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1日发(作者:国学感悟)
文化传播浅析文旅融合视角下沙家浜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平 琪(常熟市沙家浜镇社会治理和社会事业局,苏州 常熟 215542)摘 要:近几年,文旅融合已成了一个热门词汇,拥有独特文化内涵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有独特的旅游价值,在文旅进一步融合的过程中,不仅有利于实现非遗的保护传承,也有利于推动旅游市场的繁荣发展。本文通过沙家浜非遗的现状,浅析了文旅融合视角下,沙家浜的非遗该如何保护传承与发展。关键词:文旅融合 沙家浜 非遗保护 传承 发展DOI:10.12319/.2096-1200.2020.17.25一、引言文旅融合是指文化、旅游产业及相关要素之间相互渗透、交叉汇合重组,逐步突破原有的产业边界或要素领域,彼此交融而形成新的共生体的现象与过程。文化和旅游之间有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正如我国古代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把旅游和读书紧密结合。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两者能够有机结合和深度融合是文化和旅游互动共荣的客观需要,也是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必然规律。在此背景下,如何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文旅融合过程中的一个热门话题。非遗所带有的独特的文化内涵构成了其独有的旅游价值,不仅有利于带动对非遗的有效保护与传承交流,也有助于丰富旅游市场的文化内涵,持续高效地推动旅游市场的繁荣发展。二、沙家浜非遗现状及其在旅游中的利用2008年,沙家浜镇被住建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沙家浜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1500年。历代文化名人有宋代孝子周容,明嘉靖年吏部尚书严讷,藏书家、出版家毛晋,复社先驱之一杨彝。清代思想家顾炎武曾在唐市定居10年。仅明清两朝,全镇有进士12人,举人28人。近年来,沙家浜镇通过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建立机构,健全队伍等一系列措施积极开展非遗保护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沙家浜镇现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2项,包含3项省级非遗:苏南水乡婚俗、江南船拳、吴歌(石湾山歌),9项常熟级非遗:苏州水乡木船制作技艺、水乡服饰、沙家浜龙舟赛、木工圆作技艺(沙家浜水乡木工圆作技艺)、薛鹏飞麝香埋藏疗法、常熟宝卷(沙家浜宝卷)、苏式糕团制作技艺、薛氏膏药制作(跌打损伤)、唐市周神庙会。常熟级传承人共6人。2013年起,沙家浜镇编纂出版了《沙家浜石湾山歌集》《常熟沙家浜船拳图集(含视频)》等沙家浜非遗相关书籍,并于2018年抢救性拍摄了江南船拳展示片。2016年沙家浜风景区被授予“苏州江南船拳传播(展演)基地”荣誉称号,沙家浜镇文化站被授牌苏州“江南船拳”传承基地。为更好地传播与发展沙家浜非遗,沙家浜镇以沙家浜风景区为空间载体,以各项旅游活动赛事为传播媒介,大力打造了丰富多彩、多元化的非遗文化旅游线路。沙家浜镇与沙家浜风景区联合成立了石湾山歌艺术团,在沙家浜风景区内传唱石湾山歌,每天五场,每场半小时;定期开展水乡婚俗特色活动,展示苏南水乡婚俗;连续多年在端午节期间举办龙舟赛并举办江南船拳展演,用独特的非遗名片展示沙家浜的非遗文化魅力。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生存环境的改变与大多数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沙家浜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经历岁月变迁流传至今,依靠的是其所属的原生态环境。在江南所特有的农耕文化中诞生了独特的江南水乡文明,孕育了富有沙家浜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原始的农耕劳作逐渐被机械化所取代,原生态的农耕环境也逐渐被钢筋混凝土的高楼以及广场所淹没,昔日作为精神食粮、娱乐工具的传统民俗文化也渐渐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逐渐被人们所遗忘。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生存环境的改变打破了人们千百年来的农耕生活方式,动摇了沙家浜传统文化的根基,对沙家浜非遗的传播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使沙家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愈加狭窄,甚至不可避免地走到了濒临消失的危险处境。(二)非遗传承的断代与生存环境同样岌岌可危的是传承的断代,传承人的老化以及断层是沙家浜镇各项非遗项目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例如:吴歌(石湾山歌)的一名常熟级传承人已九十高龄,现存的几名原生态石湾山歌手平均年龄已达75岁;唐市周神庙会的参与者也普遍达到了60岁以上;苏州水乡木船制作技艺等多项非遗目前已没有传承人;多项非遗均存在不开展传承活动、没有徒弟、缺乏继承人、年轻的后继者寥寥无几等问题。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生产方式的变化导致传统的非遗几乎不能带来经济效益,迫于生存的压力,越来越多的人不再重视非遗的传承与传播,转而寻求更能带来利益的生产方式,更进一步加剧了非遗传承的困难。(三)观众群体的流失观众群体的萎缩流失也是沙家浜镇的非遗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传承人与观众之间的关系可以比作是鱼和水的关系,缺少了与观众的紧密互动,传承人也终将因为“缺水”而难以维系。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如今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脱离了大众趣味,变得无法引起人们的兴趣,人们对于非遗的认知也逐渐变得表面化,不再深究其内涵,导致非遗的传承越来越流于表面,而不再进行更深层次的文化剖析与解读。(四)缺乏强大的非遗品牌沙家浜的非遗项目虽然较多,但大多比较零散,各项非遗之间相互独立,像是一盘散沙,缺乏统一的部署和整体的规划,难以打开大局面。例如,江南船拳虽然在吴地颇有影响力,但远没有达到高知名度的地步,尚处于“养在深山人未识”的阶段,急需要一个“一朝闻名天下知”的机遇与平·25·丝 路 视 野台。分散的形式和弱小的影响力注定无法形成一个强大的品牌,无法打响知名度,难以实现非遗的广泛传播。四、相关对策与建议(一)政府主导,构建水乡文化生态圈由政府总抓手,统筹整合相关资源,大力开发农村旅游项目,保留一些沙家浜非遗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及文化基础。例如,保留部分江南水乡所特有的农耕文化,一些传统水乡生活的场景、江南民居、文化民俗,以及相关联的民间艺术场景、文化场所等。积极构建沙家浜非遗的生存环境,为沙家浜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基本的生存土壤。并将其作为沙家浜农村旅游的特色景点,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非遗的传承与旅游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二)多方联合,共同培养传承人组建专家委员会,开展非遗保护模式、保护方法的探索与研究,引进专业人才,深度挖掘当地非遗元素,用活用好传承基地、传习所等场所,培养非遗传承人,在区域间进行相互学习比较,开展文化切磋。基于开发古镇旅游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吸引当地更多的原住民学习、传承相关非遗文化,增加传承人的数量,扩大传承范围,在活态传承沙家浜当地非遗的同时,还能够为古镇旅游带来独特的艺术性和文化性,打开古镇旅游新局面。(三)借力发展,扩大受众群体创新机制,通过各种渠道宣传非遗。联合学校,举办讲座、进行演出等,撰写非遗校本教材,聘请辅导员,开设相关非遗课程,将沙家浜非遗传承融入学校的学习中,让青少年领略沙家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风采。借助各类节庆假日,开展相关活动展示非遗。在旅游景点开设非遗体验项目,让游客亲身感受传统非遗文化的魅力。运用VR、AR等现代高科技智能数字手段,将各种非遗元素与技术相结合,增强游客的体验感。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线上平台传播非遗文化,打破传统非遗只能定时定点传播的时空壁垒,扩大非遗的影响力。(四)统筹资源,打造品牌优势在尊重沙家浜各项非遗特点的基础上,寻找其中的关联,进行整合开发,打破其较为分散的局面,形成规模化发展。沙家浜每年举办江南船拳展演,均邀请上海、浙江、苏州等多地代表队共同参与,联合打造江南船拳品牌。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尝试联合石湾山歌演唱、水乡婚俗展示、苏式糕团品尝等多项不同类型的特色非遗,打造成独特的沙家浜非遗节等大型活动,不断完善旅游产业链和消费链,创造优质品牌。同时,还应该在深入理解沙家浜非遗文化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人群,开发出具有独特性、实用性、文化性的创意旅游产品,打造可以持续带来经济效益的非遗文化品牌。(五)社会参与,共同传承发展所谓的社会参与,就是指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社会资源和力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非遗的保护传承绝不只是一小部分人的责任,而是社会各界共同的责任。非物质文化遗产说到底是起源、生存、发展于民间,为民所需、为民所用的民间文化。因此,在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坚持挖掘社会资源,集合那些有责任、有能力、有实力的企业和文化社团、文化研究机构、非遗爱好者的力量,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依靠他们源于民间、体制灵活、资金雄厚等优势,共同激发传统文化的生机活力,共同构建非遗传承保护大格局。参考文献[1]余文荣.基于文旅融合视角的婺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对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20.[2]王成宇,胡园晓.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发展策略探析[J].农家参谋,2020(14):275.(上接第24页)新闻还应继续提升自身内容的表现力,通过具有创新性的语言形式,提升自身内容的新鲜度,吸引更多的年轻用户来观看电视新闻。为此,电视新闻翻译工作也应顺应这一形式,采用年轻化的语言进行文稿翻译,提升新闻产品的受欢迎
程度。(三)尊重各国文化差异在电视新闻的翻译过程中,一些国家由于自身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与我国差异性较大,可能很难理解我国电视新闻中内容的深刻含义。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相关人员应根据不同国家的文化现状,对文稿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从而促进其他国家的受众更好地理解新闻内容。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通过添加文化背景的形式丰富文稿内容,推动受众通过对文化背景的理解,进一步了解新闻中表达的具体含义。同时,翻译人员可以根据目标受众所在国家的文化情况,对翻译内容进行调整,采用对方更加熟悉的语言形式,进行文稿内容的表达。通过语言的适当转化,即使对具体内涵不够了解,也能够理解新闻所传递出的思想,达到跨文化传播的目的。四、结语翻译工作在跨国文化传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提升翻译的品质和效率可以有效推动文化传播更好地进行,提升本国文化传播的广度。首先,电视新闻涵盖范围广泛,相关人员在从事翻译工作时,应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水平,延伸知识积累的广度。同时,时刻保持良好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将宣传国家的文化、政策作为己任,提升我国跨文化传播广度。其次,在翻译工作中应该意识到不同国家在文化、历史底蕴等各个层面的差异性,依据传播对象的不同特色做好翻译内容的调试,以保证对方能够更好地理解翻译内容,提升翻译工作的综合水准。参考文献[1]王洋草.探索如何做好电视新闻的翻译工作[J].传媒论坛,2019(8):62—64.[2]仁曾吉.浅谈电视新闻中的汉藏翻译特点与技巧[J].传播力研究,2019(3):135.[3]李海艳.跨文化视角下电视新闻英语翻译的文化过滤现象[J].东西南北,2020(9):180.[4]陈洁.电视英语新闻节目中政治词语翻译的语用策略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37):120—122.·26·
本文发布于:2023-12-11 02:53: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2344292407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浅析文旅融合视角下沙家浜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浅析文旅融合视角下沙家浜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