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0日发(作者:管延安)
艺术百家川剧的艺术魅力【摘 要】川剧是中国古典艺术之一,是民族民间艺术,是中国艺术宝库的瑰宝。【关 键 词】川剧;高腔;艺术魅力;川剧流派【作者简介】杨颜欣月(1993~),女,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川剧是中国戏曲剧种之一,川剧是我国西南地区影响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川剧是四川人情之所寄,梦之所向。一、川剧的概述川剧流行于清朝康熙后期,但川剧的起源时间至今也还是有争议的,川剧最早在文献中记述是在周武王时期,其后隋唐等多个时期都有记述。在唐代就有“戏曲冠天下”的说法。在戏曲声腔中,川剧是由高腔,昆腔,胡琴腔,弱腔等声腔再加上本地的民间灯戏融合。高腔是川剧中最重要的一种声腔,是戏曲四大声腔之一,是戏曲声腔的统称。它以巴蜀竹枝,秧歌,劳动号子,山歌,渔歌,樵歌,明歌和小调等为基础,继承借鉴和发展宋元南戏的艺术形式而形成的地方戏曲剧种。川剧高腔保留了南曲及北曲的优秀传统,还有高腔激越和婉转抒情的唱腔曲调。川剧高腔是曲牌体音乐,川剧高腔曲牌数量众多,形式复杂。结构可以分为:起腔,立柱,唱腔,扫尾。它的特点是没有乐器伴奏的干唱。川剧昆腔是昆曲,又是川戏。川剧昆腔的去拍结构与它的母体“苏昆”基本相同。应用时有“单支”和“成唐”两种形式。胡琴腔是由楚腔变化而来,胡琴是二黄与西皮腔的统称,因其主要伴奏乐器是“小胡琴”,川剧胡琴腔是板腔体,板式的转接比较自由灵活。川剧弹戏是用盖板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演唱的一种戏曲声腔。它源自陕西的秦腔,属梆子系统,因此又有“川梆子”之称。弹戏虽源于秦腔,但它与四川地方语言结合,经过长期的变化。曲调,唱法还是唱腔结构都又与秦腔不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弹戏包括情绪完全不同的两类曲调,一类是“甜平”,另一类是“苦平”。它们所表达的情绪是截然不同的,但它们的调式结构都是相同的。灯戏是四川本地的戏种,发展中吸收了不少明清小曲,不断丰富其内容。灯戏声腔主要由“胖筒筒”,民间小曲和“神歌腔”组成。在艺术风格上,与全国各地的花灯戏,采花戏,黄梅戏等大体相似。灯戏声腔特点是乐曲短小,节奏鲜明,旋律明快,具有浓厚的四川地方风味。二、川剧的流派川剧由于各种声腔流行地区和艺人的关系不同,逐渐形成一些流派。除了杰出艺人之外,还以地区分为四派:一是“川西派”,川西派是以成都为中心的川剧艺术流派,在整个川剧艺术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代表剧目有《长生殿》《霸王别姬》等;二是“资阳流派”,是以资中阳县为中心的一个艺术流派,还包括了内江,自贡,泸州等一大片地区,“资阳流派”的特点在于擅长高腔,突出特点在帮腔上,锣鼓套打和唢呐配合上,十分讲究词格和帮腔规格,显得十分古朴严谨。其代表剧目有“五袍”“四柱”“江湖十八本”还有《归正楼》《夕阳楼》等。三是“川北派”,是以四川北部的南充为中心的一个川剧艺术流派,它包括了渠江,涪江,巴河遂宁河等嘉陵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川北由于等候地形因素的影响,较为封闭,所以川北派的演员多为本地人,地域特点十分突出,川北派的艺人为了表演,一般都除了会唱戏,还会吹拉打等,还会唱川北木偶戏,平影戏和被单戏之类,全能演员十分多。川北派的戏种繁多,代表作有《华容道》《古城会》等。四是“川东派”,是以山城重庆为中心的一个艺术流派,包括了万县,涪陵,巴县,合川,璧山,等大片地区。山城重庆是水陆码头,商业中心,经济繁荣,车水马龙,以唱胡琴戏尤多,代表作有《五台会兄》《伯牙碎琴》等。三、川剧的发展川剧剧种的百年发展史,是四川人民不断追求探索真,善,美境界的戏曲化,地方化,现代化统一的生命体验。川剧是具有代表性的四川文化特点,但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接触了解川剧的人们越来越少,作为90后的我们应该懂得去欣赏中国的古典艺术魅力,了解川剧,并学习川剧,将川剧传承下去。要让川剧的魅力大放异彩,让川剧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融入我们的生活,并将它发扬。【参考文献】[1] 蒋维明,唐剑青.巴蜀梨园掌故[M].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12.[2]张守清,杜建华.川剧[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3]徐潜.中国地方戏[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3.[4]金开成.川剧[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9.[5]陈国福.中国川剧[M].成都:成都出版社.1993.[6]邓运佳.中国川剧通史[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7]蒋维明.移民入川与舞台人生[M].四川: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8]谭韶华.川剧群星[M].四川:巴蜀书社.1988.[9]严福昌,王定欧.振兴川剧十年[M].四川:巴蜀书社,1992.[10]胡度,刘兴明,傅则.川剧词典[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11]李致.名家论川剧[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12]黄静.浅议川剧发展的困境及对策[J].电影评价.2009(8).[13]景安东.大学生“对川剧的了解”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4]杜建华.革命历史题材剧目与川剧的发展[J].四川戏剧,2012(2).[15]廖全京.川剧艺术的思维方式[J].四川戏剧.1999(6).[16]杜建华.川剧的文化价值与生态环境[J].四川戏剧.2011(6).[17]王定欧.川剧研究百年史略[J].歌海.2000(4).201
本文发布于:2023-12-10 11:21: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1784792417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川剧的艺术魅力.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川剧的艺术魅力.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