,名声自然远扬,无须外在凭借。)
3)、这首诗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提示:托物言志)
画眉鸟
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提示:前两句描绘了林间画眉自由自在的美好形象。)
2)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提示: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1)分析一下这首诗的形象特点。(提示: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寒泠荒凉。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芳香如故。)
2)这首诗托物言志所言的志是什么?(提示: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虽使粉身碎骨而心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3)试分析一下这首诗的艺术手法。(提示:(1)托物言志,(2)环境烘托。)
四、特点归纳
1.咏物诗,要实写物的声音、形态、色泽等相应的外部特征,有时还要写出其所处环境的特点,求其“形似”。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从局部分析常用比喻、拟人、对比、象征等手法。4.从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五、步骤归纳
1.“读清”全诗。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六、实践演练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1)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提示:“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2)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提示: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3)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七、说说看
1.
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青松
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从而能够准确地掌握咏物诗的鉴赏方法和技巧。先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对新的、有创造性的答案老师要给予肯定,最后老师作适当的评点和归纳。《病牛》一诗主要是表现了李纲那种为国为民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同学鉴赏《青松》一诗时,首先要介绍陈毅1961年写下这首诗时当时中国所面临的严酷的自然环境、政治环境。《青松》一诗主要是张扬了一种与困难抗争,战胜困难的无畏精神。
本文发布于:2023-12-11 07:32: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2511522408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咏物诗”鉴赏教学设计.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咏物诗”鉴赏教学设计.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