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1日发(作者:财务工作职责)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文物鉴定与鉴赏温汝适的“借帑生息”在桑园围岁修制度中的作用张凤娟(佛山市顺德区清晖园博物馆,广东…佛山…528300)摘 要:桑园围是华南地区的重要水利工程。近期,因佛山市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工作火热推展,南顺桑园围再次进入公众视野。究其修建历史,绕不开温汝适这个重要人物,清嘉庆年间其曾奏准“借帑金八万生息,为(桑园围)岁修资,(南海、顺德)两县田庐咸利赖焉”。笔者拟就“借帑生息”对桑园围产生的短期、长远影响做归纳,以探讨温汝适对桑园围、华南社会的贡献。关键词:借帑生息;温汝适;桑园围;岁修制度近期,因佛山市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工作火热推展,南顺桑园围再次进入公众视野。桑园围是华南地区的重要水利工程,其重要性前辈已有论述①。在岁修历史中,顺德龙山的温汝适(图1)是重要人物,温汝适(1754—1820),字步容,号筼坡,顺德龙山人,官至都察院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曾于清嘉庆年间奏准“借帑金八万生息,为岁修资,(南海、顺德)两县田庐咸利赖焉”,被誉为“功德无量”②。探究温汝适及其“借帑生息”的措施,对了解岭南水利史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相传桑园围始建于北宋,分东西两堤:东堤上自鹅埠石起,下至甘竹滩止,捍北江,西堤上自仙莱乡起,下至龙江河澎围止,捍西江;“地濒西北两江,居人农桑,以江防为命脉,邑内江防之最巨,无过桑园围”④,是珠三角著名堤围,清代被称为“粤东粮命最大之区”⑤。根据2007—2009年顺德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桑园围元、明、清、中华民国陆续筑建,1925年增建龙江新闸、狮颔口、歌滘等水闸,由开口围发展成闭口围。调查时,桑园围全长68.85千米,围内面积133.75平方千米,其中顺德部分长24.7千米。如此规模宏大的水利工程,是南海、顺德桑园围围民的身家性命所系。桑园围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乾隆五十九年桑园围又名“樵桑联围”,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和南海区境内,横亘昔日顺德龙江、龙山、甘竹三堡和南海十一堡。顺德、南海是珠江三角洲腹地的明珠,珠江水系的西江、北江干支流均流经此处。顺德一地即有珠江水系干支流16条,总长210千米,年过境水量概算达1639毫米(1953—图1 温汝适像(图片来源:网络)1 温汝适其人及桑园围(1794)、嘉庆二十二年(1817)几度溃决,而这几次均适逢温汝适居乡。温汝适,字步容,号筼坡,生于乾隆十九年(1754),终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广东顺德人,其家族为佛山名族龙山温氏。仕途平顺,16岁中举,30岁成进士,点翰林院庶吉士,此后历官至兵部右侍郎。⑥清乾隆五十九年甲寅年,温汝适以“词垣”在籍,适逢洪水来袭,基围溃决。根据笔者对《桑园围总志》的解读,温汝适在“借帑生息”以促进桑园围岁修中起到重要作用。2 何为“借帑生息”及温汝适在此过程的作用所谓“借帑生息”,是指清嘉庆年间,朝廷应南顺乡绅之请,借帑银八万两,拨交南海、顺德两县当商,每月1985年)。③【作者简介】张凤娟,女,汉族,硕士,文博馆员,佛山市顺德区清晖园博物馆副馆长。①邓芬.桑园围—珠江三角洲最大的堤围工程[J].农业考古,2006(1):150-155.②李有华,张解民.顺德历史人物[J].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177.③顺德县水利志编纂组.顺德县水利志[M].出版社信息不详,1990:1.④郑梦玉.海县志:卷七:江防略补[M].刊本. 1872(同治十一年).⑤邓芬.桑园围—珠江三角洲最大的堤围工程[J].农业考古,2006(1):150-155.⑥李有华.顺德历史人物[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174-177.2021.1(上)039【稽古】The Archaic to Now一分生息,每年可得息银九千六百两,以五千两归还原借银本,以四千六百两为桑园围岁修之资。①温汝适在推进“借帑生息”中的功劳,在本地县志和当代文人的叙述中被充分肯定。②笔者查阅《桑园围总志》时同样觉得温汝适在促成此事中功劳甚丰。他多次“致书督、抚大宪,请借帑生息,先备岁修”③。蒋攸铦任职制府时“与两院修堤书凡十数函”,并已得到蒋攸铦、陈若霖的初步同意,“酌定借帑八万,交商生息,以备岁修。仍俟各乡踊跃捐签,克期通修,再为入奏”。但蒋很快转职西蜀,温氏再锲而不舍地与蒋修书沟通,迫使蒋临行前再与陈若霖言及。待阮元就职后,温氏再“缕述全堤利弊甚悉”,积极推动此提议。而此时两邑士绅亦被发动,联合呈请呼吁,阮元与陈若霖联合上疏,请求借帑生息。④最终获嘉庆皇帝恩准。因此,温汝适以上层官绅的身份向大宪进言,是借帑生息的直接促成者。这一项措施有否为桑园围带来长治久安?笔者认为在珠江堤围告急、缺少收费定项的背景下,“借帑生息”非常及时,短期内掀起通围筑修的热潮,而长期而言,温汝适为桑园围定下明确的岁修定项,以后的道光、咸丰、光绪年间,每当桑园围维修乏力之时,桑园围士绅常以此名目从国家财政中取得资金,因此温汝适发起并促成的“借帑生息”是生息银两制度在广东的成功尝试,对桑园一围、两龙社会影响极为深远。迥非昔比”⑦;④乾隆、嘉庆后,同一堤线上,堤围等水利工程兴建较多,但堤系杂乱,缺乏统一计划,水患不但未能减轻,反而愈见加剧⑧;⑤不合理的沙田围垦增多,珠三角海域“有靠河私设堤者,拦江私筑石坝者,海口不甚宽阔处圈田蓄沙,预图日后报垦者”⑨。因此,“顺德的水灾以围垦高潮的乾隆年间至咸丰年间最为频繁,受灾程度最为严重”⑨。3.2 修费迭增险情频生,必然使堤围修筑难度增大,资金也随之倍增。土堤防御能力较差,因此清代时泥、石兼用的修筑方法在各地应用甚广。⑩至乾隆八年(1743),桑园围逐渐将土堤改为石坝。顶冲险要段在嘉庆以后多改筑石堤、石护坡、石坝挑流。经嘉庆二十三年(1818)大水后,外围之紧要者便有约10千米。其中海舟堡天后庙是桑园围重要险段,经大水冲坍基后,修复工程倍加复杂,必须小沟刷深三丈,基身必加宽五尺,外用巨石培垒,以护基脚。而三丫基被冲塌后,小沟变成深潭决口,虽然内基坚固,但仍需要再添筑巨石,以捍急流。k与传统土堤相比,石堤工费大增,而且工程普遍存在着工期紧张的困境,一般需在冬晴时节完成,所以筑围的经费压力大。3.3 缺少定项资金邓芬在《桑园围—珠江三角洲最大的堤围工程》中引用《清实录》中乾隆元年(1736)两广总督鄂尔达上疏言“经分设(西、北、东江)各属水利专员,动项岁修”的资料,认为岁修制度大致始于清初康熙乾隆年间。但此时的岁修制度是没有定项资金的,“岁修徒为具文,并无实项”l。堤围的经费募集,一般由全围受益户论粮助筑、按税均筑、计亩助工、计亩捐租、论粮科银,通过派工、派粮、派款、抽税等方式来合理分担工程经费。但这些科派方式存在明显的资金需求量大和社会资金分散的矛盾、资金需在短时间募集和催缴艰难的时间性矛盾。温汝适提出“借帑生息”的直接原因,是看出桑园3 借帑生息的背景3.1 围基告急桑园围“以一万余丈之长堤,当滇黔西粤数省之盛涨”,承受着巨大的防洪压力,影响堤围安全的因素主要有:①基围上原种植树木以固堤,但经砍伐后,树根霉烂,致使围基渗漏坍卸⑤;②盗挖官基、靠近基围开挖鱼塘,导致堤身日就侵削低陷⑥;③洪水冲刷,“堤岸日削,①明之纲.桑园围总志[M].羊城西湖街富文斋刻本.1870(清同治九年):122.②郭汝诚.顺德县志[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824;李有华.顺德历史人物[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177.③明之纲.桑园围总志[M].羊城西湖街富文斋刻本.1870(清同治九年):121.④明之纲.桑园围总志[M].羊城西湖街富文斋刻本.1870(清同治九年):119-121.⑤明之纲.桑园围总志[M].羊城西湖街富文斋刻本.1870(清同治九年):130.⑥明之纲.桑园围总志[M].羊城西湖街富文斋刻本.1870(清同治九年):145.⑦明之纲.桑园围总志[M].羊城西湖街富文斋刻本.1870(清同治九年):147.⑧赵绍祺,杨智维.珠江三角洲堤围水利和农业发展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122.⑨吴建新,张文芳.清代珠江三角洲三种类型的农业工程[J].古今农业,2004(2):36-45.⑩佛山地区革命委员会《珠江三角洲农业志》编写组.珠江三角洲农业志·堤围和围垦发展史[M].出版信息不详,1976:43.k明之纲.桑园围总志[M].羊城西湖街富文斋刻本.1870(清同治九年):165.l明之纲.桑园围总志[M].羊城西湖街富文斋刻本.1870(清同治九年):257.040Vol.196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文物鉴定与鉴赏围岁修制度的重要弊病—“岁修无资,计非久远”①。“余(温汝适)颇闻近年西潦岁至汹涌异常,则岁修最要向例,虽责处各堡分段认修而实无一定之项,临时措办,往往有名无实。倘可借帑生息,庶几岁修可恃,民庆更生乎。”②温汝适希望借此得到全围的长治久安。大灾时支用息银用于维修。道光十三年,请领息银用作抢修经费,共支用积存息银一万六千多两,及扣用每年应得岁修息银二万三千两。道光二十四年(1844),动支息银一万两。道光二十九年(1849),拨动岁修息银、本款一万两,用作通围筑修。咸丰三年,九江榆岸五乡冈头涌等基决,领岁修本款息银一万两。4 借帑息银的兴起、名存实亡、挪支、消亡历程③从嘉庆二十三年(1818)至民国三年,桑园围借帑生息统共断断续续地维持了96年之久。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中,此笔修堤专款虽历经停滞、挪用,但一直没有明令废止,在嘉、道、咸、同、光各朝都曾发挥重要作用。4.4 停滞阶段:咸丰三年至同治六年(1853—1867)自咸丰三年(1853)后,由于地方发生红巾军动乱,政府财政迅速恶化,入款减少,支出顿增。桑园围的滋生息银被用作补充政府的开支,被大量使用在各种公务开支上。岁修息银名存实亡。4.5 活跃阶段:同治六年至光绪十一年(1867—1885)在息银废止了十多年后,经士绅努力呈请,于同治三年(1864)开始恢复借帑生息,拨还本银二万七千七百余两发当生息,并将拖欠的本款息银算清,用于修筑桑园围。之后岁修息银进入活跃阶段,在短短20年不到的时间内,前后五次动用息银:同治丁卯岁给银一万两;同治己巳岁给银一万两;光绪丁丑岁给银二万两;光绪己卯岁给银八千两;光绪乙酉再拨银一万两(呈请拨岁修息银,但无息银动支,于是在筹备堤岸款项中拨款)。4.1 起始阶段:嘉庆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1818—1819)嘉庆二十三年上奏,蒙恩准借帑八万生息,二十四年请款银四千六百两,作为当年岁修之用。二十五年因卢、伍二绅士捐银添建石堤,奏将岁修银暂停支用,照旧生息,归入筹备堤岸项,用作日后岁修经费。4.2 积存阶段:嘉庆二十五年至道光十三年(1820—1833)自添建石堤后,息银进入积存阶段,部分银两被挪用,其中将五千两改充盗捕经费,部分生息款项竟然已经充作“部费”,不能支用。道光九年(1829)桑园围基冲溃,亦没有动用岁修息银,而是由贡生伍元薇捐款二万两完成。4.6 消亡阶段:民国五年至清末,生息银两作为一项制度已经趋于消亡。其流弊日甚一日,到最后已经无可发之银,也无可承领之商,甚至于无可管理之人,生息银两也就随着清政府的衰亡而逐渐没落,最终退出历史舞台。④但桑园围的借帑生息一直撑过了清末,延续至民国五年。民国三年仍支出纸币一万元的息银,甚至还在民国四年起,递年编入预算。但民国五年时,士绅再呈请岁修款,“因政变未有给领”,桑园围岁修息银走向终结。⑤4.3 发展阶段:道光十三年至咸丰三年(1833—1853)此阶段积存图2 桑园围甘竹段《堤围公约》碑刻(图片来源:作者自摄)5 借帑生息的作用5.1 借帑生息的短期效应这里说的短期,是指嘉庆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1818—1819),“借帑生息”获恩准,并首度用于通围筑修,即上文说的起始阶段。与筑修堤围巨额资金相比,息银只能起到资金补充作用,但借息银修堤的象征性、号与支用同时进行。常年时用于生息,①明之纲.桑园围总志[M].刻本. 羊城:富文斋,1870(清同治九年):121.②明之纲.桑园围总志[M].刻本. 羊城:富文斋,1870(清同治九年):119.③本节关于桑园围借帑生息的内容,根据明之纲所编《桑园围总志·卷十二至卷十四》梳理,其中第359、377、378页为重点。④文武.清代生息银两制度及其影响分析[D].太原:山西大学,2012.⑤何炳堃.续修桑园围志:卷七[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26.2021.1(上)041【稽古】The Archaic to Now召的力量,为桑园围带来通围筑修的契机,并间接吸引南海士绅捐款修石堤,从而在短期内掀起通围筑修的热潮。5.1.1 资金补充作用不大嘉庆二十四年首次以息银修堤时,其资金分配方案为:息银与捐修相互结合,息银用于“择险要处所修筑土堤,添落石块”,其余的堤围,首先“责成该管业户自行捐修”。①但相对于维修总金额而言,息银只能起到补充作用。在应归入公帑修筑的险段,通常先以息银作工程启动的首期资金,再通过士民捐助完成。分配予重大险段的息银已不多,非重大险段的堤围,更是几乎全靠民间以分段专管的方式,进行科派及捐助。主事者只能慨叹:“帑息只系补其不足,岂得全靠公项?”②因此,在“借帑生息”后的短期内,劝捐仍然是此时修堤的最重要资金筹集手段。5.1.2 有助强化岁修制度借公帑修围的契机,强化岁修制度。从维修前的勘查、敦促各乡堡维修,到维修后订立完整章程,完善岁修制度。维修前,首事已对桑园围全围做了一次全面勘查,查明何处应归公项修筑,何处应归业户自行培补,列明责任。除了为危急基段补贴维修资金,还对“应业户自行培补者”,敦促其出资。维修结束后,以公布《善后章程》的形式强化桑园围岁修制度。《善后章程》首议便是“首重岁修,以备将来”,强调岁修对桑园围的重要性。③除了强调岁修外,还订立了一整套日常防护、稽查规定,如“拟西潦涨发,须为稽查”条,用于责成该管业户及基总西潦涨发时时刻察看,遇有危急立时抢修,并即传锣通知各堡帮救;“拟严谨害堤,毋稍徇隐”条,用于责成业户杜绝盗葬、削伐堤上大树、堤畔开池种藕养鱼。③5.1.3 借帑生息所引起的筑修热潮,直接吸引南海士绅捐巨资在嘉庆二十三年大修时,资金矛盾被强化、凸显。参与修堤的士绅多次上奏请求将危险地段三丫基、大洛口等段的基段,改建石工,并强调“非捐银十万不能”。民间、政府劝谕士绅踊跃捐输,因而有了南海士绅捐资十万的大事。刑部郎中伍元兰、刑部员外郎伍元芝因家乡有此大工程,而各自捐资三万元,在籍绅士又捐资四万元。④而这一意外收获,肇端于借帑生息所引起的筑修热潮。5.2 借帑生息的长期效应长远来看,借帑生息建立了岁修的定项资金,在多次岁修中起重要作用,极可谓“功德无量”。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借帑生息的长远性、前瞻性愈加体现出来。这也是温汝适历次被《桑园围志》编撰者提及、致谢的原因。5.2.1 确立定项岁修专款名目民国《续修桑园围志》总结嘉庆以来的借帑生息:“广肇两府大小百数十围而桑园围独有岁修专款,……每兴役,呈请息款,必蒙发给。”虽然这是为了申请政府拨款的说辞,有夸大之嫌疑,但纵观嘉庆二十三年至民国三年的历史,息银的确曾多次提取。⑤即使借帑息银被归入部费,被搁置、被挪用,但这个名目的经费并没有明令终止,为后世的士绅提供一个可操作的空间,令之激活。嘉庆二十四年后,息银停支,部分款项已经被挪用,如道光九年将五千两改充盗捕经费,其余的生息款项竟然已经充作“部费”,不能支用。⑥至道光十三年夏秋,西北两江非常异涨,致将围基冲决,工钜费繁,民力不能支。经士绅李应扬等人呈请,最终岁修息银激活,重新投入修堤。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同治年间潘斯濂等人为拨还岁修息银而做的努力。咸丰四年红巾乱作,居民四散,田里荒芜,嗣后频年以团练、乡勇、内匪、外盗为事,不遑理及堤工。且因军饷急需,其岁修帑本及库存息银全行提用。⑦“本息银两全数提用”,这是岁修息银发展历程的最大危机。同治三年,经南顺士绅争取,朝廷拨还本银二万七千七百余两发当生息。四年,御史潘斯濂呈上《请设法筹还提用桑园围岁修本息银片》等,将提用原拨帑本及历年存库息银,查明已还未还,设法归款。查明共计除已还已领外,欠本银五万七千余两,息银九万一千七百余两。⑦至此,岁修息银完全激活。而得益于明之纲等人的努力,息银更是多次支用,造福南海及顺德的两龙地区。“(明之纲)时造福于乡间,屡与围绅呈请桑园围岁修官币息银,前后六次,修筑坚稳,自道光甲辰(1844)起桑园围不被水决已四十年,溯北宋筑堤以来保固最久,赖之纲之力为多。”⑧总之,温汝适倡导的“借帑生息”,为岁修制度提供①明之纲.桑园围总志[M].刻本. 羊城:富文斋,1870(清同治九年):147.②明之纲.桑园围总志[M].刻本. 羊城:富文斋,1870(清同治九年):158.③明之纲.桑园围总志[M].刻本. 羊城:富文斋,1870(清同治九年):147-148.④明之纲.桑园围总志[M].刻本. 羊城:富文斋,1870(清同治九年):179.⑤何炳堃.续修桑园围志:卷七[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07,218.⑥明之纲.桑园围总志[M].刻本. 羊城:富文斋,1870(清同治九年):320.⑦郑梦玉.南海县志:卷七:江防略补[M].刊本.1872(同治十一年):151.⑧吴振宇.试析《桑园围全图》碑刻[M].南方文物,2004(1):83,89.042Vol.196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文物鉴定与鉴赏了定项资金。因此,同治年间桑园围的修志者也认为,温汝适是开岁修制度的“嚆矢”①。这一点是温汝适及其“借帑生息”造福桑园围围民的最大体现。5.2.2 多年积存的款项,有力补充抢修资金在“借帑生息”的起始阶段,每年四千六百两确为杯水车薪。但积存多年后,数额颇为可观。同治年间经潘斯濂等士绅呈请,包括原来被挪用的款项,岁修专款全数归还,用作桑园围治理。此款项在民国三年仍累计约二十万元。②即使库存岁修息银不足,息银也可作为担保,借用藩库银两,待续收岁修息银后,再逐年归补,以保证堤围及时抢救,不致延误工期。这一做法被认可,并“纂入省例”③。道光十三年(1833),岁修息银已经全部支用。至道光二十九年(1849),本款息银仅存三千一百三十二两,所以在备堤岸项内借足一万两,仍将桑园围每年应得岁修息银按年尽数收归。④5.2.3 充实省筹备堤岸项资金,帮扶全省围基维修这是“借帑生息”的附带收获。嘉庆二十二年(1817)阮元奏请时便已承诺待岁修本银全数归还后,“多余息银即归于筹备堤岸项下存贮,如遇通省围基内实有紧要工程,民力不能捐修者,奏明动用”⑤。待嘉庆二十四年(1819),据该县(南海)伍元兰等捐银十万两改建石堤后,这个承诺便得以实现。桑园围岁修息银归入司库,用作南海、三水等县的堤围修筑。从直至道光十三年(1833)南海其他基围仍欠桑园围岁修息银四千一百一十两的情况来看⑥,息银曾帮扶邻县修筑堤围。6 结语桑园围的水利问题是温汝适居乡期间华南社会的大事,关系到华南人民的身家性命。温汝适以居乡士绅的身份,或是重要参与者,或是倡导者、主导者等角色,积极投入桑园围筑修。在各版《桑园围志》中,温汝适成为丰碑式的标志性人物。在温汝适去世20年后的道光二十年(1840),林则徐领两广节钺时亦因此奉温汝适入祀府学。①■①明之纲.桑园围总志[M].刻本. 羊城:富文斋,1870(清同治九年):358.②何炳堃.续修桑园围志:卷七[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12.③郭汝诚.顺德县志:卷二十七[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825.④明之纲.桑园围总志[M].刻本. 羊城:富文斋,1870(清同治九年):359.⑤明之纲.桑园围总志[M].刻本. 羊城:富文斋,1870(清同治九年):118.⑥明之纲.桑园围总志[M].刻本. 羊城:富文斋,1870(清同治九年):228.2021.1(上)043
本文发布于:2023-12-11 07:09: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24979911799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温汝适的“借帑生息”在桑园围岁修制度中的作用.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温汝适的“借帑生息”在桑园围岁修制度中的作用.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