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0日发(作者:消防安全公开课)
从心所欲,不逾矩——朱光潜的“翻译艺术论”
作者:纪焕蓉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8期
纪焕蓉
(广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摘 要:朱光潜先生的美学造诣在国内外可谓首屈一指,但其美学光芒往往掩盖其作为翻译家的成就。朱氏译论精华可归结为“翻译艺术论”,其翻译观的其中一方面可归结为“从心所欲,不逾矩”。探讨朱光潜先生的“翻译艺术论”思想观,对重新审视当今西方 “科学化”的译论,重视中国传统翻译学中的“艺术性”有其不可忽视的意义。
关键词:朱光潜;翻译艺术论;经验科学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8-0213-03
纵观中国翻译理论史,中国传统翻译观,从以支谦、支谶为代表的“文质说”到钱钟书先生提出“化境说”,罗新璋将中国传统译论的演变归纳为“案本——求信——神似——化境”这4个以概念为主线的理论系统,大致以“翻译艺术论”为主。而西方古代翻译理论,从西塞罗开始,也是与中国翻译理论相似,重视其艺术性。“西塞罗的翻译观注重对原作思想和风格的全面再现,强调艺术性的创造,与中国译论后起的‘神似’说无异,明显地是一种文艺美学观。”[1]但是,在泰特勒后,进入19世纪,语言学开始进入翻译领域。“西方译论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蓬勃发展,逐渐达到了与传统文艺美学观的截然分离,翻译不再是一门艺术或技巧,首先是一门语言科学,它与新兴的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也与传统的文艺学、心理学、哲学,尤其是现代语言学的丰硕成果密切相关。因此我们看到,语言分析的传统终于在现代译论中取得了支配地位,并走向科学化,翻译独立为一门自成体系的科学——翻译学的建立也势在必行。”[2]由于翻译语言学的空前发展,中国的传统艺术论翻译观,走向边缘。探讨朱光潜先生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翻译艺术论,对重新审视当今西方“科学化”的译论,重视中国传统翻译学中的“艺术性”有其不可忽视的意义。
一、翻译是一门经验科学
刘宓庆先生指出:“翻译学是一门经验科学(empirical science),建基于翻译经验(translation experience)。”对“翻译学”的这一界定是非常符合客观实际的,已成为译学界的一种共识[3]。
在柏敬泽教授的讲稿《缘何说翻译学是一门经验科学》中,提出了6处理由,本文选举其三。“论翻译,其实践性居首位。”他引用凯利()的说法:“倘若翻译依靠理论而生存,则远在西塞罗之前就夭折了。”[4]纽马克也论述过翻译实践和语言直觉的重要性。此外,林语堂先生在《论翻译》中开篇提出“翻译的艺术所依赖的”三原则:一是对原文了解,二是对本国语的把握能力,第三便是“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翻译标准及手术的问题有正当的见解。此三者之外,绝对没有什么纪律可为译者的规范”[5]。林语堂先生对翻译艺术所提出的3个要求,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切中要害。翻译经验是需要后天的积累和不断地总结。如果缺乏翻译经验,即使本国语跟外文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也难免会出错。林以亮先生十分赞同林氏的翻译三原则,并强调翻译经验的重要。“一个人即使对原文文字及内容上有彻底的了解,同时对本国文字也有极高的表现能力,并不一定就此成为一个胜任愉快的翻译者。这道理并不象一加一等于二那样简单。除了以上两个条件之外,还有我在上面所提的第三个条件:经验,也就是林语堂所说的译事上的训练。一个翻译者如果没有充足的经验,很难再初试时就达到操纵自如德水准。”[6]随后,他便举出徐志摩翻译《巴克妈妈之行状》译文中的生嫩之处。由此可见,中外翻译史都证明了翻译经验的地位,它是一门需要实践的经验科学。
另外,“语言的体验性决定了翻译的经验性”。语言具有体验性。语言表述是体验的结果,体验即经验,经验过的事物,我们对之认知才会深刻,语言之所以能够表达出来,需要经过个体内部思想心智的考虑和反应。要表达同样的意思,不同个体会以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就牵涉到个体的不同的体验经验。Herder的《论语言的起源》从人类的体验和认知角度阐述了语言的起源问题,他说:“有100,000条根据,证明语言源出于人类心灵,证明语言是通过人的感官和知觉形成的!有无数的事实证明,在所有的民族、国度和环境里,语言都萌芽于理性之中并随着理性的成长而成熟起来!谁能对世界各民族的这一普遍的心声充耳不闻?”他还说,“语言并非先验之物,而是感性活动的产物,所以,语言起源问题只能用经验的、归纳的方法来解答”;“一切观念都只能通过感觉形成,不可能存在任何独立并先存于感觉的观念。语言是理性的映像”[7]。换言之,语言体验观认为,概念和意义是通过人类的感知而体验到的,而感知体验又是基于人的身体构造大脑和身体来感知世界的外物,从而形成概念,化为语言。因此,语言具有体验性。那么,语言的体验性就需要个体的经验体会了。
最后,“翻译技能的提高是个渐修顿悟的过程,翻译是项‘因难见巧’的事业”。在积累经验的过程中,人们在不断地感受翻译,总结翻译经验,发现翻译的客观规律。因为译者的知识水平、生活体验、对翻译的感悟、治学的态度和对原文的感受程度的差异,同一个文本出自不同译者也会有差异。尽管奉行同一翻译理论,不同译者就会有不同的差异。退一步说,尽管是同一译者,他在不同时期,翻译同一作品也会不一样。因为他的生活经验丰富了,感受发生了变化,对原文的理解也不同了。因此,翻译的实践性是第一位的。
翻译这一过程,实践性是最重要的,也是翻译之基本。翻译理论也是为了翻译实践服务的。语言的体验性也让翻译的经验性不可缺乏,翻译需要个人的修炼和积累。因此,翻译是一门经验科学。
二、朱氏“从心所欲,不逾矩”之翻译艺术论
王秉钦先生归纳的朱光潜先生的“翻译艺术论”中,其中一方面便是“‘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一切艺术的成熟境界”[8]。他引用朱先生《谈文学》中的论述:
艺术(art)原义为“人为”,自然是不假人为的;所以艺术与自然处于对立的地位,是自然就不是艺术,是艺术就不是自然。说艺术是“人为的”就无异于说它是“创造的”,创造也并非无中生有,它必有所本,自然就是艺术所本。艺术根据自然,加以熔铸雕琢,选择安排,结果乃是一种超自然的境界。换句话说,自然需通过作者的心灵,在里面经过一番意匠经营,才变成艺术[9]。
“这里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就如同翻译与原作的关系。说翻译的艺术是‘人为的’,‘创造的’,原作就是翻译所本。翻译只要‘不逾矩’,就可以‘从心所欲’,就可以使翻译达到‘成熟的境界’。这是朱光潜‘翻译艺术论’的核心。孔子的这句‘从心所欲,不逾矩’完全可以概括中华传统翻译思想的本质。”[10]
朱光潜先生在《谈文学》一书中谈到:“文学是一种很艰难的艺术,从初学到成家,中间须经过若干步骤,学者必须循序渐进,不可一簇而就。”[11]那么套用这句话,可以说,翻译是一种艰难的艺术,从初学到成家,中间须经过若干步骤,学者必须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朱先生把作文比喻成写字,过程可分为“疵境”、“稳境”、“醇境”、“化境”。“化境”是最高的境界。“不但字的艺术成熟了,而且胸襟学位的修养也成熟了,成熟的艺术修养与学问的修养融成一片,于是字不但见出驯熟的手腕,还可以表现高超的人格;悲欢离合的情调,山川风云的姿态,哲学宗教的蕴藉,都可以在无形中流露于字里行间。”[12]那么,可以说,翻译事业,也是要经历这么一个过程,才能达到“化境”的境界,到达“从心所欲”,但是,其前提是“不逾矩”。这中间有天资和人力的因素,又不能仅靠天资达到的,也不能单凭人力达到。
“一个人到达了艺术较高的境界,关于艺术的原理法则无用说也无可说;有可说而且需要说的是在‘疵境’与‘稳境’。从前古文家有奉‘义法’为金科玉律的,也有攻击‘义法’论调的。在我个人看,拿‘义法’来绳‘化境’的文字,固近于痴人说梦;如果一味学文艺始终可以不讲‘义法’就未免更误事。”[13]在从事任何方面的艺术工作的较低阶段,也就是前面所讲的“疵境”和“稳境”过程,是特别需要“义法”来指导和支撑。但到了艺术的较高境界,“义法”的作用就不如之前的那么重要,有时甚至会影响并束缚艺术的发展。那么,我国著名诗人韩愈所讲的“醇而后肆”,也可以说是这种境界了。
许渊冲先生在为王秉钦先生作《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的序中说到,“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传统翻译思想,我想可以用孔子说过的‘从心所欲,不逾矩’”。“(中国学派翻译思想的)‘从心所欲’的范围在扩大,‘不逾矩’的范围在不断缩小,而西方的翻译思想始终停留在‘等’字上,只谈‘不逾矩’,不谈‘从心所欲’。所以西方译论无法解决中英互译,尤其是文学翻译的问题”[14]。“‘从心所欲’的范围在扩大”证明翻译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依靠译者个人的本国语与外国语的掌握能力以及个人的翻译经验。但是,这并不是说经验主义,或者说根据译者的个人喜好,对原文任意删减篡改,因为,无论“不逾矩”的范围如何的“不断缩小”,译者在发挥“从心所欲”的能力之前,必先以“不逾矩”为翻译的前提条件。正如朱先生自己在《谈翻译》中提及的那样,“翻译是文从字顺的直译”[15]。因此,在解读这一翻译理论之时,不能顾此失彼,一定要以“不逾矩”为条件。
此外,林语堂在其《论翻译》中提到:“其实翻译上的问题仍不外乎译者的心理及所译文字的两样关系,所以翻译的问题,就可以说是语言文字及心理的问题。”[16]这一句话,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其深层意义,跟“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翻译艺术论”是同一意思,只是说法不一样而已。依照林氏的说法,“翻译上的问题”有两个,分别是“语言文字”及“心理”的问题。“语言文字”也就是上文所讲的“不逾矩”,语言问题是客观存在,要以文字为客观根据;“心理”这一问题,可以理解成译者的心理问题了。译者可以根据其翻译经验、生活经验、感受经验等,根据对原文的理解,产出译文。由此可见,“翻译艺术论”强调的是翻译经验,译者的心智感受。朱光潜先生“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翻译“艺术论”,把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与翻译,一语道破翻译中所蕴含的个中道理。
从翻译是一门经验科学角度论述朱光潜先生“从心所欲,不逾矩”之翻译观,对朱光潜先生“翻译艺术论”思想观的探讨,有利于重新审视当今西方 “科学化”的译论,重视中国传统翻译学中的“艺术性”。犹如我国传统说法“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翻译也是一样,它需要经验的支持,不可能有像数学公式般的计算,它需要译者的翻译经验。当然,朱光潜的“从心所欲,不逾矩”之“翻译艺术论”偏重的是文学翻译。周煦良指出:“如果根据这些主张(“神似、“化境”等翻译艺术论)来翻译哲学、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就非出乱子不可。”[17]这一说法当然有其道理,但需要指出的是,哲学、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本身就没有多大的意境可说,那就无需“化境”了,译者也就无需“从心所欲”了。
参考文献:
〔1〕〔2〕黄振定.翻译学:艺术论与科学论的统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3〕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5.
〔4〕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6〕〔16〕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7〕Herder, J.G.论语言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王寅.语言的体验性——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看语言体验[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5,37(1):37-43.
〔8〕〔9〕〔10〕〔14〕〔17〕王秉钦.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11〕〔12〕〔13〕〔15〕朱光潜.谈文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姜黎梅)
本文发布于:2023-12-10 18:55: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2057071174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从心所欲,不逾矩——朱光潜的“翻译艺术论”.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从心所欲,不逾矩——朱光潜的“翻译艺术论”.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