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0日发(作者:因素英文)
30.《南乡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中国古典诗词欣赏(词卷)第三十课选录了辛弃疾的两篇词作,分别是:《南乡子》和《水龙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读词文,读准词文中的字词,尝试根据节奏进行朗读,并能运用气息,按情感表达的需要,轻重缓急地进行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词韵的回响,并找出韵脚。
(2)根据“南乡子”词牌的解说,再读词文,并观察词文的句式与押韵,找出“南乡子”这一词牌的句式押韵规律。结合“南乡子”同词牌名的词,验证这一词牌的格律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译文再读词文,理解画面所表达的意境。结合背景,理解词人当时的心境。
(2)根据文意仿拟填词,在实际运用中加强词调格式的掌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在诵读中体会词的用韵与格律和心境,了解词的韵律和章法。
2.难点:能运用词格根据文意仿写填词。
【教学方法】
循循善诱、读中启智,思中明法,悟中察情,练中习法。
【教学流程】
一、课前欣赏
课前让学生欣赏歌曲《读唐诗》,借唯美的画面,古典的旋律来陶醉学生的心境,渲染学习古诗词的氛围。
二、激趣导入
刚刚的歌曲里唱到:“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唐诗就像祖先在向我们诉说”。其实词也不例外,古人言:诗以言志,词以达情。词一直以其长短结合,平仄相谐,音韵回旋的格律形式,倾诉出词人悲欢离合与凌云壮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辛弃疾的《南乡子》,共同感受这首词的格律和辛弃疾当时的心境。(板书课题)。
三、知晓词牌
出示课件(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有一千多个格式。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四、察文识律
1、现在咱们一起来看看《南乡子》这一词牌有怎样的格式呢?
预设:生1:词分成了两段,上下两部分的形式是一样的。
明确:词一般分两段,叫“片”或“阕”,前一部分叫“上片”或“上阕”,后一部分叫“下片”或“下阕”。这样的格式我们称之为双调。
生2:全词共10句,56个字。(师评:你观察得真仔细。)
生3:词采用的是“57727,57727”的句式。
如果学生发现不了句式特点,教师提示:看看这首词的句数,数一数每句的字数,看看它采用的是什么句式?
2、小结:怎样的格式才是《南乡子》呢?
明确:现在明白了两点:双调,采用“57727,57727”的句式。
五、读文晓韵
1、初读正音
请同学们自由读读《南乡子》,做到读准字音,把词读通顺。接着请同学朗读整首词。
师评:咬字准确,流利通畅。
2、划分节奏
词有着音韵之美,所以在朗读时,要注意读出词的停顿和节奏,我们一起来试试。
(1) 例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A、指名读。
师:注意停顿(出示停顿节奏: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再试一下。(教师范读。)
B、个别读(出现问题则示范指导)
2 预设:学生读的时候可能把句子读断了。
指导:句内停顿通常采用绵延音来处理,气息不能断开。
(师评价:你的悟性很好。老师已经感受到了句子的缓急变化。你的感觉更好……)
C、全班读
(评价:韵味十足……)
带着这种方法,请同学们自由读读《南乡子》,像老师一样画一画朗读的节奏,做到不把词读破。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检查学生朗读的节奏划分,让学生试读。然后全体学生按照这种读法读全词。(评价:从你们的朗读中,我已经感受到了词的缓急变化之美。)
3、掌握轻重
读词讲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现在听教师范读,看看你们能发现老师在
轻重处理上有什么规律。(学生听)
学生交流发现:
学生1:第一二声的字读得轻,声音有延长。
学生2:第三四声的字读得重,声音更短。
教师:这就是读诗词时常用的平长仄短的读法,平声读得轻而缓,仄声读得重而急,现在请你们按照平长仄短的读法来试试。
何处 望神州?满眼 风光北固楼。
—↓ ↓——?↓↓ — —↓↓—。
再根据这一方法读全词,女生读上阕,男生读下阕。
6、体会音韵
一首词有着特有的音韵之美,同学们看这首词,哪些字是押韵的。
生指出来:州、楼、事、悠、流。鍪、休、手、刘、谋。
看看这几个押韵的字,都是什么声调?
押韵特点:两平一仄两平。
3 古人读词,韵脚要读得沉而略长,来,同学们,咱们加重声调,略加延长,感受一下韵的回旋之美。(生读课件出示的押韵句。)
六、会文悟情
1、介绍背景
这首词作于南宋开禧元年,是辛弃疾在他最后一任官职镇江知府任上写的。北固亭在镇江城北的北固山上,可以俯瞰长江。词中借登亭遥望中原并追忆三国时期孙权旧事,含蓄地讽刺了南宋统治集团的昏庸和软弱无能,表达了他对时局的忧虑。上片写登亭临水,抒发“千古兴亡”之叹及怀念中原大好河山之情。下片追慕孙权的英雄业绩,含蓄地讽刺南宋最高统治集团的昏庸和软弱无能。
2、读文会意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将词文与译解对读。
3、析词悟情
A、你读出了词人什么感受?(他对当时朝廷的不满,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C、结合图片,根据译解理解辛弃疾当时的心境。
七、仿文填词
《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亭即北固楼,在北固山上。有怀,有所怀念。这首词怀念的是孙权,跟苏轼怀念周瑜差不多。
1、课件出示译文。
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 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涨渌醅。
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 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
(关键词标有红色)
师:这就是苏轼的《南乡子》,同学们能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把它改写成一首词。
(注:1、抓住每一句的关键字、词。2、仿照译文下面的平仄调。)
2、发稿纸,学生尝试仿写。
3、交流展示学生的作品,点评句式和用韵。
4、出示原作,进行比较。(词牌名、句式、押韵都相同。)
5、运用所学词的方法,读一读。
南乡子—苏轼
4 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 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涨渌醅。
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 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
【板书呈现】
第三十课 南乡子
南宋 辛弃疾
段式:分上下阙,句式重复。
句式:57727,57727句式,共10句。
字数:56字
押韵:两平一仄两平。
5
本文发布于:2023-12-10 12:06: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18118411718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南乡子》教学设计.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南乡子》教学设计.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